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如何將舊手機的通訊錄 轉 到新手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將舊手機的通訊錄 轉 到新手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將舊手機的通訊錄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作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WhatsApp的新服務條款和隱私政策將於2月8日生效,要求用戶接受條款更改,否則帳戶只能刪除,沒有替代選項。這次更新包括增加一個單獨的部分,稱為「交易和付款數據」,代表Whatsapp將加入應用內支付功能,並會將交易資料上傳到Facebook的數據庫中。公司聲稱是出於分析目的,但表明其唯一標識符會...
如何將舊手機的通訊錄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WhatsApp的新服務條款和隱私政策將於2月8日生效,要求用戶接受條款更改,否則帳戶只能刪除,沒有替代選項。這次更新包括增加一個單獨的部分,稱為「交易和付款數據」,代表Whatsapp將加入應用內支付功能,並會將交易資料上傳到Facebook的數據庫中。公司聲稱是出於分析目的,但表明其唯一標識符會向其他子公司提供,同意條款意味同意接受第三方共享數據。
使用WhatsApp付款,代表它將獲得與你的財務訊息,包括你的消費痕跡,應用外的交易數據亦可被存取,特別是銀行餘額。你的位置可以通過手機檢測到,你的寓所、辦公室地址、IP地址,以及你的親戚朋友的所有通訊錄信息都會被存取。
美國幾個官方和議會的通訊機構都在審查矽谷Big Tech徵集用戶數據有沒有侵犯私隱權,他們的辯護理據正是用戶在安裝前已經同意條款,議員卻爭拗這種不同意就沒法安裝的做法是監人賴厚。WhatsApp的新政策必會引起人們對於數據收集權的關注,Elon Musk馬上在twitter呼籲大家轉用Signal,下載量暴增癱瘓了Signal的登記驗證功能,但都有人說它不是安全之選。
理論上,為了逃過被《反托拉斯法》拆骨的命運,Big Tech本應不敢妄動,因為早已盛傳當局希望把WhatsApp和Facebook分拆。敢於昨日發出通牒,顯然得到了有恃無恐的保證。本來舊版用戶可以自己設定是否允許共享數據,但2月8日的更新刪除了這個選項。如果反對的聲音過大,有可能會作出妥協,故現階段大家千萬不要妄按同意。
WhatsApp聲稱這次重大更新對一般用戶沒有大影響,主要針對企業版的用戶:「更新後的策略旨在解決通過WhatsApp傳遞業務消息的問題。如果企業不想在自己的系統上存儲消息,Facebook將為企業提供使用Facebook的安全託管我們的隱私政策和服務條款更新,包括在各種業務服務供應商中提供Facebook作為另類選擇。當企業選擇通過WhatsApp的Business Apps運作時,他們可以各取其路由所需,以服務他們的客戶。」更新是為了推出更多的旗艦產品,但容許一間巨企處理全球大量的商用和交易數據又是否太危險?
他們的其中一個保證是所有訊息都經過端對端加密,他們沒有權限讀取內容,所以保障了私隱,但這是一個思維盲點,讓我們以為只要對話內容不被窺見就等同安全。實情是,他們並不需要知道內容,也可以收集想要的數據。它沒法讀取你的訊息,但能讀取你跟誰發送訊息、活躍於那些群組、在哪些地方通訊,以鎖定那個定義你的人際網絡,並知道你接觸Fb以外甚麼其他服務供應商。
矽谷也在建立自己的社會信用系統,設置不同的tab標記每個用戶,去年已報道過規模有數百萬人,而Whatsapp牽涉20億用戶。由於我們同意共享這些「不侵私隱」的個人訊息,代表他們可以把數據轉賣牟利,而你不知道買家是誰。可以用來製作個人化廣告,金融機構也可用來評估信貸。這個數據庫不受政府監管,被政府接管將會更為可怕。
由於歐盟有私隱法GDPR,Whatsapp的新政策不會涵蓋歐洲,即是得歐洲用戶不會與Fb分享任何數據,不用更新條款。各地政府可能會推動立法,借鑑歐盟的GDPR限制這些Big Tech徵集數據,因為任由國民數據庫被外國持有是一個國防問題,如何修訂新的通訊事務法亦是美國國會來屆的重要任務。然而,恐怕立法的主戰場會圍繞230條和言論審查的爭議,轉移了大眾對採集數據的關注。
Whatsapp曾在2018年針對4億印度用戶修改條款,裡面正包括了支付數據共享的部份,當時公司的解話是:「Facebook不會將WhatsApp支付信息用於商業目的,它只是幫助將必要的支付信息傳給銀行合作夥伴和印度國家支付公司(NPCI)。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共享有限的數據,以幫助為您提供客戶支持或確保付款安全可靠。」UPI是NPCI搞的印度版支付寶,換言之印度人使用手機UPI程式的時候,交易數據就會被Facebook存取和使用,類似的合作又會怎樣在香港展開?
按下同意,即接受支配?
「但我工作上沒辦法不用WhatsApp。」
這便是支配,搬得走自己,搬不走連繫你的人。
作者
如何將舊手機的通訊錄 在 吳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篇是最近看到不少過往的社運夥伴們在討論我們這個世代是否面臨「組織失敗」,心有所感,把一些思緒整理出來Echo的文。裡面主要在陳述我個人對「個人原子化」浪潮的觀察與體悟,政治倒只佔了一小部分。雖然初衷是回應從社運踏入政治圈的戰友,但許多提到的處境是我們所有人都共同生活在其中的,希望藉著這篇也能和大家一起對話。
感謝思想坦克 Voicettank刊登:https://reurl.cc/zzZ1Ak
以下全文:
-----
近來關於「組織」有不少討論,論者提出我們這個世代以降,在橫向連結上是缺乏、挫折、乃至「失敗」的。在我的人際網路中,張勝涵、黃守達、藍士博等人都對此提出了深刻的自我批判與分析,其他還有更多來自異議性社團、校園等不同角度的探問。在這少有的、不同位置的行動者彼此伸出觸角,試著摸索與對話的時刻,我嘗試以這篇文章加入。
這系列對話的起點始於張勝涵提出世代「組織的失敗」,張勝涵認為,現在30歲上下的這個世代沒有形成有意義的串聯與集結,導致沒有產出世代性的政治議程,也在政治鬥爭上失利,連具體的思想成果都甚為欠缺。
講出「失敗」二字是對當下自我處境的深刻覺悟。但於我而言,感受到的更像是包括我在內的大家在某種共時性、Stand Alone Complex式的氛圍下,於此時直面了「個人的無力」這件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覺得一直以來,我對組織這件事其實都是缺乏足夠認識與思想準備。抑或說以一種過於簡化,以藍圖打造機械一樣無機式的理解去看待。因此與其談論失敗,更像是從未真正開始。
在這系列中,士博提到了「人類社群組織的逐漸弱化,是一個整體的趨勢」,守達也說到「必須要有共同體,才有戰鬥的理由」。我感到我們眼前都浮現一幅共同的視野:破碎的世代、個人的原子化。
*
什麼是人的原子化?我想起我過往的一段生命經驗。
在國三升高一的暑假,我國中最好的兩位朋友不約而同都決定要前往美國升學。於是乎考完基測的我突然彷彿有了無窮的時間,本該是期待已久從大考桎梏中解放的雀躍,但沒有了夥伴,每一天的漫漫長日竟都成了不知如何揮霍的資產。
當時還是Yahoo Messenger的年代,人們已經可以透過網路不受物理空間限制的即時與人取得連繫和交流。我當然也試圖以網路維繫以往的關係。但說來奇怪,我們彼此通訊的頻率卻由一開始的聊個不停,慢慢便變成隔幾天一次、再變成幾周、再變成很少。開口時也漸漸感到勉強,好像不知可以說些什麼,但我們明明是那樣好的交情啊?到最後上線的頭像彷彿變成一個略感尷尬又試著忽略的存在,因為不知該如何面對這樣「沒有任何不好,但不知如何以對」的情境。
那時我有時候會忍不住想,如果沒有Messenger是不是反而會更容易一點?至少這樣當我們在台灣再碰面時,不用想到這種可以連絡卻又沒有聯絡的微妙尷尬,更自然且熱絡的重溫交情。
這件事雖然起於物理空間的分隔,和時代無關。但我想分享的是,這種藉著網路而存在,一種看似連結卻又疏離的關係,我相信是我們這輩開始許多人共同的經驗。
*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寂寞地打開通訊錄、打開臉書想找個人說話。但一個名字一個名字滑過眼前卻又不知到底要敲誰好,最後乾脆默默把手機/電腦關上?
時代的變化無情但公平地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網路對過往人類組織與空間的破壞是摧枯拉朽的。網拍取代實體門市、串流平台取代CD行與漫畫店、美食外送取代餐廳。當演唱會都能轉型搬到線上時,未來還有多少人類活動能免於被網路解構和重組?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夠在任何時間瞬間聯絡任何人、取得各種需要的服務,但我們卻同時也失去了曾經共同生活的的經驗與場域。而隨之一起被衝擊的,也包含依附在過去空間中建立的人際關係模式。
乍看之下,個人彷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每一天過去我們所受到的空間限制都更少,但傳統的社會連結也越來越薄弱。洗衣、吃飯、清潔、娛樂,種種我們的日常所需幾乎都能外包或在線上處理。「每個人越來越能夠不依賴他人生活」與「每個人越來越孤獨的生活」是幾乎併行發生的現象。
網路能夠媒合各種關係,甚至包含過去不會發生的關係,但只要任一方切斷網路,便也瞬間切斷了這個關係(試想像Tinder)。我們遠較以往的時代更直接暴露在世界的荒野中,有如迷路回不了巢的蜜蜂,不再有群體的勞動義務,不再有六角形的蜂巢框住。前所未有的自由、也前所未有的脆弱,而眼前正有狂風席捲而來。
「我們所稱之為前進者,正是這場風暴。」(班雅明)
*
政治只是社會結構的上層建築,同樣的事自然也在政治中發生。
原子化對整個世代的諸多影響中,我認為其中一個便是使我們產生「我可以自己一個人」的錯覺。
網路在政治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社群政治更是將「分解-重組」推向一個新的高峰。與過去相比,在網路社群的時代中個別政治人物並不需要透過團體,或取得某種團體代表性,依然能夠較過去更容易「被看到」。
只要你夠有料、夠有特色,即便你只有自己一個人,還是能夠取得相當的聲量與話語權。政治人物就算不經營媒體、政黨等中間平台的關係,還是能直接接觸廣大群眾。組織對團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在下降,團結在組織之內的必要性也在下降。
這樣的後果,一來使大家產生一種「我自己就足夠」的錯覺。二來也使每個人好像都成為潛在的競爭者,社群上對眼球停留時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政治人物也無法置身事外。
然而,即便政治明星較過去更容易形成,權力的取得更為迅速。但沒有組織的支撐,再強大的明星在退去聲量的外衣後依舊是脆弱的個人。當你心中知道背後沒有其他人會接住你時,你的政治判斷、你對風險的接受程度都會受到影響。因為你唯一的資產便是你與你所乘著的浪潮,你不能容許自己掉下來,也沒有失敗的餘裕。
一個強大但脆弱的個體,和能夠互相支援的團體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無法承擔輸的後果,就無法發起真正的鬥爭。前者看似對一切結構叛逆,其實無力真正挑戰什麼。
*
對以上描述的種種現象,我對勝涵提出「組織失敗」的理解是:這是一份呼告,呼告世代必須奮起、必須突破種種加諸在身上的結構,擺脫「無力者」的處境。而解答大家也都已提出:必須團結、必須逆向對抗解構的作用力、必須重構共同體。
那麼共同體要如何形成?守達以「為彼此而戰的共同體」提出號召:我們必須標示出共同的敵人,以凝聚共同的作戰方向。如果失去了敵人,就會不知為何而戰,便會分化進而裂解。
共同體的形成沒有路線正確與否,只有出現與否。團體的邊界、情感的聯繫、互相幫助的存在都是共同體的標誌。但有件讓我擔憂的事是,這些年我看到我們這個世代在一個又一個出現的事件中,因著眼前的巨大敵人、大義的號召而聚集戰鬥與解散。在這樣的重複動員中,個人往往被排到政治判斷之後的位置,當政治判斷出現分歧時,大家便在種種巨大的結構衝突中被撕裂。這是很耗損的過程。
當然,並不存在怎麼做的正解,任何嘗試都比沒有嘗試好。我也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我現在對如何團結只能回到很基本很小的想法,就是「幫助彼此」。
一個共同體如果無法保護成員、無法提供成員需要的幫助,那這個共同體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是這麼理解的。所以在大的藍圖以外,我覺得我們其實可以去試著做一些小事,去想有什麼是我們能幫助到彼此的?其實,在現在許多人分處不同政黨、不同團體的情勢下,光這點就很難了,但我覺得就算光是詢問,單單只是開口問「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就已經踏出很棒的一步,從微小之處開始修復橫向關係。
這些聽起來很像空話,卻是我所能想到的方法。個人要逆流對抗原子化的趨勢相當困難,撇除政治,我目前在生活中也試著和一些夥伴建立穩定的日常關係,每週固定碰面、固定從事相同活動。短期目標是我們集結到相鄰的地方居住,以類似社區的模式連結我們這個世代的社群,創造生活、創造意義,這是我個人現在在進行的嘗試。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辨認出問題。我想感謝勝涵、守達、士博等人在公開的版面拋出這系列討論。我們都嘗試在看到眼前的問題後,回頭對結構做點什麼,而講出來就是非常棒的第一步。期待在這之後,我們這個世代也繼續試著摸索與對話,畢竟長路漫漫,有人同行總是比一個人好的。
如何將舊手機的通訊錄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早前貼了這篇文章,這兩天把大多數 WhatsApp 小組都退出來,轉到 Signal。我刪除 WhatsApp 的條件包括:
1. WhatsApp 的通話記錄,除了少數有匯出保留,其餘全都刪除。不捨得嗎?我的記錄是從第一天使用 WhatsApp 一直備份並保存至今,但確實,其實全都沒有必要,刪掉其實一點也不困難,是另一種斷捨離吧。
2. 太久沒有聯絡的群組,幾乎全部退出。
3. 但是保留一些同學和親戚小組。朋友的也有一些,但大多數成功移到 Signal。我猜說服朋友,會比說服親戚或同學容易。哈。
4. 少數與業務有關的小組,也有保留。
5. 至於 WhatsApp 這個 app,目前仍然有保留。我的想法是這樣,如果對方有使用 Signal,我就用 Signal 跟他聯絡。沒有的話,用 Telegram 也不錯。萬一對方真的沒有其他工具,那麼只剩下兩個選擇:一是我用普通電話直接打給他。二是我用 WhatsApp call 他。那麼還是用 WhatsApp 比直接打電話安全一些。
目前想到的大概是這樣,以後想到再告訴大家。
以下是之前寫的一篇文章,提及 Signal 的使用。
零基資安訓練營:轉用 Signal 通訊軟件
文:薯伯伯
你的手機保安做到幾近天衣無縫,安全系數極高,但風險級別高低,從來是指整個系統,單點故障,木桶原理,短板效應,說的就是這個概念。舉個例子,你手機關閉了生物認證,開機密碼有十個位數數字混合英文字母,開足 VPN 上網,定期刪除訊息及照片。
但是,你朋友的手機甚麼保安措施也不管,因為他一直堅信「我的手機沒有敏感訊息」,某天手機不慎被鼠竊狗偷盜,輕易就能破解手機,並把你與他之間的對話完整無缺地抽出來。所以一個木桶可以裝多少升水,不是視乎最長木板的高度,而是最短的木條,就是木桶效應,也是資訊保安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說一下通訊軟件,香港人最愛用 WhatsApp,有端對端的加密,理論上不易從中攔截訊息。但問題是,萬一與你聯絡的人,手機沒有做好資安保障,別人一拿到對方手機,你這邊的加密也就毫無用處。你們的對話全都讓對方知道,沒有秘密或「違法」嗎?那麼萬一有人研究你們的對話,判斷你們之間的關係,再冒認對方叫你轉賬金錢,或做其他欺詐行為,又是否有此可能?
所以儘量減少使用 WhatsApp,轉用 Signal。Signal 是目前最為簡單易用的加密聊天軟件,有次聽資安相關的播客節目,主持人問愛德華‧斯洛登(Edward Snowden)可否推介聊天軟件,斯洛登先是拒絕,說不想隨便「加持」( endorse)任何軟件,但轉過頭來又推介使用 Signal。Signal 是完全開源的軟件,在網絡保安圈子裡極多討論及認證。另外,Signal 的內容可以設定閱後即焚,更為安全。
下載地址:https://signal.org/
問:如何得知朋友有沒有安裝 Signal?
答:容許 Signal 存儲手機的通訊錄,每次有朋友新安裝,都會有提示。
問:我不能隱藏自己的手機電話號碼,安全嗎?
答:Signal 是取代 WhatsApp 的大部份功能,你在 WhatsApp 也要提供電話號碼給對方,才能聯絡。如果要完全隱去電話或個人身份,建議買太空 SIM 卡,或是用 Telegram(設定後再隱藏號碼)。
問:Signal 可以當「公海」用嗎?
答:不太建議,對我來說,Signal 是取代 WhatsApp 的使用場景。如果要用做「公海」,建議用 Telegram。
問:我很難說服身邊所有朋友改變使用習慣,他們大多堅持用 WhatsApp,怎麼辦?
答:我目前是同時用 Signal、WhatsApp 及 Telegram,按不同場景使用。我建議先跟一兩個經常聯絡的朋友協商,甚至只是開一個 Signal 戶口,純粹是為了跟一名朋友聊天,慢慢習慣。用了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越來越多朋友安裝。
問:怎樣設置「閱後即焚」的功能?
答:打開對話畫面,點擊名字位置,選擇「訊息在 X 天後消毀」。剛開始時試試實行一星期,之後選擇一天也可以。有時遇正特別敏感日子,也不妨考慮改為一小時後自動消毀。
問:我朋友堅持不用別的聊天軟件,說不想重新學習,怎麼辦?
答:你跟他說:「憑你的智慧與勇於探究的精神,你一定會學得懂。」其實也沒有甚麼辦法勸服所有人。沒關係,將就一點繼續用 WhatsApp。
問:我本身已經有用 Telegram,那為甚麼仍然要安裝 Signal?
答:Telegram 的訊息儲存在雲端,也就是說你刪去程式本身,也可以較輕易回復訊息,這是一層風險。而 Telegram 本身只有在 secret chat 模式才能設置「閱後即焚」,但手機與電腦介面的 secret chat 又分開當兩條聊天通道,用起來頗亂。
另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Telegram 可以隱藏電話號碼,可以隨時更換 ID,聽起來雖然很方便,但這種方便只適合出「公海」,如果是朋友之間的聯絡,反而添了一重疑魂,我較難知道對方身份。但如果對方是用 Signal,由於是用真實的電話號碼,當我之前已有對方電話號碼,之後見他上 Signal,就較易相信對方是真身。(如果對方手機卡被盜,就是另一回事,以後再說。)總之 Signal 的作用,是用來取代 WhatsApp 的使用場合,而不是取代 Telegram 的使用場合。
還有甚麼問題或因素,令你依舊堅持不轉用 Signal 呢?不妨留言,看看我有沒有辦法說服你。
⏺ 零基資安訓練營系列文章:http://pazu.com/go/bootcamp
▶️ Patreon: www.patreon.com/pa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