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威的四字語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威的四字語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威的四字語詞產品中有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譚蕙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過去與未來](六之三) 國安法第一審唐英傑案,專家證人解釋「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作供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控方專家作供後,辯方向自家邀請的學者提出問題。今天較後時間,代表律政司的主控官向辯方專家學者提出盤問,雙方攻防火花四起,加上法官們的提問,法庭裡關於歷史、學術、法理辯論,討論層面甚廣。 代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有些說話很想去講 有些盲點很想去打破 有些謬論很想去反駁 有些可能性 很想去尋找 ----------------------------------------------------------------------------------- 考試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到現在仍會覺得全都是教...
威的四字語詞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8:51:39
地下詩到朦朧派(1960~1970年代末) 責編文/柄富 台灣讀者較熟悉的中國當代詩流變之起,應是70年代末發生的「朦朧詩」運動。說是運動其實更像是一連串激烈的論爭,朦朧詩的命名來自1980年《詩刊》第八期刊出章明的〈令人氣悶的朦朧〉一文。 章明指稱「有少數作者大概是受了『矯枉必須過正...
-
威的四字語詞 在 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7-19 02:53:53有些說話很想去講
有些盲點很想去打破
有些謬論很想去反駁
有些可能性 很想去尋找
-----------------------------------------------------------------------------------
考試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到現在仍會覺得全都是教育制度的錯?
我們的社會病在哪裡,你知道嗎?
留言分享你對影片的感悟
靠你們的分享和讚好,才有機會增加影片的曝光率
讓更多的人看到喔,麻煩你們了
-----------------------------------------------------------------------------------
●●平民遊戲急需你的救援●●
版權關係、廣告功能是不會為頻道帶來收益
但若有心人 有能力、想支持、肯定我們的製作 :
https://youtube.streamlabs.com/UCOOzVNnAm0z6v1ImCftzWnw#/
- 社交媒體 -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rdinarygamingstudio
流浪制作者白白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rdinarygamingstudio_shiro/
選用音樂:
0001 - 澤野弘之
9thMob.-流星のナミダ -ORCH-VER - 澤野弘之
RequieM - 澤野弘之
你是你本身的傳奇 - 方皓玟(Charmaine Fong)
影片引用:
I JUST SUED THE SCHOOL SYSTEM !!! - Prince Ea
----------------------------------------------------------------------------------
別字、發音問題:
1。收獲→收穫
2。畫上→劃上
3。夫復何求:「夫」為句首發語詞,無特別意思。應該讀「扶」(Fu4),而非「膚」(Fu1)
4。社蓄→社畜
5。陣述→陳述
6。跟本→根本
別字王 - 白白orz
----------------------------------------------------------------------------------
觀看我們上一部 「真.伏」評價 - 藍鯨遊戲 BlueWhale
https://www.youtube.com/edit?o=U&video_id=59ZhaxoGcbo
---------------------------------------------------------------
本影片長達2500字 的 講稿
2017年4月,由著名伏GAME廠HKEAA推出的DSE 2017已經在7月12日的「放榜日」下正式落幕。那些象徵香港的標點符號、快樂指數、Elderly home、電子煙。被BAN了的計數機大法、Delay播出的錄音帶、提早收卷的那5分鐘。現在回想起,會不會都想講一句「做人別太HKEAA」呢?
-伏GAME指數時間-
看著幾日前收到的成績單,憑著此刻的心情,你 打算給這個遊戲多少分?
☆☆☆☆☆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當下的你 或會覺得氣憤、心有不甘、失望、沮喪、絕望、失去方向。
請你記住此刻的感受,但忘記考試的內容。因為幾年後,你再回看今天,你只會覺得
哈 小事一樁 不足掛齒
那時的你更會嘲笑自己今日為何會 傻傻地 自尋煩惱 提不起勁
講呢D (港語 - 即在別人提及不想提起的糗事,或別人過分吹噓時,作輕輕帶過之用。)
沒錯,這樣說的確是「馬後炮」,因為這句是處於旁觀者的角度說的
但今天 我不會跟大家講「盡了力便好」,今天我不會跟大家講「明天會更好」,
今天 大家都是當局者。大家都是身處「迷」宮內的玩家,還在苦惱讀 高級文憑 (high Dip)還是 副學士 (Asso)、抑或考慮重讀。有時,當煩惱找上你,的確是 避不開、逃不過。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去爬出這個四面牆,繼續踏步向前。
我問你們,在這場61669人一同參與的遊戲中,你認為你得到了什麼?
手上那張只存在數字的成績表? 5個lv2,兩個lv4,三個5,幾顆星,一個學位,一個文憑,一個為了證明自己價值的證書?
錯,都錯
難道那段努力奮鬥的日子,那份為了夢想、前途打拼的熱血,那些明明很累但依然睡不著的深夜,那份很想放棄的堅持。 現在回想,真的對你mean nothing(了無意義)?
在這場考試之中,我們最大的收穫,並不是今天收到的結果,不是這張只存在星與數字的紙。而是 我們這段不斷付出的過程。 對,付出 就是 收獲。這場經歷,人一生只能獲得一次,而我們已經拿到了,夫復何求? 這段回憶成為我們這6年成長的最佳印證,為我們的中學生涯畫上最後一個句號。
你或者會說,公開試的成績會影響一生,以後生活好壞、車樓有否就由此刻奠定。
傻啦
公開試的成績是會影響你的前途,但影響前途的還有更多因素。包括你當日那段奮鬥,今日這份不甘心,往後不屈的堅持。只要你能夠好好把握和珍惜每一個挫敗的經歷,它們就會漸漸變成你 步向成功的經驗。
「陽光與陰影」你們都寫過多少遍了?
「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梁啟超
別跟我說這個簡單的道理你到現在考完仍然不懂喔
今天的你可能進不了大學,我送你們兩句吧
「學無前後,達者為先」
「條條大路通羅馬」
入學的遲早並不會決定你成就的高低
馬雲都不是retake(重考)了,是quad take(4次重考)。他今天的成就不用我多說
「羅馬」指的不是大學,而是你心目中理想的位置。
只有 心態才可以決定你的境界
放榜的事我們就不再去討論了,昨日已成為過去。今天的你撐過去了,那又代表什麼?
一年後,兩年後,三年後。歷史只會不斷重覆,以後只會有更多的「你」去承受今天的「被分級」的待遇。往後的日子裡,只會有更多年輕人迷失於這個荒誕的漩渦之中。安慰的說話,人人都會講。
接下來,我想跟你們認真去討論一件事。
香 港 的 教 育 制 度
我問你們,我們的制度有什麼問題?
我再問你們,哪裡的教育制度是沒有問題的?
沒有 世上是沒有完美的制度,日本 台灣 韓國 內地 新加波 的學生一樣需要寒窗苦讀
一直以來,教育制度,就只有 「是否有效」及「是否適合」之分
從香港近年的競爭力水平來說,明顯兩方面都不達標
明知道HD(高級文憑) ASSO(副學士) 在社會認受性是低,但為什麼人人依然要去搶著去讀。
因為大家都知道,有一份學歷證明,總比沒有好。
有選擇的話誰想這樣,跟本就不到我們去作主。面前就只有一系列的教育副產品,去給我們這群教育犧牲品去接受,還說到這如「自助餐」一樣給我們去選擇。畢業後更不被社會認受。
你對藝術、設計有興趣? 喜歡寫作、文學創作? 很抱歉,大家都會跟你講「香港不適合你」。而你是無法反駁,因為這是 事實。最後大家只可以迫於無奈地去讀工商管理、工程。 為什麼? 因為他們說 有「錢」途。
制度的本質是「死」的,它是由人訂出來的。香港的教育制度並不荒謬。荒謬的 是我們的社會。
為什麼以前我們小三TSA都是隨便考,現在的小學生就要叫苦連天,上訴到立法會?
因為校方想把數據做好、想升排名、拿更多的好處,便去催谷學生
為什麼School Secret 要叫名校secret?
因為讀名校值得炫耀,好威風的 ,說好的「英雄莫問出處」呢?
為什麼香港女生選男朋友都要選個有車有樓的? 中環價值嘛。
為什麼讀文學、設計、體藝科,就要「被」注定沒前途。 因為香港是4大產業傾斜,只有「實用性知識」才會被視為「才華」。
為什麼到今時今日你仍然在意你的DSE分數多少? 功利主義,人類最直接的思考模式 - 結果論。
當我們身處的社會是 一切都只會用 結果 去衡量,無視任何事物的內在意義及過程。 那麼我們的教育制度,又能好到哪裡去? 當 考試 與 學習 是應該被分開看待。 但這個被評為「考核金魚能否爬樹」的教育模式,正正就在百份百地服務一個考試系統。 這不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原罪,因為教育制度 把「分數」的位置放的比我們品德修養、才能、自我價值 更高....
不對..這根本不是教育制度,這只是一個把學生變成社蓄及機器的「訓練」制度。
當應有的價值觀不斷被俗世所扭曲,並標榜為一種「偽正確」,制度自然會淪為順應社會的工具。 我問你們,現在該向誰問責? 今天「殺人兇器」成為代罪羔羊,而真正的劊子手卻逃之夭夭。
我們常常說,這個城市要「可持續發展」。 我想問,我們這個社會有什麼值得留給下一代? 殘酷的學制、無窮無盡的壓力、瘋狂的樓價、不理性的競爭環境?
假若你說 我們社會鼓吹的是向上爬、力爭上遊的競爭心態 也罷,可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比的是誰較可憐,誰較慘,誰較低分,誰的人生較為 失敗。
有沒有突然覺得,我們這個社會,病得不輕.....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易經
我們的社會已經沒辦法再去進步,相反的是不斷地倒退。
由香港已經逐漸比不上鄰近的城市,失去香港獨有的優勢的一刻,已經象徵著改革 的迫切需要。今天我們不去作出改變,只會有莘莘學子與我們一樣承受著相同的苦難,你忍心嗎?
「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 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
「人才」需要重新定義,人的價值亦需要被重新重視
或者你會想問,說這麼多廢話又能帶來改變嗎? – 結果論派
的確,此刻我們未必可以改變到什麼,但那是否代表我們不應該去爭取? 是不是難以實現的事情,就等於沒意義,不切實際? 你這樣說是在否定多少人的努力? 這個問題,不攻自破。 (其實我想在背景插入 市民遊行、反國教、無國界醫生、明哥派飯、薯片叔叔(懂的會懂etc)
我們作為現有制度下的犧牲品。就算要像像堆屍一樣,也要為我們的下一代拼湊出一條能走的道路。 這是我們 活在當下 的人最應該做的事,最應該履行的公民責任。
- 伏GAME指數 - 時間
看著幾日前收到的成績單,憑著此刻的心情,你 打算給這個遊戲多少分?
☆☆☆☆☆
重要嗎? 反正都成為過去了~
I did my part, what about you?
---------------------------------------------------------------
記得別忘了訂閱我們! 3萬訂閱者我們會進行抽獎~ 謝謝觀看
威的四字語詞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去與未來](六之三)
國安法第一審唐英傑案,專家證人解釋「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作供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控方專家作供後,辯方向自家邀請的學者提出問題。今天較後時間,代表律政司的主控官向辯方專家學者提出盤問,雙方攻防火花四起,加上法官們的提問,法庭裡關於歷史、學術、法理辯論,討論層面甚廣。
代表律政司的署理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在早上較後時間,開始向港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提問。周天行戴着金屬框眼鏡,右手長期拿着原子筆,在擱在木架上的滿有螢光筆筆跡的文件上做筆記。每問畢一條問題,就會動手在文件上寫一點東西。
港大教授李詠怡(Eliza)這天穿了灰色線衫上衣,在上面加穿黑色西裝外套,她表情不多,語調大部份時間平穩,但有些時候,還是會表現出驚訝的語氣。
法庭是個講究用字精準的地方,然而當周天行以司法常用英語詞彙向社會科學背景的Eliza發問,雙方已經就問題的用詞爭辯起來。
周:「光時口號,梁天琦是創作者(creator)?」Eliza強調, “creator”只適用於聖經形容創造天地的上帝,但漠視了梁天琦參選之前,『光復」二字已經在社會上有人使用,故她認為應稱梁為 “improviser”(有二次創作的意思,或在前人的根基上再創作的含意)。
周:「Does slogans represent political agenda?」(口號是否代背後有政治議程?) Political Agenda可解作一些潛在政治訴求。
Eliza追問:「甚麼叫represent?」周天行於是提出兩個詞語代替represent. “regarded” “considered”. Eliza有點莫名奇妙,她回應道:「口號是口號,政治議程是政治議程,兩件事是不同的。」這個問題最後不了了之。
在重點主題上,雙方糾纏良久。例如有一段,討論到「主權Regime」這個主題。周天行前請Eliza回答香港是否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Eliza答是。
周專員再追問:「若我問妳,要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去光復主權,是否代表必然要推翻政權?(To reclaim the sovereignty from the PRC, does it necessarily mean to overthrow the Regime?)」
三位法官之中兩位,陳嘉信和杜麗冰均追問周專員:「那一個政權(Which Regime)?」周專員垂頭找文件約六秒,再說:「香港的政權。」
Eliza回答道:「這條問題很混淆,香港從來都不是獨立國家,何來主權?又何以光復?而且Regime在政治學上不只解作政體,也可用在經濟或貿易概念上。你問的『光復香港主權』和『推翻香港政權』是兩回事,我不知道怎樣把兩者放一起。」
周專員用十二秒再找筆記,改為問,即是把香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割出來。Eliza回答:「『推翻政權』又和『分裂香港出來』是兩回事。香港從來都不是主權國,怎樣去恢復其主權呢?實在有點荒謬(absurd).」
Eliza說:「我有點被混淆,這裡有不一致之處。『光復』是關於『過去』,想回到一個舊的狀態;而『港獨』是『未來式』,我不知道如何把兩者放在一起。」
周再指,若說話的人從來不接受香港是中國一部份呢?Eliza指:「這裡要涉及太多假設,才達致你所說的總結,對我來說 doesn’t make sense。」
過去,將來,今天的審訊,又再把法庭變成時光機,從1360年的元朝,再拉到近代中國史的文革,再提及到香港殖民地時代,再回到近年香港社會運動的脈絡。
上周五,辯方報告裡提及元順帝因為想花費修建皇宮,被臣子勸阻,稱要「光復祖宗之業」,Eliza指,元順帝說此話時仍在帝位,故認為「光復」不一定涉及推翻政權。
周專員今天追問Eliza,知否元順帝說這話的背景,正是元朝「紅巾軍」把蒙古皇宮燒毁,元順帝覺得失去了「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其中一個首都)感到羞辱,故「光復」是涉及祖宗國土之爭。
Eliza則認為,陳祖仁作為臣子寫此段文字,一直讀下去,並不是談及實質國土的失去,「業、大業、功業,不只是關於國土和政權,而是古時皇帝與皇朝如何看待皇帝正當性,就是作為天道承繼者,那個授權不只是談及土地,而是那個皇帝做了甚麼事跡。」Eliza說,她看了整篇古典,認為很清楚文中不「只是」談國土喪失。
然而,周專員曾經挑戰Eliza對中國歷史的理解。Eliza說,她在中學有讀中史科,但在大學副修世界歷史。周專員堅持要問:「妳有無正統的中國歷史訓練。」
Eliza反駁:「如果你想說,我只有中三程度的中史學識,我不會同意你的說法。作為學者,特別是研究香港政治的學者,我們常要去參考中國歷史,因為香港很多的發展和中史有緊密關連。我懂得看寫中文亦會讀文言文,作為學者我有能力去理解中史。」
周堅持要問:「我問正統的中史訓練。」Eliza如此回應:「如果你硬要這樣問(If that’s how you like to put it.)我沒有教過中國歷史科,我博士研究也不是中國歷史,你可以說我『正規中史訓練是到中三』」。
而作為控方專家的嶺大歷史系教授劉智鵬,今天打了紫藍色的間條領呔,整天坐在控方律師後,聽到他同意的觀點,有幾次認同地點頭。
劉智鵬曾經在他的報告中提及「革命」可以參考「文化大革命」之使用,是「文革」與「政治層面」有關聯的例證。然而Eliza卻反駁,「文化大革命不涉及政權更替,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被推翻或被取代。」
專員此時拿出一份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的文件。文件名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文件於1981年公佈,為內地官方對文革定性的文件。
周專員把文件較後幾處,談及文革三個階段節錄,以英語讀出。文件內容節錄為:「林彪、江青、康生、張春橋等人主要利用所謂『中央文革小組』名義乘機煽動『打倒一切、全面內戰』;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武裝變的事件。這是『文化大革命』推翻黨的一系列基本原則的結果,客觀上宣告了『文革』理論的實踐的失敗。毛澤東、周恩來同志機智地粉碎了這次叛變。」
周專員繼續以英語朗讀:「在發現江青等人借機進行篡權活動以後,對他們作了嚴厲批評,宣佈他們是『四人幫』;1976年毛澤東同志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十月上旬,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革』這場災難。」
「煽動」、「內戰」、「奪取最高權力」、「叛變」、「篡權」等英文翻譯,由周專員讀了出來,在香港高等法院的一庭空氣中飄揚。
周專員讀畢,問,這份文件,與如何理解「革命」這詞,有關聯嗎?
Eliza深呼吸了一口氣,慢慢回答:「你知道關於『文革』這課題,曾經有多少人出版了多少本專門的書籍,有多少人研究過?我認為要小心使用這資料。」
周追問下去:「這份資料有相關性嗎?」糾纏一會,Eliza答,「我不會改變我原來的看法(關於文革不是關於政權更替)。周再追問下去:「那妳認為文件那一部份不合乎事實或不準確?」
此時,法官彭寶琴插嘴:「周先生,你要再修正你的問題。」法官杜麗冰接下去:「李教授(即Eliza)沒機會從頭到尾看全份文件,她怎回答你?」彭寶琴再說:「她這方面的意見也不太有相關性。」關於文革的討論,就此打住。
另一個有火花的議題,就是關於在光復社區示威中,有示威者拿着殖民時代的港英旗揮舞。Eliza指出,她沒有訪問過拿旗的人,不能知道每個人心裡想甚麼,但以她的閱讀(decoding),揮旗的人對香港2010年初的狀態不太滿意,想把香港恢復到以前的社會秩序。
杜麗冰法官追問:「回到殖民時期統治?」Eliza回應:「或許是那種生活方式。」杜官接着問:「那是一樣的(統治和生活方式),想回到殖民地的生活,和回到英屬殖民地是一樣的。」
Eliza說,她不同意。「我猜測,人們對殖民地時代一些東西懷念,或許是經濟結構,文化符號,我不知道。例如1997年7月1日,香港由殖民地變成香港特區,在社會、文化、經濟上,不是突然產生巨變。」
Eliza以社科學者概念再重申:「想回復英治殖民地,和香港獨立是兩個不能共容的概念。」
陳官追問:「恢復殖民地不是必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割出來嗎?」劉智鵬專家此時在座上點頭。陳官再說,即使他同意Eliza所說,但邏輯上不是不通嗎?
Eliza再表示:「在狹義上及技術上可以說是,但法理上甚麼是分離主義,並不是我的專長範圍。我會問,香港要回到殖民統治,現實上可能性是零,故此我認為,揮旗者是要表達他們對現況的不滿。」
三位法官,此時先後兩次把座椅退後商議。陳官表示他要「收回『同意李教授』言論的說話,而且這句話,亦不代表我們三名法官的看法。」然而不久,三官表示要休庭20分鐘。休庭後,陳官澄清他對Eliza證供的理解,並請她再詳細解釋。
Eliza表示:「這裡涉及三件事。一。殖民地時代的生活方式;二。殖民時代的政體;三。追求港獨。而我認為,二。和三。基本上有矛盾。」意思是,兩個訴求是不能同時並行的。
Eliza亦補充,控方專家劉教授曾指「香港自治運動」是「港獨運動」,她想澄清,「以我所知,香港自治運動是受到曾任嶺大助理教授的陳雲著作《香港城邦論》啟發,陳雲一度為該組織做過advisor,後來離開了,但他們不是追求港獨,而是追求保護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支持『一國兩制』框架和原則,追求高度自治,只是覺得一國兩制實踐起來不及他們期望。」
盤問到了最後,周天行專員花了長時間,追問在光復行動中,一些示威者拿着或喊過的口號,例如「驅逐支那罪犯」「大陸人番大陸」等。周專員指,示威活動中,明顯有「反中共」及「支持港獨」成份,問Eliza是否認同「光復」二字意思,要參考這些「客觀事實」。
Eliza說:「我要強調,這些活動中的確出現了很敵意的行為,對內地遊客和水貨客,而水貨客亦不只有內地人,也有香港人從事水貨活動。示威裡,有語言暴力(verbally abusive),很強敵意(very hostile),我認為這些口號很不恰當,富侮辱性,甚至涉及歧視(racist)。」
Eliza指,但示威遊行裡,參加的人多樣。她舉例七一遊行,每年遊行有不同訴求的人在其中,包括性工作者,性小眾,宗教團體,甚至乎外傭,示威者之間的訴求不必然一樣,甚至可以有矛盾。故此,她堅持認為,社區的光復行動,主要訴求是關於公共空間秩序問題。
陳官追問,照片裡有人舉起「恢復英港。建立港人政府」口號,如何解讀?
Eliza答:「字面可解作『恢復英治時代香港』,但我們要問,這句不夠具體,『港人政府』究竟是指,『香港人由香港人去領導』(government led by Hong Kong people),還是『香港人的政府』(government of the HK people)?」
Eliza說:「如此這般,表達意思不明。而很多示威者都有點『詞不達意』(not coherent), 他們也不太清楚自己想要甚麼,但他們憤懣很大,就弄一點東西出來表達一下。」
周專員沒有放棄去追問,為何光復社區的示威者要舉港英旗幟。他問Eliza:「妳說示威者有不滿,所以去舉旗。但他們為何一定要舉旗,他們可以找渠道去投訴呀,例如向立法會議員申訴。」此時,旁聽席爆出笑聲。
Eliza再解釋:「示威的作用,就是向政府發放訊息,表達民間訴求,他們為何不向立法會議員求助,我不知道。」
經過了2019年和2020年,香港的街道,示威活動幾近絕跡;而立法會選舉,民主派議員亦在DQ潮下集體請辭,多個議員相継被控及入獄,而立法會選舉辦法亦大幅修改,按中央及港府宣傳,這是「完善選舉制度」。明天李詠怡教授會繼續作供。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圖為辯方專家證人之一的港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離開高等法院)
威的四字語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防疫在家學習不打不罵孩子
#建立好親子互動的好習慣
#讓我們遠離疫病拉近親子的感情和溫度
防疫在家第一天,
一台桌上型電腦,
兩台筆記型電腦,
一台平板電腦,
三個男人在我的書房,
認真的上班、上課。
因為疫情很嚴峻,大家待在家裡最安全,但是突然都要在家裡上班上課,大家的壓力是不是都很大?隨著不斷升高的氣溫,看著孩子沒有認真上課,或是無所事事的發呆放空,實在忍不住的開始就打罵起孩子呢?
在這突然多出要一起工作與學習的日子,就來檢視看看是否已經養成這些親子互動的好習慣,才不會防疫沒結束,卻造成親子一起憂鬱或暴躁的親情大破壞!
#溝通的習慣
溝通不僅包含用語文或文字,肢體上的溝通也是親子溝通中的一大要項。洪蘭教授在《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中寫著:「母親的撫摸會刺激激乳素的分泌,對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有決定性的作用。......於是醫生開始改變對父母的忠告,鼓勵母親多抱孩子,盡量跟孩子有肌膚的接觸。」我們不僅是會常常抱孩子,也常常一起父母兩人四手輕輕地幫寶寶做嬰兒按摩,透過肢體的溫柔接觸,用指尖把愛傳遞到孩子的肌膚上,直接留在心裡上被父母愛的印記。即便是現在我還是會幫兩個青春期的兒子,做適度的按摩。
#跟孩子溝通記得要好好的說話
#偶爾用擁抱或按摩來傳遞愛與關懷
#閱讀與運動的習慣
孩子如果有興趣,其實很喜歡一直做重復的事,一直讀重復的書。爸媽不要覺得煩或是無聊,因為孩子是經由一再重復的訓練培養出「我能感」,當孩子發現自己「我也會做了」、「我也會念了」這是對自己能力很大的肯定。因為所有的專精都是經由一再的重復堆疊而出的成效,一件事認真做上10000小時就可以變成專家了。幼兒教育先驅瑪利亞‧蒙特梭利曾說:「真正的紀律首先來自於工作。當孩子非常投入一項工作時,他的臉部表情、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以及對工作所表現出持之以恆的意志力,都表現著紀律的存在。我們認為,此時孩子已經邁出了遵守紀律的第一步。」不要想給孩子過多而不同的刺激,孩子其實要學習重復把一件事情做好,把一本書讀懂、讀熟、讀透,當他累積了很多的成功經驗時,自然就建立起我能感與自信心和自律能力。
透過親子共讀,我們一起接受了書香世界的洗禮,透過運動我們一起增強體魄與防疫能力。
當孩子的運動量足夠時,就會有食慾,也才可以靜下心來做靜態學習。
洪蘭教授在《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寫著:「運動可以誘發神經元的再生,增加大腦的可塑性,製造新的血管以輸送生長因子,等於是透過強化大腦功能,直接幫助孩子的學習。」多運動不但會提升孩子的健康和抗壓性,還會讓孩子的腦筋靈活,學習專注。
#孩子動得夠多才靜得下來
#防疫在家還是可以做一些居家運動如仰臥起坐跳繩練氣功等
#負責任的習慣
當孩子懂了他的身體他要負責,他的言行舉止他要負責,他當然會選擇守規則而不給自己找麻煩。
從小教孩子看環境的狀況要符合環境的需求,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這些規矩與習慣,都要靠大人慢慢協助孩子建立,孩子才能從他律中,藉由察言觀色與內化習慣,慢慢懂得自律。
孩子,要學習自律,不是有獎賞才努力;有處罰才守規矩。
孩子的自律,是先從家庭教育的他律中得來,父母給孩子生活的規矩與模範,孩子造著做跟著學,一天一點的潛移默化就慢慢的內化成自律的習慣。
平常可以跟孩子多聊天,多觀察孩子做的事情,如:
一、今天過得好嗎?學了些什麼?
二、試著引導孩子説,讓他把在外界接收到的訊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三、父母有尊重孩子嗎?很多不尊重人的孩子,只因為在家庭中,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
四、凡事不要求快,因為求快就容易會變成敷衍交差,而是要認真做好、做完成。
五、讓孩子習慣付出。
教養孩子,讓孩子受教育,不是期待孩子以後能過上好日子,而是每天都帶領著孩子,把生活過好,把事情做好,做一個有感覺、有想法、有愛心、能同理、能負責,懂得付出與感恩的惜福的人。
孩子要養成自理與自律的能力,才不會看到利益就受誘惑,沒有處罰就胡亂非為。在人生的路上,充滿了考驗與挑戰,但未來不遠,只是用認真活好的每一個當下,鋪展出每一條,不同的未來之路。
教養孩子真的很辛苦,但卻不是苦在教和養,而是苦在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節制操控孩子的慾望,並且要做好孩子身教和言教的榜樣。
打罵孩子,孩子只學會用情緒處理事情,而不是解決問題。
在教養孩子這十幾年的經驗下來,我只告訴孩子人為什麼要讀書?帶著他們學習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文章的感想和社會上發生的新聞事件。讓孩子知道他有機會接受教育,要珍惜;他有機會選擇時,要慎重;他有機會犯錯時,要記取教訓避免再犯。
我用責任和規矩規範孩子;用身教和言教示範給孩子看;用無盡的耐心和包容,愛著他們,而他們也努力地用自己能完成的事項,證明他的成長與進步。
當孩子有自信心、有責任心、有羞恥心、有榮譽心,有愛心時,他不需要太多的要求,或一再反覆的嘮叨和叮嚀,你只需要偶爾的提醒和指引,因為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
#幫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和習慣,勝過對孩子一再的要求與下命令。
#付出的習慣
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孩子叫的動才教的會,互助合作體現「我們是一家人」
付出不只是金錢與物質上有形的支援,更多的是時間上的陪伴與精神上的支持,這種「我們在一起」與「我們是一家人」的感覺,一直讓我們這一家人在遇上問題時能盡量先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在內鬥內耗中互相責怪,造成更多的耗損。
小時候父親跟我們說,要做一個手心向下而可以給予的人,而不要做一個手心向上等待別人施捨的人,我也把這樣的家訓告知孩子。孩子也是有能力做個手心向下給予的人,只要父母多鼓勵,多給他們機會學習,他們付出的能力會一天比一天進步。
#防疫在家除了上班上課更要讓孩子懂得付出與負責任
#感恩的習慣
在物質充裕的年代,常常讓孩子覺得得來的一切東西都是理所當然,學習感恩變成一個艱鉅的任務似的,但感恩的能力很重要,養成感恩的習慣更是一種福報。
可以善用儀式,儀式,像是一種心情的宣告與傳達,教徒們在用餐前,藉由禱告,謝謝上帝的福賜與恩寵,才祥和的用餐,上下課時,藉由跟老師的行禮如儀,來區分上課時間的規範與用途。
#防疫在家上課就用鈴聲來區隔
而「請、謝謝、對不起」是很好的開場語詞,也是化解尷尬時的潤滑劑。記得家人相處在家一整天要常常注意禮貌用語。
儀式,其實有著安撫、安定、安靜人心的作用。
除了有好習慣、好規矩、好禮貌外,父母還要去蕪存菁,隨時注意孩子是否學到了偏差的行為或思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犯下無數的錯誤,這是正常的現象。父母也要容忍孩子可以犯錯,只要把錯誤改正,並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和作法。但是,孩子如果有偏差的想法或行為,一定要及早糾正。
一、好人品比好成績更重要
二、精神富足比金錢富裕更重要
三、努力認真比資質聰穎更重要
四、建立物品所有權的觀念比分享更重要
五、施比受更重要
六、保持善良的心念比獲得成功更重要
七、遵守規範比自由更重要
八、疏通情緒比壓抑情緒更重要
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行為或思想上的偏差,但父母的愛要時時刻刻關心孩子,給孩子支持與支撐的力量,讓孩子感受得到,父母家人的愛,是他最溫暖的依靠。當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與好禮貌,又懂得付出、負責與感恩,一定會有好人緣,一生遇貴人。
#愛的習慣
從小我就常常跟孩子們說:「謝謝你來當媽媽的孩子,媽媽很愛你,我們要一起變成更好的人 。」因為太常說,在長子五六年級正進入情緒青春期時,還會跟我說:「媽媽,不要常常說愛,有時候覺得好噁心﹗」我說:「小時候我也曾經覺得愛聽起來好噁心,我甚至覺得讀愛班的人好可憐﹗」他就笑了﹗現在長子已經是高中生,當我跟他說媽媽很愛你時,他已經可以自然又自在的接受。
信任,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支持。當你信任你的孩子時,就是給了他最大的支持力量。
在一個團體中,內鬥、內耗與互相傷害,是最傷感情又不明智的舉動,你可以選擇離開或是改善。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與最重要的團體,不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內耗與互相傷害上面,家人要一起共好,要常常表達彼此的愛與善意,養成愛的習慣。
愛默生說:「家庭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家人得來不易的緣分,不要讓小小的誤會,傷害了辛苦經營的情感。
以前小時候長子犯錯,每次我處罰過他後一定會跟他說清楚前因後果,然後抱抱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親子和解。即便現在我們之間偶爾有言語上的衝突,我發現他都會在事後刻意來討好尋求親子和解。這是從小到大養成的愛的習慣,要讓衝突與誤會最後都在愛中化解,和緩成溫柔的相處。
家人之間要真誠相待,不要常常用猜的在玩心理戰。父母要多觀察自己孩子的個性和喜好,要給孩子適合的愛與教養,讓孩子在被愛與被尊重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他才會內化出自重與自愛的性格。
夫妻相愛的氛圍,是孩子成長時期最好的養料,記得在愛孩子時,也要多關心配偶和自己的需求,讓愛可以在家,正向的循環。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他們因愛而來,也因為父母用愛持續的灌溉與協助,才有可能好好的成長與茁壯。只是生活中總是充滿了挑戰與誘惑、考驗與失落,需要我們審慎地做出選擇。
威廉‧布瑞奇在《轉變之書》的書中寫著:「很多新手父母表面上是為了照顧寶寶而疲憊不堪,實際上真正讓他們感到挫折的,是那再也回不去單身自在生活的失落感,面對與接受這樣的失落感,是你真正邁向快樂父母的第一步。」孩子的加入會一再的讓我們的生活被天翻地覆的改變,你還在懷念與追悼永遠也回不去的單身生活嗎﹖當孩子從出生、到入學、到青春期、到成年,對父母都是不同的考驗與安排,父母要因應孩子的改變作出適當的轉變,接受孩子的變化才可能冷靜地想出因應之道。
面對孩子的學習,不要急著要看到一百分,他是從不會慢慢進步的,成長從來就不會出現變魔術般的夢幻時刻。
#防疫在家好好相處與相愛顯得特別重要
#以上節錄自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
博客來 https://reurl.cc/M7O2WL
原價360五折特價180倒數兩天,自用送禮兩相宜。
威的四字語詞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下詩到朦朧派(1960~1970年代末) 責編文/柄富
台灣讀者較熟悉的中國當代詩流變之起,應是70年代末發生的「朦朧詩」運動。說是運動其實更像是一連串激烈的論爭,朦朧詩的命名來自1980年《詩刊》第八期刊出章明的〈令人氣悶的朦朧〉一文。
章明指稱「有少數作者大概是受了『矯枉必須過正』和某些外國詩歌的影響,有意無意地把詩寫得十分晦澀、怪僻,叫人讀了幾遍也得不到一個明確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為了避免『粗暴』的嫌疑,我對上述一類的詩不用別的形容詞,只用『朦朧』二字;這種詩體,也就姑且名之為『朦朧體』吧。」
此文的矛頭指向的是擺脫中國五、六十年代頌歌戰歌傳統,「帶著強烈現代主義文學特色的新詩潮」(徐敬亞語),章明為此時期中國正崛起的新詩潮流定義為「朦朧詩」,尤以1978年12月北島、芒克等人創辦的《今天》雜誌首當其沖、當之無愧,刊於其上的北島〈回答〉,舒婷〈致橡樹〉,一首一首都再次登上了當時的權威刊物《詩刊》。《今天》的詩人群就這麼在七零年代末聲名大作地走入人們視野中,本週我們所選的朦朧詩代表也多取刊登於其中的名作。
「朦朧詩」非同以往的主流中國詩歌直抒胸臆,詩人以現代主義的隱喻、象徵、通感手法,去捕捉人的潛意識,實現多重意涵且產生令人不確定的印象,此是「朦朧詩」之所以朦朧;主題上,「朦朧詩」並致力於加強詩歌的「個人化」,五、六十年代中國詩歌詠嘆、宣傳的「集體我」在此時已經漸漸質變,如北島〈宣告〉:「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朦朧詩正代言著一個體經驗與國族集體記憶碰撞、揉雜的時代。
然而七十年代末的朦朧詩運動,在1968年的詩人食指(原名郭路生)的詩作中已可見端倪,以參與朦朧詩運動的詩人們的話說,食指甚至是這場詩學革命的「真正的先驅」,多多也曾說過「郭路生是我們一個小小的傳統」。食指的名作〈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當年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於各地知識青年的手中,不以當時流行的大江大海式的壯闊場景書寫,或者高大而空洞的概念性語詞來支撐,而以日常場景的普遍性,書寫個人如何感應歷史的巨大變動,我們也會在本周略析這一首詩。
食指與一批詩人從當時六、七零年代的地下沙龍間脫穎而出,芒克、多多、根子皆在其中,並且成為了後來「白洋澱詩群落」的主力,可以說是當時「地下詩歌」寫作最為可觀的代表,也深深地影響著後來朦朧派以北島為首的一代人。
參考資料:張桃洲《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簡史》,秀威經典,2019
-
圖片來源:林宇軒
美術編輯: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朦朧詩 #地下詩歌 #今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0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