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媒體性別刻板印象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媒體性別刻板印象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媒體性別刻板印象例子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真聽】當「腐」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 #BL文本的系譜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李長潔 😍 . 這一集的標題被兩部BL日劇佔滿...
雖然這篇媒體性別刻板印象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媒體性別刻板印象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媒體性別刻板印象例子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真聽】當「腐」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 #BL文本的系譜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李長潔 😍 . 這一集的標題被兩部BL日劇佔滿...
對各形式的媒體觀看習得主流社會所創造出來. 的價值觀、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職業刻板印象. 以及兩性之間的對待關係(Gunter, 1995)。 容易以媒體所傳遞的形象為參照 ...
電視戲劇也性別刻板印象也大量使用性別刻板印象。舉例而言,劇中男主角的家庭背景、身份地位、職業收入等條件,在設定上絕大多數都會優於女 ...
大眾看來親切幽默的廣告,或許也該讓我們開始重視背後所隱含的性別問題。 ... 來表達對另一伴的心意,就一定要被解釋為性別刻板印象、家務分工失衡?
舉例來說,我們瞭解真實社會中原住民擔任許多角色,但媒體. 對原住民的刻板呈現,通常只描繪他們熱愛運動與唱歌,卻忽略他們其他方面. 的專才與能力特徵, ...
如中國的“男強女弱”,日本的“男人是棵樹,女. 人是根藤”等說法都反映出類似的性別刻板印象,. 而且這些印象很多都體現為男性優於女性。 Page 7. 性別偏見( ...
隨媒體商業化,新聞報導為了吸引大眾目光,容易出現「豪乳妹」、「美尻女神」、「大肌肌猛男」等聳動字眼,加深性別刻板印象,無形之中,形塑了框架 ...
本研究旨在探討相當受到國中生喜愛的社會新聞與影劇新聞報導中的性別. 訊息,檢視其內容是否具有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偏見與性別歧視等觀念,媒體文.
若是以筆者從小到大時常聽到的刻板印象為例子,就會有:原住民同學體育都很好、金門人都很會喝酒、客家人都很節儉。這些刻板印象並非全部都與負面形象 ...
舉例來說,「女生不擅長數理」很明顯就是被簡化的分類。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不同,眾所周知世界上有許多傑出的女性科學家。然而,像這樣經過簡化的分類,往往忽略了 ...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其實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性別刻板印象。像是近期戴粉紅色口罩的學童可能受人嘲笑之虞的事件,便是一個很明顯常見的例子。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電視廣告之 ...
在性別意識高漲的現今,媒體中的性別歧視仍然不少,除了新聞報導外,廣告更是大眾 ... 除了家務分工外,性別刻板印象也經常反映於職權的高低展現。
摘要:刻板印象伴隨著對某一事物或者人物的價值判斷和好惡情感,阻礙人的正確認知。在新聞報道之中,媒體長期對某一群體累積報道形成的信息環境,使 ...
孩子與原有的性別刻板印象產生衝突,再透過自製短片與媒體新聞短片介紹不同的職業性別例子,讓學生開始重新思考職業與性別之間的關係,自製短片中的內容是本校廁所清潔人員 ...
... 在新聞版面甚至影視作品中,仍可看見許多刻板化與負面再現性別的例子。 ... 外專家來台的建議和指引指出,現行媒體中的性別歧視和刻板印象問題, ...
鄧宗聖 在一次媒體再現性別刻板印象的講習中,有位國小老師提問:「為什麼你們講授媒體再現刻板印象的例子,大多是女性,男性的刻板印象就沒有嗎?
當我們的孩子不可避免地開始區分性別時,我們可以通過其他例子來修正刻板印象,例如解釋女孩可以踢足球,男孩也可以留長髮。 我們還可以鼓勵各種各樣的 ...
根據性別與媒體識讀指標,設計出突破性別刻板印象之教學活動及教 ... 在上述例子中,教師教學的選材超越了傳統教材的疆界,將網際網路和生.
刻板印象 (亦稱印刻作用,英語:stereotype),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專指人類對於 ... 性別刻板印象甚至會對科學研究造成錯誤,一個例子是在瑞典比爾卡發現的比爾卡女性 ...
性別刻板印象 (Gender Role Stereotype)性別刻板印象亦稱性別偏見,是人們對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它表明瞭人們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和看法。在對人的認知中, ...
刻板印象 : 父母、師長會認為有刺青的都是不學好的人原因:過去社會觀念影響、電視劇等媒體渲染改善:透過拿實例勸說、以及拿一些刺青師的作品,讓 ...
性別刻板印象 (gender stereotype)就是對男女角色有著僵化、過度簡化或是類化的信念或假設,和所有刻板印象一樣,忽略個別差異,最常見就是以二分法為依歸, ... 新聞報道 ...
於性別建構論的觀點中,大眾媒體除了複製社會文化中性別刻板印象 外 ,也建構對性別 ... 「男子選手之女性特質」與「女子選手之男性特質」在文本分析中所列舉之例子中 ...
在当下的媒体报道中,为追求轰动效应,复制、强化性别刻板印象甚至扭曲女性形象的行为仍屡见不鲜。比如将女性置于不公平、不适当的道德审判中的“女祸 ...
一般的閱聽大眾,在媒體上所見到、所聽到的女性面貌與形象,是何種樣子? ... 而這種情況將延續社會中不良的性別刻板印象,以至於強化性別不平等。
須要求學生,有些人要蒐集卡通的例子,有些人則要蒐集音樂的例子, ... 兒童有更深的性別、職業、人格特質等方面的刻板印象,也有研究發現國.
性別刻板印象 及媒體角色的正確觀念,讓各個公會能 ... 間團體可以提供更多例子,告訴媒體哪些是好的與哪些 ... 民間團體知道,很多媒體所播出來的性別刻板印象對兒 ...
原住民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卻因刻板印象,常成為媒體歧視的受害者。 ... 在中視擔任主管時,特別要求記者在處理新聞時,在種族、性別、宗教、族群四 ...
電玩媒體. •性別刻板印象. 文獻探討. •基本資料:角色性別及人數 ... 常見的例子,就是女性或黑人在數學測驗上的表現,會因為他們在實驗前被告知刻板印.
所以,仔細探究色情片的效果,林芳玫(ibid:80)指出:. 暴力與強暴的情節會強化觀眾的性別刻板印象及強暴迷思,非暴力的色情使男性. 對自己性伴侶的外表與身材滿意度較低 ...
關於媒體刻板印象例子在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媒體刻板印象例子在【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實例-每朝健康女殺手篇】... 的 ...
另一个更现代的动画(不太适合孩子)例子是福克斯电视台的热门电视节目《恶搞之家》。不仅男性角色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厌恶,而且剧中幽默的主要基础就是讽刺和贬低 ...
對此首爾牛奶稱,報告因內部法律檢討而延遲,無意隱瞞。 廣告中的刻板印象. 根據首爾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去年發布的《大眾媒體性別平等內容分析報告》 ...
的性別刻板印象氛圍中,自然而然學到. 了許多性別刻板印象的行為(黃淑玲、 ... 歧視的例子,例如我們在刻板印象中認 ... 媒體、婦女與人權、婦女與環境、婦女.
Tuchman(1978)認為媒體報導女. 性議題時,多以符合父權社會對女性的. 刻板印象的方式處理。媒體在篩選女性. 軍人的新聞時,也不免涉有性別意識,.
為幫助廣告商理解新條規的審核標準,CAP官網提供相關的指南,並輔以情境例子說明。 「菲力起司」廣告誤踩性別刻板印象地雷!
換言之,有害的性別刻板印象是加深性別不平等的幫兇。但它限制女性發展的同時,也斲傷了男性的潛力。因為在這些有害的刻板印象之下,男人不敢做 ...
法,老師想請同學回想一. 下,在你剛認定的時候,有. 沒有受到性別角色的刻板印. 象的影響?請同學在下次上. 課從報章媒體,找一篇受性. 別刻板印象影響職業的相關.
... 親自戴上粉紅色口罩「以身作則」,呼籲男生戴粉紅色也很棒,引起社會開始關注「性別刻板印象」議題,而男生就該喜歡藍色,女生就該喜歡粉紅色嗎?
广告和营销中的性别偏见与刻板印象就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定位与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 ... 性别社会化在今后生活中产生负面影响的例子包括选择性堕胎、教育障碍、家务 ...
新媒體的便利性不只影響到我們的日常,更可能影響到女性在經濟與自我實現 ... 但在新媒體的工作職務性質上所隱含的性別分工,亦使性別刻板印象有加深 ...
38屆會議則奠基於原有性別暴力核心觀點之上,強 ... 美國演員Geena Davis創立媒體中性別中 ... 性別刻板印象. 2020/4/6.
3.媒體:. (1)大眾傳播媒體中對於性別角色始終帶有性別刻板印象,無時無刻的傳播性別認知方面的訊息,無形地影響 ...
各學習主題根據不同教育階段有不同的學習方式,例如在「科技、資訊與媒體的性別識讀」主題中,老師可帶領國小生認識媒體傳達的性別刻板印象;國中生則 ...
性別 互動. (次要概念). 互動模式. 2-2-1. 分析婚姻中. 性別刻板的 ... 媒體資源的運. 用. 別偏見與歧. 視。 性別歧視與性別刻. 板印象。 ... 或校友的例子可做.
己的腦袋有沒有性別迷思、性別歧視、性別刻板印象是很重要的, ... 用一些例子分享,也很期待紙媒在出版法廢除後,展現媒體自律. 的一面。當時蘋果日報進台灣的時候 ...
當性別刻板印象限制了女性和男性發展個人能力、追求職業生涯和/或做出 ... 媒體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往往是基於我們社會中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定型觀念。
在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方面,近年來在台灣發生了不少類似爭議,而我相信這反映 ... 瑞典的有趣例子,看看這個比台灣稍早起步的社會,在處理性別意象上的 ...
可是,以下這兩個人卻顛覆了傳統的刻板印象:吳季 ... 從這兩個例子,告訴了我們,男人可以 ... 因此為了落實性別平等,除了大眾傳播媒體推廣宣導、.
2021年三八妇女节,腾讯地图“做个'女子'司机”的创意广告,意图重建女司机形象,消除司机性别偏见,其广告创意、效果与价值令人关注。当前,新媒体广告中的 ...
焦點議題2月14日情人節,傳統媒體焦點都集中在報道男士買花情況,社交媒 . ... 對男性和女性有性別刻板印象,自古至今,不論中西,人們都會對男性或 ...
1995年成立的「性別與空間研究室」,就是要告訴你,生活空間裡,男女有別的例子,俯拾即是,而性別刻板印象更是無所不在。一個男人的房間凌亂得跟百發子彈掃射過一樣, ...
媒體 中呈現的性別圖像—媒介真 ... 女性身分標籤化(包含:性別形 ... 全忽略台灣社會中的結構性問題,像是官方政策法令的苛刻、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等,不.
媒體 中呈現的性別刻板印象常常被誇大,但它們卻是非常真實的。 ... 現代社會中區分性別角色的困難是使用陳規定型觀念如何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的完美例子。
1990年代為台灣媒體與性別研究大量產出的關鍵時期,當時婦女運動提出十分多樣的議題 ... 性別刻板印象等議題;刻劃媒體性別暴力背後的操作手法,介紹是什麼影響了媒體 ...
職場、媒體和飲食,都看得見依照二元性別作分化的影子(賴佳琳、李淑菁,2019),. 而隨著性平教育越加普及,破除性別刻板印象、同婚通過...等改變逐漸發生,最.
中央社)全球知名玩具品牌樂高(LEGO)11日宣布,將與吉娜・戴維絲媒體性別研究所(Geena Davis Institute on Gender in Media)合作進行一項消除樂高 ...
在我們的社會中,一直存在影響廣告媒體的刻板印象。 在這篇文章中, ... 廣告刻板印象的一個簡單例子是使用內衣中的女性形象,旨在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信息卻被忽視。
性别刻板印象 是针对某一性别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角色的普遍看法或成见。性别刻板印象能够方便人们判断、预测与对方相关的事情,但更多是限制了不同性别人士的 ...
2022年1月15日,她與《叔·叔》導演楊曜愷、性別研究學者黃鈺螢 ... 明報在2019年刊出的一篇名為《火星庫:媒體塑造性小眾刻板印象》的專訊 ...
體影響力,翻轉性別刻板印象的例子。 三、綜合活動. (一)教師總結:大眾媒體對於社會的影響力相. 當深遠,廣告內容也是一種雙面刃,能解放個.
新媒體的便利性不只影響到我們的日常,更可能影響到女性在經濟與自我實現上的機會,以及 ... 但在新媒體的工作職務性質上所隱含的性別分工,亦使性別刻板印象有加深的 ...
社交媒体对两性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在极度保守的社会里,让年轻男女可以 ... 男性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比现实中更感性温柔,是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转变。
為何有些男人只會賺錢,家事、孩子全丟給老婆處理?心理師一席話揭關鍵原因2023-04-16 10:30:01印度父權社會導致女性地位低落?久居當地的她道出深刻觀察,2大觀念和你 ...
本來倡言女性就是技不如人,沒什麼好講的,但是網協與媒體可 ... 你想到哪些例子可以回應、討論? ... 而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對於女性街友的歧視及充權,更是一.
疏離的模式,性別刻板印象遂在日常生活中. 漸漸成形。 ... 男性的性別刻板印象,讓男性也能共享性別. 平等的成果。 ... 媒體應具有性別平等觀念,並進一步促進.
性別 平等專業人力不足,且性別主流化是需要不斷學習,為使彰化縣民間團體、社區了解 ... 性別平等與媒體教育 ... 老師舉的性別刻板印象例子很實際、生活畫,能引起共鳴。
本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在性別刻板印象達到顯著性改變,但在跨性別態度. 上並達顯著改變。 ... 將以講授與分組討論進行,搭以媒體的教材,例如:在第三週將以「跨性別內.
1 O 2√ X 媒體窄化性別角色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提高收視率。 ... 舉個例子: 如果一個男性或女性的行為與社會定義在他們身上的性別刻板印象有所不同,那麼他們就不符合 ...
英國媒體BBC曾報導,台灣女性從政比例高於國際,顯示台灣是個「適宜女性從政的地方」。 ... 相較男性,女性政治人物容易被貼上來自刻板印象的標籤。
還有性別刻板印象對一個人成長經驗的影響。 ... 出我們對性別的觀念,隨著年紀漸漸增長,性別觀念也會受到學校教育、文化或社會環境、傳播媒體的影響;通常聽到的就是 ...
12 我覺得基礎教育的老師,應由女性. 來擔任,因為她們對年幼的孩子較. 有愛心和耐心。 .005 .01 .01. 13 在運動媒體中男性運動員的出現. 次數 ...
運動訓練、運動媒體等。由於,過往體育師資培育對性別議題較不重視,多數體. 育教師在進入教學場域後,才能透過研習或在職進修獲得相關資訊,因此,帶有. 性別刻板印象 ...
性U2 探究社會. 文化與媒體對身. 體意象的影響。 性別角色的突破性E3 覺察性別性J3 檢視家性U3 分析家性(A2) 覺知生 ...
性別刻板印象例子 ... 從小,男生只能玩機器人與模型,若玩洋娃娃或扮家家酒,則會被人取笑;女生被要求要有「女孩子家的樣子」,必須柔順、乖巧,若太好動 ...
藉由這兩個性別化的刻板印象,可以看出性別在職業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職業並非「性別中立」,每種職業皆可由男性或女性(或其他性別)從事,但仍見某些職業較多 ...
希望小朋友透過故事聆聽、討論及活動參與,破除性別的刻板印象的迷思,並了 ... 六)能增進媒體廣告所傳達訊息的敏銳度。 ... 例子來反駁,整節課討論地熱烈非凡。
如要了解女性與死刑的關係,宜倩教授建議要進行實證研究。可以從檢察官寫的起訴書、從法官寫的判決書、從媒體寫的案件報導開始分析,這些文本是否不單只是 ...
作為現職國小老師,我一直認為,性別平等教育是小學最重 ... 窺在社會、教科書中仍然存有的刻板印象,也可以看到性平議題 ... 正因為在生活中、在媒體上、在文.
性別 平等概念,但仍殘存性別刻板印象,且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內容了解也不 ... 「在更多的生活中報章媒體,以及人際的關係,都隱含了『性別』的存在」. (F-3-07)。
至於對性別的刻板印象,通常體現於性別分工,如「男主外,女主內」,以及 ... 不過,從以上例子可見,部分刻板印象傾向負面,更重要的是,它呈現的狀 ...
兩部影片都一同反映了媒體中的什麼現象? ... 性別刻板印象 ... 劇中擔任甜栗廚師的馬賢利本為男兒身,但其性別認同為女性,歷經變性手術後,身分轉換為「跨性別人士」 ...
刻板印象 (亦稱印刻作用,英語:stereotype),是一個社會學術語, ... 性別刻板印象甚至會對科學研究造成錯誤,一個例子是在瑞典比爾卡發現的比爾卡女性維京 ...
這一點和. 歐美國家有所不同,因此香港社會包括媒體從業人員本身常常會有一. 種印象,那就是新聞行業,不可能存在性別平等問題,因為本身已經. 是女性主導。
廣告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從1970年代就已經被討論到現在,1970, ... 轉變主要的原因是在80年代末期,第三波女性主義開始興起,強烈的批判了媒體對於女性的 ...
校教材裡常見的性別偏見包括:語言偏失(linguistic bias)、刻板印象 ... 我舉幾個例子,譬如自然科教科書裡面的圖片明顯有性別差異。我把所.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黃葳威表示:「的確很多時候,廣告會有這種狀況,刻意認為男生跟女生,都有一定特定的職業或特定的角色扮演,特定的性別氣質。女性 ...
我們可以發展一種性別教育,將色情品中的性別權力關係與意識型態加以揭示,並且檢視其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性暴力」、「物化人體」等「偏差」內容 ...
透過性別刻板印象、壓迫多元審美的廣告不論在哪個國家都層出不窮。 ... 廣告內含性別歧視、物化女性、強化既有性別分工的行銷歷史很悠長,與大眾媒體 ...
計畫目標、執行策略、辦理情形皆要扣緊計畫及原設定目標,會議資料第10頁,民政處(宗教禮俗科),由女性擔任禮生、訃聞的稱謂改變,皆是良好的例子,建議各局處可參考其他縣 ...
至於性/別方面的刻板印象,通常體現於性別分工,如「男主外,女主內」, ... 不過,從以上例子可見,有些刻板印象傾向負面,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呈現 ...
一些被禁止的规则的例子如下:要求男女穿不同的制服;要求女性化妆;只允许女性员工佩戴首饰;根据性别,只允许男性员工留短发,或要求员工总是把长发向后梳。
台灣在性別意識與刻板印象的翻轉上,雖然逐漸有所進步,但真正的進步來自 ... 的是,他們的訴求受到大眾與媒體的注目,因而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支持與 ...
性別刻板印象 與歧視的體育教學內容便容易在各個教學場域中複製,導致不同年 ... 平等,需要各個不同的社會制度一起努力,包括法令規定、教育訓練、媒體再現、.
二、性別角色(一)意義:基於社會文化的因素,社會期待男生、女生所應表現出的適當行為或 ... 三、性別刻板印象(一)性別角色受到家庭、學校、傳播媒體與社會文化的影響, ...
媒體性別刻板印象例子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當「腐」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 #BL文本的系譜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李長潔 😍
.
這一集的標題被兩部BL日劇佔滿<3 雖然我完全不是腐世界的人,但也因為近年的幾部BL(boys’ love)電視、電影作品,被開發出一條新的道路。從前看過中國的網路劇《#上癮》才接觸到這種以女性為主要收視群眾的同志作品(到底可不可以叫同志作品呢?),而在BL原生地製作的《#大叔之愛》(2018)、《#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2019)、《#昨日的美食》(2019)、《#腐女不小心跟gay告白》(2019)、《#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2020)等。
.
從文化研究的觀點來看,圍繞著BL文本所構成的腐文化社群,有著某些特定的身分認同、文化實踐,像是「可見」與「不可見」的現身,而閱讀BL文本則是一種對傳統、固定的性別互動的逃逸和抵抗。更有趣的是,BL文本在台灣的發展是與言情小說、少女漫畫、漫畫王、租書店密切相關。今天就來聊聊這些。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是30歲的魔法師(?)
▶ BL文本的起源
▶ 日本現代文學奇書 - 少年愛與A感覺
▶ 腐文化裡的身分認同與實踐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從漫畫租書店開始的台灣BL羅曼史
▶ BL次文化的大眾化
▶ 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uu1qkokj0r0875i8aqkdyj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PZ8MHglWFr5CtmvuE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2QoXWGTZkP3iZWmK6CZ6lM?si=qqdfvszSQLu4GGW3Gz99Tw&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reurl.cc/V3KKvZ
|
///// 完整論述 /////
.
▓ #BL文本的興起
.
近年的動漫影視作品吹起一股BL風(boys’ love),無論是日劇《大叔之愛》、《如果30歲還是處男 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還是台劇《紅色氣球》、《越界》,或是有點久以前的中劇《上癮》,更有一堆泰劇。耽美男色的作品,成為某種大眾流行文化的類型,也擁有大量的女性觀眾(姨母們、腐女們…),甚至跨域到更廣大的閱聽眾。談到BL文本,就不免地還是要回到日本文化的脈絡中來理解其生產。
.
一般來說,日本女性小說家森茉莉的《戀人們的森林》(1961)、《枯葉的寢床》(1962)可以說是BL文本的濫觴。雖然在60年代的少女漫畫裡,就有性別越界的例子,例如池田代理子、手塚治虫。但竹宮惠子的《風與木之詩》(1976)才可以說是少年愛漫畫的骨灰鼻祖作品。該作品帶有古典、西歐風情,以尚未發育第二性徵的少年為主角,劇情相當煽情。也就是說,在7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的領域接納了少年愛文本,進而80年代時,少年愛類型漫畫正式成為少女漫畫的子類型。
.
直到90 年代日本《B-Boy》雜誌為與先前沉鬱耽美或具有情色元素的男性同性愛作品區隔差異,提出「ボーイズラブ」(Boys' Love)一詞企圖將出版品設定為明亮輕快喜劇收場的男性同性愛漫畫,雖最後未能收效,卻使得BL一詞成為後來所有男性同性愛作品的代稱(楊曉菁,2005)。若說耽美與BL有甚麼區分,可能有「名稱」、「風格」、「敘事」三種區分,甚至,BL指稱更加通俗的文本流行。
.
▓ #少年愛的文學起源
.
然後再來看一下少年愛概念的系譜,可從稻垣足穗《少年愛的美學》(少年愛の美学)裡見到軌跡,其指出作家森茉莉,是耽美小說的起源,她的小說《戀人們的森林》、《枯葉的寢床》,開啟了女性描寫男同性戀的文學類型。稻垣足穂,是一位新感覺派作家,提倡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躍入事物本身的直觀與觸發。1969年以《少年愛的美学》獲得由新潮社推動的「第一回文學大賞」。
.
《少年愛的美學》裡蒐集大量東方與西方的少年愛(Knabenliebe)、同性戀資料,也對其進行詳實的解說、細微的敘述,尤其是描繪男性對少男的慾望,少年愛大抵也與日文中的「若眾道」相稱(劉靈均,2019)。《少年愛的美學》的核心論述是「A感覺」,他認為,人的快感包含肛門(A=anus)感覺、陰道(V=vagina)、陰莖感覺(P=Penis)、口腔感覺(O=Oral),廣援博引古今中外對於性快感的描寫比較,並且將其用以解釋對美少年的愛之美好(高橋孝次,2010)。
.
「A感覺」的論述,明顯運用精神分析師Sigmund Freud的「反覆說」,他將人做為一個由口到肛門的構器,A感覺是快感的原初,V感覺則是A感覺的派生,P感覺是V感覺的翻轉,那O感覺的進食行為也是性快感的一環。
.
所以,稻垣足穗論證到具有A感覺的少年是性的基礎。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到底在講什麼(@@)。總之稻垣足穗認為「A感覺」是「失去的」,其正是「對某種失去的東西的鄉愁」,無論是性的歷史性、現代人的快感、日本傳統中的若眾道。無論他的理論架構你能不能接受,或是感到貶抑女性不合乎性平,這本「奇書」的確理論化了日本現代的美少年文本,奠定男色審美的趣味,也提供了某種具有歷史地位的文學解讀。
.
▓ #BL文本與腐女社群
.
記得好幾年前上社會學課的時候,有一組同學彙整了100大重要的BL動漫作品,我只認識《純情羅曼史》、《世界一初戀》,並且對這些作品進行大規模的分析。口頭報告時,她們雙眼燃燒出灼熱的視線,說明為何某些作品是「必看」。那時我第一次見識到「腐女」的力量。
.
所謂「腐女」(應該不用解釋了吧),源自於日文中的「腐女子」(fujoshi),最早出現在2000年時的「2channel」網路論壇上,延伸著90年代愛好閱讀耽美小說的女性。
.
腐女,指稱喜歡將萬事萬物都解讀為男男同性關係的女性。2005年後,日本媒體開始注意到腐女群體,腐女的名詞正式出現在大眾媒體中。後來,在課堂上,可能是因為我對日本文化的愛好態度,讓很多腐女BL同好們紛紛跳出來討論BL作品,我才驚覺,原來有這麼多人在喜愛BL。
.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為什麼某些女性讀者會熱愛閱讀 BL?臺灣地區已有若干研究為上述問題提出解答,例如鍾瑞蘋(1999)的問卷調查分析發現同性戀漫畫閱讀者的閱讀動機包含好奇心、流行感、偷窺感、感官刺激等,閱讀經驗愈多者也可能因社交動機持續閱讀;楊曉菁(2006)、張茵蕙(2007)、及葉原榮(2010)以小規模樣本進行深度訪談,發現女性讀者喜歡 BL 的理由包含對性別刻板印象及父權社會的厭倦與抵抗、對男男曖昧情愫衍生浪漫想像、得以窺視男性/體及性愛情節但可迴避女體成為男性情慾目標等。(轉引自林奇秀,2011)
.
周典芳(2010)的訪談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她指出 BL 故事中的四種關係性
以及三種性表現(性愛描述的特徵)是吸引女性讀者的主要理由:在關係性方面,「對等性」係指戀愛雙方常表現出權力關係的平等感;「多樣性」是故事情節設定與角色屬性相對複雜,充滿各種可能性;「禁忌性」是指悖德的同性之愛具有淒楚美感,讀之可獲得感動與勇氣;「現實性」則是指 BL 讀者對女性向讀物中條件優秀男性搭配條件低劣女性的不認同,相較之下,虛構的 BL 故事反而顯得真實(意謂「條件相當的兩個人在一起才是合理的」)。
.
在性表現方面,「逆轉性」是指讀者在 BL 閱讀中扭轉了一般女性「被觀看」的經驗,成為觀視性愛與男體的主動者;「人間性」是指 BL 故事中的性是有情感、人性化的,不僅是感官的刺激;「配慮性」則是性愛雙方會體察並關心對方感受(即使是虐待式性愛的描寫亦然)。(轉引自林奇秀,2011)
.
而林奇秀(2011)則以「踰越的愉悅」來做為解釋。她以「逾越」概念為基礎,歸納六種「因逾越而愉悅」的閱讀快感。在悖德的愉悅中,讀者逾越以一男一女為主的異性戀體制與社會常規加諸在愛戀雙方身份的箝制;在反抗與逆轉的愉悅中,讀者逾越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規範、與桎梏;在控制與匡正的愉悅中,讀者逾越傳統作者相對於讀者、訊息傳送者相對於被傳送者的文本理解模式,奪得積極解讀文本、擺佈文本、改寫文本、或創造新文本的主動權,同時也在這些行動中積極地定義她們心中可愛可親的男性。
.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透過作品與討論,腐女似乎擁有一個想像(也是真實)的文化社群,社群中的人們有種隱藏的規則:低調地喜歡BL,不要讓他人發現身分。在岡部大介(2008)的〈腐女的身分遊戲-可見與不可見的身分〉中,描述了腐女群體的次文化樣態與身分認同。他用Erving Goffman的劇場理論解釋,腐女的現身,不只是一種對自我的看法,同時是社會關係的反映。岡部認為,腐女身分認同在「可見」與「不可見」的戰略實踐中被構成。
.
他們一方面會偽裝(隠れ)成「普通女子」、「低調」,來躲避主流社會、親戚家長、同伴好友的觀察,像是《我家女兒交不到男朋友!!》(ウチの娘は、彼氏が出来ない!!)裡的水無瀨空。但另方面卻會運用「萌語」(萌え語り)、「妄想」(張瑋容,2013),來暗渡自己的喜愛與實踐,像是「攻」、「受」、「總攻」、「總受」的描述,或是描述劇情類型「下克上」、「攻攻」,很多時候也會藉由作品的「類型」(genre)與角色的「配對」(coupling)來表達自身與確認腐認同的存在。
.
學生很愛探詢一個問題,腐女群體究竟跟非腐女群體有何不同?沒想到,還真的有人做這個研究。宋佳的〈腐女的形象調查〉,以大學生358名(男性106 名、女性250名)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腐女們容易受到非腐女與一般男性忽視,但他們接受自己,不在意他人眼光,他們的生活因為BL作品的愛好而感到豐滿充實。我們可以見到岡部所言的「腐女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延伸,腐女的「可見」實踐,有時候是一種對「汙名化」(stigma)的抵抗,也展現腐文化對腐女所產生的意義豐沛世界。其他還有相關延伸出的腐類型還有「腐男」、「腐人」、「腐死鳥」,「腐教」、「BL腦」,也是蠻有趣的討論。
.
從前日本的腐文化社群常遭受批評,愛情至上論展現的,其實只是她們利用來逃避困擾女性的性別議題。不過,直至今日,在性別運動更加顯著的現在,透過對BL文本的接觸、對同性愛的BL式認識,讓許多腐女、腐男們願意更進一步地去認識同性戀群體的真實生活與權益。
.
▓ #90年代的租書店 #台灣的BL文本殖生
.
回到台灣的BL文本,其興起與日本的耽美文學有極大的直接連結。對於台灣的少女來說,言情小說是很重要的浪漫啟蒙、性愛啟蒙。這個文學領域,讀者、作者、編者都是女性,性別化產業的特色得以令其充分演繹台灣當代女性的愛慾想像(有別於瓊瑤)。自1990年代初期,這個產業成熟完備,然後以「租書店」、「網咖」、後來有「便利商店」作為重要的傳播場域。有著時代性的意義。(楊若慈,2012)
.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與日本 BL 文化之所以產生聯繫,乃是因為二者共通的主要傳播與流通場域,也就是台灣獨有的漫畫租書店使然。女性讀者們在漫畫租書店,閱讀消費這些平價、淘汰率高、收藏價值低、故事公式化的文學商品,BL類型的漫畫文本也影響到言情小說的閱讀嗜好,開始有日本BL輕小說出現,也有台灣作者出版BL言情小說,例如知名的《烈火青春》系列。台灣的女性讀者亦逐漸發展出看BL漫畫的喜好。(楊若慈,2012)
.
而言情小說的BL文本,並非與同志文學相同,白先勇的《孽子》、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吳繼文的《天河撩亂》。同志文學某個程度上,還是比較真實地、寫實地表達著同性戀主體與群體的內心刻劃與社會處境。但BL文本則聚焦在男男之間的戀愛關係,較不牽涉到社會處境,各種阻礙困難都可以在愛情的力量中,被迎刃而解。
.
▓ #BL文本的大眾化 #推一部日劇
.
近年有許多電視劇推出以BL為主題的作品,或是原著,或是改編漫畫,也造成了一股「賣腐」風潮,這個賣腐以異性戀男主角為CP,打造各種BL浪漫幻想,也更將BL文本從次文化推向主流。
.
BL劇不是同志劇,可以想想那些歐美的同志電視劇,如《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那是真真實實給同志族群欣賞的戲劇(不過,這個時候應該要問問腐人類們,看到同志劇的感覺是甚麼)。
.
談談最近看的一個奇妙的BL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這個設定實在是太神奇了。故事中的異性戀直男男主角,身處在以BL為架構的世界中,為了防止自己陷入戀愛,因此努力的在避開各種 BL 漫畫裡的套路,避開一切有可能會被「掰彎」的場景。有時候想避卻避不了,套路與反套路的攻防戰,就在男主角戰戰兢兢的防堵中出現趣味。
.
只要兩個男人對到眼,就會展開命運之戀的世界!小混混和乖乖男餐廳的邂逅,明明不怎麼美好卻會被腐腦和戀愛濾鏡看成浪漫的狀態。其他像是「路倒的陌生人」、「聚會裡跟你一樣無法進入狀況的男子」、「隔壁跟你借筆記的男子」,看著男主角不斷地解釋各種腐場景,也讓我好好地學習了一番。
.
可以更令人深思的是,如果我們把劇名改成「絕對會變成異性戀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異性戀的男人」,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同理心地思考身處於異性戀世界中的同志朋友呢?
|
#參考文獻
.
1. 高橋孝次. (2010). 『少年愛の美学』 とフロイトの反復説. 千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1), 1-14.
2. 劉靈均. (2019). 從東亞少年愛到台灣同志: 吳繼文《 世紀末少年愛讀本》 與須永朝彥. 台灣學誌, (18), 43-64.
3. 楊曉菁. (2005). 台灣 BL 衍生 「迷」 探索.
4. 岡部大介. (2008). 腐女子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ゲーム: 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可視⁄ 不可視をめぐって. 認知科学, 15(4), 671-681.
5. 宋佳. (2015, September). 腐女子のイメージ調査. In 日本心理学会大会発表論文集 日本心理学会第 79 回大会 (pp. 2AM-025). 公益社団法人 日本心理学会.
6. 楊若慈. (2012). 性別權力與情慾展演: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研究 (1990~ 2011).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1-150.
7. 張瑋容. (2013). 從 [BL 妄想] 看另類情慾建構-以台灣腐女在 [執事喫茶] 中的妄想實踐為例. 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32), 97-133.
8. 林奇秀. (2011). 腐女的閱讀逾越/愉悅感 BL (Boys’ Love) 女性讀者閱讀經驗分析.
9. 張茵蕙(2007)。薔薇纏繞十字架:BL 閱聽人文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10. 葉原榮(2010)。王子的國度:台灣 BL(Boy’s Love)漫畫迷的行為特質與愉悅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新北市。
11. 鍾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媒體性別刻板印象例子 在 張珮歆Carey Ch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北一女校慶聊天十分鐘45元的新聞,還可以怎麼討論?】
﹏﹏﹏﹏﹏﹏﹏﹏
▍輿論怎麼開始的?
﹋﹋﹋﹋﹋﹋﹋﹋
.
北一女中12月12日舉行117周年校慶和園遊會,其中一個攤位提供「聊天」項目,消費者可以從街舞社社長、民謠吉他教學、流行音樂社社長、合唱團團長等學姐中,選擇拍照、點歌、聊天、打球等活動。
.
引發網路熱議,有人認為有商業頭腦、有人則認為不妥,更多的是在網絡平台的批評和羞辱。
.﹏﹏﹏﹏﹏﹏﹏﹏﹏﹏﹏
▍可以用什麼方式更深討論?
﹋﹋﹋﹋﹋﹋﹋﹋﹋﹋﹋
.
1、標籤拆解:
.
將主角多重身份背後標籤拆解,通常輿論都是從標籤的衝突之中產生
比如「你是xxx就應該要ooo」,而當沒有做到ooo時,就會引起輿論
所以將標籤拆解,以便理解「預設概念衝突」是怎麼發生的
.
2、三種觀點:
.
這件事的社群輿論主要從三種觀點切入,分別為 #社會 #商業 #教育
我會以第一人稱口吻,描述各持這三種不同觀點的人會怎麼表達
.
3、先後因果:
.
先發生「園遊會」,才有「網路熱議」,然後才有「新聞報導」
所以不能直接看到「新聞」來反推「辦這種活動」的起心
「是為了賺錢才辦活動」
.
🚩標籤拆解
.
北一女學生同時背負 #女性 #名校 #高中生 的標籤
.
🚩三種觀點
.
▍社會觀點
.
著重在 #女性 #名校 的討論
.
►為什麼這麼多活動,「拍照」「點歌」「打球」可以,唯獨「陪聊」被特別放大?
.
►「女性」與「盈利」掛鉤,潛意識便會跳出「性交易」「八大行業」?
這是這社會還不願正視的問題所致,#污名化 和 #歧視 普遍散落。
.
一來不明白八大行業真正內容為何,而直接認為這是下賤、骯髒的,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酒店從業人員都是在賣身、賣感情,會上酒店的人也不是每個都想亂搞。
.
酒店客群主要分成商業客和兄弟客,商業客就是一般西裝領帶的商務人士而已。
.
酒店又依照服裝樣式開放程度分成 制服店、禮服店、便服店。
以最單純的禮服店而言,就只是倒酒、整理桌面、唱歌聊天,僅此。
.
再有更多的接觸,如果自己不能接受,是可以拒絕並換桌/換台的,看每個人程度到哪(當然有些人就是想找人包養,用自己去交換未來,用話術和身體去勾引客人,但大部分不是。)
(btw我前男友幹上的那個就是這種典型,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感謝前男友讓我對酒店行業了解透徹。)
.
當感受到被侵犯時,每個小姐會有求救暗號,打暗號讓少爺/行政/幹部知道,就可以被保護離開。
.
二來是對於女性的「貞潔」要求凌駕於「身體自主權」,女性應是屬於另一個主體的,不是自己的,這種「自己」除了身體,還上崗到了包括「時間」「談心裡話」
當這樣的行為被作為獲利工具,就如同出賣自己的靈魂約契
.
►名校背後的品德枷鎖
.
大家對於這種社會新聞「xx高材生竟然犯了oo罪」不陌生,這種就是標籤的概念衝突。
背後假定了「會讀書就應該品行優良」
.
或者穿著小綠綠制服,走在路上就應該要舉止端莊賢淑、在公車上要坐有坐相等等。
(短褲夾腳拖是我高中的基本配備,想來也是對於這種標籤的微小反抗。)
.
今天當「應該品行優良的高材生」與「八大從事人員的陪聊工作」碰上了,標籤的衝突因而產生。
.
►物化自己、販賣父權紅利?
.
如果說酒店公關是物化女性和販賣父權紅利的終極體現,那在灰色地帶的直播主、「線上聊天平台」算不算是?
她們都知道「我是漂亮的/性感的/甜美可愛的」「女人」正是收益來源,因此從事此行業。
.
但北一女學妹一開始辦這攤販的起心,是「因為我知道男人會付我錢」而去辦的嗎?
.
什麼是物化自己?
用身體作為契約的客體,主動的成為從屬者/商品化,又因性別權力不對等而失衡。
.
就我與學妹們聊天的過程中,她們的起心本意與「仗著自己是女生來賺取男生的錢」而且「我就是要成為商品本身附加在男生身上」恐怕相去甚遠。
.
▍商業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與 #高中生 的討論
.
►如果說市場機制裡,有需求就有供應,有客群願意掏錢買單,交易便成立
但這個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還是本來就存在?
.
這個需求內涵是什麼?
是社會上無處可去的焦慮。
.
對高中生而言,就是升學壓力、同時處理課業、人際、社團、家庭的滿腹辛酸,師長的不理解或高壓要求
因此他們有了「只有年紀相近的學長姊能體會、並針對當前環境給予建議」的需求。
.
對校外而言,是對光環的想像與追逐。
人們對於自己未到過的地方,會有加成的想像附著,例如,能出國讀書/旅行,一定很有國際觀/一定家裡很有錢,那他們是怎麼做到/從中習得什麼,無論他們到底是靠自己的努力達成還是靠爸(能考上名校,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資本落差)
.
不一定是升學主義學歷至上,根本而言,出於人性的基本好奇使然。
.
►園遊會本質:娛樂性的進行學生商業行為賺取班費
.
這邊有兩種輿論聲音:分享心得經驗怎麼可以拿來賺錢/怎麼可以用無成本的方式賺錢
.
但首先,沒有人會在園遊會時候做公益,什麼家裡的破布娃娃都可以拿來賣個三五十塊
.
與其說為了賺大錢來辦活動,不如說為了符合園遊會性質加減產生一些金錢流動
.
大家都有辦園遊會的經驗,通常都先問班上有沒有人家裡是賣什麼吃的喝的,再來設計一些遊戲或服務
這就是練習如何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盤點現有資本設計商業模式
.
對高中生而言,他們的資本並不多
「知識」和「經驗」正是他們最大的資產
.
呈上,當他們發現有市場需求,而他們正好能以現有資本作出供給,且現實面呈現供不應求情形,證明這樣的價格符合市場機制並未超過
.
但為什麼知識可以賣錢?
.
►知識經濟、知識變現
.
有位知名網紅表示「女學生要想啊,你憑什麼賺取這個錢,律師和心理諮詢靠講話可以收那個錢,是因為他們的專業」
.
憑什麼賺這個錢,就是對於這個「知識」和「經驗」的質疑。
.
坊間職能培訓、升學求職經驗分享、家教、線上課程、一堆冬夏令營培訓、之前紅極一時的醫學生面試工作坊爭議,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
知識經濟是近幾年才蔚為風潮的商業模式,最初因著互聯網從中國大陸崛起,2017年被稱作知識經濟元年
.
除了打破原本實體物換取收益的模式,也包括縮短知識變現歷程(產品-營銷-交付),轉變為擁有知識的主體獨立完成這個流程,實質經濟性價值判斷就來自「知識的不可取代性」
.
衝突點在於他們認為,高中的知識,大家攝取的大部分相同,不可取代性低、「專業性」低,有課綱、有老師,就能觸及這塊知識
.
但「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已經脫離全民教育的階段,高中課程更深更廣,無法妥善吸收而載浮載沉於知識苦海的學生才是多數
.
北一女學生的專業,不止在於課業本身,更是「學習如何學習」這件事,「如何有效率的、有系統性的」張羅和梳理浩瀚陌生知識,這才是她們的不可取代性。
.
►「零成本、高收益」
.
這則新聞被放上網時,那個筆者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個攤販,這個「零成本」恐怕未估計得到這些知識和經驗時間的隱形成本
.
在跌跌撞撞中所獨自承受的心理壓力,在沒有人提攜和引領時的惶恐和迷茫,這些對高中生而言,都是很沈重的成本
.
在這過程中,學習如何去找前輩解決種種心理與精神困境,如何與同儕相處互動待人處事、在社團上當幹部,學習如何做一個領導者
.
要同時兼顧家庭、課業、社團、人際,這些是成本,也是經驗的獨特性
.
►業界前輩怎麼說
.
我從前輩板上截取的,但資料太多混淆來源了,如果有人知道麻煩告訴我!
.
原文如下:「
【怎樣是門好生意】
有一年的期末報告主題是老師給每一組學生一百美元的基金,要他們去創造最高的收入,並在期末報告時上台分享。
.
大部分同學都是去買東西來賣,靠各種加工或銷售方式賺取差價。但最後獲勝的那一組根本沒有買任何東西來賣,卻獲得了最高收入跟超高利潤率。你猜他們怎麼做的?
.
這組同學仔細分析了所有手上擁有的元素,發現這次報告最有增值空間的不是那一百元能買來的東西,而是他們自己花在這件事上的工作時間、全班同學在期末報告時專注聆聽的十分鐘,以及這些準畢業生的未來。
.
於是他們把期末報告的上台時段賣給了徵才企業跟獵才公司,最後選了出價最高的一家,不僅沒有花到那一百元,還賺了好幾千元的收入,甚至可以獲得未來獵才成功的抽成機會。
.
這就是商業頭腦,懂得從資源稀有角度出發。我要是天使投資人,還會想從當中談一輪找出是誰發想跟執行這個計畫的(當然要付錢給他們),長期輔導跟追蹤這一群孩子。
#時間才是最值錢的資產 #年輕人的未來更是」
.
▍教育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高中生 的討論
.
►誠如前面所述,能夠上名校的,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資本,這些是幸運,而不單靠「自己多努力」
.
有些人認為,這是販賣光環,是忽視了作為社會族群中佔優勢的位置,將功勞佔為己有的自大行徑
.
但不只北一女有標籤,其他學校各自有各自的原罪要背負,這邊的問題,我想,是會持續在有人有文明的社會持續存在的
.
►身分,資格論,17歲怎麼談108課綱?
.
高二,才經歷新課綱一年,可能連自己學習歷程都還搞不定、甚至連老師、學校都還摸不清楚課綱到底在做什麼,有什麼資格談、甚至收錢?
.
理念者與實踐者,很多時候是不同人。
.
在坊間教育組織裡,是因為認同了同一個理念而湊在一起,但在國民教育的教學場域,一個政策的實施,不是每個人都認同,迫使大家開始群起討論這個方向,需要更多的激盪和問題反饋,才是推動下一個進程、或是將遇見所阻呈報回政府機關並再修正的重要過程。
.
更多的討論,應是被鼓勵、而非以資格審查而禁止的。
.
另外,新課綱大家都還在摸索,教學者與當事者,會有不同的摸索經驗,是只有那個位置能看見的視角和困境、新想法和新的焦慮
.
各自有各自獨特經驗,就值得被提出來探討,跨越了身份審查的問題
.
►教育資訊落差,是可以販賣的嗎?
.
現實是,北一女的資源肯定比其他學校優渥。(我在TFT徵才那篇有詳細談)
.
她們有的資訊、管道、組織、計畫,其他學校可能不見得有、或老師不見得重視,阻斷許多機會流入學生手中的可能。
有些人認為,名校學生經歷這些活動營隊後的心得,販賣給其他學校沒有參加過的學生
.
衝突點在於,這樣的資源落差,是大多數教育(含NGO)工作者致力想解決的問題,當這種落差被用作盈利時,是一種「傾銷」之既視感
.
在國際衛生場域上,曾發生過一件事:
某A大國獲得B小國的共用病毒株後,回去研發出疫苗,再高價賣給B國
.
這個共用病毒株可視為總體教育資源,名校(A國)從總體資源中拿取站比較多的資源後,有能力產製出知識結晶(視做疫苗),再賣給原本被剝奪資源的那些學校學生(B國人民)
.
雖然行為無本意,但在結構上問題油然而生,高中生或許不明白這件事還藏有這一層問題在,但每個角色在社會上,都同時擁有壓迫與被壓迫者的位置。
.
.﹏﹏﹏﹏﹏﹏﹏﹏﹏﹏﹏
▍為什麼先後因果關係重要?
.﹋﹋﹋﹋﹋﹋﹋﹋﹋﹋﹋
.
有段話如下:
.
「顧客清一色是男性,恐怕賣的都還是“女高中生”甚至“北一女”相關的概念,所以“成本”並不是零,而賺取的就是“父權紅利”,所以這件事的本質其實是“父權經濟”。
.
“父權經濟”在任何男性掌握資本而且有貧富差距的社會都存在,程度多少的問題而已,因為“愛慾”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而且女性天生可以在生理和心理上供給,所以市場必定存在。父權經濟的光譜很廣,從單純的陪伴經濟到性產業都是。」
.
►這是很典型「用新聞來看事情」
.
看似振振有詞,實質為 #倒果為因 的謬論例子。
.
再次強調,是先有園遊會,才有新聞。
不能看到新聞註解「顧客清一色都是男性」,就認為學生是為了招攬男性而做。
.
🚩那新聞媒體怎麼報的呢?
.
▍標題:「真香」「暴動」「懂賺」「清一色男性」
.
▍內文:
.
「有沒有照片?正的話馬上驅車前往」
「便宜還保證女高中生」
「不早講,我在火車上了」
「直播主出道預備」
「良心事業,人美心美」
.
►著重顏值、外貌,而非舉辦活動初心,強化「只有漂亮的我才要去」
.
是她們在物化自己、還是新聞出來後,社會在物化她們?
.
▍這是對事實的描寫、還是變相鼓勵風潮?
.
是對社會反應的記載,還是以明知可能的眾矢之的作為標題博眼球?
.
記者知不知道可能會產生的輿論和社會問題、對當事者、北一女的傷害?
.
記者有沒有這個責任要知道後續可能影響?
.
有沒有攔截問題的責任?
.
▍刻板印象的強化與新的標籤
在議題被鼓動到大家一窩蜂去搜尋時,「陪聊」「台女」在搜尋度暴增,新的標籤就產生了,成為「熱門關鍵字」,永遠留在網路平台上。
.
▍媒體少了什麼?
.
所有新聞文章都是互抄,片面之詞呈現,但網絡的反撲、指責、甚至對女學生的羞辱卻視而不見。
.
所謂的不客觀,不是因為主觀意識表示支持與否,而是少了不同聲音。
.
在後續造成的輿論有哪些、校長回那封信的前提是什麼、大家在意的關鍵點是哪些、為社麼會有這個現象、當事者受網路攻擊後的反應如何?
甚至用數據分析網路聲量、正負面比例、搜尋關鍵字圍繞哪些問題
.
這些也都是客觀事實,並不是主觀認定,是可以同時呈現在報導裡的。
.
但媒體都少寫了。
是不知道、不在意、不想花時間研究,還是就是打定了想要賺流量?
.
但這是記者本身、媒體自己本身的錯嗎?
.
要在媒體生態下生存,高工時、低薪資,內部編制導致落在記者個人身上負擔過高,生態惡性競爭即時性和煽動性,廣告與流量定勝負
.
導致產能和品質降低,又得成為千夫所指之人,這是記者自願的嗎?
.
.﹏﹏﹏﹏﹏﹏﹏
▍報導後的低級輿論
.﹋﹋﹋﹋﹋﹋﹋
黃士修在留言處寫道「有加S嗎?」(掏皮夾)
.
我先來解釋台灣的性交易生態,雖然是非法,但其實到處都有檯面下的交易,而且相當頻繁。
不一定要從酒店,只要有經濟帶、有群組門路、有學長姐或朋友,只要有「媒合人」,一場交易就能達成。
(感謝拿我爸的錢去嫖妓的前男友again)
.
如果是自己狩獵型的,遇見有解時的通關密語,就是「S?」
「掏皮夾」的意思是:「性交易的錢直接給現金」就不會有金流、留證據。
.
.﹏﹏﹏﹏﹏﹏
▍校長怎麼回?
.﹋﹋﹋﹋﹋﹋
1. 校慶當天,本校所有園遊會的擺攤學生沒有回報任何負面訊息,也沒有任何外賓反映攤位問題。
2.以"聊天"為項目的攤位,該班級當初設定的客群是高一學妹,針對108課綱的選課問題、如何製作學習檔案、社團幹部的工作內容等等。想法單純且正向,導師及學務處都支持。
3. 園遊會現場為公開場合,人潮眾多、教官巡場,未發現任何不妥現象,當天的活動除了學妹外,也有本校家長、大學教授、外校學生等外賓參加,外賓詢問的內容多以本校學業、社團活動、時間管理、校園生活為主。
4.針對那些沒在校慶現場,只憑臆測去描述自己觀點,並連結負面意象的網友留言,本校表示遺憾。
.
親愛的同學們,校長相信你們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事情的真相與是非,也相信你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莫須有的不實流言。這個世界雖不美好,但我們仍要正面以對。
.
校長 陳智源敬上
.
.﹏﹏﹏﹏﹏﹏﹏﹏
⚠️⚠️我們可以怎麼做?
.﹋﹋﹋﹋﹋﹋﹋﹋
當媒體無法進到守門人角色時,這個責任就落在閱聽眾身上。
除了上網跟大家辯論之外,還有哪些是我們能做的?
.
1、不要搜尋「被固化的標籤」增加流量和搜尋引擎排行
.
🈲️尤其「北x女 陪聊」這種直接綁死的關鍵字,最直接的讓大家在搜尋時會跳到最前面
.
2、條列式舉例、分段思辨
先區分議題,如我前面所提,要討論社會觀點、商業觀點、還是教育觀點?
要論證舉例,是在哪個區塊、要舉反例,又是不是在相同的社會背景下?
如果想到什麼講什麼、爆氣式論述,容易讓雙方語言沒有交集
.
3、不要讓學生在這場風波中受的傷白費
這一起輿論能夠鬆動、或喚起社會怎樣的關注和討論,後續如何延續動能?
既然大家已經發現前述污名化與歧視問題,那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之中,做出哪些改變與影響?
.
4、面對學生,理解取代羞辱、批判取代批評。
如果可以,讓孩子們知道這個社會會這樣評判一件事情,何妨不是一次機會教育。
.
5、傾聽與尊重。
不是說支持這種行為(你當然可以不認同、可以批判)
但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們,這場風暴是一堂課,理解了可能的優缺點與風險之後,在下一次她思考後並做出選擇時,我們會尊重他們、但他們也必須自行承擔後續的社會輿論成本
.
.﹏﹏﹏﹏﹏﹏
▍我自己的註解
.﹋﹋﹋﹋﹋﹋
不是她們自己要販賣父權紅利,看似既得利益,其實是被社會的需求,被迫推向了供給的一方,讓原本立意良善的初心被扭曲、認為他們就是為了這樣的目的而去主動供給,而且被固化為標籤,而且這標籤會跟著所有北一女學生、甚至包括其他女高中生,至少數年。
媒體性別刻板印象例子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把你貼上標籤的人,其實也不在意你撕不撕——關於天份與偏見的再回應】
對於最近分享及觸及的朋友及阿爆(阿仍仍)親自回應的內容及討論,我們認為有必要特別補充說明:
一、 #要嗆我們過度解讀, #但媒體真的是這樣解讀
很多人認為爆姊的發言段落並非粉專聲明之本意,因此跑來指教我們過度解讀,在此一併澄清,我們從來就沒有反對這個段落裡爆姊所謂「善用天賦」的說法,我們是要指出「概括使用原住民集體來宣稱擁有某種特定天份,可能造成刻板印象」的危險。
有人進一步表明詮釋本身就極其主觀,的確,爆姊親自回應的內容,也是在對她生命經驗裡遇過的有秀異天份的原住民喊話。但就整個發言段落來說,去除「我在有限的生命經驗裡遇到的原住民」,直接向「電視機前的所有原住民」喊話「我們可能有一點點的藝術與運動天份」,就是避免不了擴大解讀的風險,漢語不是讀心術,觀眾也不是。
很多人都會說是粉專亂解讀,我們攤開來看其他媒體的報導,是如何坐實了我們的擔憂。除了王祖壽在其音樂評論文章提過的「天生資源」,基本上是將原住民族與天份/天賦錯誤連結成「天生可運作的資源」(應該說是強化,我們反對的這種天份論述本來就帶有某種浪漫的幻想);另外還有今日新聞、上報、更生日報...等媒體,他們的報導不僅沒有排除這種將原住民族集體與特定天份的錯誤連結,也沒有因為(各位朋友留言希望解讀成的)後面不要浪費天份的正面積極說法,就減低了這種錯誤連結的風險:
今日新聞:
「...坦言雖然原住民是少數族群,但仍希望能透過藝術和天分讓大家看見...」
(不是原來發言的「可能有一點點」,而是直接寫原住民希望「透過」藝術和運動天分)
見 https://reurl.cc/ldNd5j
上報:
「...原住民要怎麼讓大家看見,除了要靠一點點的藝術和運動天份...」
(不是「可能有」,是「要靠」藝術和運動的天份)
見 https://reurl.cc/7o4o3Q
更生日報:
「...要怎麼讓別人看見原住民,除了與身俱來「一點點」的運動和藝術天份...」
(是的,與身俱來,還覺得我們的擔憂毫無根據嗎)
見 https://reurl.cc/8n6n2R
所以各位朋友,真是不好意思,在你們費力跑來跟粉專小編開戰的時候,主流媒體放送爆姊不夠精確的概括言論,已經真真正正的,把「原住民與身俱來的運動和藝術天份」的刻板印象,傳遞給台灣社會了。
二、 #還不理解天份為何值得擔憂嗎 , #兩個例子教你看
從性別的角度,我們可以借用矛盾性別歧視 (Ambivalent Sexism) 的理論。它將性別歧視區分為「惡意性別歧視」(Hostile Sexism)與「善意性別歧視」(Benevolent Sexism),惡意的性別歧視較好辨認,透過對某一性別(通常是女性)的負面評價或行為(比如認為女性就是情緒化、能力不佳、不夠聰明)就可以看出惡意性別歧視的可能。
見 https://reurl.cc/py9yxe
而善意性別歧視,是包藏在看似善意的評價或行為裡,比如「這個女生做不來啦」,「女生就應該被好好保護不要上街遊蕩」,甚至是藉由物件限制女性選擇的「女生就應該喜歡粉紅色啦」(各位腦海裡也浮出了「男生應該喜歡甚麼顏色」的善意性別歧視例子了吧);轉過來引用到天份論點,就是昨天小編在IG上蒐集到的諸多經驗分享:
「你是原住民吼,去參加歌唱比賽啦!」
(而通常不會被鼓勵往數理語文科發展,或被鼓勵參加數理比賽)
「你跑那麼快,是不是因為你是原住民?」
(而忽略了個人鍛鍊體能的努力程度)
「好好喔,以原住民來說你很白欸!」
(而加深了原住民族深色皮膚的汙名)
若我們加入台灣族群階級與政經結構的視角,除了前文提到,中華民國對原住民族傳統知識的全盤揚棄之外,戒嚴時就開始針對原住民族進行的文化改造,鼓勵成立各種文化藝術團、補助族人以歌舞「表演」來「傳承原住民族文化」,可能也是一因。這種剝奪土地、政經權利/權力,否定原住民族傳統知識精神的經營策略,結合長期以來原住民族的政經弱勢,使得這種多元文化樣板與原住民族人的關係依存極為失衡。
另一個更直接的例子,就是近幾年大家都會提到的微歧視,有時候自以為無害的言語或舉動,卻可能在當下的語境傷害到族人;比如「原住民一定很會喝酒喔」的刻板印象,就是建立在過去歷史經驗的偏見認知下,將酒與文化關聯的意涵扭曲成不理智與不清醒的族群形象。
Ciwang Teyra的文章,也清楚點明了微歧視的背後有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這些直接與間接的殖民壓迫經驗與記憶,如同附加的壓力源,伴隨著當代生活的壓力,影響原住民族的精神健康。歷史創傷在臺灣仍有待更多實證研究的佐證,但在北美原住民族的調查中,已陸續有相關學術文獻提及北美原住民族所面臨的高比例憂鬱、焦慮、心理失序症狀、物質使用、自殺等與歷史創傷有所關聯。從上述可知,歧視與微歧視的杜絕,除了能夠減少當代原住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在某個程度上來說可以避免激化歷史創傷帶來的衝擊。」
見 https://reurl.cc/Y646jx
三、 #所以到底要怎麼做 , #才能避免傷害到彼此
所以到底要怎麼做,其實我們老實說,有些事情,並不像爆姊回應的,標籤可以撕也可以貼;因為這終究無關於個人自信或成就,而是在於社會整體是否願意體認到原住民族是一個複雜而多元的集體,而後一起去改變結構性的歧視與偏見,比如從認識原住民族祭儀開始翻轉酒的污名,比如從歸還土地開始,尊重原住民族主權、傳承原住民族傳統知識。我們的主張一直都很清晰,每一個族群的每一個部落的每一個個人,都應該被視為一個完整的人,都應該有這個資格跟權利,完整地去訴說他/她自己。
所以你如果遇到原住民族人,可以聊聊部落和文化,但不必抱著既定的想法,也不必因為不了解別人就亂開難聽的玩笑話。如果你認識漢人朋友的時候不會帶著漢人的既定印象,那為何原住民朋友就特別到、需要你用你的無知傷害他們呢?只因為他們是少數、而你不夠了解他們嗎?
而對族人們,如果你不認識其他人,那你就不必幫別人宣稱他們很有某種天份,這同樣也會造成彼此的誤解;拿天份當聊天話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還是專注於我們實際做過的事情就好。好嗎?
四、 #文化慣習跟環境 , #也不應該是天份的藉口
對,文很長,但我們還是要順便聊一件事,有些族人會認為,天份之所以成立,是因為過去族人的生存環境跟基因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說某些天份存在。我們不否認,阿美族運動員很多很強,可能是受到了米田堡血型的「加持」(已有人提出研究本身也有問題),但我們不能說因為族人小時候就常在山裡打獵,所以國家奧運射箭代表隊有很多原住民就合理。第一,目前台灣並沒有量化研究告訴我們,原住民的文化慣習會激發運動員更多潛能,我們可以說啟發她/他的興趣跟能力,但不能說有文化慣習就可以很有天份;第二,以音樂跟藝術做例子,我們可以說他們的感受力與表達能力與都市的小孩不一樣,但卓越的感受力與表達能力不是來自於天份、是來自於被挖掘跟培養出的能力和差異。
以上,感謝各位的眼睛。
啊,順帶一提,科技部辦理的人文沙龍,也示範過天份的微歧視喔:
「眾所皆知,台灣原住民擁有能歌善舞的藝術天分,在流行音樂歌壇眾多具有原住民血統的歌手,豐富了國人的感官世界。」(語出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王櫻芬)
見 https://reurl.cc/0O4OxY
#把你貼上標籤的人
#其實也不在意你撕不撕
#關於天份與偏見的再回應
註:
所以要總結嗎,文章那麼長是要怎麼總結,如果各位朋友有其他想要討論的歡迎討論,還有一個要點要跟大家說明:我們不是那種不管怎樣都要回嗆回去的粉專,我們是那種,如果你本來就不想討論只想罵人,我們也不會客氣的粉專。比如一開頭就罵文字獄的啦,只想跑過來罵我們廢膠粉專的啦,看不到文章論述自己在鬼打牆的啦。如果你要找那種會對你笑著說你好的粉專,你可以自己右轉出去看是要退追蹤還是封鎖都可以。小編是人,而且是活人,沒有溫良恭儉讓,只會叫你把話說清楚。很兇,但如果你好好的來,我們就可以好好的一起走。以上。
--------------------
厭倦都市雜音,
來聽月亮說話。
#Buan #Buanistalking
#月亮說話 #月亮曆
#來追月亮囉
#語錄 #藝術 #文字
#文化 #文學 #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