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如何與情緒病人相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如何與情緒病人相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與情緒病人相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與情緒病人相處產品中有10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深井效應】愛自己始於看見與理解內在創傷 文斯費利帝一名相當知名的減重診所醫師, 他將一名名為唐娜53歲的婦女,靠著他的減重計劃成功了剪了大約45公斤,結果在短短六個月又胖回來。費利帝醫師 我相當挫折,他之前明明表現得這麼好,他的努力明明換來的成功...怎麼會又回到原點? 費利帝醫師決定找出原因...

如何與情緒病人相處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01:11:58

你曾經看過抗憂鬱的藥物上面的副作用解著「可能會增加自殺意念」、「失眠」而感到很困惑嗎?(欸,不是,我來求助就是為了要減少這些東西呀,這麼不減反增呢?) 人類的大腦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對於藥物的作用跟了解也正在進展當中。根據我的了解(如果有錯也請不吝指正我),只要研究過程當中,人體試驗曾經有發生過的...

如何與情緒病人相處 在 吳姵瑩Chloe Wu心理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03:23:50

不快樂童年的「受害者」:要不是父母,我現在人生已經不同了! 有非常多人認為,自己之所以有這麼大的不安全感,父母需要負很大的責任,甚至需要做一些事情來彌補。但其實在成年之後,我們要學會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並為自己的人生腳本付起責任了。 親愛的,有時候,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的人生要一直卡在原諒不原諒裡...

如何與情緒病人相處 在 Luna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36:02

. 精神科護理 線上實習 在今日圓滿落幕(⁎⁍̴̛ᴗ⁍̴̛⁎) 這一個月的時間 真的很感謝學弟妹😭😭 真的是很棒的組別 大家相處都很和睦 會互相幫助 最有趣的就是沒有老師的那個群組了😂😂😂 總是會在我快要睡著 開始有點厭世的時候 突然跳出一則搞笑的訊息 每每都讓我在視訊鏡頭前嘴角失守www 原先...

  • 如何與情緒病人相處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6 23:58:59
    有 163 人按讚

    【深井效應】愛自己始於看見與理解內在創傷

    文斯費利帝一名相當知名的減重診所醫師, 他將一名名為唐娜53歲的婦女,靠著他的減重計劃成功了剪了大約45公斤,結果在短短六個月又胖回來。費利帝醫師 我相當挫折,他之前明明表現得這麼好,他的努力明明換來的成功...怎麼會又回到原點?

    費利帝醫師決定找出原因, 他對病人提出一連串的基本問題:你出生的時候有多重?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多重?上高中的時候有多重?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

    本來他要詢問唐娜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時,他一時口誤:“你在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公斤?”

    唐娜想都沒有想直覺回答:“18公斤“

    ”18公斤?“費利帝非常驚訝,以為自己聽錯了。

    唐娜垂著頭說:”那時我四歲,是跟我父親。“

    類似的個案故事層出不窮,一旦他的個案遇到新的男性對他們展開追求, 他們又會復重。

    費利帝心想:會不會是他們的潛意識透過增重,想辦法保護自己不要再次受創? 說不定體重就是心理和情緒上界線,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傷害。

    為了理解虐待與肥胖隱藏的關聯,費利帝醫師開始在減重門診諮詢時,進一步理解個案早年的遭遇。 他驚駭發現,似乎有一大半的病人都曾經遭到性侵。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得

    當我們遇到壓力情境或是創傷事件時,往往會啟動”戰或逃或靜止反應“,而如果我們一直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底下生存,我們的大腦就會一直啟動壓力反應,讓我們得以在這個危險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過去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創傷經驗會讓我們被生理上的恐懼與無助淹沒、製造出無法承受的情緒紊亂,減低自我效率以及自我控制的感覺等。

    因此,當我們童年逆境經驗越多,壓力反應系統就要越頻繁、越強烈地對多種壓力來源做出反應,可容忍的壓力反應也就越可能變成惡性壓力反應;經歷過負面事件,不但會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發育中的免疫和內分泌系統,甚至是連帶改變細胞讀取和轉錄DNA的方式。一旦壓力反應系統失調,就會產生年所生物反應,身體的系統器官也會開始出現各種毛病。人體有點像複雜、巨大的瑞士錶,每一系統要是發生什麼事,心血管系統也會受到波及。

    以上的段落皆取自於”深井效應“這本書。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不只有整理出自己曾有過的童年逆境,也想起我身旁的親友與個案們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男性。

    他明明是一位上市上櫃公司裡的高階主管,身旁也都有女性主動對他示好,他卻不敢進入太深層的關係當中。

    當我們談了幾次之後,他才娓娓道來他內心真實的恐懼:“你知道嗎?每次女人一掉眼淚的時候,我就想起我媽瘋狂起來的樣子,她會拿起愛的小手抽打我,一邊掉眼淚,一邊數落著我爸的不是、還有我奶奶怎麼苦毒她這個媳婦...

    有次我終於受不了了,把我媽媽對我做的事情跟我爸爸說,我爸居然說:哭什麼?!男孩子連這種事情都不能承擔!以後怎麼承擔大事!不准哭!用你的腦袋想想怎麼辦!”

    “老師,你不要看我現在這麼成功,其實我之前創業失敗過,那時候的女朋友還跟我說,這樣我爸說你買不起房子,叫我不要跟你在一起吃苦....她哭著這樣跟我說,可是還是離開我,我覺得每次看到女人的眼淚就好像準備要被傷害的感覺,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我很可笑還是很軟弱?“

    #我們內心都有個受驚嚇的小孩

    我想說的是,或許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孩,卻難以表達自己內在的苦與軟弱,尤其是我們的文化鼓勵著男性應該要堅強且勇敢,甚或是理應要五子登科,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樣態,往往忘記了我們是人,我們會受傷也會有所限制,也忘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以及這個社會所給予的資源與階層上的不平等。

    不論是在心理學臨床研究中或是于玥的經驗裡頭,確實也發覺男性確實不擅長求助也不容易表現自己的苦痛。

    在”我已經夠好了“一書中一位被訪談的男性這麼說著:「我們男人也會自卑,深切的自慚形穢,但是當我們接觸外界,分享自己時,情感卻大受打擊。 而且不只其他男人這樣對待我們而已,當然他們會痛扁我們,但是女人也是如此。你說你希望我們展現脆弱和真實的一面,但是少來了,你們根本受不了,你們一看到男人那樣,就覺得噁心。」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當我們在一個長期處在高焦慮與高壓力的環境當中生存時,是很難展現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我們會處在惡性壓力反應之下,自然難以放下防備、難以與他人親近、就好像是刺蝟一樣處於備戰的狀態,長期下來也會對身心造成巨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能夠對自我這麼受傷與震驚的內在小孩有多一點的疼惜,停下來對自己說:“沒關係,你會這麼震驚與不知所措是正常的,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陪你一起面對。”這將會讓我們對待自己的傷痛更加理解與接納一些,也會更同理看待其他人的苦難。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裡頭提到治療師在協助個案探索自己防備性與挑剔性的行為是怎麼來時,如果停止挑剔伴侶的話,那個案會發生甚麼事?(p.315)

    個案回答:「如果我批評別人,別人就不會來傷害我,如果我表現得很完美,就沒有人會批評我。」

    治療師邀請個案感謝內在的挑剔專家,讓它免於傷害和屈辱。個案放鬆了一些,更進一步探索挑剔專家是在保護著誰。

    個案看見七歲的自己被父親瘋狂鞭打著,不知道該如何抵抗,只能尖叫。而他內心便長出挑剔專家,不斷責備那個小男孩,說他是一個懦夫;治療師邀請個案傾聽那個小男孩的聲音,並且想像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他,坐上時光機回到當時的場景,保護小男孩並且帶走小男孩到別的地方遊玩。在治療過後,這位個案也較能夠在親密關係裡自在地與伴侶相處,挑剔性的話語也減少了許多。

    我們成長的過程往往會發展一種慣性的模式去對應這個世界,這個模式可能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但發展過度甚至太過僵化時,反而會因此阻礙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因此,倘若花點時間陪伴自己,不帶著批判的心情,只是好奇與真誠的心傾聽自己的內在,便得以在關係中活得更自在與親密。(更棒的是,還可能減重?)

    除此之外,在深井效應一書也提及,好好地睡眠、運動、足夠的營養、健康的人際關係以及正念也得以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更足夠的安全感。其實于玥也認為我們常說身心健康,意味著生理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生理,依照中醫的角度也認為我們的體質與飲食也會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倘若我們能夠先從"好好照顧自己的生理需求"開始,那便是愛自己的很大一步了。

    #深井效應 #創傷知情 #愛自己

    延伸閱讀:

    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 張沛超著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娜汀.哈里斯

  • 如何與情緒病人相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31 12:48:37
    有 544 人按讚

    你曾經看過抗憂鬱的藥物上面的副作用解著「可能會增加自殺意念」、「失眠」而感到很困惑嗎?(欸,不是,我來求助就是為了要減少這些東西呀,這麼不減反增呢?)

    人類的大腦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對於藥物的作用跟了解也正在進展當中。根據我的了解(如果有錯也請不吝指正我),只要研究過程當中,人體試驗曾經有發生過的副作用,基本上都要寫在仿單上面,就算發生的機率超級低也是要寫。換句話說,可能10000000個憂鬱症的病人裡面只有一個用藥後(相較於雙盲對照組),自殺、失眠的風險增加,就必須寫上去。可是,身為病人的我們看到了,還是會有困惑、害怕的感覺——我一向運氣那麼「好」,命運多舛,會不會我就是那一個衰鬼?甚至有些人會「期待」自己就是那一個人,這樣就可以一了百了了⋯⋯一次吞很多顆會怎麼樣呢?可是吃了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承認」自己是憂鬱症患者了?

    關於憂鬱症的書籍很多,憂鬱症患者自傳的書籍也很多,但這一本是少數我看到,從阻抗(resistance)到接納(acceptance)每一個歷程都寫得很清楚的作品。

    大多數的人在得知自己獲得憂鬱症的時候,都會面臨下面一些過程:
    ● 否認:我這樣算憂鬱症嗎?應該不算吧?
    ● 困惑:為什麼是我?
    ● 關於治療的種種疑問:要去諮商嗎?要看醫生嗎?要吃藥嗎?吃藥會有副作用嗎?一開始吃藥之後會不會就停不下來?需要一輩子吃藥?會不會有藥物上癮的狀況?
    ● 污名化與標籤:走進精神科/身心科診所,別人會不會認為我是神經病?家人、伴侶、朋友、小孩、公司同事會怎麼看待我?
    ● 無奈放棄:無奈地接受治療,或者是在極度痛苦的情況下還是求助,但一開始看不到狀況好轉,很容易氣餒。
    ● 擔憂恐懼:日子比較晴朗的時候,心情好一點,但有些時候又會心情不好,從此之後變得不安,過得還不錯的時候就會害怕自己什麼時候會掉下去⋯⋯
    ● 對於未來的無望感:會不會自己一輩子就要這樣子下去了?會不會永遠都不會好了?

    其中,我覺得作者在描寫「關於治療的種種疑問」特別深刻,例如有一些藥物在副作用的地方會寫出非常驚人的內容「可能會引起自殺意念」、「可能造成憂鬱/焦慮」、「性慾增加或減少」等等,會讓服用的人很困惑,怎麼感覺好像不吃比較好?事實上,據我所知,副作用的規定其實是只要在研究上面出現過的症狀都依照規定必須列到裡面;換句話說,仿單上面寫的副作用是「可能發生但是不一定會發生」,對於某些人來說會有這些症狀,對某些人來說不會有,而且許多副作用出現的機率非常低。儘管如此,你依然可以想像,當你的狀況已經很糟糕的時候,還看到自己吃的藥上面的副作用寫「可能導致焦慮」,這樣的感覺有多不舒服。

    #生病以後的自我概念

    上面談到的種種過程,其實在這本書裡面都有詳盡的描述,跟許多正面勸導的書籍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裡面也寫了很多作者的OS,包含一開始對於治療的不信任,對於其他人眼光的在意、還有對於自己是憂鬱症患者身分的厭惡等等。如果你本身也是憂鬱症患者就會知道,這些本身和憂鬱症的症狀並沒有直接關聯,但卻都是在你被確診憂鬱症之後,會接二連三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坊間許多的書籍會談憂鬱症相關的症狀、以及這些症狀要如何面對和因應,但很少談到「與憂鬱症相關的自我概念」會如何隨著時間變化,例如:

    ● 生病之後,我還是我嗎?
    ● 我的家人和朋友可以接受憂鬱症的我嗎?
    ● 我的人生難道就只能夠這樣了嗎?
    ● 我的工作、生活會不會就此一蹶不振?

    可是隨著病程的推進,治療的介入,這些自我概念相關的事件,也會隨著時間有所改變,就像這本書的作者金正源,一開始非常抗拒憂鬱症患者的身分,但後來慢慢可以跟「憂鬱症」當朋友,透過正念、身邊朋友伴侶的支持、還有穩定的服藥,慢慢找回生活的正軌。

    #就算下雨還是能夠等待天晴
    對我來說,憂鬱症患者最辛苦的部分並不在於症狀本身,而在於 #失去對於未來的盼望 。當你無法想像往後的日子是否每一天都會過得如此悲慘,這種很無力的感覺,會讓你每一天都覺得舉步維艱。就好像外面下著滂沱大雨,而且這輩子雨都不會停一樣。

    有些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些方法,來安頓自己的身心,例如書裡面的作者常嘗試使用寫作、記錄自己的情緒分數,甚至因為用藥沒有辦法喝葡萄酒,所以用葡萄汁取代,倒倒高腳玻璃杯裡面,搖晃葡萄汁來想像自己正在啜飲葡萄酒,這些一個又一個過度的、替代的、甚至輾過憂鬱的方法,我相信都是許多在病情當中掙扎的大家,勉強涉水求生的方式。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有一種不孤單、有人和你一樣、原來不是只有我這麼辛苦的同感。

    我相當喜歡這本書,它把生病的人對於標籤、用藥、還有整個歷程的改變,從抗拒接受治療,但慢慢接受和憂鬱症一起相處,人際關係的轉變、對身邊的人猜疑等等,描寫得非常淋漓盡致,刻劃得很好。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或者是你自己就是憂鬱症患者,也正在面臨和它「打仗」當中,那麼這本書雖然不能夠讓你很快地接受自己的「身分」和「標籤」,但或許是陪伴你走過這條路的好朋友。

    #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
    #憂鬱症 #憂鬱 #憂鬱症日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1214

  • 如何與情緒病人相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6 12:15:34
    有 291 人按讚

    不快樂童年的「受害者」:要不是父母,我現在人生已經不同了!

    有非常多人認為,自己之所以有這麼大的不安全感,父母需要負很大的責任,甚至需要做一些事情來彌補。但其實在成年之後,我們要學會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並為自己的人生腳本付起責任了。

    親愛的,有時候,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的人生要一直卡在原諒不原諒裡,怪不怪罪,或著追究你的人生由誰來責任的這件事上嗎?還是你的人生要由你自己來決定?你想要活出什麼樣的光彩呢?

    當然,也有很多人告訴我,他的生命過得很痛苦,而他的痛苦讓他無法前行,接下來想跟你分享的是,有很多擁有不快樂童年的人,在「拼命怪罪」的狀態上,他們的內心世界究竟發生什麼事。

    他們往往將自己放入「受害者」的位置,不夠好的父母成為製造他們痛苦的「加害者」。他們拼命認為自己現在一切的不順利、不安全感是來自於父母,可能是小時候的忽略,或是父母對他太寵溺,或者父母將注意力放在其他子女身上等。

    而受害者會是什麼樣的樣貌呢?他們通常因為承受太多痛苦,以至於失去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舉例來說,當你出了車禍住院,在你的身體很疼痛的情況下,你還有辦法去理解隔壁床上也有個同樣痛苦的病人嗎?基本上你沒有能力,因為光是你自己身上的痛苦,就已經大到讓你無法感受他人。
    因此,他們在親情和解的路上總走得漫長,因為和解最需要的其中一項能力就是「理解」,而他們往往最難給出。

    此外,受害者的身心狀態就像陷入了泥淖當中,然後等待有人能將他拯救出來,並且能帶他往前走,但可能更多的時候是,旁人覺得無論怎麼跟你相處都沒有用,進而出現強烈的無能為力感,最後導致受害者身旁的人紛紛選擇離開。然後關係斷裂又造成痛苦加成,他們可能因此更陷入,都是父母讓我沒有好的關係維持的能力,依舊一切都是父母的錯。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說,受害者其實是在不斷地弱化自己,並且沒有辦法支撐自己,為自己負起責任;當受害者在痛苦中感覺不到希望,就會執著於認為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父母向他道歉。

    其實小時候的不快樂,很多時候並不是父母真的做了什麼,而是當某件事情或是某個疏忽行為發生之後,父母後續的情緒安撫能力是不足的。而即便是一二十年過去了,父母依舊沒有機會學會,那個渴望父母道歉與安撫,通常是徒勞無功,更有可能換來的是父母早已失憶,認為你依舊活在過去,緊抓著以前的事情斤斤計較。

    那該怎麼辦?
    這其實就是我們的課題,我們必須長出自己安撫自己的能力,一個可以真正掌握生命的人會思考的是,我如何改變自己的生命腳本,我如何創造出擁有安全感的心靈狀態?如果他們不能改變,那我就要練習改變我自己的內在狀態,我要練習撐起自己生命的力道、我要練習看見心裡孤寂的感受,成為自己內在的父母。

    所以,我常說,面對不快樂的童年,我們真正的解方其實是:
    成為自己心中那一個渴望的大人,不再複製父母,告訴自己「我可以長出我自己的風格」。
    當學會撐起自己,親情焦慮與童年的痛苦感,自然無法再困擾著我們,你將感到自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