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如果你也聽說小說心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如果你也聽說小說心得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如果你也聽說小說心得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wackynoteis (Waki瓦基)看板book標題[心得] 《閉嘴的藝術》少說一點話的人生...

如果你也聽說小說心得 在 蛇龜小姐的過期書報攤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9:09:19

《親愛的老婆》之跨越30年之後。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讀過或接觸過侯文詠的書吧?記得小時候讀過《頑皮故事集》,讀完《危險心靈》還準時收看電視劇,《白色巨塔》沒有看完但也跟了幾集電視劇,但散文,還真的沒有,直到皇冠的企劃傳訊邀約,我才有機會走進侯文詠的散文世界,而且是談關係、談婚姻的《親愛的老婆》。 ...


《閉嘴的藝術》讀後心得:少說一點話的人生,更美好
以退為進的刻意沉默,讓你趨吉避凶,家庭與事業如沐春風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mouth-shut/

在一個愈來愈喧囂的世界裡,學會閉嘴是一門藝術。特別是在社群媒體興盛的時代,人們
渴望尋找一個能真正聆聽、沉思和反思的空間。了解閉嘴的重要性,對每個人來說都具有
深遠的意義。

這本書在說什麼?

《閉嘴的藝術》的作者是美國記者丹.萊昂斯(Dan Lyons),他同時也是一位小說家和
編劇。他曾經幫《富比世》和《紐約時報》等知名刊物撰寫文章,發表過許多關於科技產
業的深度報導。他承認自己是一個超級愛說話的人,可是他漸漸發覺,太愛說話不是一件
好事。

這個壞習慣對他的身心帶來不好的影響之外,他還因為說錯話被踢出新創公司,損失了一
筆價值高達 800 萬美元的股票選擇權。因此,他想透過這本書傳達:在這個到處都充斥
著資訊和噪音的時代,我們不只要學會閉嘴,更要學會真正的聆聽,知道什麼時候保持沉
默、什麼時候說話,活出一個更平靜卻更加豐富的人生。

這本書分別探討了一些該閉嘴的場景,像是在網路上、在職場上、在家庭生活中、在愛情
關係當中。讀完之後我也發現,作者並不是要我們「一個字都不講」的那種閉嘴和沉默,
而是少講一點「不必要的話」,把精神放在那些「有必要的深度對話」當中。透過「少說
多聽」的心態調整,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同理心和創造力,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平靜。

打破男女說話數量的迷思

書中提到一個統計數據的迷思,顛覆了我對男女說話數量的刻板印象。

肢體語言專家亞倫.皮斯(Allan Pease)曾經做過一個統計,而這個統計數據被很多人
引用和流傳。這個數據是,女性每天說出口的字大約是 20,000 個,而男性平均是 7000
個。乍聽之下女性比男性還要多話,這好像很符合人們的刻板印象。但是,這個數據有一
個大問題,他計算的是包含了「臉部表情」和「手勢」的溝通事件,而不是「口語字句」
。而且,這個數據並沒有學術方面的論文佐證。

為了驗證這個數據,亞利桑那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馬希亞斯.梅爾(Matthias Mehl)進
行了一項實驗,打破了這個謠傳已久的迷思。

研究人員要求 396 名男女各半的大學生,每個人攜帶一種隨身電子紀錄器,這個裝置會
錄下攜帶者的聲音,計算他們說話的文字數量。結果,過了幾天之後,研究人員將統計的
數據進行了平均,發現無論是男性或女性,每個人每天說話的數量都落在 16,000 字左右
,而且其中說話最多的前三名都是男性。也就是說,男性和女性的說話數量並沒有顯著的
差異,這項數據後來還被《科學人》雜誌特別撰文介紹。

接下來,梅爾開始研究人們說話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些什麼。他的研究將對話內容區分為胡
言亂語的「閒聊」,以及具有實質內容的「優質對話」。他發現:「花費更少時間胡言亂
語和進行閒聊,並花更多時間進行優質對話的人更快樂。」除此之外,他也開始探索優質
對話是否跟身體健康有關。透過實驗,他發現了進行更好對話的人會有更健康的免疫系統


你或許會感到好奇,什麼是「優質對話」呢?

梅爾認為,重點是在這場對話當中,我們能不能塞進一些「誠摯」?這裡所謂的「誠摯」
指的是卸下面具,不要漠不關心地問對方「今天好嗎?」,而是認真誠懇地問「說真的,
你今天過得怎麼樣?」談談在學校發生的事、談談在工作遭遇的委屈、談談在專案上面獲
得的突破。「優質對話的起點,只不過是多了些微的認真,加上些微的關懷。」

關於梅爾的一系列實驗,也讓我體會到一件事情,我們不需要斤斤計較說話數量的多寡,
也不需要掉進性別差異的刻板印象,重要的是我們到底「說了什麼」以及「怎麼說的」。
對話的品質,才是導致美好生活的關鍵。

為什麼男人愛插嘴又愛說教?

雖然透過實驗數據驗證了男女說話數量沒有明顯的差異,可是我自己身邊的朋友圈、和以
前在工作時候的同事圈之間,都還是會聽到那種男生下班回家之後,覺得工作已經很累了
不想說話,可是另一半的女生卻很想一直講話的情形。很奇怪的是,這種情形怎麼跟實驗
統計的不太一樣呢?

接下來,在書中關於職場工作的章節,我發現了一點蛛絲馬跡。

關於職場上的說話表現,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實驗和統計數據,結果發現,男性在工作場合
說的話不只比較多,而且更愛插嘴(特別是愛打斷女性的說話),還很喜歡對別人說教。
而大部分的男性,對這種情況其實沒有自知之明,都是等到被研究人員記錄下來、錄影下
來,才會發現自己在工作上說的話原來這麼多,行為舉止竟然這麼沒有禮貌。

這種性別上表現出來的差異,還導致了一種很扭曲的判斷,那就是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踴躍
發言、偶爾會打斷別人、事情講得頭頭是道的時候,如果這個人是女性,我們會負面地覺
得她的「意見很多」;但是反過來,如果這個人是男性,我們卻很正面地覺得他「很有想
法」。

作者提醒男性讀者,要認知到男性多半都內建了打斷別人說話的體質,因為在演化的過程
當中,雄性動物要展現出強勢的一面,說話要大聲,氣勢要夠強。可是在現代社會,一直
打斷女性說話,反而會讓女性降低對你的評價,對你說的話打折扣。他建議男性要把兩個
人的對話當成是組隊打籃球,要懂得傳球和分享球權,而不是每一次都只想要自幹。

作者也提醒女性讀者,要勇敢面對這種現象,而不是默不吭聲。當妳遇到男性又在打斷妳
說話、搶奪發言權的時候,妳可以用一種正面的、專注於未來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不可
以讓每個人先不被打斷,快速把話先說完,這樣子的會議肯定會更有效率。」相反地,不
要用情緒性或負面的表達方式(像是直接指責對方的錯誤),避免遭到不必要的社會性懲
罰。

回到我們個人身上,無論性別或職位高低,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什麼時候該閉嘴,多一點
傾聽;什麼時候又該勇於表達意見,提出有助於事情推進的觀點。引用我最喜歡的一個溝
通訣竅:「最有說服力的人,傾聽跟講話一樣多;問的問題與回答的問題一樣多。」不知
道該不該說話的時候,只要記得先多一點傾聽,多一點提問就對了。

閉上鳥嘴就是一種個人品牌

書中有一個章節談的是在網路上面閉嘴,跟我自己是切身相關的話題。

作者提到,我們這個世代常被洗腦的一個觀念,就是「我們必須擁有自我品牌」,也就是
大家常聽到的「個人品牌」。這個觀念鼓勵我們勇敢發言、一直發言,最好是讓全世界都
知道自己想說的話、想傳達的觀點。問題是,在這種不斷試圖在嘈雜聲當中突圍而出的行
為,大部分的人只是把噪音的背景音量往上調高而已。

因此,這個章節的標題「閉上鳥嘴就是一種個人品牌」在我的心中浮現出一個困惑:「對
於一個正在經營自媒體和個人品牌的創作者,如果閉上嘴巴不說話,那要怎樣讓更多人認
識自己呢?」

這個問題讓我回想起一本我很喜歡的書《WOL大聲工作法》,那本書告訴我們要勇敢地「
公開分享」自己工作上一切的過程和結果。就像書名所說的,把自己的工作內容「大聲說
出來」。那麼這個觀念,是不是跟「閉嘴」這件事產生了很大的衝突呢?

我仔細思考和對照之後發現,這兩本書的觀念其實並沒有衝突。

《閉嘴的藝術》強調的是:「要以能夠身處安靜的能力和實際的成就去建立品牌,對自己
的能力要有足夠的安全感和信心。如此一來,就不需要在社群媒體上到處奔波、拼命地自
吹自擂尋求關注,同樣也會被人看見。」我認為這裡關鍵字在於「自己的能力」,也就是
自己的專業領域。

而另一本《WOL大聲工作法》強調的是:「公開分享自己的工內容、正在做或學習的事情
,建立人脈圈,讓同一個人脈圈的所有人都能互相分享及回饋,形成正向循環的一種工作
方法。大聲說出來不是為了追求人氣、出名或炫耀,而是為了助人。你貢獻一己之長,以
對別人有趣又有益的方式來發揮潛能。」我認為這裡關鍵字在於「貢獻一己之長」,談的
同樣是自己的專業領域。

總結這兩本書的描述,我認為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要大聲說出來的是那些「自己關注的
專業領域」,而對於那些跟這個領域沒有關聯的時事、新聞和事件,我們大可閉上自己的
鳥嘴,不需要發表任何評論或意見。

就像是巴菲特只投資他自己的能力圈所及、他能夠徹底弄懂的產業和公司,我們個人也要
以能力圈為核心來組織知識和發表內容。因此,我會把這一段的標題前面加上一小句話,
變成「(對不屬於自己專業領域的事情)閉上鳥嘴就是一種個人品牌」。

後記:不發表任何意見的權利

整體而言,我在讀《閉嘴的藝術》的時候,對於大部分的章節是感到認同的,畢竟我本來
就是一個平常話很少的人。但是在某些章節,像是談到經營個人品牌和社群媒體的部分,
就帶給我一些不同的省思。有些讀者會私訊希望我多談論一些時事,對某些事件發表一些
個人看法,我很開心聽到有這樣的需求,但是我想我仍然有保持不發表意見的權利。

我認為,適合公開發表的內容有兩種。第一種是我們「既有的專業領域」,當我們對於某
個領域本來就有深入的瞭解,能從不同角度去解讀一件事情,我們就有發表看法的必要性
,因為這能促進大眾對於這件事情的理解。第二種是我們「正在學習的領域」,當我們把
學習的過程和經驗分享出來,可以幫助其他人少走冤枉路,也有可能促進其他人的好奇心
。這種類型的內容,我們不需要是專家,而是把自己當成學生,只是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
所學而已(p.s. 如果你的個人品牌就是時事評論,那你可以完全忽略我的看法)。

也因此,對於那些「既不是我們的專業領域,也不是我們感興趣想學習的領域」的事情,
我們大可閉上自己的鳥嘴,因為說太多除了會顯示自己的膚淺無知,還顯示了自己缺乏全
心投入的專業領域。只要退一步想,就會知道一個有生活重心的人,不會有時間蹉跎在那
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我們該做的,是尊重那些具有專業背景的人的意見,讓專業的人產生
具有專業素養討論和對話。

最後,我也想起被譽為「哲學家皇帝」的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曾說過的一
句話:「我們有權利對事物不發表任何意見,更有權利使我們的靈魂不受騷擾;因為事物
本身並沒有迫使我們形成判斷的天然能力。」我相信,其實我們不需要對大多數事情發表
意見,這樣才更有心力把時間投入到少數且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1.81.7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95900229.A.6AA.html
J7565J: 感謝分享 09/28 22:06
cyora: 推 09/29 16:15
skyhawkptt: 感謝導讀推薦 09/30 16:03
Consun: 感謝分享 10/06 16:20
HaiirotoAo: 像比較利益或機會成本的感覺 專注於某個擅長的領域 10/06 20:29
HaiirotoAo: 對人對己都會更好 10/06 20:29
r5252: 感謝分享 10/18 00:5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