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自己走的這條路,對你來說是不是真的“對”呢?以下是十條前人經驗的總結。
假如你走在“錯”的路上,你可能會有以下5種感受:
1.你費了很大力氣,但好像沒有任何進步。
你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你需要把它們花在最重要的地方。
我們往往容易被一些緊急的事情所牽扯,但一件事緊急並不意味著這件...
如何知道自己走的這條路,對你來說是不是真的“對”呢?以下是十條前人經驗的總結。
假如你走在“錯”的路上,你可能會有以下5種感受:
1.你費了很大力氣,但好像沒有任何進步。
你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你需要把它們花在最重要的地方。
我們往往容易被一些緊急的事情所牽扯,但一件事緊急並不意味著這件事重要。在不重要的事情上終日忙碌並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成就。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做了很多很多事,感到忙碌又疲憊,卻無論是在工作成績上,還是在個人發展上,都沒有什麼收穫的時候,你可能就是走在了“錯”的路上。
而當你並沒有那麼忙卻仍然“感覺被掏空”的時候,這又是更加危險的信號。
2.你只做“容易”和“安全”的事。
太多人想要追求人生的easy模式了,比如,有人總想不節食、不運動,光靠吞下幾粒小藥丸就能減肥。
但在人生裡,從來就沒有直達電梯可坐。維持一種最“安全”的生活,也許恰恰是你做出的最危險的選擇。對失敗、變化的恐懼會使你總是選擇那些自己“熟悉”、“擅長”的事,但這可能讓你的人生從此就局限在小小的舒適區裡。
你在年輕的時候越多地選擇“安全”,你的世界就可能會越小。
3.你在為其他人的“夢想”和“要求”而活。
有時候,你看到同事的雅思考了8分,或是隔壁的小李跳槽到了一家知名企業,你可能就會說:“我也應該做像Ta一樣的事!”但模仿是危險的,因為你的人生和成就不是模仿他人能夠得到的。
同時,你也不需要為了贏得別人的羨慕而生活。你沒有必要把“成為他人眼裡的優秀”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你做出的所有決定,都不應該是“為了別人”,無論那個人是你的父母、老師、戀人還是最好的朋友。否則,在最好的情況下,你也只能活成別人期待中的樣子,並逐漸喪失你自己對生活的期待。
4.你總會不知不覺地陷入勾心鬥角。
當你遭遇他人的惡意、忽視或其他負面事件時,你可能會被激怒,用同樣惡劣的方式來回應對方。有時,你又很想在某件事上爭個輸贏。這一類的戲碼會極大地佔據你的精力,把你困在其中。
其實,面對一些指責、誹謗、敵意,你只需要平靜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然後忽略那些擾亂你心智的聲音、起身離開,因為他們可能會讓你在錯的路上越走越遠。
5.你在自己的人生中看到的永遠是困難和障礙。
當你走在對的道路上時,儘管也會遇到困難,但你在大多數時間裡還是會充滿信心。
如果你總是感到生活中充滿困難,例如“這個項目肯定又有同事不配合”,“工作永遠都做不完,就算今天提前完成,明天也一樣要加班”,“不管我做得再好,領導也不會欣賞吧”的時候,可能意味著你該換一種生活方式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感到困惑,那如果我走在了“正確”的路上,生活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以下5種感受,說明你更可能走在正確的路上:
1.你願意聽取他人的建議,但不會懷疑和動搖自我。
一方面,你願意吸取建議,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另一方面,你知道該採納哪些、遺棄哪些,該堅持哪些最核心的東西。就像布考斯基曾經說過的,當一個好的作家寫出作品的時候,他不會先給自己的女朋友看,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作品是完美的,而是因為,他們在內心裡不需要確認或者獎勵,來告訴他們“你應該做成什麼樣”。
2.你目前的生活中有你享受的部分。
早晨你願意起床;在工作時,不會總是覺得時間難熬,看著表想著早點下班;假期結束雖然有遺憾,但也能投入工作——如果你正在做著“對”的事,儘管不知道是否會有好的結果,但這個過程會讓你發自內心地覺得很舒服。
3.你能從你所在做的事情中獲取能量,而不是耗竭你自己的能量。
走在“對”的路上,你可能也會很忙碌,可能也會很累,但你總會感到內心的精力、能量充沛,即便在面對挑戰時,你也會多少覺得好玩有趣。
4.在眾多的選項中,你一直都選擇了自己本能更喜歡的那個。
在哈佛商學院給學生的告別演講上,一個教授分享了一個關於她兒子的故事。
有一天,她的兒子問,“你總是告訴我,要做那些他自己懷有強烈熱情的事情,但如果,我對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感受不到那種狂熱,該怎麼辦?”
她的回答是:“在你今後的人生中需要做很多選擇:做什麼工作,讀什麼專業,住在哪個城市。如果在每個分叉路口的時候,你都選擇了那些自己更感興趣的、讓自己興奮的、能激發你的好奇心的,你就會在下一個分叉路口繼續選擇讓自己更喜歡的,在下下個路口繼續選擇你更喜歡的……當你一直這樣做的時候,有一天你會醒來,認識到:你正在做著自己真正懷有激情的事情。”
5.你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平衡點”(sweet spot)。
你所熱愛的事情,不一定真的擅長做;擅長的也不一定喜歡;而具有社會價值的事情,不一定是你熱愛的;有的事情既具有社會價值,你又很擅長做,但你卻在逼迫自己做著不喜歡的事情。而“最佳點”是當三者同時滿足時,最中間的那一小部分區域。
如果你能找到在這個區域中的事情,選擇它作為你的道路,你也許就能在自我的感受、社會的認可、他人的評價上取得一個平衡。
#行動
#思维
#夢想
#共勉之
#語錄系列
#生活
#創業
#時間
#elitesinsider
#智慧舆人生
加入「精英閣」讀書會 一年陪你读完100本经典好书
➡️15-20分钟读书音频
➡️干货总结思维导图
📍還在等什麼?趕緊点击主頁bio鏈接🔗,加入精英閣讀書會吧!💯
學生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有哪些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桃園市中壢區傳出一起家暴毆打女童致死案。40歲謝姓男子疑因3歲女兒不聽話、說謊等,竟用「不求人」、甩巴掌方式,毆打女童直至全身瘀青,謝男6日凌晨發現女兒呼吸發生異樣,隨即送醫急救,但到院前已無生命徵象。
■女友竟認為正常管教
警方清晨6點左右接獲醫院通報,隨即到醫院帶回謝男偵訊。警方調查,謝男與其同住女友在醫院時情緒相當鎮定,一語不發。警訊時謝男供稱,兩天前因為女兒不聽話、說謊等行為加以管教,並強調「僅動手1、2次而已,沒想到會這麼嚴重」。被列為關係人的謝男女友,認為只是「正常管教」,所以沒有勸阻[1]。
■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兒虐案通報中,約有4成都是不當管教造成。專家建議,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且應注意自身情緒,可先深呼吸再跟孩子講道理。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簡任視察林春燕表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6年曾有一個全球的調查,發現2到4歲的幼童中,有75%受到經常性的暴力管教,呼籲國際政府能立法禁止體罰。林春燕簡任說,台灣的教育單位很早就有相關立法,禁止教育單位體罰學生,但在家長端,並沒有類似的立法。家長也普遍認為,孩子就是要管教才能避免做錯事。
但根據統計,保護司受理的兒虐案中,有約4成都是不當管教。林春燕簡任表示,家長的出發點是教養,但當孩子做錯事,家長可能一時情緒激昂,力道就失控。不當管教的方式包含甩巴掌、用水管、棍子等工具打小孩,可能造成孩子嚴重的身心靈創傷。
保護司建議,「教」孩子不應是「教訓」孩子,「教」是溫和堅定的溝通;「教訓」可能只是家長情緒的發洩。家長在面對孩子做錯事、需要給予教導時,應先深呼吸、平撫自身情緒,再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林奕萱醫師表示,根據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學會的資料,體罰可能造成孩子自尊低落、容易害怕家長或照顧者,也會認為「打人是被允許的行為」,有較高風險會霸凌其他小孩、有攻擊行為,或造成人格發展的一些狀況,如可能偷竊、虐待動物等,也可能比較容易憂鬱或焦躁[2]。
■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
若把兒童虐待界定視為從黑到白的光譜,屬於「黑色」的兒童虐待案例,像是家庭內的亂倫、照顧者吸毒酗酒無法戒斷、長期毆打孩子成重傷和致死等狀況。此類加害人多是患有精神或心理上疾病,需要專業協助治療,而所觸犯的犯罪行為則須負法律責任,認定為兒童虐待是無庸置疑的。
而光譜上灰色地帶通常是家長的「動機」不是加害兒童,發生的狀況往往是面對孩子難以掌控的脫序行為,因為缺乏育兒知能,加上情緒失控,導致責罰失手形成孩子身心上的傷害,其傷害程度符合兒虐指標,若結果是符合兒童虐待指標,沒有灰色地帶,但何以兒保單位要考量「動機」,而認為是不當管教?
許多慈祥有愛的父母,當孩子脫序哭鬧、無法溝通又遇到自己疲累缺乏耐心的時候,也會開玩笑地說能夠體諒兒虐父母崩潰的心理狀態了。當然若能夠用開玩笑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示理智還能控制自己,不會對孩子作出傷害的行為,而許多容易情緒失控出手過重變成管教過當的家長,多已是本身長期深陷婚姻失和、經濟壓力或缺乏社會資源等因素所致。
孩子「脫序」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如:父母「跑路」,屢換居所而缺乏安全感、日常基本照顧,如:三餐不定,營養衛生不足的疏忽造成生理上不適、情感總是被冷漠對待,如:缺乏心理上的同理慰藉而沒有存在感;或是孩子本身有特殊狀況,如:過動傾向的孩子等,孩子最後只好用「脫序」來表達需求,但父母自己已無能量和能力了解孩子的需求。
針對明顯位於「黑色」地帶的兒虐案,完善的兒童保護制度一定會評估人身安全,立刻安置受虐兒童,安排寄養家庭或育幼機構提供適當的照顧,以修復心中的創傷[3]。
■父母親應如何區分合理管教與身心虐待?
▸「管教」指的是以正向、支持的方式示範或告訴子女其應有之行為。
▸「虐待」則是以憤怒、負向的方式對待孩子。
▸「管教」是父母與子女均知道管教的原因及其行為的結果為何。
▸「虐待」則是父母單向、強制的壓迫,子女無法知悉自己為何遭受不當之對待。
▸「管教」是出於協助子女學習自我負責需要、有合理管教原則(符合兒童的年齡及身心發展)、並給予具體說明。
▸「虐待」則是出於父母自己的情緒需要、以不當的方式(如恐嚇威脅)、缺乏一致或合理的管教原則、未加說明。
▸「管教」是允許子女去練習父母所期望的行為,錯誤仍有更正的機會,所以子女可從中得到成長、學習。
▸「虐待」則是當子女有錯誤即會受到嚴苛的處罰,而讓子女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人",子女無法內化紀律,反與父母關係更為不信任與仇恨。
◉例如◉
▸(管教)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爸爸選擇帶著小明前往洗手間洗手並再次提醒飯前洗手的重要性。
▸(過當管教/虐待)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剛好爸媽又因家用衝突,爸爸隨即拿棍子責打小明的手腳,並不准小明吃飯,因為他沒洗手[4]。
■親權與懲戒權的行使界線
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根據媒體日前報導,一名「虎爸」因為不滿女兒表現不佳,接連以電蚊拍、皮帶或腳踹體罰,導致女兒受傷,最後被高雄地方法院以傷害罪判處1年有期徒刑。
民法第1084條第2項和1085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保護、教養的權利義務,甚至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然而,上述的報導為民法規定帶來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懲戒和教養權是否有界限?」
基於父母的親權和懲戒權,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處罰未成年子女,只要處罰的原因和手段是在必要限度內,就算處罰造成子女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父母也可以阻卻違法。
但關鍵就在於「必要限度」,必要限度的標準,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探究。首先是懲戒的目的,懲戒必須是為了矯正、改善子女的不當行為。而不是出於矯正目的的處罰行為,就不能認為是必要的懲戒。例如為了發洩情緒而痛罵或痛打子女,就不是必要限度的懲戒。
其次,手段的強度也必須斟酌,一方面當然是處罰手段本身不能太過激烈,例如用水果刀割傷子女、把子女倒吊起來抽打,無論如何都是太超過了,當然不屬必要限度。另一方面,手段的強度也必須與懲戒原因相結合,懲戒原因愈瑣細,允許的手段就愈輕微。講白了,就是殺雞不能用牛刀,孩子上課睡過頭以及在學校犯錯被記過,這兩種情況所允許的懲戒手段當然有所不同。
■逾越界線懲戒的法律效果
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父母確實有逾越必要限度的懲戒行為,會帶來什麼法律效果?如果父母對子女的過當懲戒已經達到刑法可以處罰的程度,父母就不能免於刑事處罰。包括傷害、強制、妨害自由等罪,都可能是伴隨著過當懲戒而來的罪名。甚至除了體罰之外,若父母對子女的辱罵和威脅過當,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或恐嚇危安罪,而不能拿「管教小孩」為擋箭牌。
當然,對於子女的肉體或精神上處罰,也可能構成家暴。法院可以依聲請核發保護令,禁止父母繼續接近子女,或是採取其他保護措施。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特別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兒少福利法),如果父母對子女不當管教情節嚴重,依據兒少福利法第56條規定,縣市政府主管機關可以緊急保護或安置小孩。
甚至如果經過主管機關評估後,認為孩子不適合繼續在原來的家庭裡生活,可以依據兒少福利法第71條,請求法院宣告停止父母的親權,如此一來,父母對子女就完全沒有保護教養或懲戒的權利[5]。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最初有什麼徵兆?背後又有什麼原因?
關於「兒虐」我們不斷地探究與反思,姑且不論兒虐事件背後的脈絡與原因,許多涉及毆打、羞辱、甚至殺子自殺等兒虐行為的家長,往往具有某些傳統的不當教養觀念,諸如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或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樣教就怎樣教!」、「孩子不聽話就要打」、「我只是恨鐵不成鋼,罵你是為你好」等種種的觀念下,不小心便頻頻以「愛」為名,合理化自己的情緒化打、罵行為,以「教養」為名,施行「恐嚇脅迫」教育。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的?也許最初只是家長偶發的情緒化教養行為,久而久之,它逐漸演變成一種慣性的過當教養方式,這些教養行為對孩子內心造成的傷害與陰影將隨著他的成長不斷累積,而我們更懼怕的是,當家長不當的教養行為演變得愈發嚴重,最後會否失手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我們相信,若要終結兒虐的發生,得從源頭做起,例如:近幾年「兒福聯盟」的橘絲帶兒保運動,開始嘗試與家長探討親子教養議題,並推動「不打不罵」的溫柔教養主張。提醒家長打罵教育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與內心陰影,鼓勵家長們應多以尊重、傾聽、陪伴的方式,逐漸建立起與孩子理性溝通的良好互動關係,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覺察並處理自己的情緒後,再和孩子進行理性的溝通,以及若不小心做出懊悔的教養行為時,能勇於向孩子認錯等等教養觀念。
讓孩子理解父母也是凡人,偶爾也會犯錯,但能勇於認錯,做為最好的身教典範。讓孩子理解你尊重他的想法,也很努力想與他溝通,因為你愛他,所以願意好好跟他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中時新聞網)「狠父不求人怒毆 打死3歲女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07000405-260106?chdtv
[2](TVBS 新聞)「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專家: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https://news.tvbs.com.tw/life/1124374
[3]「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1803011.pdf
[4](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區分管教與虐待」:https://www.dvp.ntpc.gov.tw/home.jsp?id=4fae2e3470ce3aca
[5](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783
[6](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從兒虐談到教養】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挽救無辜的孩子?:https://orange.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123
➤➤照片
(關鍵評論)「《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四大錯誤信念」: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7338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兒虐 #兒童虐待 #不當教養 #不當管教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 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學生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有哪些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何知道自己走的這條路,對你來說是不是真的“對”呢?以下是十條前人經驗的總結。
假如你走在“錯”的路上,你可能會有以下5種感受:
1.你費了很大力氣,但好像沒有任何進步。
你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你需要把它們花在最重要的地方。
我們往往容易被一些緊急的事情所牽扯,但一件事緊急並不意味著這件事重要。在不重要的事情上終日忙碌並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成就。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做了很多很多事,感到忙碌又疲憊,卻無論是在工作成績上,還是在個人發展上,都沒有什麼收穫的時候,你可能就是走在了“錯”的路上。
而當你並沒有那麼忙卻仍然“感覺被掏空”的時候,這又是更加危險的信號。
2.你只做“容易”和“安全”的事。
太多人想要追求人生的easy模式了,比如,有人總想不節食、不運動,光靠吞下幾粒小藥丸就能減肥。
但在人生裡,從來就沒有直達電梯可坐。維持一種最“安全”的生活,也許恰恰是你做出的最危險的選擇。對失敗、變化的恐懼會使你總是選擇那些自己“熟悉”、“擅長”的事,但這可能讓你的人生從此就局限在小小的舒適區裡。
你在年輕的時候越多地選擇“安全”,你的世界就可能會越小。
3.你在為其他人的“夢想”和“要求”而活。
有時候,你看到同事的雅思考了8分,或是隔壁的小李跳槽到了一家知名企業,你可能就會說:“我也應該做像Ta一樣的事!”但模仿是危險的,因為你的人生和成就不是模仿他人能夠得到的。
同時,你也不需要為了贏得別人的羨慕而生活。你沒有必要把“成為他人眼裡的優秀”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你做出的所有決定,都不應該是“為了別人”,無論那個人是你的父母、老師、戀人還是最好的朋友。否則,在最好的情況下,你也只能活成別人期待中的樣子,並逐漸喪失你自己對生活的期待。
4.你總會不知不覺地陷入勾心鬥角。
當你遭遇他人的惡意、忽視或其他負面事件時,你可能會被激怒,用同樣惡劣的方式來回應對方。有時,你又很想在某件事上爭個輸贏。這一類的戲碼會極大地佔據你的精力,把你困在其中。
其實,面對一些指責、誹謗、敵意,你只需要平靜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然後忽略那些擾亂你心智的聲音、起身離開,因為他們可能會讓你在錯的路上越走越遠。
5.你在自己的人生中看到的永遠是困難和障礙。
當你走在對的道路上時,儘管也會遇到困難,但你在大多數時間裡還是會充滿信心。
如果你總是感到生活中充滿困難,例如“這個項目肯定又有同事不配合”,“工作永遠都做不完,就算今天提前完成,明天也一樣要加班”,“不管我做得再好,領導也不會欣賞吧”的時候,可能意味著你該換一種生活方式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感到困惑,那如果我走在了“正確”的路上,生活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以下5種感受,說明你更可能走在正確的路上:
1.你願意聽取他人的建議,但不會懷疑和動搖自我。
一方面,你願意吸取建議,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另一方面,你知道該採納哪些、遺棄哪些,該堅持哪些最核心的東西。就像布考斯基曾經說過的,當一個好的作家寫出作品的時候,他不會先給自己的女朋友看,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作品是完美的,而是因為,他們在內心裡不需要確認或者獎勵,來告訴他們“你應該做成什麼樣”。
2.你目前的生活中有你享受的部分。
早晨你願意起床;在工作時,不會總是覺得時間難熬,看著表想著早點下班;假期結束雖然有遺憾,但也能投入工作——如果你正在做著“對”的事,儘管不知道是否會有好的結果,但這個過程會讓你發自內心地覺得很舒服。
3.你能從你所在做的事情中獲取能量,而不是耗竭你自己的能量。
走在“對”的路上,你可能也會很忙碌,可能也會很累,但你總會感到內心的精力、能量充沛,即便在面對挑戰時,你也會多少覺得好玩有趣。
4.在眾多的選項中,你一直都選擇了自己本能更喜歡的那個。
在哈佛商學院給學生的告別演講上,一個教授分享了一個關於她兒子的故事。
有一天,她的兒子問,“你總是告訴我,要做那些他自己懷有強烈熱情的事情,但如果,我對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感受不到那種狂熱,該怎麼辦?”
她的回答是:“在你今後的人生中需要做很多選擇:做什麼工作,讀什麼專業,住在哪個城市。如果在每個分叉路口的時候,你都選擇了那些自己更感興趣的、讓自己興奮的、能激發你的好奇心的,你就會在下一個分叉路口繼續選擇讓自己更喜歡的,在下下個路口繼續選擇你更喜歡的……當你一直這樣做的時候,有一天你會醒來,認識到:你正在做著自己真正懷有激情的事情。”
5.你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平衡點”(sweet spot)。
你所熱愛的事情,不一定真的擅長做;擅長的也不一定喜歡;而具有社會價值的事情,不一定是你熱愛的;有的事情既具有社會價值,你又很擅長做,但你卻在逼迫自己做著不喜歡的事情。而“最佳點”是當三者同時滿足時,最中間的那一小部分區域。
如果你能找到在這個區域中的事情,選擇它作為你的道路,你也許就能在自我的感受、社會的認可、他人的評價上取得一個平衡。
#elitesinsider
加入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26540257666105/
加入「精英閣」= 一年陪你读完100本经典好书
➡️15-20分钟读书音频
➡️干货总结思维导图
📍還在等什麼?趕緊点击鏈接🔗:https://pay.weread.com.tw/facebook/jingyingge/
學生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有哪些 在 地方爸爸與他的小幫手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雖然現在介紹書的文章,已經掉到只剩幾十個讚,不過依然感謝願意支持我分享的朋友(推廣閱讀的路不是很好走,感謝妳們願意支持)
團購書單解析:長篇小說2
除了那些知名的青少年小說之外,兒童初入西方奇幻小說的輕鬆選擇
《許願椅三部曲》與《魔法樹三部曲》
記得大女兒剛開始在嘗試閱讀長篇小說時,我在想:「不知道適合小學生入門的西方奇幻小說有什麼呢?」
一開始我試著推薦一些很知名的少年奇幻文學小說,像是哈利波特還有波西傑克森,可惜這些小說不論是架構還是文字量,對才剛開始讀長篇小說的孩子來說規模都太大,對~~,所以我推坑失敗了。
後來我乾脆自己翻閱挑選,重新挑了幾套更入門的奇幻小說,第一套是德國作品《蘋果樹小女巫》,而另外兩套,就是這次要介紹的英國經典童書小說《許願椅三部曲》與《魔法樹三部曲》
這兩套由「英國國寶級作者、最受歡迎童書女王──伊妮‧布萊敦」所撰寫的小說,故事用比較有童趣的魔法世界為主軸,輔以各種奇幻的精靈與生物,來撰寫幾個主人翁的探險故事。
(據《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的說法,伊妮‧布萊敦的作品也深深影響了她的創作)
在故事設定上,這兩套書在許多的設定都比較貼近小學孩子的想像世界,所以對小學生來說會比較更容易理解並上手。
而在字體大小與行距的排版上,這兩套書並沒有刻意把字體與行距放大,所以對於孩子來說,應該不會是那種可以輕鬆一口氣就讀完的讀物(不過比起其他青少年小說來說,這兩套書的排版還是算比較適合兒童)
所以勒,我個人會比較建議,對於已經有在看長篇小說的中高年級孩子,才會比較適合選擇這兩套小說來讀。(大女兒大概是到了三年級下學期,才從書架上把這兩套書拿來看完,不過看完後就一直跟我大喊真的好看)
以下就整理一下兩套書各集內容,大家可以看看是否是孩子有興趣的內容類型囉!
______ #許願椅 ______
《許願椅1》
為了送媽媽一個特別的生日禮物,茉莉與彼得在無意間進入了一間奇怪的舊商店。在商店裡,奇特的妖精店員為了幫他們找包裝紙,不小心打開了巫師主人的魔法箱,箱子裡的魔法蝴蝶與狐狸,全都跑出來了!
此時,巫師從樓上下來,發現了商店裡居然亂成一團,他兇巴巴的逼著茉莉與彼得幫忙把魔法蝴蝶與狐狸全都抓回來,否則就不讓他們離開。嚇呆了的茉莉與彼得不知該如何是好。
在這個緊急的時刻,他們屁股底下的椅子突然動了起來!原來,這是一張「許願椅」!只要向它許下願望,就能帶你到想去的任何地方!
茉莉與彼得在許願椅的幫助下,逃離了這間奇怪的商店。他們興奮極了,乘坐這張飛天魔椅展開一段奇幻之旅。他們會遇到哪些奇妙的冒險、遇見哪些奇特的生物呢?
《許願椅2》
愉快的假期終於來臨了!茉莉、彼得與小妖精奇奇,又可以坐上許願椅,一起到各個奇幻國度展開刺激的冒險。但是,在前往「天知道要去哪」王國的時候,許願椅居然失蹤了!
許願椅到哪裡去了?沒有許願椅,不但不能到各個奇幻國度冒險,更重要的是!他們根本回不了家了!
《許願椅3》
期待已久的期中假期終於來臨,從寄宿學校回到家裡的茉莉與彼得,終於又可以和妖精奇奇坐上神奇的許願椅,到各個奇幻王國冒險了!
他們忙著幫棕精靈付罰金、忙著解救被魔法變成黑貓的王子,還要小心調皮的許願椅又要脫逃了……這次的冒險聽起來怎麼有點危險啊!
______ #魔法樹 ______
《魔法樹1:遠得要命的遠遠樹》
喬、貝絲與芬妮三兄妹踏進了魔幻森林,還發現了能通到奇幻國度的「魔法遠遠樹」,真是等不及要上去冒險了!
要爬上遠遠樹可不簡單,記住!經過憤怒妖精的窗戶時,絕不可以往裡面偷看;小心!不要被洗多多夫人的洗衣水淋到了;想溜下月亮臉的「滑溜溜滑梯」?別忘了準備一些美味的太妃糖……
當他們終於爬上樹後,卻又不小心困在讓人暈頭轉向的「旋轉木馬國」!眼看著奇幻國度緩緩離開遠遠樹,他們該怎麼回到魔幻森林?找到回家的路呢?
《魔法樹2:遠遠樹上的顛倒國、甜點國、壞脾氣國、想做什麼都可以國》
調皮的瑞克表哥來家裡做客,喬、貝絲和芬妮帶他爬上神奇的魔法遠遠樹!他們興奮的出發冒險,沒想到卻被困在夢之國,遇到了一連串像夢境一樣的怪事,還在玩具王國被木頭士兵追捕、關進了玩具堡壘!
當他們好不容易安全回到了魔幻森林,住在樹上的仙子絲兒、平底鍋人和月亮臉竟然離奇失蹤了,樹上的家還被壞脾氣國的人占領。天啊!遠遠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能不能順利找回失蹤的居民,破解這場遠遠樹的謎團呢?
《魔法樹3:救救遠遠樹(完結篇)》
討厭的康妮要來了!她一點也不相信魔法,更不願意相信喬、貝絲,還有芬妮所說的魔法樹冒險故事,還粗魯的對待平底鍋人跟樹上的居民。但是,當康妮一不小心踏入魔法樹頂上的奇幻國度,卻只能靠妖精月亮臉、仙子絲兒、平底鍋人的幫忙,才能平安回家。康妮會不會被困在奇幻國度永遠回不了家呢?
而這時候,魔法樹也生病了,樹葉漸漸凋零,如果魔法樹死去,樹頂就再也不能通往奇幻國度了!魔法樹的故事即將告一段落,究竟喬、貝絲、芬妮,還有康妮,能不能找出魔法樹受傷的原因,讓故事繼續下去呢?
______ #書團備忘錄 ______
▶專屬團購網址:
https://bit.ly/3j1JJcu
❗❗特別特別注意❗❗
正確操作才能享有團購折扣(說明在留言處)
▋ 開團時間
即日至8/13(五)晚上12點
▋ 優惠內容
除了66 折起的折扣外,結帳滿1000元,輸入折扣代號『BaBa2021』,可以再折100元
▋ 滿額贈品:
前50名訂單滿1,500元贈送:(#已送完)
1. Peter Jensen設計師聯名款【帆布書袋】
2. 《精靈的慢遞包裹》一本
前50名訂單滿3,000元,再贈送《啟動聰明學習腦:東大教授專為小學生編寫活用大腦學習法》一本
▋ 地方爸爸加碼抽獎
抽一組uHandy微觀世界:居家入門組(原價1,650元,含一組低倍鏡與 14 種獨特樣本)
活動方式請看留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