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ning, paper 2.
總體提示
1.小心判斷文體。不要單憑題目的位置而斷定文體,Q1不一定是記敘,Q2不一定是開放題,Q3不一定是論說;如題目有「試談談你的看法」、「你同意嗎」、「說明如何XX」、「評/論XX」等字句,應以論說文體創作。
2.記得要在封面寫上正確的試題編號,並在內...
Morning, paper 2.
總體提示
1.小心判斷文體。不要單憑題目的位置而斷定文體,Q1不一定是記敘,Q2不一定是開放題,Q3不一定是論說;如題目有「試談談你的看法」、「你同意嗎」、「說明如何XX」、「評/論XX」等字句,應以論說文體創作。
2.記得要在封面寫上正確的試題編號,並在內頁的試題編號方格填寫「X」號,以標示所選答的題號。
3.如果題目給予開首段落/句子要求續寫,為慎重起見,最好在文章開頭抄寫;同樣地,若題目提供收結全文的段落/句子,亦宜於在文章結尾抄寫。
4.不宜以時下流行曲歌詞、電視劇對白、潮流或網絡用語入文。
5.不要捏造名人名字或其說話及事跡。(例如:蘭州詩人古琦曾經說:「時光可變,世界可變,人情亦許多的變遷。」) 6.同學寫作文章時可以引用卷一甲部範文的內容,但切忌胡亂套用,牽強附會,反導致扣題不緊。
7.請盡量避免在行文間加插箭嘴以及「(*)、(#)、(△)」等符號。
8.文首的鋪敘及引入是否有意義,端視乎其與文章內容及意旨有否關聯及呼應。同學往往喜以長篇幅的景物描寫入文,但其放諸任何題目皆無分別、與後文毫無關聯,自會予人堆砌之感。
9.注意段落與段落之間是否緊密連繫、會否出現前文不接後理的情況。
記敘:
1.留意扣題字眼,下筆之前,想想字眼的涵義、應該如何表達出字眼的涵義。例如2014《必要的沉默》,題目明明寫「最後保持了沉默」,部分同學仍然會在文中寫「我」作出力陳己見的表現(離題);亦有同學寫自己力陳憤怒的感受(與「見」的意思有點距離)。又如2017《終於解開了心結》,「我」在「此」之前已經釋懷、放下;或及至文末心中仍有芥蒂、鬱抑,兩者俱非題目所要求鋪寫的內容,也與題目句子的說法背道而馳,偏離題旨。或如2019《這一句話讓我記上一輩子》,「一輩子」指很長的時間,也意味著影響深遠,故考生除交代讓我銘記的說話是什麼、銘記的因由是什麼,亦須具體呈現這一句話的影響所在,呈現對「我」的未來的人生方向、處事方式等如何帶來重大深遠的改變。
2.留意題目句式,當中往往提示了分句之間的邏輯關係。例如2015《沒有手機的一天》,「……,因而……」標示分句之間存有因果關係,即不一樣的經歷和體會必須因沒有帶手機而產生。又如2016《熱鬧過後》,「……,…卻……」標示分句之間存有轉折關係,同學必須交代當中的轉折及落差,且要合乎情理,如呈現個人感受前後的變化。
3.不宜以「愛情」為題材,或者以太政治敏感的議題為寫作背景。
4.注意一些看似minor的字眼,例如2013年要寫「活動」,2014年要寫「事」;「事」與「經歷」不同,「事」指單一事件,「經歷」可以指一連串事件,這與取材息息相關,足以叫人離題;2019年要寫「一句話」,故在文中不應呈現讓「我」記上一輩子的說話多於一句,例如呈現「我」對於老師多年來的各種教誨銘記於心,則並非集中記述「一句話」。 5.宜先判斷題目為線性式記敘文或散列式記敘文。若為線性式記敘文,如2014《必要的沉默》,應集中記敘某一件事情,枝節不宜太多;若為散列式記敘文,如2018《重遊舊地所見有感》,通篇宜以約三個片段貫穿。
6.必須要有昇華,注意事項有三:一、昇華不宜過短,或只抒發感受,而無領悟或體會;二、昇華要與文中所記述的事情或經歷有關;三、昇華要與題目有關,如果昇華可以代入其他題目、故事,就不算是一個好的昇華。
7.如文章涉及轉折,應有足夠情節鋪敘,以營造自然的轉折,當中須交代合理原因說明改變的原因。在「個人所見畫面」與「旁人提醒」兩種常見的觸發點中,以「個人所見畫面」為佳,「旁人提醒」為次選。
8.宜反覆檢查「經歷」與「感受/體會」之間的關係是否緊密,若沒有相關經歷也能出現完全一樣的感受及體會,則有欠理想。
論說:
1.留意扣題字眼,由於題目字眼或與推論過程的前設與條件相關,因此須留意字眼與其近義詞之間的分別。例如2016《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傳統」 並不等同「舊事物」;2018《談知己/談敵人》,「知己」的概念並不等同「朋友」。 2.留意題目句式,如因果、條件、選擇、假設、轉折關係等,例如:2014「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為並列關係、2015「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為因果關係等,論述時須注意能否回應分句之間的邏輯關係。
3.如果題目提供寓言故事,要求考生就故事所帶來的啟發,撰文探討對特定事理或如何應對某種狀況的看法(如2012《刺蝟的故事》),則同學必須緊扣相關內容發揮論點,不應脫離寓言故事之意。
4.任何情況下,若要取「視乎情況」的立場,則必須留意是否能解釋不同情況下的分別為何,如「視乎問題性質」,應具體解釋所指性質是什麼。
5.「足印/禁區」類及「談憤怒/談知己/談讀書無用」類題目,同學尤其應好好構想全文的立意是什麼、全文或各段想表達什麼、文章中心思想是什麼等,切忌無系統地堆疊所有個人有關題目字眼及關鍵概念的想法,因量失質,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6.舉出例子後,必須加入結論,帶出相關道理。同學亦應注意例子是否能與論點互相配合,最重要的是確保彼此之間沒有矛盾。
7.注意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不宜亂套因果。(同學例子:現今科技發達,不少人都會對他人心存偏見。) #詳細版要登入遵理
孤陋寡聞反義詞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林行止
《三權分工趕客 法治精神蕩然》
一、
香港回歸後的特大新聞,筆者認為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和林鄭市長,環環相扣地指出香港根本沒有「三權分立」這回事!過往全港上下,莫不以為英殖時期香港法治是基於「三權分立」精神,所以有此「誤會」,據昨午林鄭市長的開導,是港人誤把「分工」當「分立」所致。特區兩位決策高官說香港根本不存在「三權分立」,明顯跟終審庭前任及現任大法官李國能、馬道立,以至終審庭常任法官陳兆愷的有關看法互異;林鄭市長和楊局長沒有宣諸於口的是,在他們心目中,馬大法官、李大法官和陳常任法官一樣,俱為孤陋寡聞之輩!
筆者是法律門外漢,只知道經濟硬體一流的上海和深圳,搞了這麼多年、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竟無法與經濟增長同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所以如此,核心問題便是三權不分立而是「互相配合」有以致之。沿此路進,本港通識教科書經教育局的「專業諮詢服務」後,把向來被香港人奉為圭臬的「三權分立」摘掉,如今決策高官「有膽」把「正確的話」即「香港沒有三權分立」講出來,在筆者看來,等於向國際社會發出「逐客令」!
五十年前筆者開始月旦時事,便認為對中國來說,香港的存在價值,皆因有把內地的垃圾變為外滙的市場機制,此機制所以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關鍵在於以「三權分立」為基礎的法治社會。
港人和國際人士,都以為香港實行「三權分立」制度,李國能和馬道立兩位大法官以及終審庭常任法官陳兆愷,均先後在公開場合指出「在普通法制度中,司法獨立是最基本的特色;香港的普通法制度也是一樣,司法獨立是權力分立概念的核心。權力分立就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衡。」(李國能二○○一年在報業公會的午餐會上的致詞);而馬道立則強調「《基本法》清楚訂明立法、行政、司法機關三權分立的原則,並以頗為明確的字眼,界定三者的不同角色……」(在二○一四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的致詞);至於陳兆愷,於二○一一年一個講座上以「權力分立」形容香港法治制度;陳氏且引述《基本法》第五十九至六十五條、六十六至七十九條及八十至九十六條,分別由三權機關執行各自職能,而分工則「取決於每個國家個別的政治架構或司法權限,關鍵在能否互相制衡」。三位備受港人敬重的法界權威,對香港行之百餘年「憲制秩序」的理解,昨天被林鄭市長一言「DQ」!
林鄭市長昨天在主持行政會議前,循例對記者「吹風」,提及教育局局長刪除通識教科書中的「三權分立」,正確無誤;她認為過往港人以為香港有「三權分立」,是因為「我哋的宣傳教育不足、部分人認知有限,亦可能係有人故意誤導以製造矛盾」,但現屆政府「好重視『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正確的說話要有膽講出嚟,否則一路被不正確混淆的說話傳播,就會失去原來的意義,香港憲制秩序的原來意義,對香港是否能夠繼續有效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至為重要。」市長不愧是年年考第一的中學生,她學習京腔的訓話「似到十足」(肯定考第一),可是,她有否想到「分立」變為「分工」後,香港已非沒有內地政經法人脈的本地和國際商家及炒家所敢棲身之所、所想「搵食」之地……。
「分立」變為「分工」,與京腔合調合拍,然而,不必「長期而言」,香港將於可見的短期內,失去為國家創滙的功能和地位!
二、
指香港根本沒有「三權分立」的「高論」,當此疫情未消、經濟低迷、且明年度肯定重見久違的財政赤字以及國際間對香港的態度從友善變為敵視之際提出,何異落井下石、傷口撒鹽,非常不智。
近來有一種看法,認為不習慣「港版國安法」的外資和本地商家,紛紛結束所業或「遷冊」,以行動對香港投下不信任票,然而,此舉對本地經濟包括物業市道,不足為患,因為內地官企民企及一眾先富起來的官民會「趁低吸納」,取而代之,因此,短暫「震動」之後,香港經濟便會再上層樓!「一國兩制」不復存在的香港經濟,會否經歷這樣「換班」仍安然無恙?存走着瞧心態者,料為大多數。可是,如今「三權分立」變為「三權分工」,等於香港遭逢根本性致命重擊,社會秩序和營商環境必有翻天覆地之變,這種變化,當然不全屬消極、負面,惟日後香港「三權」皆向內地看齊,則屬必然,那意味香港有條件無縫地融入大灣區,對於看好中國政經前景及有內地政經法人脈關係的人,這當然是大好機會,然而,那些習慣在「三權分立」下生活和經商的人,便只好另覓去處。事實上,這種情況已隱隱然形成趨勢、蔚成潮流,仲量聯行的一項市況報告,指出迄今年六月底,中區「超貴」(Uber-expensive)商廈的空置率為百分之五點七(或一百三十萬平方呎),七月底且升至百分之七點九(二○一○年以來最高);再看看昨天本報有關商業及住宅樓價走勢偏軟的報道(A9及A8版的多則新聞),總體而言,香港物業現況和前景均不太妙——如今加上「三權分立」失蹤、「三權分工」悍然登場,已呈弱勢的市情急轉直下的可能,不容抹殺。
行之有年、港人世人皆額手稱善的「三權分立」,可以像魔術般於剎那間失蹤失聯,香港還有什麼可以保持不變?想到此處,筆者真的望着稿紙興歎!
孤陋寡聞反義詞 在 潘小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轉)
林行止
一、
香港回歸後的特大新聞,筆者認為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和林鄭市長,環環相扣地指出香港根本沒有「三權分立」這回事!過往全港上下,莫不以為英殖時期香港法治是基於「三權分立」精神,所以有此「誤會」,據昨午林鄭市長的開導,是港人誤把「分工」當「分立」所致。特區兩位決策高官說香港根本不存在「三權分立」,明顯跟終審庭前任及現任大法官李國能、馬道立,以至終審庭常任法官陳兆愷的有關看法互異;林鄭市長和楊局長沒有宣諸於口的是,在他們心目中,馬大法官、李大法官和陳常任法官一樣,俱為孤陋寡聞之輩!
筆者是法律門外漢,只知道經濟硬體一流的上海和深圳,搞了這麼多年、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竟無法與經濟增長同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所以如此,核心問題便是三權不分立而是「互相配合」有以致之。沿此路進,本港通識教科書經教育局的「專業諮詢服務」後,把向來被香港人奉為圭臬的「三權分立」摘掉,如今決策高官「有膽」把「正確的話」即「香港沒有三權分立」講出來,在筆者看來,等於向國際社會發出「逐客令」!
五十年前筆者開始月旦時事,便認為對中國來說,香港的存在價值,皆因有把內地的垃圾變為外滙的市場機制,此機制所以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關鍵在於以「三權分立」為基礎的法治社會。
港人和國際人士,都以為香港實行「三權分立」制度,李國能和馬道立兩位大法官以及終審庭常任法官陳兆愷,均先後在公開場合指出「在普通法制度中,司法獨立是最基本的特色;香港的普通法制度也是一樣,司法獨立是權力分立概念的核心。權力分立就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衡。」(李國能二○○一年在報業公會的午餐會上的致詞);而馬道立則強調「《基本法》清楚訂明立法、行政、司法機關三權分立的原則,並以頗為明確的字眼,界定三者的不同角色……」(在二○一四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的致詞);至於陳兆愷,於二○一一年一個講座上以「權力分立」形容香港法治制度;陳氏且引述《基本法》第五十九至六十五條、六十六至七十九條及八十至九十六條,分別由三權機關執行各自職能,而分工則「取決於每個國家個別的政治架構或司法權限,關鍵在能否互相制衡」。三位備受港人敬重的法界權威,對香港行之百餘年「憲制秩序」的理解,昨天被林鄭市長一言「DQ」!
林鄭市長昨天在主持行政會議前,循例對記者「吹風」,提及教育局局長刪除通識教科書中的「三權分立」,正確無誤;她認為過往港人以為香港有「三權分立」,是因為「我哋的宣傳教育不足、部分人認知有限,亦可能係有人故意誤導以製造矛盾」,但現屆政府「好重視『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正確的說話要有膽講出嚟,否則一路被不正確混淆的說話傳播,就會失去原來的意義,香港憲制秩序的原來意義,對香港是否能夠繼續有效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確保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至為重要。」市長不愧是年年考第一的中學生,她學習京腔的訓話「似到十足」(肯定考第一),可是,她有否想到「分立」變為「分工」後,香港已非沒有內地政經法人脈的本地和國際商家及炒家所敢棲身之所、所想「搵食」之地……。
「分立」變為「分工」,與京腔合調合拍,然而,不必「長期而言」,香港將於可見的短期內,失去為國家創滙的功能和地位!
二、
指香港根本沒有「三權分立」的「高論」,當此疫情未消、經濟低迷、且明年度肯定重見久違的財政赤字以及國際間對香港的態度從友善變為敵視之際提出,何異落井下石、傷口撒鹽,非常不智。
近來有一種看法,認為不習慣「港版國安法」的外資和本地商家,紛紛結束所業或「遷冊」,以行動對香港投下不信任票,然而,此舉對本地經濟包括物業市道,不足為患,因為內地官企民企及一眾先富起來的官民會「趁低吸納」,取而代之,因此,短暫「震動」之後,香港經濟便會再上層樓!「一國兩制」不復存在的香港經濟,會否經歷這樣「換班」仍安然無恙?存走着瞧心態者,料為大多數。可是,如今「三權分立」變為「三權分工」,等於香港遭逢根本性致命重擊,社會秩序和營商環境必有翻天覆地之變,這種變化,當然不全屬消極、負面,惟日後香港「三權」皆向內地看齊,則屬必然,那意味香港有條件無縫地融入大灣區,對於看好中國政經前景及有內地政經法人脈關係的人,這當然是大好機會,然而,那些習慣在「三權分立」下生活和經商的人,便只好另覓去處。事實上,這種情況已隱隱然形成趨勢、蔚成潮流,仲量聯行的一項市況報告,指出迄今年六月底,中區「超貴」(Uber-expensive)商廈的空置率為百分之五點七(或一百三十萬平方呎),七月底且升至百分之七點九(二○一○年以來最高);再看看昨天本報有關商業及住宅樓價走勢偏軟的報道(A9及A8版的多則新聞),總體而言,香港物業現況和前景均不太妙——如今加上「三權分立」失蹤、「三權分工」悍然登場,已呈弱勢的市情急轉直下的可能,不容抹殺。
行之有年、港人世人皆額手稱善的「三權分立」,可以像魔術般於剎那間失蹤失聯,香港還有什麼可以保持不變?想到此處,筆者真的望着稿紙興歎!
孤陋寡聞反義詞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爺爺的大陸經驗〉
#台灣爺爺坐輪椅去對岸#
身邊去過大陸的臺灣長輩不少,
但都是同一個理由。
我說自己是珠海人的時候,
他們都說噢噢噢珠海哦,很熟,
一個月去好幾次。
我好開心!你們知道我家鄉喔!
問去珠海幹啥?
他們說:「找妹啊。」
去嫖的。
#那爺爺去幹嘛的?#
爺爺和上面的長輩不一樣。
爺爺是我在世新認識的中文系老師,他知道我是廣東人,又有香港經驗,又可愛伶俐,便十分喜歡跟我天南海北,他聊到自己十年前去大陸的故事,像翻開紙張粘連的舊影集那樣,小心翼翼吹落一地灰。因為我和他都知道,哪怕是三年前的大陸,都和今日難以比對。
爺爺腿腳受傷多年,出門長期需要借助輪椅,可以說是行動不便,還要有人時刻陪同照料,但即使條件這樣拘束,他依然有「親自去大陸走走」的心情。
#西安古城牆和手錶#
他2011年去了西安,古長安,文明發祥地,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爺爺想去看看西安的古城牆。
我去年剛去,高而陡,我問爺爺:「你怎麼上得去?那裏沒博愛電梯欸!」他說他請了一位當地勞工師傅背他,上去之前他們講好價格。
師傅背他上去以後,日頭下氣喘吁吁,他饒有趣味地指爺爺的手錶,說:「你這手錶很不錯。」意思很明顯嘛,他想要。爺爺忘記最後有沒有給他了。但他感覺很不好,他的印象是大陸人說話不算話,這明明說好了的啊!
唔,確實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喜歡心血來潮,還會出爾反爾。必須承認錯誤。
#杭州人喂貓#
爺爺說他幾年前參加學術研討會,坐在他身邊的是大陸學者,杭州人,兩人不知怎麼地聊到了貓,對方說起杭州流浪貓很多,說這邊結束後要去喂,拿貓糧去喂。
爺爺震驚了!貓糧,是貓飼料嗎?他說確實知道臺大有很多老師會用殘羹剩飯喂貓,這都夠了不起了,專門去買貓飼料喂流浪貓,真的讓他大吃一驚,進而刮目相看。「杭州真的蠻不錯的。」
我很高興爺爺關注的重點是「杭州人會喂流浪貓」,而不是「杭州流浪貓多」
爺爺有發現美的眼睛啊,
所以他願意一次又一次來。
#公園「喂鳥區」#
「你們很喜歡喂動物。」是啊,和動物互動嘛。爺爺說他去一個公園,那角落有一個小小的立牌寫著「喂鳥區」,池塘邊柳樹下,那一片地方都是鳥,白色灰色大的小的。
爺爺說那裏的鳥和大陸其他地方的鳥不一樣!它們不怕人,而且會吃人們投放的麵包和飼料。我說看吧爺爺,大陸不缺乏美,至少有「局部的美」。爺爺說他忍不住看了好久好久,還真的沒有人會去抓鳥。直到最後被一個中年男子打破了秩序。
爺爺自稱孤陋寡聞,第一次知道世上有除了自貿區、經濟特區以外的「喂鳥區」。我說嗯啊,台灣有新店區信義區紅燈區,不會有喂鳥區,就我所知,臺灣每個地方的鳥都不怎麼怕人,但這一點,我們大陸鳥暫時沒辦法做到,所以我們需要開闢一個喂鳥區。
#上海人黃浦江邊散步#
爺爺去過上海,那天風和日麗,他們特意漫遊黃浦江邊。爺爺發現大家都走好快,難道去外灘除了看風景,還能繼續通往何處嗎?
爺爺好奇,問同行的朋友:「我們來散步的嘛,而他們走這麼快,這麼急,是要去?」大陸朋友看了一眼,「啊?哦,他們也是在散步啊!」
爺爺嚇壞,高呼:散步?用健走的速度在散步誒!
噗哈哈哈!我大口珍珠整個噴出來⋯這個笑點真的要同時呆過臺灣和上海的人才能抓到,我真的笑了兩分鐘不間歇。
#上海政府呼籲大家#
爺爺說他去的那個時候,上海流行一種裝束,就是穿一整套睡衣出門。套裝睡衣,這是那段時間上海人的炫富style。可是平時這樣大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算了,10年,上海世博會誒,全世界焦點誒。
上海政府沒轍了,
就透過媒體直接呼籲群眾:
請大家聽話!不要再給我穿睡衣惹!
不要吐濃痰!
不要把口香糖黏在石階上!
外國友人要來了!大家鼓足幹勁!
先忍耐一陣子,別影響市容!
爺爺說:當時臺灣媒體就笑啊,說大陸這種呼籲好丟臉。但他發現,欸真的湊效欸!大家真的就比較不穿睡衣、不吐痰了!整個畫面乾淨整潔!
我說是的,我們愛窩裏反,
但「對外」的時候異常團結一心。
爺爺說不可否認政府哄小孩一般的呼籲真的有用嘛,當民眾無法自知自覺自控的時候,政府的直白「教導」就當真有用嘛!臺灣人就是好面子,有些話「不好看」,臺灣人就不要講。但明明最有效。
臺灣人笑大陸治標不治本,可是他又說,如果連「標」都不改,「本」更要如何治?應該「標本並治」啊。先從教民眾不吐痰開始,教久了大家自己就不想要吐痰了。
說到吐痰我整個key笑(臺語,失控),我說爺爺你知道嗎我從小就在腦海裏搜集不同人吐痰的聲音,因為覺得好好笑:有「赫⋯」「霍⋯」「可⋯」「哈⋯」⋯搭配不同的面部表情食用,真的笑死人。
但現在越來越難收集到了,好可惜喔(?)。
#臺灣爺爺在大陸變殘疾人#
爺爺在大陸一定極其不方便,因為他是身障人士。而大陸暫時並沒有對身障人士友好的出行環境和社會氛圍。大陸在弱勢群體的人權意識這一塊,很不進步。
但爺爺,我發現喔,人類「進步」的概念是被建構出來的:人的文明不是天生自知自發的、而是被教導和學習而來才具有具體意識的事。
例如從小生活在大陸的身障人士看到殘疾人這幾個字,不會覺得有啥奇怪的,那就是對自己的稱呼啊,因為我就是身體有缺陷,殘疾沒錯啊!
我那天看到朋友發了一張廁所的照片,說「好貼心喔!」原來是廁所裏設立了身障人士方便的廁所,但上面那大大扎眼的五個字:「殘疾人專用」。
之前帶一個臺灣朋友逛超市,她看到保健品專區的時候直接笑噴:「你們這也太直白了吧!」我一看⋯是奶粉上面寫著「中老年人專用」。沒錯!大陸讀者可能看不出來,「中老年人專用」怎麼了嗎?
其實這個笑點是在於臺灣比較不會出現這樣的字眼,如老、中、女等標籤,會被罵死:
年齡歧視!
性別歧視!
商家被線民噴死,破產倒閉。臺灣人不這樣遣詞造句,這樣用會被告,告到褲子松掉。
但大陸的中老年人不會有這種感覺,反而覺得誒呀專門為我準備的奶粉啊,好開心喔。正如我們從小坐公車,有的座位寫著「老弱病殘孕」,我們不會覺得不妥,老弱病殘孕們自己也就習慣了!對啊!我們確實老弱病殘孕啊!咋滴了?
但臺灣不會那麼「直接」,人家很含蓄:是「愛心專座」、「愛心電梯」、「博愛廁所」。
#台灣爺爺去吵架#
爺爺那次去大陸還專門跟他們吵:「你們這直接叫我們殘疾人也太不好了吧!」
大陸人說:「我們已經很進步了好嗎!我們之前都叫你們殘廢!」還一臉正義凜然。
對不起⋯⋯我笑死了。
爺爺講這件事的表情真的太好笑了,那委屈兮兮又被懟得啞口無言的問號臉簡直不要太傳神。
關於臺灣的博愛座博愛一切...大陸人可能要說:「矯情。」
其實,兩邊都有所經歷之後,
便知道這不過是同一件事
發展的不同階段罷了。
#爺爺對北京的第一印象#
他98年從深圳包車去廣州,在廣州買到北京水蜜桃,看了一下當時的廣州火車站,晃了一下決定不過夜。爺爺2011年去的北京,他說北京人都稱他「您」,說聽來感覺很舒服。我說爺爺,其實北京人罵髒話的時候也用您。
他說哦這樣子,但他喜歡北京人講話的腔調,很有意思,很有韻味。
#南京是我爸爸的家#
爺爺說我的生日很好記,1216,正好是他爸爸忌日。我說你爸爸有一部分到我身上來了。爺爺說爸爸故鄉在南京,所以他去南京。當時搭計程車,他跟司機說「我爸爸南京人,今天我們回他家看看!」司機大哥很熱情說喔好啊好啊。
到飯店的時候,問怎麼這麼久才到,說已經搭計程車了耶!一問才知道,那位司機大哥繞了三倍時長。
爺爺說他當時好傷心喔!他明明跟對方說這是爸爸的家,他不遠萬裏都要來看看。對方卻宰他一筆。
#小花在廈門遇到的事#
爺爺,那是我14歲,
第一次省外旅遊,去廈門。
我們安排好一切行程,從火車站要搭計程車去曾厝垵,司機大哥聽了面露難色,搖搖手說「你找他們好了⋯那裏我不方便。」他指旁邊。
我去問,結果沒人願意去!後來回到第一個大哥,他說「其實喔,不要去,我們都不敢去。那邊很多新疆人開燒烤店,會打架。」
我朋友被嚇住了,說怎麼辦?
對方說:「你們住鼓浪嶼嘛,安全。」
可是現在訂不到了啊,旅遊季。
他說他可以幫忙。
朋友把行李搬過來,打算上車。
啊?就這樣全改嗎?白花花的錢。我說等一下!立刻百度。結果發現⋯大家都遇到同樣的問題,旅客留言:「不要相信司機!他們是為騙你去合作的酒店!」
原來如此。
後來我們換了公車前往曾厝垵,一切順利。
還有一次在北京,被一對假裝母女的南京人騙,說自己錢包丟了。後來我輾轉十一點多才回去,手機沒電迷路,是一位山東的北漂姊姊帶我回去,我們到現在還保持互動。
#台灣人的慣性思維#
爺爺聽了很驚訝,說怎麼到處都在騙。我說嗯爺爺,大陸和臺灣很不同的一點就在於,大陸非常多「意外」、「遭遇」和「突發狀況」,這一切都恰好是行程中最生動且令人難忘的部分!
我來了臺灣之後,形成了一個思維慣性:「所有人都是好的,所有人都不會主動給別人添麻煩,所有人都自律守規矩」。
但大陸不是這樣,你的腦子運轉得恐怕要更快更蜿蜒一點,神經要更加機敏一點,不然分分鐘翻車。
#大陸比台灣更多元#
正因如此,在大陸各地遊走的我,才總是感到滿滿驚喜,那一睜開眼就跟自己說「不知今天還會發生什麼離譜的事」的心情啊!
若從人類多樣性的觀點來看,
我當真是覺得在大陸比在臺灣來得「多元」
我知道臺灣很好,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怎麼說呢,台灣大同小異,台南和台中給我感覺真的差不多,因為台灣人就⋯就「台灣人」嘛!
同一個情境,我們基本上能猜出臺灣人下一句要怎麼說,下一秒要做什麼。這不是臺灣人boring的問題,是臺灣人太好了的問題⋯
太好被「猜測」和「預設」。
而大陸不按常理出牌,林子大了啥鳥都有,什麼牛鬼蛇神奇葩都有⋯
大陸各省性格差異簡直不要太大,
大陸人的套路就是沒有套路。
#說句幹話#
說句要被臺灣人靠北的話:臺灣人自以為的南北部巨大差異,在我看來,就只是城市跟農村的差異而已⋯(好!來!靠杯我!)
反過來講,臺灣人用「臺灣人」的框架來預設所有人,自然也是會當作「羔羊」宰殺而吃虧的。同時,也是限制了自己。
而在受傷之後就把大陸人一棍子打死,也實在是少見多怪罷了。
#爺爺你為什麼會想著去大陸啊#
爺爺說是他的爺爺留下了一本手寫詩歌,記載了自己一脈的家族歷史,他對中文感興趣,樂在其中,看久了自然也產生了「尋根」的念頭。
爺爺還有很多地方沒去過,我一直說「請來,乖孫我一定地陪!」爺爺說好,但要問過自己的看護,能不能受得住和他一起遠遊的身心壓力。
欣賞中國的美,需要一雙星星眼,我很高興爺爺有著雙星星眼。中國之美不在廣闊無疆的整體,而在局部。這是我心中中國特有的「局部美學」,中國的美,在人性細微處,在枝葉末梢處,在高牆零落處,在山水逢原處。在一針一線,一花一草,一沙一石⋯
中國的美,淤泥中現蓮花,煩惱中結菩提。看中國之美,心會變透,眼會變亮。
要看到中國的美,難啊,亦不難⋯
易啊,亦不易⋯
爺爺還有很多地方想去的大陸城市。
啊,真好啊,這就夠了。
因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