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威滅滅蟻隊效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威滅滅蟻隊效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威滅滅蟻隊效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威滅滅蟻隊效果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以明朝脈絡理解「一場深刻的變革」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據說是自媒體「李光滿冰點時評」發出文章〈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同日獲得政黨軍各級官方頻道集體轉發,被視為中國對內外發出的重量訊息。 〈每〉文可謂深得「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古風,以吳亦凡、霍尊、趙薇...

  • 威滅滅蟻隊效果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1 10:24:01
    有 17 人按讚

    【以明朝脈絡理解「一場深刻的變革」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據說是自媒體「李光滿冰點時評」發出文章〈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同日獲得政黨軍各級官方頻道集體轉發,被視為中國對內外發出的重量訊息。

    〈每〉文可謂深得「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古風,以吳亦凡、霍尊、趙薇等娛樂圈醜聞入手,展現越多藝人劣行,社會有多需要「深刻的變革」就不證自明。爾後馬上就進入破題:這不是純粹藝人道德問題,「顯然這是一次政治行動,各地都必須從政治高度來認識」。

    吳亦凡吃了多少女孩子,只是「大問題」最表面的顯現,吳亦凡是不是賤男根本毫不重要,但相信他在獄中仍然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焦點。娛人圈只是資本圈的 alter ego,趙薇就是一半變了資本人的個案,問題的上一層是螞蟻、阿里、滴滴這些中國科網巨企,問題再上一層就是「資本」。

    明星拍戲拿那麼多錢,他們的錢不是種樹種出來,而是有猛人投資。資本孕育的孩子相繼倒下,預示「資本」將被迫放棄改革開放期間賺到的過多權力。裡面提及「這場深刻的變革也是一次回歸,向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回歸,向著以人民為中心回歸,向著社會主義本質回歸」,之後矛頭又指向「娘炮」娛樂圈美學、新聞等界別,並稱這些行業有很多都成了「崇拜西方文化」的陣地,並且充滿既視感地許諾了一個光明未來,那個未來世界的貧富懸殊已大為改善、發展的紅利能夠分享給平民,甚至沒有人可以私自補習而在學習上特別高人一等。

    小朋友補習,是否對貧困同學不公平?然而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因為改革開放的結果是「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他們富了就自然會去投資、去投機、去鑽營、去高人一等,他們的孩子也自然獲得比其他人多的資源。雖然補習行為現在被嚴打,但要去除所有強弱懸殊,只能手術式進行。而改革開放最革命性的地方是,中國人一度放棄了一度最重視的平等主義德性,容許「不平等」重新進入中國,重新啟動對外溝通和經濟發展。

    人類很怕改變,中國人也「安土重遷」,所以文章重申「不搞殺富濟貧」,但「回歸社會主義初心」確實在進行中,最後作者打出最後的同花順: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國際環境……美國正在對中國實施……軍事威脅、經濟及科技封鎖、金融打擊、政治及外交圍剿,正在對中國發動生物戰、網絡戰、輿論戰、太空戰,力度越來越大地通過中國內部的第五縱隊對中國發動顏色革命……」。「變革」是為了甚麼?看來是為了準備一場決鬥。

    近月中國政府對各地發出的指示,總是有很多關於「風險管理」、「監管」、反對「不正當競爭」等等。政策語言還是要維持,一般人聽不出想但又不能說白的話,正好由〈每〉代言。索羅斯最近就談到事實上是「美國投資者控制中國家教產業」。

    如果說「世界秩序」有份幫助改革開放,但也有人會認為這種輸入而來的「繁榮」是毒藥,這最終會令中國變成南美洲失敗國家,成為永續依賴國際資本的依賴國,隨著資源不再自主,政治也不可以自主。現在中國試圖「自力更生」。為甚麼?因為美國早就啟動了相應措施,也啟動了中國的危機感。香港在《逃犯條例》以來的一切,最後也簡化為「一次對抗美國顏色革命的鬥爭」。大格局的徵象就是兩大國之爭,香港也這樣「被解釋」為一切的頭盤。

    美國失威地撤出阿富汗終於完成,台灣有評論認為美國持續多年貫徹撤軍,代表一種美國不再大手筆扶持「海外秩序」的趨勢,一個國家想美國的風吹入來,就要交保護費。兩個敵對的強國在收保護費的動向都是不謀而合的。所以知名港商才會表示自己在中國賺到的錢,沒有入自己口袋,都有拿去做善事 (為國家分憂),都是一樣的事。

    神界打翻一杯水,可能在人間觸發一場種族滅絕大洪水。這些古代寓言也是在講國際政治。美國發生了一些對她自己 insignificant 的改變 (拜登相當氣定神閒),對中國來說卻是決定國運的生死之戰,然後整個現象最後才波及香港。基於國家意志的敘述需要 (敘述是為了動員並為因時制宜創造依據),在一個中美激烈交火的故事中,需要「顏色革命危機」和內奸角色,19 年香港在眾人眼前灑出的熱血,遭冰冷演繹為美國圖謀一部份。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概念實際上引述自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明朝官僚之間鬥爭方法的觀察:

    「這種攻擊是經過深思熟慮,按照預定步驟進行的。整個方式可以稱為「去皮見骨」。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諸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的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冤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本題。利用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眾注意,引起文官參加,假以時日,使小事積累而成大事,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轉化而成為整個道德問題。

    在程序上講,發展中的步伐則須前後銜接,第一步沒有收到效果之前決不輕率採取第二步。而且出場交鋒的人物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裏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書裡也有談到明朝皇帝不斷與自己的經濟政策進行命運般的生死搏鬥。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這導致他很痛恨官員,在經濟上他也想中國回到《四書五經》那樣的質樸世界,只有農業生產而沒有投機取巧。想像中的太古世界肯定更容易治理,所以才會吸引到朱元璋,他做皇帝之後生活也相當節儉。

    朱元璋曾在底層打滾肯定也通曉世情,知道經濟極盛時會產生很多取去皇帝權力的集團。所以朱元璋有一系列打擊「奸商」的鐵拳,導致朝廷相對富裕,這些錢落入後來奪權的成祖手中,可以支撐其一系列大動作政策 (包括戰爭經費)。海禁、官鹽換商米、支持農業、戰略資源由朝廷專營等重農抑商政策仍然推陳出新。

    對於明朝政府,經濟繁榮首先會帶來「歪風」,是政府的挑戰,而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即使是如此嚴格控制下,明朝經濟還是因戰爭長期停止而火速爆發,官員、商人、豪強對人民的巧取豪奪又再開始蔓延,各種「歪風」又再蠶食社會。

    明朝的經濟成就掩蓋了她有一些矛盾的經濟政策思想 (雖然矛盾的東西也可能也是管用的),貫穿明朝的是對於「資本」的負面態度 (即使無法完全阻止繁榮地帶的「墮落」)。在思想史上,就投射於李贄一章關於宋明理學中對「私」和「公」的道德化褒貶。

    傳統道德始終無法肯定人們「私」那一面,那麼在經濟上也會傾向否定那些代表人們私人利益的各種集團。明中後期很多地區被評為「奢靡」,那些地區的人認為自己「生於極盛之世」,朝廷卻肯定不是這麼看,朝廷看到的是豪強千方百計逃稅成功,並且招搖過市,這些人滋生了君主心力交瘁的黑暗。

    作為文人李贄也過得很舒服,但他對傳統道德其實很真誠,理學的小紅書明明教誨君子應該身心儉樸,盡量貼近「仁」或者「道」,但他明明受惠於改革開放而過很舒服,內心也充滿各種私慾,李贄敏銳地察覺到自己每一秒的存在都是「政治不正確」,所以李贄在矛盾和壓力之下主張回歸「童心」,就是「回到人的初心」。

    黃仁宇卻是那麼評論李贄的:

    「李贄自然無法理解,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以為數眾多的官僚治理億萬農民,就要求整劑劃一、按部就班,不能鼓勵特殊份子或特殊成份,發展新的技術或創造新的法則。」

  • 威滅滅蟻隊效果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1 10:23:50
    有 61 人按讚

    【以明朝脈絡理解「一場深刻的變革」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據說是自媒體「李光滿冰點時評」發出文章〈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同日獲得政黨軍各級官方頻道集體轉發,被視為中國對內外發出的重量訊息。

    〈每〉文可謂深得「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古風,以吳亦凡、霍尊、趙薇等娛樂圈醜聞入手,展現越多藝人劣行,社會有多需要「深刻的變革」就不證自明。爾後馬上就進入破題:這不是純粹藝人道德問題,「顯然這是一次政治行動,各地都必須從政治高度來認識」。

    吳亦凡吃了多少女孩子,只是「大問題」最表面的顯現,吳亦凡是不是賤男根本毫不重要,但相信他在獄中仍然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焦點。娛人圈只是資本圈的 alter ego,趙薇就是一半變了資本人的個案,問題的上一層是螞蟻、阿里、滴滴這些中國科網巨企,問題再上一層就是「資本」。

    明星拍戲拿那麼多錢,他們的錢不是種樹種出來,而是有猛人投資。資本孕育的孩子相繼倒下,預示「資本」將被迫放棄改革開放期間賺到的過多權力。裡面提及「這場深刻的變革也是一次回歸,向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回歸,向著以人民為中心回歸,向著社會主義本質回歸」,之後矛頭又指向「娘炮」娛樂圈美學、新聞等界別,並稱這些行業有很多都成了「崇拜西方文化」的陣地,並且充滿既視感地許諾了一個光明未來,那個未來世界的貧富懸殊已大為改善、發展的紅利能夠分享給平民,甚至沒有人可以私自補習而在學習上特別高人一等。

    小朋友補習,是否對貧困同學不公平?然而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因為改革開放的結果是「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他們富了就自然會去投資、去投機、去鑽營、去高人一等,他們的孩子也自然獲得比其他人多的資源。雖然補習行為現在被嚴打,但要去除所有強弱懸殊,只能手術式進行。而改革開放最革命性的地方是,中國人一度放棄了一度最重視的平等主義德性,容許「不平等」重新進入中國,重新啟動對外溝通和經濟發展。

    人類很怕改變,中國人也「安土重遷」,所以文章重申「不搞殺富濟貧」,但「回歸社會主義初心」確實在進行中,最後作者打出最後的同花順: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國際環境……美國正在對中國實施……軍事威脅、經濟及科技封鎖、金融打擊、政治及外交圍剿,正在對中國發動生物戰、網絡戰、輿論戰、太空戰,力度越來越大地通過中國內部的第五縱隊對中國發動顏色革命……」。「變革」是為了甚麼?看來是為了準備一場決鬥。

    近月中國政府對各地發出的指示,總是有很多關於「風險管理」、「監管」、反對「不正當競爭」等等。政策語言還是要維持,一般人聽不出想但又不能說白的話,正好由〈每〉代言。索羅斯最近就談到事實上是「美國投資者控制中國家教產業」。

    如果說「世界秩序」有份幫助改革開放,但也有人會認為這種輸入而來的「繁榮」是毒藥,這最終會令中國變成南美洲失敗國家,成為永續依賴國際資本的依賴國,隨著資源不再自主,政治也不可以自主。現在中國試圖「自力更生」。為甚麼?因為美國早就啟動了相應措施,也啟動了中國的危機感。香港在《逃犯條例》以來的一切,最後也簡化為「一次對抗美國顏色革命的鬥爭」。大格局的徵象就是兩大國之爭,香港也這樣「被解釋」為一切的頭盤。

    美國失威地撤出阿富汗終於完成,台灣有評論認為美國持續多年貫徹撤軍,代表一種美國不再大手筆扶持「海外秩序」的趨勢,一個國家想美國的風吹入來,就要交保護費。兩個敵對的強國在收保護費的動向都是不謀而合的。所以知名港商才會表示自己在中國賺到的錢,沒有入自己口袋,都有拿去做善事 (為國家分憂),都是一樣的事。

    神界打翻一杯水,可能在人間觸發一場種族滅絕大洪水。這些古代寓言也是在講國際政治。美國發生了一些對她自己 insignificant 的改變 (拜登相當氣定神閒),對中國來說卻是決定國運的生死之戰,然後整個現象最後才波及香港。基於國家意志的敘述需要 (敘述是為了動員並為因時制宜創造依據),在一個中美激烈交火的故事中,需要「顏色革命危機」和內奸角色,19 年香港在眾人眼前灑出的熱血,遭冰冷演繹為美國圖謀一部份。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最後去皮見骨」的概念實際上引述自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明朝官僚之間鬥爭方法的觀察:

    「這種攻擊是經過深思熟慮,按照預定步驟進行的。整個方式可以稱為「去皮見骨」。攻擊者常常從一些小事開始,諸如一句經書的解釋,一種諧音的諷刺,一張不署名傳單的內容,一個考題的不當等等,有時也可以在奏章上提出一個冤案,參劾一個不知名小官的家庭瑣事,或者以論水利和研究馬尾巴發難引出本題。利用這些小事可以促使公眾注意,引起文官參加,假以時日,使小事積累而成大事,細微末節的局部問題轉化而成為整個道德問題。

    在程序上講,發展中的步伐則須前後銜接,第一步沒有收到效果之前決不輕率採取第二步。而且出場交鋒的人物起先總是無名小卒,直到時機成熟才有大將出馬。這種方式,大凡久在政治圈子裏的人物,都已看透,他們可以從青萍之末,預測大風暴的來臨。」

    書裡也有談到明朝皇帝不斷與自己的經濟政策進行命運般的生死搏鬥。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這導致他很痛恨官員,在經濟上他也想中國回到《四書五經》那樣的質樸世界,只有農業生產而沒有投機取巧。想像中的太古世界肯定更容易治理,所以才會吸引到朱元璋,他做皇帝之後生活也相當節儉。

    朱元璋曾在底層打滾肯定也通曉世情,知道經濟極盛時會產生很多取去皇帝權力的集團。所以朱元璋有一系列打擊「奸商」的鐵拳,導致朝廷相對富裕,這些錢落入後來奪權的成祖手中,可以支撐其一系列大動作政策 (包括戰爭經費)。海禁、官鹽換商米、支持農業、戰略資源由朝廷專營等重農抑商政策仍然推陳出新。

    對於明朝政府,經濟繁榮首先會帶來「歪風」,是政府的挑戰,而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即使是如此嚴格控制下,明朝經濟還是因戰爭長期停止而火速爆發,官員、商人、豪強對人民的巧取豪奪又再開始蔓延,各種「歪風」又再蠶食社會。

    明朝的經濟成就掩蓋了她有一些矛盾的經濟政策思想 (雖然矛盾的東西也可能也是管用的),貫穿明朝的是對於「資本」的負面態度 (即使無法完全阻止繁榮地帶的「墮落」)。在思想史上,就投射於李贄一章關於宋明理學中對「私」和「公」的道德化褒貶。

    傳統道德始終無法肯定人們「私」那一面,那麼在經濟上也會傾向否定那些代表人們私人利益的各種集團。明中後期很多地區被評為「奢靡」,那些地區的人認為自己「生於極盛之世」,朝廷卻肯定不是這麼看,朝廷看到的是豪強千方百計逃稅成功,並且招搖過市,這些人滋生了君主心力交瘁的黑暗。

    作為文人李贄也過得很舒服,但他對傳統道德其實很真誠,理學的小紅書明明教誨君子應該身心儉樸,盡量貼近「仁」或者「道」,但他明明受惠於改革開放而過很舒服,內心也充滿各種私慾,李贄敏銳地察覺到自己每一秒的存在都是「政治不正確」,所以李贄在矛盾和壓力之下主張回歸「童心」,就是「回到人的初心」。

    黃仁宇卻是那麼評論李贄的:

    「李贄自然無法理解,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以為數眾多的官僚治理億萬農民,就要求整劑劃一、按部就班,不能鼓勵特殊份子或特殊成份,發展新的技術或創造新的法則。」

  • 威滅滅蟻隊效果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16 15:53:34
    有 3,703 人按讚


    懷鄉文集《靠岸》第九章 最後的冬天

    不下雪的冬天,算不算冬天?

    1954年12月,農曆年前,那年的冬天,天空總是灰霾陰沉,零下五、六度的氣溫,大陳島雖然沒有下雪,但天氣仍然酷寒,冷到有水的地方都結著冰,家家戶戶的屋簷,掛著一條條筍狀的冰柱;小水塘的塘面散著塊狀的冰排;山間的小澗,在土岸邊結著細細尖尖的冰凌;霧氣稀稀落落地在桑樹的梢頭凝成了小小的冰花…。

    「之所以沒有下雪,不是因為天氣不夠冷,大概只是因為空氣裡的水氣不夠,未到降雪的程度。」父親說。

    相較於大陳島過去每年的冬天,下雪或者不下雪,並無特別之處,不下雪的大陳島,是綠色的,而下雪的大陳島,變成了白色,但是今年的冬天,卻是父親在大陳島上最後的冬天,天空沒有飄雪,卻有一場風雪,正在父親苦楚的心裡紛飛著。

    我曾在網上讀到一篇「一江山島登陸作戰及其勝利的意義和影響」的文章,文中記載了從中共史觀出發的一江山戰役。1954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指示華東軍區成立「浙東前線指揮部」,由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設陸、海、空三個軍種指揮所,制定對大陳島的渡海登陸作戰計劃,以「攻佔大陳島北方的門戶一江山島,必能瓦解大陳島防禦」,做為作戰方略,並分兩階段作戰計劃:第一階段,中共空軍和海軍奪取大陳島戰區制空、制海權,掩護參戰部隊進行戰前訓練;第二階段,以步兵第60師的4個營在海、空軍和炮兵的支援下,對一江山南、北江兩個小島同時實施登陸突擊。1954年11月以後,中共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戰鬥戰、轟炸機頻頻出動,專事驅逐國軍戰機,並密集轟炸停泊在大陳島港內的國軍海軍艦艇,以取得絕對的制空權與制海權。此期間,國民政府的海軍登陸艦「中權號」、護衛艦「太平號」、砲艇「洞庭號」等多艘艦艇,相繼被擊沉,至此,中共解放軍完全取得制空、制海權,使得距大陳島北方16公里的一江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11月18日,中共解放軍對僅僅2平方公里的一江山,發動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指揮官王生明將軍所率一千名守軍雖浴血奮戰,仍不敵海、空掩護下,如潮水撲來的解放軍,翌日即遭肅清,一江山宣告失守,大陳島北方門戶大開,也正應驗了當時國防部長俞大維所言:「一江山若陷,大陳不保,台灣垂危。」

    於是那個冬天,中共解放軍日以繼夜地對大陳島實放砲擊與空襲,父親曾親眼目睹一艘被砲彈擊中的船艦甲板上,全身著火的士兵,不斷地翻滾哀嚎至死;父親也曾站在山崖上,望見砲聲隆隆的一江山,煙硝四起,殘破的軍人屍體,不分國、共,一具具順著海流漂來,猙獰的死狀,令人不忍卒睹;至於平民百姓橫屍街道山野的景況,更如人間煉獄般,令父親膽顫不已,唯恐下一刻變成自己或家人遭此橫禍。

    「那天清早,天際那頭才濛濛的亮了起來,我聽到嗡嗡轟轟的聲音從天空傳來,趕忙跑出門看,就看見共產黨的飛機低空從眼前掠過。」父親回憶起第一次遭遇空襲的情景。

    父親和許多大陳島的鄉親,都在那一天,首次真實地體驗什麼叫「空襲」。

    1954年11月1日,那是共軍首次發動的第一波拂曉攻擊,由30架杜-2轟炸機、30架蘇式米格-15型殲擊組成混編機群,由杭州筧橋機場起飛,迅雷不及掩耳地襲擊大陳島的陣地與港口。父親目睹一組機隊,低空掠過父親的頭頂,當時他們並未將目標設定上大陳島的村落,而是鎖定正在海港從事調防任務的國軍登陸艇。

    父親站在山崖望向海邊,看見解放軍的戰機,先用機槍對著海面上的登陸艇掃射,緊跟在後的轟炸機則拋下炸彈轟炸國軍的船艦。但這波的突襲顯然沒有達到效果,那艘被鎖定的登陸艇未被直接炸中,僅在艦艇四周激起一柱柱沖天的水花,於是登陸艇趕緊駛進一處岩灣裡,成功躲避了空中的火網,得以倖存。

    但那只是第一波的攻擊,從11月1日到4日,共軍人民空軍航空兵第20師對上、下大陳島共發動了四波的空襲,出動110架次,投彈千餘枚,第二波攻擊離岸較遠的軍艦,但似因訓練不足,亦未命中;第三波則炸毀下大陳島縣政府附近的若干設施與建築,導致部分軍民的傷亡;到第四波空襲時,父親已躲進住家土坡旁,一處自挖的「防空洞」裡,踞高看到山下海灣裡,一艘載著士兵與物資、準備靠岸的登陸艦,被轟炸機投下的炸彈直接命中,登陸艦的甲板上立刻燃起熊熊烈火,隨後延燒到艦艇上的油料與砲彈,引發巨烈爆炸。只見幾位士兵全身著火,在甲板上翻滾哀嚎,直至氣絕;也有好幾個士兵跳進海裡,卻因為海水太冷,游不多久便凍死海上。只有一個士兵,靠著無比的毅力,奮力泅渡酷寒而湍急的海潮,終於游上岸邊,撿回一命。至於那艘爆炸的登陸艦,在沉沒前,甲板上四射的火焰,還引燃了岸邊的一處邊坡,火勢在草叢間立刻蔓延開來,燒掉了半座山丘。

    在解放軍正式展開空襲之前,「大陳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即透過傳單、公告、廣播及派員挨家挨戶宣導,要求每家大陳居民自尋掩蔽處所,依自家人口多寡,挖好防空洞以躲避空襲,但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包括羅家在內,大多數的大陳居民不以為意,頂多虛應故事,挖個一尺深的淺坑,敷衍一下,直到猛烈的空襲臨頭,一波波解放軍機隊投下炸彈,一幕幕血淋淋慘狀在眼前真實上演,大家終於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各家各戶這才開始積極動員,挖掘防空洞。

    「我們全家人都被這一波空襲嚇死了,這是我們以前從未經歷過的事。第二天一早,我和你叔叔羅冬,我們這二個當時還算有點力氣的羅家男丁,在你祖父的命令下,到家附近的一個山壁挖掘防空洞。」父親說。

    父親和羅冬叔叔這一對兄弟,拿了鏟子,拚了命地挖,整整挖了一天,兄弟倆的手都磨破流血,好不容易挖出了一個可以讓全家人睡在裡頭的防空洞。只不過這個讓父親挖到精疲力盡的防空洞,一旦被砲彈直接命中時,父親懷疑它究竟能發揮多大的防護效果?

    「說穿了,那只是徒具心理安慰作用的一個大坑洞而已。」父親已親眼目睹炸彈爆炸的威力,一般老百姓憑直覺挖掘的防空洞,還必須依賴絕佳的運氣,才能保命。

    自從第一次空襲後,整個冬天,大陳島就陷入了常態性空襲的威脅,每隔一、二天就會有共軍軍機臨空轟炸。

    剛開始,大陳島還設有警報台,會發出空襲警報,但在幾天後的一次空襲中,雷達站和警報台均被炸毀,島上國軍改以在高處升旗代替警報,一旦升起二面紅旗,就代表敵機將來,但是二面紅旗升上去後,再也降不下來,這表示全天都處於空襲威脅之中,因為對岸解放軍的戰機幾乎一起飛,就到達大陳島的上空,紅旗的作用已非預警,而是昭告全島軍民,這個島正處於危急的戰爭狀態。

    從此父親一家人,幾乎每晚都睡在防空洞裡,懷著恐懼的心情,忍受蟻蟲的叮咬與寒冷的侵襲,誰也沒把握今晚睡了,還見不見得到明天的太陽,而一整個冬天就這麼過了,直到一江山戰役開打。

    從1954年11月起,中共解放軍連續三個月密集空襲大陳島,出動數百餘架次的飛機,投彈數千枚,國軍艦艇遭擊沉6艘,損傷十餘艘,國軍戰機也遭擊落十餘架,至此,國軍艦艇不敢在白天停泊大陳島,國軍戰機也無法支援大陳島領空,中共解放軍終成功封鎖大陳戰區的領空與海域,並於1955年1月18日,對一江山島發動陸、海、空聯合渡海登陸作戰。

    一江山島的戰役歷時二天,震天價響的砲聲不絕於耳,父親站在山崖上遠遠眺望一江山,先是數十架轟炸機進行一小時的轟炸,摧毀多數陣地,隨後榴彈炮、海岸炮、野戰炮、艦炮齊放,數萬發砲彈如暴雨般落在這2平方公里的島上,處處捲起沖天的火焰,整個島像火山爆發似的,被重重的煙塵包覆起來。時至中午,數百艘載著中共解放軍的機帆船、登陸艇等各式船筏,載著5000多名解放軍,像潮水一樣撲向一江山的海岸。

    父親曾聽鄉親說,一江山上的守軍,他們有些人是從大陸逃出的知識分子、鄉長或地主,和共產黨有著深仇大恨,所以奮力抵抗、拚死一戰,但父親實難想像,一江山一千名的守軍,在這彈丸之地,遭受來自空、海、陸如此猛烈的攻擊,竟能堅守二天。雖然最後一江山仍然被攻陷,指揮官王生明將軍也壯烈殉國,但奮勇禦敵的他們,也讓共軍付出死傷慘重的代價。

    一江山淪陷後,政府怕軍心動搖,為鼓舞軍民士氣,國民政府宣稱全部一江山守軍寧死不屈,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全數陣亡。實則,官兵陣亡519人,被俘567人,這些被俘的官兵,直到台灣解除戒嚴,兩岸開放往來,才有部分當年被俘的守軍返回台灣,對這些人而言,卻再也喚不回原該風華正茂的青春歲月,徒留命運的悲嘆而遺憾終生。

    自中共解放軍佔領一江山後,大陳島全島均曝露在解放軍105榴彈砲射程之內,幾乎日日都從一江山砲轟大陳島,又加上解放軍轟炸機一波波的空襲行動,大陳島無法固守,已是任誰可看得出的定局。

    1955年1月20日,國民政府眼看大勢已去,與美國政府協商之後,由美國透過蘇聯政府協調中共,暫緩發起對大陳島的攻島作戰,在一致的默契之下,由美國第七艦隊負責海空掩護,整島軍民全部撤離大陳島,此一撤退計劃,被命名為「金剛計劃」,並在1955年2月8日上午9時開始執行。

       自1955年1月21日至2月8日,美軍先後調集航空母艦6艘、驅逐艦25艘、重巡洋艦3艘、掃雷艦4艘、運輸登陸艦19艘以及其他大小船艦,戰機400餘架,由美第七艦隊司令普立德親率艦隊,配合我方12艘運輸登陸艦,協防大陳島撤退事宜。2月8日起至12日,在美國海、空軍大批艦艇,2200餘架次飛機護航下,大陳主島及周邊相關島嶼近三萬軍民依序全數登艦,航向台灣,中共解放軍不費一兵一卒佔領大陳島。

    「天空全是飛機、海上全是軍艦,整個大陳島都被機艦密密麻麻的層層包覆,我這輩子從沒看過這麼壯觀的場面。」父親對當年撤離大陳島前的情景記憶猶新,對於從未經歷戰爭的我而言,大概只能從麥可·貝執導的電影-「珍珠港」,一片佈滿海上、天空的日軍機艦,來想像父親當年看到的壯闊場景。

    那是父親在大陳島最後的一個冬天,慘酷的戰爭所帶給年少父親的,是此生無法抺滅的恐懼記憶,至於整個家族的命運,也從那個冬天伊始,面臨重大的轉變。台灣,這個陌生的地名,究竟代表什麼意義?沒有人知道。唯一清楚的是,要離開這個世居的島嶼固然痛苦,但只要能活著離開,沒有淪為槍炮子彈之下的冤魂,不可測的未來,依然充滿希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