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學測跳樓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學測跳樓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學測跳樓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學測跳樓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04的網紅酸酸時事鐵絲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朱亞君與林奕含 #舊文回顧 Hao Chuang:就我看到的文字的理解,朱亞君和林奕含之間最大的分歧,並不是出版與否,也不是版稅成數這樣的金錢問題或封面設計這樣的技術問題,而是在於對「配合宣傳」這件事的差異。 合作破局的關鍵在於: 「但當討論到出書後的宣傳事宜,她以市場現實為由,堅持必定要提...

學測跳樓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20:04:10

2020.06.05 #心海潛探計畫 3:留下我的同時請竭誠愛我,傀儡有一天也能成為自己 /⠀ ❖我的故事 讀到計畫官的最後兩句話,深深有感,我也曾經寫過類似的文字:老天垂憐,留了我兩回,一次是出生個月的高燒,一次是2019年底的血清素症候群。只是,大家總是留我,卻沒有人幫得了我。⠀ ▋不一樣的魁儡...

學測跳樓 在 推叩 Twinkle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15:24:19

-0224 🎌 收到學測成績的各位現在還好嗎? 我今天想分享最近看的一部電影的觀後心得 (文非常非常長慎入) ——————————————————— 電影:萬萬沒想到(印度片) 電影大綱: 男主角的兒子因為當年升大學落榜而跳樓自殺 後來還是有保住性命 其實一直以來他兒子壓力都很大 為了這個考試他很努...

  • 學測跳樓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15 14:13:41
    有 0 人按讚

    朱亞君與林奕含 #舊文回顧
    Hao Chuang:就我看到的文字的理解,朱亞君和林奕含之間最大的分歧,並不是出版與否,也不是版稅成數這樣的金錢問題或封面設計這樣的技術問題,而是在於對「配合宣傳」這件事的差異。
     
    合作破局的關鍵在於:
     
    「但當討論到出書後的宣傳事宜,她以市場現實為由,堅持必定要提到以前在校優異表現、學測成績、外在條件等等,奕含很厭惡這些『上新聞』的過去,很多都不是事實。」
     
    但是在攤牌時,朱亞君把林奕含主觀上不願意遵循出版界炒作陋習的決定,曲解為承受不住外界壓力,並且把源頭指向精神病。我猜測這才是造成林奕含在臉書上寫下抱怨文的主要原因。
     
    承受不住外界壓力,這是一種幼體化的指控,搭配這個指控而來的話語是「成人世界」,但這些幼體化的指控畢竟可以承受和辯解,無以承受無以辯解的是「妳有病」這件事,或者說,難以解釋的「我雖然有精神病,但是我精神正常」這一句九成以上正常人無法理解的敘述。而這種難以言說的疾病特質,會引發羞恥感的無限蔓延,造成極大的挫折。
     
    這就是疾病歧視的本質:因為不理解疾病,所以造成對話中的對方的心理傷害。

    ------------

    曾經有一位性別問題專家,在自己臉書上怒氣沖沖地指責一些性別意識模糊,態度保守古板的人是「性別盲」。我看了非常納悶,因為,用「性別盲」三個字來罵人,就是用「盲」這個疾病來罵人。鄉民都知道用豬罵人是歧視豬,專家怎麼會突然忘記「不要用疾病罵人」這一點?也許是因為這種習慣深入我們的內心,自然而然,就像空氣一樣,感覺不到存在。
     
    朱亞君的問題可能是,連她自己也不知道用「精神病人抗壓性不足」當拒絕的理由,根本是誤會了精神病以及精神病人,當然有些精神病人抗壓性不足,不過正常人也會抗壓性不足呀!同樣也有很多精神病人抗壓性超強,精神狀態穩定。和其他人比起來,精神病人並不一定會更脆弱或者更情緒不穩,或者更容易自殺。但他們的的確確需要固定的門診,而且大多數人一生都無法康復痊癒。
     
    精神病人自殺和癌症病人自殺或者中風癱瘓自殺一樣,他們是因為「久病厭世」而自殺,不是因為精神不正常而莫名其妙地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而自殺,厭世和精神病是兩回事,厭世和自殺是兩回事,自殺和精神病也是兩回事。
     
    不了解的人,思想單純的人,只能標籤化地將這一切負面行為合而為一。這種對於精神病人的誤會,因為無知無感,所以毫不掩飾地表現在對談之中,這就是對精神病人的傷害,因為這就是疾病歧視。

    -----------

    「妳有病!」
     
    「對!我有病!我是病人!我下賤!我不配出書!我不配當一個作者!我不配提筆書寫!因為我有病所以就算我寫的再好也沒用!」
     
    也許這就是對於精神醫學的氾濫的反省思考的由來。在那個還沒有「精神病」這個名詞的時代,出版社不會管作者有沒有病,不會管作者「正常」與否,或者能不能承受壓力,只要作品合格就會出版。難道我們的時代甚至比以前更退步了嗎?對待一個人除了他的能力之外還要審核「有沒有病」?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9778274158541&id=1382166727

    賈宜秉:寶瓶文化即將出版一本《邊緣人格:以愛為名的控制,被恐懼綁架的人生》的非翻譯書。朱亞君女士大量封鎖對她滿佈歧視字眼貼文表達不滿的人。

    要消費精神疾病沒有關係、要消費人格疾患沒有關係。

    要拿跳樓當工具行銷《情緒勒索》沒有關係,要無視邊緣人格者因為其文案而受傷後提出的想法與建議沒有關係。

    實在不願意謾罵嘲諷他人,但朱亞君拿他人的苦難來賺錢,又不願意面對他人的質疑,真的是台灣出版界最美麗的一道風光。

    誰說出版業不景氣?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822025577871203&id=100001913649817

    【另】
    Mego Su:寶瓶總編朱亞君霸氣宣言:「廢話,你不接受這個薪水,就不要去上班,這不叫你情我願是甚麼?你不要忘記你是自由的,沒人逼迫你!」

    不知道 《做工的人 》林立青、《向高牆說不》黃益中、周偉航、溫朗東、朱宥勳等寶瓶藝人這次會不會出來幫早餐店腦闆娘撐傘顆顆

    https://www.facebook.com/37009146/posts/10101227238920531/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6864687948684&id=632963683

    許政維:難怪你會退稿林奕含。踩別人墊高自己最會。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6210824814904&id=1580695095

    曾滙閎:1.不愧是發跳樓文討拍的主編,
    出版界最美的風景,果然是聯合報系的文青。
    底下包括基本薪資的解讀,真是太浪漫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7350145824869&id=634529868

    Patato Hsieh:我只想強調一兩點,

    1.沒事不要去貼人什麼台灣之光,人家會不爽,還會難過…
    2.看好囉,這是我看過對於低薪最好的解釋,以後有文青又在哭的時候,告訴他薪水就是你情我願…以後勞動部雇他們來做公關就好了啊,描寫浪漫一點就好了…
    ===

    以下數點分析轉自 陳子瑜 (Tzu Yu Chen)

    這篇文章真是很經典的教材。

    示範什麼叫做內文前後矛盾然後又搞不清楚脈絡,而且還有公然撒謊的嫌疑。

    以下為您列舉數點:

    一、「那時候他是個nobody,沒錢沒工作沒固定薪水」
    ——這是前提。

    二、「窩在內湖的一個新建的空屋裡,沒空調沒裝潢,只有兩張超大的工作桌,與幾台超大型專業烤箱」
    ——那請問這些設備是天上掉下來的?

    三、「麵粉是耗材,是苗栗一家進口麵粉公司的老闆友情贊助,場地是朋友免費提供,哈肯舖的老闆更是如支援親兄弟一般地站在他身後」
    ——所以有人幫忙嘛。

    四、「我們的社會給了他甚麼支援?沒有」
    ——咦?那第三點的那些原來不是我們社會的一份子喔⋯⋯

    五、「出書的發表會上,同事說服了當時的副總統來參加。吳敦義看了他的書稿,竟然願意為一個沒沒無聞、甚至連一家麵包店老闆都不是的吳寶春來站台」
    ——寶瓶文化出書是2010年,吳寶春2008年拿到團體賽銀牌,沒沒無聞?

    六、「蔡英文在當選那晚不就說了:『我當總統一天,會努力讓我的國民不必為認同道歉!』」
    ——吳寶春被中國逼道歉,可以用這句話罵蔡英文努力不夠,但不是用這句話去堵台灣人的反彈。也不要忘了蔡英文這句話的脈絡是「不用為了說自己是台灣人而道歉」。

    七、一間出版社的營運者在一篇文章裡面前言不對後語,也難怪一年前會鬧出另一件大事。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3122004032752&id=1473785203

    【回顧】
    一「真實房思琪事件又一樁:男師性侵小六女,少女在進入訴訟程序後投海自盡|性別力 Gender Power」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45791712227566&id=584986081641475

  • 學測跳樓 在 羅比媽的育兒與實驗廚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5-09 10:40:04
    有 63 人按讚


    手機比命還重要,你管得動?《文章出自彭菊仙老師》

    #台灣時間今晚 #美國時間明早
    我們就要邀請哈佛臨床研究的心理學博士 來和大家分享數位時代的育兒之道

    羅比媽收到上百個詢問案例
    但蠻多家長的卡關之處很雷同,所以我會統整7~8個問題來幫大家諮詢博士

    直播時也歡迎大家分享或討論喔!(別忘了找時間先把羅比媽上下篇的文章先複習一下)

    使用3C商品或手機網路,一直是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名列前茅的困擾。作者這一篇寫得精妙也實際,內容裡提到的例子相當警世,給青少年父母很大的提醒。

    這種困擾將來只會越來越多,親子雙方都承受莫大壓力。對我來說,重點在於父母一開始就要有警覺,面對3C商品不能輕易放鬆與大意,更不能任意讓孩子在寒暑假玩到飽。

    如果孩子在寒暑假玩到飽,大部分的狀況,就是在回到學校前幾天的過渡期,非常痛苦。從此開始了幾年的網路或遊戲成癮人生,大有人在。

    但也有少數孩子可以順利轉換情境的,不過,這實在不容易,通常表示之前有一定的自制。又或者,這樣的孩子本身就有健康的休閒習慣,像是運動。

    我常建議父母在孩子小時候,要多帶孩子出去玩,這可以減少孩子黏在3C上的比例。只可惜,大部分家長本身不喜歡運動,家長自己的生活也離不開3C。

    我很喜歡作者的寫法,雖然給了一些建議,但保留彈性。我很清楚,有些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受挫,這成了推力,而網路遊戲又如此吸引人,成了吸力。這一推一吸,家長再怎麼注意,孩子可能也難以抵抗這種誘惑。

    真的碰上了,別一下子就要跟孩子拼命,容易弄得兩敗俱傷。這時候能耐得住性子等待,家長學著跟自己的挫折共處,這對可能正處於失控的孩子也很重要。祝福大家!

    ************************

    手機比命還重要,你管得動?

    【彭菊仙】

    已有好幾起因手機被爸媽斷然沒收而引發親子決裂的震撼新聞。前一陣子,台北有一名才五年級的孩子因手機被媽媽沒收而跳樓身亡;中國遼寧省一位父親盛怒之下把孩子的手機從窗口丟出去,沒想到孩子為了搶救手機也一躍而下,當場氣絕,父親抱著軀體痛哭失聲,但已回天乏術,引得路人不斷嘆息:這孩子真傻啊,真傻啊……

    為什麼孩子把手機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

    在一九九五年到二○一二年之間出生的孩子,從小是由「智慧型手機」陪伴長大的,被稱做「i世代」。他們在手機上遊戲,在網路裡跟朋友哈拉、找同溫層取暖、拚網路人氣;他們看影片找樂子,用手機聽音樂;在網路上追隨網紅,他們也習慣用手機搜尋資訊與自主學習,更在網路上大膽秀自己。他們不知道沒有網路之前的世界長什麼樣子,對i世代而言,網路才是真實的世界;而手機,則是他們的:

    朋友群+寵物+百科全書+遊戲機+收音機+電視機+電影院+購物商店+?????

    「馬斯洛需求層次」顯示,人類第一層的需求是生存,也就是需要空氣、食水和住屋,但這個層次顯然讓i世代欲求不滿,在這之前,他們還有兩大迫切需求,那就是 Wi-Fi 和電池。

    當我們塞給i世代一支手機,把他們的全世界餵飽餵滿之後,有一天,又斷然將手機剝奪,不就等於親手把他們的整個世界毀滅?這也難怪,對i世代來說:

    失去一支手機=失去了全世界=失去存活的意義=乾脆去死

    對手機又愛又恨,i世代更憂鬱

    然而,i世代擁有一支手機,從此就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嗎?錯!

    公益組織 Common Sense 調查全美十三至十七歲的青少年發現,他們對手機是又愛又恨。

    有七成的青少年感覺自己受到科技業者的操控,而且,竟然有四成青少年渴望回到沒有社群媒體的單純生活。他們坦承,社群媒體使他們無法專心做功課,也沒有辦法好好睡覺。

    智慧型手機雖然讓生活更方便、更豐富、更有趣,但他們卻沒有更快樂。全世界青少年不分種族、不分貧富,愈來愈憂鬱。

    《大西洋月刊》一篇調查報告指出,二○○七年以來,青少年的凶殺案件已經下降,但弔詭的是,自殺率卻上升。根據二○一一年的調查,十四歲青少年的「自殺率」二十四年來第一次高於「殺人率」。

    大學生愈常查看 Facebook,就愈感到不快樂;每天上社群網站,而不是經常與朋友見面的青少年更覺得孤獨;八年級的社群媒體重度使用者,罹患憂鬱症大增了二七%,而經常運動、參與宗教活動、花時間做作業的青少年,憂鬱症比率比較低。

    使用社群不是可以讓自己更有社會連結感嗎?為什麼反而不快樂?因為青少年正尋求自我認同,渴望被同儕接納,所以特別在意別人是否關注自己。如果看到其他人的活動獨缺自己,或者別人比自己受歡迎,玻璃心很容易碎滿地。

    智慧型手機也大大影響睡眠時間與品質。二○一五年調查青少年睡不到七小時的人,比起一九九一年竟然多出五七%。這也難怪,智慧型手機的創造者賈伯斯都限制孩子使用手機。

    不同年級需求不同,手機管理也不同

    在給孩子手機的同時,親子雙方應該坐下來,好好討論、約定使用規則,讓孩子暢所欲言表明自己的需求,爸媽也要坦誠訴說自己的擔憂。否則,如果孩子已習慣以手機為伴,最可怕的管制做法就是:突然沒收,或者重罰。

    阿德勒學派的心理治療師狄克梅爾博士(Don Dinkmeyer)認為:「高頻率的處罰、隨便的沒收,會引起孩子憤怒和反抗,特別是由大人單方面自行決策處罰。」所有駭人聽聞的悲劇,如因手機跳樓、離家出走等,幾乎都是因為爸媽一氣之下斷然將手機沒收而鑄成。而約定的原則,應該依據中高年級、國中、高中孩子的心智成熟度,以及對自主權力的要求,而調整做法。

    高年級以下

    多半使用家裡的網路,爸媽可以根據孩子的需要做適當控管,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電信公司的網路時間控管系統(比如中華電信有「Hinet 健康上網」時間管理),只要設定好網路開放時間,爸媽也以身做則,全家自然能形成固定的生活作息。

    國中階段

    此時期的孩子非常重視同儕,因此手機成為重要的社交娛樂工具。但他們的自我意識非常高張,絕對不適合高壓與重罰,雙方一定要以「和平、友善、相互理解」的方式,一起討論使用規則,讓他們清楚手機怎麼影響他們的生活作息與學習,怎麼訂定規定才能幫助他們專心學又能放心玩。

    把約定清楚寫下來,張貼在明顯的位置,約定的內容包含:每天使用的時間、該怎麼保護自己的個資、發文時的禁忌。

    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以「幫助孩子做好自我管控」為由,由親子雙方一起討論「違約時要付出的代價」。這可不是處罰,而是讓孩子藉由經歷「合理的後果」來強化自我約束的能力。

    所謂合理的後果,是以孩子「自己」認可的方式來處置,比如使用時間超過十五分鐘以上,或是睡覺前未能把手機放置家中的公共領域,則第二天取消使用權利。

    高中階段

    此時孩子已逐漸接近公民的年紀,他們會更加認定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更強烈要求親子間地位平等,因此,愈來愈無法接受國中時期「監督+規定」的管理模式。

    特別是如今的高中生有更多機會仰賴手機,比如說,仰賴班上的 LINE 群組做為聯絡管道,社團活動也需要頻繁的聯絡與討論。智慧型手機幾乎已成為大多數高中生的生活必需品。

    從高中開始,手機逐漸集「學習+社交+娛樂」多功能於一機,因此,高中生需要更大的使用自由度與更純熟的自我管理能力,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是不能管,而是慢慢地轉變為大範圍、大方向的管理。例如:

    ‧讀書時至少間隔三十至四十分鐘再檢視手機
    ‧睡覺前將手機交出
    ‧大考前一到兩週限制使用或縮短使用時間,並要求維持一定的學業表現
    ‧學測前半年縮減使用時間

    其餘時間則交由高中的孩子練習自由管控。

    孩子一旦有了智慧型手機,就像進入熱戀期,總是人機形影不離,每個一拿到手機的孩子幾乎都要花上一段必要的「時間成本」,經歷被手機牽絆、控制,甚至整個生活步調被打亂的過程,才大夢初醒要「自我調整」。

    對聽不進忠告的孩子,就讓他自己去想清楚;若是想不清楚,就放手讓他們搞砸幾次吧!心理學家多琳.道金馬吉(Doreen Dodgen-Magee)說:「『自然後果』是最好的老師。」有些人就是需要機緣去琢磨出「與手機互利又不干擾的相處模式」。而一味的監控,可能更延後了孩子學會自我控管,就讓「苦果」逼使孩子自我覺悟,才能操練出「斷捨離」的真功夫。

    .

    以上文字取自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看懂孩子省話、衝動、敏感背後的祕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165

    .

    20190324愛自己寫作班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007540097115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