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珮琦:為何文科都是女生、男生都讀理工?──揭開性別對高中生選組的影響】
隨著指考放榜,不只一家歡樂一家愁,考生們也面臨了該選什麼科系就讀的問題,身邊也一定不乏「女生要讀文組、男生要讀理組」的聲音。
雖然這是性別刻板印象,但也確實是這三十年來的現況。
看到性別的差異,有些人會以刻板印象去解...
【#沙珮琦:為何文科都是女生、男生都讀理工?──揭開性別對高中生選組的影響】
隨著指考放榜,不只一家歡樂一家愁,考生們也面臨了該選什麼科系就讀的問題,身邊也一定不乏「女生要讀文組、男生要讀理組」的聲音。
雖然這是性別刻板印象,但也確實是這三十年來的現況。
看到性別的差異,有些人會以刻板印象去解釋:「女生選文組,應該是因為數學能力不佳。」但身為研究者,難免就要多問一句:真的嗎?會不會有些其他的原因呢?
想要破解謎題,線索必不可少,而郭祐誠的線索,便是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和國科會共同規劃的調查計畫──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
這個資料庫追蹤了長達 7 年的數據,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從國中一路到高中職與五專,蒐集學生與家長、老師、學校的相關數據。
郭祐誠透過 TEPS,一一分析去性別、學生數學能力,以及家庭背景對於選組的影響。結果發現:學生們國一的數學成績會影響高中時的選組。
平均而言,只要成績提高一個標準差,那這個學生選擇自然組的機會將增加 15% 至 19%。
不過,數學能力的影響對於男女卻不太相同。用四分位數去區分大家國一時的數學成績後,在成績最低的一組中,女生選擇自然組的機率比男生少 24%;但在成績最高的一組中,女生未來選擇自然組的機率相較於男生,竟少了 42%。
你是不是也發現問題了呢?既然說成績會影響選組,那照理說,成績一樣好的女生,也要讀理科啊,但結果卻不是這麼回事。
也就是說,數學能力無法完全解釋二三類組男多女少的狀況。
既然個人的數理能力差異不能完全解釋性別懸殊的情形,那會不會是因為外在環境呢?
過去,國外也曾有相關的討論,認為純男校或純女校中,較不易產生對於學科的性別刻板印象。
畢竟同儕與自己是一樣的性別,「我是女生所以數理差」這樣的理由似乎不太適用,因此,若是想要鼓勵女性投入 STEM 領域,可以推動單性別教育。
像是希拉蕊.克林頓(Hilary Clinton)便曾通過立法大力支持單性別教育成立。也有些反對的聲音認為,這樣的性別隔離教育可能產生一些別的問題,像是加強性別刻板印象等等。
於是,郭祐誠進一步將研究焦點放在「性別組成」上,想了解:國中學習環境的性別組成,會不會影響學生之後的科系選擇呢?
結果發現,國中時期班級的性別比例,的確會影響科系選擇,但對兩性的影響並不相同。
對於男性來說,如果身處在女生較多的班級時,會降低他們選擇性別主流科系的機率,也就是說,他們比較有可能會選擇人文科系。但在另一方面,女生選科系時,較不易受班上性別比例影響。
他還分享了另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對於女生來說,「補習」與「選擇自然組」之間,存在負相關。相較於沒有補過習的女生,曾經補習過的女學生較不傾向念自然組。而在男生身上,兩者的關連則不明顯。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男生開始選擇非性別主流科系,或許便是由於國中班級的性別分佈漸趨平均的關係。只是,如果想要突破目前的刻板狀態,光是調整學習環境的性別比例,似乎也難以讓更多女性投入 STEM 領域。
綜合國外觀點與自己的研究,郭祐誠提到,「分組教學」或許是男女分校、男女合校之外的第三條路,像是在數理相關教學時進行分組,以此避免學生將成績歸因於性別。
同時,給予學生同性別的榜樣也可能有助於建立信心,像是數理科目的科任老師若是女生,這樣的典範可能鼓勵女學生在未來選擇相關科系。
有些研究便認為,為女生提供榜樣、在課堂上使用不造成性別歧視的「包容性語言」,或是多介紹 STEAM 相關的工作,將有助於促進相關領域的性別平衡。
而除了教學方法的調整之外,郭祐誠認為學習「應該要強調邏輯素養的重要性,不應該因為性別而有所差異」。尤其是面對資訊變化如此快速的世界,邏輯的重要性對於任何科目或領域都是重要的。
郭祐誠更以自身為例,「我覺得我自己數學不好,但是我還是可以做研究、做推理,就算是說故事,我也希望是有系統、有邏輯的方式去說故事。」
回想當初通過聯考進入大學時,大部分的志願都是人文相關的系所,但最後卻排到了經濟系,原以為好不容易可以避開的數學又通通都跑到眼前了:微積分、統計…等,其實讓人有點排斥。
但是,學習之後卻發現,經濟在討論的內容,其實也就是廣義的「社會的議題」,原本有興趣的領域,其實能利用工具更有邏輯地去釐清、用客觀的角度去梳理脈絡,也因此得以探討更多感興趣的內容。
假設因為數理方面學習較為吃力,便完全放棄思考相關邏輯,便很有可能會錯過像這樣了解世界的機會。
111 學年度起,高中生大學的學測將改為分科測驗,變成級分制,也讓學生得以自由選擇考試科目。
這樣的改革會不會讓學生更早放棄數理領域,或是造成性別比例的差異改變呢?
郭祐誠坦言,在現階段無法判斷,因為人類的行為是如此複雜,要事先預測或短時間內歸因非常困難。
此外,在追求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是改變考試的形式,根本上「追求名校」的思維沒有改變,其實還是容易陷入舊有制度的窠臼。
對此,他也分享了自己在大學教書時的觀察與心得,提醒道:無論考試制度如何變革,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若能在學習方面培養出自律的態度,才是真正能影響學生未來的關鍵。
#指考 #放榜 #高中 #大學 #選組 #理組 #文組 #自然組 #社會組 #性別 #刻板印象 #學校 #教育
學測自然組考試科目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學測成績放榜後幾家歡樂幾家愁,數學成了這次學測最困難的科目,滿級分人數更從去年的14489人一口氣降到1558人。
太簡單沒有鑑別度、太難了又打擊信心......所以說數學到底要怎麼考?
108 課綱上線後,將分成數學 A、數學 B,與以往的指考數學甲、數學乙不同,不再以社會組和自然組強制畫分水嶺,這樣的變化,可以更貼合我們的選才需求嗎?
*本文轉載自科夥伴 科學月刊 Science Monthly
延伸閱讀:
沒騙你,鴿子是簡單數學測驗的佼佼者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461
您的108課綱已上線!面對新考題,沒那麼簡單、也沒那麼困難——大考中心主任張茂桂專訪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74605
學測自然組考試科目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參採數學分軌 財務重視大數據
唐俊華/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高雄市)
民國111年學測數學科改為A、B二科自由選考,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於5月15日公告各系參採科目。本報資料照片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於五月十五日公布大學各科系於一一一學年度參採數學科目方案,其中財經學群參採數A、數B者皆有。有些家長可能對於部分財經學群科系參採難度較高的數A略感疑惑,筆者於大學任教且隸屬財務領域,在此提供一些看法。
筆者建議家長們跳開傳統社會組vs.自然組的思維。傳統上認為財務科系屬於社會組,用到的數學不是很多,但是自從廿多年前財務工程領域在台灣興起後,選擇權或衍生性金融商品相關課程已是多數財務科系大學部的必修課,而此類課程用到的數學包括對數、指數以及微積分,如果高中生能在高中數學課相關內容有扎實基礎,更能夠面臨未來的挑戰。
此外,近年來大數據分析在財務應用日益普及,大數據領域用到的數學概念不少,包括統計學、機率論、矩陣等等,部分財務科系已將程式設計相關科目列為必選甚至必修,因此修課過程用到更多的數理邏輯概念。
更長遠來說,大學生未來若要考國內財務類的研究所,常見的筆試考科統計學,其準備過程並非單純的加減乘除,也不是只有平均數、標準差或圖表分析,而是經常用到對數、指數與微積分,甚至出現統計程式指令或者報表判讀的題目,由此可知財務領域科系對於學生數學與程式能力的重視程度。
因此,部分財務科系參採數A其來有自。不過,仍有必要提醒三件事。第一、有些家長將數A、數B誤以為是大學指考的數甲、數乙,事實上本次的分流是將高二數學分為數A、數B,因此指考採計數乙之科系未必在一一一學年度新考招方案中參採數B。第二、各系參採數A或數B之決策是依據該系課程設計與發展而定,雖然數B難度較數A低,不宜認為參採數B的科系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較寬鬆,或許各系入學後有配套措施以因應未來的課程。第三、在一一一學年度新考招方案中,數A與數B這兩科在學測的考試時間錯開,因此學測時學生可依其意願報考數A與數B。
學測自然組考試科目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時專欄:林建甫》申請入學考科減少 競爭反更激烈
2018年07月10日 04:11 中國時報 林建甫
為了減輕高中生的壓力,日前大學聯招會公布108學年起大學繁星推薦及個人申請入學招生,學測採計科目將調降至最多4科,最少1科。但這樣的改革真能減少壓力?真能更好取才?真能順應時代潮流?
現在台灣的大學入學,分成1月分的考學測,用來作為繁星推薦及個人申請入學的基礎;7月的考指考,成績作為各科系依自行要求的標準篩選入學。學測的考試內容就是高一、高二的課程範圍,而指考的範圍則是包含高三的課程。然而各大學開放越來越多的名額在申請入學,指考名額已經大量減少,因此任何學測的變革對考生及未來高中學子都會有相當的影響。
一般直覺的推測,「5選4」的制度調整後,則屬於社會組的學科就不會採計自然,而自然組的科系就不會採計社會,因此好像可以減輕考生負擔。從大學聯招會目前公布明年申請入學的情況來看,有744個系組將採計3科,占全部申請入學的3成8,其次為4科,共有688個系組,占了3成5。對比107學年共有622學系採計5科,確實將有一部分的學生可以選擇放棄其中一科,專攻自己的強項,看起來更好像可以減輕考生壓力。
然而各科的競爭勢必會更加激烈。一來減少考科,對高手而言,專精的科目有更多時間準備,單科的頂尖分數會提高。二來對所有考生而言,採計科目變少,考試時要更小心,簡單題目更不能錯,「容錯率」更低,熱門校系可能科科都要考高分才有機會。因此,是否真能減輕高中生的壓力?恐怕難如聯招會所願。
選擇5科都考的學生也許也不會減少,因為「5選4」制度調整後,各大學科系採計科目不同,如某校商學院採計國英數自,另一校則採計國英數社,學生仍會選擇讀5科。要減輕考生負擔,仍只是奢談。
若從各學系招生的角度來看,「5選4」也加大了各學系招生篩選的難度。現在的甄試入學,第一階段的篩選步驟全是依靠級分,先是檢定篩選,其次是倍率篩選,再透過加權計算將總級分比序挑人;而「5選4」讓篩選的可變條件變少,超額篩選的機會變更大,原本超額篩選總分為75級分,若改成只考3科共只有45級分作為篩選標準,「量尺越粗,就越難細量」的問題會被擴大。
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高中生的提早分流,因為社會科的學生不用再準備自然,自然組的學生不必讀社會。這就回到多年前,台灣的學生在考試制度下,都只是專才而難有跨領域的人才,這是違背現在的時代潮流。
因為現在的數位經濟浪潮快速席捲全球,不僅世界是平的,網路的世界已沒有國界之分。不少專家學者也都疾呼學生也都應該成為「π型人才」,培養第二專長。國家應重視「跨學科知識需求」的通識教育,培育複合型人才,或有整合能力的通才,而不是專才,讓學生將來在應付複雜多變的世界時,具有轉化知識的能力。提早分流對這些目標是有傷害的。
準此,也有些科系可能覺得跨領域真的很重要。因此會有些科系選擇社會、自然都應該計入4科之中。那該放棄什麼?最可能的就是國文,因為英文、數學的努力鑑別度是比較可信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比較可能發生在英文、數學的努力學生身上,這也跟他(她)未來大學的學習相關性更大,因此就傾向捨掉國文。當自己國家的語文被割捨時,我想這也絕不會是聯招會大員或社會賢達所樂見的。
因此,我認為「5選4」這樣的改革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引起不必要的困擾。我在前述的專欄文章中曾建議,改革大學入學重要的學測部分應該是級分制的變革。現在級分的標準化用分數等距切割,因試題難易不一,每年分數起伏不定,造成各級分人數不均,也造成困擾。級分標準化應用人數切割,讓各級分的人數固定,這樣的排序更有意義,也就不會受考題難易影響。另外要增加鑑別度,各科應不只是15級分,而是縮小量尺增多級分,每科成為30級分、50級分,甚至恢復100級分都可以。畢竟大學入學公平公正,還是大家最期待的。(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