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嫡長子庶長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嫡長子庶長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嫡長子庶長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嫡長子庶長子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朱高熾登基一年就死了 朱高熾的死亡原因是什麼? 歷史春秋網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與徐皇后生的大兒子,小時候就性格端重沉靜,知書達理,因此深得爺爺朱元璋的喜愛。在朱棣還是燕王時,朱高熾就被立為世子,成為燕王的繼承人。 雖然皇帝爺爺喜歡他,可他父親燕王朱棣卻不怎麼看重他,因為他身體肥胖,喜靜厭動,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2019.01.05 開課!】 《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

嫡長子庶長子 在 奶媽 Naima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5:18:53

【三星會長的奪權之路:王者,是從「低頭」中誕生】 2020 年 10 月 25 日,南韓三星電子會長 #李健熙 病逝於江南三星醫院,享壽 78歲。  這位南韓傳奇首富生前褒貶不一,行事風格雷厲風行,對家人「冷血無情」,但不得不說,他大刀闊斧讓三星電子改頭換面、紅遍全球。  目前,三星電子的...

  • 嫡長子庶長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10 18:00:07
    有 789 人按讚

    朱高熾登基一年就死了 朱高熾的死亡原因是什麼?

    歷史春秋網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與徐皇后生的大兒子,小時候就性格端重沉靜,知書達理,因此深得爺爺朱元璋的喜愛。在朱棣還是燕王時,朱高熾就被立為世子,成為燕王的繼承人。

    雖然皇帝爺爺喜歡他,可他父親燕王朱棣卻不怎麼看重他,因為他身體肥胖,喜靜厭動,完全不像自己年輕時那樣矯健強壯,弓馬嫻熟,能橫刀立馬馳騁疆場。而且這個兒子儒雅仁愛,處事沒有一點殺伐決斷的樣子,一次爺爺朱元璋讓他清晨出城去檢校軍隊,他竟說天氣太冷,讓軍士們吃完飯再去。
      
    到後來,這個專心致志於經籍和文學的世子,體重長到近300斤,連走路都成問題,需要兩個內侍架著兩臂才能行動,燕王朱棣更不喜歡他了。但在那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封建制度下,一時也無可奈何。
      
    直到「靖難之役」時,朱棣出兵反對建文帝,因為是以一隅之兵去敵全國,所以只能給朱高熾一萬人馬,讓他留守北京。讓這個懦弱笨拙的兒子擔當如此大任,朱棣也是出於無奈,這次南征本來就是孤注一擲、死裡求生的冒險行為,「好鋼使在刀刃上」,精兵強將自然要跟自己上前線搏殺,後方留守的就都是些老弱病殘了。誰知道,這個不是被看好的大胖子,竟然以萬人之軍,抵擋住了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有驚無險的守著了北京城。
      
    這次留守北京的良好表現,讓朱棣對朱高熾成見減少了一些,但還不足以堅定他傳位給大兒子的決心。因為他內心裡更喜愛那兩個更勇武的兒子朱高燧和朱高煦,認為他們不但在性格上酷似自己,在戰場上的表現也如自己一樣英勇果敢。尤其是朱高煦,連長的都與父親相仿,並且身經百戰,很受將士的信賴。另外,他還曾多次在戰場上救朱棣於危難之中。

    有一次,朱棣帶領的軍隊在浦子口被建文帝的南軍打敗,正在危急之時,朱高煦率軍趕到了。朱棣一見兒子,激動地拍著朱高煦的背說:「我已精疲力竭了,你來指揮作戰吧!」看兒子猶豫的樣子,老朱又激勵了一句:「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朱高煦一聽這話裡有話,馬上明白了父親的暗示,就如打了雞血似的,一馬當先地率領軍隊衝殺過去,終於將強大的南軍擊退了。這就是著名的「浦子口之約」。
      
    雖然有「浦子口之約」,但想換繼承人也絕非易事,自古以來半途易儲都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再說,朝中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和黃淮等人都是世子朱高熾的老師兼同黨,他們一直在極力提防、抵制任何危害儲君的議論和行為。
      
    還有幾件事,徹底打消了朱棣換太子的念頭。一是朱棣曾幾次詢問兵部尚書金忠,說高熾懦弱,不如高煦英武類己。但每次都遭到金忠的強烈反對,說世子高熾寬厚仁慈,雖說少了些剛性,恰正是「守成之君」的特徵啊!還用「馬上能得天下,馬上不能治天下」的道理和古今廢嫡立庶造成親屬殘殺,國家敗亡的事例來作警示勸告一番。

    因為金忠是自己最倚重的軍師姚廣孝所推薦的人,所以朱棣也只好暫時作罷。不過金忠知道皇上並沒有放棄另立高煦的打算,私下裡就聯合解縉、黃准等大臣一起來再做皇帝的說服工作。
      
    這一天,朱棣召集親近大臣商量立太子的事,又是先說一大堆大兒子朱高熾的缺點,解縉一看情況不對,就連忙插話道:「皇長子仁孝性成,天下歸心,請陛下勿疑!」
      
    朱棣聽了,耷拉著臉不吭聲。解縉又跪下叩首道:「皇長子且不必論,陛下寧不顧及好聖孫麼?」朱棣一聽「好聖孫」三個字,臉色馬上就緩和了不少。
      
    為什麼呢?因為朱棣有一個長孫,取名瞻基,是大兒子朱高熾妃子張氏所生。張氏生瞻基的那天夜裡,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太祖朱元璋,拿了一個大圭(玉板)給自己,上面鐫有「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朱棣認為這是瑞征。到滿月時,朱棣再抱孫兒細看,果然英氣滿面,很符合夢兆,所以十分鍾愛這個長孫子。

    如今,長孫子已經十歲,嗜書好通,智識傑出。有次覲見皇帝,朱高熾因為太胖,走路非常慢,過一個台階時還差一點摔倒,這時皇位的競爭者、弟弟朱高煦從後面嘲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剛好皇太孫朱瞻基也在覲見隊伍中,聽見叔叔譏諷老爸,立刻在後面大聲說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頭一看,嚇得大驚失色。正因為皇太孫聰明機警,每次見面,朱棣都讚不絕口,稱:「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對於皇帝這點心思,解縉察知已久,所以才會提到長孫瞻基,希望能以此感動主心。朱棣也真的被打動了,但是還下不了立太子的決心。
      
    過了幾天,朱棣又與大臣們相聚,讓人取出一幅虎彪圖,叫大家以圖為題,各作詩一首。什麼是虎彪圖?古人認為,老虎的幼子為彪,虎彪圖就是畫了大小老虎在一起的圖。
      
    解縉一看,畫中一隻大虎和幾隻小虎在玩耍,十分親暱溫馨,這大才子名不虛傳,立馬寫了一首詩呈了上去。這是一首五絕詩,其詩曰: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朱棣閱後,不禁眼圈發紅,暗暗感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提過換太子的事情。

    被眾多大臣千辛萬苦保護下來的朱高熾,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當六十五歲的朱棣在北征蒙古返京的途中病逝後,就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皇位,這一年,他已經四十六歲了。
      
    儘管挺熬多年的朱高熾只當了一年的皇帝,但歷史上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基本上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努力地像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治國理想。大力加強鞏固國家政權、堅決糾正永樂時期的嚴法酷政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畫,使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也使當時的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為「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開創了大明王朝百年穩定、強盛的好局面。
      
    由於執政時間短,人們往往忽略他的功績,愛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死因上,於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他是過於勤政,是勞累死的;也有說他十分好色,是貪慾死的。其實最合理的,應該是病死的,他體重三百多斤,肯定患有許多與肥胖有關的重度疾病,突發個腦血管、心血管病症也在情理之中。

    再據史書記載,朱高熾並不戀女色,後宮中除張皇后之外,只有譚妃一人。這個張皇后人非常賢惠,與朱高熾相敬相愛幾十年。那個譚妃也是一位賢內助,在朱高熾死後甚至為他自縊殉節了,後來還被謚為昭容恭禧順妃。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朱高熾

  • 嫡長子庶長子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1-06 15:37:38
    有 201 人按讚

    【三星傳奇商人與《孫子兵法》:王者,是從「低頭」中誕生】

    2020 年 10 月 25 日,南韓三星電子會長 #李健熙 病逝於江南三星醫院,享壽 78歲。
    
    這位南韓傳奇首富生前褒貶不一,行事風格雷厲風行,對家人「冷血無情」,但不得不說,他大刀闊斧讓三星電子改頭換面、紅遍全球。
    
    目前,三星電子的影響力佔據南韓五分之一 GDP,講白話即是:三星如果倒了,南韓必然會有經濟危機,有點類似台灣台積電的存在。
    
    李健熙長年在商場呼風喚雨,是別人眼裡的豺狼虎豹,然而,當我了解他當初如何打敗兩個哥哥、成功上位的故事時,心裡著實大吃一驚。
    
    他不只是兇猛的商人,更是沈默的等待者,將《#孫子兵法》的「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完整發揮,簡直是宮鬥活教材。
    
    /
    
    李健熙的爸爸叫做 #李秉哲,生了 8 個小孩,這裡比較需要劃重點的有 3 位:長子李孟熙,次子李昌熙,以及我們文章的男主角李健熙。
    
    不是長子,也非老么,李健熙在家中地位很像隱形人,從小就被父親李秉哲丟給爺爺奶奶養,甚至曾誤會照料他的褓姆跟僕人才是家人,足見父親李秉哲有多麼失職。
    
    小學五年級,李健熙被父親送到日本讀書,成長環境孤獨無助,養成他很早就善於獨立思考的習慣。
    
    父親李秉哲遵循著「傳子不傳女」「傳嫡不傳庶」的封建思想,起初最屬意的繼承者是長子李孟熙,從小就帶在身邊重點培訓。
    
    物質層面上,李秉哲原本對孩子們還算公平,承諾會將公司事務平均分配,但不久後他改口,說希望能讓大兒子李孟熙獨有,可能是擔心孩子們會爭權奪產。
    
    話說,儘管李秉哲十分寵愛大哥李孟熙,但李孟熙只顧享樂、討厭學習,就是一個驕縱成性的小霸王,長時間觀察下來,李秉哲慢慢意識到,似乎不能將公司交給大兒子,以免他親手毀掉王國。
    
    他開始將眼光看向次子李昌熙。
    
    是的,我們的男主角李健熙依然不受老爸待見,持續穿著隱形斗篷。
    
    那他在幹嘛呢?
    
    /
    
    求學歸國後,李健熙在三星旗下電視台擔任廣播,每日工作就是介紹三星產品,待了將近 10 年才升上一個階級,成為三星物產副會長。
    
    之後,李健熙便一直停留這個位置,眼見毫無晉升可能,下屬都為長官抱不平,但他本人倒是冷靜,對奪位狀似毫無念想。
    
    大哥李孟熙跟二哥李昌熙,則被爸爸李秉哲帶在身側,長輩暗示很明白:我就是要看你們誰比較優秀。
    
    商場上打滾,懂得看眼色很重要,有時也要照顧他人心情,不然吃虧的是自己。
    
    大哥李孟熙被父親委派高階主管,卻在公司屢屢打壓和父親當年一同共患難的老臣與親信,搞得三星股東們向董事長連署,希望廢掉李孟熙,說他沒有能力。
    
    拗不過集體投訴,李秉哲收回李孟熙的管理權,當著眾人的面,他一條一條去掉李孟熙擔任的職務,場面近乎羞辱。
    
    為報復父親不給面子,李孟熙收集李秉哲大量逃稅證據,實名舉報到青瓦台,心想只要把爸爸送進監獄,他就可以趁勢掌權了。
    
    李孟熙太天真了。
    
    青瓦台為平復民眾情緒,僅讓李秉哲坐監半年,那時候,二哥李昌熙眼見繼承家業有譜,立刻跳出來,說要幫爸爸頂罪。於是這場鬧劇,最後以二哥李昌熙入監服刑結束,爸爸毫髮無傷,順利脫身,大哥李孟熙徹底被家族放逐。
    
    為父坐牢,大哥失寵,二哥李昌熙沾沾自喜,以為將成為下一任繼承人。
    
    只是,李昌熙跟他的大哥一樣,太天真了。
    
    他忽略了潛在敵人:李健熙。
    
    /
    
    李健熙出手了,趁著二哥坐牢期間,他經常跑去和爸爸李秉哲交流,一起討論三星的發展。
    
    此外,他還做了一件大事,向父親提議可以讓三星進入半導體行業,稱半導體前景看好,但被李秉哲拒絕了。
    
    這次李健熙不再隱藏,他立刻以個人財產收購韓國半導體公司的股權,使得三星開始接觸半導體。李健熙的決定沒有錯,半年光景,半導體領域飛速發展,父親李秉哲對他的能力很是驚艷。
    
    每當父親出門,李健熙總會緊跟其後,他更堅持每天前往父親住所陪伴、照料父親,聆聽父親關於商戰管理的想法,直到父親就寢後才返家,方方面面都顧到。
    
    待李昌熙從監獄出來,他赫然發現:站在父親身側的竟然是李健熙。
    
    李昌熙無法接受事實,於是他效法大哥舉動,開始收集父親的黑歷史,想要扳倒他,只是有了李孟熙的前車之鑑,父親早有預防。
    
    李昌熙還未得手,就被李秉哲控制,叫人軟禁他,更以「精神病」為由,將次子送去療養院。
    
    李健熙再無對手,沒有阻礙。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曉得了,他繼任第二代三星會長,將父親的招牌擦得更亮,甚至帶往世界。
    
    /
    
    李健熙的宮鬥心法其實很簡單,縱使能力再強,他就是沉得住氣。事實上,《孫子兵法》很早就告訴我們「低頭」的智慧,五千年前的軍事家、哲學家孫子,他早就看出致勝關鍵:準備好自己,等待循環。
    
    孫子在《軍形篇》提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侍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善於用兵打仗的人,他首先得創造出「使自己無法被打敗」的條件,第二個才是等待戰勝敵人的機會。
    
    條件,就是你的實力;機會,則是等待敵人自滿,疏忽犯錯。
    
    與其用心機想盡辦法鬥掉別人,不如積存能力,等待伯樂賞識,或許才是最實在的,哪怕可能要花上很久、很久的時間。
    
    可是,起碼你對得起自己。

    原文刊載 :A Day Magazine

    https://www.adaymag.com/2020/10/30/how-geon-hui-can-be-samsung-boss.html

  • 嫡長子庶長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22 14:00:00
    有 359 人按讚

    商朝政治制度|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僕、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穫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佔農人收穫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徵賦稅,用以充實鹿台和鉅橋。

    一、商朝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生活

    1、商朝的形成與疆域

    商人的始祖契的母親是簡狄,據說她是見玄鳥墮其卵,吞食而生契。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他又是一個族群的始祖,這說明他正處於從母系向父系時代的過渡期。契與夏禹、周棄大約是同時代的人。曾被帝舜封於商,賜姓子氏。契的子孫便以商為氏族名號。

    商族在夏代為諸侯,契的六世孫冥就做過夏的治水官。在成湯建國前,商族為尋求生存空間,自契至湯八遷。到契的八世孫上甲時,戰敗有易人,商族得到了發展。至契的十四世孫成湯時,商族力量強大,最終打敗夏桀,滅夏。湯乃踐天子位。

    商朝從商湯建國到帝辛(紂)亡國,歷十七世三十一王。共496年。時間約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其疆域以今河南全省、河北南部、山東西部、陝西東部為中心。商代的歷史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從成湯到雍己歷十四王,國都在西亳,即今河南偃師縣屍鄉溝的商城遺址。中期從仲丁到小辛,歷十王。此時由於王族內部爭奪王位,國力削弱,致使多次遷都,到南庚時遷於奄,即今山東曲阜。晚期從盤庚到帝辛,經十一王。遷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西小屯村。據粗略估計,商朝初期人口大約為400-450萬人,至商朝晚期增至780萬人左右。

    2、商朝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

    從社會分層看,主要分為王族與貴族、平民宗族與奴隸家族。其中王族與貴族都居住在城市及統治中心區。平民則分佈居住在城區內或四周。有手工業家族,商人家族,更多的是農民家族。中國古代奴隸與古希臘、羅馬奴隸制不同,他們主要不是生產奴隸,而是家內奴隸。從居住空間看,商王族居住在統治中心區,只是派親信到各地巡視監督。各地諸侯方伯也都居住在自己的領地內,通常是些相對小些的城,管理著自己的族眾。而真正的農民則居住在田野村落中。當時的手工業者大都居住在王畿或其他小城內。中國商業不發達,手工業者始終都主要為統治者服務。他們的手藝都是世代相傳,父職子繼。王族到平民乃至奴僕,都是以家族為基本生存單位,而且是世代傳承,很少流動,社會階層極其穩定。

    二、政治婚姻制度與王位繼承制度

    商朝流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基本形成。「昏時行禮故曰婚,婦人因夫成故曰姻」。自婚姻制度形成以來,就與政治聯姻密不可分。商族開國之主成湯,聽說伊尹長而賢,便派人到他的氏族有侁氏去請,但有侁氏不許,而伊尹也想歸屬於商湯,於是,商湯就請求娶有侁氏的女子成婚,而把伊尹作為媵臣一併嫁到商族。這樣不但密切了與有侁氏的關係,還得到伊尹這位能臣。此外,商還通過與有干國聯姻,強化了干國(河南濮陽市東北)的政治隸屬關係。其他臣屬於商的各地族氏方國,也都經常主動嫁送女子與殷商結親,這種結親方式被稱為貢納,有的是出於政治義務,有的則是自願。但有的則是迫於王威。如卜辭記載:「呼取女於婪」「呼取鄭女子」等。與此同時,商王族女子也要外嫁他族。古代「婦人謂嫁曰歸」,如《詩·大雅·大明》有言:「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王厥祥,親迎於渭。」大邦即殷,商王帝乙將王族少女遠嫁周族文王,就是想利用血緣姻親紐帶維繫商周之間的臣服關係。由此編織出由宗親和姻親盤根錯節的政治金字塔網絡。如果說夏朝的政治聯姻還是為了團結強大異血緣諸侯國的話,那麼,商時的政治聯姻已基本確立了以商族為宗法核心的父權家長制地位。

    為了子孫的繁衍,為了疆域的鞏固,歷代王族一貫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娶妻多少已成為王朝興衰的標誌。凡國力強盛,則「重國廣嗣」,娶妻亦多。不僅可靠子孫之眾管理國家,也可後繼不憂,不愁沒有接班人。商代的聯姻邦國越多,它的根基也就越牢固。殷商以武丁娶妻最多。

    在商王的后妃制度中,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即有的王不止有一個法定的妻子。像仲丁有2位法定配偶,祖丁有3位,武丁有3位。凡法定配偶所生的兒子,都有權繼承王位。因此,商朝還沒形成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而是「父死子繼」配合「兄終弟及」。王位繼承制,凡兄弟行皆以長幼為序,兄終弟及,幼弟死後,王位應對復歸於長兄之子繼承。這個制度在中丁時期被打亂,中丁父輩有小甲、大戊、雍己三人為王。中丁為大戊之子,雍己死,按慣例王位應由小甲之子繼承,但「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從而削弱了商王朝的統治。到小乙時,乾脆以幼弟之子繼位,故小乙給其子武丁。康丁以後,后妃制度改變為一王一妻制,並實行直接傳長子制度。因此,商代王位繼承制度雖有兄終弟及現象,但其主幹仍是以傳長為常法。

    三、商朝的行政體制

    商代的疆域由兩部分組成,商王室直接治理的王畿部分和諸侯方國的領地。其中,商王直接治理的部分稱為商、中商、中土、大邑商等。諸侯方國管轄的領地在王室周圍的稱為四土。在商王身邊治理王畿的官,稱為「內服官」,而諸侯方國臣屬王室,其主要活動在王畿外的諸侯國之內,稱為「外服」。這些官吏即是王室的外服官。

    商朝內服職官稱為殷百辟,或百僚庶尹。表示其設官之多。商朝官吏多以尹為名,尹有治理、正長之義。庶尹相當於甲骨文中的多尹。

    內服

    屬於中央王朝的職官。商王之下,百僚之上有一人總領其事,輔佐商王。如成湯時的伊尹,便被湯「得之舉以為己相」。武丁時的傅說(悅)被「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內服職官可分為四類:

    (一) 政務性職官。有掌管農業的「藉臣」,掌管畜牧業的「牧正」,掌管手工業的「多工」。

    (二) 軍事性職官。商代文武不分職,凡是官皆可出征為將。但因古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故側重軍事的武職已出現。商代軍隊以師為最大編制單位,師長是武職中地位較高者,在甲骨文中的多馬、史、戍、衛、射等都是軍事性職官。

    (三) 宗教文化類職官。即卜、巫、史等。商人非常相信天神,每事必卜。所以,在商王身邊專門有一群從事占卜的人。甲骨文中稱為「多卜」。即當今學者們所稱的「貞人集團」。巫也是職司神鬼的。古時卜和史不分,常常祝宗卜史連稱。在祭祀時,史主掌向神的禱告詞,還掌封官冊命之事,甲骨文和商代銅器中有「作冊」,是掌冊命的官。「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四) 宮廷內職官。商王所居稱為寢,甲骨文中有王寢、東寢、西寢等名稱,在安陽殷墟發現商王宮寢基址五十多處,是王的居所及宗廟遺蹟。主管宮室的官稱為寑。宰也是主王宮事務的官吏。冢宰即王家事務大主管。武丁在未得傅說前,曾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

    商朝的內廷官常握有實權,出任重吏。比如商王曾命自己身邊的寢去「省北田四品」,即視察北方土地,劃分其等級。這是非常重要的職任。而臣或小臣,本是處理王宮及王室事務的執役人員,這些人也多擔當軍政要務。如管事耕藉的「小藉臣」、管理眾人的「小眾人臣」、管理牧馬的「小多馬羌臣」。這些小職官後來演變成管理某些部門的專職官。

    四、商朝的軍事制度

    商王是軍隊的最高首領。無論是他親自出征還是授權與將領,都必先稟告或受命於祖廟。儀式非常隆重。商王親征在甲骨文中稱「王自征」、「王往征」「王征」。王以下武官有:師、馬、亞、射、衛、戍等,商朝武官的各級領導指揮系統。

    商朝的軍隊由三個部分組成:王室軍隊、諸侯國軍隊和貴族武裝。商軍的主力是王室軍隊。甲骨文稱為「王師」諸侯國軍隊即在師前冠以某侯名。如「雀師」、「犬師」、「吳師」等。族軍則是貴族的私家武裝。像子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等。它們也常出征衛戍。這些貴族的私家武裝在春秋戰國時迅速壯大,成為各諸侯國稱霸的主力軍。

    戰車仍是打仗的主力核心。但此時的戰車已至300輛。步卒編制稱「行」,分左、中、右編制。軍隊稱為師或旅。據甲骨文記載,武丁時出征臨時徵集的兵員甚至多達一萬三千人。原始徵兵方式是臨時性的擊鼓聚眾。到武丁時,則將居民按軍事建制編制起來,戰時只需命將於廟,就可率軍出征。到商末,據《殷本紀》記載,商紂發兵17萬人抵禦周武王。其中有50餘國的軍隊,而商王室的軍隊從其編制上推斷應有6萬人。

    編入「王師」中的成員,稱為「邑人」,即居住在王都及附近的平民。考古人員從安陽殷墟中發現大量中小平民墓葬,其中的男性成員多陪葬有兵器。王室統領的中央軍,無論是在數量、素質還是裝備上,都優於地方諸侯與方國的國軍和族軍。

    五、商朝的司法制度

    《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據傳商時的刑律達三百條之多,說明商代的法律已比較完備,後世重刑法的荀子都說:「刑名從商」。後世將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湯刑》和周代的《九刑》合稱為「三辟」。辟即法。三辟即三種法律。

    商代的法律具有神判和神罰的特色。成湯伐桀時,就聲稱自己是「致天之罰」。盤庚對反對遷都的人說「故有爽德,自上其罪汝,汝罔能迪」,(你們若有失德行為,我的祖先神在天上就要給你們懲罰,你們就活不長了。)商王要用刑,也得先占卜,經占卜後行刑,表示這是上天的判罰。

    商代的法律同樣體現出農耕文明國家以孝治天下的統治特色。《商書》曰:「刑三百,罰莫重於不孝。」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我們已經看不到湯刑三百的完整面貌了。從保存下來的零星史料中,我們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些罪名:

    不孝之行。我們的祖先因長期過著累世聚居的生活,鄉村的安定團結是整個社會得以長治久安的基礎。在血緣聚居的鄉村,子女如果不孝,整個家族就不得安生。且在家不孝父母,出門也不會聽長輩的話,甚至會犯上作亂。所以,國家對不孝的處罰最嚴厲。因為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不從誓言。《尚書.湯誓》中,成湯在動員將士出征討伐夏桀時說:「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顛越不恭。《尚書.盤庚》中,盤庚對臣民說:「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迂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不吉不迪即不善良不和順,顛越不恭好作壞事,不服從帝王命令。暫迂奸宄乃詐偽奸邪犯法作亂。這些罪都要處以極刑——割鼻、滿門抄斬、斷子絕孫。

    臣下不匡。即臣子不對國君進行匡正勸諫,也要施以刑罰。勸諫範圍包括「三風」、「十愆」。「三風」即:巫風、淫風、亂風。「十愆」即:歌舞不時,貪於貨色遊樂、田獵、輕侮聖人議論、拒違忠直規勸、疏遠有德長者和與頑劣之徒朋比為親等。臣下若對主上這些行為視而不見,就是失職,就要處以墨刑:在臉上刺字。

    棄灰於公道。「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子貢認為此處罰實在太重了。孔子則認為,這種重罰是為了讓人們建立公德,了解治國的道理。在公道上棄灰,若恰遇過路人,使其滿面皆灰,其人必怒,易生鬥毆。如在鬥毆中出了人命官司,則按法要滅三族。所以,不如塞其根源。

    商代的刑罰分死刑、肉刑和徒刑三種:

    死刑又分以下幾種:⑴族誅——滅族。「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劓殄即斷絕,育指童稚。連兒童都不放過。⑵大辟——砍頭。⑶炮烙——將銅柱上塗上油,下面用炭火加熱,置人其上,人爛而墮火而死。⑷脯醢刑——把人做成肉醬、肉乾。《史記.殷本紀》記載: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願與紂淫亂,紂怒,不僅殺了九侯女,還把其父九侯剁成肉醬。鄂侯站出來據理力爭,商紂把他的肉作成肉乾。⑸剖。《史記.殷本紀》載:「比干極力勸阻商紂王作惡,商紂王大怒,說:『我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就把比干的胸剖開,把心掏出來。

    肉刑的種類有:⑴刖刑——砍掉一隻腳。甲骨文中多記載對逃亡的奴僕施以刖刑。傳說殷紂王對早上涉渡淇水的人都斷其脛——小腿。沒有任何理由,只是奇怪他們為什麼不怕水冷。⑵宮刑。男子去勢——割去男子生殖器。使之不能生育後代、斷子絕孫。⑶劓刑。割掉鼻子。⑷斷手。棄灰於公道則斷手。⑸墨刑。臉上永遠帶著刑餘之人的印記。

    徒刑。拘繫作苦役。武丁時著名的輔佐傅說,據說就是一個身穿囚衣、用繩子繫著、在傅險地築城的苦役。相當於戰國時的「城旦」。戰國法律,通姦者要被處罰作城旦。

    囚禁也屬於徒刑類。商紂就曾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北),當時商代的監獄。商王室在各地都設有監獄,囚禁奴隸和罪犯。

    六、商朝的財政制度

    商朝的土地制度為擬血緣群體共有制。從名義上說,商朝的所有土地都是以商王為代表的王族所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由商王作為全國的父家長分配給同血緣貴族和異血緣貴族使用。由這些號稱為「子」的次級父家長們管理自己的族眾。所謂的私田,就是各自為了生存而佔有的田地,所謂的公田,就是要供養各級官吏而上繳的租賦。當時的農民都以血緣族群的方式累世聚居在世代相傳的土地上。原始社會時,他們自種自吃。進入文明社會後,不管誰當頭,都得交田租。開始是勞役地租,集體耕種的一村農民,要先耕種公田土地,那上面生長收穫的糧食要供養王室或侯伯。他們也有自己的頭。通常都是年長者,每日坐在村口,早上監督村民出去種地,晚上檢查他們帶回多少柴禾。還要監督婦女集體製衣。這些人就是秦以後的地方三老。往往都是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

    村民除了交納糧食之外,還要服勞役,如修路、築城、參加圍獵等。戰時還要隨主人出征,並自備裝備、口糧,這就是後代的賦。各地貴族把農民上交的糧食除留自己享用外,還要上交給王室一部分,並負擔提供軍事力量及王室建築勞役的任務。

    商王族也有自己的土地,名為「王莊」,面積相當大,諸侯國中也有王族田地。耕種王莊之田稱作「藉田」,開發王莊之田稱作「裒田」。王族派專門的官令尹、小藉臣、小眾人臣等管理監督大田耕作。王莊的收穫物儲藏在專門的倉庫內,甲骨文中稱為「廩」——倉廩實而知榮辱。商王也時常派人到各地去巡視,稱為「省廩」。當時,這些倉庫中的糧食只用於商王族眾的供給,官吏和軍隊都各自由自己的土地所出自行解決供給問題。不由國家統一負擔。

    其餘則是各地侯國和方國向王室交納的貢品。有牲畜、野獸、貨幣、穀物、奴隸、美女、占卜用的龜甲、獸骨等。開始這些貢物是各地方勢力向中央表示臣服的進獻,後來,王權加強,或商王荒淫無度時,這些貢賦就變成中央強制收取的賦稅。

    外服官指商人所封的諸侯或臣屬於商王朝的方國。《尚書.酒誥》:「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在甲骨文中有侯、伯、子、男、任等稱,都是商代諸侯。諸侯領地散佈於王畿之外,他們有自己的職官和軍隊,是自給性較大的政治實體。諸侯承認商王朝的宗主權,並要對商王室盡一定的義務。主要有:

    1、戍邊。2、隨王出征,討伐叛國。3、向王室納貢。4為王室服役。此時的中央與地方諸侯的關係,要比夏朝時緊密而嚴厲多了。如諸侯不服從商王命令,則要加以懲罰。例如:商王文丁十一年,就殺了周族首領季歷,紂王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都是王權行於諸侯之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嫡長子庶長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8-01 19:00:04

    【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2019.01.05 開課!】 《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第四期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297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跟你分享一個在我們歷史裡面,很有名的政策創新,這個政策創新叫「推恩令」。在談「推恩令」之前,先談一些我們的歷史脈絡背景哦。

    就是不管任何朝代,幾乎都有諸侯割據、各立山頭,這樣的情況。它在政治上面的角度,就是皇權被分散了,然而特別是在那個朝代,剛創設的初期,這種事情就會特別的嚴重。

    因為一群草莽跟著大哥一起打天下,當天下打下來之後,大家要分天下,這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當大家一「分天下」之後,它是不是又從一個統一的國家,慢慢的又變成是分出去的各個諸侯國。

    所以它會產生一種,不管在邏輯跟政策上面的內在矛盾。那這樣的事情,其實也發生在漢朝,就像漢朝剛開始的時候的「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呢,有一位叫做主父偃,這一位大臣他就提出一個概念,叫「推恩令」。

    這個「推恩令」是這麼做的喔!你可以聽聽看,當做是長長知識。那個時候的時代背景是這樣,在漢武帝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諸侯王,而這些諸侯王都有很多的兒子。

    只是按照當時的制度,能夠繼承王位的只有一個,一般都是嫡長子,而那些沒有繼承權的庶子,過了幾代之後,這些子孫可能就沒落了。

    那針對這樣的現象,如果皇帝同意,這些諸侯把自己的王國分成幾個等份,讓那些原本沒有繼承權的王子,也能夠得到一小塊土地,也就說如果我是個諸侯王,我下面有三個兒子,我就把我原本的封地分成三份。

    我三個兒子,一人繼承一份,那這些人一定很開心嘛!尤其是那些庶子,原本一點好處都沒有的那些人。那這樣的一個狀況,如果比起皇帝直接把這些諸侯的權力、封地收回來,那所產生抵抗,幾乎會是沒有的。

    因為從諸侯的角度,他們根本不會跟皇帝產生矛盾。而且他們還覺得實行了一個德政,因為畢竟都是自己的兒子嘛,如果按照以前的制度,有些兒子不管你再怎麼寵愛,他就是一點份都沒有。

    但是在「推恩令」實施之後呢,那我的兒子就人人有份。可是如果從大體上的角度來看,你看如果原本一個很大的諸侯王,一個很大的封地,如此這般經過了幾代之後,那每一個子孫所繼承到的土地跟封地,是不是就剩下小不拉嘰的?

    那當這些小不拉嘰的封地,全部集合在一起,它不可能跟一個一統的諸侯王是一樣的政治地位,或者是一樣的政治能力。那這個時候對於漢武帝、對皇權的角度來說的話,是不是有效的去稀釋、去分散這些割據勢力?

    可是對於那些原本沒有繼承權利的那些庶子來說,這個「推恩令」一實施之後,他們一定舉雙手雙腳贊成。你會發現對漢武帝來說,他打擊了這些勢力,但是還得到大家的掌聲。

    那麼你聽到這邊,如果放回你我現在的處境,我們都不是皇帝,可是我們有時候真的要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特別是當有些人權力在手的時候,你要跟他合作,你要怎麼跟他合作?

    或者是我們能不能用一些制度創新的思維,就像是漢武帝的「推恩令 一樣,在最小可能發生反彈的情況底下,得到大家最大的共識,而收得最好的結果。

    這個部分,如果回到我自己的教學經驗的話,它可能就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你必須要先弄清楚大家的狀態,而不是用自己的「推測」。

    所以熟悉我的課程的朋友,就知道我有一門課叫『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就是讓你學會,怎麼樣有效的看懂、聽懂,去判斷你要相處的對象,他們真實的狀態是如何,而不是用自己的投射,進而透過有效的提問,去達成共識。

    然而第二個部分就是,你會發現有很多時候,你的溝通技巧再好,它可能是制度面、結構面、環境面,一些更本質的東西;這個時候你除了有好的溝通技巧能力之外,你可能還需要具備更大格局、更不同角度的思考。

    也就是說你可能已經不再是棋盤上的棋子,而是你是那個下棋的人,那這個時候,你可能就需要一些「策略思考」的思維,就像這個「推恩令」的例子一樣。

    當你想清楚、分析清楚權力的結構,時間的推演跟大家的目標跟關係,這些交錯影響下,會造成什麼樣可能的結果,你就會發現「制度創新」,其實有時候沒有你想象中的難,而是在於我們沒有先把一些影響結果的元素,先做一個有效的提煉跟分析。

    「策略思考」是可以學習、更可以拿來操作跟實踐的,所以我常常會跟很多朋友分享,其實這世間沒有難解的問題,會卡住我們的有可能是我自己的投射、自己片面的解讀,更有可能是我們並沒有具備全盤性的思維,也就是「策略思考」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聽到這邊,想要參與我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或者是『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課程的話,我都很歡迎你。

    近期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切』課程,是在11月6號開課,然而『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這一門課,它是每半年才開一期的課程,所以下一期很難得的機會,它的時間是在2019年的1月5號開課。

    期盼你可以把握這些機會,相信會對你很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面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在內容當中,分享到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跟『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這些相關的課程資訊,都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