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親子間的無謂消耗:小事不計較,與孩子一起學寬容 文:海豚ee
孩子有的天生很乖,有的「愛扭計」?如果大家相信教養的影響很大,那麼孩子扭計與否,會不會是我們在引導孩子的細節上,處理有差別所致?
▌你會平時忍耐,有時突然大爆發嗎?
有些家長自己從小被教育不能發脾氣,或者很不喜歡與人衝...
減少親子間的無謂消耗:小事不計較,與孩子一起學寬容 文:海豚ee
孩子有的天生很乖,有的「愛扭計」?如果大家相信教養的影響很大,那麼孩子扭計與否,會不會是我們在引導孩子的細節上,處理有差別所致?
▌你會平時忍耐,有時突然大爆發嗎?
有些家長自己從小被教育不能發脾氣,或者很不喜歡與人衝突的場面,於是平時對孩子百般忍耐,面對孩子的頑劣行為或無理取鬧,一律隱忍不發,但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才終於忍無可忍,來個大爆發。
「忍」顯然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忍出病來。更常見的是,平日平和的家長在爆發那一刻的表現,很可能嚇到孩子,事後他們自己也後悔不已。
▌你會堅持原則,不為孩子退半步嗎?
另外一種家長,因為害怕寵壞孩子,在很多事情上堅持己見,不願意為孩子讓步一分一毫,常常和孩子扭擰,原本美好的日子過得眼淚鼻涕交加,心煩意亂。
然而,細看家長們堅持的事,有時候退一步看,卻未必是「大是大非」。例如,每天只能吃一顆糖,哪怕是過節,也不能破壞規矩。如果我們可以尊重孩子,讓他們在某些事上有選擇的權利,或和孩子達成部分協議,情況會不會不同?例如偶爾多吃幾顆糖是可以的,孩子沒有強忍慾望的感覺,心裡的壓抑少了,也比較不會對家長產生抗拒或憤怒的心理。
▌衝突源自太過堅實的界線
有趣的是,我們越是叨叨不休的事,越容易出現不想要的結果。就像越是擔心孩子吃不夠,孩子越不愛吃。彷彿家長在哪裡焦慮,孩子往往就在哪裏出問題。
衝突其實只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我希望你怎樣怎樣,但你的做法和我希望的不同,雙方互不相讓造成衝突。如果我們習慣用權威壓制孩子,孩子可能變成一個只知道順從,不敢堅持自己原則的人,也可能會用叛逆、說謊或否定自己等方式來反抗,小事如頂嘴,大問題如抽煙,放棄努力,破罐破摔等。
▌和孩子一起學寬容
但我看過另有一種相反的例子,某某孩子小時候超級頑皮,孩子的媽媽卻仍然愛他。結果孩子長大了之後,不但沒有變成傳說中的敗家子,反而成了事業有成,孝順媽媽的「別人家的孩子」。
網上流傳著一個台灣名人李開復小時候的故事,是這樣說的:
我是個特別頑皮的孩子,幾乎不可能安靜地在一個地方坐上半小時;上課特愛講話,甚至惹得忍無可忍的老師用膠帶封了我的嘴;為了能玩水一小時,我把家裡的鐘錶全調慢一小時,害得母親第二天遲到⋯⋯但母親並不像其他家長一樣對我嚴厲管教懲罰,反而覺得我非常有趣。
「慈母多敗兒」說的是是非不分,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情況,內地一孩政策就產生了一些小霸王。然而一般情況下,只要媽媽們有原則,一方面不亂寵孩子,另一方面懂得在小事上放過孩子,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學會體諒別人的需要,有尊重別人,對別人寬容的態度,長大後不會因為對小事情的偏執,而讓別人覺得不舒服或不被尊重,而且很可能比從小只懂得順從的孩子更加敢於堅持原則,打破規則,在工作中更有創意。
家長在小事上不執著,在原則問題上態度堅定,但不囉嗦,孩子學到正確表達自己立場的方式。減少親子關係的無謂消耗與衝突,湊仔生活雲淡風輕不是夢。
=======
作者:海豚ee,中文導師,兩兒之母,愛講故事,堅信家長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家長的教育理念,影響孩子最深最遠。
=======
圖片來源:Unsplash
#popa #popachannel #positiveparenting #歡迎投稿 #親子 #教養 #育兒 #父母 #孩子 #兒童 #家庭 #慈母多敗兒 #寬容 #扭計
孝順名人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母親是一位不在乎世人眼光的寬容之人,那麼她的孩子就不會變成害怕批評的人了。」
我想再次強調,作者所謂的「母親」,是比較武斷的說法。母親當然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不過,從整個家庭系統,甚至文化脈絡的角度來看,有時候母親也只是被逼上了那個位置而已。
缺席的父親,照樣可以透過家庭系統,影響孩子。而且每個孩子的發展不同,秉性各異,會認同母親,也會認同父親,甚至認同某位老師或名人。
不過,我確實聽過好幾個故事,是在談母親的寬容,如何對孩子的人生有深遠而正面的影響。不是每位父母都傳統到不行,有的媽媽採用老莊無為而治,有的媽媽因為工作繁忙,只抓重點跟孩子討論,有的媽媽因為自己的選擇不多,希望孩子對自己的未來有更多選擇…
也因此,從一剛開始就抓穩了方向,鼓勵孩子為了自己獨立而努力。像這樣的孩子,思想上就更為自由,知道背後有一個人幾近無條件的支持,走在人生的路上就更為勇敢。
能捨棄父母給予的價值評斷,那還得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才行。榮格大師說:「意義使人能忍受許多事,可能包括每一件事。」
一個人真正長大之後,可能會建立一套不同於父母的價值體系。這個時候,如果個人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能溫和而堅定地回應來自父母的批評,還感覺自在與從容。那麼,沒辦法面對的外在責難與壓力,大概不多了吧?!
--------------------------------------------
為什麼在乎父母的看法?
【心屋仁之助】
也有人因為害怕被批評,只要被批評便覺得「我果然只是一般般的人」,然後又退縮了。
這是白費工夫,太可惜了。
不是已經有「即使被批評也要做喜歡的事」的覺悟了嗎?不是有做出那個覺悟的勇氣了嗎?
這裡我要再次提出「不能孝順父母也沒有關係」的說法。
人在要做改變的時候,或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時候,其行動會因為父母的在意與否,出現很大的差別。
害怕被人批評的原因,追根究源其實是父母,母親尤其是關鍵因素。
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沒有臉見鄰居……等等,都是小時候闖禍、行為脫離世人的常識而被母親責備時常聽到的話。
小時候聽到的那些話,即使長大成人後也還會遺留在心中,讓人害怕被批評,並不知不覺地配合別人的價值觀。
如果母親是一位不在乎世人眼光的寬容之人,那麼她的孩子就不會變成害怕批評的人了。
但是,如果是在父母不斷嚴厲教誨下長大的人,有必要先鬆開自己的腳鐐。我的意思並不是「父母是不對的」,我認為人會變成那樣,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
若能在世上出人頭地,就會被父母所愛,被父母稱讚「非常棒」。所以,如果做出脫離世人常識的行為,就會被父母討厭,被父母離棄。
所以,一旦被批評了,就不能只做喜歡的事情。
但這都是你「自己以為」的。
我參加過很多講座與諮詢,經常聽別人說話,知道很多人身上都有難以擺脫的束縛。
害怕被人批評的人,會有相同的想法,說不定你也是一樣的。
但是,你是沒有問題的。
你沒有必要為了得到父母的愛而努力,也沒有必要努力去爭取父母的認可。因為父母是如何想的,與現在的你完全無關。
即使不能孝順父母也沒有關係。也不用覺得做出脫離世人常識的行為會讓父母蒙羞。
就算不能回應父母的期待也沒有關係。
要知道,被批評不是被討厭,因為真的「被討厭」、「不能被理解」確實會讓人感到傷心。
所以,今後就算被批評了,還是可以繼續只做喜歡的事。
做喜歡的事,做想做的事,是人的最大幸福。
我認為選擇那樣的幸福後,以前想像不到成長就會來臨了。但是,那是最可怕的事。
前面我說過「自己的周圍有自己應該搭乘的水流」之類的話,也說過「決定要幸福後,『船』就會來了」。
就這樣,我用了很多方法,舉了很多例子,來破壞你一直以來的思考常識,讓你可以達到常識外的成長。但是,不管是搭乘流水還是船隻,要搭乘那些工具的話,就必須讓自己的身體變輕。
必須捨棄實績、信賴、安心或安定等事物,我前面也已經說過了,但是你的身上還有最後的沉重行李。
那就是父母對你的期待和愛,而重視父母是世間常識的基準。
只有這個是一定要珍惜的,但這也就是最大的負荷。
當你能夠果斷地捨棄時,你就真正地自由了,能夠自在地成長了。
.
以上摘文取自
你可以再不努力一點:從現在起,放下目標、企圖心、努力,自然而然得到最驚人的成長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6170
.
延伸閱讀:「意義使人能忍受許多事,可能包括每一件事。」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788693934480252
.
--------------------------------------------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跟自己和好》+《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我想傾聽你》】
博客來三本一套75折(即日起至8/31)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loc=P_007_004
2017年5月《療癒誌》上市
博客來—獨家限量印章親簽版
https://goo.gl/mXkKR9
金石堂—限量親簽版+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P9g26T
誠品—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Snaj8b
讀冊—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0mBJ6U
海外 馬來西亞大眾—親簽明信片
https://goo.gl/mqnm56
療癒誌BV與各章簡介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