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如何知道line對方有沒有加你好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如何知道line對方有沒有加你好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知道line對方有沒有加你好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知道line對方有沒有加你好友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414的網紅職場裡的人類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勿承諾》 投射者好友離開上一份扭曲的工作之後,等待了一段時間,重新接到懂得珍惜專業的工作邀約。 新的公司很器重她,給錢、給空間,看重結果、也尊重在過程中的創意展現。整體來說,是穩定又自由的正確邀約。 遇上伯樂,好友自然全力以赴,上工不久便四處參加會議,被各部門追著下單,短短兩周,交出四份大型...

如何知道line對方有沒有加你好友 在 Sonia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24 16:49:26

//我必須認真聊聊這件事// 對不起,工程屍今天有點沮喪、錯愕與無奈 我必須認真來跟大家談談這件事。 事情是這樣的, 今天一早起來,我接到了一通電話📞 來自桃園某公司的求職來電,對方主管希望先口頭詢問我的履歷背景 因為他們所需背景跟我 #完全不相同,因此在簡短的詢問約3分鐘過後、就結束了通話。 ...

  • 如何知道line對方有沒有加你好友 在 職場裡的人類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15 16:29:26
    有 184 人按讚

    《勿承諾》

    投射者好友離開上一份扭曲的工作之後,等待了一段時間,重新接到懂得珍惜專業的工作邀約。

    新的公司很器重她,給錢、給空間,看重結果、也尊重在過程中的創意展現。整體來說,是穩定又自由的正確邀約。

    遇上伯樂,好友自然全力以赴,上工不久便四處參加會議,被各部門追著下單,短短兩周,交出四份大型企劃。

    她在Line上跟我說,我現在知道妳之前的感受了。人人都想上船,等著被載往成功的彼岸。

    形容得很貼切,畢竟我們在職場的經歷雷同,陰溝翻船又谷底翻身,對於陽光普照不免特別渴慕,於是在烈日下拼命耕作,以茲證明我們是夠好的農夫。

    看著她剛剛獲得一片良田,我想對她說的話,有很多。想了一想,還是長話短說吧,驗證人生,是很個人的事。我回了:「很替妳開心,別忘了妳的意志力中心沒有顏色,感動可以,勿承諾。」

    打出「勿承諾」這三個字,手指頭帶著猶疑,反應了心底的不能置信,空白意志力中心的職場應對守則,怎麼三個字就打完了。

    而在任何事情都被視為commitment的職場,「勿承諾」感覺上會死無葬身之地。又或者僅屬於某些高層不沾鍋的特權,跟自己毫無關係。我,就是owner啊,要怎樣「勿承諾」。

    安節雅的新書,雖然著重在兩性議題,重溫各大能量中心的時候,還是令我有五雷轟頂的感受:「意志力中心是一顆引擎,若裡頭沒有能量,便沒有能力完成承諾的事,所以連『我試試看』、『我盡力而為』這類的言語都有同等的份量。」的確,職場上,雖不見得每一題都必須回答I’ll do my best,總還是免不了需要表明決心或戰鬥力的時候,所以,I’ll try my best、I will figure it out ASAP,大概就是多數人時常會說出來的話。

    明知沒有能量承諾、卻還是給予承諾,結果也未必全是壞的,我有不少職場的承諾,都是在非我狀態之下說出口。這讓我獲得檯面上的光榮,而身體陷入類甲亢的運作,達標之前過度緊張,達標以後過度亢奮,萬一失敗,尾隨而來的就是過度自責與過度否定。這加速了消化系統的負擔,每個周一必拉一整天的肚子,胃壁和食道經常處於發炎狀態。

    身體是誠實的,會明確反應我們的心態,心態偏頗,健康也跟著歪斜。過了好幾年傾頹的日子,我在這一兩年慢慢學著,如何勿承諾。

    一開始很抗拒,從小家裡的教育就是訓練我,君子重然諾。現在突然要把承諾的話語權拿走,心裡老是無法踏出那一步。後來,我改成這麼想,勿承諾,就是不把話說死,不輕易首肯自己不確定的事。這不也是一種負責嗎?如此心裡便好過很多。

    職場常常會有那種,上面指派下來非你莫屬的特案;同儕之間,也不時會有一些,超乎你預料與現階段能力的戰帖,老闆與同事看著你,把大概的狀況解釋了一下,該問的問題你也暫時得到答案了(懸疑的仍然懸疑著),輪到你該說些甚麼了,來結束會議、同時使少數意志力中心有定義的人安心,這時候,勿承諾、同時又可全身而退的同義詞有哪些?

    有幾個我測試過,頗為受用的語句是:

    「明白,但這個案子的幅員遼闊(盤根錯節/環環相扣),還有好幾個面向,我會回去好好消化(研讀/思考/檢視)一下。有問題我會再來請教你。」→你盡到應有的職責,說明接下來你確實會做些甚麼,但不保證絕對會產出甚麼。

    「這個問題很有趣,但我有個不同的想法,你願意聽聽看嗎?如果要達成這個目的,有沒有可能往其他方向來做?也或者,我們會需要其他的資源。」→不需要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適度提醒對方,不是所有任務,都是統包概念,最重要的是,你可能會需要資源與支持。

    我知道,來自老闆的指令,很難模稜兩可,我通常會回到自己角色的本質,來和對方聚焦期待值,而不是先說Yes,「老闆,我懂,回到溝通本質來看,能見度是Basic,不過,促購、回銷這些指標,會離得有點遠。如果優先排序是實銷,那我會建議重新再盤整一次資源,把主攻/助攻的角色理清楚。」→和老闆開口「討價還價」之前,永遠記得,自己的核心function是甚麼?還有,看清楚,你所處的相對位置如何,有哪些資源可以近用、而要小心哪些利害關係。

    上位者,很多時候要的不只是承諾,還有你的眼光與謀略。看清老闆真正的意圖,回到你的職場本位和內在權威,謹慎應對。

    套句安節雅的話,對於意志力中心空白的人而言,每一天都會是新的挑戰。而作為一個意志力中心空白了四十幾年的人,我想補充的是,真正的挑戰,並不是來自於那些看似拿著鞭子訂績效指標、意志力中心有顏色的主管、伴侶、父母、朋友,而是來自於,你是否看清自己的位置、認識自己的本質,充分明瞭到,「價值」,是不需要靠著過度勞動、費盡口舌的承諾來凸顯的。

    「價值」是,你深信,你安住,你自在,就存在。

  • 如何知道line對方有沒有加你好友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02 11:40:35
    有 2 人按讚

    留言一堆罵台女的,ㄈㄈ尺洋腸霸王餐通通吃起來!!#聽說台灣女權過高 #中華民國最美的風景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981019158649309&id=110699089014688

    李欣容:台男CCR白人就是台灣之光、勵志故事,
    台女CCR白人就是被嗆ㄈㄈ尺、西餐妹、愛洋腸、台女不yee。

    然後最噁爛的是,你們有沒發現?
    如果是台女CCR白人,底下留言會一面倒酸台女西餐妹,
    這篇台男CCR白人的新聞,底下留言竟在評判白人女容貌輸艾莎,
    該台男太魯才會把到這種「不說還以為是染了一頭金髮的台灣妹」,
    「年輕是真的,如果瑞莎只能稱算中上,他女友應該輸十條街以上了。」

    哈囉?這尛差別待遇?!
    台男CCR白人就改評論白人女長相了,說好的ㄈㄈ尺、西餐男呢?!

    林嘎嘎:幹,智障新聞,
    台男就是台灣之光、勵志故事,
    平常台女可都是被嗆ㄈㄈ尺呢,
    (西餐妹、愛洋腸、台女不yee外那種)
    把追女生講的跟破關拿獎品一樣= =
    還什麼正妹評比?噁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9362391958721&id=1291419051

    獨行俠的日本紀遊: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67459263394144&id=584986081641475

    四月:【CCR之戰與低自尊】

    今天在在好友@Yu Chun Hsu的板上,看到她談論到CCR的好文後,於是有了一些想法,就寫了這篇。

    在我自身的社會觀察經驗中,發現台灣女性最常在仇女文中被攻擊的點,其中之一就是【ㄈㄈ尺】、【哈洋腸】。但我必須說,這仍是一種偏見所產生的憤怒。簡單來說,你身邊所認識的女性,都和洋人(特別是白種人)交往,或是渴望和洋人交往嗎?

    我想並不是的,絕大多數的台灣女性的交往對象,還是以台灣男性為最大多數。其實,不論愛情、婚姻、性關係都是人際關係的一種。人交往的對象,仍是以自己環境中會接觸到的人為主。因此,將所有女性都貼上這樣的標籤,實際上是種偏見。我們也可以發現,大多數台灣女性的審美觀,仍然是以東方面孔為主。

    正如同前幾篇文的主軸,我仍然認為會產生這種偏見的仇恨,是源自於台灣社會與環境中,男性普遍的低自尊狀態,卻又得維護所謂的【男性尊嚴】有關。低自尊這個詞或許有點專業,簡單來說就是沒自信或自卑感。

    在一般社會,男性的價值建立在幾個點:
    【地位】【權力】【財富】【女人】

    先不談論這樣的價值觀到底正不正確,我想沒有人會否認這是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現象。而對絕大多數的現代人,前三樣似乎不太容易獲得。然而看著周遭的男性和女性交往,甚至擁有眾多對象,在這種對比之下產生了【我到底哪裡不好?為什麼沒有女人愛我?】的感受。

    為什麼會針對洋人?其實也不是特別針對洋人,而是本質上和對於【多金男】的仇視其實是相同的-【為什麼你有,我沒有?】但又不能承認自己在條件上就是比人差,因為這等於否定了自身的價值,有損【男性尊嚴】。因此產生了情緒轉移,將憤怒發洩在女性身上,譴責女性。

    如果更深入到那些謾罵的背後,其實想說的可能是:
    【請你愛我】【請你肯定我】【請你告訴我,我是有價值的】
    說到這裡,聽起來也挺辛酸血淚的。

    如果對比到家庭關係,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背景知識。人類學習親密關係(婚姻、愛情、性關係)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習的,包含父母的相處、以及自身和父母的相處。我們從這當中學習如何對待親密關係。某方面來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情人是沒有錯的。

    而和兄弟姊妹之間,是一種競合關係。從當中學習競爭,也學習如何和他人合作。彼此之間競爭著資源,也會團隊合作和相互扶持。手足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會只是兄友弟恭,因為當中一定包含著競爭。

    回到那些對跨文化戀情女性的謾罵中,其實有點類似認為父母對於某個兄弟姊妹比較好,比較偏心。對自己比較不好、被排擠。然後將憤怒轉移到那位兄弟姊妹是一樣的。

    那些對兄弟姊妹的憤怒和忌妒中,背後仍然是:
    【請你愛我】【請你肯定我】【請你告訴我,我是有價值的】

    如果用商業來比喻,不可否認洋人的確是比較有市場的。我們的社會,對於白種人的確較為友善,或是更為文明與先進的印象。以及文化差異下,更容易產生某種浪漫的感受。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有去理解,為何他們會更容易打動女人的心?

    我曾經和一位在國外住過多年的女性交往,有一次我們吃飯的時候,有了這段對話:
    【我真的沒想到,在和外國人交往過之後,我竟然還會和台灣男人交往】
    【喔?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台灣男人有很嚴重的制約,事業、金錢、成功、家庭、責任....交往起來,好像在跟他全家交往一樣,壓力很大。和外國人交往比較輕鬆,就真的是一對一的關係。而外國人也比較貼心,有些小舉動會讓你覺得被關心,也比較會生活。不像台灣男人好像滿腦子都是錢,不知道怎麼生活。不過外國人也有他們的制約,只是那些制約不太一樣。】
    【那你怎麼會和我交往?】
    【因為你不像台灣男人。】
    【你想說的是我不像男人吧?哈哈~】

    談到這裡,又回到前面我提過成長過程的否定與期待當中。我們社會對於男性的要求是甚麼?男性的價值奠定在甚麼上面?

    在教養過程中,灌輸著【男性的責任】【成功的事業】【名譽與財富】等等。我們可以從很多生活中的事物發現這些東西的存在,例如我常聽的知名團體玖壹壹,他們的歌受到很多的批判,看來父權的標籤是拿不下來了。在我的看法中,他們的歌曲是確實反映了這社會大多數對於男性的看法和要求。

    比方痴情男子和這首歌的歌詞:
    【我可以給你快樂 家庭 幸福一世人
    就算說 要我給你一千兩百萬
    我可以用我所有力量來去給他賺 】

    【你常說表現好的話 我就要給你一個讚
    為了咱的家庭幸福 我呷鐵牛運功散
    每晚攏加班 我是痴情的男子漢】

    我們看到的是:愛情=責任=物質生活
    有沒有發現這和我們父母的觀念很相似?

    【我愛你,所以給你吃好的、穿好的。】
    但內在的需求,卻很少關心。

    我必須說,這是很可怕的愛情觀念。因為焦點會放在工作與財富的追求,而非兩人的關係上。而且,也會要求回報。所要求的回報,可能過於沉重使對方無法負荷。那麼關係的破裂,也是必然的。

    回到仇女這件事上,我常反問一個問題:
    【當你仇恨女人的時候,你又要如何讓女人來愛你?】
    這樣的想法,是會吸引她們,還是把她們趕得更遠?

    所以重新建立起自尊,重新檢視過去成長過程中被扭曲的愛情觀,開始面對自己內在的需求與渴望。我想,這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不只在親密關係上。

    最好的檢視,就是回頭看看在你父母那些讓你不舒服的對待方式當中,你用了哪些相同的去對待他人呢?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40435069354223&id=100001632231240

    轉:Quote:「網路鄉民都說強國人玻璃心,但台灣男人的自尊心也很堅強不到哪裡去。大街上看到台灣男生跟外國女友走在一塊,直覺這個人很罩得住,反過來,台灣女生交外國男友,跟白種人在一塊是崇洋媚外,是罪過;跟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有色人種」交往,是「欲求不滿」、「是哈洋腸」……更是雙重的罪過。」

    Quote:「ㄈㄈ尺(網友對Cross Cultural Romance跨國戀情的貶抑稱呼)、西餐妹、洋腸港……台灣女人手挽異國戀人出現時,總引來許多眼光與標籤,異國戀情對她們而言,不只是家庭革命,更是種族戰爭。「好色台女」的異國戀情,有辛酸,有血淚,但她們堅信愛不應該膚色改變,不應該因為文化差異就退卻,對她們而言,愛情就只是愛情,再困難也要堅持將愛進行到底。」

    --

    推愛情就只是愛情。

    #已淚流滿面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49166771788360&id=100000851457037

    一「眾怒「台女害死台灣」 黃郁芬:自由交友不該成為原罪 | 華視新聞 | LINE TODAY」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79179268888810&id=584986081641475

    說幾個笑話:「台灣性別平等程度 居亞洲之冠全球第8」、「亞太女性最安全國家地區 台灣第5」
    一「中研院追蹤二十年建立的動態家庭資料庫解密:臺灣的家庭觀念其實比中國還傳統? | 故事 StoryStudio」
    中華民國的性平教育有多失敗,說性平教育不重要的都應該要來讀讀。然而中華民國的性別教育是這樣: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83585905114819&id=584986081641475

  • 如何知道line對方有沒有加你好友 在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26 21:29:08
    有 37 人按讚

    有「東區羅姐」之稱的資深女星羅霈穎於8月3日傳出在八德路住家逝世,享年59歲。綜合媒體報導,因好友多日聯絡不上她,便直接前往她的住家找人,進到屋內才發現羅霈穎已死亡多時。
    羅霈穎逝世消息傳出後震驚各界,在追憶羅霈穎的爽朗敬業的個性同時,獨居安危和孤獨死的問題也引發了討論。
    什麼是孤獨死?從2:02開始❤️
    孤獨死通常是指這些人在家中過世了兩天都沒有人發現,事實上,不只是死亡的當下,孤獨死的人多半在生前就是孤立地活著,然後孤獨地死去。在日本,甚至每小時就有三個是孤獨死的情況發生
    很多人在討論的是,無論是台灣或是日本,結婚的比例越來越少,加上離婚率高、少子化以及都市化生活等原因,儘管孤獨死的案例中有六成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但另外四成也顯示了孤獨死並非是老人族群專有的現象。
    針對孤獨死的情況,諮商心理師吳姵瑩點出一個重要的癥結點,那就是「這些人在生前是不是就已經被孤立?」因此,很多人感到害怕的是,如果在生前就已經是過著孤立的生活,死後也是這樣孤獨的走,那種苦確實是相當濃烈的。
    此外,從過去很多新聞可以看到,孤獨死不只是出現在獨居者身上,很多例子是父子明明同住在一起,卻還是沒有發現對方已經死亡。對此,吳姵瑩表示,我們常說現在人們的人際關係淡薄,其實很多人的親子關係也是淡薄的,因為照理來說,人們心中都有渴望親密歸屬感的需求,但這些人卻沒有在成年之後去尋找或是創造自己的家庭,反而是選擇待在原生家庭裡。
    吳姵瑩從過去許多有類似情況的個案身上觀察到了共同點,這些人離不開家又不甘一個人,而這些人不一定是指大眾所謂的那些啃老族,相反的,有些人經濟獨立,但在生活上仍是無法獨立的。
    為什麼親子關係會如此疏遠?吳姵瑩認為很多人不知道要怎麼經營關係,也許是從父母親上一代就出現的受傷經驗,讓整個家庭都不知道該怎麼去關心彼此,比如家人間很少溝通,或是僅會問「吃飯了沒?」,甚至是多以責備的語氣代替溫暖關懷的支持感等,就會造成很多人的心理是匱乏的,也就沒有力量出去創造自己的生活。
    如何獨自面對死亡?8:06開始❤️
    「死亡只是一瞬間,活著卻是分分秒秒的事情,你有沒有去思考分分秒秒你的精力都投注在哪裡?」吳姵瑩認為,死亡這件事提醒我們的是「生命的有限性」,你願不願意去好好的反思你究竟一直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因此,「孤獨死」的相對及相反便是:「有意義的活著、有連結的活著。」
    她也進一步提到面對死亡的積極與具體的作法,也就是兩個「體」字,「體面」與「體貼」。
    你願不願意體面地死去,或是思考如何體面地死去?不妨先將你對於死亡、疾病的看法與家人探討。
    你願不願意體貼地死去?不妨先想好後事,包括宗教信仰、遺囑等,不要讓你的死去造成身旁家人很大的精神壓力及負擔。
    吳姵瑩表示,這兩個體字代表的也是「照顧好他人」與「照顧好自己的選擇」。若你在有生之年已經做好了這件事情,就能與其他人做所謂有意義的連結,通常你也不會太孤獨。
    若你真的對孤獨死感到相當害怕該怎麼做?30:25開始❤️
    吳姵瑩建議大家回過頭來思考,在有生之年,「你的夢想有沒有達成?」,以及「你對於你都生命有沒有感到滿足?」因為通常對死亡感到焦慮或恐懼的人,他們往往都是想要做些什麼,卻又沒辦法活出自己,比如他可能想要環遊世界,卻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完成這個夢想。吳姵瑩表示,這些人通常在話語中就會出現很多的「早知道」,或是「要不是...我就會...」這類懊悔的情緒。
    她強調,其實死亡告訴人們生命的有限,我們怎麼樣去活出寬度及深度,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決定的,我們有沒有活出自己?還是我們的生命都是在為了家庭、工作而奉獻,你什麼時候才願意真正思考到底要的是什麼?
    諮商心理師吳姵瑩最後也建議大家,若目前的你正為死亡感到焦慮或恐懼,不妨問問自己幾個問題:「你過上了你滿意的人生了嗎?」、「你想做的事就做到了嗎?」,以及「現在還有時間,你願不願意好好活在當下去思考、去執行?」
    #行動法庭 #孤獨死 #關係連結 #面對死亡的態度 #你對人生感到滿意嗎
    🌱【安全感訓練班】成為自信與肯定的自己🌱
    ・講師:吳姵瑩諮商心理師
    ・時間:10/6.13.20/27、11/3.10(每週二晚上19:00~21:00)
    ・手刀報名👉https://reurl.cc/VXX64N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