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嫡長子制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嫡長子制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嫡長子制度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楚漢相爭,劉邦項羽隔岸叫囂,項羽揚弓搭箭直取劉邦。重傷的劉邦在臨危之刻,召來國相蕭何,擬定世子人選。劉邦在之前,對於蕭何、張良等人多次提醒立世子之事皆不以為然,直到危急存亡時,才趕緊立嫡長子劉盈為繼承人。劉邦後來幸運躲過一劫,卻在晚年多次想著要廢太子劉盈,另立劉如意為太子,但在政要們的反對下才不得不...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2019.01.05 開課!】 《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
嫡長子制度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8-10 23:02:26
犬牙交錯 諺語新知 犬牙交錯,就是形容狗的牙齒上下參差不齊,最初是比喻地界交接,形勢如同狗牙,後來用來泛指各種因素互相牽連,錯綜複雜的局勢。語出《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不過,這個成語背後是漢武帝政治史上的一次大陽謀。 在漢朝剛建立時,國家久經戰亂...
嫡長子制度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8-10 23:02:26
秦國外戚勢力關係圖(二之一) 長知史 1. 從外戚關係角度重新評價秦始皇功過 細看這張關係圖,對秦始皇所面對的真正挑戰,應該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也可以據此重新評價他的功過。說到底,秦始皇的終極目標,是要打破由西周起已運作近千年、由君臣親族嫡長等身份關係定義的「封建制度」,並建立一套新的制度取而代之...
-
嫡長子制度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8-01 19:00:04【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2019.01.05 開課!】 《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第四期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297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跟你分享一個在我們歷史裡面,很有名的政策創新,這個政策創新叫「推恩令」。在談「推恩令」之前,先談一些我們的歷史脈絡背景哦。
就是不管任何朝代,幾乎都有諸侯割據、各立山頭,這樣的情況。它在政治上面的角度,就是皇權被分散了,然而特別是在那個朝代,剛創設的初期,這種事情就會特別的嚴重。
因為一群草莽跟著大哥一起打天下,當天下打下來之後,大家要分天下,這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當大家一「分天下」之後,它是不是又從一個統一的國家,慢慢的又變成是分出去的各個諸侯國。
所以它會產生一種,不管在邏輯跟政策上面的內在矛盾。那這樣的事情,其實也發生在漢朝,就像漢朝剛開始的時候的「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呢,有一位叫做主父偃,這一位大臣他就提出一個概念,叫「推恩令」。
這個「推恩令」是這麼做的喔!你可以聽聽看,當做是長長知識。那個時候的時代背景是這樣,在漢武帝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諸侯王,而這些諸侯王都有很多的兒子。
只是按照當時的制度,能夠繼承王位的只有一個,一般都是嫡長子,而那些沒有繼承權的庶子,過了幾代之後,這些子孫可能就沒落了。
那針對這樣的現象,如果皇帝同意,這些諸侯把自己的王國分成幾個等份,讓那些原本沒有繼承權的王子,也能夠得到一小塊土地,也就說如果我是個諸侯王,我下面有三個兒子,我就把我原本的封地分成三份。
我三個兒子,一人繼承一份,那這些人一定很開心嘛!尤其是那些庶子,原本一點好處都沒有的那些人。那這樣的一個狀況,如果比起皇帝直接把這些諸侯的權力、封地收回來,那所產生抵抗,幾乎會是沒有的。
因為從諸侯的角度,他們根本不會跟皇帝產生矛盾。而且他們還覺得實行了一個德政,因為畢竟都是自己的兒子嘛,如果按照以前的制度,有些兒子不管你再怎麼寵愛,他就是一點份都沒有。
但是在「推恩令」實施之後呢,那我的兒子就人人有份。可是如果從大體上的角度來看,你看如果原本一個很大的諸侯王,一個很大的封地,如此這般經過了幾代之後,那每一個子孫所繼承到的土地跟封地,是不是就剩下小不拉嘰的?
那當這些小不拉嘰的封地,全部集合在一起,它不可能跟一個一統的諸侯王是一樣的政治地位,或者是一樣的政治能力。那這個時候對於漢武帝、對皇權的角度來說的話,是不是有效的去稀釋、去分散這些割據勢力?
可是對於那些原本沒有繼承權利的那些庶子來說,這個「推恩令」一實施之後,他們一定舉雙手雙腳贊成。你會發現對漢武帝來說,他打擊了這些勢力,但是還得到大家的掌聲。
那麼你聽到這邊,如果放回你我現在的處境,我們都不是皇帝,可是我們有時候真的要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特別是當有些人權力在手的時候,你要跟他合作,你要怎麼跟他合作?
或者是我們能不能用一些制度創新的思維,就像是漢武帝的「推恩令 一樣,在最小可能發生反彈的情況底下,得到大家最大的共識,而收得最好的結果。
這個部分,如果回到我自己的教學經驗的話,它可能就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你必須要先弄清楚大家的狀態,而不是用自己的「推測」。
所以熟悉我的課程的朋友,就知道我有一門課叫『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就是讓你學會,怎麼樣有效的看懂、聽懂,去判斷你要相處的對象,他們真實的狀態是如何,而不是用自己的投射,進而透過有效的提問,去達成共識。
然而第二個部分就是,你會發現有很多時候,你的溝通技巧再好,它可能是制度面、結構面、環境面,一些更本質的東西;這個時候你除了有好的溝通技巧能力之外,你可能還需要具備更大格局、更不同角度的思考。
也就是說你可能已經不再是棋盤上的棋子,而是你是那個下棋的人,那這個時候,你可能就需要一些「策略思考」的思維,就像這個「推恩令」的例子一樣。
當你想清楚、分析清楚權力的結構,時間的推演跟大家的目標跟關係,這些交錯影響下,會造成什麼樣可能的結果,你就會發現「制度創新」,其實有時候沒有你想象中的難,而是在於我們沒有先把一些影響結果的元素,先做一個有效的提煉跟分析。
「策略思考」是可以學習、更可以拿來操作跟實踐的,所以我常常會跟很多朋友分享,其實這世間沒有難解的問題,會卡住我們的有可能是我自己的投射、自己片面的解讀,更有可能是我們並沒有具備全盤性的思維,也就是「策略思考」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聽到這邊,想要參與我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或者是『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課程的話,我都很歡迎你。
近期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切』課程,是在11月6號開課,然而『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這一門課,它是每半年才開一期的課程,所以下一期很難得的機會,它的時間是在2019年的1月5號開課。
期盼你可以把握這些機會,相信會對你很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面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在內容當中,分享到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跟『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這些相關的課程資訊,都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
嫡長子制度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2-01 01:42:46【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二集,不培養接班人,培養團隊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請大家思考個問題,儒家認為禪讓是良好美談,法家則認為是歷史騙局。但傳賢不傳子如果是儒家所推崇,為什麼長期歷史發展以來,奉儒家禮法為圭臬的大臣往往堅持太子應立嫡立長呢?
首先,太子應該立長,如果根據賢能程度,到底誰更賢能?很難有統一標準,大家都覺得自己有能力當皇帝,鬥爭內亂,國家不穩。因此把年齡、出生當作唯一標準,最好識別、沒有爭議,最能鞏固及維持皇家秩序。
其次,皇帝核心任務是做好正統性的象徵,不必做具體的事,除了我們熟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名太祖明成祖等幾乎事必躬親,大多皇帝都是仰賴文官體系做事,因此稍微不賢能的皇帝也能接受。
立長成為規矩,文官們維護正統、不畏強權跟皇帝對幹,如果被懲處或被打屁股,僥倖不死,還能獲得巨大的聲望。倘若背棄長子,參與奪嫡之爭,站錯隊伍,滿門抄斬,風險太大。立長不立賢對文官自己最無風險,又能獲得名望,是最佳選擇。
回到現在企業,通用電氣的CEO傑克·威爾許曾用了十年的時間培養接班人。他選了一千人,雖然最後只有一個人能成為CEO,但一千人在選拔過程中能力都提升了。對通用電氣來說,等於連續十年都不斷在傳遞核心能力。
萬科企業創始人王石曾說,我不培養接班人,只建立制度、培養團隊。團隊中誰當班長,由制度決定。
當團隊能持續為股東盈利、保有創業精神,不就是創業者的「子」嗎?
王石一言足為所有企業找尋接班人的典範。團隊繼承,迭代發展。既是傳「賢」,也是傳「子」。
最後附上一個小故事:
舜愛護動物,讓我想到另一個愛護動物的青年。
19世紀初,馬車盛行,但馬的項圈都很硬,拉車時馬的脖子很容易受傷。法國一名少年不忍心,費工夫設計了能保護馬的一系列馬具。馬受到保護後跑得更快,加上產品設計具有美感,生意大獲好評。
他的店,叫「愛馬仕」。
當初翻譯的人翻譯的真好......。愛馬仕做為家族企業到了第四代,已傳給了「杜馬斯」,但仍然把這個品牌經營的有聲有色,推向顛峰。
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思考討論:
你印象中哪些企業是傳給了二代呢?而他的表現怎樣呢?哪些企業是像王石所說的,培養團隊為主,不特別培養接班人呢?
嫡長子制度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楚漢相爭,劉邦項羽隔岸叫囂,項羽揚弓搭箭直取劉邦。重傷的劉邦在臨危之刻,召來國相蕭何,擬定世子人選。劉邦在之前,對於蕭何、張良等人多次提醒立世子之事皆不以為然,直到危急存亡時,才趕緊立嫡長子劉盈為繼承人。劉邦後來幸運躲過一劫,卻在晚年多次想著要廢太子劉盈,另立劉如意為太子,但在政要們的反對下才不得不作罷。
「嫡長子」制度在上古時代即有,至周禮時正式確立。這也是中學教科書中,每個人都曾在課本上讀過的制度。所謂嫡長子繼承制,即是正宮妻室所生之長子,有第一順位的繼承權。多少無知少年,對著講台上的老師詢問。為什麼不立賢? 倘若嫡長子無德也無能,也能繼承嗎? 為什麼是立嫡長子而不是立長子? 老師對著一群不懂人情世故的屁孩,大概覺得即便將背後的道理解釋清楚,怕是也沒幾個聰明孩子能懂,乾脆直接敷衍打發草草了事,「背好,記清楚就是」。
妻生為嫡,妾生為庶,而嫡庶有別,畢竟正妻只能有一位,但妾室卻能有滿坑滿谷。通常來說,位高權重者的正妻人選都含有政治聯姻成分,兩方老家長除了希望兩小未來能相好之外,彼此對於這樁婚姻的未來性都有所期待。換句話說,嫡長子和正妻的結合,是兩個家族政治利益的謀算,更是確保雙方能相互信任和增加政治影響力的方式。妾室則不同於此,少了那些莫名其妙的算計,多半夫妾之間的相處自然得多,也快樂得多。但妾室家族的政治影響力,哪能與妻室家族的勢力相比? 因此之所以立嫡不立庶,最大的原因便是政局穩定性。
為何立長不立幼? 長子出生得早,接受教育得早,經驗較其他兄弟為多。更不客氣的說,長子出社會得早,也結黨營私得早,勢力培植得也較他人為先。幼子即便較長子賢能,其黨派勢力也必然較為年輕,若有朝一日得權,則必然影響到舊有保守勢力的利益,屆時將興起不同世代、黨派和勢力的鬥爭,替政治穩定性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再者,為何立嫡長子而不立賢? 這背後的道理更是太過簡單。不管是皇室貴族還是高官政要,哪個兒子沒機會受到良好教育? 兒子們孰勝優劣,要怎樣有個評判標準? 更別說這些兒子都率領一方黨派,這些黨羽們當然各種吹噓主子的優秀,真有辦法那麼容易「立賢」嗎?
退一萬步來說,即便今天皇帝想要「立賢」,也不能公開表明要「立賢」。一旦昭告立賢,等同於宣布諸子之間的黨爭合法化,許多過去只處於檯面下的暗流會通通湧上水面,將政壇搞得七葷八素。因此如果皇帝想要立賢,最可能的方式就是遲遲不立嫡長子為太子。等到嫡長子的黨派勢力明顯不如賢子,也就是等到賢子能繼承大權而不引發政治動亂時,才能順勢將繼承權給予賢子。
立賢子的問題還有一個,那就是萬一賢子是庶出,那皇帝廢了太子容易,但若要一併廢后可不是易事。庶子將來繼承大位,皇帝將有兩個母親,一為嫡母,另為生母,這對政局的穩定不見得是好事。因此直到明代宗以前,兩個太后並存的制度都從未確立過,皆以嫡母為尊。到了清代之後,雍正將太子人選寫於乾清宮正殿「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秘密立儲的制度逐漸建立。清朝也因為不見得立嫡子,所以當皇儲即位後,兩太后並存的狀況也是最多。
嫡長子制度希望的結果是安定與平穩。當然我們能舉出許多正反例證,壞的就像像是袁紹遲遲不立,導致三子相互內鬥,以致袁家勢力衰亡;好的就像是唐太宗廢嫡長子李承乾而立李治。
唐玄宗李隆基非嫡子更非長子,與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逼迫唐殤帝將帝位禪讓於唐睿宗。有趣的是,當唐睿宗按嫡長子制度,準備將李成器立為太子,但李成器當然知道國家權力最大者,便是權力一把抓的平王李隆基,便說到:「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
雖然誰都知道是求饒的說詞,但仔細想想不無道理。穩定政局下立嫡長子,不失為最保守也最不具風險的選擇。反之在政局或天下大亂的狀態下,嫡長子制度的問題便顯現出來,因為該制度追求的是最保守和最穩定的選項,在動盪下卻不見得適合於亂世。仔細想想,也難怪立國之初或白手起家的企業二代接班時,總有無窮無盡的腥風血雨。
這篇文章要感謝 @千層蛋糕公主 ,因為那天看劉邦立太子,她便順勢問了我很多關於嫡長子制度的相關優劣。想了想既然講了這麼多,乾脆整理整理發篇文。我想很多人應該真沒想過為何制度上會這樣設計,如果剛好有在學校教課的老師,以後學生問嫡長子相關問題時,乾脆把齋主這篇文給學生看吧。
https://reurl.cc/4myzZj
嫡長子制度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朱棣裝傻扮狂避削藩奪皇位 | 歷史驚奇
在明初歷史當中,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可說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一場靖難之變使他登上帝皇寶座,成為皇帝後勤政愛民,並派遣鄭和七下西洋,使明王朝威名遠播。然而,朱棣在發動靖難之變前,曾經身陷險境,但最後憑著妙計避過一劫。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就藩燕京北平(今北京)。在朱元璋在位時,朱棣以燕王身份屢立軍功,鎮守北方力阻北元南下。朱元璋非常讚賞朱棣,但按照嫡長子制度,已立長子朱標為太子。由於朱標及其長子早逝,因此朱標二子朱允炆被朱元璋視為嫡長孫。
在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是為建文帝。他對於一眾擁兵自重的叔父心感不安,於是採納齊泰、黃子澄之謀,實行削藩政策。在建文帝強硬手段之下,周王、湘王、代王、齊王以及岷王皆以罪廢。
眼看幾位兄弟先後被廢,朱棣也自知危機四伏,於是就裝傻扮狂。對此,《明史》只有簡單的記載:「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明史‧本紀第五‧成祖》)《明通鑑》對此描述則較具體:「佯狂走呼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或臥土壤彌日不甦。」
對於燕王裝傻扮狂,齊泰、黃子澄密勸建文帝無論如何要剷除燕王,不過建文帝未有下決心,只派人往北平監視。後來裝瘋被發覺,朝廷派人包圍燕王府。朱棣假裝投降,把他們引入王府誅殺,並起兵進攻南京,最終以「清君側」之名,通過靖難之變篡位奪權。
思考問題:
1. 你認為朱棣(明成祖)是被迫篡位奪權嗎?
2. 明成祖登基不久即決定遷都北京,這個決定是基於哪些考慮?
嫡長子制度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朱棣裝傻扮狂避削藩奪皇位 | 歷史驚奇
在明初歷史當中,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可說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一場靖難之變使他登上帝皇寶座,成為皇帝後勤政愛民,並派遣鄭和七下西洋,使明王朝威名遠播。然而,朱棣在發動靖難之變前,曾經身陷險境,但最後憑著妙計避過一劫。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就藩燕京北平(今北京)。在朱元璋在位時,朱棣以燕王身份屢立軍功,鎮守北方力阻北元南下。朱元璋非常讚賞朱棣,但按照嫡長子制度,已立長子朱標為太子。由於朱標及其長子早逝,因此朱標二子朱允炆被朱元璋視為嫡長孫。
在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是為建文帝。他對於一眾擁兵自重的叔父心感不安,於是採納齊泰、黃子澄之謀,實行削藩政策。在建文帝強硬手段之下,周王、湘王、代王、齊王以及岷王皆以罪廢。
眼看幾位兄弟先後被廢,朱棣也自知危機四伏,於是就裝傻扮狂。對此,《明史》只有簡單的記載:「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明史‧本紀第五‧成祖》)《明通鑑》對此描述則較具體:「佯狂走呼市中,奪酒食,語多妄亂,或臥土壤彌日不甦。」
對於燕王裝傻扮狂,齊泰、黃子澄密勸建文帝無論如何要剷除燕王,不過建文帝未有下決心,只派人往北平監視。後來裝瘋被發覺,朝廷派人包圍燕王府。朱棣假裝投降,把他們引入王府誅殺,並起兵進攻南京,最終以「清君側」之名,通過靖難之變篡位奪權。
思考問題:
1. 你認為朱棣(明成祖)是被迫篡位奪權嗎?
2. 明成祖登基不久即決定遷都北京,這個決定是基於哪些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