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安全型依戀特質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安全型依戀特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安全型依戀特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安全型依戀特質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男孩不會表達情緒?男孩容易誤解扭曲性?】 #男孩與性 #男孩情緒教養 即便如我常寫親子議題,跟家裡三個男孩談到性愛問題,也不見得自在,孩子的爹屬老派的X世代,大約也很少想到要和孩子聊聊性愛問題。 在談年輕男孩性愛問題之先,我首先比較想關注的是:身為男性的孤獨與無助。 多數男生的情緒是沒什麼...

安全型依戀特質 在 小妮子情理生活學〡關係療癒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1:17:18

/ 每段關係中,與不同特伴侶相處都是全新的課題,當你知道對方可能是焦慮型依戀,透過了解他們的特質、背後成因,比起改變對方不如先從自己的行動來調整。 ⠀ 1.意識到對方的焦慮依戀來自於成長的傷 ⠀ 而焦慮型依戀的父母可能會顯得咄咄逼人或過度保護。他們可能會利用孩子來滿足自己對愛的「渴望」,或者以某種方...

安全型依戀特質 在 胖胖龜 胖讀時光 閱讀 書籍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17 14:14:15

愛無能 #愛無能 理解愛情世界觀 1、 檢視自己的愛情圖像 從小到大,你看到父母的親密互動都是什麼樣子的呢? 他們的親密互動方式,能不能讓你想像出一個畫面? 想像出來後,你能否用三個形容詞卻描述這段親密關係? 可以了解出「你如何看待親密關係」 2、 女孩們,你印象中的爸爸你會用哪三個形容詞...

安全型依戀特質 在 胖胖龜 胖讀時光 閱讀 書籍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19 10:13:12

依戀效應 📌習得的安全型依戀 如果你的出身背景顯示你應該屬於不安全型依戀,而你卻不是,那麼你就屬於習得的安全型依戀。 下列兩種情況的任何一種 *有另一個人(非照顧者)代替了照顧者,與你建立了有意義的穩固關係。在童年或青春期,這個人可能是阿姨、叔叔、養父、養母、教師、心靈導師或教練;成年後,這個...

  • 安全型依戀特質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17:05:04
    有 72 人按讚

    【男孩不會表達情緒?男孩容易誤解扭曲性?】

    #男孩與性
    #男孩情緒教養

    即便如我常寫親子議題,跟家裡三個男孩談到性愛問題,也不見得自在,孩子的爹屬老派的X世代,大約也很少想到要和孩子聊聊性愛問題。

    在談年輕男孩性愛問題之先,我首先比較想關注的是:身為男性的孤獨與無助。

    多數男生的情緒是沒什麼出口的,是很悶的,因為典型的雄性世界幾乎不大聊心事、不喜歡聊私事、不善於體察自我,當然相對的,也不善於體察或關心別人,這或許跟典型男生的天性有關,他們多半傾向關注「事物」勝過關心「人」。

    但《男孩與性》、《男孩情緒教養》等書都提到雄性世界有種「兄弟規範(情結)」,男性在心底有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認為「揭露自我內心」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徵,是比較「娘」的男生才會做的事情。

    此強勢雄性文化終於讓男生從「不感受」弱化成「不會感受」,從「不表達」惡化成「不會表達」。

    當然,在性平時代,我們欣見有愈來愈多「暖男」產出,他們懂得關注別人的情緒、也擁有關心別人的技巧,但這並不意味暖男在低潮傷心時,也敢隨意向「兄弟們」吐露真心,因為這種行為在雄性世界可能不安全,意味著缺乏男子氣概,換來的多半是兄弟們的嘲諷與不自在。

    不論男孩在陽剛或陰柔特質的光譜上落在哪一點,多數男孩傾向不輕易吐露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如「我好害怕」、「我沒辦法」、「我心好痛」。

    在《男孩與性》一書裡,有個十八歲的男孩羅伯就說,他遇到難關時,他的爸爸就會要他「Man up(拿出男人的樣子)!」,他父親所呈現的就是整個傳統雄性文化的縮影。

    羅伯說:「我不跟任何人談我遇到的問題,我認為,如果自己處理不來,那就不算個男人,代表你不夠努力,是個婊子。」羅伯所說的,也代表了多數男生的真心話,包含大男人、小男生,儘管性平教育已推展了這麼久、這麼廣。

    「他們把情緒藏起來不讓他人看出來,甚至連自己也感受不到。但這些感覺不會消失,只是埋到心靈更底層。」(男孩情緒教養p.136)

    不會消失的情緒,最後很有可能拐彎抹角地變形成「發洩式行為」,比如攻擊或是霸凌別人,或成癮於菸、酒、3C、毒品。

    我和家裡的三個男孩談過,他們也都同意這個論點,他們說,男生之間互訴心曲也不是真的沒有,但極為稀有,除非是特別信任的死黨,不過多半心情不好時,死黨最常貢獻的也就是陪你瘋狂打電動、打球、打屁,成年之後可能就是去喝一點小酒,亂掰一通,很少集中火力正中情緒標靶。

    「那心情不好時怎麼辦?」

    兒子們說,女朋友、紅粉知己此時就變得很重要,她們是訴衷腸的最佳人選,在她們面前可以不需用力地掩飾自己的脆弱,但也不是每個男生都願意在女朋友或紅粉知己面前揭開自己的脆弱。

    小子之一曾跟我分享過,他曾有個很願意傾聽他、也善於分析心理狀態的紅粉知己,兩人都心知肚明不可能成為男女朋友,但每當他心情低落時,他很自然地就會找這個女孩出來吐吐苦水,他在她面前不必顧慮會被嘲笑,因此總是能得到極佳的療癒效果。

    只是此紅粉知己在交了男朋友之後,為了避嫌,就再也無法擔任小子的心靈伙伴,這讓小子難過了好一陣子。

    「那怎麼辦?心情不好時找誰呢?」我問。

    「所以有時候就回來跟老媽吐苦水了啊!要不然跟室友看看電影、打打屁稍微轉移注意力啊!」

    可見家有男孩,直至他們青春期、成人,親子的關係都相當重要,因為男孩有苦無處訴時,如果和父母關係夠親密,或者夠信任父母,至少還有一處安全基地可以訴訴衷腸。

    而另一方面,男孩在陷入情緒低潮時,或許不太能分析自我、感受自我,但是若懂得排遣情緒,也至少能把自己從亂七八糟的情緒風暴中拉出來。

    因此,我實在不反對男孩們偶而聚在線上打打電動、胡亂喇勒、講些芭樂話,因為這至少是他們轉移壞情緒的某種低階、但有效的方式。

    不少青春期男孩聚在一起還是打打鬧鬧,感覺非常幼稚,但,這就是他們趕走壞情緒最單純又方便的方式。

    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需要不斷挖掘與練習的,男孩從小就不樂於此道,雄性文化又強化他們避開這一塊,這當然對男孩的情緒發展極度不利。他們沒有機會細膩的分析自我情緒,當然,對於別人情緒的體察就更加薄弱。

    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國中演講,輔導主任談到她也是住在「男生宿舍」,當時她的父親過世未久,和爸爸感情相當好的她非常難過,常常在家裡想著想著就哭起來,然而,家裡的老男人(先生)、大男生、小男生(兒子們)唯一做的,就是把她放在一邊任她盡情的傷心哭泣。

    「你相信嗎?從我老公到兒子,沒有人過來安慰我一聲,抱我一下都好啊!這讓我更絕望更傷心了。」主任說。

    「我真的很能體會妳的落寞,因為我家也是如此啊,我也適應了好久!不過,我必須說,你家男性們真的都非常非常的~正~常,因為當他們難過時,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把自己關起來,沉默不說話、自己調整、自我消化。所以他們以為把妳放在一個角落,不去打擾你,讓你自己去消化情緒,就是善待你的最好方式。」

    天知道,這麼多年來,我是暗示、明說、示範了再示範,才讓家裡的雄性動物包括兒子們懂得在我難過時大方走過來、擁抱媽媽的。(擁抱爸爸目前還是天方夜譚,爸爸也一定會被驚嚇到。)

    男生不善體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甚至被男子氣慨文化塑型成「不能示弱」、只能當「強者」、甚至不惜以「攻擊」、「霸凌」作為真男人的象徵,這顯然已經變成「毒性男子氣慨」。這在男孩發展性意識、性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在「男孩與性」這本書裡呈現了美國年輕男孩對性事不可思議的態度。作者Peggy Orenstein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研男孩、女孩對性議題的不同態度。

    她說「有毒的男子氣概」這個凳子有三隻腳,第一是情緒壓抑,第二是貶低女性,第三則是拿「性征服」出來吹噓。

    她舉出最有名的一段「男生更衣室對話」乃出自美國前總統川普。川普曾經吹噓自己曾經如何強吻女性,並引以為豪,宣稱「當你成為明星的時候,她們會讓你這麼做,你做什麼都行,甚至抓她們的陰部都沒問題。」儘管川普這番話引來極多反彈,包括男性,不過也真確反映了純男性性心理的有毒思維。

    Peggy Orensteiny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呈現年輕美國男孩(特別是傳統異性戀男孩)扭曲的性觀點。在美國,青少年乃至大學都流行「勾搭文化」,這和我們所說的「一夜情」意思差不多,男孩很容易限於一個迷思,也就是把「性征服」當做「男性氣概」的表徵,征服的數字愈高代表愈具男性氣概。

    性事,已無關乎愛與連結。美國東岸就有「曲棍兄弟(lax bro)文化」,內容大抵就是誇耀性事勾搭,貶低女性、厭女、物化女性。

    男大生將性愛視為純粹肉體經驗,將女性當成「玩物」,當成征服的「標的」而不是「人」。能贏得多少火辣的女生,就能展現多少雄風、社會地位、自我價值。

    書中指出,男運動員被控告性行為不當或是對親密伴侶暴力相向,比例是其他男生的三倍,「運動員文化」強調拚勁、競爭、強壯、勇氣等正向特質,但也成為一股煙幕彈,掩護運動員霸凌、奪權、性征服、以厭女語言為樂、貶低女性傾向的氛圍。

    而也有很高比例的非運動員年輕男孩因為欠缺對情緒的體察、對女性心理的理解,再加上A片與媒體的錯誤示範,因而把「性」當成一件男高女低、控制女性身體的行為過程。

    「如果只有男孩在,那麼你聽他們的對話,可能會分不清他們剛才發生親密行為、還是剛從建築工地回來。他們會說釘釘子、用力敲、碰碰撞、把東西打碎、砰地一甩、撕碎她、毀了她。」

    這些都是以侵略女性身體為樂的描述,他們鮮少講述到彼此的心理連結、相互依戀理解、珍惜疼愛的滿足感,如果讓年輕男孩繼續依賴傳統而陽剛有害的雄性文化,他們可能很難學會看清楚「女生也是人,女生值得尊敬、需要尊嚴」。

    此外, 現在的孩子是廣大A片實驗中的白老鼠,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很多異性戀A片都是透過「男性觀點」來拍攝的,性愛被描述成男人對女人「做」的事,而不是「和」女人做的事,這會有很可怕的影響,也就是更強化男孩把性當成控制女性、貶抑女性的過程。

    然而研究顯示,青少年比大人看更多的A片,而且內容比大人更低級扭曲,可想而知男孩們性道德、性意識在比父母所知更早之時就已開始扭曲。

    研究結果顯示,會在早年看A片的,無論男女,都可能比同儕更早性活躍、性早熟,比同儕更多性伴侶、懷孕的機率有比較高,最嚴重的是,「把性侵略看得更正面、把女人看得更負面,更容易從事A片所描述的那些冒險、非典型的行為。」

    很多無知的年輕男孩因而犯下了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性騷擾、性侵害行為。

    書中就舉出一個看來無害的男大生在勾搭一個玲瓏可愛的女孩之後,軟硬兼施,不斷引誘女孩到他寢室,儘管女孩在過程中一再表示不想、不舒服,甚至幾度用藉口推託表示想離開,但礙於恐懼以及對方高大的身軀,最後被迫替男孩口交。

    在這個男孩既有成形的思維裡,自己並無勉強女孩,更遑論性侵害,他還驕傲地認為是自己引導有步,而一廂情願地以為最後是女孩同意且自願的。

    這也是作者Peggy Orenstein在多方訪談後發現的兩個事實,那就是:男性普遍會高估女孩對性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也太常把自己的愉悅看得比女生的感受還重要。

    前述的男大生萬萬想不到,那一夜,他對女孩造成無可泯除的傷害,女孩之後避不見面,也無法療癒自己,直到多年後女孩勇敢地提出控訴。

    這正是因為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女孩身心及性心理的理解,甚至早已在心裡塑造了牢不可破的扭曲的「男尊女卑、女生須屈從」的性道德框架。

    事實上,也有很多男孩從頭至尾都不認同物化女生、貶抑女生的性事思維,但是在整個兄弟文化沆瀣一氣時,他們會退縮,而認為自己的想法是不值得一提的邊緣思維,而跟著大夥沒頭沒腦的哈哈大笑,以求得認同感。

    事實上,專門研究青春期男孩行為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男孩比較喜歡的身體親密對象,是自己認識、信任、相處起來自在的人。男生追求性愛最大的動機並不是肉體,而在情緒層面,是因為想要對女生表達愛意或慾望。

    自從交友軟體夯起來之後,「勾搭文化」在全世界默默的沸騰。我聽過太多年輕孩子把性與愛分開思考,把「滿足肉慾」當成一件紓壓的方式,或許連我們做為父母的可能都未必清楚孩子對性的看法。

    這些我們可能無法理解或認同的新興性潮流也意味著,我們做為父母的,真的必須花點心思和時間好好的和孩子們談性說愛。

    「#me too」反性侵、反性騷擾運動雖然引發全世界一同把「偏差性行為」、「男性特權」及「有毒陽剛特質」攤在陽光下一同省思、徹底清算。但是,在固化的純男性世界,卻未必真正翻轉了有害舊思維。

    要把男孩教養成懂得尊重女性、灌輸他們「經過對方明確同意才能進行性探索」的性道德之前,首先得先把男孩教養成懂情緒、有同情心、尊重男女平等、尊重多元性向、尊重他人界線、允許自己也允許別的男孩示弱失敗、可以表達情緒、也能體察別人情緒的人,這是懂愛的前提。而懂得愛,才可能發展並維繫真正健康愉悅有連結感的性。

    想要更了解男孩的情緒教養以及他們對性與愛認知的發展嗎?推薦以下兩本書。

    【書訊】
    •《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257?sloc=main

    •《男孩情緒教養:引導他好好說話,遠離恐懼、憤怒、攻擊行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264?sloc=main

  • 安全型依戀特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12 11:14:10
    有 1,114 人按讚

    #海苔熊心理話
    你是這樣的人嗎:
    1.每天都擔心自己會被丟掉
    2.為了避免被丟掉,先把別人給丟掉
    3.情緒來的時候,會做出連自己都覺得無法控制的事情,然後事後覺得很後悔⋯⋯
    4.可是下次情緒還是會來,還是會炸到身邊的人
    5.常常覺得自己是別人的麻煩,為了避免麻煩別人,有些時候乾脆就不要開口求助⋯⋯
    6.渴望被愛又害怕被受傷,所以沒感情會死,但是有感情之後,又害怕感情會死
    7.你有時候會覺得這個人好愛好愛你,但有時候又會立刻覺得這個人根本不在乎你,沒有中間值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你並不孤單,每100個人會有一到兩個人*和你一樣在這條辛苦的路上,今天的節目是邀請到的 詩人 Tiny Lu 就是其中一個,她很勇敢,分享了自己是邊緣性人格(BPD)這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在她的作品《愛之病》與《我們走上的全是歧途》裡面寫了很多黑暗的感情的詩句,其中讓我最感動的一件事情是:

    雖然書本裡面的句子非常黑暗,但是你卻可以看到黑暗的縫隙裡面有一種溫暖的光在等待。

    她的生命歷程也一樣,在黑暗裡有光。小時候發生了許多她不再想回憶的事情,手臂上有各種深深淺淺的自殘痕跡(不過都被她做成了完全看不出來的刺青),在感情裡面曾經受到背叛而再也不信任愛情,可是因為這個不信任,也讓她像是一根無法再更精確的針,刺進了許多在感情裡面感到不安的人,那種「難以說清楚」的擔心。

    如果你是不安全依戀的人:

    -逃避依戀:不敢相信任何人,覺得感情開始就會有結束,習慣和對方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焦慮依戀:覺得自己隨時會被丟掉、害怕自己不夠好,常要跟對方確認自己值不值得被愛。
    -矛盾依戀:和別人保持忽遠忽近的距離,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可是心裡還是渴望有人愛。

    我會非常強烈推薦你聆聽這一集,這一集跟以前我談過的任何一集有關安全感的節目直播都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你不會聽到任何解答、你也不會聽到任何「幫助你變得好一點」的方法,但你會聽到一個故事,一個真實而立體的故事,一個曾經「很病」的人,努力的用她自己的方式,活出雖然不容易但是相當有張力人生。

    最後我想跟所有身心疾病的患者講一句我內心真心的話:「生病」這個標籤並不是定義你唯一的方式,它只是「其中」一種方式。

    像是Tiny不只是BPD,她也是一個詩人、攝影師、情慾模特兒、最重要的是跟我一樣是個貓奴XD,一樣會為了貓咪的生病而感到擔心,一樣會抱著貓焦急地要醫生給牠最好的幫助⋯⋯我們一樣渴望愛,一樣用自己的方式(雖然不一定是好的方式)努力的去愛人。

    我們都值得被愛,不需要因為一個疾病的標籤,就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透頂的人。

    就像這張照片,每一張笑臉背後,都有很多難以向人訴說的黑暗面;同樣的,每一個黑暗的裡面,也會有一朵等待被呵護的花朵,期待著新鮮的空氣、期待著有一天能夠被你自己給疼惜。

    僅以這集的節目,獻給所有在感情裡面感到不安又厭惡自己的人,允許自己可以繼續不安跟自我厭惡,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有能力,繼續愛人。

    奮不顧身的去愛,然後如果被丟掉了,還是可以把自己撿回來

    【聽你聽我】在愛情裡被拋棄,可以再把自己撿回來嗎? ft. Tiny 靡靡
    https://reurl.cc/AgMDYY
    ——
    *關於邊緣性人格障礙與特質的診斷大家可以上網搜尋,經由醫師和心理師的協助判定,這裡僅列出幾個邊緣性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有關的內心感受;想進一步了解「特質」跟「障礙」之間異同的朋友,推薦一本非常棒的參考書叫做《B型人格》。關於盛行率,調查估計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患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為1.6%,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為20%。詳細的參考資料可以看這裡: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30883/
    #我們走上的全是歧途 #愛之病

  • 安全型依戀特質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31 09:32:21
    有 70 人按讚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卻各有悲哀。-Leo Tolstoy

    近期占星進修課學習到星座原型精神病理原則,裡面對於金牛階段學步兒童的佔有規則,除了顯現出學步兒童的許多行為特點及心理發展特徵與金牛座原型一致之外,也呈現了金牛座象徵的邊緣型人格障礙裡對於個體及客體恆常的缺乏、對於安全、踏實、依戀及控制的需求。

    除了星盤上星座金牛座之外,也可參考金星的位置、及二宮和其相位。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發展完善於否,與金星所象徵的感情與愛戀息息相關,當然也與象徵金錢享受感官的金牛有關聯。邊緣型人格的特質及成因,與金牛所代表的自體-客體階段有關,與母親的依戀關係與分裂完善的自體客體需要,都牽連著往後在關係中的圓滿或欠缺。以下摘自Jerold J. Kreisman & Harl Straus「愛你,想你,恨你」提出的邊緣人格特質:

    1)執著於追尋完美的伴侶
    人際關係緊張且不穩定,對人的態度極端而又反覆無常(對某人的觀感從過份理想化轉變成鄙視,或是從過度依賴轉變為逃避或自我孤立),並明顯表現出操控他人的企圖。邊緣人格者與人的關係之所以不穩定,與自身無法承受別離而又害怕親密息息相關,一方面渴望與人緊密結合、被人照顧;但另一方面又害怕進入親密關係,而在這兩種心態之間衝突不斷。其源頭來自金牛時期(約2-4歲)與母親(客體)的關係,邊緣性人格者缺乏客體恆常的概念,也就是說他們無法理解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個體(有好也有壞),而是根據最近一次接觸的經驗來決定應對的態度。邊緣人格者總是專注於局部,無法看到事件的全貌,傾向雙極性二元思考。

    2)衝動型人格特質
    因為衝動而做出有害自己的行為(如濫用藥物、性濫交、賭博、偷竊、金錢揮霍無度、飲食過度、厭食症等)。邊緣人格者的耐心有限,他們的需求一定要被立即滿足才行,也許激情所產生的挫折感會突然引爆衝突與憤怒,自毀或自傷的行為也許肇因於內心的挫折,濫用藥物或酗酒等衝動來對抗寂寞與被遺棄的感受。

    3)180度的情緒轉變
    情緒不穩定或起伏明顯,會突然變得沮喪、易怒、焦慮,通常持續幾個小時,很少會超過幾天。邊緣人格者很難得有平靜、自制的情緒,大部份若不是過於亢奮、無法控制,就是處在悲觀、憤世、抑鬱的情境中。

    4)無法克制的憤怒
    患者可能因一件特定的事感到被冒犯,但滿腔怒火燒的其實是自己蓄積已久的恐懼,他們恐懼失望,也恐懼遭人遺棄。他們的憤怒非常強烈,經常瀕臨爆發邊緣,他們的憤怒或許是求助的哀號,或是在測試別人對他們的忠誠,也就是出自於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5)乞求他人的拯救
    重複出現自殺的舉動,或以自殺要脅,或是一再自傷。這反映出邊緣人格者極度憂鬱、無助的傾向,以及控制他人的欲望,也是一種對痛苦的表達,期望他人拯救。戲劇化自毀行為和要脅,可以從幾方面解釋:自我加諸於肉體的痛苦,反映出邊緣人格需要有所感覺,從麻木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加諸肉體的疼痛也可以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忽略自己所受到的其它形式的折磨;自我傷害的行為也被患者用來當作贖罪的方式;邊緣人格者可能認為自己某些舉動有失控的危險,便以疼痛和自我傷害來制止;衝動下採取傷害自己的行為,其實是想懲罰身邊親近的人;想要控制他人,因此以自我傷害來博取他人的同情或拯救。

    6)我到底是誰?
    持續且明顯的自我認同困擾,邊緣人格者缺乏一貫的自我認同感,個人的價值是以自己當天的角色來決定的,和自己過往的一切沒什麼關聯。邊緣人格者之所以拚命要建立穩定的自我定位,與他們自覺虛偽的強烈感受有關。患者長期的虛假感可能源自童年時期,幼年尚未發展出邉緣人格前覺得自己不夠真實,像是曾遭暴力或性虐待,或幼年時就被迫擔起成人角色,或是人格成熟的過程受到阻撓,與父母分離並形成獨立人格的過程受到破壞,即使早已過了與父母分離的適當年齢,患者仍卡在一個依賴他人的角色裡。邊緣人格從未發展出獨立的自我,仍然扮演他人指定他的角色,他們擔心若扮演失敗受到懲罰,即使成功也會被揭穿。另外,不切實際地追求完美也是人格模式的一部分。患者認為自己是不變的,而非處在不斷改變的動態之中,所以當僵固的自我形象產生改變時,會感覺事態無比嚴重。

    7)永遠盛不滿的半瓶水
    因為缺乏核心的自我認同感,難以忍受孤獨,因此想盡辦法要填滿內心的空洞。患者找尋新關係或新經驗,源於消極地想逃避空虛的感受。

    8)竭盡努力避免被抛棄
    如同嬰兒無法分辨母親是暫時離開或是永久消失,邊緣人格即使經歷短暫的獨處,都會覺得自己永遠被孤立。當重要他人離開時,或預期將被人抛棄時,便會引發患者嚴重的憂鬱,之後更是對這個世界憤怒不已,認為是別人剝奪了自己最基本的需求。

    以上這八點並不是符合就得被標籤為邊緣性人格,而是我們能藉由星盤中金星、金牛座及二宮的位置及相位所代表的,來檢視自己在愛戀關係及自我價值中的傾向,並了解該如何修通金牛時期(2-4歲)未被滿足的需求,而活出金牛高階的穩定、自在、自給自足的品質,並在關係中長出自己內在的價值。

    一段關係,會映照出自己內在未被滿足的需求。

    #雜念與雜唸
    #天啊我金土180金木90木土90
    #還Tsquare壓力點在二宮是要多慘
    #二大吉星就這麼叛逆就是了
    #心累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