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子宮肌瘤13公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子宮肌瘤13公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子宮肌瘤13公分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937的網紅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目前三種COVID-19疫苗接種人次不包含第二劑來到了1046萬人次,人口涵蓋率到達44.6% 快接近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打到疫苗了~ 當然這麼多人打完疫苗,加上媒體的渲染,大家打完疫苗都會很緊張自己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有的人覺得打完精神都好了、咳嗽都好了、食慾變好了、有的全身不舒服、很喘、心悸、血壓...
子宮肌瘤13公分 在 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目前三種COVID-19疫苗接種人次不包含第二劑來到了1046萬人次,人口涵蓋率到達44.6%
快接近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打到疫苗了~
當然這麼多人打完疫苗,加上媒體的渲染,大家打完疫苗都會很緊張自己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有的人覺得打完精神都好了、咳嗽都好了、食慾變好了、有的全身不舒服、很喘、心悸、血壓變高了、有的單側膝蓋痛、手紅腫、手舉不起來⋯⋯⋯等等。
各式各樣主訴不勝枚舉~
這幾天,來了一位40幾歲女性,她說「自從打完AZ就全身不舒服、覺得很累、走路就覺得喘🚶♀️」
不過認真問起來,病人在打AZ之前已經來了3週的月經,最後總共來了四週的月經~
而且這幾週的月經量都很大,41公分的衛生棉兩個小時就滿了~
加上下眼瞼看起來很白,擔心貧血,所以幫她抽了血球檢查~
沒想到隔天,⚠️ #血色素跳出危險值:5gm/dl‼️(正常值約12.0~16.0 gm/dl)加上病人的症狀跟病史,可以推測這個值應該是有意義的不是實驗室誤差,於是立刻通知病人回來開轉診單及印出報告,請病人去急診輸血穩定生命徵象❗️
後來病人回覆說,她去急診時再驗了一次血色素,結果只剩4.多,總共輸了6包血才回到7點多gm/dl(一般人至少7以上比較夠用)!接下來就是查原因,病人自述一直都有子宮肌瘤的問題,於是請病人去婦產科做後續的追蹤及檢查。病人很感謝我們幫她抽了血色素,輸完血她舒服多了~因為在那幾個禮拜她一直覺得很不舒服,中間看了四次醫師但都沒有明顯改善,她還一直以為是AZ疫苗讓她很不舒服,不過按病史看來跟AZ疫苗是沒有明顯關係的~
🩸#子宮肌瘤:是婦女常見的一種良性婦科腫瘤,是一種平滑肌瘤或稱纖維瘤,好發年齡 35-45歲之間。
以解剖位置可分為以下三種:
🔸#子宮漿膜下肌瘤:可向子宮外的骨盆腔或腹腔突出生長,因空間較大,可以長到蠻大的,甚至大到像懷孕四、五個月。
➡️可以產生壓迫症狀:如壓迫膀胱會造成膀胱功能障礙(排尿次數增加、壓力性尿失禁)、如壓迫直腸則會造排便困難。
🔸#子宮肌層間肌瘤:是最常見的一種➡️可能產生經痛或慢性骨盆腔疼痛。
🔸#子宮黏膜下肌瘤:由子宮內膜下層往子宮腔生長,故也是最容易造成月經期的大量出血的一種肌瘤➡️ 可能造成貧血、懷孕困難、容易流產等症狀。
治療方式就交給專業的婦產科醫師來判斷了~我這邊就不解釋,只是提供大家子宮肌瘤小常識而已~因為這個病人問了很久,希望我可以多多提供婦科知識給大家☺️
👩🏻⚕️不過這邊提醒大家,如果覺得身體很不舒服,不要勉強接種疫苗喔❗️(不過病人說她擔心放棄又要等好幾輪才能打得到,真的是兩難的選擇😢
有時候疫苗真的有非戰之罪,假設生病的時間剛好時序相近真的很難讓人辨別因果關係,我最近手上還有一個例子,但想說等確診再分享給大家~
就像之前說的,目前還沒人發明出百分百無副作用的疫苗,醫生只能判斷病人當下適不適合打疫苗,無法預估誰會產生什麼樣的副作用,如果真的覺得身體狀況不佳、建議不要勉強接種,但Delta來勢洶洶,如果需要出外工作的人還是建議儘快施打疫苗減少重症及死亡率喔😢
#佳鴻診所
(以下圖片取自網路喔~)
子宮肌瘤13公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身體是自己的,能做最後決定的永遠是自己]
這個疫情期間,我搞定了一顆牙齒,這是我人生中,至少是第三次讓我再度深刻感受到,醫生再專業,少了一份心就是差很多。
我從小到大幾乎不牙痛,哪裡知道到了這把年紀開始害牙疼,這才明白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先是偶爾痛,到後來連躺著都痛,晚上睡覺只得坐著到天亮。這過程我先是看了兩位男醫生,都要我拔牙,然後一個請小姐跟我談後續的植牙,光一顆就是八萬元;另一個跟我談裝假牙,一次三顆六萬元。
這個價錢,我老早聽過。最近有個學生植牙,她先生說花了一輛進口車的錢,卻是後來造成鼻竇出問題,開刀解決。所以後續的根治,以及恆久性與維護性是我在意的,可是沒有醫生會在這上面打包票,只會說它可能用十年或幾年,主要還是要看我們自己的飲食與清潔習慣。問題是人會老呀,我不想越老越麻煩,因此我躊躇了幾天……
最後還是我先生去問了一個診所電話,我不死心再去看看能不能保住牙齒,這次是位女醫生,她明白我堅定的目標,可是做了檢查也發現牙根剩得很短,做根管治療不易。於是花了十幾分鐘跟我解釋怎麼治療,巨細靡遺到令我內心暗暗稱奇,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牙醫這麼耐心說明的。不過看起來她是硬著頭皮,勉為一試。
等一下我要去回診第三次,必須自費繳填充材料五千元,我卻甘願得很!姑且不說我不必花幾萬元或幾十萬元,最主要是我保住一顆牙,這才是我最在意的。
好,那麼我為什麼想要保住我身上的任何一個器官呢?有兩個原因:
1. 因為我發現醫生多半第一個決定是切除器官,一方面不會有醫療糾紛,二方面省掉治療的耗時耗力。
2. 因為我的經驗告訴我,切除器管的後遺症是跟著一輩子的,像我切膽後,每天上午跑廁所拉肚子可高達四五趟。
我有一個最慘痛的經驗,差點沒了兒子。在懷兒子初期時出現流血,由於掛不到我的女醫生,去看了另一個男醫生。在做了內診之後,我永遠忘不掉那個畫面,他把手套一扔,丟下一句:「沒救了。」然後人就走了,留下我一個人躺著……沒有討論然後怎麼辦……
還好我的朋友開她的Volvo在樓下等著,二話不說拿起那時的手機,跟磚頭一樣大的大哥大,開始到處問可以找哪個醫師,接下來就飛馳奔向一家中醫師。醫師把脈之後說:「給你三帖藥就保住了。」還告訴我是生兒子。我那時太害怕,還跟醫生討價還價說:「別給三帖,五帖好嗎?」奇蹟似的,兒子活下來了。
十年前我來經時,經常突如其來大血崩,有一次才上捷運就噗的爆開來,我已經顧不到丟臉,大慌失色,趕緊奪門而出。經診斷是子宮肌瘤,13公分,跟小玉西瓜一樣大,醫生診斷必須整個子宮切除,我辦理住院,卻在要手術前一小時後悔。現在我是每半年回診一次,定期檢查,裡面的肌瘤縮小,卻一直在。
有了這個經驗之後,我對自己的身體有個原則,如果這個器官可以治療而漸漸轉好,或是維持不好不壞,我選擇與它和平共存。後來膽結石就不行了,因為急性發炎是會要人命的,只得割除,卻也必須忍受伴隨一生的困擾,隨時拉肚子。不過有意思的是,上課三小時或一整天,可能太專注了,居然比較能忘掉……
這次看牙是在疫情期間,有些診所根本索性拉下鐵門不開了,所以看牙是有風險的,我也很不願這樣「貨比三家」,可是真心感到值得,讓我找到一個願意幫我挽救牙齒的好醫生!也許它只能夠撐幾年,不過也有可能撐到我閉上眼,但是自己的牙齒一定比任何假牙或植牙都來得好用,我願意一賭!
我想,未來的人生,這個情形的發生會比年輕時多,給自己下個準則,有了定見,會有助於我們做決定。而且只要我願意多花時間﹑多問幾家醫院診所,總是可以找到願意耐心治療的醫生。我們的身體是最重要的,不花時間給它,還花給誰呢?我相信,當我們發出一個念頭,宇宙的另一端一定有人跟我們響應。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堅持你的原則,珍惜你的身體。
出生的那一刻,身體就許我們一生,陪伴我們經歷人生的各種喜與痛,從來不離不棄;我們也要用相同的心回應身體,相守一生直到最後一刻,不離不棄。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子宮肌瘤13公分 在 婦產科 沈煌彬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肌瘤停經後就會消了?】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婦產部海扶刀中心主任
沈煌彬博士
約有15%的女性都飽受肌瘤症狀困擾,尤其是40幾歲的婦女。很多人都被教育一個觀念,停經後就好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停經後大部分的症狀會消失,但是肌瘤不會一夜之間消失,仍然需要定期追蹤。」
早上幫一個74歲的婆婆處理了一顆陳年肌瘤,16公分。婆婆以往腦部開過刀,又有些內科疾病,手術風險真的很高,又不能排除是癌症。輾轉來到了中山附醫,我們團隊在很快的時間幫她做完了大腸鏡、膀胱鏡、自費核磁共振。以往我們因為海扶刀的因素,累積了可觀的判讀經驗。
手術中,婆婆的血管很粗,花了一倍以上時間才把子宮動脈搞定。手術順利結束,出血200cc。冷凍切片是良性。
停經後,子宮肌瘤仍然需要好好追蹤,萬一變大,就要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