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學院報告範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學院報告範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學院報告範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學院報告範例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無法控制情緒的孩子,會試圖控制別人。 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著了解,即便自己的情感受到傷害,不代表別人有義務要為他改變。別人可以跟你意見不一或選擇不同。 他們必須知道,自己的情緒只能由自己負責,而且自己有能力承受不好的感覺。 取自《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 ……………………………………………...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970的網紅吳老師EXCEL VBA設計(大數據自動化)教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0文獻數位化編輯與應用第7次上課 01_期中報告說明與成語查詢系統 02_成語轉換為表格說明 03_生肖數量統計報表與圖表 04_重點說明與VBA查詢 05_成語查詢與期中報告說明 完整影音 http://goo.gl/aQTMFS 課程內容: 如何用新方法處理中國文獻 雲端應用、影音編...

學院報告範例 在 SinSin Skateboard Coach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4 04:45:35

❣️全港首個 STEM 大型盛事 - STEM 創科世界博覽❣️ STEM係近期熱門話題🌟學生、家長、老師、學校、 教育機構、政府等都鼎力支持🌟為了更完善發展及增加公眾的認知,舉辦商 STEM PLUS聯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合作定下STEM創科世界博覽於7 月 17 至 23 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

學院報告範例 在 佳佳|女子生活實踐家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6:45:08

[閱讀分享]:醫學院高材生才知道的驚人記憶術 基本上這是一個工具書,作者用科學去解釋大腦的運作並提供學習效率提升的方式。當初會知道這本書是來自一個國考榜首朋友的推薦,也試著用書中的方法閱讀,意外的有效。 1、人的大腦必須產生認知才有辦法長期的記憶。必須要對你的目標或者是要閱讀的內容「有感」,腦袋才...

  • 學院報告範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03 07:15:00
    有 4,396 人按讚

    無法控制情緒的孩子,會試圖控制別人。

    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著了解,即便自己的情感受到傷害,不代表別人有義務要為他改變。別人可以跟你意見不一或選擇不同。

    他們必須知道,自己的情緒只能由自己負責,而且自己有能力承受不好的感覺。

    取自《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

    ……………………………………………………………..

    各位朋友,早安:

    「擁有各種情緒是很正常的。當有不好的事發生時,感到難過也沒關係。事實上,悲傷是療癒的一環。」

    以上面這一段說法來看,大部分人面對難過、悲傷的行為剛好相反,常是試著壓抑、批判、逃避……。簡單來說,是不願去體驗,寧可忘卻。

    在版面上常互動的朋友大概就能明白,難過、悲傷的背後,常能有愛、有疼惜。奮力麻痺難過與悲傷,幸福、快樂也常常同時被一起抹去。

    這一段摘文超級長,重點超多,因為昨天幾位朋友都問到跟這篇摘文有關的問題。有空再慢慢看,慢慢體會、慢慢印證,文字傳達的概念才能入心。

    看完之後,或許您能體會到:其實連大人的情緒教育,都需要重新學起!

    祝願您,能接納他人的看法與我們不一樣,並且相信自己能承受不好的感覺!

    .

    ps. 這本書在今天晚上9點半,會辦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文/ 艾美・莫林】

    孩子要知道如何面對內心的情緒動盪

    就像葛蕾絲這個案例一樣,如果孩子沒有學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他們很可能就會有情緒和行為問題。葛蕾絲的暴躁脾氣已經影響到她的交友關係,其他小孩在她哭泣或使喚人的時候,根本不想跟她玩。

    因為爸媽總是在她生氣的時候迎合她,所以她從未有機會自行處理這些負面的感受。覺得失望、沮喪、生氣和傷心都是生活中的常態,但因為爸媽一直向她妥協,所以她才能逃避這些情緒。

    每個家長都曾經試著轉換孩子的情緒,不過次數過多就會造成危害。

    …………

    欠缺情緒能力會遺害終身

    你有沒有遇過因為芝麻蒜皮小事就大發雷霆的人?或者是,你有朋友每次遇到生活中的小小不順,就表現得好像發生了什麼重大悲劇一樣?這類人很可能就是從未學過如何有效管理情緒。

    我們如果沒有學會這些技巧,就會有不當的行為,像是出現攻擊性或試圖控制他人,只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研究人員針對年幼時就學習了利社會技巧和情緒能力的孩童,對照沒有習得這些技巧的孩童,研究兩組受試對象的同異之處。他們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追蹤這些孩子從幼稚園到二十五歲左右的變化,並發現幼稚園的社交技巧和成年前期的成功有所關聯。

    在五歲就展現出如分享、好好與人相處等較多利社會技巧的孩童,完成大學學業的比例較高。而小朋友在幼稚園時的社會能力分數每高一分,他們獲得大學文憑的機率就增加一倍;此外,他們在二十五歲時擁有正職工作的比例也高出百分之四十六。但較無法合作、傾聽、化解衝突的孩童,完成高中和大學學業的比例則較低,通常也比較容易有法律問題和物質濫用問題。

    孩童在幼稚園的社會能力分數每少一分,在成年前期遭到逮捕的機率就高出百分之六十七,在酗酒方面則高出百分之五十二,住在公共住宅(或列於等待名單中)的機率更高出百分之八十二。從這項研究的所有數據來看,我們投資這麼多時間和金錢在學業成績上,但卻對情緒和社交技巧漫不經心,是否值得深思?很顯然地,相較於我們從前認為與成功和幸福息息相關的其他能力,情緒能力可能更加重要。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優秀的籃球員,你不會把所有時間花在教他罰球,因為即便他是全世界最厲害的罰球手,只要他缺乏運球和防守等其他基本技巧,就不可能會成功。但我們卻用這種方式教育小孩,只重視他們的學業成績,不教他們其他重要技巧,然後期望他們在現實世界大放異彩。

    如果家中的孩子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小孩,但無法忍受難過的感覺,他就不可能接受任何失敗或被拒絕的風險。或是他可能是天賦極高的運動員,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那只要他覺得別隊沒有公平競爭,就無法專心比賽。

    …………

    無法控制情緒的孩子會試圖控制別人

    我在擔任大學兼任講師的第一個學期,只有一位學生被我當掉。他許多作業都沒交,學期報告也慘不忍睹,但只要他期末考考得不錯,是有機會不被當掉的。
    可他還是被當掉了,因為期末考考太差,所以他該學期的最終成績連通過標準的邊都摸不到。

    我把成績張貼至學校入口網站後,就收到他的電子郵件,要求我再檢查一次他的成績,因為他很確定他應該可以通過。我回信給他,向他保證他的學期報告成績、缺交的作業以及不太好的期末考成績,三者加在一起就是不及格。

    四天後,我又收到他寫來的另一封電子郵件。這時聖誕假期已經開始了,他在信中說:「我真的沒辦法安心放寒假,想到這科被當掉心情就很糟,吃不好也睡不好,可以考慮給我一個會過的成績嗎?」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乞求成績」(grade grubbing)的現象,也就是學生要求教授更改成績,但實際上提不出任何合理的理由。像我這個學生,居然希望我因為他心情很差就幫他改成績。

    不用說,我當然沒幫他改成績,這麼做對其他學生來說並不公平,對他來說也沒有任何好處。他這堂課被當了,所以他理應覺得難過,但願這種情緒能讓他下次表現得更好。

    悲哀的是,這種「我無法面對不舒服的感受,所以你要為我做些什麼」的心態,最近在美國的大學校園中愈來愈常見。大學生受到冒犯時,他們試著說服別人不要再來冒犯他們。他們不知道感到傷心、受傷或憤怒不是什麼壞事,反而試圖控制別人的行為。只因為他們不喜歡自己聽聞的事,就脫口而出「不要在新聞上刊那種文章」或「不要輕易放過我的教授」。

    因此,學校一直難以清楚界定言論自由和政治正確之間的界線。耶魯的萬聖節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二○一五年,耶魯校方的行政人員寄了一封電子郵件叮囑大家,請避免穿著較為敏感的萬聖節裝扮。耶魯的駐校講師艾瑞卡.克里斯塔基斯(Erika Christakis)針對這個通知寫了一封信,其中寫道:「所以現在的小朋友或年輕人要是展現出稍稍無禮、不恰當、挑釁或者,好吧,就算是有點冒犯,大家對這樣的行為都完全沒有容忍餘地了嗎?」

    耶魯的學生因為她的話語勃然大怒,不僅展開了抗議行動,還有數百人簽署了給她的公開信,說她在否定他們的感受。其中一個學生甚至拍了一部影片質問她,說她讓校園成了不安全的環境。當克里斯塔基斯不予苟同時,該學生更用不堪入耳的話來反擊。

    該事件發生幾個月後,克里斯塔基斯辭去了她的教職,而她的丈夫尼可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也因此從耶魯西利曼學院(Silliman College)院長的職位請辭。

    諷刺的是,學校行政單位原本訴求包容多元的美意,反而引發了更多爭議。這些聰明絕頂的學生來自於頂尖的常春藤盟校,卻對這個以小朋友為主體的節日可以穿什麼服裝有如此激動的反應,仔細想想不覺得有些可怕嗎?

    然而,這並非單一事件。各地的大學都面臨類似的問題,愈來愈多學生主張「我覺得受到傷害,因此你們必須所有改變」,讓校方行政人員疲於找出解決之道。如果學校沒有作為,可能被視為缺乏同理心;但如果他們為了不傷害某些學生的感受而改變做法,則可能會扼殺言論自由。

    我確定這些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大都認為如果自己覺得不舒服,一定是因為別人侵犯了自己的權利。我們在受害者心態一章也討論了這個現象,這類的人相信他們有責任要確保其他人都不會說出他們不想聽的話。

    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著了解,即便自己的情感受到傷害,不代表別人有義務要為他改變。別人可以跟你意見不一或選擇不同。你要教孩子把心力花在控制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行為;他們必須知道,自己的情緒只能由自己負責,而且自己有能力承受不好的感覺。

    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自己的情緒自己處理」,她就會想要控制別人。雖然頤指氣使、粗魯無禮、蠻橫難搞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讓她得償所願,但終究不會使她受人喜愛。而最後她可能會變成動不動就在指責別人沒同理心或政治不正確的人,只因為她自己無法面對不同的意見。

    …………

    孩子不了解自己的情緒

    雀兒喜帶她十一歲的兒子麥克斯來我的治療室時,她看到我的第一句話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來這裡,但他的醫生說,他們在麥克斯身上找不出任何問題,所以我們只好來看你。」麥克斯因為胃痛和頭痛缺了很多課。他的醫生為他從頭到腳做了許多檢查和檢驗,但找不出任何問題,所以表示可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出乎媽媽的意料之外,醫生居然說對了。

    我聽完他的症狀和遇到的問題後,麥克斯很明顯是壓力過大了。他一直處於焦慮又緊張的狀態,什麼事情都能讓他掛心,從他的成績到奶奶的健康都是。但他不夠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沒辦法把它化成語言或文字表現出來。

    我相信麥克斯身體上的疼痛都是真的,因為我們的心靈跟身體有強烈的連結。壓力會觸發身體的生理反應,進而引發胃痛和頭痛。小朋友如果不具備情緒控管技巧,就容易出現身體問題。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二○○八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腹部反覆出現疼痛的孩童中,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小朋友有焦慮症。患有憂鬱症的兒童和青少年也通常會有身體上的疾病。

    雖然制酸劑和止痛藥可以暫時蓋過疼痛,但麥克斯如果不處理潛在的情緒問題,他就不會有所好轉。在我們著手解決他的情緒問題後,他的身體健康問題也減少了。如果他希望身體更健康,就必須學著如何溝通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用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

    教你的孩子認識情緒與管理自己的感受,讓他更能夠辨別自己是不是壓力過大或心情特別糟。及早發現可以避免日後產生更多問題,並能幫助孩子盡快接受治療。

    …………

    如何改變做法

    當葛蕾絲的爸媽開始把自己視為教練後,他們在幫助她學習管控情緒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透過他們從旁指導,她更能有效應用在療程中學到的技巧。在她生氣的時候,爸爸媽媽會提供她迫切需要的提醒和提示,讓她知道如何撫平自己的情緒。

    他們接下來慢慢減少從旁提供的協助,讓葛蕾絲可以對她自己和她的情緒負起全責。整個療程完成時,她已完全相信自己的心智足夠堅強,不論她的感受有多強烈或不悅,她都能好好控制它們。

    學習控管情緒和忍受不悅感受是可以習得的技巧,但就像任何其他技能一樣,小孩需要不間斷地指導與練習。

    ■ 教孩子說明感受

    如果孩子不能辨別自己的情緒,她就無法主宰這些感受。沒辦法直接說「我很生氣」的孩子,通常會用行為來傳達憤怒。發脾氣、尖叫、攻擊別人經常是源自於小孩無法說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跟一般人差不多,在日常對話中大概不太會聽到與感受有關的字眼。相較於「我很生氣」,大家通常傾向於說「他是個渾蛋」。而且,就算真的提及自己的感受,英文裡也會用「我的胃都糾結成一團了」或「我的喉嚨好像被什麼東西哽住了」這類的常見比喻帶過。也就是說,除非你特意教孩子使用與感受有關的話語,否則她不太可能擁有大量的情緒語彙。

    教孩子使用感受詞彙,像是在她跺腳的時候說「看來你現在很生氣」,或是在她跑去拿鞋子的時候說「要去公園你真的很興奮對吧」。隨著孩子對情緒的認識漸長,你可以使用更加複雜的感受詞彙,例如「緊張」、「失望」、「慶幸」和「沮喪」等。

    以下是教小朋友認識情緒的不同方式:

    •在日常對話中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大量使用情緒詞彙,像是說「今天奶奶身體不舒服,我很難過」,或是「遊樂場那個小男孩把小女孩推下秋千的時候,我真的好生氣」。
    •問問孩子:「你今天過得如何?」養成習慣,每天問孩子過得如何。你可以固定一個時間,像是吃晚飯或準備上床睡覺前,問他今天心情如何,然後看看孩子能不能說明為什麼今天的心情是這樣。
    •在孩子說故事的時候,探索孩子的情緒。孩子跟你說今天發生的事時,你可以問他「你在球場上得分的時候感覺如何?」或「老師說你下課不准出去玩時,你的心情怎麼樣?」這類問題。如果孩子沒辦法講出某個特定感受,你不妨試著說:「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想我會很生氣!」

    ■ 認可孩子的感受

    急忙想要為孩子解決問題時,表示你把他的情緒視為己任。認可則是代表你明白他的感受,但還是由他自己決定要如何調適心情。重點在於,不要無視孩子的感受。「你因為我們不能去看電影而心情不好,真是可惜」這類的話缺乏同理心。

    你應該提出更詳細的解釋,告訴孩子你全心接受他的情緒,像是說:「如果很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做,一定很令人失望,所以我了解你為什麼因為我們不能去看電影而心情不好。」表達認可能夠讓孩子知道,心情不好也沒關係。
    以下提供一些範例,告訴你如何對孩子的情緒表示認同:

    •「我知道你因為我不准你去朋友家玩非常生氣。我也明白,你對於自己必須待在這裡感到非常沮喪。」
    •「比賽輸了很痛苦,是我也會很傷心。」
    •「我了解你實在太生氣了,才會想說些傷人的話。」
    •「我想很多小朋友第一天上學都會緊張,嘗試新事物確實很可怕。」

    即使你不了解孩子的情緒,或是他們的反應看似太誇張,你還是要接納他們的感受。孩子需要知道他們可以表達情緒,即使想法不同,你也會尊重他們的感受。

    ■ 糾正行為而非情緒

    有時孩子並不清楚想法、感受和行為三者間的差異。以下是示範情境:

    家長:你朋友說你不能和他們一起玩的時候,你感覺如何?
    小孩:我覺得他不想當我朋友了。
    家長:聽起來是你的想法,而不是你的感受。你以為他不想跟你做朋友了。那你感覺怎麼樣?
    小孩:覺得難過。
    家長:原來是覺得難過啊,這是當然的。那你怎麼反應?
    小孩:我對他發脾氣。
    家長:所以你還生氣了,這也是情緒的一種。是我也會很生氣。你生氣的時候做了什麼?
    小孩:我一邊走掉一邊說,我要去找新朋友玩。
    家長:生氣的時候離開現場是很好的選擇。

    和孩子解釋,想法是他腦海中的字句和圖像,感受則是形容他的心情,像是開心或悲傷,而行為則是他身體採取的行動。

    孩子了解這三者的不同之處後,就會更清楚自己的選擇。舉例來說,他會明白生氣沒關係,但打人就不行了。同理可證,難過也沒問題,但大聲尖叫與大發脾氣是不能接受的行為。

    告訴孩子,他不會因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而惹上麻煩。但你要針對他的行為制定規範。

    建立清楚明瞭的家規,明白表示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達情緒。寫下應遵守的規矩並貼在家裡。如果你說「不許吼叫」,那你也要能夠遵守這個規定。如果你提高音量講話,那孩子也會隨之仿效,這項規定就會失去效力。

    以下是幾個簡單的規範,可以幫助孩子開始掌控自己的感受:

    •尊重他人的身體空間與所有物。不可以打人或傷害別人的身體,也不可以破壞他人的物品。
    •好好和人說話。不可以罵人或侮辱人。
    •使用室內說話的音量。不可以大吼大叫。

    雖然甩門對某些家庭來說不是什麼大事,但有些父母絕不允許此事。因此,請列出家中所有人都能遵守的規範清單。記得,你可以視需要變更與修改這些規範,但務必確保孩子了解你的期望。

    ■ 放手讓孩子感受負面情緒

    你的工作不是讓孩子笑口常開,而是要協助他學著自己面對不舒服的情緒。
    以下是孩子必須體會的不適感受:

    •憤怒:孩子必須學著在生氣的時候讓自己平靜下來。
    •緊張:你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會感到緊張不代表他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愧疚:當孩子說他很抱歉或心裡難受時,不要急著說「沒關係」。讓他體驗一下愧疚感,他才會有動機改變自己的行為。
    •悲傷:不要因為孩子難過就想逗他開心,他要練習安慰自己。
    •失望:當事情的發展不如孩子預期時,不要不自覺地想要補償他,讓他偶爾體驗一下失望的感受。
    •無聊:孩子抱怨無聊不代表你有義務要娛樂他。他在生命中會有很多時刻必須忍耐無聊。
    •沮喪:當孩子想辦法要完成一項困難的任務時,難免會受挫,但這不表示你需要出手幫他或替他解決問題。

    你要放手讓孩子經歷各式各樣的情緒,不要出手干預。你可以從旁提供建議,但不要幫他脫身,他會漸漸開始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排解自己的情緒。

    …………

    如何教孩子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雖然有些孩子比較敏感,但葛蕾絲的爸媽卻把這個標籤當作藉口,任由她不去面對不適的感受。在他們開始教她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前,必須先相信她可以應付這些感受。如果你把小孩當成脆弱物品在保護,她就會認為自己無法面對任何困難,但如果你協助她看見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來面對不適感受,她就會覺得自己能夠克服萬難。

    ■ 幫孩子找出振作妙招

    孩子必須知道,擁有各種情緒是很正常的。當有不好的事發生時,感到難過也沒關係。事實上,悲傷是療癒的一環。

    但這不表示孩子要陷入糟糕的情緒中,他可以主導自己的感受。如果他有起床氣或今天在學校過得不好,他可以決定要如何提振自己的心情。

    行為很容易被感受牽著鼻子走。如果心情不好,你可能會想一個人待在家裡,但這麼做只會讓自己深陷其中。採取與自己的感覺截然不同的行動,是轉換情緒的方法。也就是說,和朋友出門或許能讓你開心點,或是出去走走也可以讓你振作起來。

    關鍵在於幫孩子找出處理情緒的健康方式。如果你沒這麼做,孩子可能會透過某些比較不健康的方式來讓自己好受點。心情不好的孩子可能會依賴食物來安慰自己,或是覺得孤單的青少年可能會尋求網路戀情來獲得關注。

    你要主動教導孩子以健康的方式安慰自己,使心情平靜下來,鼓勵自己振作起來。切記,沒有什麼激勵辦法是一體適用的。在外頭玩幾分鐘可以讓這個孩子冷靜,但畫著色畫對另一個孩子來說可能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你可以運用以下的示範情境,與孩子一起找出最能幫他提振心情的工具:

    家長:我們一起來列一張你在開心的時候喜歡做的事吧。告訴我,你心情很棒的時候,喜歡做什麼?
    小孩:我喜歡去海灘玩,也喜歡去公園玩。
    家長:哇,這些都是很好玩的事。那在家裡呢?假設你放學回家後心情很好,你可能會想做什麼?
    小孩:我會和貓玩、和朋友聊天。
    家長:這些事會讓你開心嗎?
    小孩:對啊,做這些事的時候我都笑得很開心,覺得很好玩。
    家長:太棒了。那我們再來想想你開心的時候還會做其他什麼事。
    小孩:我喜歡出去散散步,或是打電話給爺爺,跟他說我在笑話集上讀到的笑話。
    家長:沒錯!你真的很喜歡做這兩件事。

    把小孩說他在心情好時喜歡做的事情全部寫下來,然後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請他從清單中挑選想做的事。跟他說,在難過或孤單的時候,做這些事可以讓他心情變好。

    你也可以打造一個快樂工具箱。拿一個小箱子,在裡面裝滿一些小東西,提醒小孩他在開心的時候會想做的事,像是他的笑話本和美術用品。你也可以放一些會讓他發笑的東西,像是爺爺的好笑照片。透過不斷地練習,他會知道哪些活動對他最有幫助,並會開始自發地去做這些事。

    ■ 幫孩子找出安撫活動

    就跟孩子需要知道如何在心情低落的時候鼓舞自己一樣,他也要學著在生氣的時候安撫自己。不管孩子是因為一道數學題而感到受挫,或是因為玩桌遊輸了而生氣,他必須知道如何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繼續朝目標邁進。控制憤怒和沮喪的關鍵要素是自覺。

    教導孩子辨別自己即將生氣的警訊。聊聊當他的情緒要爆發時,身體會出現哪些警告訊息?他的心跳可能會變快,或是臉會燙燙的。如果他學會辨識這些警訊,就可以在「爆發」前讓自己冷靜下來。

    問問孩子:「你心情平靜的時候喜歡做什麼事?」著色、玩黏土或聽聽平靜的音樂都可以是幫助身體和大腦冷靜下來的活動。

    就像快樂工具箱一樣,你也可以準備一個「平靜工具箱」,放一些能讓心情平靜的小東西在裡面。當孩子緊張不安、過度興奮或脾氣不好的時候,你可以跟他說:「讓我們來看看你的平靜工具箱。」然後他就能自己選擇要用哪個工具來控制情緒。

    ■ 提升孩子的情緒控管技巧

    用健康的方式處理不適的情緒,是你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技巧,但光是告訴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效用不大,他還需要反覆練習,需要你從旁引導。即使年紀漸長,開始面對新的挑戰、更加艱困的處境,他仍然會需要你的指引與支持。

    你要像個好教練,給予大量的正向讚美與強化。明確指出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像是說:「你今天很棒,在生氣的時候就跑回房間冷靜一下。」

    貫徹執行你定下的規範與後果,讓孩子知道你決意幫他從錯誤中記取教訓。此外,你可以定期與孩子聊聊之後要怎麼做得更好,像是問他:「除了打妹妹之外,下次你可以採取什麼不一樣的做法?」幫孩子找出新的策略,以後他如果又經歷同樣的強烈情緒,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

    以上文字取自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大 塊 ✦ https://bit.ly/3bUic7l
    博客來 ✦ https://bit.ly/2WQG3jY
    誠 品 ✦ https://bit.ly/3bNgKU8
    momo ✦ https://bit.ly/2NCHAVo
    金石堂 ✦ https://bit.ly/2WRPoYy
    讀 冊 ✦ https://bit.ly/2LR6xvm

    大塊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LocusPublishingCompany/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時報作家沙龍EP11|人生不用那麼入戲! 心理師洪仲清解析葛拉威爾新作《解密陌生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sPDToZWBE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學院報告範例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26 09:17:58
    有 42 人按讚

    肺炎疫情:生活在最健康的國家是什麼感覺 - Lindsey Galloway

    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國都在抗擊防疫,每個國家防疫成果如何,和這個國家的醫療保健體系的完善程度有很大的關係。

    總部在倫敦的智庫 — 列格坦研究機構(Legatum Institute)發表全球繁榮指數(Legatum Prosperity Index),就一個國家進行12項不同類別的評比,包括經濟、財富、福利、醫療和生活品質等方面。

    在醫療健康方面,該報告特別評比了每個國家的人民健康,人民享有醫療服務的質量,醫療保健系統,健康風險和死亡率等數據。

    根據全球繁榮指數當中醫療保健方面的數據,我們列舉了以下幾個排名靠前的國家為例,看看這些國家的醫療服務水平,以及他們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成果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日本

    傳統上,日本人非常講究環境和個人衛生,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之初,這樣的衛生文化有助於降低感染。

    在東京執業的鷲尾美香(Mika Washio)醫生表示:「很多日本人早已習慣戴口罩,尤其是冬季和春季,這也是阻止疫情擴散的手段之一。」

    她還表示,超過60%的日本人每年都接受健康檢查,日本人注意個人保健,因此嚴重病例相對較少。

    有鑒於新冠疫情擴散全球,日本在4月7日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到目前為止尚未實施全國封鎖措施,雖然疫情控制相對較好,但未來如何發展誰也沒有把握。

    韓國

    在全球繁榮指數的醫療健康排名上,韓國位居第四。在經過2015年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疫情之後,韓國對大規模傳染性疾病有很多經驗。

    韓國健保系統有助於早期診斷和治療,每個韓國人都納入全國健保系統之內。在首爾的徐醫生表示:「醫療保健成本相對較低,全民健保和政府管控的價格機制都有利於廣泛快速的病毒檢測。」

    因此,韓國採檢人數很高,至少已經有超過45萬人接受採檢,大概是5100萬人口的1%,所以能夠及早檢測患者並適當治療。

    但是再怎麼完善的醫療保健制度也沒辦法保證百分之百的安全,韓國後來歷經了大邱新天地教會爆發群聚感染的事件,確診人數突然暴增。

    現在韓國人普遍接受了疫情爆發之後生活的新常態,出門戴口罩是一定要的,避免去人都聚集的地方,三月開學正好碰上了新冠疫情,學校實行遠距教學。

    以色列

    如果說到各國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反應,沒有幾個國家要比以色列的反應措施更快。在1月底的時候以色列就已擴大衛生部行政職權,禁止非必要國際旅行,所有從「熱區」回國的公民要14天居家隔離。

    這樣的措施在當時看來非常突兀嚴格,但防疫措施奏效,得以維持相對更低的感染率和重症人數。

    另一方面,以色列研發出一種分子檢測病毒的方法既快速又凖確,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傳染預防醫學教授穆森(Khitam Muhsen)表示:「以色列是每百萬人口中新冠病毒檢測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以色列博客佩雷茲(Talia Klein Perez)也表示:「我們的檢測率是全球最高的其中之一,對此我感到非常自豪。事實上我們的死亡率也是最低的其中之一,我相信快速檢疫是部分原因。」

    以色列的公共醫療系統也是防疫的關鍵助力,以色列舍巴醫療中心(Sheba Medical Center)副院長阿菲克(Arnon Afek)說:「醫療系統的成本非常重要,人們知道他們有公費醫療,不用自己花錢,所以一有症狀就會尋求治療,不會繼續散播病毒。」

    舍巴醫療中心是以色列第一個治療新冠病人的醫院,阿菲克表示,舍巴醫療中心總是提前凖備,在問題來臨之前就凖備好解決方法。

    德國

    德國新冠病毒死亡率比許多歐洲國家要低,被國際社會譽為防疫成功範例,但專家警告德國還沒有完全脫離危險。

    德國柏林的歐洲管理技術學院(Europea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管理學教授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表示:「和其他國家相比,檢測人數高,死亡率低,容易給人帶來錯覺,誤以為自己很安全,醫療系統應對良好。」

    但事實上,大量的檢測將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成功的區分開來,有助於防止疫情擴散。

    德菲爾利科德說:「新冠病毒感染人數較少,意味著有抗體的人也比較少,如此一來,只有在新冠病毒幾近完全消失的條件下,德國才可以放鬆防疫措施和社交距離,否則的話疫情會重新出現。」
    澳大利亞

    在全球繁榮指數的醫療健康排名位居第18的澳大利亞,目前將新冠病毒感染增長率控制在5%以下,這個數字遠超過原先的預期,比想象中的來的好。

    澳大利亞的醫療系統結合了公共醫療和私人保險,為最壞情況做好凖備。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臨牀高級講師波利亞科夫(Alex Polyakov)表示,澳大利亞醫療系統足夠應付目前的緊急狀態,聯邦和各州政府推遲所有非必須的手術,私人醫院空出來待命,應對可能暴增的新冠病毒患者。

    波利亞科夫說:「私人醫院提供的醫療照顧量能,足夠讓所有有需要的人都能獲得即時的醫療照顧。」

    澳大利亞的境內社區感染病例相對較少,衛生當局對接觸者進行追蹤調查,以及對海外旅遊者或確診接觸者的強制隔離措施,都是澳大利亞防疫有效的關鍵。

    原文:BBC中文網

    #衛生 #社會 #健康 #生活

  • 學院報告範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07 22:10:10
    有 1 人按讚

    AI機器人將如何顛覆製造業?

    面對AI機器人帶來的破壞式創新,台灣製造業該怎麼把握機會,在自動化典範轉移的亂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Bastiane Huang
    Feb 6 · 1

    在先前Robotics 2.0系列文章中,我們討論了AI如何讓機器人做到過去做不到的靈巧工作,並能夠開始自主學習。第一篇文章介紹了AI如何開啟Robot2.0時代。第二篇文章則描述AI機器人在倉儲運輸業的應用,透過觀察這個新技術的第一個應用場景,來預測這一切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產力、就業狀況以及日常生活。

    這篇文章我們將聚焦目前大量運用傳統機器手臂及自動化設備,同時占台灣產值最高(30%)的製造業。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靈巧的AI機器人,將如何影響製造業流程及整體產業結構?供應鏈上的各廠商又該如何因應Robotics 2.0帶來的破壞性創新?

    「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先被一部分人看見。」 — 作家威廉.吉布森

    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 — William Gibson

    製造業自動化現況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最近報告,全球工業機器手臂的出貨量在2018年創下新紀錄,來到38萬4,000台。其中中國仍是最大市場(占比35%),接著是日本,美國,台灣排名全球第六。

    汽車以及電子製造業依然是工業手臂的最大應用市場(占比60%),遠遠領先其他包含金屬,塑膠及食品等產業。具體原因我們在第一篇文章也討論過,由於傳統機器人和電腦視覺的限制,目前除汽車業和電子業以外,倉儲、農業和其他產業幾乎都還沒開始使用機械手臂。而這樣的情形將會被AI機器人及深度學習等新技術所改變。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自動化及工業機器手臂在製造業既然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該自動化或可以被自動化的部分應該都已經自動化了,還有什麼創新的空間呢?

    出乎意料地,就連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汽車製造業,離所謂的全自動化關燈工廠(lights out factory)也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舉例來說,汽車組裝的部分大多依然是由人工來完成。這也是車廠最勞力密集的部分,平均一間汽車工廠裡有3分之2的員工都在裝配車間。就連一向追求革新與顛覆,主張追求最高自動化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都不得不公開承認,特斯拉生產線自動化的進度不如預期。

    究竟為什麼自動化這麼困難?

    自動化至今無法跨越的技術限制

    現今的自動化生產線普遍為大量生產設計,因此能有效降低成本,但也因此缺乏彈性。面對消費者越來越短的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多的少量多樣客製化生產需求,人類往往比機器人更能夠因應新的產品線,也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重新編寫程式或更改製造工序。

    1. 靈巧度與複雜度

    儘管科技在快速進步,人類還是比機器人靈巧許多。在訪談電子代工廠商的過程中發現,儘管組裝產品(assembly)已經高度自動化,但備料(kitting)的程序還是必須由人來完成。

    備料在製造及倉儲業都很普遍,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步驟。指的是把組裝產品需要的各個零散部件集合起來,打包並放置在工具包(kit)的過程。之後機器人再從工具包中拿取各個零件並進行組裝作業,這時候因為各個零件都在一個固定的位置和角度,自動化編程相對容易。相反地,備料時必須從雜亂無序的零件盒中辨識並拿取零件,零件的位置角度不一,甚至可能重疊或纏繞在一起,這對現有的機器視覺及機器人技術都是一項挑戰。

    2. 視覺與非視覺性的回饋

    另外一方面,很多複雜的裝配作業需要靠作業員的經驗或「感覺」。不論是安裝汽車座椅或是將零件放入工具包裡,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事實上都需要作業員或機器人接收,並根據各種視覺甚至觸覺訊號,來調整動作的角度及力道。

    這些精細的微調使得傳統的自動化編程幾乎派不上用場,因為每次撿取或放置物品都不完全相同,需要像人一樣有從多次的嘗試當中,自主學習歸納的能力,而這正是機器學習,特別是深度及強化學習,能夠帶給機器人的最大改變。

    Robotics 2.0:AI可以讓工廠機器人做到哪些事?

    AI帶給機器手臂最大的改變就是:以往機械手臂只能重複執行工程師編寫程序,雖然精準度及速度都很高,但卻無法應對任何環境或製程改變。但是現在因為AI,機器可以自主學習更複雜的任務。具體來說,AI機器人較傳統機械手臂在3大方面有重大突破:

    1. 視覺(Vision System)

    就算是最高階的3D工業相機,仍然無法像人眼一樣,既可以精準判斷深度距離,又可以辨識透明的包裝、反射表面、或是可變形物體。這也是為什麼很難找到一款相機,既可以提供準確的深度,又能夠辨識大多數的包裝及物品,然而,這樣的情形很快就會被AI改變。

    機器視覺在過去幾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幾間來自於矽谷及波士頓的新創,包括OSARO和Covariant,利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語意分割(semantic segmentation),及場景理解(scene understanding)提高了低階相機的深度及影像辨識,讓製造商不需要使用昂貴的相機,也能得到足夠準確的影像訊息,成功辨識透明或反射物體包裝。

    2. 可擴充性(Scalability)

    深度學習不需像傳統機器視覺一樣,需要事先建構每一個物品的3D模型。只需要輸入圖片,經過訓練,人工神經網路就能自動辨識影像中物體。甚至能使用非監督或自監督學習,降低人工標籤數據或特徵的需要,讓機器更近接近人一樣的學習,免去人為干預,讓機器人面對新的零件再也不需要工程師重新編寫程序。隨著機台運作,收集到的數據越來越多,機器學習模型的準確度也會進一步提升。

    目前一般生產線通常有震動台、送料器、輸送帶等週邊設備,確保機器人能夠正確拿取需要的部件。如果機器學習再進一步發展,讓機器手臂更加智能,或許有一天這些比機械手臂更昂貴四五倍以上的週邊設備將不再被需要。
    另一方面,由於深度學習模型一般儲存在雲端,這也讓機器人能夠互相學習,共享知識。舉例來說,若有一台機器手臂經過一個晚上的嘗試,學會如何組合兩個零件,便能夠很輕易地將這個新的模型更新到雲端,並分享給其他同樣也連結到雲端的機器手臂。這不但省去了其他機器的學習時間,也確保了品質的一致性。

    3. 智能放置(Intelligent Placement)

    一些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困難的指令:請小心輕放,或把物品排列整齊,對機器手臂而言卻是巨大的技術挑戰。
    如何定義「小心輕放」?是在物體碰觸到桌面的瞬間停止施力?還是在移動到距離桌面6公分處放手讓物體自然落下?或是越靠近桌面就越降低速度?這些不同的定義又會怎麼樣影響物品放置的速度和精確度?

    至於將物品「排列整齊」就更困難了,先不論每個人對整齊的定義都有所不同,為了能將物品精準地放置在想要的位置及角度,我們首先必須要先從正確的位置拿取物品:機械手臂依然不如人手靈巧,且目前一般機器手臂大多使用吸盤或是夾子,要做到人類關節及手指的靈活度,還有一大段距離。

    其次我們要能即時判斷夾取物體的角度位置及形狀大小,以下圖的杯子為例,需要知道杯口朝上或朝下,要側放或直放,也要知道放置的地方有沒有其他物品或障礙物,才能判斷將杯子放在哪裡才能最節省空間。 我們因為從出生開始就在學習各種取放物品的任務,這些複雜的作業幾乎不加思索就可以完成,但機器並沒有這樣的經驗,必須重新學習。

    經由AI,機器手臂可以更精準地判斷深度,還可以透過訓練,學習判斷及做到杯子朝上,朝下等不同狀態。也可以利用對象建模(Object Modeling),或是體素化(Voxelization),來預測及重建3D物體,讓機器可以更準確掌握實際物品的大小和形狀,進一步將物品放到該放的位置。

    AI機器人將如何顛覆製造業?

    現在我們知道AI可以讓機器做到許多以往做不到的事,但這對製造業現行的產業結構又會有什麼影響?誰能夠把握住新科技典範轉移技術帶來的機會?哪些公司又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AI機器人帶來的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破壞式創新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在其著作《創新的兩難》(Innovator’s Dilemma)當中提出。理論的中心思想是:
    產業中的既有業者一般會為了服務現有客戶(通常也是利潤最高的客群),而選擇專注於「持續式創新」,改善現有的產品及服務。此時,一些資源較少的小公司把握機會,瞄準被忽略的市場需求,而取得進入市場的立足點。
    破壞式創新又分為以下兩種:

    (1)低階市場創新

    一般大家較為熟悉的是「低階市場創新」,數位照相技術就是一例。早期的數位相機不僅解析度不佳,而且還有快門延遲很長的問題,但隨著數位照相品質及解析度逐漸進步,數位相機逐漸從低階市場晉升為主流。諷刺的是,柯達雖然研發出數位相機,但卻因為無法放棄當時該公司占據全球3分之2的底片市場,而最終被新技術淘汰。這正是所謂的「創新的兩難」,既有業者雖然看到新科技的威脅,但卻因為現有公司結構,策略等種種原因無法及時因應。

    (2)新市場創新

    「新市場創新」則是指新進公司瞄準既有公司尚未服務到的「新市場」進行創新。例如,電話剛推出的時候只能被用來做短距離的本地溝通,因此電報產業當時的領先者Western Union拒絕購買發明家貝爾的專利,因為該公司最賺錢的是長途電報市場,當時甚至不認為短途溝通會是一個市場,更不用說預見後來人人都用電話溝通的情景了。

    而AI機器人帶來的,正是「新市場的破壞式創新」!

    目前汽車及電子製造業占工業機器手臂出貨量的60%,這也導致市場領先者發那科(FANUC)、ABB、KUKA、安川(YASKAWA)專注於「持續式創新」:做他們最擅長,客戶也最需要的,進一步提高速度及精度。這也使得其他諸如倉儲業、食品製造業,或製造業中的「備料程序」成為被忽略新市場。這些客戶並不需要這麼高速度,高精度的作業,但需要機器手臂更靈活,更能彈性自主學習辨識及處理不同的零件或是工作。

    新創AI機器人公司看到這樣未被滿足的需求,開始將人工智慧應用在機器人上,使得機器手臂可以被用在備料,包裝,倉儲等新市場。他們使用較低階的相機搭配機器學習模型,讓以往只能由人工作業的備料,貨物分撿等程序自動化,讓機器手臂可以被運用在更多不同的地方,甚至整個產業。

    有趣的是,這些新創公司一般不自行生產機器手臂,而是專注於開發機器學習模型、機器視學及控制軟體,在硬體方面則選擇跟既有機器手臂廠商合作。因此,你可能會想,就算這些機器手臂公司不追求AI創新,他們也不會被時代淘汰,因為自動化還是需要硬體的供應。

    但是,這樣想忽略了幾件事:

    首先,有些機器手臂公司已經先嗅到了商機,並開始一邊與這些新創公司合作,一邊建立自己的AI團隊。這些公司因為率先採取行動,可以更快地在這些以往服務不到的新市場中建立客群,進一步領先競爭對手。

    其次,隨著AI應用的普及,產業鏈中的最大價值,會逐漸由硬體轉向軟體及數據。 這點,我們已經可以從無人車的發展趨勢中看出。一但無人車可以做到高度自主,大部分的價值都會在掌握無人車機器學習模型及自駕數據的特斯拉,或Google等公司的手裡。這也是為什麼車廠人人自危,不是積極併購就是跟矽谷的軟體AI新創公司合作。相比起來,機器手臂及製造商對AI技術的接受速度似乎還不及汽車製造商。

    AI機器人帶來的挑戰與機會

    AI及機器人的結合帶來許多的可能性,但是這些改變絕非一蹴可幾。機器手臂公司縱使開始投資AI,也依然會面臨當初柯達所面臨的「創新者的兩難」。

    要如何重新打造組織及發展策略,才能夠讓轉型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也考驗各個公司管理階層的判斷與決心。

    另一方面,開發全新市場也絕非簡單的事,新創公司仍需要和製造廠商密切合作,開發更貼合客戶需求的解決方案。 製造業的流程甚至比倉儲更複雜多樣,新創公司雖然了解AI及機器人技術,但卻不一定了解製造流程。這也給台灣製造廠商一個搶得先機成長轉型的最佳機會。

    如果台灣廠商能夠率先和這些新創公司合作,不僅能透過流程自動化提升生產效率及品質,還能做到以往較難做到的少量多樣客製需求,擺脫大量製造,削價競爭的紅海策略。更可以成為新一代AI機器人的試驗場,和國際新創合作開發針對電子或半導體製造業的專屬解決方案,進而銷售到其他國家。

    日前,曾任職於Google與百度的吳恩達(Andrew Ng)受邀來台演講中也指出,台灣應該善用自己在半導體與製造業的既有優勢,發展人工智慧,成為除了矽谷、北京之外的下一個AI Hub。 相較於其他像是零售或是消費性網路領域這些現在發展相對成熟的AI應用,台灣在製造產業中發展人工智慧,不但更具有了解應用案例、掌握數據等優勢,也有機會能夠藉由AI機器人等新技術,達到產業轉型的目的。

    附圖:KIT工具包 — source: kitting-assembly.ca
    深度學習物件辨識範例,由左至右分別為Mask-RCNN, Object Modeling, Grasp Point Prediction。OSARO
    傳統及AI機器人創新策略比較 — source: Bastiane Huang
    製造業自動化產業鏈- source: Bastiane Huang

    資料來源:https://medium.com/marketingdatascience/ai%E6%A9%9F%E5%99%A8%E4%BA%BA%E5%B0%87%E5%A6%82%E4%BD%95%E9%A1%9B%E8%A6%86%E8%A3%BD%E9%80%A0%E6%A5%AD-ee2dbc3db7e4

  • 學院報告範例 在 吳老師EXCEL VBA設計(大數據自動化)教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4-15 20:43:34

    2020文獻數位化編輯與應用第7次上課

    01_期中報告說明與成語查詢系統
    02_成語轉換為表格說明
    03_生肖數量統計報表與圖表
    04_重點說明與VBA查詢
    05_成語查詢與期中報告說明

    完整影音
    http://goo.gl/aQTMFS

    課程內容:
    如何用新方法處理中國文獻
    雲端應用、影音編輯與APP設計
    文獻數位化自動化(EXCEL VBA)
    實用電腦類證照考題。
    習得企業所需技能為方向。
    增進簡報軟體(Powerpoint)的進階應用。
    文書處理(Word 2010)能力實作。
    試算表(Excel 2010)與資料庫能力的養成。
    影像編輯應用(Photoshop)基本應用。
    辦公室應用軟體融入文學設計創意。
    走出人文學院所學不實用的框架


    吳老師 110/4/16

    函數,元智大學,程式設計,線上教學excel vba教學電子書,excel vba範例,vba語法,vba教學網站,vba教學講義,vba範例教學,excel vba教學視頻

  • 學院報告範例 在 吳老師EXCEL VBA設計(大數據自動化)教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4-15 20:43:28

    2020文獻數位化編輯與應用第7次上課

    01_期中報告說明與成語查詢系統
    02_成語轉換為表格說明
    03_生肖數量統計報表與圖表
    04_重點說明與VBA查詢
    05_成語查詢與期中報告說明

    完整影音
    http://goo.gl/aQTMFS

    課程內容:
    如何用新方法處理中國文獻
    雲端應用、影音編輯與APP設計
    文獻數位化自動化(EXCEL VBA)
    實用電腦類證照考題。
    習得企業所需技能為方向。
    增進簡報軟體(Powerpoint)的進階應用。
    文書處理(Word 2010)能力實作。
    試算表(Excel 2010)與資料庫能力的養成。
    影像編輯應用(Photoshop)基本應用。
    辦公室應用軟體融入文學設計創意。
    走出人文學院所學不實用的框架


    吳老師 110/4/16

    函數,元智大學,程式設計,線上教學excel vba教學電子書,excel vba範例,vba語法,vba教學網站,vba教學講義,vba範例教學,excel vba教學視頻

  • 學院報告範例 在 吳老師EXCEL VBA設計(大數據自動化)教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4-15 20:42:34

    2020文獻數位化編輯與應用第7次上課

    01_期中報告說明與成語查詢系統
    02_成語轉換為表格說明
    03_生肖數量統計報表與圖表
    04_重點說明與VBA查詢
    05_成語查詢與期中報告說明

    完整影音
    http://goo.gl/aQTMFS

    課程內容:
    如何用新方法處理中國文獻
    雲端應用、影音編輯與APP設計
    文獻數位化自動化(EXCEL VBA)
    實用電腦類證照考題。
    習得企業所需技能為方向。
    增進簡報軟體(Powerpoint)的進階應用。
    文書處理(Word 2010)能力實作。
    試算表(Excel 2010)與資料庫能力的養成。
    影像編輯應用(Photoshop)基本應用。
    辦公室應用軟體融入文學設計創意。
    走出人文學院所學不實用的框架


    吳老師 110/4/16

    函數,元智大學,程式設計,線上教學excel vba教學電子書,excel vba範例,vba語法,vba教學網站,vba教學講義,vba範例教學,excel vba教學視頻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