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時報文化出版一編、四編仝仁同賀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
※年度中文創作》
陳宗暉,《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
▉評審推薦語
丁名慶(決選評審,《幼獅文藝》主編)
愈深入此書,眼前彷如浮現一道讓人感覺熟悉又陌生的,歷劫歸來者,拖著一口真氣在(他人、自身)死生邊緣踟躕,安靜、孱弱,但又清...
恭喜,時報文化出版一編、四編仝仁同賀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
※年度中文創作》
陳宗暉,《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
▉評審推薦語
丁名慶(決選評審,《幼獅文藝》主編)
愈深入此書,眼前彷如浮現一道讓人感覺熟悉又陌生的,歷劫歸來者,拖著一口真氣在(他人、自身)死生邊緣踟躕,安靜、孱弱,但又清明堅定的目光。彷彿書寫者正望向回憶之窗裡自己的氤氳倒影,與其促膝長談,商量此生去留的每一次選擇或被選擇。
或像是個邀請,參與他習常的靜默,或靜默中緩沉流動的熱烈與溫柔,讓人深有領會:活著好辛苦啊,「既不健康又不快樂」。但那樣無法繞路的人生跋涉,終將書寫者塑成一個對心靈誠實又細膩相待之人,有能指認自己還相信什麼。
本書頻密但好整以暇地進出病識,很可能是文學還來不及從容細寫這大疫圍堵之年,人心種種挫折空落頑抗悵惘之際,最意外且難得的收穫。書中浮漾著濃淡有致的,人群中的離群感,像是帶著距離,體貼地不使一己愁緒困頓討拍擾人,且長時間不急不躁勤懇感知、記錄著不同生命時期自己與世界的共同閱歷。
各篇互有聯繫,卻未見斷裂感與重複感。因此確實地延展了書寫的內部時間──讓人聯想到「傷停補時」一詞的直接字面意思而非運動術語──而使得塊壘顯露祕徑,教餘生也似新生。
這部如自遠方捎來告白長信的散文集,儘管筆調平實,卻有著讀來如小說般,高強度關注並消化素材,並設身處地的通透洞察,反而最終解消了距離,並以默契陪伴贈予祝福。●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237
※年度中文創作》
夏夏,《傍晚五點十五分》
▉評審推薦語
李家沂(決選評審,交大外文系副教授)
疫病之年,人的生存常為失能與暴力的陰影籠罩。正因對病毒的無差別暴力無從抵抗,人才強烈感覺自己的失能。但也因失能,所以暴力才如影隨形。唯大疫臨頭,我們才會正視失能與暴力一直主宰著我們。
面對這個主宰,人只能默然無語,暴力讓人說不出話,失能則讓人無話可說。但在語言的無能裡,或正因為無,所以有一種能,必然會發生。發生了文學語言,發動了無能裡的潛能,並且發生在《傍晚五點十五分》。
長期照護高齡並且失智的家人,照護者與被照護者都受困於失能與暴力。身體失能產生的後座力,輕易把自己與他人都轟成了陌生人。家人的臉所代表那至高倫理的要求,其重力讓想找回熟悉的家人與自己,都無能脫離,卻也遙遙無期。尋常語言如何能不失效?被照護者已無話可說,照護者又將如何道盡。
但在《傍晚五點十五分》,從尋常的語言,食材,杯盤響動,鍋鏟交擊,和循香味而來那已逝和將逝的時光種種,一種語言冉冉發生,行經失能廢墟,撿拾語言碎片,煨燉成一種力,從無中生有,卻足以對抗失能帶來的暴力,並讓暴力暫且失能。
淚水傷痛與遺憾,一直都在。哭泣尖叫與吶喊,一直都想。但在《傍晚五點十五分》,我們且坐下共餐,一次次重新再做一次家人,一直到我們完全失能為止。●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240
※年度翻譯書》
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評審推薦語
鄭力軒(決選評審,政大社會系副教授)
當代搜尋引擎、社群媒體、演算法等各式科技的迅速進展,徹底顛覆了既有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回顧20世紀末這些科技誕生的時刻,各界曾經熱烈地期待它們可以為人類打開一扇機會之窗,創造出由下而上翻轉中心化的權力體制與社會關係。但歷經了十幾二十年的發展,這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科技,逐漸衍生出由少數企業巨頭所掌控,更為集中化的資訊監控,透過將社會大眾的食衣住行做出更嚴密的監控與操縱,獲取大量利潤,取代了傳統的部分成為經濟的主角。
近幾年針對這些發展傾斜的資訊科技進行批判的論述並不少見,本書則提供了目前書市所見最完整也最精要的分析與批判。讀者可以不必完全同意作者的所有觀點,卻不能無視於作者所提出的警告。
作者以「監控資本主義」這個概念,畫龍點睛地刻畫出,當代資本主義運作的核心是建立在商業巨頭對各種資訊的詳細掌握。在這個模式中,利潤的來源不再單純是商品的銷售,更牽涉到對個體的監控與行為的操縱。作者雖然出身商學院,卻能從社會學的角度,提供了完整的案例爬梳與理論解析。
雖然書中的案例都在國外,但台灣民眾對相關科技的使用頻率在全球位居前段班,書中所揭露的巨大便利背後所隱藏的問題,應當也有很多在地經驗可以驗證。●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254
媒體集中化意思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型獨立媒體是趨勢】
***
這應該是《蘋果日報》(壹傳媒)推出「媒體外包創業」策略後,老闆黎智英首次對外的相關發言。
雖然,文章並沒有直接回答「外包創業」的作法,但看得出來,這也是一種「我們必須勇敢,開懷面對從中學習,跨進這不可測的新聞世界」的嘗試。
此外,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雖然是一位大傳媒的老闆,黎智英卻十分看好小型獨立媒體未來。就個人心得,分享摘要如下:
一、「新聞」應該被重新定義。
~機構壟斷式的新聞型態已經瓦解,「手機將傳媒個人化,每個人發出和分享資訊,從中知道世事和感受其共鳴。……擊中大家的共鳴的那些,成為當天的新聞。」
二、在可以重新清楚定義「新聞」之前,所有的相應措施都只是嘗試與摸索。
~「如果新聞的定義不斷在演變,我們不知道產品是什麼,我該做間怎樣的『工廠』,買什麼『機器』來生產?這是做不到的。」
三、以手機為思考中心。
~「我只可以讓巿場的演變成果,推動我們逐漸重建一個新的新聞媒體,一個手機時代個人化傳媒的結構。」
四、集中化的經營遭受挑戰。
~「我們過去集中化的經營已不夠靈活應變,容不下百花齊放的天地。新聞的定義和共鳴不斷在變,我們也要靈活應變。」
五、小型獨立媒體是趨勢。
~「為了保全代表自己的聲音,每人每天付一塊一個月三十元,有兩三萬支持者獨立網站便可經營下去。……新一代的傳媒就這樣誕生了。……只要這些獨立網站能感同身受代表一個引起共鳴的聲音,我認為是將來傳媒發展的大趨勢。」
六、媒體的作用在賦予資訊「意義」。
~「手機時代傳媒的內容已落到人民的手裡,個人的分享交流的過程,變成了新聞產生的過程。這過程中磨合的共鳴背後,包含了人們的感受和意思的故事,透過我們的關心,成我們的「新聞」。最後傳媒的工作是 How do we make sense of this world!」
***
全文見:(http://www.appledaily.com.tw/…/a…/headline/20170628/37698204)
媒體集中化意思 在 Ing.TV(蔡英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桑德爾遇上龍應台 蔡英文…
第2堂課:蔡英文談媒體集中化 謝志偉巧喻兩岸關係
隔日的午宴是由桑德爾新書台灣的出版社----圓神集團社長簡志忠作東,邀請圓神的作家群作陪,包括導演吳念真、小野、中研院研究員蕭新煌、吳叡人,以及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民進黨執政時的新聞局長及駐德代表謝志偉等。由於謝志偉是出了名的擅長用不同語言、諧音來說笑,讓桑德爾從哄堂大笑中增進對台灣特殊國情的了解。
例如,桑德爾對兩岸關係感到好奇,詢問朝野兩大黨想要什麼樣的未來?國民黨是否希望台灣變成像香港那樣?中國與台灣的整合會是什麼樣子?當賓客們接二連三向他解釋台灣民間族群和不同黨派的複雜想法和立場後,謝志偉冷不防向桑德爾說,其實兩岸關係一言以蔽之,就是你們美國的FBI〈聯邦調查局〉和CIA〈中央情報局〉----FBI是指「Formosa Becomes Independent〈台灣變獨立〉」,CIA則是「China Is Angry〈中國在生氣〉」。這個妙喻讓桑德爾和全場賓客都放下餐具狂笑不止。
桑德爾也特別問到台灣社會對媒體壟斷事件的反應,他說聽起來好像幾乎每個人都反對,他很好奇反對的一方是否有具體的提案來改變法律,以防止有能力的人買光媒體?眾人推派法學專家蔡英文來回答,她解釋台灣雖已有反托拉斯法公平交易法,但這不只是市場的問題而已,還有在中國投資的財團購買台灣媒體,所可能涉及的國家安全疑慮。
在課堂上和談話中都喜歡當發問者的桑德爾追問,如果蔡英文掌握國會多數,她會主張修法納入哪些原則以避免她所說的疑慮? 蔡英文表示,至少需先要求揭露(交易資訊)、其次是規範外國政府對境內事務的影響力,就像美國也有類似的法規(對外資的監管體系涵蓋政治面向)。
有趣的是,相較於龍應台在餐會中為馬英九抱屈,這場餐會的賓客則向桑德爾提到馬被《經濟學人》評為「bumbler」所引起的說文解字熱潮,並問桑德爾如何解釋bumbler字義。桑德爾直言在《經濟學人》那篇文章的主旨下,bumbler應該就是「無能〈incompetent〉,而且犯了很多錯誤」的意思。
桑德爾在短短兩天半中對台灣政治、族群的敏感性和複雜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他說「台灣是非常有意思的案例」。他也在餐敘中學會了兼顧台灣兩大族群的國、台語問候語「你好嗎、呷飽未」,在當晚的演講中,這個現學現賣的開場白果然贏得了滿堂彩。 (資料來源:財訊雙週刊4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