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孝悌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孝悌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孝悌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孝悌例子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中國有一位學者,他在演講時被問及:「請問,水族的易經是不是遺失的易經呢?」 這位學者平穩的説:「我不知道,因為我看不懂裡面的文字…」 同樣的問題,有人問另一位中國的作家,這位作家卻很溫和説:「…(刪減了前面的推論)都說明是失傳的經典了,怎麼可能是真的…」 二人沒有火藥味,平穩「對壘」溫和的「針...

  • 孝悌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8 12:05:28
    有 16 人按讚

    中國有一位學者,他在演講時被問及:「請問,水族的易經是不是遺失的易經呢?」

    這位學者平穩的説:「我不知道,因為我看不懂裡面的文字…」

    同樣的問題,有人問另一位中國的作家,這位作家卻很溫和説:「…(刪減了前面的推論)都說明是失傳的經典了,怎麼可能是真的…」

    二人沒有火藥味,平穩「對壘」溫和的「針鋒相對」。

    中國學者説:「我不走“輕易否定”的路線,但我包容懷疑的路線,我們是可以懷疑的,但,不是草率否定(省略刪減後文)……」

    「馬上否定」對我而言是太快下判斷了,跟「馬上肯定」一樣的,都是太快下判斷了。

    我現在「虛擬」三個案例給大家參考,互相比較,到底那種「懷疑的學習」是有機會走得比較深入。

    (1)中國的作家,沒有證據即否定,流行打假;
    (2)中國的學者,雖然懷疑,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来否定,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来肯定,就要懸掛著懷疑,既不是相信,也不是否定,繼續考據,互相對敲;
    (3)這是我看古書,看到內修派儒家的「懷疑」態度。
    他們的「懷疑」態度可以分內外二層,如:
    《大學》可以是曾子述說子思記之的作品,也可以是子夏所作…如是類推,這就是「外層」的懷疑考證。
    這些「外層的懷疑」,他們都會下功夫做思考的;
    但是,他們也有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內層」懷疑,就是針對核心內容做詳盡的「好問」與「好察」:
    而我就取中庸的「只是」其中兩種態度說明之:
    (a)當問的,不知道,就要問出究竟,不能放手,審問到至善為止(可見怎樣提問是何等重要/而且問對關鍵要點尤為重要)…
    (b)當需要辨別的,辨別到不夠清晰,就不要放手,明辨出一個究竟,直到至善為止…

    他們這兩面的懷疑態度(內層懷疑與外層懷疑),是可以平行而不相悖的。

    所以,我試一試用虛構例子演繹模仿之(其中是模仿了他們的口吻)。

    如,我聽到程子説,有人讀《論語》——「有的人,讀了其中一句話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悟了之後,手舞足蹈;有的人讀論語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
    ——你很懷疑這句話是不是真的?
    我先示範第一條路線:「《論語》第一句話説,學而時習之,學一樣東西就要不斷練習……」
    「所以,你看看,學而篇,一開章就跟你説學習之後要不斷溫習和練習,然後第一章第二段就突然變成講孝悌,到了第三段,就是巧言令色,跟學習沒有關係了…第一章第一段,跟第二段,還有第三段都沒有直接關係,很突兀,很像是合成品…」

    他的結論,這是「合成品」,但這個「合成品」是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的合成語錄。

    如果用這種懷疑態度,對《論語》的理解「可能」就到這裡為止。

    因而認為《論語》集注説的,有的人讀了一句,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有悟,開心的手舞足蹈;有的人讀了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就可以直接否定了!

    我再示範第二條懷疑路線,也是「虛擬」的例子:
    到底那些人是悟了那一句?
    那些人是悟到了什麼需要終生修習?
    到底是從那個部分悟了之後,然後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據此,你就需要找證據做考據了,可能需要看先秦諸子百家有提過相關概念的文本來對照…然後是兩漢…魏晉…唐宋元明清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說法,還是程子一個人説罷了。
    結果你每一個字都從那個時代的「慣用語」,還有那個時代的「慣用文筆」來考據,到底那段話是讓我們變成另一個人?變成另外一個人又是什麼意思?
    那些人到底是悟了什麼?
    宋之前的時代,用「悟」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們終生修習的又是什麼意思?
    那個時代的人終生是什麼意思,然後修習又是什麼意思?
    結果他「有可能」變成用其他的邊緣角度來研究《論語》,將這個邊緣角度變成浩大的學問。

    至於第三條路線的懷疑,先搞清楚內層的懷疑,再探討外層的懷疑:程子那些話,那些人到底是參透了什麼「內容」?
    故此,切入內容,層層剝開來看個究竟,到底裡面是有什麼可以悟的,可以樂得手舞足蹈,什麼內容可以將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

    如讀學而篇:到底孔子説的學而時習之,是泛指,還是另有所指(專門指定的修習之「道」)?

    如果是泛指,這種精神如何一道而貫他後面的話呢?

    因為按照孔子反復強調的一句話,他的「道」是可以串聯貫通的,學而習之,是不是其中的一句關鍵話語?

    《論語》雖然是門人弟子合集,為什麼這麽多事蹟 ,他們專門收集這些部分?

    為什麼某些部分內容是有一正一反,兩面的故事,如救人收錢對比不收錢…有不少內容是一正一反說明的,這樣的編排目的何在?

    是隨意的,還是刻意的?
    如果是刻意的,學而時習之,會不會是説,這是專門的指定修習,而不是泛指的態度?
    (泛指的是指,你學什麼都好,都要不斷練習溫習的…)

    (儒家喜歡談心性/身心/性命的內在修養,這學而習之,會不會在「指定」跟這個有關?)

    如果這就是專門指定的修習,那麼,孔子所謂的學,到底是要「學」個什麼呢?

    「學」了這個什麼的,是需要時刻修習呢?

    然後,又如何用「學」得這個來貫穿整部論語呢?

    儒門道統不是常常説讀書不要散錢無串嗎?

    於是乎,他會上窮碧落下黃泉,不斷挖掘找資料…

    最後,可能看到愛新覺羅毓鋆,毓老説:「學」字是指覺悟,是覺悟後的道,能時刻修習……

    然後你也找到張岱用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詮釋…
    然後又在尚書挖到儒家十六字真言…
    不斷順藤摸瓜挖料下去時,從新時代的白話文,到清朝,再到明,一直推前……積博推廣,又參考其時代背景,覺得四書皆是修身之道,而傳統說法,又挖到四書離不開用中庸和大學貫穿…
    最後,你連民間的儒家修行都找來看和閱讀…

    結果你大小材料都看,你發現到儒家很重視修煉心性,是要走「內聖外王」之路的…

    於是乎,你又發現到原來如果用中庸來貫通的話,是可以合成毓老和張岱的說法的。

    甚至乎可以從學而時習之這麽簡單的一句話,竟然可以貫通了後面的各種案例與說法。

    所謂的學而時習之是指「中庸」功夫!
    所以,學習中庸功夫,就是需要時刻修習的。
    在一靜一動中修習,靜中動修習,動中靜修習(第一段貫通了)

    中庸要發揮到人倫上就離不開夫妻父子…,
    父對子是「仁及孝」之發揮(所以第二段貫通了,因為仁是庸和的心地功夫)……

    同時也要言顧行,行顧言……
    (所以第三段又貫通了)

    雖然到最後,他未必考據出程子所説的有力證據,不過,這個人也許可能在汲取論語內容上有所新的發現或深的體悟。

    三個不同汲取資訊的態度,就有三個不一樣的收穫。

    (備註:從上述所論,大家也許開始察覺到,如果要我推薦四書,為什麼我都是喜歡先推薦南老,所以,我會在明天或者後天,或者再過幾天,談一談「學壞師」的小故事)

    (此文是承接之前這篇文章的,鏈接在這裡):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2339763261194&id=1180458461

  • 孝悌例子 在 英該多看書 繪本與書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12-10 13:29:29
    有 2 人按讚


    這一篇文章本來我答應我們的社員在社團分享的!但是我左思右想,我放在粉絲專頁好了!因為我希望更多人去省思教育!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大陸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第三界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面對動輒就強調快樂教育,體罰被教育禁絕的中國,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的這番演講,有著重要的啓示意義。

    對於一個孩子的教育,必須有懲戒,甚至是嚴厲的懲戒,尤其是目前家中還在面對獨生子女的一代。

    很多所謂的素質教育、快樂學習完全是被誤導的口號,希望這些能警醒一些家長和老師。

    以下為錢教授演講全文:

    各位尊敬的校長、老師:

    非常高興來到本次論壇。本來,我的演講題目是俞敏洪校長規定的,但是,聽了四中校長和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的發言之後,我想臨時改改。

    我打算以一個學生、一個家長、一個老師的身份,來談一談我對教育的看法。

    1、中國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問題

    今天我們對中國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許都起源於一種錯誤,我們沒有認真思考到底什麼是教育。

    我們在不斷地讓步,為自己找理由,為孩子們開脫。我想說,教育不是這樣,也不應該是這樣。

    中國正面臨著很多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面臨過的問題,比如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類這個物種以來所出現的一個從來沒有過的「亞種」。

    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那麼多沒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有計劃地出現在一個國家。

    請別忘記了,我們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針對有兄弟姐妹的孩子。

    今天,我們的教育者在拼命反思,但是別忘了,接受教育的對象的主體已經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亞種」了。

    我們沒有辦法,不知道怎麼教育這些孩子。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和我們是一樣的,他們和我們不一樣,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樣。

    我們今天講快樂教育,講我們的童年很快樂。

    可是,我們的童年快樂嗎?至少我一點都不快樂。回憶一般都是虛幻的、快樂的,「好了傷疤忘了疼」。

    在座的我們,只要上過大學的,誰不是一路考試拼上來的?

    我們小時候也有不少作業,我們小時候還吃不飽飯,有時候還被老師揍兩下、罵兩句。

    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恐怕被國外教育搞暈了吧!

    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憑什麼對注定將要接替我們的子孫讓步,我想不明白。

    2、教育可以沒有懲戒手段嗎?

    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勵,沒有錯。

    那麼,懲戒呢?教育可以沒有懲戒手段嗎?單憑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不相信。

    現在的孩子罵不得、說不得、批評不得,一點挫折就接受不了!

    小時候,我的老師懲戒過我,但我們的感情到今天都很好。現在對孩子一味表揚,恐怕還要看家長是什麼樣的人吧。

    那懲戒呢?我是在歐洲留學的,我們常講歐洲的教育怎麼怎麼好。好啊,大家看看英國的好學校規矩嚴到什麼地步。

    英國議院通過了一條法規,大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

    說白了,就是可以適當地揍。大家都說新加坡的教育好,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室後面牆上,不是經常懸著一把戒尺?

    據說,孩子表現不好,按規定打三下,只許打手心,不許打手背,必須兩個老師在場的時候才允許執行。

    但是如果說過去的教育都不對,那俞敏洪校長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徐小平、王強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我們不是過去的教育教出來的嗎?我們是隨地吐痰了,還是耍流氓了?我們什麼都沒乾,挺好。

    我覺得教育不能再一味地讓步,我們對孩子要真的負責任。

    不要迎合社會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什麼素質教育、什麼快樂教育、什麼應試教育。應試是最基本的素質。

    3、應試制度真的不公平嗎?

    人類社會沒有絕對的公平!中國不公平,美國同樣不公平!現在幾乎可以說唯一的一條相對公平線就是高考了。

    如果說按照所謂的素質來招生,那麼,中國的平民子弟有多少能進北大、清華?

    一個孩子連公平競爭都競爭不過人家,還說素質很高,誰會相信? 所以,不要迎合社會上有些所謂的專家的話。

    我現在提倡恢復全國統一高考,而且是裸考,不要加分。王強是內蒙古高考的第二名,我是那年高考的上海第二名,我們都是這麼考到北大的。

    如果高考制度不能改,我們的教育就不能改,高考是指揮棒啊!

    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是因為我們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壞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壞的制度。

    問題是,我們面臨的矛盾我們必須自己心裡清楚。有人問我:

    「錢老師,您這幾年電視上講國學,講《三字經》《弟子規》,您覺得推廣《三字經》《弟子規》的最大難處在哪裡?」

    我一般的說法是希望有關部門大力推廣,進入學校。

    其實這不是最大的困難,最大的困難是:

    如果按照《三字經》《弟子規》,按照出席今天論壇的名校的標準培養孩子,那麼,這些孩子到社會上90%要吃虧。

    你把按照《弟子規》那樣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的孩子放到社會上看看,很可能就吃虧!

    這說明,我們的社會出了大問題。誰能否認?我們要講傳統優秀文化的最根本的理由正在於此。

    我自己也在一線教書,跟學生有接觸,我想告訴大家,對於中國的教育,我們要有一種極度的憂患意識。

    我贊成對孩子真的要嚴格,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還必須管教、必須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快樂的!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學習中感到快樂,那就很可能成為大師級人物!絕大多數人是不會的。

    絕大多數孩子是不得不學,是為了某種目的或知道學習對其一生的重要性不得不去學的。

    4、現在的孩子,犯錯成本太低

    我們要告訴孩子,犯了錯誤要付出代價。

    如果在全社會形成家長對孩子讓步的氛圍,以後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們的未來是很可怕的。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國未來發展的重擔的。

    現在,孩子進一步,社會讓一步;孩子進一步,老師讓一步;孩子進一步,家長讓一步。家長心疼孩子,老師也心疼孩子,就是獨生子女鬧的。

    這樣的教育怎麼行?更何況,現在的教育面臨著巨大的衝突,根本就不能按照一般的教育學理論思考。

    我父親受過很好的教育,但他就看不得兒子教育孫子。

    有一次,我教訓孩子,我父親在旁邊就有些不愉快。

    我兒子說:「爸爸,你為什麼用這種口氣跟我說話?」

    我說:「因為你錯了。」

    他說:「錯了也不能用這樣的口氣跟我說話。」

    我說:「《三字經》沒讀過?」

    他說:「你不就是想說 ‘養不教,父之過’嗎?」

    我說:「是啊。」

    他說:「你前兩天不還講《弟子規》的嗎?《弟子規》里說‘守孝悌,次謹信’,你都不讓你老爸高興,憑什麼我讓我老爸高興?」

    這件事就說明,我們的傳統教育在今天已經全然崩塌,我們正面臨著根本的衝突。

    作為家長,我倒是希望如果我兒子的老師看他不成器,揍他兩下,罰站一會兒,這是應該的。

    教育部就應該定出這樣的規則,對學生要有懲戒。

    我們現在都說鼓勵孩子的自信心,贊揚他,鼓勵他有自信,這是對的,但是不能過度。

    在這種教育下的孩子將來到社會,他面臨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毀。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這個社會是殘酷的、不公平的,要準備受到很多委屈,早受到委屈,早得到鍛鍊。

    如果校長、老師懲戒確實犯了錯的我的孩子,甚至揍他幾下,我會感謝老師。

    我相信,大多數老師是有大愛的。我希望老師一手拿著胡蘿蔔,一手還得拿著大棒。

    再不要簡單地說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快樂學習、成功教育,都成功還了得?我看教育孩子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挺好!

    5、教育,不能一味地對孩子讓步

    教育是最真實的事情,老師不應該去揣摩家長、孩子的心思,不停地對孩子讓步、對家長讓步。

    孩子考不考名牌大學無所謂,我只希望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好好過完一輩子。

    更何況,人類到底有多少年誰都不知道。霍金說還有200年,如果真的是這樣,我會跟我的孫子說不要生孩子了。這是一句笑話嗎?

    我們現在要讓孩子盡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我們把未來的選擇權放開給他,因為我們對孩子負不起責任。

    不像我們小時候,生活很困難、社會不發達、經濟也不發達,但是我們的父母還能對我們負責任。

    我現在非常羨慕我父母,他們敢罵孩子、揍孩子,但是我們依然愛他們。

    今天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哪怕是一個眼神,沒准明天就能把長輩殺了。

    老師也不敢批評學生,學生在校更不能受傷,老師害怕家長找上門來沒完沒了、糾纏不休。

    我講《弟子規》講到「守孝悌」時,讓我的助手搜索一年以內的「不孝、殺父」的反面例子,然後打印出來,以備我選用反面例子。

    不一會兒,助手告訴我:「打印紙沒有了!」

    我們對孩子沒有一些控制、抑制、約束,一味以愛的名義對他們讓步,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

    也許這個想法很突兀,應該想辦法「如何讓孩子學習更成功」,但我內心「不相信」。

    所以我選擇把我的真實想法跟各位校長、老師彙報。

    如果我們再不把一些虛幻的東西弄清楚,我們都要完蛋的!

    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恐怕未必應該全然簡單地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簡單地認為,教育就應該跟著社會發展而發展。

    在某種程度上,教育是應該跟社會「對著唱的」。是社會在「教育」教育,還是教育在「教育」社會?

    我認為應該是教育在「教育」社會。現在是社會在「教育」教育,這樣教育的本體性就不存在了,教育最基本的價值理念就不存在了。

    我們這個民族原來給教育賦予那麼高的地位和價值,在今天都已經完全被打亂了。

    我們這個社會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教育。我們不要輕易向社會讓步,我們也不要輕易向我們的孩子讓步,也不要輕易向家長讓步。

    我們這個社會要賦予校長、老師更大的權利、更高的榮譽、更好的待遇,但是也應該賦予他們更大的責任。

    這是我的真心話,有不對的地方,請各位校長首先把我當成一個學生,其次把我當成一個家長,最後把我當一個晚輩老師,給予批評教育。

    我剛才講的沒有一句假話,全是真話。當然,季羨林先生教過我「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 孝悌例子 在 張欣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3-15 23:27:33
    有 713 人按讚


    中文DSE口試題目舉例:

    有人認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有人則認為『老而不死是為賊』,試談談你的看法。」

    多年來, 考評局都喜歡出兩極題, 譬如:
    義和利, 你認為何者較重要?
    發展與保育, 孰輕孰重?
    我相信不少學生, 甚至一般人, 都會覺得題目是問:
    人老了, 要當寶一樣地尊重, 還是覺得他/她們死唔去簡直是負累?
    然後, 全組人便圍繞著對老人家的態度去爭論不休.
    若如此, 你們便墮入考試局的陷阱中.

    這裡有一些提示, 可為高中的同學參考.
    首先, 你要對中華文化有一定認識.
    ‘老而不死是為賊’, 出自孔子名句.
    而這句話的前面, 還有前文, 全部是:
    ‘幼而不孫弟, 長而無述焉, 老而不死是為賊.’
    原文語譯就是:
    年幼時, 不講孝悌; 長大又沒什麼可述及的成就, 這樣的人年老而不死, 真是禍害.
    因此這句的重心, 不在年老兩字.
    我們著眼的, 應是這個老人由小到大至老,
    個人沒道德操守, 對家庭沒貢獻, 個人也不追求成就.
    因此, 他/她愈長命, 就愈大禍害!

    其次, ‘家有一老, 如有一寶’, 也並非單指年老便是寶的意思.
    家中之老之堪稱為寶, 乃因其人生歷練, 能力, 時間, 經驗而言.
    今時今日, 父母外出工作, 不少兒女全仗祖父母撫養照料.
    老人的經驗, 有助中年人借鏡.
    有餘暇, 為街坊社會做點事
    老眼望遠, 提示子孫.
    凡此種種, 不外想提醒學生:
    老人們, 對家人有用, 甚至對社會有用, 方為寶也.

    因此, 本題的真正核心, 不是在年老問題上爭議,
    而應在對己對家對社會有否貢獻上立論!
    若有, 老便是寶;
    若沒有, 老而不死便確是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現實上, 有些老人, 之前為家人付出青春, 改變門楣, 撫養子女成人, 供書教學;
    退休後, 為家庭繼續發亮發熱, 適時提點子女, 甚至在外行義事贏得家族名聲, 理所當然是寶.
    而觀乎香港老人, 仍屬此類居多, 故考生亦可以此等為例子.
    當然, 有些特殊例子, 是父親則只顧賭嫖飲, 全不理子女, 不愛妻子, 不給家用;
    可是, 到子女長大後, 便伸手問子女拿錢, 說要孝順他……
    這些老人, 簡直是子女的夢魘!
    因此, 是寶是賊, 是由老人本身的行為表現而定;
    而非籠統地要求社會的人採納哪個觀念!

    如果閣下子女是中學生, 請提醒他/她考試時,
    切記先釐清題目的核心, 才是最關鍵的拎分位.
    另外, 盡快學習中國文化的典故及知識吧.
    考試局很狡猾的, 最要緊的部分, 永遠不印出來.
    但是,
    你們看不到的部分,
    才是他們真正想考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