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如何預防病人跌倒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如何預防病人跌倒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預防病人跌倒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預防病人跌倒產品中有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057的網紅市議員李順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市議員李順進 轉傳 [110/09/28 ~ 09/29] 高雄市政府 及 衛生福利部 要點公告 ●環安、治安、交安、工安、婦幼安 代言人! ︽︽︽︽︽︽︽︽︽︽︽︽︽︽︽︽︽︽ [110/09/28] 高雄市政府 高雄券常見QA大公開 https://www.facebook.com/brav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治療師法從立法到現在已經超過20幾年了,今年好不容易舉辦了公聽會要進行修法,也在各種協調下通過了一審,沒想到卻在最後關頭受到復健醫學會的阻擋,沒辦法送到院會審理,得要全部重新來過。 這個法案看似不重要,但其實這可能影響到每個人! 因為過去是以疾病治療為目的來制定法規,治療師在執行所有業務前,都必須有...

如何預防病人跌倒 在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11:25:36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好奇小孩(學齡前期)是怎麼帶入手術室的(?) 最盧最歡也最勾追😳 歡迎來到賴青的麻醉小教室💉 除了愛心外都可以按右下角的收藏 成為你未來臨床隨時的幫助💁🏻‍♀️ 今天的麻醉小教室💉來分享 「麻醉人員如何將學齡前期寶貝帶入手術室?」 無點滴版本 針對這樣的寶貝 賴青以前待的醫學中...

如何預防病人跌倒 在 魏洋樺營養師 x 不只是營養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3:46:39

✨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 ⠀⠀⠀⠀⠀⠀⠀⠀⠀⠀⠀⠀⠀⠀⠀⠀⠀⠀⠀⠀⠀⠀⠀⠀ 大家還記得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有相關性嗎?骨質疏鬆症最怕發生骨折,骨折會讓我們減少獨立活動的能力並增加死亡率。想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可以從哪方面著手呢?一起來看看這篇圖文吧👋🏼👋🏼👋🏼 ⠀⠀⠀⠀⠀⠀⠀⠀⠀⠀⠀⠀⠀⠀⠀⠀⠀⠀⠀⠀...

  • 如何預防病人跌倒 在 市議員李順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9 17:48:33
    有 26 人按讚

    市議員李順進 轉傳 [110/09/28 ~ 09/29] 高雄市政府 及 衛生福利部 要點公告
    ●環安、治安、交安、工安、婦幼安 代言人!

    ︽︽︽︽︽︽︽︽︽︽︽︽︽︽︽︽︽︽
    [110/09/28] 高雄市政府 高雄券常見QA大公開
    https://www.facebook.com/bravo.Kaohsiung/posts/4553550078039920

    ●高雄開就賺!常見QA大公開
    ●掌握活動資訊加值放大五倍券
    #振興疫後經濟 #全國消費落地高雄
    ●還在思考如何讓「五倍變N倍」高雄券污損後可以使用嗎
    ●紙本方案的消費門檻中,能否搭配現金數位綁定振興五倍券時,須特別於頁面勾選參加「高雄開就賺」活動嗎
    ●底下圖卡有解
    【高雄開就賺】官方網站https://kh100.tw/
    【數位綁定方案】https://kh100.tw/kaoticket/digitbind
    【紙本方案】https://kh100.tw/kaoticket/paper
    【商圈夜市券】https://kh100.tw/nightmarket
    【八大部會券加碼方案】https://kh100.tw/nightmarket/eight
    【QA─民眾篇】https://kh100.tw/question/consumer
    【QA─店家篇】https://kh100.tw/question/storeVersion
    #高雄市政府_經濟發展局
    ~~~~~~~~~~~~~~~~~~
    [110/09/29] 高雄市政府
    https://www.facebook.com/bravo.Kaohsiung/posts/4551965204865074

    ●高雄市各場域/各行業別開放及管制作為
    ○台鐵高鐵遊覽車藝文表演展覽體育活動賽事
    ○各場域之詳細防疫管制措施,請依據交通部、文化部、教育部,將陸續公布/修訂之相關指引辦理。
    ●即日起各行業別開放及管制作為
    ○宗教場所雄愛民- 高雄市政府 民政局
    ○長照機構雄健康- 高雄市政府 衛生局
    ○電影院 # 高雄市政府 新聞局
    ○藝文表演展覽文化高雄- 高雄市政府 文化局
    ○高中職以下學校校外教學雄愛學- 高雄市政府 教育局
    ●詳細規定可洽各業管機關。
    ○相關圖卡查詢https://reurl.cc/AR7MVK
    ●○
    ~˙~˙~˙~˙~˙~˙~˙~˙~˙
    [110/09/29] 衛生福利部 控糖5撇步 健康有保固
    https://www.mohw.gov.tw/cp-16-63343-1.html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在109年共奪走10,311條國人寶貴的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1.2人死亡!另依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男性12.4%;女性9.7%),預估全國約有218.6萬人罹患糖尿病。罹患糖尿病的病友們,若沒有將血糖控制好,將引發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以及進而截肢等合併症。糖尿病的風險因子包括肥胖,美國糖尿病協會(ADA)2021年糖尿病診療標準指出,肥胖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此類型的患者超過八成有肥胖情形,肥胖會導致胰島素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建議過重及肥胖的糖尿病人應適度減輕體重,才能控制疾病延緩惡化。

    2/3體重過重或肥胖者 罹患糖尿病高風險族群
    依據國民健康署107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發現,透過檢查有超過1成疑似新發糖尿病個案(空腹血糖檢驗值≧126 mg/dl),需要進一步就醫確認是否罹患糖尿病,其中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占三分之二。為了降低糖尿病威脅,體重控制是必要的,另外自我血糖的量測、遵從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才能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控糖五撇步 健康又自在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糖友,掌握健康透過「控糖五撇步」穩穩控制血糖,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及配合專業照護指導,以減輕及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健康飲食 三少一高」:應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個人病情制定適合的飲食計畫,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並注意三少一高: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之原則,達到控制血糖及維持健康的目的。
    「規律運動 週週150」:減少長時間坐著不動的生活型態,每週至少有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並注意潛藏的危險,如跌倒、脫水等,以及運動前血糖自我監測,避免發生低血糖的情況。
    「控制體重 減輕負擔」:在營養師/衛教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以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
    「規律服藥 按時規律」:依照醫師指示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若治療期間有更換醫師,務必告知新的醫師目前服藥情形,降低不必要的藥物交錯及干擾血糖的控制。
    「監測血糖 規律自主」:血糖值會隨著飲食、生活型態而有所變化,應養成自我血糖監控,定期正確的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
    ︾︾︾︾︾︾︾︾︾︾︾︾︾︾︾︾︾︾

    ●請持續關注 [李順進 議員] 並給予指教:
    ○臉書貼文 >>> https://www.facebook.com/LeeShunJin/posts/
    ○LINE生活圈貼文串 >>> https://timeline.line.me/user/_dQCiWURPZDXrxB0r9P0uvfNJRbuv-80TSueOj6Q
    ○加入LINE生活圈 (ID : @tss1248n) >>> https://lin.ee/9YhCukt

    #高雄 #議員 #李順進 #環安 #治安 #交安 #工安 #婦幼安 #代言人 #轉傳 #高雄市政府 #衛生福利部 #公告

  • 如何預防病人跌倒 在 淋巴水腫專科物理治療師/陳品君物理治療師 Ping- Chun Che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19 21:58:13
    有 97 人按讚

    🚩 我本人~被情緒失控的病人飛踢,因而尾椎撞擊受傷的治療師

    骨骼肌肉甚至淋巴水腫任何復健都需要耐心,組織有修復期,淋巴循環恢復也有它需要的時間!
    整體動作功能要恢復,全都要仔細評估,設計一連串的治療計畫!

    👇👇👇👇👇👇
    我自己的經歷——
    當時真的很辛苦,上班因為疼痛,讓我體力消耗很快,情緒會低落也正常,因為怕無法工作!
    現在跟個案都會開玩笑說,我當時真的放棄了很多場棒球/籃球賽不能去現場看,演唱會有票也不能去,因為我坐不住!😢😢😢

    🏃🤾🏸 對於一個蹦蹦跳跳,排球羽球都喜歡的人,剛工作第二年就職災了....不能自由活動,當然也是非常沮喪,而且我治療病人,病人在喊痛,其實我自己笑容底下也很痛😑😑😑
    被飛踢跌倒後,檢查骨頭並無大礙,但疼痛存在,就會開啟身體很多代償機制. 而治療師工作又必需使用到很多身體動作幫助個案. 不能休息,身體其他部位就只好代償再代償.
    一開始當然就是骨盆附近關節有疼痛,但工作緣故,身體會避開疼痛找到舒服姿勢去適應,慢慢的我開始無法平躺,只能側躺某一邊.....
    接著我開始也不能坐椅子,站著治療個案大概10分鐘我腳會麻,站捷運也站不住,為了減壓改善麻感,我姿勢只能說愈來愈怪愈來愈多代償....
    腰痛完,髖關節痛,髖關節痛完膝蓋足底痛,終於練到腳不痛腰不痛,但我的胸椎當然也有在幫忙代償...然後又開始頸椎也不舒服,肩膀也不舒服......這就是一個很大的代償循環,我真的是一點一點一部位一部位把自己練回來!
    從每天都痛都麻,慢慢變成三天痛一次,慢慢拉長一週...兩週....之後一個月.....
    因為代償,我當時連走路都需要重新訓練過,以前能跳能跑受傷後都完全不能. 之後從跑大概五分鐘就會不舒服,游泳也不舒服,慢慢拉長慢慢增加運動劑量,現在看到我在健身房活蹦亂跳,都是一點一滴從基本的練習累積練回來的。
    現在精細控制運動已經習慣自己每天會練,因為還是有職業傷害要預防. 去健身房只是再練一些大肌群和一些大功能動作,整體的合併訓練才能幫助我維持最佳狀態!(但偶爾不舒服還是會啦~ 治療師也是人,只是我們自己比較知道如何控制)
    --------------------------------------------------
    🔴這次拿我自己為例,我也是花了兩年好好把自己練回來!
    不停評估-治療-合併動作運動治療

    🖋📝評估是物理治療裡很重要一環,我們要從個案主述中大概找到一些可能因素甚至分析可能產生受傷的動作,之後徒手/動作的評估不可少....所以我真的不能用文字回答或治療你,還是要面對面讓物理治療師評估!
    -------------------------------------------------------
    📌📝而物理治療所謂的動作運動治療,不是個案口中的去散步,去跑步,也不是馬上要你去健身房練或是YouTube影片那些高強度運動,而是非常精確的訓練一些平時很難鍛鍊的小肌肉群或關節/整體動作控制。這些所謂精細的訓練,很多運動員個案就算六塊肌練好練滿,有時也同時需要搭配治療師評估找出這些不好誘發,平時確讓他們很容易受傷或不適的骨骼肌肉問題!

    ----------------------------------------------------

    整個過程就是評估- 治療-動作控制
    一段時間之後就要再評估再治療再控制。
    一開始我腰痛,疼痛讓我熟悉的核心肌群所有動作我自己都很難不在監督下練習.
    所以一整個過程,我就是先從骨盆髖關節腰椎的動作控制,精細肌肉群訓練起,但接著還要鍛鍊下肢,再來還要控制其他上背上肢肌肉群不平衡造成的其他部位代償!

    這段兩年的復健過程,也算是認真讓我體認所謂同理心,因為我真的知道病人抱怨的感受,因為我經歷過!
    所以請不要急,讓我們好好評估好好幫助你!

    #骨骼肌肉物理治療
    #scarphysicaltherapy
    #primarylymphedema
    #原發性淋巴水腫
    #動態水腫
    #lymphedema
    #Afterinfection
    #Cellulitis
    #Lymphaticovenousanastomosis
    #LVA
    #淋巴水腫物理治療
    #淋巴水腫肌肉骨骼系統
    #運動員淋巴水腫復健
    #術後淋巴水腫
    #Manuallymphdrainage
    #淋巴水腫運動治療
    #taichungtaiwan
    #taiwanlymphedema
    #primarylymphedema
    #台中市淋巴水腫
    #淋巴靜脈吻合術

  • 如何預防病人跌倒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6 07:30:00
    有 95 人按讚

    【覺得小綠人的秒數好像有點少? 小心「微肌」找上你 !!】:小時候看著高壯的爸爸,心想著要快點長大;長大後,爸爸卻日漸佝僂且走路速度大不如前,讓人感嘆時光在身上的刻痕…
      
    現在過馬路的時候,總覺得小綠人的秒數好像有點少呢,有醫師表示,其實綠燈的秒數可以做為自己檢測心肺功能的參考【註1】。
      
    以一般成年人而言,100公尺走路約20到25秒可以走完,也就是說,如果成年人過馬路覺得很趕,恐怕就是心肺功能或是肌少症影響,情況如果越來越嚴重,可以去醫院進行檢查【註2】。
      
    雖然老化是必經之路,但…這是無法避免的嗎?但應該有方法可以從年輕即開始保養身體吧。
     
    上述文字中提到走路速度大不如前,除了有可能是先前提過的膝關節問題外,另個可能的主因是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的「肌少症」。
      
    ■「肌少症」定義為65歲以上,且有肌肉量減少及肌肉表現有問題的人:「肌少症」顧名思義指肌肉量變少;但單純的肌肉量變少,不見得肌力會變差,像跑馬拉松的職業選手感覺都很瘦,身體沒有太多肉,但他們並非罹患肌少症。
      
    所以年輕人肌肉變少與老年人肌肉變少是兩回事;若僅看肌肉量變少一事,並未看其他附加定義,有時會失真。
      
    ▶「肌少症」定義為
    65歲以上,且有肌肉量減少及肌肉表現有問題的人。
      
    ▶「肌少症」病人
    與肌肉相關的問題就會出現,如「走路無法走久」、「站也站不起來」、「肌肉沒力易造成跌倒」、「每天會覺得無力感」等。
      
    ▶「肌少症」指標
    除了看減少的肌肉量外,還需看肌肉的表現,以下是兩個常見指標:
    ①是肌肉的力氣,如上肢看握力或下肢腳的力量。
    ②是走路速度。
    這兩因子的重要性在於握力變差或走路變慢,其死亡率都會變高。
      
    ■「簡易篩檢」及「正規檢測」
    ▶「簡易篩檢」
    當肌肉流失後,開始會有握力不足的表現,可能是毛巾用雙手扭不乾、雙手無法開啟玻璃罐蓋子。走路速度慢則可能在過馬路時,綠燈亮了但還沒走完就已經紅燈了,這就屬走路太慢了,有上述症狀出現,則應該進一步測量。
      
    另一種篩檢方式是測量小腿圍,用自己的食指與拇指雙手環繞小腿肚,當圈起來有鬆鬆的感覺時,即有肌少症的發生率。或者拿皮尺測量小腿圍,老年男性小於33公分或女性小於32公分,則需留心。
      
    這些皆是簡易的篩檢方式,若覺得有問題,即該進行正式的檢測。
    ▶「正規檢測」
    較正式的篩檢,若要看肌肉的表現,可使用握力機測握力,亞洲老年男性要>26公斤、女性要>18公斤;如果看走路速度,應每秒鐘大於1公尺。
      
    當篩檢出來握力不足或者是走路太慢時,醫師才會進一步測量肌肉量。目前有兩種機器可以檢測,一種是簡單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人站著透過電阻來測量,儀器會分析身體組成,可自行計算出肌肉量,這個量再除以身高的平方。
     
    另種方式是自費以骨密度檢查機器做測量,透過軟體對身體組成分析,得知身體所有的脂肪、骨骼以及肌肉量,肌肉量再除以身高的平方。當數值低於某個標準以下就屬於肌少症【註1】。
      
    醫師林謂文說:「肌少症可以自我檢測,第一個變輕肌肉量變少,這時候他在肌耐力上就會差很多,所以像是跑步或是快走的運動當中,一開始會受到影響」,不過醫師也提醒,跟小綠人賽跑,只是自我檢視的方法,如果出現突然異常的狀況,還是要到醫院尋求,醫師的檢查協助【註2】。
      
    ■小心「微肌」找上你
    你知道老人家除了三高,最怕什麼嗎?不是沒錢、沒地位、沒有說話的份,而是沒肌肉、沒力氣、沒骨本!許多年長者認為年紀大了,飲食應該清淡些或因為三高的飲食禁忌,三餐簡單配點青菜,不知不覺讓自己越來越沒胃口,就不知不覺讓「肌少症」找上門!
      
    30歲以後,身體肌肉量以每年0.5~2%的速度減少,60歲以後,減少的速度更遽,加上身體疾病狀況、活動空間缺乏等種種因素,身體活動越來越少,用進廢退,肌肉自然退化得更快。
      
    ■「肌少症」的徵兆
    「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兇手,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伴隨可能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以及死亡風險增加。肌肉不足也會增加代謝性疾病的罹患率,包含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骨質疏鬆,對健康影響深遠。
      
    ▶若有以下徵兆,無論您幾歲,要開始注意囉!
    1.走不快:行動變慢、行動困難。
    2.走不久:容易累、沒力氣。
    3.拿不動:取物困難、握力變弱,如:毛巾擰不乾。
    4.站不穩:包含站不起、需要輔助、容易跌倒。
      
    ■吃對營養,留住肌肉
    1.「熱量要足夠」
    年長者應該要吃夠熱量,身體才有足夠營養去建造肌肉,★銀髮族建議每日熱量應在每公斤體重25~30大卡,如60公斤的媽媽,1天建議熱量1500~1800大卡,會依性別、個人生理狀況、目前身形體重、身體活動等會有不同微調。若熱量攝取不足,為維持生理機能,肌肉必是第一個犧牲品!
      
    2.「蛋白質要足夠」
    年長者因牙口咀嚼能力不佳,飲食上會因咬不動而逐漸減少攝取肉類,其實蛋白質的選擇很多,透過適當的烹調方式,如:蒸、滷、燉等等,還是可以享受軟嫩且美味的菜餚。
      
    因年長者蛋白質消化及利用率較差,★銀髮族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約占總熱量15~20%,並依生理疾病狀況、身高體重、身體活動等調整,若有肝、腎臟功能不全等問題,蛋白質攝取量需要由營養師個別計算調理,避免增加身體負擔。
      
    ★以60公斤的長者為例,1天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72~90公克,扣除乳類及五穀根莖類食物中的蛋白質,每餐應攝取2份優質蛋白質食物,包含魚類、肉類、蛋類及豆類(黃豆、黑豆、毛豆)等,2份的量約為女生的手掌心大小。
      
    ★簡易記法:若您是一般體型,無特殊疾病,每餐至少吃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有助於預防或減緩肌肉退化流失。
      
    ■做對運動,才走得動:「我有散步、快走不行嗎?」不是不行,是不夠!身體軀幹、臀部、腿部都有許多肌群,共同協助完成生活中的各種動作,我們需要鍛鍊身體核心的穩定度,學習腿部及臀部的肌力運用,維持肩臂關節及肌肉的靈活度,才能減少不當用力造成的疼痛及傷害。
      
    增強肌力或肌肉量需要一些阻抗或負重,建議尋求專業運動指導員的協助,透過自身體重或運動器材來增加阻抗力或重量,抑或透過抵抗地心引力,讓肌肉必須出力,以達鍛鍊之效。
      
    ★建議每周進行2~3次肌肉訓練,一次至少30分鐘(可分段),循序漸進,也可使用裝水水瓶、彈力帶、彈力球、輕型啞鈴等輔助器材增加強度。【註3】
      
    面對快速高齡化的台灣社會,如何讓長者能夠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是我們極需努力的目標;肌少症對老年族群有許多不良健康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即為活動能力及生活品質的下降【註4】。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家庭醫學科蔡尚儒醫師提醒,肌少症對年長者的健康影響包括行動能力、生活品質及增加失能及死亡風險,遠離老年限定的肌少症,靠養肌、活肌,銀髮族也能健康老化。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台大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健康電子報)「年少勤保養,遠離肌少症」:http://bit.ly/3vUiAh5
    ∎註2
    (Yahoo 新聞)「走輸「小綠人」 恐與心肺.肌少症有關」:https://bit.ly/3vTlqmt
    ∎註3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銀髮族小心「微肌」找上你:https://bit.ly/3tP2ALv
    ∎註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肌少症簡介」:https://bit.ly/2LCj35z
    ∎註5
    (台中醫院)遠離老年限定的肌少症,醫師說靠養肌、活肌,銀髮族也能健康老化:https://bit.ly/3rl6qdI
     
    ➤➤照片
    ∎(基隆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肌少症的自我檢測方法」:https://bit.ly/3lKvfyw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微肌 #肌少症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如何預防病人跌倒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2-21 22:00:12

    治療師法從立法到現在已經超過20幾年了,今年好不容易舉辦了公聽會要進行修法,也在各種協調下通過了一審,沒想到卻在最後關頭受到復健醫學會的阻擋,沒辦法送到院會審理,得要全部重新來過。
    這個法案看似不重要,但其實這可能影響到每個人!
    因為過去是以疾病治療為目的來制定法規,治療師在執行所有業務前,都必須有醫師診斷、醫囑才能執行。但這幾年通過了長照2.0之後,長照需求大增,加上健康促進、傷病預防等等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非醫療場所和不是病人的人,都需要借重治療師的專業,BUT!目前的法規就是,沒有醫囑,你就是違法。
    所以如果治療師在社區中心帶老人家做運動,教他們怎樣避免跌倒、訓練他們平衡感,這些老人也都得先去給醫生診斷,但他們其實根本沒有生病,醫生到底要開立怎樣的診斷證明?
    其實治療師的專業是促進健康與生活品質,所以不只是病人需要。而且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在病痛還沒發生之前介入,其實更有效。我們可以想像健康是個光譜,從健康到疾病,中間的灰色地帶也被稱為「亞健康」,就是說沒那麼健康,但也還沒生病的一群人,比如說你可能會忘東忘西,但又還不到失智的狀況或是血壓、血糖偏高但又還沒到疾病的數值。
    如果能在亞健康的時期就教你如何保護關節、評估你做哪些姿勢不良、運ㄟ動如何避免運動傷害,還能節省更多醫療資源呢!也可以避免很多人求助無門,只好去找一些沒有執照的民俗療法,可能越「喬」越糟。
    但現在其實因為還是有很多相關的需求,治療師們只能冒著被舉報就要罰錢的風險在做,或者是要繞一大圈用間接的方式提供建議。像是我們的國手運動員,會需要借助物理治療師的幫忙,讓他們的身體狀況維持在最好的狀態,增進比賽表現,但目前法規其實也需要醫囑。職能治療師也會去幫一些健康的勞工上課,幫助他們預防累積性的創傷或是優化、簡化工作步驟,或到學校、特教體系中去協助特教老師處理一些特殊生學習、但非醫療的問題。
    而這次修法主要是在職能治療師法第12條、和物理治療師法第12條,也就是要求治療師進行所有業務前須有醫師醫囑或診斷證明的條文中,加上「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運動防護、延緩失能照護或特殊教育為目的,且與傷病治療無涉者,不在此限。」也就是說,跟醫療無關的,就不用再通過醫生了。
    因為照顧民眾的健康,本來就沒有「獨佔性」,讓各個專業領域的醫護人員,從不同面向多管齊下更能達到健康的最大值。而且台灣現在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加上長照2.0上路,非常需要治療師投入健康促進、傷病預防、延緩失能等,來降低醫療支出與國家負擔。
    雖然這次修法沒通過,但依然是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一起討論未來台灣的健康產業該怎麼走。
    健康觀念不斷進步,法規是不是也應該因時制宜呢?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暫停
    -5:25
    其他視覺設定
    進入浮動視窗模式點擊放大 取消靜音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