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抗戰時期所留存下的老兵人口數目急劇下降,許多伯伯逐一離世,這象徵著抗戰一代的結束、更代表的這段歷史記憶的凋零。如何與時間賽跑、保存這段曾發生的獨特歷史,是個刻不容緩的議題!《國造計畫》透過紀錄老兵口述歷史、復刻戰時文物,以另一種形式保存這段記憶。
「在無人延續、又沒有記錄保存的情況下,這些...
近年來,抗戰時期所留存下的老兵人口數目急劇下降,許多伯伯逐一離世,這象徵著抗戰一代的結束、更代表的這段歷史記憶的凋零。如何與時間賽跑、保存這段曾發生的獨特歷史,是個刻不容緩的議題!《國造計畫》透過紀錄老兵口述歷史、復刻戰時文物,以另一種形式保存這段記憶。
「在無人延續、又沒有記錄保存的情況下,這些寶貴的經驗恐將消逝。」-《國造計畫》
▍關於老兵口述專訪時,您想詢問的問題!
而大家知道嗎?前陣子工作團隊在拍攝抗戰時期老兵口述歷史訪談時,除了致信委託「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協助拍攝《國造計畫》以外,還有一個單位提供了不少支援及協助,那就是「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執行榮民推介及文化保存的工作項目相當多,因此在協拍的路上少不了基金會的幫助,當中進行抗戰時期老兵之普查協助及調查,為使榮民文化能具體紀錄及保存,基金會就有與文化部合作徵集「榮民與眷村文化主題」鼓勵民間提案的計畫。
這些徵集內容將會依照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將資料數位轉化為文字或影音,建置於國家文化記憶庫,永續保存這段珍貴歷史記憶。
除了上述的影像保存,還有記錄保存推展榮民(眷)文化,眷村是臺灣獨特的人文風景,而眷村的文化構成了臺灣多元族群面貌,如同本片《國造計畫》計畫以多元族群文化及文化資產保存理念出發,期望豐富臺灣文化底蘊,建構多元文化認同,並喚起國人重視軍人、榮民、榮眷,促進推廣各地榮民及眷村文化,辦理與機關團體合作推展與保存工作。
▍追尋紀錄保存珍貴歷史記憶,讓我們共同保存這段歷史
在《國造計畫》第一階段已陸續將這些紀錄榮民 珍貴的生命故事一一載存下來,由數位轉化為文字或影音宣傳,又可將這些歷史記憶與文化資產長久留存,喚起國人對榮民之敬意,非常感謝退輔會及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及協助,以及這一路上各位志士的贊助及幫助,得以讓計畫順利進行,而這趟旅途會很艱辛,期盼有更多的志士一同加入我們的計畫,共同保存最後的活歷史。
▍榮民榮眷基金會官網 https://www.vndf.org.tw/
有任何想法均歡迎來信討論並署名《國造計畫》紀錄片 [email protected]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
#沉默老兵電影工作室
#自己的抗戰自己造
#國造計畫
如何辦理除役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核電爭議再起 美專家:核能非乾淨能源 核廢料處理耗時百萬年像「詛咒」(05/25/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美國反核團體「超越核能」(Beyond Nuclear)發言人暨核廢監督專家坎普斯(Kevin Kamps)18日在一場對台視訊演講上指出,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影響會長達百萬年,核廢料將成為全人類難以擺脫的詛咒。此外,他提到近年極端氣候加劇,將使核災風險進一步提高,從美國的各種案例都可以看出,核電廠無法應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威脅。
今年8月台灣將迎來重啟核四公投,擁核方主張核能便宜、乾淨,啟用核四可補足台灣電力缺口。反對方也持續提出反駁,綠色公民行動聯盟18日即邀請坎普斯針對台灣民眾舉辦線上演講,以「如何抵抗核工業的環境不正義?」為題,分享核電廠帶來的環境與社會隱憂。
核工業中隱藏的種族主義 黑人、原住民、移民被迫吞下惡果
「超越核能」成立於2007年,是美國具代表性的反核團體之一,致力於揭露核電風險與核廢處置的資訊,主張廢除核能及核武發展。這次也是「超越核能」首度受邀面對台灣觀眾發表演說。
坎普斯長期投入放射性廢棄物研究,曾於2010年1月在佛蒙特州眾議會與參議會的聯合聽證會上作證,指出佛蒙特洋基(Vermont Yankee)核電廠有反應爐洩漏放射性物質的風險,促使該州參院通過表決,關閉40年歷史的洋基核電廠,為美國反核運動歷史寫下重要一頁。
坎普斯指出,放射性物質給北美帶來的破壞可以回溯到1933年,綜觀核工業的歷史,從最初的原礦開採到最終核廢料的處置,對環境、社會都造成極大破壞。以環境層面來講,採礦工作往往造成周遭環境的大面積破壞,且多數礦區位在美加交界的五大湖區,該區域占了全世界21%的淡水總面積,任何一處出了意外都將導致嚴重後果。
從社會層面來看,坎普斯回顧當時,鐳礦開採工作都是由社會地位較低的黑人從事,這些未能享有社會資源的人長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質中,大量工人英年早逝,造成無數家庭破碎。且多數礦區都位在原住民的傳統居住區,採礦作業導致原住民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大量短缺,不少人死於飢餓。
而美國最嚴重的核污染事故是發生在1979年的7月16日,新墨西哥州一處鈾礦提煉廠發生潰堤意外,大量含有放射性的污水進入當地河流,不僅重創了當地的民生產業,也給環境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坎普斯說,巧合的是,在1945年的7月16日,美國政府也在新墨西哥州進行了世界首次的核試爆,後續軍方更將各種放射性廢棄物棄置在新墨西哥州。坎普斯指出,新墨西哥州的住民組成多為原住民以及墨西哥裔移民,他們再三受到核污染的威脅,卻因沒有社會地位被迫妥協,可見核工業中的種族主義。
核電無法因應極端氣候 核災風險將攀升
隨著近年極端氣候加劇,核電廠面臨的災害風險也越來越高。美國密蘇里河2011年發生洪患,洪水侵襲了內布拉斯加州的卡爾洪堡(Fort Calhoun)核電廠,該電廠緊急在反應爐周邊堆起沙包等防洪措施,才讓關鍵設施免於淹沒。
同樣位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另一座古柏(Cooper)核電廠近年也一再遭受密蘇里河氾濫威脅。坎普斯進一步指出,但這類洪水越來越頻繁,可說是一種「內陸海嘯」,對核電廠的威脅不容忽視。
除了洪水,今年2月的雪暴導致南德州核電廠機組跳脫,當地電力出現大缺口,民眾連暖氣都無法使用。坎普斯認為,從美國的各種案例都可以看出,核電廠並無法應對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將使核災風險進一步提高。
10萬噸核廢料如何處理 連美國政府都無解
核廢料也是令美國頭痛的大麻煩。2015年,內華達州一處低階核廢料處理場,因雨水滲入與鈉金屬產生化學反應,引發一連串的爆炸與大火。今年4月底,華盛頓州生態部公布報告,指出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場(Hanford Nuclear Reservation)的地下儲存槽發生洩漏事故,已洩漏約6400公升的放射性廢水到土壤中。民眾不斷要求提升核廢處理的安全性,但美國政府遲遲沒有具體改善。
坎普斯指出,美國有將近10萬公噸的高階核廢料等待處理,現有暫存場都趨於飽和,但尋求最終處置場相當困難。他進一步說明,地球表面上任何處置都有風險,最終處置必須要埋入一定深度的地質處理場,讓核廢料完全與外界斷絕接觸,但美國政府始終無法取得與地方的共識,至今無法選定場址。
台灣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也卡關 進度大落後
反觀台灣現況,截至今年3月底,目前三座核電廠的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量共計11萬3217桶(1桶=55加侖),加上蘭嶼有10萬277桶、核能研究所的1萬7267桶,共23萬761桶。
我國有關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的計畫,經濟部早在2012年7月公告「台東縣達仁鄉」與「金門縣烏坵鄉」2處建議候選場址,但因兩地縣政府提出抗議,至今未辦理公投。
原本預計2025年就要完工的低放最終處置場,現在連場址都搞不定,台電在計畫書中提到,若最終處置場無法順利推動,將先建設「集中式貯存設施」應變,但該方案也卡在土地取得階段未能興建,進度嚴重落後。
我國三座核電廠接連除役 用過核子燃料何去何從?
而用過的核子燃料,截至今年3月底,三座核電廠貯存量共計1萬8816束,約3919噸。這類高放射性的廢棄物,需先經過水池充分冷卻後,再取出進行乾式貯存(中期貯存),中期需存放約40年,而後才會放入最終處置場。
目前台電的核一、核二廠的中期貯存計畫都因未通過新北市政府審查而卡關,台電轉而在核一廠興建「室內」乾式貯存場,核二廠仍在針對水保問題研擬解決方案。導致核一廠的除役工作延宕,即將除役的核二廠所剩時間也相當緊迫,目前仍在營運中的核三廠則在申請相關執照中。
而我國最終處置計畫打算採用深層地質處置,將高放射性廢棄物埋在深約300公尺至1000公尺的穩定地質環境中。依規劃時程,預定於2038年擇定處置場址,2055年完成處置場建造。
坎普斯:核能不是乾淨能源 核廢料處理耗時百萬年像「詛咒」
在台灣有部分支持核能的意見指出,比起如火力等發電方式,核電不會製造空污及碳排放,是更加環保的選項,應透過核電提升電網強健度。坎普斯針對此問題點出,核電在發電當下或許沒有產生碳足跡,但核廢料的處理問題必須投入更多成本、更多時間,產生的碳足跡更是相當可觀。他建議將資源正確的投入發展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光電,盡速停止核能發展。
針對台灣核四的啟用與否,坎普斯認為,核四是40年前的設計,而車諾比核災發生在35年前,福島核災則是10年前,代表核四的設計沒有因應這些事故進行修正,無法消除無窮的風險。
坎普斯語重強調,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影響會長達百萬年,核廢料將成為全人類難以擺脫的詛咒。除了處置工程上的挑戰,人類社會更需要思考「環境正義」的真諦,在處理核廢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再剝削社會弱勢族群,如不該再占用原住民族的土地埋放核廢料。面對核能爭議,現今社會必須不斷溝通,人類才有可能邁向沒有核電的世界。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31258
♡
如何辦理除役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綠能遇上濕地:衝突中協商,「環社檢核」的倡議哲學(09/29/2020 聯合報、當代思潮)
文:吳宗蓉,動物當代思潮特約記者。
本文改寫自「台灣動保青年論壇——2020動保政策分析及倡議策略營」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之「政策分析的社會倡議應用」講座。
近年來光電衝突愈來愈浮上檯面,雖然光電是國家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政策,但各開發案卻屢屢遭受民間批評破壞生態與影響農漁業生存。生態保護與綠能政策都追求永續發展,理應同一陣線,為何卻持續產生衝突?而在綠色衝突下,台灣又為何非得繼續推動能源轉型?
再生能源背負期待
台灣目前的發電來源中,以佔比約81%的火力發電為主,其次是佔比近12%的核能發電[1]。然而火力發電造成空氣汙染,國際早有共識減碳,我國也訂下2030年台灣溫室氣體減量50%的目標[2];而老舊核電廠2025年全部屆齡除役,核四是否運轉也尚在未定之天[3]。在用電需求與火力核能都須退場的雙重壓力下,再生能源背負著社會各界的期待。
此外,台灣目前主要的能源燃料,包含石油、煤、天然氣、鈾等,都依賴國外進口,國內自產能源比例僅2%,這個潛在隱憂也迫使台灣須積極發展自有再生能源[4]。蔡英文總統執政後,訂下2025年再生能源自6%增至20%的目標[5],其中風力發電目標可望順利完成,屋頂型光電也提前達標,唯獨地面型光電屢遭抗爭阻力[6]。
光電與生態兩難的解方——布袋鹽田案例
地面型光電發展以來,引發許多民間反對的聲浪,例如抗議光電衝擊生態環境、造成農漁地租金高漲、影響居民生計、造成環境汙染等,其中嘉義布袋廢鹽田的開發計畫,正是光電與生態衝突的著名案例。
2018年經濟部能源局規劃在布袋鹽場施作374公頃的光電示範區,該地點雖然不是禁止或限制開發區域,但卻包含國際鳥盟指定的「重要野鳥棲地」,鳥類生態豐富性更勝國家重要濕地,因此引發環團與鳥類保育團體的反彈。
在抗爭與協商的過程中,政府、保育團體、地方居民、業者一起參與討論,最後依據長期記錄的科學佐證資料,排除了國家級重要濕地、生態敏感區域、野鳥熱區,將開發面積由原本的374公頃縮減至102公頃[7]。業者更承諾,在102公頃的面積中只開發70%,另外30%將保留作生態保育區,提供水鳥利用及作為生態棲地復育濕地,並在前20年的營運期間持續進行生態調查,定期監測與揭露資訊。
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協力下,當地人士與民間團體也共組「布袋鹽田濕地保育工作平台」,並與國產署簽下合約,認養91公頃的布袋鹽田濕地,進行保育工作。能源局則承諾提撥五年的保育經費,投注於棲地維護,以補償光電發展造成的棲地減損,降低對生態的衝擊。
深入參與布袋案例的綠色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博士認為,「布袋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帶來重要啟示:光電開發必須在選址階段就考量生態因素,並納入在地居民與民間團體的智慧與經驗。但如何讓布袋模式能擴大適用於其他案場?關鍵是必須透過法制化,建構出可操作的環境生態檢核與社會參與機制。
解開爭議的新嘗試——環社檢核機制
李翰林分析,光電衝突有兩個主因,一是缺乏選址機制,政府只規範法定保護區不可設置,其他地點卻缺乏評判標準,業者靠叢林法則自行競爭發展,只要簽到土地就可開發。第二個原因則是光電設置地點若非國家重要濕地,就不需要經過環境評估程序。然而資訊公開、區位選擇、民眾參與等制度都架構在環境評估上,如未進行環評,也就避開了這些重要過程,自然容易引發後續執行時的對立抗爭。
為解決光電開發與生態保育間不斷發生的衝突,地球公民基金會從布袋案例中吸取經驗,並參考國內相關機制及既有研究後,結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中華鳥會等13個環境與生態保育團體,共同倡議推動「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在今年2月提出「環境與社會檢核之委員會及程序、審查要件」及「環境與社會檢核草案」,供政府參考。
在民間團體的倡議推動下,今年7月「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已有重大進展,包括經濟部能源局公告「漁電共生推動策略」,納入環社檢核機制;農委會修改「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審查作業要點」,使環社檢核成為審查先行程序;經濟部也在7月13日的太陽光電公聽會上宣示,今年至少會挑選一到兩個南部縣市的漁電共生專區,開始示範執行環社檢核機制[8]。
「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中,主要包括「民眾參與和資訊公開」、「環境衝擊檢核」、「社會影響檢核」三大面向。業者在申請開發前,必須依據環社檢核的要求,先檢視案場的物種與棲地情形、對周邊可能造成的潛在生態衝擊,以及對地方產業結構、工作權益、鄰近文化景觀的影響等,並納入民眾參與的過程[9]。藉此檢核過程可篩選出適當的設置地點,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也符合社區居民的期待。
環社檢核雖然不是真正的環評,但可幫助業者在進行開發前,先以類似快篩的方式避開爭議區位,並透過前端的評估及討論,讓各個立場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在科學資訊基礎上進行對話,便可避免業者在投入成本執行後,才發生民間抗爭的極端對立處境。
不只是反對——抗爭與建設並行的倡議哲學
「建設比反對難!我以前常覺得倡議團體反對很簡單,但這幾年真的要去創造一個制度,才知道真的很麻煩!」
李翰林分享這幾年參與倡議環社檢核機制的心得。他認為「倡議」不只是反對行動,更重要的是如何促成衝突的各方協商合作,以及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式。過程中除了凝聚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間的共識及共同行動外,更必須與角色對立的利害關係人溝通,設想對方的資源與目的,才有辦法思索應對策略,找出對方也能接受的方案。
以公部門為例,李翰林指出,各機關由於權責劃分細瑣,加上業務量沉重,因此在政策研究方面的反應速度較慢。如果倡議團體能先自己做足功課,深入研究核心議題和實務運作的困難點,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方案給公部門參考,那麼機關就愈容易採用,未來出爐的政策也就會和倡議團體所提出的制度愈像。
環社檢核機制今年即將上路,李翰林提醒,環社檢核就像是健康檢查,健檢發現可能的問題後,仍需由政府、企業、社會共同討論應採取的醫療行為。「環社檢核實施後也可能發現新的問題,只能在下一個場域再繼續解決了!」
環社檢核能否成功,尚待執行試驗及後續的檢討修改;而確定的是,未來必然還會發生新的困難。如何在嘗試與衝突的過程中持續溝通協商,找到出路,才是倡議行動的最終目標,也才能讓台灣的能源轉型政策繼續前行。
附註:
[1] -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19年統計年報,2019年台灣發電結構中,主要發電來源為火力發電佔比81.47%(燃煤46.13%、燃油2.08%、燃氣33.26%),其次為核能發電佔11.79%、再生能源佔5.56%、抽蓄水力1.17%。
[2] - 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中,66國領袖承諾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即碳的釋放量與吸收回地球量達到平衡)。台灣方面,依照我國經濟及人口現況預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達4.28億公噸,而溫室氣體減量「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INDC)目標則設定為減半至2.14億公噸,也就是必須減量50%。
[3] - 核能發電廠執照期限均為40年,核一廠已於2019年7月15日到期,目前正在除役過程中;核二廠及核三廠分別在2023年3月14日及2025年5月17日到期,因此2025年老舊核電廠將全部面臨屆齡除役的處境。核四目前處於封存狀態,未來是否要重啟使用,將於2021年8月28日舉辦公投(此案為2021年第17案全國性公民投票案)。
[4] -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19年統計年報——能源供需概況分析報告,若從2019台灣能源供給結構來看,台灣97.94%的能源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鈾等化石燃料)均依賴國外進口,僅2.06%為台灣自產能源。
[5] - 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為:燃煤減少19%(46降至27)、核能減少11%(12降至1)、燃氣增加17%(33增至50)、再生能源增加14%(6增至20)。其中再生能源的2025年設置目標為:風力發電達6.2GW(離岸風力5.5GW、陸域風力1.2GW),光電需達20GW(屋頂型3GW、地面型17GW)。由於屋頂型已於2019年提前達標,因此目標調整為屋頂型6GW、地面型14GW。
[6] - 為推動太陽光電,經濟部能源局於2016年9月公告之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中,盤點鹽業用地、掩埋場及已受汙染土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水域空間等,2017年行政院公布太陽光電地面型用地盤點情形,共盤點25,124公頃可用土地。但實際執行裝設時,卻遭受地方及民間團體抗爭,造成地面型裝置量遠低於目標。
[7] - 傳統的布袋鹽場依管理需要分為十區。五到十區位在南布袋,六、七區已被納入國家重要濕地,五、八、九、十區雖非重要濕地,但卻是國際鳥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指定的「重要野鳥棲地(IBA, Important Bird Area)」。經過民間、政府、業者間的衝突與協調後,最後選出八區80公頃及九區南側22公頃,合計102公頃,作為濕地光電示範區。
[8]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0年7月31日公告修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審查作業要點」,在附件可行性評估表中,將環境及社會檢核機制納入評估項目中。經濟部次長曾文生7月13日,也在立法院舉辦的太陽光電推動爭議檢討改善公聽會中,承諾今年一定會啟動試辦環社檢核機制。
[9] - 經濟部能源局今年7月1日公告之「漁電共生推動策略」中,將環社檢核機制納入業者申請前的必要程序,並具體規範環社檢核項目。凡設置規模達2MWp以上之太陽光電開發均須依環社檢核自評表辦理檢核,並由經濟部邀請地方政府共同參與成立環社檢核委員會,聚焦審查環社檢核結果及因應對策。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870/4897692
♡
如何辦理除役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死戰艦中海艦,被列「重要古物」!🚢
曾在823砲戰立下戰功、擊沉中共艦艇的中海艦,本來在今年五月將面臨被標售拆除的命運😥...
多方文史人士與軍事迷急為中海艦奔走請命, 賈伯楷 提案文資審議,服務處接到消息也馬上向高雄市文化局表達關心,並聯繫 立法委員 陳椒華 向國防部進行協調,搶在國防部簽約標售當日辦理第一次文資列冊現勘;
過程中,也特別感謝 王婉諭 委員、 高雄黨部主委 陳惠敏 及 黃捷 高雄市議員 對本案件的關心。
🎉🎉終於!在各方努力下,文化部最新7/8公告,中海艦在文化部古物審議會議被列為「 重要古物」啦🎉🎉
🚢但,重生以後的下一步,「中海艦」的新生將是?🚢
海軍司令部曾表示,中海艦除役後將無法編列預算維修保養,但現在在文資法的保護下,中海艦的維護費用就有預算編列的依據,感謝文化部將中海艦及其相關文物編為「重要古物」。
不過,重生的中海艦,難道就只能做一個「大型艦艇模型」嗎?
🙋🏻♀️🙋🏻♂️其實我們高雄港這裡有一個很適合他重生後的工作
高雄港是 #台灣第一大港,我們有豐富的港灣歷史,這是很重要的文化資產,在相關文化保存與地方產業推動上,文化部也有 #興濱計畫 正在推動執行;
雖然高雄港區有這麼豐富的軟體與量能,不過很可惜,我們卻一直沒有專業的船舶博物館或是海事博物館,中海艦 或許存在這樣的可能性。
中海艦是一個記錄台灣歷史的重要古物,這次有幸被指定保存,
但也別忘了,國防部所屬其他的軍事古物,如何有計劃地保存,中海艦只是替我們上了第一課!
#中海艦 #不死戰艦 #重要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