雖然這篇安聯收益成長基金討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安聯收益成長基金討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安聯收益成長基金討論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3萬的網紅綠角財經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廣告打得很多,號稱可以”收益搭配成長,打造全齡投資。” 本文整理我搜尋到的資料。 這支基金的基本架構其實很簡單,就是混合三種資產類別:普通股、高收債、可轉債。 在台灣發售的是註冊在盧森堡的基金版本。資產管理公司名為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在美國當...
安聯收益成長基金討論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廣告打得很多,號稱可以”收益搭配成長,打造全齡投資。”
本文整理我搜尋到的資料。
這支基金的基本架構其實很簡單,就是混合三種資產類別:普通股、高收債、可轉債。
在台灣發售的是註冊在盧森堡的基金版本。資產管理公司名為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在美國當地,則有一支名為AllianzGI Income & Growth的基金。其實就是同一支基金的美國版本。由同一位經理人管理,投資組合一樣由三大資產類別構成。
台灣基金的年化報酬,每年落後美國基金近0.8%。也就是說,每100萬的投資,每年會少掉8000元的獲利。
理由很簡單,台灣販售的基金成本較高。美國當地基金的全年內扣總開銷是1.02%。台灣銷售的盧森堡版本,光經理費就要1.5%。
而且,要由普通股、高收益債跟可轉債組成各1/3的投資組合,未必要靠基金啊。我們自己就可以利用ETF組成這樣一個投資組合。
自行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投資組合,你就比這位經理人高竿了。會比台灣的基金版本多2.55%的年化報酬。比美國的基金版本多1.81%的年化報酬。
六年總報酬,自行使用ETF組成投資組合,會比使用台灣當地基金多了24%的報酬。每一百萬的投資,多24萬。也就是說,買這支台灣的基金,平均會讓投資人每年少4萬的報酬。
這個落後,或許就是為什麼我在基金公司的網頁,甚至看到中文版的公開說明書,都查不到基金單年報酬的原因。
太難看了,嚴重落後對應指數。
換句話說,會買這支基金的台灣投資人,至少需要犯下兩個嚴重錯誤。
第一個是不知道基金業者拿費用比較高,績效比較差的版本賣你。
假如一家國際大藥廠,它治療高血壓有兩種藥物版本。第一種是費用比較高,血壓控制效果較差,副作用比較多的藥丸。另一種是費用較便宜,但效果更好,副作用較少的藥丸。
假如這家國際大藥廠說,”你們台灣病人,買第一種就好了啦!”
你做何感想,對這家公司你會留下怎樣的印象?你要付比較多的錢,買成效比較差的東西嗎?
基本上,很多在台灣的境外基金業者都在這樣的事。假如你覺得這樣做沒關係,繼續用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去響應業者拿較差的東西賣你的做法,那就不要怪他們會繼續這樣做。
這個現象10年前我就寫文章討論過,現在還是存在。當年文章發表後,還有幾位記者約我訪談,瞭解詳情。但都不敢寫成報導。
為什麼?
大家可以想想看。
再來,第二個嚴重錯誤在於,不知道原來這支基金績效,根本被指數化投資工具海放。
這是主動型基金業者最害怕投資人擁有的正確觀念,就是懂得拿主動型基金績效跟該市場的指數或是跟指數化投資工具相比。
投資不是有賺就好。在有賺的市場,某個投資工具卻讓你少賺。那你根本就是虧。
交了高額經理費給主動經理人,不是希望他賺錢而已,是希望他賺的比市場多。在這個任務上,這支基金完全失敗。
我寫這篇文章,可能又會被說成是得罪金融業者。
但我必需說清楚,是業者得罪我們投資人。拿一支績效比較美國版本差,還落後指數的基金,出來大肆廣告。真以為台灣投資人都不懂,都不知道嗎?
希望業者真的拿出一點誠意,開誠佈公的引進較好的基金版本,承認落後指數的事實。而不是文過飾非,好像這些嚴重的問題都不存在一樣。
因為我相信,台灣投資人,值得更好的對待。
也因為我相信,資產管理應是資產管理專業,而不是廣告專業。專業,應把客戶的權益放在首要考量,而不是把自身業績看得比客戶重要。
(詳細數字資料,請見完整全文中的表格: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_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