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孫建平維基百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孫建平維基百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孫建平維基百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孫建平維基百科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陳冠廷 Kuan-Ting Che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國民黨這艘船 #忒修斯之船(英語:Ship of Theseus),亦稱忒修斯悖論,簡單來說就是,一艘船上的木頭部件慢慢朽壞,人們也隨之替換木頭,直到所有的木材都不是原來的木材, 那麼,這一艘船還是原本的那一艘船嗎?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在台灣上面體現。台灣歷經各種不同時代的殖民、治理,哪怕到民...

孫建平維基百科 在 妳好南搞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1-05 15:51:35

#盧經堂厝 │ 精心設計的風水寶地帶給抓周寶寶滿滿福氣 若您正想前來安平一帶旅遊,是否也會想,除了知名的古堡還有老街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參訪的景點可以走走呢?畢竟,安平是臺南歷史上十分重要的發展據點其中之一,也有許多值得您一訪的古蹟景點可以走走!今天要為您介紹位於 #安平老街 與古堡附近的"盧經堂...

孫建平維基百科 在 Alex Huang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5 00:40:33

我們用步行看見歷史的痕跡 . 「光被八表」紀念碑建於民國四十二年,位於中央山脈奇萊南峰與南華山的稜線上,海拔約二千八百公尺,距離天池山莊約二點五公里,為南投、花蓮交界的地標,也是中央山脈上最巨大的石碑。 . 民國四十年台電在孫運璿先生的領導下,沿著日本人依原住民足跡所開發的古道,架設輸電鐵塔,運用木...

孫建平維基百科 在 Alex Huang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5 00:40:33

山岳帶我們走入歷史 . 能高越嶺道原是泰雅族與賽德克族古道,西自霧社(今南投縣仁愛鄉),東至初音(今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初英),是東岸與西岸之間,族群遷徙與貿易的道路。 . 1914年,為發動太魯閣討伐戰,日本台灣總督府在此修築能高越嶺警備道路,以東西夾擊太魯閣族。後來計劃在此道沿線興建電塔,以將東部...

  • 孫建平維基百科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3 11:01:19
    有 371 人按讚

    #國民黨這艘船

    #忒修斯之船(英語:Ship of Theseus),亦稱忒修斯悖論,簡單來說就是,一艘船上的木頭部件慢慢朽壞,人們也隨之替換木頭,直到所有的木材都不是原來的木材, 那麼,這一艘船還是原本的那一艘船嗎?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在台灣上面體現。台灣歷經各種不同時代的殖民、治理,哪怕到民主化之後,也經歷過不同政黨的輪替, 台灣又是什麼,台灣還是原本的那一艘船嗎?

    有人主張,船,還是那一艘船, 只要他的原本概念還在, 他的原本目的還在,那還是同一艘船。

    台灣不管是在野黨,或者是執政黨,隨著民主的過程以及世代的交替,每一代人的觀念都會變化, 每一代的國家、政黨、團體,哪怕是宗教,都會有看法政策的不同。

    但民主化後,每一代的汰換,都是乘載著相同的目的,讓在台灣的人民持續生存,生活、繁榮、富裕,以及在自由法治的社會下茁壯。只要乘載類似的概念,那儘管一代一代的汰換,台灣還是台灣。這一艘船還是同一艘船。

    引子有點長,不過談到最近「中國」「國民黨」的選戰,許多人都有評論。有競逐者說,李登輝時代的國民黨並非正統,有些人論辯說,現在的國民黨已經不是過去的國民黨。做為一個台灣重要的在野黨,必須要問一下自己,國民黨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是什麼樣的一艘船。

    老一輩的黨員,常會講著復興中國,這種思鄉情懷,是可以理解的。

    台灣的歷史錯綜多元,我們經歷過不同時代、不同國族的治理。
    我們可以理解,不同世代的人對「中華民國」的情懷,有一部分比例的國民,確實都有這種生長背景,他們經歷過大時代的變動,戰火的洗禮,但不管是誰執政、在野,對於生活在這塊土地,追求發展、進步的公約是存在的。

    要知道,當初國民黨革清朝的命時,那些中國國民黨先烈所追求的,在當時都是劃時代的 #改革。從帝制到共和、議會民主,許多概念包含民主、法治,平等的國際外交,哪怕是孫文先生所說的民族、 民權(民治) 民生(民享),現在習以為常的概念,在當時剛從帝制過渡,都是嶄新的西方思想結合各種在地的發明。

    記得在國民黨一場辯論會中提問人提到,要主張叫國民黨、中國國國民黨,還是台灣國民黨。在辯論會上,主要競逐者都同聲一氣,只能是中國國民黨。

    但是這個同聲一氣,追求中國國民黨的稱謂的其中一位候選人,又爭著去跟中共對口,簽和平協議「備忘錄」。

    不要忘記當初孫文先生的二次革命,就是在反對獨裁的袁世凱。
    也不要忘記,當初「中華民國」建立要「五族共和」。

    想請問現在,習近平的所作所為,是獨裁還是開放民主,現在的政權,與藏族、蒙族、回族的關係又是如何?

    這有符合中國國民黨的初衷嗎?

    那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候選人,不但不發動三次革命,追求「中國」的民主、自由,還想跑去簽兩岸和平備忘錄,這不是搞笑嗎?

    如果國民黨的目的是要服務在這個土地,哪怕是心中想像上的對岸土地上的國民,過著繁榮、法治、民主、平等且永續的生活方式,那他們主要的討論,應該要在這個主題上辯論。

    要不然這艘船,就不是原本的船。如果不是原本的船,為何不建一個更新、更好,更可以在民主社會生存的現代化船艦,做一個新時代的在野黨,與執政黨好好的競合,為台灣寫下新的篇章呢?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 孫建平維基百科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22 14:30:33
    有 3 人按讚


    我記得以前高中三民主義課的時候,有那麼一個橋段是,孫中山批評馬克思主義者是「#社會的病理學家」而不是「社會的生理學家」。用白話講,就是這種人,批評既有的問題很在行,但是拿不出什麼具體的解決方案。
      
    姑且不論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日後成效如何,他對馬克思主義者的批評是很到位的。而觀察這次高雄市長補選,我更是對孫中山的這句話心有戚戚焉。是的,民眾黨,我就是在講你。
      
    民眾黨不愛做功課,又喜歡出一張嘴批評,這早就已經不是新聞了。原本期望吳益政代表民眾黨參選,能夠多多少少改變民眾黨的壞習慣;但是現在看起來,更像是吳益政被民眾黨給帶壞了。
      
    稍早民眾黨又是一輪猛攻高雄經濟與低薪問題。其實這不難理解,就是想要複製兩年前韓國瑜「#高雄又老又窮」的文宣模式,只是韓國瑜的選舉語言比較直白鄙俗,而民眾黨用「#高雄幣」、「#陽光經濟」等口號,把它包裝得比較華麗而已。但是本質都是一樣的:丟出一個問題,但是根本拿不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光是抱怨高雄低薪、產業停滯,這只能算是看到了「症狀」但是沒有找出「病源」。高雄的病源,其實跟世界上很多鏽帶城市都很類似,都是在冷戰結束、中國改革開放後,原先的製造業被中國無限量地磁吸過去,而原來對高等教育、知識產業、基礎建設的投資又不足。
      
    國際局勢吹大逆風,來自國家的投資又不足,這就是高雄長期的病源。
      
      
    🔹 民眾黨與吳益政產業政策的三大矛盾點
      
    🤡 第一個矛盾點,是對國際戰略的拖沓含糊。
      
    世界局勢,在短短一兩年間,已經從過去「中國錢淹腳目」逆轉為「逃離中國」。台灣.高雄作為亞洲地緣政治的前線與製造業重鎮,敝粉專不只一次提過「台灣興則高雄興,高雄衰則台灣衰」的概念。執政黨與陳其邁的定位擺得很清楚:台灣與高雄,必須順時勢而行,也就是「台商回流」、「外商引資」與「發展戰略產業」,而且要用最有效率、最便民利商的方式去做。因為國際局勢的契機稍縱即逝,不「緊緊緊」,機會一過滿天金條欲煞無半條。
      
    而民眾黨與吳益政的矛盾就浮現了:因為柯文哲、蔡壁如、吳益政的意識型態親中,變成他們在判斷國際局勢的時候,不願意正面面對「中國正在與世界脫鉤」的這個事實。這種拖拖拉拉不選邊站的態度,會讓產業上的判斷失準。例如說,當心裡存著一種「中國或成最後贏家」的想法,首先產值上兆的台商回流和國防產業,就不敢放手去做。你看吳益政的文案始終不敢提,就反映了民眾黨心態上的矛盾。
      
    🤡 第二個矛盾點,是對資源分配的進退失據。
      
    高雄的公共投資長期不足,這是事實。執政黨是非常願意投資高雄的,光是2017至今,前瞻預算花在高雄身上的,超過兩千億;還不包括大林蒲遷村等即將上路的計劃。科學園區的建設,與國防產業的發展,也優先落腳高雄。但別忘了,政黨輪替到現在也就四年,2018選舉那時候才兩年;就算有再多的資源分配到高雄,也不夠時間讓它發酵出成果來。
      
    而民眾黨所能做的論述,只剩下抱怨而已。一個「還我八百億補助款」的圖文貼出來,民眾反應非常冷淡。為什麼?因為大家都知道,八百億是國民黨的問題,現在民眾黨拿它來打民進黨,根本就是牛頭不對馬嘴。
      
    更何況,執政黨才是真正願意放資源給高雄。吳益政說要中央還八百億、要修財劃法。問題是,他第一個該問的,就是拿錢拿最多的柯文哲答不答應?這正是民眾黨所謂「台北經驗、高雄實現」的根本矛盾。
      
    台北市享有與人口不成比例的豐厚財源,重大建設又已經在前任做了八九成,才有那個餘裕到處去嗆別人說「我們台北都在還錢,陳菊負債三千億」。吳益政一方面說中央政府欠高雄太多,卻又不敢正面挑戰「剝削台灣、獨厚台北」的所謂柯文哲的「台北經驗」。吳益政本人難道不會有點支離滅裂嗎?
      
    🤡 第三個矛盾點,是對產業結構的認識不清。
      
    最近逛地方論壇,我發現很多支持民眾黨的小朋友,他們的論述都是同一套:要解決高雄的低薪問題,就是要把那些薪資不高的產業統統趕出去、騰籠換鳥一批「高價值」的產業進來,這樣高雄的低薪問題就解決了。我在不只一個地方看到這種論調在洗版,用字遣辭都雷同,恐怕是在柯粉同溫層裡面轉傳的模板吧?
      
    看到這種論點我真是哭笑不得。產業是座金字塔,基底有多大,金字塔才能蓋得多高。高端的消費、服務、文化,都是建築在製造業的大量就業人口之上;高端的科學、研發、學術,也是以製造業賺進來的錢來餵養的。「高值產業」與「低薪產業」,並不是像這些小朋友想像的,是一種互斥的關係,而更多是因果關係。
      
    當然並不是把「二仁溪燒廢電纜」這種不合時宜的高污染產業找回來。但是,高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產業根基外流到中國,現在要先把這些根基找回來、篩選出比較有發展潛力的部份,有針對性地輔導投資,就好像定點施肥一樣,讓製造業的「根」長出高端消費與研發的「果」。
      
    這也就是陳其邁所謂「築巢引鳳」的概念,先有巢,然後才有鳳。而這也再一次暴露了柯文哲所謂「台北經驗」不適用於高雄的問題:台北的繁榮,其實是靠著剝削其它縣市的經濟成果來的,所以才能跳過製造業。高雄沒有這種剝削的條件,沒有了根,就什麼都長不出來了。
      
      
    🔹 做事的務實主義者,與嘴砲的完美主義者
      
    不可否認的,民眾黨的文宣,對於很多小朋友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它勾劃出很多「完美」的想像:又要高薪高值、又要乾淨環保、又要公平正義、又要高瞻遠矚、又要省錢省力……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個人都會想要樣樣兼顧樣樣好,我也不例外。問題是,出了社會,有點歷練以後,才知道完美的解決方案根本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成功的例子,是「先求有再求好」,先搞出一個八十分的解決方案,再動態改進,往一百分的境界逐漸靠近。
      
    只有一個道理是真的:平常就要花時間去做功課,做好功課就下決策,決定好就去想辦法,辦法想到一個程度覺得還可以就加緊去做,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就調整。從防疫過程中跨部會的執行力來看,陳其邁的實績足以證明他是個優秀的務實主義者。
      
    而柯文哲能拿得出什麼實績呢?民眾黨的「台北經驗、高雄實現」,說到底,也不過就是看似完美、實則矛盾的紙上談兵而已。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孫建平維基百科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21 23:42:55
    有 266 人按讚


    是的,就是在講你們,台民黨

    「只會批評,卻拿不出解方」

    然後打著清廉、白色又或是創新語言,吸引對政治存有不切實際想法的人

    打開雙手並說著「你們看,他們把社會搞的這麼亂,相信我,我能做的更好」「怎麼做??相信我,交給我就對了」

    然後轉頭看看台北市政,幾乎都在施政滿意度的末段班
    漂亮口號也都被自己說,那只是選舉語言,可以丟掉了

    接著再看看立法院,對議事規則不了解,常常出包被笑,再指責藍綠一樣爛,試圖掩飾身為立院第三大黨團,卻連立委自身能使用的武器都拿不出來⋯

    當台民黨你們在指責執政黨的時候,你們是否有自覺

    「你們其實也是個執政黨,是個台灣首都—台北市執政黨」

    你們對台北市民所有施政、對財團的態度,等於就是個縮影,不是嗎??

    更別說在立院的五人眾表現了⋯⋯不要說連時力都比你們好,國民黨的表現都比你們強⋯⋯

    我記得以前高中三民主義課的時候,有那麼一個橋段是,孫中山批評馬克思主義者是「#社會的病理學家」而不是「社會的生理學家」。用白話講,就是這種人,批評既有的問題很在行,但是拿不出什麼具體的解決方案。
      
    姑且不論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日後成效如何,他對馬克思主義者的批評是很到位的。而觀察這次高雄市長補選,我更是對孫中山的這句話心有戚戚焉。是的,民眾黨,我就是在講你。
      
    民眾黨不愛做功課,又喜歡出一張嘴批評,這早就已經不是新聞了。原本期望吳益政代表民眾黨參選,能夠多多少少改變民眾黨的壞習慣;但是現在看起來,更像是吳益政被民眾黨給帶壞了。
      
    稍早民眾黨又是一輪猛攻高雄經濟與低薪問題。其實這不難理解,就是想要複製兩年前韓國瑜「#高雄又老又窮」的文宣模式,只是韓國瑜的選舉語言比較直白鄙俗,而民眾黨用「#高雄幣」、「#陽光經濟」等口號,把它包裝得比較華麗而已。但是本質都是一樣的:丟出一個問題,但是根本拿不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光是抱怨高雄低薪、產業停滯,這只能算是看到了「症狀」但是沒有找出「病源」。高雄的病源,其實跟世界上很多鏽帶城市都很類似,都是在冷戰結束、中國改革開放後,原先的製造業被中國無限量地磁吸過去,而原來對高等教育、知識產業、基礎建設的投資又不足。
      
    國際局勢吹大逆風,來自國家的投資又不足,這就是高雄長期的病源。
      
      
    🔹 民眾黨與吳益政產業政策的三大矛盾點
      
    🤡 第一個矛盾點,是對國際戰略的拖沓含糊。
      
    世界局勢,在短短一兩年間,已經從過去「中國錢淹腳目」逆轉為「逃離中國」。台灣.高雄作為亞洲地緣政治的前線與製造業重鎮,敝粉專不只一次提過「台灣興則高雄興,高雄衰則台灣衰」的概念。執政黨與陳其邁的定位擺得很清楚:台灣與高雄,必須順時勢而行,也就是「台商回流」、「外商引資」與「發展戰略產業」,而且要用最有效率、最便民利商的方式去做。因為國際局勢的契機稍縱即逝,不「緊緊緊」,機會一過滿天金條欲煞無半條。
      
    而民眾黨與吳益政的矛盾就浮現了:因為柯文哲、蔡壁如、吳益政的意識型態親中,變成他們在判斷國際局勢的時候,不願意正面面對「中國正在與世界脫鉤」的這個事實。這種拖拖拉拉不選邊站的態度,會讓產業上的判斷失準。例如說,當心裡存著一種「中國或成最後贏家」的想法,首先產值上兆的台商回流和國防產業,就不敢放手去做。你看吳益政的文案始終不敢提,就反映了民眾黨心態上的矛盾。
      
    🤡 第二個矛盾點,是對資源分配的進退失據。
      
    高雄的公共投資長期不足,這是事實。執政黨是非常願意投資高雄的,光是2017至今,前瞻預算花在高雄身上的,超過兩千億;還不包括大林蒲遷村等即將上路的計劃。科學園區的建設,與國防產業的發展,也優先落腳高雄。但別忘了,政黨輪替到現在也就四年,2018選舉那時候才兩年;就算有再多的資源分配到高雄,也不夠時間讓它發酵出成果來。
      
    而民眾黨所能做的論述,只剩下抱怨而已。一個「還我八百億補助款」的圖文貼出來,民眾反應非常冷淡。為什麼?因為大家都知道,八百億是國民黨的問題,現在民眾黨拿它來打民進黨,根本就是牛頭不對馬嘴。
      
    更何況,執政黨才是真正願意放資源給高雄。吳益政說要中央還八百億、要修財劃法。問題是,他第一個該問的,就是拿錢拿最多的柯文哲答不答應?這正是民眾黨所謂「台北經驗、高雄實現」的根本矛盾。
      
    台北市享有與人口不成比例的豐厚財源,重大建設又已經在前任做了八九成,才有那個餘裕到處去嗆別人說「我們台北都在還錢,陳菊負債三千億」。吳益政一方面說中央政府欠高雄太多,卻又不敢正面挑戰「剝削台灣、獨厚台北」的所謂柯文哲的「台北經驗」。吳益政本人難道不會有點支離滅裂嗎?
      
    🤡 第三個矛盾點,是對產業結構的認識不清。
      
    最近逛地方論壇,我發現很多支持民眾黨的小朋友,他們的論述都是同一套:要解決高雄的低薪問題,就是要把那些薪資不高的產業統統趕出去、騰籠換鳥一批「高價值」的產業進來,這樣高雄的低薪問題就解決了。我在不只一個地方看到這種論調在洗版,用字遣辭都雷同,恐怕是在柯粉同溫層裡面轉傳的模板吧?
      
    看到這種論點我真是哭笑不得。產業是座金字塔,基底有多大,金字塔才能蓋得多高。高端的消費、服務、文化,都是建築在製造業的大量就業人口之上;高端的科學、研發、學術,也是以製造業賺進來的錢來餵養的。「高值產業」與「低薪產業」,並不是像這些小朋友想像的,是一種互斥的關係,而更多是因果關係。
      
    當然並不是把「二仁溪燒廢電纜」這種不合時宜的高污染產業找回來。但是,高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產業根基外流到中國,現在要先把這些根基找回來、篩選出比較有發展潛力的部份,有針對性地輔導投資,就好像定點施肥一樣,讓製造業的「根」長出高端消費與研發的「果」。
      
    這也就是陳其邁所謂「築巢引鳳」的概念,先有巢,然後才有鳳。而這也再一次暴露了柯文哲所謂「台北經驗」不適用於高雄的問題:台北的繁榮,其實是靠著剝削其它縣市的經濟成果來的,所以才能跳過製造業。高雄沒有這種剝削的條件,沒有了根,就什麼都長不出來了。
      
      
    🔹 做事的務實主義者,與嘴砲的完美主義者
      
    不可否認的,民眾黨的文宣,對於很多小朋友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它勾劃出很多「完美」的想像:又要高薪高值、又要乾淨環保、又要公平正義、又要高瞻遠矚、又要省錢省力……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個人都會想要樣樣兼顧樣樣好,我也不例外。問題是,出了社會,有點歷練以後,才知道完美的解決方案根本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成功的例子,是「先求有再求好」,先搞出一個八十分的解決方案,再動態改進,往一百分的境界逐漸靠近。
      
    只有一個道理是真的:平常就要花時間去做功課,做好功課就下決策,決定好就去想辦法,辦法想到一個程度覺得還可以就加緊去做,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就調整。從防疫過程中跨部會的執行力來看,陳其邁的實績足以證明他是個優秀的務實主義者。
      
    而柯文哲能拿得出什麼實績呢?民眾黨的「台北經驗、高雄實現」,說到底,也不過就是看似完美、實則矛盾的紙上談兵而已。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