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如何成為心理諮商師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如何成為心理諮商師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ktcs (神崎幽樹)站內PSY標題Re: [疑問] 什麼人"適合"當諮商心理師...
如何成為心理諮商師 在 鏡好聽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7:04:25
💡💡💡💡💡💡💡💡 ▓█►─═ #我們在知識中爆炸 ═─◄█▓ 第二位引爆你求知慾的人物登場! 知名心理諮商師周慕姿,同時也擁有作家、重金屬樂團主唱等不同領域的頭銜,她一方面想成為不同的人,但同時也會擔心別人認為她不夠專精或是不務正業。 「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到現在都還不是很清楚。去不同地方探索不同...
我喜歡C大說權力觀點,
因為定義者的確位居於比較有POWER的一方,
這可能也是證照化經常會招來攻擊的原因吧~
前面幾位伙伴說過的觀點我就不贅述了,
直接分享一個大家比較少切入的角度:承諾,
就我自己聽到的部分,包括我自己,
在諮商所就讀的人,幾乎有一半以上都曾經懷疑過自己到底是否適合當心理師,
(若被個案們知道不知是否會被嚇壞?啊哈哈)
而且這種懷疑經常都持續好一陣子,我自己三不五時就會來懷疑一下。
不過我始終沒有離開這塊領域,
首先是我對人,或該說人性很有興趣,
人性中幽微難解的那一塊,始終呼喚著我去把他弄清楚,
所以我喜歡跟不同的人互動,
嘗試透過更多的經驗來理解「人」,
所以我想是否適合,有個最重要的條件,
首先是他至少要對人、人性,或者人的行為思想之類的有興趣,
另外還有一點是對自己的探索感興趣,
這兩部分若都不成立,我想大概很難渡過漫長的養成訓練,
所以若說真的有所謂適合與否,
我覺得這個「動機性因素」應該是關鍵,
其他同理拉技術拉我覺得都還是其次。
其次我認為是承諾,
這部分就牽涉到一個人的執行與毅力,
就像是婚姻中需要雙方不斷投入努力去經營,
諮商這門XX(有人說是藝術,有人說是科學,所以我用XX來代替XD),
也需要心理師高度的投入心力與時間,
其實我覺得每個心理師都有自己的罩門,
並沒有誰特別適合,
特別容易同理他人的心理師,可能在界線與雙重關係上是很吃力的,
情緒起伏比較大的心理師,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消緩接案後的替代性情緒,
善於分析的心理師,也許需要花很多時間在溫暖與療效中取得平衡,
很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師,需要學習如何面對缺乏動機或思考性弱的當事人,
諮商技術優秀的心理師,可能需要避免自己變成一個工匠.....
所以,願意不斷為了諮商而自我探索與學習的承諾度,
我想會比特質跟能力更重要。
至於I大提到的心理師自身狀態穩定度的部分,
我個人是這麼看的:
心理師某方面來說,在初期投入實務時,
穩定度其實可能都還比某些當事人低XD
尤其是還在實習的學生,
(我只說有可能,不是全部,請給這些新手一個機會,
老手畢竟都需要通過新手的艱困階段的)
這也是為何督導制度很重要,
因為透過督導,可以讓實習心理師維持一個最基本的穩定跟功能。
心理師自己都不穩了可以接案嗎?
我想這個問題需要回到諮商過程中,
心理功能不穩,與諮商品質有相關,但不見得有因果關係,
意思就是狀態不穩不見得會讓當事人察覺,
我們都以為心理狀態是一個持續穩定的狀態,
其實就像是憂鬱症病人也不會哭二十四小時一樣,
就算狀態不穩,只要在接案過程中能調整過來,
我倒覺得未必會損害當事人的權益,
否則心理師可能真的要當完人了....XD
關於創傷指數的部分,
我同意ly的想法,
人的狀態其實不該拿數字來評估,
(雖然為了方便篩選,還是有很多量表是可以使用的,
但那畢竟是參考,而非絕對的判斷標準)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並存」,
意思是完整的我們有正面的特質也有負面的,
創傷跟療癒是可以並存的,
而這種並存的狀態,很難像是統計學一樣跑出一個數值來,
創傷比較重的人無法替創傷比較輕的人諮商嗎?
這讓我想到存在主義取向的前輩們,
我想法蘭克並不見得比他的個案們創傷程度低,
他只是透過存在主義的思維,
嘗試跟他在集中營的創傷經驗共處,
也許有時候仍免不了被這些痛苦所淹沒,
只是他不見得會告訴我們。
從我自己的經驗為例子,
這輩子我在許多事情上都存在著近乎創傷的經驗,
一直到現在,我也無法很肯定的說自己都已經處理完這些了,
我也無法百分百保證說,自己的狀態都很穩定,
因為在許多時候我也是頗不穩的,
就像是前面有位心理師伙伴分享自己容易有情緒起伏一樣,
我也有自己需要去面對的課題,
而在這些課題上,搞不好當事人的功能都還比我好,
但我還是會在接案前一定的時間內把自己維持到某個水平上,
也正因為我自己經歷過這些起起伏伏的狀態,
所以更能體會當事人的狀態,
加深同理的程度。
對我來說,諮商的過程不見得都是一種「學習」或「治療」,
比較像是透過一個聽得懂自己說話的人,
重新回顧跟整理自己,
能讓人「改變」的是「被理解」這個因素,
所以說,什麼樣的人比較適合當心理師呢?
我想,只要對人抱持著高度興趣,
又願意為此投注自己的生命,
是否能成為心理師,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吧:)
--
我只能說我的故事,
讓你透過我的故事了解自己的故事,
但我們可以透過彼此訴說和傾聽的過程,
進行言靈的交換,
如此一來,我們不僅懂了自己,也懂了彼此。
---YUK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45.65.133
因為這些在基本養成訓練中都是會不斷被提醒的,
跟「是否適合」可能比較無關,
這是我個人想法拉~
在比較不極端的例子中,
則仰賴心理師個人的自我覺察,
而我個人會覺得,自我覺察程度,還是跟承諾有關
因為自我覺察頗辛苦的,缺乏承諾的心理師通常不會持續進行這件事。
※ 編輯: ktcs 來自: 60.245.65.133 (10/29 12:45)
時間軸的意思是,不管我們擁有多適合或多不適合的特質,
這些都有可能在訓練與學習的過程中改變,
一個原本很能同理當事人的諮商師,
有可能因為生命中發生了某些事件,例如喪失親人或被個案傷害,
而變成「不適合」,例如變得冷酷無情或歇斯底里,
反過來說,也有人原本處於不斷逃避的狀態,
直到因為某堂課的學習或某天與朋友的談話,
因而改變了想法,開始認真面對自己的不足,
加入時間軸來思考,是因為到目前大家的討論似乎都停留在因果關係中,
也就是運用某種狀態來推論一個人是否適合,
但人都會改變的阿....無論是哪一個職業都一樣,
就像是許多行業中也存在著剛入社會時很熱情,十年後變成混吃等死的老鳥,
諮商界....我想也不乏這種情況發生,
在這樣的過程中,真的存在著判斷標準嗎?
(順帶一提,這樣的思維模式我覺得也跟諮商訓練有關,
我會傾向於做出某些判斷,但仍保留調整的空間,
這也是諮商師有時說話讓人覺得很煩躁的原因,
因為好像凡事都不太有定論XDD)
另外一個角色分配的狀況則是,
諮商師與所有人一樣都擁有其他社會角色,
當他走出諮商室,卸下諮商師這個工作身份時,
可能會因為其他的原因,而有不同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就我自己看得到的部分,
有少部分的人,在諮商師這個角色上運作得很好,
能夠同理當事人心情,也很能給予陪伴或分析,
但~~在其他部分就.....恩,
我以前曾經因為這種矛盾而困惑,
不知道該怎麼看待眼前這個人,
後來我學會從情境脈絡的眼光來理解眼前這個人,
於是乎,我很少拿這個人如何如何就評論這個人是否適合成為諮商師,
當然,如果這位諮商師總是在設計他的當事人那就另當別論了XDD
講到這裡,我想我的原則還是回到諮商情境本身,
一個人的個性阿什麼的,的確可能會影響到他接案的狀況,
但人在不同的情境與時空背景下,
本來就會有不同的性格呈現與反應模式,
所以我個人覺得,用非諮商中的狀態去推論適合與否,
的確會有一定程度以上的可靠性,
但我傾向於保留彈性~
※ 編輯: ktcs 來自: 60.245.65.133 (10/29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