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0504 黃偉民易經講堂 搞完啲外傭姐姐,搞埋啲食肆員工,重有乜嘢計呢? 警隊碰不得,入境處碰不得,食環、海關,這些各有權力的紀律部隊碰不得,他們都不大由政府指揮了。這由警隊員佐級協會說:「政務司長張建忠不代表我」開始。所以,才有入境處長公開聲明,不滿政府審計署審計他們吧! 北京不關心...

  •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04 17:29:02
    有 118 人按讚

    20210504 黃偉民易經講堂

    搞完啲外傭姐姐,搞埋啲食肆員工,重有乜嘢計呢?

    警隊碰不得,入境處碰不得,食環、海關,這些各有權力的紀律部隊碰不得,他們都不大由政府指揮了。這由警隊員佐級協會說:「政務司長張建忠不代表我」開始。所以,才有入境處長公開聲明,不滿政府審計署審計他們吧!

    北京不關心香港的文官系統崩潰,他更在意香港人對接重疫苗的冷淡。迄今為止,接種疫苗人數都未過一百萬人,距離七成人口,五百萬人接種,才發揮群體免疫效應的目標遙遙無期。

    林鄭手上還有什麼籌碼?

    六萬多中小學老師?

    巴士、的士、公共車輛司機?

    醫管局轄下的醫生、護士?

    十八萬公務員,能不能碰?

    北京似乎不耐煩了,中港澳不能互通,大陸人損失好大。

    林鄭趁博鰲論壇,放聲說,和澳門研究「港澳旅遊氣泡」,誰知澳門特首賀一誠斬釘截鐵的公開說,香港起碼要連續十四天確診個案清零,才有條件探討旅遊氣泡。

    應酬兩句都費事,清清楚楚的告訴林鄭,諗都唔好諗!

    澳門也嫌棄香港,這是百年首次見到的,過去澳門不是一直倚賴香港生存?

    香港人不打疫苗,是對林鄭投下不信任票。因為知道北京在乎,心急香港和大陸通關。

    尤其是在這個連任與否的敏感時刻。

    老子說: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朝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政府的禁令太多,市民動輒得咎,無法安心工作生活,社會大多數人只會愈來愈貧窮。

    為政者權謀太多,聰明用計,政府內部山頭互相勾心鬥角,社會只會愈來愈混亂。

    在上位的人,有權力的,所謂贏家的上風人,愛用手法財技,群眾就自然起而效尤,智偽叢生,社會上邪僻騙局就層出不窮。

    法令嚴苛,束縛市民太過,大眾無法安居樂業,挺而走險的人只會愈來愈多。

    林鄭政府,沒有老子的政治智慧,但香港市民,仍有傳統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
    子張曰:
    士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
    祭思敬,
    喪思哀,
    其可已矣。

    孔子死後,門下弟子子張、子貢、子游、子夏、曾子,繼續宏揚孔門心法,承擔教學的責任。其中,子張對上課的同學說,我們為什麼要追求學問呢?做一個知識分子,是有時代責任的。

    這是孔門子弟,對“士”,一個知識分子,立身處事的幾個要求。

    士見危致命,看到社會艱難的時候,要走出來,挑起這個責任。

    文天祥在南宋無路可走的時候,才被委任為宰相。

    他可以不做,也做不了什麼。但他沒有逃避,一走了之。他是見危致命,準備將命交給社會的。

    這類例子歷史上很多,今日在香港,也見到不少。

    見得思義,一個讀書人,無論得到什麼利益好處,第一個反應,是思義。

    義者,宜也。

    應該考慮自己本份是否應得的?

    祭思敬,祭,是對形而上神靈的溝通,對天人之間,對另一空間的主宰,要思敬,尊重。尊重天理,宇宙的運行法則。

    人對現實的處境,因形勢、權勢的考量,往往因應現實,便宜行事。這種因應,是具體實際,但總原則是不能違背天理。這個標準就是敬。

    坤卦最一支爻,因為因應現實,而妄顧天理,導致天譴,天地大戰,無人倖免。

    坤卦上六爻解說: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龍,是乾卦的象徵,代表天。
    野,是坤卦的象徵,代表地。

    龍戰于野,天地交戰了,陰疑於陽必戰。因為人間的權勢,以為可以不顧天理,天回來找你晦氣。乾坤大戰,沒有任何地方倖免,沒有贏家。

    其血玄黃,天的顏色是玄;地的顏色是黃。大戰必然兩敗俱傷。血,代表戰況激烈。

    祭思敬,要尊重天理。歷史上無數人,當權勢走到極點,就以為可以超越天理,就是因為缺乏敬,但沒有一個不遭天譴。

    喪思哀,人死是喪。但《禮記》說的喪,廣義上還包括時代的失敗。

    一個知識分子,對時代的失敗,應該有責任的悲憤,有責任的痛思。

    這四大原則,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應具備的條件。

    最後子張總結說:
    其可已矣!也算是可以了。

    跟著子張說:
    執德不弘,
    信道不篤,
    焉能為有?
    焉能為亡?

    人總有順逆,得意失意。

    有天降橫財,就有飛來橫禍。

    一般人都以為,一朝富貴,人就可以從此快樂;大禍臨頭,人就一生哀傷。但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找出例子,中了七億元大獎的人,開心了半年,便回復返他本來的標準;因交通意外斷了雙腿的人,只是悲傷了半年,也回到之前一樣了。

    奧運銀牌得主的心結,他只是和金牌得主比較,他從來不覺得已贏了銅牌選手。

    一個人的內涵修養,是日積月累的培養,得失際遇,改變不了什麼。

    子張認為,人的天性,德,都是美好的。我們天生就有美德,見到好人好事,都會欣賞;讀書讀到精妙處,都很開心。但執德,我們對自己的天性,有沒有抓實,付諸實行呢?

    執德不弘,就是只做理論派,道理很清楚,很同意,但不弘,沒有實踐執行起來,心中明白,但實行有諸多現實制肘,反正力不從心啦。

    信道不篤,道是真理,我們都信奉真理,很多事情都明知,理所當然。但實行上很無力。現實人生很多挑戰,生活、金錢、家人、社會上的群體壓力,還有苛政、惡法,無法實踐自己信奉的真理,因為艱難啊!

    子張說,焉能為有?即使得意,也會忘形;焉能為亡?如果失意,也會忘形。

    當一個人,沒有建立一套人生觀,自己沒有價值追求,受著外在環境的改變,便會很痛苦。因為隨波逐流,際遇都不會是你所預期的。

    人用今日的資訊環境和價值觀,安排未來幾十年的人生,基於以為客觀環境是停頓不改的。

    但你在變,環境在變,你置身世界也在變。一切如你所安排,你也不會快樂;心想事成,你仍是不開心。因為標準已變,你自己的要求也變。六十歲的你,和三十年前的你,追求已經不同。

    所以,子張認為,人執德要弘,信道能篤,才能在人生路上,順境逆境,得得失失,處有處無,都可以坦然自在。

  •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05 19:30:00
    有 551 人按讚

    唐朝是何對待留學生的?|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唐朝是古代世界歷史上中國社會地位最高的時代之一,那時候中國的皇帝被稱為「天可汗」,奉行開放的國家政策,所以「萬國來朝」。唐朝之所以社會地位高,是因為其國土的廣大,經濟的發達,軍事上的一系列勝利,科學技術文化領域上的先進,讓其他各國敬畏。古時雖是「朝貢體系」,但其他各國是真心服了,所以紛紛派遣人員來中國學習。而唐朝朝廷也拿出了大國氣度,友好對待各國派來的留學生,致使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

    留學費用大部全包,外國人享受幸福生活

    唐朝的外國留學生,包括日本、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柬埔寨、安南、尼泊爾、緬甸、大食、波斯、印度、斯里蘭卡等,史載「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亦遣子弟入於國學之內……八千餘人,濟濟洋洋焉,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太學諸生三千員,新羅、日本諸國,皆遣子入朝受業。」,許多外國留學生的名字見諸歷史,如日本的小野妹子、阿倍仲麻侶(漢名晁衡)、橘逸勢、半須賀雄、長岑高名、空海和尚、菅原清公、多治比縣守、粟田真人、藤原清河、高階遠成、藤原不比等、伊吉博德、吉備真備、大和長岡、藤原葛野麻呂、朝野鹿取、道昭和尚、最澄和尚,新羅的崔致遠、李同,大食人李彥升等,其中日本派來的最多,韓國其次。留學人員分為兩種:一種是留學生,一種是留學僧。唐朝對這兩種人員,吃、住、穿等基本生活費用由國家提供,免去了留學人員的生活之憂。

    留學生學習的地方,叫國子監。留學人員也有一些自費項目。比如單獨給老師的「學費」,這是本著尊師重教的象徵意義來說的,從孔子那時候就留下了交「束修」的例。這筆錢不能由國家負擔,因為要教導學生尊重你的老師,自然要自己拿出來意思意思。但這筆費用很少,象徵性而已。另一部分費用是書本費,這個是自理的。古代的印刷術不像現代這樣發達,書本的成本費是較高的,同時也表示對於知識的尊重,故由自己負擔。還有就是自己的日常交際費用,喝個酒,旅個游,去青樓妓院喝個茶什麼的,這個國家是不管的。歷史記載新羅人李同到中國來留學,帶來了紋銀三百兩,這是他留學九年的生活費用。

    一般來說,外國人一踏入中國的土地,車船費用、吃住費用,是由國家相關部門負責管理的。他們在中國享受的待遇,是外賓待遇。在首都長安有一個部門叫鴻臚寺,專門負責外國留學生事務。天朝大國,做到這樣,也算可以了。

    專門設置賓貢進士,考試難度相對較小

    國外的留學生,畢竟與中國本土的科舉生水平不一樣,因為所有的教學語言,都是漢語,就像我們現在去外國留學,必須先過外語關一樣,唐朝時來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也得先過漢語關,否則是無法完成學業的。那時候的首都是長安,還沒有推廣普通話,所以外國留學生,必須先得學會一口地道的陝西話。有的外國留學生,因為沒有學好唐朝普通話,而不能入學國子監,比如日本的半須賀雄和長岑高名,因為學習太差被國子監拒收,而另一位日本人橘逸勢,因為沒有學好唐朝普通話不能入太學,無奈自學成材(自己學習古琴去了)而青史留名。

    國子監學習的內容,有六個專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其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是設門檻的,門檻是家庭背景,要求學生家庭背景依次是三品、五品、七品以上,雖然這有些不公平,但唐朝是從講究門閥制度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過來的,那個時候是「九品中正制」,沒有一定的家庭背景是不可能做官的。而後面的律學、書學、算學主要是一些專科技術,「理科專業」,研究自然科學的,沒有門檻,成績優秀的平民也可入學,你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宋代大發明家畢昇就是平民。可別小看這六門課程,內容涵蓋了經文到時事政治、經濟、制度、軍事、法律、鹽政、漕運、歷史、數學、文字學諸方面,留學生們回國後,對其國內的官場制度、學制、田制、稅制、兵役、法律、學術思想、文學作品、禮制、醫學、書法、音樂工藝技術、飲食起居、風俗習慣等造成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影響尤甚。日本學士院院長山田三良博士就說過: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是同一種子在另一地方生長起來的。

    這麼複雜的學問,外國留學生學起來,當然會有一些難度的。為了幫助外國人過關,唐朝廷專門設置了一項針對外國留學生的考試制度——賓貢進士。這是唐穆宗時候發明的。賓貢進士制度根據外國留學生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考試難度、錄取方式、錄取比例上實行「優惠」政策,與唐朝本土的「國子進士」、「鄉貢進士」有很大不同。因為有了優惠政策,外國留學生除了一部分資質太差的以外,是可以通過學習過關的。

    考試合格入朝為官,也可禮送回國效命

    唐朝對於外國留學生畢業後的去向,採取了比較寬松的政策,既可以在唐朝為官,又可以禮送回國,很自由的留學生政策。當然,也有的留學生,因為唐朝皇帝認為是人才,採取留用唐朝不放回國的。

    外國留學生在唐朝為官的為數眾多,比如日本人粟田真人當了武周朝的「司膳卿」,藤原清河當了玄宗朝的「特進秘書監」,高階遠成當了德宗朝的「中大夫試太子中允」,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也就是那個叫晁衡的,與王維、李白等唐朝一流的詩人成為好朋友,一度想回國還遇到風暴沒回去,結果在唐朝當了五十四年的官,成為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時期的「三朝元老」,活了七十三歲才在長安逝世,生前當過鎮南都護,死後唐代宗還追贈他從二品潞州大都督的殊榮。

    當然,更多的外國留學生還是選擇學成歸國,為所在的國家效力。日本人藤原不比等、粟田真人、伊吉博德從唐朝學成回國後,主持編定了日本法律《大寶律令》,吉備真備、大和長岡共同刪定了日本法律《養老律令》,多治比縣守、藤原葛野麻呂、朝野鹿取、菅原清公任等人學成歸國後,都在日本政府擔任了高官,影響了日本政局。日本高僧道昭和尚、最澄和尚、空海和尚等,都得益於在大唐的留學僧生活,回國後創建了日本的天台宗、真言宗,其中道詔和尚還是《西遊記》中唐僧(唐玄奘)的得意弟子,將中國的法相宗傳到日本,臨回國唐僧還贈他舍利、經論和鐺子等,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和阿倍仲麻侶比肩的新羅人崔致遠是個大才子,他在新羅是個貴族,但來到唐朝後,由於久試不第,生活上遇到很大困難,乃至到了「席冷而窗風擺雪,筆乾而硯水成冰」的地步,但他不怕困難,由奢入儉,終於依靠勤學苦讀一舉及第,先後擔任唐朝的溧水縣尉、侍御府內奉、都統巡官、承務郎、館驛巡官等職務,以大唐三品官銜榮歸新羅。崔致遠回到新羅後,受到的待遇更為厚重,擔任侍讀兼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職務,出守太山、富城二郡,死後被追諡「文昌侯」,成為新羅國的「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聲望之隆,千古未有。

    外國留學生雖然在唐朝受到優厚的待遇,但並不等於他們在唐朝有特權。相反,他們在唐朝的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唐朝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所以現代山東大學的「伴讀」制度,在唐朝是不存在的。他們享受的優惠政策,只是天朝大國對他們的恩賜罷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27 12:32:22
    有 130 人按讚


    《歲晚談術數,易理鬥鬼神》

    術數之難,不在技法,而在於正確的價值觀。

    有風水師認為,在西貢百花林墳場的孫中山母親墓穴,雖號稱香港十大名穴之首,但論陰宅風水之功,不及其鄰的呂樂母親墓穴。

    原因簡單不過。孫母穴之所以傳世,皆因孫母葬此,國父即成功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五億探長呂樂,其後將母葬於孫母墓旁,蔭其貪污五億,晚年安享台灣。

    國父死時,兩袖清風,呂樂卻坐擁巨資逍遙世外。孰優孰劣,本來並無標準,只在你如何閱讀人生。

    坊間算命師,每提及好命,必舉李嘉誠。

    原因也簡單直接,只因李為亞洲首富,擁資數千億計。

    富可敵國,但他十三歲喪父,少年失學,獨力養家,中年喪妻,晚年長子遭綁票種種,辛酸亦非尋常。

    只看身家,不理他一生的艱難,也屬一葉蔽目。

    古人讀書,集中於四書五經。

    四書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五經是:詩、書、禮、易、春秋。

    這幾本書,說的,都是做人的道理。

    中國傳統哲學,認為世間所有功業,都是建築在做人的基礎上。打好做人的基礎,什麼都容易成功。

    人的本位做不好,即使一時得運,運過即止,所謂富貴功名,都成鏡花水月。

    四書五經,是顯學,讀書人皓首窮經,這是陽的一面;至於陰的一面,人人兼研三理:命理、醫理、地理。

    命理,是子平八字。

    醫理,是中醫學問。

    地理,即風水勘輿。

    中國以孝立國,孝是大原則。讀書人兼研三理,是做好孝道。

    子平命理,目的在於了解父母的運勢高低。

    在一些關鍵的歲運,父母的人生關口,陪伴在側。

    此所以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古代通訊艱難,上京會試,出外經商,遠遊山川,或軍旅漂泊等等,都要配合父母的大運,方能做好孝字。

    至於醫理,是父母體老身弱,要懂護養之道。平常保健,病時斷症用藥。

    父母百年之後,如何尋一名山好穴,藏風聚氣,待其安葬,都是子女責任。

    讀書人兼研三理,只為一個孝字,人人如此,並不張揚。

    所以,這些術數學問,本來是建築在四書五經以外的學問旁支,假設人人都研習經史之後,做好人子的雜學。

    仕、農、工、商,各有所本。

    但讀書人並非人人得意,落拓江湖,發現原來醫卜星相可以謀生,這些仕人的隱學,便流入江湖。

    先讀四書五經,再研術數,術數建築在正確人生觀上,不會出現什麼神神怪怪。

    一旦沒有了學問作為基礎,單以術數謀生,便容易裝神弄鬼,故作驚人。

    世間苦難多,人人有不平,總希望有陋巷神仙,懂法術,指迷津,幫其逢凶化吉,不勞而獲。

    有需求,自然有供應。

    當愚夫愚婦,以法術眼界,期望術師用三理改其命運時,自然就有裝神弄鬼,整色整水的江湖術士,以騙謀生。

    什麼學問,都只是學問,按部就班,無法一蹴即就。

    經史之外的雜學,始終是建築在經史的基礎上,不讀經史,如何判斷吉凶悔吝?

    孔子說:

    天下何思何慮?
    天下同歸而殊塗,
    一致而百慮。

    其實,大自然都有一套法則,易經講述這套法則的變化規律,掌握這套變化規律,明白日往則月來,寒來則暑往,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明白自然變化的規律,就知道運有高低,人有順逆,一得必有一失。

    沒有完美的人生,才是真實的人生。

    世間並無改變命運的法術,即使有,也只是江湖小道,絕不能幫你離苦得樂。

    佛陀十大弟子中,目犍連神通第一,最後卻死於非命。這個佛經故事,告訴我們神通不可恃,世上亦無究竟的神通。

    研習術數,先從易經開始,基礎穩當,再習旁支。經史互參,方識世情。世情通達,才能正確斷吉凶。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