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婦產科常用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婦產科常用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婦產科常用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婦產科常用英文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1萬的網紅蘇怡寧醫師愛碎念,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關基因晶片的兩三事 常常會有媽咪來信詢問有關要不要做基因晶片的問題 這樣說吧 我真的無法給你答案 你到底一定該不該做需不需要做 類似這樣的問題 畢竟這就跟買保險是一樣的概念 在還沒有做之前 永遠無法有人可以告訴你會不會有問題 我的看法一直是這樣 如果你已經決定要做羊膜...

  • 婦產科常用英文 在 蘇怡寧醫師愛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10-28 14:30:23
    有 1,837 人按讚


    有關基因晶片的兩三事

    常常會有媽咪來信詢問有關要不要做基因晶片的問題

    這樣說吧
    我真的無法給你答案
    你到底一定該不該做需不需要做
    類似這樣的問題

    畢竟這就跟買保險是一樣的概念
    在還沒有做之前
    永遠無法有人可以告訴你會不會有問題

    我的看法一直是這樣
    如果你已經決定要做羊膜穿刺
    既然已經決定並接受羊膜穿刺千分之三的風險
    當然你可以順便多知道一些訊息
    多買一些保險

    但是
    相反地
    如果你真的擔心羊膜穿刺的風險
    我也不會鼓勵或是建議您為了一定要做基因晶片檢查
    而強迫自己做這樣的決定而接受羊膜穿刺

    而基因晶片檢查些什麼?
    既然小弟忝為推動基因晶片檢查的先驅者
    以下是我兩年前替親子天下所寫的一篇文章
    時空不斷轉移
    但對的事情
    是不會被改變的

    本文如下

    ================================================

    還記得,2008年,一位媽咪懷孕到二十幾周,很不幸的在超音波下發現胎兒有多重異常。這時絕大多數有經驗的產科醫師直覺就會告訴我們,這一定要做羊膜穿刺確定有無染色體異常。果不其然,這位媽咪在外頭的醫院做了兩次羊膜穿刺。
    為什麼做兩次?
    因為第一次做出來染色體是正常,但第二位醫師打死都不肯相信這樣明顯的多重異常竟然染色體會是正常,所以就不信邪的又做了一次。很遺憾的,結果還是一樣的正常。此時,媽咪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形之下,滿心不甘願的不願放棄一絲希望,所以,就這樣輾轉的被轉到我的門診來諮詢。
    2008年,那時全世界的基因晶片檢測才都在剛起步的階段,而我們正巧也是在世界上領先應用基因晶片於臨床的實驗室之一。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我們就用了這樣一個在當時我自己也沒把握到底有沒有幫助的技術幫她重新做了檢測。
    很神奇的,竟然在第八對染色體上找到了一段一般不會出現的染色體微缺失,而經過文獻搜尋,合理的發現,這段微缺失正好可以完美的解釋胎兒超音波臨床上的異常表現。當然,很遺憾的,經常性的在科學上找到答案,但並不代表我們一定有能力可以治療他。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讓這對悲傷的夫妻接受這個現實,並且理解所發生的一切。並且可以替未來做準備。
    不帶著恐懼。

    什麼是微缺失?

    "微"的意思就是指這個缺失確實存在染色體上,但卻是在傳統染色體的解析度上看不到的。
    英文叫做microdeletion, 就是指用傳統的染色體分析看不到的缺失。

    這樣微小的染色體缺失會造成疾病嗎?

    答案是肯定的。
    舉例來說,過去二十幾年來,陸續有一些疾病已經被清楚定義知道是某些染色體片段的微缺失所造成的。
    譬如,像所謂的小胖威利症候群,狄喬氏症候群等等。
    但是,在過去因為基因診斷的方法非常的繁瑣,所以基本上絕大部分還都是靠臨床的症狀來歸類診斷,能夠真正確定診斷的比例並不高。此外,如果你更進一步問我,到底有多少疾病是因為這些微缺失所造成的?說實話,在基因晶片這種工具出現之前,這是很難被完整回答的。
    所以,其實我想說的是,過去常常很多人問我,"基因晶片到底是用來診斷些什麼疾病啊?" ,或是,"這些疾病遇到的比例到底有多高啊?"
    真的,很難回答。
    因為,在過去這些疾病幾乎都很難被診斷及找到原因,直到基因晶片這種劃時代的工具終於出現。
    所以,我常常喜歡說,在科學研究上,我們的知識,常常都是被我們的視野所限制住。而視野,則是被工具所制約。
    說到制約這檔事,除了視野會被制約之外,人的腦袋與思考也常常是會被制約的。
    我們是最早在台灣引進基因晶片於臨床應用的團隊。在初期的那幾年,不要說一般人搞不清楚,連專業的婦產科醫師懂得的也沒幾個。冷嘲熱諷自然是少不了。這些聲音不外乎是,"這些疾病很少見啦,我幹一輩子都沒聽過,幹嘛要做","這麼貴喔,傳統染色體又便宜又好","傳統染色體檢查一顆一顆看比較實在啦,用這個什麼晶片也不知道準不準"。
    真個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直到2015年,全世界許多重量級的醫學會正式宣布建議使用基因晶片來取代傳統染色體檢查當作第一線的臨床團隊檢測工具之時,這些雜音,剎時停止。
    千萬不要忘了,科學是不斷往前推進的。
    過去的黃金準則,在未來總會變成古董。
    醫學,自然沒有例外。
    墨守成規,終將被淘汰。

    基因晶片的原理

    大家一定都很好奇,基因晶片到底是怎麼進行的。
    其實基因晶片只是一個統稱,背後不同的晶片平台非常多樣化,也都有不同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著。簡單舉一個目前最常用的例子好了,我們在一個類似一般顯微鏡玻片大小的載體上,點上數萬甚至數十萬個小點,而中間每一個小點,都帶有著我們人體二十三對染色體中的某一個小部分,我們稱之為基因探針。
    當要做檢測時,我們就可以把待測物的DNA跟這些晶片上的小點來做結合,當這些DNA的區段有某些增加或減少時,我們就可以用後端的基因掃描儀以及生物資訊分析技術把它偵測出來。解析度,可以達到傳統染色體分析的100倍甚至1000倍以上。
    當然,我還是必須強調,在臨床應用上,過猶不及都是不好的。所以,在臨床基因晶片的使用上,100倍的解析度就綽綽有餘了。

    羊水基因晶片一定要做嗎?

    畢竟,羊水晶片的檢測還是要透過羊膜穿刺取得胎兒檢體才能夠進行,而羊膜穿刺雖然相當安全,但畢竟還是具有一定的風險。何況,現在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越來越普遍,能夠進行的項目也越來越多(這個容我下次再分曉)。再加上搭配超音波醫學的層層把關,其實,抽血就可以搞定的事,為什麼一定要冒風險?
    所以,我們的建議不外乎是,如果沒有特殊的需求與動機,現今越來越進步的非侵入性基因檢測其實已經相當足夠。但如果已經決定要做羊膜穿刺了,或者在產前其他檢查已經有特殊的疑慮(如胎兒超音波異常, 具有其他單一基因疾病風險等等),選擇加做基因晶片應該是相當不錯的選擇。畢竟,都已經接受羊膜穿刺的風險了,多知道一些訊息,多買個保障,也是相當合理。
    當然,我還是必須強調,每個人的選擇與考量都不一樣,不能也絕對不需勉強喔。
    我偶爾在門診,會看到有夫妻為了一個要做晶片一個不要做在那邊爭執賭氣。
    真的,沒必要啦。
    說實話,在過去什麼檢查都沒得做的時代,也不一定會有事啊,是吧?我常常喜歡說,這就跟買保險一樣,車子你可以買第三責任險,也可以買全險,全險還有分甲式乙式哪,超跑,還得另外保哩。

    難道基因晶片的發展就已經是這樣了嗎?

    錯。
    我剛剛已經說了,墨守成規終將被淘汰。
    基因晶片的臨床運用,除了產前篩檢與新生兒檢查之外,目前也已經被大量成熟運用於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上,可以有效偵測胚胎染色體的異常與否,將戰場提早到植入前就見真章(請容下次分曉)。
    此外,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的成熟邁進,除了帶來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的蓬勃發展,也注定將為基因晶片的新一代平台建立,注入無限活力與生機。

    科學,總是值得被期待的。
    是吧。

  • 婦產科常用英文 在 蘇怡寧醫師愛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10-27 08:00:00
    有 1,801 人按讚


    有關基因晶片的兩三事

    常常會有媽咪來信詢問有關要不要做基因晶片的問題

    這樣說吧
    我真的無法給你答案
    你到底一定該不該做需不需要做
    類似這樣的問題

    畢竟這就跟買保險是一樣的概念
    在還沒有做之前
    永遠無法有人可以告訴你會不會有問題

    我的看法一直是這樣
    如果你已經決定要做羊膜穿刺
    既然已經決定並接受羊膜穿刺千分之三的風險
    當然你可以順便多知道一些訊息
    多買一些保險

    但是
    相反地
    如果你真的擔心羊膜穿刺的風險
    我也不會鼓勵或是建議您為了一定要做基因晶片檢查
    而強迫自己做這樣的決定而接受羊膜穿刺

    而基因晶片檢查些什麼?
    既然小弟忝為推動基因晶片檢查的先驅者
    以下是我兩年前替親子天下所寫的一篇文章
    時空不斷轉移
    但對的事情
    是不會被改變的

    本文如下

    ================================================

    還記得,2008年,一位媽咪懷孕到二十幾周,很不幸的在超音波下發現胎兒有多重異常。這時絕大多數有經驗的產科醫師直覺就會告訴我們,這一定要做羊膜穿刺確定有無染色體異常。果不其然,這位媽咪在外頭的醫院做了兩次羊膜穿刺。
    為什麼做兩次?
    因為第一次做出來染色體是正常,但第二位醫師打死都不肯相信這樣明顯的多重異常竟然染色體會是正常,所以就不信邪的又做了一次。很遺憾的,結果還是一樣的正常。此時,媽咪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形之下,滿心不甘願的不願放棄一絲希望,所以,就這樣輾轉的被轉到我的門診來諮詢。
    2008年,那時全世界的基因晶片檢測才都在剛起步的階段,而我們正巧也是在世界上領先應用基因晶片於臨床的實驗室之一。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我們就用了這樣一個在當時我自己也沒把握到底有沒有幫助的技術幫她重新做了檢測。
    很神奇的,竟然在第八對染色體上找到了一段一般不會出現的染色體微缺失,而經過文獻搜尋,合理的發現,這段微缺失正好可以完美的解釋胎兒超音波臨床上的異常表現。當然,很遺憾的,經常性的在科學上找到答案,但並不代表我們一定有能力可以治療他。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讓這對悲傷的夫妻接受這個現實,並且理解所發生的一切。並且可以替未來做準備。
    不帶著恐懼。

    什麼是微缺失?

    "微"的意思就是指這個缺失確實存在染色體上,但卻是在傳統染色體的解析度上看不到的。
    英文叫做microdeletion, 就是指用傳統的染色體分析看不到的缺失。

    這樣微小的染色體缺失會造成疾病嗎?

    答案是肯定的。
    舉例來說,過去二十幾年來,陸續有一些疾病已經被清楚定義知道是某些染色體片段的微缺失所造成的。
    譬如,像所謂的小胖威利症候群,狄喬氏症候群等等。
    但是,在過去因為基因診斷的方法非常的繁瑣,所以基本上絕大部分還都是靠臨床的症狀來歸類診斷,能夠真正確定診斷的比例並不高。此外,如果你更進一步問我,到底有多少疾病是因為這些微缺失所造成的?說實話,在基因晶片這種工具出現之前,這是很難被完整回答的。
    所以,其實我想說的是,過去常常很多人問我,"基因晶片到底是用來診斷些什麼疾病啊?" ,或是,"這些疾病遇到的比例到底有多高啊?"
    真的,很難回答。
    因為,在過去這些疾病幾乎都很難被診斷及找到原因,直到基因晶片這種劃時代的工具終於出現。
    所以,我常常喜歡說,在科學研究上,我們的知識,常常都是被我們的視野所限制住。而視野,則是被工具所制約。
    說到制約這檔事,除了視野會被制約之外,人的腦袋與思考也常常是會被制約的。
    我們是最早在台灣引進基因晶片於臨床應用的團隊。在初期的那幾年,不要說一般人搞不清楚,連專業的婦產科醫師懂得的也沒幾個。冷嘲熱諷自然是少不了。這些聲音不外乎是,"這些疾病很少見啦,我幹一輩子都沒聽過,幹嘛要做","這麼貴喔,傳統染色體又便宜又好","傳統染色體檢查一顆一顆看比較實在啦,用這個什麼晶片也不知道準不準"。
    真個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直到2015年,全世界許多重量級的醫學會正式宣布建議使用基因晶片來取代傳統染色體檢查當作第一線的臨床團隊檢測工具之時,這些雜音,剎時停止。
    千萬不要忘了,科學是不斷往前推進的。
    過去的黃金準則,在未來總會變成古董。
    醫學,自然沒有例外。
    墨守成規,終將被淘汰。

    基因晶片的原理

    大家一定都很好奇,基因晶片到底是怎麼進行的。
    其實基因晶片只是一個統稱,背後不同的晶片平台非常多樣化,也都有不同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著。簡單舉一個目前最常用的例子好了,我們在一個類似一般顯微鏡玻片大小的載體上,點上數萬甚至數十萬個小點,而中間每一個小點,都帶有著我們人體二十三對染色體中的某一個小部分,我們稱之為基因探針。
    當要做檢測時,我們就可以把待測物的DNA跟這些晶片上的小點來做結合,當這些DNA的區段有某些增加或減少時,我們就可以用後端的基因掃描儀以及生物資訊分析技術把它偵測出來。解析度,可以達到傳統染色體分析的100倍甚至1000倍以上。
    當然,我還是必須強調,在臨床應用上,過猶不及都是不好的。所以,在臨床基因晶片的使用上,100倍的解析度就綽綽有餘了。

    羊水基因晶片一定要做嗎?

    畢竟,羊水晶片的檢測還是要透過羊膜穿刺取得胎兒檢體才能夠進行,而羊膜穿刺雖然相當安全,但畢竟還是具有一定的風險。何況,現在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越來越普遍,能夠進行的項目也越來越多(這個容我下次再分曉)。再加上搭配超音波醫學的層層把關,其實,抽血就可以搞定的事,為什麼一定要冒風險?
    所以,我們的建議不外乎是,如果沒有特殊的需求與動機,現今越來越進步的非侵入性基因檢測其實已經相當足夠。但如果已經決定要做羊膜穿刺了,或者在產前其他檢查已經有特殊的疑慮(如胎兒超音波異常, 具有其他單一基因疾病風險等等),選擇加做基因晶片應該是相當不錯的選擇。畢竟,都已經接受羊膜穿刺的風險了,多知道一些訊息,多買個保障,也是相當合理。
    當然,我還是必須強調,每個人的選擇與考量都不一樣,不能也絕對不需勉強喔。
    我偶爾在門診,會看到有夫妻為了一個要做晶片一個不要做在那邊爭執賭氣。
    真的,沒必要啦。
    說實話,在過去什麼檢查都沒得做的時代,也不一定會有事啊,是吧?我常常喜歡說,這就跟買保險一樣,車子你可以買第三責任險,也可以買全險,全險還有分甲式乙式哪,超跑,還得另外保哩。

    難道基因晶片的發展就已經是這樣了嗎?

    錯。
    我剛剛已經說了,墨守成規終將被淘汰。
    基因晶片的臨床運用,除了產前篩檢與新生兒檢查之外,目前也已經被大量成熟運用於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上,可以有效偵測胚胎染色體的異常與否,將戰場提早到植入前就見真章(請容下次分曉)。
    此外,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的成熟邁進,除了帶來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的蓬勃發展,也注定將為基因晶片的新一代平台建立,注入無限活力與生機。

    科學,總是值得被期待的。
    是吧。

  • 婦產科常用英文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12-13 18:53:08
    有 1,192 人按讚


    [與其浪費時間爭論病歷寫甚麼文,不如簡化病歷業務]

    不知道為甚麼,每隔一段時間,「病歷是否要中文化」就像流感一樣會蔓延一下。

    其實之前許多醫師都論證的很清楚,不論是根據醫療法第 67 條 --
    醫療機構應建立清晰、詳實、完整之病歷。
    前項所稱病歷,應包括下列各款之資料:
    一、醫師依醫師法執行業務所製作之病歷。
    二、各項檢查、檢驗報告資料。
    三、其他各類醫事人員執行業務所製作之紀錄。
    醫院對於病歷,應製作各項索引及統計分析,以利研究及查考。

    或是醫師法第 12 條 --
    醫師執行業務時,應製作病歷,並簽名或蓋章及加註執行年、月、日。
    前項病歷,除應於首頁載明病人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別及住址等基本資料外,其內容至少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就診日期。
    二、主訴。
    三、檢查項目及結果。
    四、診斷或病名。
    五、治療、處置或用藥等情形。
    六、其他應記載事項。
    病歷由醫師執業之醫療機構依醫療法規定保存。

    都沒有在病歷記載的規範中規定「一定要寫英文」或是「一定要寫中文」! 也就是說,只要能夠符合「清晰、詳實、完整之病歷」,讓醫療團隊在交班過程、日後追蹤,都能清楚確實的知道病患的診療過程和診療結果,達到保障病患就醫資訊及治療權益和安全,就是病歷的功用。

    所以,即使台灣醫師常用醫學名稱是英文,但是有時候如果英文無法確切做出紀錄,用中文甚至繪圖,表達病歷需要記載的內容,都是必要而確切的。以外科、婦產科醫師為例,我們常常在病歷的文字記載同時,會加上器官繪圖,這樣能夠更清楚而且一目了然的知道,病灶在甚麼地方、與周邊器官的關係,或是管線、手術位置的關係。我記得有位學姊,在某年中秋節過後糖尿病患血糖飆高時,在病歷上寫下「病人二天內吃了半盒月餅」,後面加上二個驚嘆號,看過的醫護同仁比對那幾天病患的血糖值,都不由得會心一笑。但是話再說回來,產科醫師偶會遇見的「雙胞胎間輸血症候群」,我們在病歷上常常寫的是「TTTS」,再加上繪圖顯示胎兒A和胎兒B,就再清楚不過;或者先天無子宮陰道發育有時合併單側腎臟發育不全的Mayer-Rokitansky-Küster-Hauser syndrome (簡稱 MRKH),如果要醫師翻成中文,大概會有一點辛苦,也徒增專業交班之間的困擾。當然,如果醫師認為他全部的紀錄都中文可以完成而且比較順利,目前法規沒有禁止;但是也不須因此要求「全台灣的醫師都一起跟我寫純中文病歷」吧。再者,如果以「因為病人只看得懂中文」來要求其實這並非病歷紀錄旨意的理由,那麼,當我們的個案是德國人或是越南裔時,醫師是否也該學會寫越南文的病歷呢? (但是那樣交班的時候誰看得懂啊)

    辦公室收到許多醫師的焦慮詢問,也與上屆對此議題關心的尤美女委員詢問,她的辦公室表示:「新的一屆開始,尤委員就完全沒有再參與這個議題」;也請各位醫師不用再謠傳。

    但是對於病歷記載,我還是覺得有改革的必要,就是paper work真的太多了!!! 因應過去評鑑的條文和評鑑委員無限上綱的想像與要求,許多醫師們又要有電子病歷簽章、還要有書面病歷簽字,還要對於實習醫師病歷修改、住院醫師病歷修改等等的業務,照顧一個病人,卻要填寫、簽章、修改、上傳一大堆的文件作業,在目前普遍醫師過勞之餘,對於病歷業務該進行的,是精簡病歷與文書工作的改革,而不是增加一些沒有必要的要求。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