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威秀電影院包場價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威秀電影院包場價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威秀電影院包場價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威秀電影院包場價格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影城動態】威秀頂級品牌的VVIP廳 MUCROWN 開幕! 根本在頭等艙看電影 ✈️ MUVIE CINEMAS,威秀最新開的品牌,前陣子公佈了 TITAN影廳,391個皮質座椅,搭配7.1聲道,已經是尊榮等級的電影廳。最新動態是,比尊榮還尊榮的是給VVIP的『#MUCROWN頂級影廳』 ! ...

威秀電影院包場價格 在 減重的女子????ℝ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3:43

有人沒去過U2的嗎 @u2mtv 應該都是去談戀愛的吧(誤🤪 U2根本就是創造粉紅泡泡的地方啊 但我都跟朋友、姊妹、家人來啦 一直都很喜歡看電影的我 好多次大半夜從醫院下班之後想看電影 但根本沒地方可以去看 這時候U2真的是我的好去處☺️ 而且上萬部的電影可以選擇 U2電影院不僅包廂寬敞座位舒...

威秀電影院包場價格 在 Lenca 蘭卡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9-21 14:02:42

📍MUCROWN-威秀影城 今天來開箱,一直想來很久的頭等艙電影院😍 MUCROWN是間有頭等艙包廂座位以及飯店私廚料理的影院,一進到大廳就有人來專門帶位,大廳的入口也跟其他影院有區分,一進來就能感受到VIP的待遇🥰 MUCROWN 影廳的座位總共有47席以及1席輪椅席,座位都是採兩人包廂製,座...

威秀電影院包場價格 在 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23 17:27:13

【#影城動態】威秀頂級品牌的VVIP廳 MUCROWN 開幕! 根本在頭等艙看電影 ✈️ MUVIE CINEMAS,威秀最新開的品牌,前陣子公佈了 TITAN影廳,391個皮質座椅,搭配7.1聲道,已經是尊榮等級的電影廳。最新動態是,比尊榮還尊榮的是給VVIP的『#MUCROWN頂級影廳』 ! ...

  • 威秀電影院包場價格 在 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24 15:25:42
    有 1,030 人按讚

    【#影城動態】威秀頂級品牌的VVIP廳 MUCROWN 開幕! 根本在頭等艙看電影 ✈️

    MUVIE CINEMAS,威秀最新開的品牌,前陣子公佈了 TITAN影廳,391個皮質座椅,搭配7.1聲道,已經是尊榮等級的電影廳。最新動態是,比尊榮還尊榮的是給VVIP的『#MUCROWN頂級影廳』


    很幸運地在正式開幕前,受邀體驗 MUCROWN,完全就是 #頭等艙 規格!

    💺可調整的 #菱格紋皮質座椅,躺著看坐著看都隨你看,附的毛毯質感超舒服,好想帶回家(母湯)。

    一旁有專屬置物空間,無線充電座,插座、USB孔,兩盞燈中其中一盞會在電影播放時關閉,另一盞閱讀燈實際測試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觀影。

    🔔專屬服務鈴,讓你想吃東西喝東西都不用起身,不怕錯過電影任何一幕。會有專屬服務人員來到你的椅子旁詢問需求,真的把自己當在空中飛ni!!!

    🎥影音設備的部分不用多說,4K雷射投影,THX最高規格認證,都已經是威秀的最頂級配備。

    🍿️點餐的部分,爆米花有各種出乎意料的口味,飲料也有各種選擇,最推的當然是有調酒!

    🍸調酒跟 Draft Land 合作,這是亞洲 Top50 酒吧,提供了四款調酒給MUCROWN的觀眾點,都不錯喝。左撇子個人推薦 Jasmine Collins,基底是琴酒,加上少量的烏龍茶伏特加,以及大量的茉莉花茶,味道非常舒服又帶著台灣味。

    💗如果是情侶一起來這邊,還可以把中間的隔板拿起來,完全無縫地可以滾來滾去,非常舒適,可以恩愛的一起看電影。如果單身去也沒關係,每一個座椅的穩定性很高,不會受到隔壁席的搖晃受到影響。而且排與排之間的間隔超大,進出方便,加上高低差也設計超大,完全不會被前面觀眾擋到,頂級的觀影體驗。

    🥘 如果約會看電影,不想在美食街吃,那可以直接到MUCROWN的專屬大廳享受美食。空間非常像是機場的貴賓休息室,餐點由MUZEO餐酒館提供,價格在200-888之間, 吃完馬上就可以看電影,把約會行程都放在最頂級的電影廳。餐點像是「黑蒜沙茶慢燉牛小排」,聽起來很不錯。

    #票價多少 #地點在哪 ?

    MUCROWN 在 1/23 正式開幕! 大家可以去體驗了~
    單人票價為720元,單人套票為920元,包含420元的餐飲折抵券。(每天都有限量,所以重要節日想看,記得先訂好。)
    地點在新開幕的遠百信義A13,信義蘋果店後面,信義威秀對面。

    #左撇子推薦的原因

    實際體驗的結果,這就是左撇子認為的最高享受,也是實際在做的!挑選最舒服的沙發,邊看電影邊喝調酒(🍸也常調自己喜歡的茶酒來喝),這是最能讓我感到放鬆、享受的整體娛樂體驗。
    就只缺一個服務鈴而已 😂
    這是我很推薦的觀影方式,如果家中沒有這些影音配備,或是不會調酒,或是約會想去好一點的地方,想花不到一千元體驗頭等艙看電影,都是推薦大家去體驗的方向。

    對了! #特別提醒~
    去10樓的電影院「千萬別搭電梯」,你會等到天荒地老,如果又趕著電影開演,你一定會把所有心情搞砸。
    電影院有 #專用手扶梯,可以快速直達10樓電影院喔。

    篇幅關係,許多現場影片都發在 粉專與IG的動態囉,請記得追蹤
    https://lefty.soci.vip

    照片也拍了不少,就放在文章囉:
    https://leftymovie.com/mucrown/

    ------------
    🔹1 月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院線&線上影音)推薦清單: https://link.leftymovie.com/movielist

    🎁 過年最有面子伴手禮!左大嚴選 厚切一口烏魚子搶購中
    https://link.leftymovie.com/LeftyMulletRoe

    📘《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新書上市!!
    https://link.leftymovie.com/LeftyBOOK
    👍左撇子出現的地方➡ https://lefty.soci.vip

  • 威秀電影院包場價格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07 10:59:23
    有 13 人按讚


    專欄【電。玩影】

    【序:啃錄影帶與搖桿長大的孩子】

      在我小時候住的莊敬路上,有一家販售電玩與模型的店家,叫做義峰模型玩具,我還記得老闆白白胖胖的,每次笑的很開心時常常看不到眼睛。從幼稚園到大學為止,我成為這家店的忠實顧客,我童年的事物都從這家店出來的,四驅車、鋼彈模型、SEGA MD電玩主機與Play Station主機等等,所有的次世代的回憶都跟這個店家離不開關係。

      另一個佔據我童年大部分時光的,則是錄影帶店。二十幾年前的信義區交通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當時電影院都離我住的家很遠,所以我家人不太會帶我去電影院,我兩次去電影院都是因為《侏羅紀公園》,第一集是去宜蘭的羅東戲院看的,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那時我才六歲,由於我太愛侏羅紀公園,所以當《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上映時,我家人才把我帶到比較近的統領戲院。我十歲之前老是往錄影帶店跑,大概一個禮拜可以租兩支片,什麼類型都看,包括年齡不宜的冷門電影我都狼吞虎嚥。

      然後直到1998年華納威秀(現在的信義威秀)在我家附近開幕,我的觀影習慣才有了改變,我開始跟家人平均一個禮拜上一次戲院。那時候我玩電玩的習慣也開始改變,從卡匣主機電玩轉移到電腦上,那時候的電玩作品也嘗試加入了許多電影敘事的過場動畫,家裡客廳的錄影帶機也變成了DVD播放機。那一年我經歷了許多媒體革新的時代。

      十年前因為屋齡老舊的關係,我們舉家搬到內湖,直到今年才回到信義區居住。占據我童年時光的事物完全消失,街道依舊維持熟悉的結構,但許多電家已經消失。光顧十幾年的模型電,已經變成毫無特色的連鎖咖啡店,DVD出租店也完全失去蹤影,熟悉的外殼已經被陌生的未來所進駐。但在我感慨惆悵之際,過去歲月經歷的一切,慢慢匯集成一條新的渠道。

      電玩與電影之間存在著既抗拒又合作的曖昧界線,我們可以將電影的經驗挪移進電玩,但當電玩要徹底的變成大銀幕上的作品時,大部分會一蹋糊塗。就我成長的經驗裡,我比較無法跟電影業界的前輩談論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是不接觸電玩的世代,他們無法知道兩者影像呈現的特性,而我剛好是比較少數兩個世代都經歷過的人,所以對這樣的隔閡頗有感觸。這個也是目前好萊塢的問題,大部分的製片都不太玩電玩,所以無法拿捏兩邊取捨的標準。

      我個人認為,在未來一定會出現某個媒體形式,是會容納兩種敘事的優點,彼此改編上產生的摩擦,只是為了那個融合的目的而產生的。舊有的作品系列,會因為媒體的革新而在新時代產生新的意義與價值。電影跟電玩傳統的敘事都在轉化與消失,就如我個人面對逐漸褪色的記憶一樣。

      在眾多好萊塢改編類型的電影裡,電玩始終是最難克服的類型,成功的例子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相較於【哈利波特】小說系列,電玩改編電影的票房很難有亮眼的起色,甚至不慘賠都要謝天謝地了。

      雖然如此,但好萊塢還是前仆後繼地在個題材上做嘗試,因為電玩的產值相當驚人,2019年的《決勝時刻:現代戰爭》開賣三天就有六億美金的收入,許多好萊塢大片首周票房都不見得有這個數字,當然也不見得每部電玩做品都有這麼驚人的成績,但電玩產業的產值整體來說真的無法忽視。

    【大眾對於電玩載體的陌生】

      電玩之所以遠比小說難改編,原因在於原作載體的通俗性。小說與漫畫價格較低廉,許多消費者都買的起,再加上小說容易被視為增進閱讀能力的途徑,是一個容易被中高年齡層長備包容的存在。

      電玩是一個門檻稍高的娛樂,你必須花錢購買有些昂貴的硬體主機,軟體價格也不斐,算是家庭經濟狀況中上才能負擔的娛樂。若是教職相關行業的父母,不允許小孩接觸電玩的機率又高了一些。經濟狀況再加上教育成長環境使然,電玩的普及率又比小說或漫畫緩慢了些。回想我那個時代,周遭當老師的親友都會把電玩視為嚴重的禁忌,有的時候跟他們的小孩打電玩,都會覺得有點尷尬。

      電玩雖然累積了龐大的族群,但與一般大眾的區隔相當明顯。一般大眾可能對於《超級馬琍歐》耳熟能詳,但如果跟你爸媽提到《音速小子》可能就滿臉問號,更不要說《最後一戰》或《FGO》這些系列作,它們的知名度跨不出電玩愛好者的圈子。

      因為電影是一個低門檻的消費,三百塊就可以輕易得到一個娛樂,一款軟體動輒快三千元,而且還要主動克服操作的技術,反應能力不太好還要一直承受失敗的挫折,遠比攤在沙發上被動的接受電影還要累人!

      電玩本身因為篇幅比電影寬廣,形成了一個獨自的敘事風格,跟電影的劇本結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改編上就有不少的摩擦。

    【電玩粉絲,不一定能完全兌換成電影票房】

      以微軟開發的《戰爭機器》為例,目前這部電玩已經洽談改編電影多次,但十幾年下來進展仍然相當有限。《戰爭機器》從2006年問世以來,累積了兩千兩百萬套的銷量,數字看起來相當可觀,但若換算電影的票房,還是存在著不少的疑慮。

      假設美國的電影票一張八美元好了,再假設電玩粉絲都會去看電影,兩千兩百萬套乘以八美元,票房頂多就是一億七千萬美元,而且這兩千兩百萬套的銷量部分是同一群玩家累積的結果,人數肯定要再下修,再加上美國以外的國家有些電影票價更低,所以預估數字會更低。

      所以電影公司在改編的時候,不可能完全只考量到粉絲的感受。在改編上如果太貼近電玩原作的架構,不熟悉電玩的觀眾就比較難投入,若太偏離原作,就存在著失去原作粉絲支持的風險。但若完全對粉絲言聽計從,改編上也會不利。

      就在電玩改編電影一片愁雲慘霧時,終於出現了幾部不太一樣的嘗試。

    (待續......)

  • 威秀電影院包場價格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07 10:29:40
    有 40 人按讚


    專欄【電。玩影】

    【序:啃錄影帶與搖桿長大的孩子】

      在我小時候住的莊敬路上,有一家販售電玩與模型的店家,叫做義峰模型玩具,我還記得老闆白白胖胖的,每次笑的很開心時常常看不到眼睛。從幼稚園到大學為止,我成為這家店的忠實顧客,我童年的事物都從這家店出來的,四驅車、鋼彈模型、SEGA MD電玩主機與Play Station主機等等,所有的次世代的回憶都跟這個店家離不開關係。

      另一個佔據我童年大部分時光的,則是錄影帶店。二十幾年前的信義區交通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當時電影院都離我住的家很遠,所以我家人不太會帶我去電影院,我兩次去電影院都是因為《侏羅紀公園》,第一集是去宜蘭的羅東戲院看的,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那時我才六歲,由於我太愛侏羅紀公園,所以當《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上映時,我家人才把我帶到比較近的統領戲院。我十歲之前老是往錄影帶店跑,大概一個禮拜可以租兩支片,什麼類型都看,包括年齡不宜的冷門電影我都狼吞虎嚥。

      然後直到1998年華納威秀(現在的信義威秀)在我家附近開幕,我的觀影習慣才有了改變,我開始跟家人平均一個禮拜上一次戲院。那時候我玩電玩的習慣也開始改變,從卡匣主機電玩轉移到電腦上,那時候的電玩作品也嘗試加入了許多電影敘事的過場動畫,家裡客廳的錄影帶機也變成了DVD播放機。那一年我經歷了許多媒體革新的時代。

      十年前因為屋齡老舊的關係,我們舉家搬到內湖,直到今年才回到信義區居住。占據我童年時光的事物完全消失,街道依舊維持熟悉的結構,但許多電家已經消失。光顧十幾年的模型電,已經變成毫無特色的連鎖咖啡店,DVD出租店也完全失去蹤影,熟悉的外殼已經被陌生的未來所進駐。但在我感慨惆悵之際,過去歲月經歷的一切,慢慢匯集成一條新的渠道。

      電玩與電影之間存在著既抗拒又合作的曖昧界線,我們可以將電影的經驗挪移進電玩,但當電玩要徹底的變成大銀幕上的作品時,大部分會一蹋糊塗。就我成長的經驗裡,我比較無法跟電影業界的前輩談論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是不接觸電玩的世代,他們無法知道兩者影像呈現的特性,而我剛好是比較少數兩個世代都經歷過的人,所以對這樣的隔閡頗有感觸。這個也是目前好萊塢的問題,大部分的製片都不太玩電玩,所以無法拿捏兩邊取捨的標準。

      我個人認為,在未來一定會出現某個媒體形式,是會容納兩種敘事的優點,彼此改編上產生的摩擦,只是為了那個融合的目的而產生的。舊有的作品系列,會因為媒體的革新而在新時代產生新的意義與價值。電影跟電玩傳統的敘事都在轉化與消失,就如我個人面對逐漸褪色的記憶一樣。

      在眾多好萊塢改編類型的電影裡,電玩始終是最難克服的類型,成功的例子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相較於【哈利波特】小說系列,電玩改編電影的票房很難有亮眼的起色,甚至不慘賠都要謝天謝地了。

      雖然如此,但好萊塢還是前仆後繼地在個題材上做嘗試,因為電玩的產值相當驚人,2019年的《決勝時刻:現代戰爭》開賣三天就有六億美金的收入,許多好萊塢大片首周票房都不見得有這個數字,當然也不見得每部電玩做品都有這麼驚人的成績,但電玩產業的產值整體來說真的無法忽視。

    【大眾對於電玩載體的陌生】

      電玩之所以遠比小說難改編,原因在於原作載體的通俗性。小說與漫畫價格較低廉,許多消費者都買的起,再加上小說容易被視為增進閱讀能力的途徑,是一個容易被中高年齡層長備包容的存在。

      電玩是一個門檻稍高的娛樂,你必須花錢購買有些昂貴的硬體主機,軟體價格也不斐,算是家庭經濟狀況中上才能負擔的娛樂。若是教職相關行業的父母,不允許小孩接觸電玩的機率又高了一些。經濟狀況再加上教育成長環境使然,電玩的普及率又比小說或漫畫緩慢了些。回想我那個時代,周遭當老師的親友都會把電玩視為嚴重的禁忌,有的時候跟他們的小孩打電玩,都會覺得有點尷尬。

      電玩雖然累積了龐大的族群,但與一般大眾的區隔相當明顯。一般大眾可能對於《超級馬琍歐》耳熟能詳,但如果跟你爸媽提到《音速小子》可能就滿臉問號,更不要說《最後一戰》或《FGO》這些系列作,它們的知名度跨不出電玩愛好者的圈子。

      因為電影是一個低門檻的消費,三百塊就可以輕易得到一個娛樂,一款軟體動輒快三千元,而且還要主動克服操作的技術,反應能力不太好還要一直承受失敗的挫折,遠比攤在沙發上被動的接受電影還要累人!

      電玩本身因為篇幅比電影寬廣,形成了一個獨自的敘事風格,跟電影的劇本結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改編上就有不少的摩擦。

    【電玩粉絲,不一定能完全兌換成電影票房】

      以微軟開發的《戰爭機器》為例,目前這部電玩已經洽談改編電影多次,但十幾年下來進展仍然相當有限。《戰爭機器》從2006年問世以來,累積了兩千兩百萬套的銷量,數字看起來相當可觀,但若換算電影的票房,還是存在著不少的疑慮。

      假設美國的電影票一張八美元好了,再假設電玩粉絲都會去看電影,兩千兩百萬套乘以八美元,票房頂多就是一億七千萬美元,而且這兩千兩百萬套的銷量部分是同一群玩家累積的結果,人數肯定要再下修,再加上美國以外的國家有些電影票價更低,所以預估數字會更低。

      所以電影公司在改編的時候,不可能完全只考量到粉絲的感受。在改編上如果太貼近電玩原作的架構,不熟悉電玩的觀眾就比較難投入,若太偏離原作,就存在著失去原作粉絲支持的風險。但若完全對粉絲言聽計從,改編上也會不利。

      就在電玩改編電影一片愁雲慘霧時,終於出現了幾部不太一樣的嘗試。

    (待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