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宇宙結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宇宙結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宇宙結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宇宙結構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普文分享】首探測黑洞​​後光回波 再證廣義相對論正確/小肥波 //最新刊於《自然》的研究指,首次探測到來自黑洞​​後面的光回波 (luminous echo) ,再次證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正確。 團隊研究的是距我們 8 億光年遠的 I Zwicky 1 螺旋星系中心的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發出的...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300的網紅占星宅男AKIRA阿奇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新系列占星讀書會首發登場❗❗ 本次邀請到占星同好-姚來一同聊聊《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這本書。 本集討論章節: 🌟 第五問:世界根源和宇宙結構長什麼樣?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和宇宙論 🌟 第六問:萬物都有其目的?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體系 🌟 第七問:如何用幾何說明天象?希臘數學天文學和宇宙論的發展...

宇宙結構 在 ??? ?????維真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10:05:43

做個筆記😊 這次呼必勒罕清朝活佛文物特展好多值得一看。 第一件鎮館之寶:龍藏經。 相傳能夠親眼見經之人,可得七世福報。 龍藏經是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太后見明代留下的大藏經年久破損,於是命康熙皇帝派人用泥金抄寫一部,太后出了自己的私房錢,康熙自掏腰包自己的薪水,以泥金抄寫金文就花費5000兩黃金,1...

宇宙結構 在 偽學術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3:17:25

【認真聽】 中元節故事「目連救母」的精神分析,蛤~ #是戀母或是殺母! / 李長潔 🙏 . 你一定有想過,甚麼是中元節的「#中元」?中元節為甚麼要毛起來祭拜好兄弟?你是不是還聽過七月半也是「#盂蘭盆節」?盂蘭盆究竟是甚麼盆呢?其實這一切都跟一位超級英雄有關係,那就是「#目連」~ 有聽過《#目連救母》...

  • 宇宙結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14:49:02
    有 114 人按讚

    【科普文分享】首探測黑洞​​後光回波 再證廣義相對論正確/小肥波

    //最新刊於《自然》的研究指,首次探測到來自黑洞​​後面的光回波 (luminous echo) ,再次證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正確。

    團隊研究的是距我們 8 億光年遠的 I Zwicky 1 螺旋星系中心的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發出的 X 射線,並發現到該意想不到的現象。

    除了預期來自黑洞前方的 X 射線閃光外,團隊還從最初無法定位的起源檢測到一些光回波。更奇怪的是,這些光回波較小、觀察到的時間稍為晚,並且與從黑洞前面看到的耀斑具有不同顏色。

    團隊很快意識到這些光回波是從該超大質量黑洞後方傳來,再次證明廣義相對論所說正確。史丹福大學天體物理學家 Dan Wilkins 解釋,進入黑洞的任何光都不會出來,所以我們理應看不到黑洞後面的任何東西;團隊能看到來自黑洞背後的光,是因為黑洞正在扭曲空間、屈曲光線並扭曲自身周圍的磁場。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描述了大質量物體如何扭曲宇宙結構,亦稱為時空 (space-time) 。愛因斯坦發現,引力不是由看不見的力產生,而只是我們在物質和能量存在下時空彎曲和扭曲的經驗。

    這個彎曲的空間為能量和物質的運動方式設定了規則。就算光沿直線傳播,穿過高度彎曲如黑洞周圍空間的時空區域,光也將沿曲線傳播,在這種情況下,就可從正面見到來自背面的光。

    這不是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這種稱為「重力透鏡效應 (gravitational lensing) 」的黑洞扭曲光,但這是學界首次直接看到來自黑洞​​後面的光回波。

    團隊最初並不打算證實愛因斯坦於 1915 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相反,他們希望使用歐洲太空總署的 XMM-牛頓和美國太空總署的 NuSTAR 太空望遠鏡來觀察黑洞事件視界 (event horizon) 外形成的超熱粒子雲發出的光。

    該些超熱雲繞著黑洞,並在落入黑洞時被加熱。團隊稱,超熱雲的溫度可以達到攝氏數百萬度,將粒子雲變成磁化等離子體,電子會從原子上甩出。黑洞的旋轉則會導致離子體的組合磁場在黑洞上方形成弧狀並最終破裂,從而釋出 X 射線。 Wilkins 指,這個磁場被束縛,然後靠近黑洞,加熱周圍的一切,並產生高能電子,然後繼續產生 X 射線。

    團隊下一步將更詳細地研究光線如何在黑洞周圍彎曲,並研究產生這種明亮 X 射線閃光的方式。

    來源:
    Live Science, Light from behind a black hole spotted for 1st time, proving Einstein right, 29 July 2021

    報告:
    Wilkins, D.R., Gallo, L.C., Costantini, E. & et al. (2021). Light bending and X-ray echoes from behind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Nature 595, 657–660 (2021). doi: 10.1038/s41586-021-03667-0//

  • 宇宙結構 在 范揚景 Fan YangJ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02 13:34:56
    有 134 人按讚

    「世紀豐華」音樂會-感謝文

    演出完後,我獨自在停車場,安靜了30分鐘,回想這一切過程,沈澱與感動這一切。

    大日子,謝謝有來的朋友們

    「一直持續往更高的巔峰邁進」

    去年11月接到了NCO的邀約,開啟了這段旅程
    以為是一段山間小路,結果走到了極地山海般的階段

    在前面第一段時的「天啓交響詩」三部曲時

    採用交響詩「symphonic poem」與奏鳴曲式「Sonata」及輪旋曲式「Rondo」交織,打破傳統形式,進而讓聲響能在形式破口之間衝出突破

    大概2019/11-2020/3,花了兩個月蒐集素材

    因為日治時期一位黑澤隆潮史集家在台灣採錄了台灣稀有的原住民部落民謠及原始聲音及無伴奏吟唱

    將其錄製成黑膠,而此次演出核心策展人吳榮順老師希望穿越時空的保留黑膠原始聲音、但融合現場交響樂團的層次,形成時空堆疊的樣貌

    所以執行上存在非常大的挑戰,一方面需要將黑膠原住民每一段聲線都調整成樂團標準調音442hz, 也要在預置錄音的樂團音色是440上,全曲做極細微的同步,讓每個音符的timing 可以在click上使樂團能跟著耳機裡的節拍器,卻又需要盡量讓指揮跟樂手的耳機裡面不要太多干擾的預設cue點跟click, 在這階段的執行方式需要考量的有幾個面向綜合試驗才能達到平衡,實驗大概處理了125種以上的存檔版本、總譜在時間有限情況下調整了9次,最後跟program再於7次彩排時反覆調整各分軌為團員與指揮習慣的平衡下、才產出這次最終演出的音樂。

    樂曲解說
    ——————————————
    《戰宴.飛》 范揚景 曲
    「戰火繚繞,生生不息,生命輪盤,天啓而生」
    本曲為原創組曲系列《天啓交響詩》第一樂章,取材自原住民古調邵族《快樂的聚會》以及阿美族《巫女的祈禱》。
    ‪1895-1945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產生許多文化與人文上的衝擊,其中亦包含音樂。雖有歷史上的眼淚,但日本音樂文化也對臺灣有相當的正面影響。‬
    此組曲以原創全新為出發點,揉合日治時期黑澤隆朝在臺錄製的原住民聲音,在保留其錄音原始狀態下,適度融入國樂團的聲音,勾勒出此三部曲延展性最高的狀態。以各聲部間的獨奏與齊奏,建立臺灣音樂特有的宇宙結構,讓聽眾自由探索每一個段落間、有如電影配樂般的畫面、音響與想像。
    樂章以吟唱和戰鬥場景般的小快板開場,每個樂段以交響詩藍圖的自由情緒,描繪出速度感、情感,帶出強烈而深刻的震撼。

    《逆空.雨葬》 范揚景 曲
    「祖靈聖火,日式民生,都市聚落,雨火留聲」
    本曲為《天啓交響詩》三部曲的第二樂章。
    從戰火中生存下來的原住民們,經過歲月洗滌、融合了社會裡雨火煙花的留聲,帶著祖靈的庇護,以他們詩歌般的朗誦與腳步,進入繁華世界。部落的天空下,巫女使用古老語言的祝禱中,族人們讚頌先人足跡,相互擁抱,交織成大自然裡最美的模樣
    全樂章以浪漫的散板出發,色彩鮮明而空間自由,演奏者與聽眾聽覺上的互動留存在樂段某處,待各位品嘗。

    《天.地》 范揚景 曲
    「天地之間,萬物歸宗,彼岸之花,戰火燎原」
    本曲在調式設計上採用直覺跟流行兼容的寫作方式,利用預置錄音跟傳統樂團的聲響融合帶出速度感,打擊樂器猶如勇士們的呼喊跟堅定腳步,弦樂、管樂交織與衝擊,是人們最糾結又釋放的象徵:我們可以失去家園,但不能失去意志!
    傳承,是三部曲最後傳達的意念—唯有意志,才能永存。
    只要我們在哪,家,就在哪。等待破曉之時,海平面會升起希望之焰。

    《遙想頭目的叮嚀》 范揚景 曲
    本組曲是為布農族合音與國樂團、或管弦樂團所作。
    全曲分為兩樂章,以「自由」為銘,運用最原始的原住民人聲、單純、直白,描繪臺灣動人的歷史痕跡,期許我們都能從音樂中得到生命救贖的啟示。
    樂段留有自由空間,讓原住民演唱者可自由吟唱、合唱疊加於樂團之上。從本曲長音部分來看,原住民「有譜」合唱與「無譜」自由吟唱的兩種層次,分別代表太極兩極之地。
    夜光裡頭目的淚光,含有祖靈的寄託及意志傳承。守夜者看著頭目的燭火,繫著母親給的頭帶,對勇士之刃輕嘆一口氣。上路前,抓一把小米放回搖籃裡的枕下,祈禱家鄉能安然無恙,遠處的號角跟愛人的呼喊,正如歌唱與樂團,是最動容的對位。

    《快樂的聚會》 范揚景 曲
    本曲與前一首的「月」之意向相對,以太陽為銘,期許原住民的祭典之聲有如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撼動世界。
    日立之時,春暖花開,甘泉淋漓,陽光穿透破曉後的霧氣,照耀千秋萬世,引領思鄉之人帶著戰果回家。
    布農族12人大合唱的古調在樂聲中穿梭,節奏代表心跳,旋律代表故事,聲響代表記憶。我們從未忘記歷史、從未忘記根源,至於何去何從,就由音樂帶領我們,在太陽指引下,找尋到落葉落下前一刻,我們該回去的神聖之地—家。

    —————————

    在第四段的島國新世界中「日、月」組曲二部曲裡面
    「遙想頭目的叮嚀」是「月」
    「快樂的聚會」是「日」

    「快樂的聚會」原名是我在自己交響曲作品集裡
    「眾神紀元之詩」九大篇章裡的
    「太陽神Apollo 」與「月神「Luna 」兩詩篇元素延伸篇章處理成現在的「外傳篇章」

    因應節目的故事性,而採用了目前的命名,讓整體節目更完整

    大概到了2020/3-2020/5 ,在錄音室裡無限反覆的實驗跟處理,每天都超過16小時的執行,已經分不清日夜下,呈現一個「集中」的靈魂狀態,在寫作逆空與遙想頭目時幾乎是自己先要求自己寫出「平凡卻深刻」的旋律,而在幾度瀕臨身心極限狀態下,是在自己也流眼淚邊製譜的情況下,完成了今天大家聽到的成品

    所以今天很多朋友跟演出者對我說這五首音樂他們聽到流淚與哽咽的感動時

    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有你們這樣的一句話就夠了,不累了。」

    時常想,我還能再為台灣音樂多做些什麼,我還能為古典跨界流行的音樂多做些什麼,可能是我逞強倔強好勝的心態,所以每次都在極限中,找到一個出口讓自己的理想能為聽眾與自己的音樂中都找到一個能無限循環聆聽的平衡。

    最感謝的,是我最大的恩師、也是我父親范光治教授,當年寒暑假你不辭辛勞的每天指導我和聲學、對位,樂理,配器學、還有做人道理,讓我能在音樂這塊畫布上、能有更多的畫筆為流行音樂或古典音樂上自由的揮灑,我翱翔在這片音樂的天空,深刻的用這份愛、飛翔的自由而努力

    也最感謝我的恩師母親鄭佳英,樂觀而進取的態度,帶我在執行面上,理性感性能盡量平衡,這份最強大的精神後盾,讓我在每天不分日夜創作下,學習了什麼是愛,而為你們給我的愛而在每次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咬緊牙根為你們奮鬥,是我最大最大的精神支柱,我永遠愛你們。

    最後要謝謝台灣國樂團,每一位辛苦的團員還有張佳韻運指揮,謝謝你們願意跟著我突破國樂的某些框架,其實過程中雖然花了不少時間的磨合以及練習,但我一直秉持著「我們一定會更好」的信念,最終我們完成了這場漂亮的演出

    也要謝謝PGM 嚴嘉慶老師、李之一老師,你說這是你做過P G M裡面生涯最大的挑戰,真的謝謝你的耐心,這次沒有你,就沒有這次融合預置錄音的完美呈現

    謝謝在台灣國樂團裡面演出的每位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

    謝謝藝術經理Wang I-Yu,跟助理指揮陳奕全,這次很多的任務與協調,有你的協助讓整個演出終於順利完成

    也要謝謝台灣國樂團的團長、科長,舞監,執行長,音響單位,行政團隊

    謝謝服裝Zih Chen 妝髮造型Laurance Kuo張皓淳

    其他作曲家你們超棒

    全體的大家,謝謝,你們辛苦了。

    最後謝謝所有有來的朋友們,我都記得你們

    中秋節快樂
    我們下次見。

    #orchestra #music #composer #fantasy #fanyangjing #symphony #poem #rhapsody #symphonicpoem #范揚景 #交響樂 #作曲家 #音樂家

  • 宇宙結構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02 00:49:25
    有 61 人按讚

    【認真聽】 中元節故事「目連救母」的精神分析,蛤~ #是戀母或是殺母! / 李長潔 🙏
    .
    你一定有想過,甚麼是中元節的「#中元」?中元節為甚麼要毛起來祭拜好兄弟?你是不是還聽過七月半也是「#盂蘭盆節」?盂蘭盆究竟是甚麼盆呢?其實這一切都跟一位超級英雄有關係,那就是「#目連」~ 有聽過《#目連救母》的神話故事吧,擁有神通的目連,前往地獄,拯救變成餓鬼的母親。那一方面是孝順的社會秩序表現,但同時卻也是一種戀母情結,而且還衍伸出殺母的隱藏意義?!想知道「目連」之謎嗎?千萬不要錯過這集。
    .
    然後聽說,半夜發佈內容散播不錯,我們就在中元節的幽冥氣氛裡,在一起聽故事。
    .
    📌 #今天的內容有:
    .
    ▶ 所謂中元是甚麼啊?
    ▶ 幽靈的節日—盂蘭盆節
    ▶ 目連救母的故事
    ▶ 目連是超級英雄
    ▶ 是救母,還是殺母
    ▶ 目連救母的社會學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ek6qodpgo8s0839jesf57el?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4DlNVUpfrZ3UBATMVgBGCs?si=v-InT2UhSa-X8h5SPQPGZw
    .
    🗂 #FB論述版: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57428747778078&id=208541192666847

    ////// 完整論述版 //////

    道教傳統有在七月時祭祀的習慣,也就是現在—「中元節」。中元來自「#三元」(上元、中元、下元)的概念,是指「天地人」的元氣,或體內的三至尊神。三元猶如某種萬物運行、宇宙力量的擬人化。而所謂中元,乃是「地官」,負責裁定每個人的行為紀錄,並且判定其壽命。於是人們在中元節祭祖赦罪。這個祭祀剛好與佛教中的盂蘭盆節同處於年中,在中世紀的宗教傳播過程中,甚至與更久之前的民間信仰混合,成為「#七月鬼節」的概念。
    .
    ■ #屬於鬼的節日
    .
    普林斯頓大學的宗教社會學者太史文(Stephen F.Teiser, 1988)認為,經過長時間的融合,東亞的「鬼節」(the ghost festival)是一個橫跨 #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ized)與 #擴散性宗教(diffused)所有形式的一種信仰傳統。仔細想想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一個月份的全部事情,被鬼魂祭祀所調和著,貫穿各種社會領域,橫跨公私領域,也真的是蠻神奇的。
    .
    ■ #中元節的意義:魔幻的時刻
    .
    中元節象徵著宇宙結構的常態性破壞,這個時候,神、魔、祖先、野鬼一起來訪。而華人世界中,以祖先為家庭宗教的重要支柱,想想看家裡是不是有放祖先牌位,中元節就是界限模糊、諸角色自由移動的魔幻時刻。其實不只神祇與鬼魂可以造訪人間,人也期待可以在此時登臨天界。
    .
    唐代的詩人盧拱在《中元觀法事》中寫道:「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雲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宮。」就描繪了這樣想脫離世俗的願望。盧拱在中元之詩中,運用了許多道教術語,但事實上,從中世紀開始,七月所舉行的祭祀已無佛道教之分,因為在兩個制度性宗教出現之前,中國的家庭民俗已清楚表現出年中祭祀的「#宇宙的節奏」(Teiser, 1988)。
    .
    所以說,雖然佛道兩教作為制度性宗教的成長,改變了祭祖的地點與媒介,但原本就存在於家中祭祀的習慣也沒有被取代,它們全部都可以共同存在,不會因地點或儀式的變換,而使祭祀效果有任何折扣。
    .
    ■ #作為超級英雄的目連
    .
    接續著談談屬於佛教的「#盂蘭盆節」。有學者認為「盂蘭盆」來自梵文avalambana,為「懸倒」的意思,是指將祖先從地獄懸倒的厄運中解救出來的缽。而盂蘭盆節作為鬼節而充滿幽冥的魅力,主要是從《淨土盂蘭盆經》(600-650)中首次出現目連及目連母親的前世故事開始(目連救母)。
    .
    目連,是佛教中相當的重要人物,其重要性來自於他遊歷冥間、拯救母親的神話故事。從經文與變文中的故事看來,目連這個人根本就是一個超級英雄般的存在,他是擅長預言的禪修者,也是揭示宇宙的旅行者,更在孝的秩序上解救了母親(Teiser, 1988、川田耕,2017)。
    .
    為了傳遞佛教精神,引起大眾的崇拜。目連被設定成典型的「#巫師」角色,擁有強大的武力,與遊行的能力,可以降妖伏魔、漫遊天地。而母親成為「餓鬼」的可憐形象(焰口),也很容易引起故事讀者的惻隱共鳴。盂蘭盆節就在此強調神力與幽冥的神話體系中,成為大眾的鬼節傳統。
    .
    ■ #目連救母的精神分析:戀母還是殺母
    .
    不過,在目連救母的深層精神世界中,明顯地可以發現一種母子情結的雙面體:「#戀母」與「#殺母」。
    .
    一方面,目連神話成功地將「地獄救母」定義為孝順的最高境界,有效地調和了佛教出家與父系社會的子嗣繼承之間的矛盾(丁仁傑,2017)。而目連的孝道結合其巫能力的神話,強力地刻劃出一種超我般的道德性,也像極了愛情(認真的,還記得「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的原初神話嗎?)。
    .
    可是從目連母親在地獄的情節在變文裡大量增加,像是那些墮入餓鬼的描述:切斷關節、筋肉、肌膚,拔舌千回,進食焰口等。後來在各地「打青提」戲劇系統中,母親在地獄被虐待的方式遽增,臼碎、糞眼、蒸烤、糞池。這些作品越來越強調女性的惡行與地獄的懲罰。相反地,目連救母,反倒是像是「殺母」。這樣的殺母主題在「阿闍世」裡同樣存在,更巧的是,目連也出現在「阿闍世」故事裡。
    .
    無論是目連或是阿闍世的母子情結,其實都表現出一種深層的精神分析— #兒子對母的愛恨情仇。起源於戀母,但卻在懲罰母親的橋段中,獲得高潮。目連的地獄巡遊,是想和哺育自己的女性、最愛的女性相遇;但因為這個女性與其他男性(父親)有性的關係,因此引起了懲罰的慾望,當然,故事並不能寫出做愛,因此以「慳貪」、「慳妬」替換(川田耕,2017)。
    .
    ■ #目連救母的社會學
    .
    在Teiser的宗教制度社會學面向上,可以辯析出七月鬼節,無論作為佛教、道教、家庭宗教任何一種,在東亞社會裡都有廣泛且多重的混融流傳,深刻地影響著個體與集體的生活:作為家庭的補充、作為僧侶生活的宣傳、維持自然運作、促進生者與亡者的性福。這個故事與節日深入到家庭的親密關係中。
    .
    而川田耕的內在社會學則從目連神話的精神世界,還原出人類基本的慾望關係原型。這種顛覆性規範的慾望,其實時常出現在膾炙人口的大眾文本中,隱隱約約地暗伏流淌著禮教上不能說的秘密。尤其在父權系統的社會中,兒子是相當依賴母親的,在地獄懲罰母親的場景裡,在情緒上根本像是一種撒嬌或鬧脾氣的反抗。

    |

    #參考文獻:
    .
    1. Teiser, S. F. (1988). 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川田耕. (2017). 目連救母の精神史―中国文明における母殺しの彼岸―. 人間文化研究, (38), 214-177.
    3. 丁仁傑. (2017). 目連救母, 妙善救父, 哪吒大戰李靖︰ 父系社會中兒子與女兒的主體性建構. Min-su ch'ü-i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 Folklore, (19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