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妞聊演員 蜜雪兒·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
·
蜜雪兒·威廉絲於1980年9月9日出生,父親是美國期貨交易界的名人,還曾兩次參選共和黨參議員,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後來父母離婚分居。小時候的她很孤僻,蜜雪兒說:「我與父母保持距離,到現在也是如此,但我卻發現自己這樣過地不錯...
#波妞聊演員 蜜雪兒·威廉絲(Michelle Williams)
·
蜜雪兒·威廉絲於1980年9月9日出生,父親是美國期貨交易界的名人,還曾兩次參選共和黨參議員,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後來父母離婚分居。小時候的她很孤僻,蜜雪兒說:「我與父母保持距離,到現在也是如此,但我卻發現自己這樣過地不錯,可是我不知道為什麼。」九歲時,全家搬到加州聖地牙哥。她在觀看了當地劇團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後開始對表演產生興趣。
·
在父母不支持的情況下,她毅然決然地進入演藝圈逐夢。1994年,她在《新靈犬萊西》中飾演一個小角色,這是她的第一部電影作品。1995年演出知名科幻驚悚片《異種》,隨後開始轉向劇情片發展。1997年,與蜜雪兒菲佛聯合演出家庭倫理片《褪色天堂》。在她15歲的時候,為了不受當時兒童勞動法影響,她在父母的同意下解除他們的監護權,讓她能好好地追求演藝事業。後來,她在學校遭受同儕的霸凌,讀完九年級後就休學了。之後,她在父親的指導下在家自學,從遠距教學機構取得了普通教育發展證書。
·
之後,她搬到洛杉磯,在青春電視劇《戀愛時代》中拿到了一個重要角色。這也讓她與其他幾位主演詹姆斯·范德比克、凱蒂·荷姆斯和約書亞·傑克遜一起成名。她覺得自己和角色的相似之處是她們都成長地「太快了」,她在當時認為自己從15歲起就懂得了她需明白的一切,之後她也於2011年表示自己選擇脫離父母監管是受了其他年輕演員的影響。1997年,她和幾位演員朋友因不滿得到的角色一起創作了一篇劇本,劇本甚至被售出,但最後並沒有進一步發展。
·
1997年,她跟隨父親的腳步,參加羅賓斯世界冠軍杯期貨交易競賽,用起始的1萬美元獲得了超過10萬美元,贏得了該比賽,憑藉900%的獲利率,她成為了該賽事自1984年首次舉行後排名第3高的冠軍。1998年,她主演恐怖片《月光光心慌慌7》,該片取得了商業性的成功。隔年,她與克絲汀·鄧斯特共同主演了喜劇片《Dick》,該片是以美國總統尼克森的水門事件當作腳本。
·
之後,她開始接拍更有挑戰性的題材。2000年,她出演了HBO電視電影系列《如果牆會說話2》,這個系列有三個部分,分別講述了女同性戀情侶在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故事,她和克洛依·塞凡妮出現在第二部中,表現了1972年女權運動中苦澀的分裂。《娛樂周刊》影評人肯·塔克讚揚了克洛依·塞凡妮的表現,但他認為蜜雪兒把角色演的過火了。
·
從這時起,她開始參演獨立電影。在某次訪談中,她說:「我覺得自己沒有用一種特別閃耀、引人注目的方式工作,如果你不特意去尋找它們,你可能會錯過那些令我感到自豪的電影。」2003年,她參演了喜劇片《下一站,幸福》,這部片的全體演員獲得了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群戲的提名。
·
電視劇《戀愛時代》於2003年完結後,蜜雪兒承認難以找到合適自己的角色,她甚至覺得自己被視為一個「流行一時的年輕美女」。隔年,她回歸舞台劇,在威廉絲頓戲劇節上參演了契訶夫的舞台劇《櫻桃園》,與琳達·伊蒙和潔西卡·雀絲坦合作。同年,他參演了導演文·溫德斯《迷失天使城》,該片探尋了美國在後911時代的焦慮和理想的幻滅,這部片讓她獲得了2006年獨立精神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
2005年,她與希斯·萊傑、傑克·葛倫霍與安·海瑟薇等人主演《斷背山》,她在片中的表現贏得了大眾的認可。選角導演艾薇·考夫曼在觀看了《下一站,幸福》後建議李安讓蜜雪兒獲得艾爾瑪這個角色。這部電影不僅成為了票房大熱門,也獲得78屆奧斯卡金像獎8項提名,而她也被提名最佳女配角獎。雖然她沒獲得獎項,但她在頒獎典禮上穿的橙黃色王薇薇禮服被雜誌稱讚為史上最佳奧斯卡禮服之一。
·
蜜雪兒也因為共同演出《斷背山》,認識了希斯·萊傑。2005年,他們的女兒出生。2007年,結束了三年的戀情。隔年,希斯·萊傑因藥物過量突然去世後,這也讓她感到難過。揮別悲傷,她演出《紐約浮世繪》,該片雖票房不佳,但卻受到媒體稱讚,出現在當年許多影評人的年度十佳名單中。同年,她也主演了小成本製作的劇情片《溫迪和露西》,這部電影獲得滿多好評,《休士頓紀事報》的艾米·布蘭科爾說她的表演是全片的關鍵,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甚至頒給她最佳女主角獎,也將該電影選為最佳影片。
·
2010年,她與萊恩·葛斯林主演浪漫劇情片《藍色情人節》,導演為讓兩人更融入角色,還讓他們連續一個月的白天住在一起。日後,她曾提到這段經歷,她還說:「希望自己在當時能更加享受這一過程。」這部片的評價很高,。兩位演員都榮獲多個獎項的提名,她還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
隔年,她演出英國劇情片《夢露與我的浪漫週記》,其實她一開始害怕接下這個角色,還拒絕了邀請。她解釋:「無論是外形還是聲音,她的一切都和我不同。」最終,她覺得這個機會太好了,不該放棄,她為了片中的唱歌部分還上了聲樂課程,最後,她的努力也讓她獲得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獎及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
2014年,她演出音樂劇《歌廳》,首次亮相百老匯舞台。隔年,她也主演了二戰背景的愛情片《亂世有情天》。2016年,與凱西艾佛列克主演《海邊的曼徹斯特》,她的演出讓她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等多項提名。
·
(閱讀全文,請上臉書觀看)
·
#美麗又堅強的女人
威廉絲父親 在 廣告裁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各位寶寶聽好了,人生是不公平的!🍼
生命給了你一手爛牌,
但是只要有骨氣跟毅力,
沒有得不到的勝利!
註:
內馬爾的名字繼承自父親
小威廉絲來自有「最危險的城市」之稱的康普頓
勒布朗・詹姆士小時候和媽媽到處寄人籬下
莫法拉全家從索馬利亞搬到英國
周琦在 NBA 的選秀順位遠不如預期(雖然此處出現他應該只是商業考量🤣)
===
一起成為廣告裁判,
打造世界最大中文化廣告平台
《一年為期》前測問卷進行中
➡️ https://c.referee.ad/pretest
===
影片出處:
https://youtu.be/sgrqONJ5PEI
#美國 #寶寶 #運動 #明星牌 #NIKE #喊話
威廉絲父親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談及費德勒,你想起甚麼?
費德勒是歷經數個世代的傳奇神話。兒時的我很幸運,機緣下父母打起了網球,我也有幸能練習約莫七、八年的網球。記得那時父親沉迷於網球,時不時就會觀看網球轉播。我第一個記住的網球選手名字,應是瑞典球王艾伯格(Stefan Edberg),那時父母相當喜愛他的網前技巧,也因此我記住了這個名將。伴隨那時代的名將,還有貝克(Boris Becker)、藍道(Ivan Lendl)等人。然後網球運動在國內的能見度大開,山普拉斯(Pete Sampras)、阿格西(Andre Agassi)、葛拉芙(Steffi Graf)、辛吉絲(Martina Hingis)等選手的名氣越盛,那時的我也有了些網球經驗,看轉播也不再只是陪看,開始會為了眼前的好球歡呼。然後是下個世代的費德勒,自2001年在溫網勝過草地之王山普拉斯之後的20年間,這名字從未離開過媒體。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至文末
《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322
台灣人對於費德勒的印象,多半來自於他統治網壇之後的形象。飄逸短髮,閃身正拍,優雅的單手反拍,數不勝數的美技影片,還有轉播時的勞力士廣告。網球運動在台灣畢竟稱不上熱門,很多網球選手的背景故事,都需要透過主播在轉播時順帶提及,尤其是主播許乃仁總能對場邊選手的家人、教練以至於名人們,娓娓道來場邊人物與選手之間的故事。然後從這些隻字片語、外國媒體的報導,以及熱心人士翻譯或轉貼些選手的故事,逐步理解這些選手成長的家庭背景和故事。因此當聽聞 堡壘文化計畫出版《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我興奮的表示要為此書作推廣。
費德勒和納達爾因為總是在決賽碰頭,因此媒體和球迷們為此取了個費納對決的專有名詞作為稱呼,但其實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這兩位球員所處的世代不同。事實上費德勒轉戰職業時,以他的世代所面對的勁敵,應該是羅迪克(Andy Roddick)、沙芬(Marat Safin)、休威特(Lleyton Hewitt)、納班迪安(David Nalbandian)、費雷羅(Juan Carlos Ferrero)。這些勁敵們個個球季超群,每個橫空出世時,都被媒體稱為下一個球王,不過可惜的是他們與費德勒處於同一時代。他們之中幸運的能取得大滿貫冠軍,至於運氣不佳的則此生皆無滿貫頭銜。與費德勒同世代的這些名將,約莫於面對2006的巔峰期費德勒後就逐漸失去競爭力,多半選擇於於2010年左右退役。
然後費德勒面對的,才是納達爾這個世代,包含了納達爾(Rafa Nadal)、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莫瑞(Andy Murray)以及瓦林卡(Stanislas Wawrinka)。費德勒平均大這些選手約莫五歲,多數這世代處於體能巔峰時,費德勒的體能早已下滑,並且因應精準度的下降,球拍拍面也不得不增大。這時的球風早已有所轉變,因應體力的降低,減少回擊而盡可能以技術拚取致勝球,成為了不得不的妥協。
費德勒下一個面對的世代,是這個時代的球星。雖然網球媒體總愛說費納喬都是老人,下一個世代要接棒,但每每滿貫決賽的勝利者,卻又都是這些老面孔。但這時代的蒂姆(Dominic Thiem)、梅德韋傑夫(Daniil Medvedev)、茲維列夫(Alexander Zverev),雖然都有不錯的實力,但相比於前一世代天才輩出的殘酷,這世代的選手尚未有足夠的衝冠實力也是事實。
在這三個世代中,最令人惋惜的便是與費德勒同世代的那群名將。他們各自的球風各異,人格特質明顯,並且還相當富有舞台魅力。每每可惜的總是看到他們奮力殺入決賽,然後被費德勒輕鬆寫意的擊敗。其中羅迪克的遭遇更是令人哀傷,最有競爭力的時期正好與鼎盛費德勒相撞,奮力拚搏十年下來只得一座滿貫。
本書饒有趣味的將敘事的重點,放在了費德勒的成長過程以及場下經歷。我們得以從費德勒的少年時期開始理解,他是如何被父母啟蒙網球,又是如何在首任教練彼得卡特的訓練下成長,後續又是怎樣在瑞士網球協會中逐漸茁壯,直到拿下溫布頓青少年冠軍,以至於轉戰職業後如何逐步控制情緒,成為我們所認識的費德勒。這中間包含了與經常在場邊觀球的妻子米爾卡是如何相識,也包含了與羅迪克、納班迪安等同代名將的青少年時期相遇。此外也談及了費德勒在球場外,與時尚圈的互動,與贊助商合作的種種,又是如何開始種種慈善活動等等。補足了許多球迷對費德勒的陌生空白之處。對費德勒球迷、納達爾球迷、網球愛好者以至於熱愛體育運動的人來說,本書帶來的樂趣是難以言表的。
前幾個月聽聞今年年底,將上映一部以網球女將威廉絲姐妹成長為主軸的電影《王者理查》,而九月又正巧有費德勒的書籍出版,實在是網球迷做夢都會笑的年末。
關於費德勒的種種事蹟,齋主有太多太多能說,但最後希望能以我此生最為難忘的比賽作結。我記得那是2008年的溫布頓,由於是費納對決,因此我早早就準備好了熬夜看完這場比賽。當時費德勒處於尖峰期,聲勢如日中天,不只在草地上稱霸,在網球領域上更是王者。那時的納達爾雖是唯一可抗衡的人物,但他的主場卻是在紅土球場,在草地上面對費德勒仍是勝算不高。這場比賽拉鋸緊湊,或許是老天也希望成就這場比賽的傳奇性,這場比賽中間因雨暫停兩次,且兩次雨停後兩人的氣勢都有所轉變。我依稀記得趁著中間下雨,趕往樓下便利商店買個消夜,繼續在凌晨觀賞這場比賽。比賽雖然費德勒輸了,歷時將近五個小時的纏鬥,確是我此生最難忘的網球比賽。這場比賽後來也被剪輯成紀錄片《天才之擊》(Strokes of Genius),在本書中也被以另一個角度,紀錄了那個歷史瞬間。
很榮幸此次有機會能替堡壘文化的新書《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作推薦,作為費德勒粉絲的一個網球迷,能看到有費德勒的相關書籍出版,心中著實令人欣喜。
此次堡壘文化同樣為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
只要你完成以下條件,就可參加抽獎活動
只要你在9/5(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本貼文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堡壘文化 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威廉絲父親 在 哈佛商業評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以當爸爸為榮
Reddit共同創辦人、網壇名將小威廉絲丈夫阿萊西斯.歐哈尼安(Alexis Ohanian)多了父親這個身分後,成為美國強制帶薪育嬰假的倡議人士。他說:「我希望員工很有信心地說:『我今天要提早下班去接小孩。』我真的真的相信,工作跟家庭不該是互斥的,這種轉變對社會是好的。」
#育嬰假 #性別平等
—
如果您喜歡《哈佛商業評論》、或是覺得我們的內容有幫助,歡迎按下網頁中的「#我要訂閱」,訂閱是支持創造這類內容最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