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如何增進心理健康心智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如何增進心理健康心智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增進心理健康心智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增進心理健康心智圖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綠豆爸.粉圓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體罰、處罰,只會教育訓練出更高明的說謊者 不處罰、也不放任,只需採取「行為結果法」 讓孩子面對行為的「自然結果」 如果自然結果無法承擔(有安全或健康顧慮) 則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出「合理結果」 採取行為結果法 可以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誰不犯錯呢?) 也更有機會修正下一次的選擇...

  • 如何增進心理健康心智圖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8-29 08:54:07
    有 78 人按讚


    體罰、處罰,只會教育訓練出更高明的說謊者
    不處罰、也不放任,只需採取「行為結果法」
    讓孩子面對行為的「自然結果」
    如果自然結果無法承擔(有安全或健康顧慮)
    則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出「合理結果」
    採取行為結果法
    可以讓孩子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誰不犯錯呢?)
    也更有機會修正下一次的選擇
    (而不是選擇犯錯不要被發現)

    「如果你所處的環境對於任何謊言都會嚴加處罰,只要被抓到一次,就會換來一頓打,不管情節毫無例外。在這種情況下,你會不會願意賭上一把,好讓自己的謊言不被發現。因為你用說謊換取平安的成本是比較低的,相較之下被打的成本太高了,所以如果能夠成功一次,那就可以少一頓處罰,用少少的說謊成本來避免要付出極大成本的體罰。一旦發現如此,你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地使用謊言,讓自己能夠免於處罰。這個選擇的邏輯相當合理。」~陳品皓

    如果對孩子的困擾行為,使用過於嚴苛的處罰,這種處罰本身,就可能增加孩子的困擾行為,說謊即是一例。走的方向不對,用力越大,離目標也就越遠。

    處罰常被使用得過於表面,沒有深入孩子的心裡,比較像是壓抑而非疏導。被壓在孩子內部的負能量,更值得讓人擔心,因為不知道會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候,用我們難以預期的方式表現出來。

    尤其人在小的時候,如果內化了父母的責罰,變成自我處罰,甚至自我鞭撻。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遇到挫折,常要先消耗很多心力,去處理內在從小累積的負能量,才能走向前方。

    處罰在增強人的焦慮與恐懼,說理則訴諸理智。當我們要為自己做出適合的選擇時,常需要理智來幫忙。

    我的經驗是,父母夠理智,就會使用理智的方法,跟孩子互動,慢慢深入孩子的情緒與慾望去討論。然而,父母不夠理智,或者心智能力有限,就常會用處罰這種表面的方法,給自己交代、給別人交代,以後有人責怪,就說自己已經處罰過了,已經盡到責任了,不能怪他,都是孩子的錯,或者是別人的錯…

    有心要協助孩子使用更適當的方式,去面對內外在的挑戰,父母不但要有良好的身教,更要耐心陪伴,主動去關注孩子的情緒行為。閱讀以增能,上課以自我提升,示範、角色扮演、帶著孩子練習、給予孩子鼓勵…,牽著孩子的手一起成長。

    期待我們從這篇探討教養的文章裡,回觀自己。思考自己是如何被教養長大,思考自己更適合用哪一種方式被對待,包括自己對待自己。祝福您!

    ----------------------------------------------------------------

    【陳品皓】

    說謊應該被處罰嗎?

    …請你依據直覺回答:

    … 你會選哪一所學校?

    假設你的孩子即將入學,剛好住家附近有兩所學校,這兩所學校師資、評價、收費跟交通便利性都差不多,唯獨在風氣上不太一樣,請問身為家長的你,如果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以下哪一所學校會是你優先的選擇呢?

    A學校。辦學理念較接近歐美的教育方針,嚴格但合理。當學生表現出不良的行為時,老師或學務人員會以嚴肅的口頭訓誡、被取消特權等處罰,不過該學校沒有施行體罰。

    B學校。辦學理念較接近傳統東方文化的教育方針,有著嚴格的行為規範,如果學生違反規範將會受到很嚴厲的處置:體罰。行為偏差包括沒做功課、沒帶作業、與師長對立、衝突以及說謊。學校每一週都會有「訓育人員」把行為偏差的學生帶到操場,在眾目睽睽之下給予體罰,沒有例外。

    現在,你要為孩子的品性發展(包含不說謊、培養誠實的行為)做出重大決定,在A、B學校之間,哪一所將會是你最後的選擇?為什麼?



    你的答案是什麼?

    … 你是選A或B學校呢?

    這兩所學校對於品性的要求都是注重的,唯一的差異就是不良行為的後果,其所遭遇到的處置嚴厲度不同。

    A學校嚴格,但沒有體罰,而B學校只要是不良行為就會嚴厲處罰。因此,這兩種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對於自己犯錯時的態度,也會因為會遭受的結果不同,而帶來相當大的差異。



    偷看遊戲

    多年前,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裡,教育與諮商心理系的教授Victoria Talwar想要知道,究竟採取不同處罰方式對於說謊行為的影響是什麼,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有效增進孩子坦誠的行為。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Talwar教授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跟研究,而她的發現也深深影響了我們面對孩子說謊時的看法跟態度。

    Talwar教授在非洲找了類似上述的A、B兩所學校,這兩所學校除了教育方式以外其他背景都差不多,這讓我們比較有把握相信,兩所學校的學生在說謊反應上的差異,跟他們所受到的教育方式有關,因為既然兩所學校其他條件背景都相似,那就不是影響說謊反應的原因。

    在找到了適合的學校後,教授從這兩間學校各找了三歲和六歲的兒童,進行了著名的「偷看遊戲(Peeping Game)」。

    偷看遊戲進行的方式是:

    研究者會跟小朋友玩一個猜謎遊戲。

    遊戲開始會讓孩子先面對牆壁坐著,研究者會在孩子背後拿出一個玩具,並用它發出聲響,讓孩子猜猜看那是什麼物品。

    遊戲規則是如果孩子猜對三次,就會給予獎品。前兩次的題目都非常簡單(像是警車、哭泣的娃娃等),但第三次的題目就變得很困難(足球配上音樂),孩子幾乎很難透過聲音猜出來。

    研究的經典就在第三次的猜謎之前,研究者會藉故離開房間一陣子,在他離開前會先警告小朋友不可以偷看背後的物品,接著就離開房間,而這時房間內的攝影機把孩子的行為拍得一清二楚。之後,研究者再回到房間,讓孩子猜測物品並問他們有沒有偷看。

    事實上,如果你當時就坐在房間外的監視器前,你會發現不管三歲還是六歲,幾乎每一個小朋友都會轉頭去偷看。當然在同時,你也會看到當研究者問孩子們是否偷看時,他們的回答。

    還記得這群小朋友分別來自兩所不同的學校嗎?嚴格卻沒有體罰的A學校,以及嚴厲用體罰處理說謊的B學校。

    當研究者詢問孩子有沒有偷看時,無論年齡,所有的孩子在第一時間都會否認自己有偷看,不過當研究者進一步詢問孩子為什麼答對時,有了以下的差別:

    A學校:三歲孩子,會馬上承認自己說謊;六歲孩子則會說出可信度比較好的故事。
    B學校:有趣的是B學校的孩子,這群來自嚴厲體罰環境的孩子,所有人都說謊。不管是三歲還是六歲,並且,他們說謊的品質不但好過A學校的表現,甚至還會操弄心機跟技巧以試圖蒙騙研究員,讓研究員更容易相信自己的謊言。同時不管三歲還是六歲,B學校的孩子在面對質疑時不但面不改色,還展現出高度的自信去維護自己的謊言。

    看到這,你覺得為什麼明明採取用嚴厲體罰來處理說謊的B學校,反而造就出一群更會說謊且技巧高超的騙子呢?

    其實我們可以稍微設身處地想像一下:如果你所處的環境對於任何謊言都會嚴加處罰,只要被抓到一次,就會換來一頓打,不管情節毫無例外。在這種情況下,你會不會願意賭上一把,好讓自己的謊言不被發現。因為你用說謊換取平安的成本是比較低的,相較之下被打的成本太高了,所以如果能夠成功一次,那就可以少一頓處罰,用少少的說謊成本來避免要付出極大成本的體罰。一旦發現如此,你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地使用謊言,讓自己能夠免於處罰。這個選擇的邏輯相當合理。

    而這也是孩子堅決說謊到底的原因,對他們來說,只要比對方更加堅持就有機會免於處罰,實在很划算,他們唯一要做的只需要再磨練自己說謊以及鎮定的技術就好。

    看到這,我們回到你在問題一的答案,如果我們把問題一的選項換成在家中,A家庭是一個嚴格但不體罰的環境,B家庭是一個嚴厲且體罰的環境,你覺得哪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最會堅持說謊?

    .

    以上取自
    如果可以誠實,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心理師親授!淡定面對孩子的謊言,從改變溝通開始!23個突破孩子心房的親子練習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4005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9/13(四)金石堂網路書店66折】
    https://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

    有參與博客來三書75折活動【可直接點到「勵志/保健/宗教」】
    http://www.books.com.tw/…/2007_promote/promote_activity.php…

  • 如何增進心理健康心智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4-29 07:15:00
    有 1,373 人按讚


    選擇有愛的生活方向

    「找出讓你身心滿足來源,建立新的身心健康習慣:

    .你很忙碌,很疲憊,無法專心工作,想大吃大喝,
    →你的主要問題是分心。只要每次專注眼前的食物,就能控制不經意的飲食行為。

    .你很沮喪、孤單,或焦慮、壓力大,想大吃大喝,
    →你渴求的是食物以外的東西,找出不用靠吃就能讓你滿足的事,才是最佳對策。

    .你在正餐以外,老是有吃東西的衝動,
    →先別拿食物,做個深呼吸,問問自己,觸發你想吃的,是否是感到厭煩、焦躁或悲傷等熟悉的模式?辨別出原因,你就可以找出替代的活動,延緩吃的欲望。

    覺察你的身體,覺察你的情緒,覺察你的選擇,覺察自我真實的渴望,
    會引導你前往正確的方向,找到讓自己快樂的生活方式。」

    *************

    不是只有談到吃,而是在生活各個層面,我們擺脫慣性過生活,都可能會重新邂逅不同的感受,那很少遇見的新的自己。在充分意識的情況下,我們能選擇有愛的生活方向,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

    讓我們學會收攝心神,讓愛更為深刻與廣闊,這不只侷限在浪漫愛,而是重新在自我與人我關係中,回到健康的平衡。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健康,持續相互影響著。

    多聽聽身體想要跟我們說的話,通常,它是我們的好朋友,提醒我們照顧它。照顧它,就不至於丟棄自己,連帶著讓心靈也迷失了方向。然後我們不會任由恐懼擺佈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在愛的支持下,更有勇氣去追求。

    《你在渴求什麼?》這本書,把這種難理空泛的概念說得清楚。所以跟出版社請求授權,跟各位朋友分享。

    ----------------------------------------

    情緒健康是一種選擇

    【狄帕克.喬布拉】

    ‧ 當你更有覺察,你就可以做更好的選擇。這些選擇會增進你的情緒健康。幸福的基本關鍵是讓每一天都幸福快樂。
    ‧ 在輕鬆的警醒狀態中,心智是平衡的,而且能對生活中的不斷改變保持開放。

    當你把覺察帶進生活的任一個面向,你都能從中獲益,因為覺察讓你知道自己現在感覺如何。這是絕對正確可靠的雷達,只要你把它打開,覺察會讓你理清你正在做什麼、有何感受,以及你在害怕、期待、希望什麼——就是生活裡的一切。悲哀的是,許多人不是把自己的覺察關掉、就是以不開心的狀態(像是焦慮和憂鬱)關注自己,這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人。肥胖的人心智不快樂的狀態,跟身體不快樂的程度相當。

    當你活在以下的狀態時,就是把覺察關掉:
    你無意識地行動,遵循習慣與機械化的行為。
    你讓他人掌管你的人生。
    你覺得受害和情緒受困。
    你自我孤立,和他人沒有緊密連結。
    你消極被動,並且順從事情走向讓你不快樂的那一面。
    你沒有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最後一點至為關鍵,…你必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否則最後會以漂泊不定作結,或者你的人生會被引導至你不想要的方向。誠如我們早已確定的,太多人在渴求注意、欣賞、愛與情感時,卻把食物放進嘴裡,他們真正需要的是重新導向。

    人心的複雜程度難以想像,但是它傳遞出某些織就日常所有想法與感受的基本狀態,就像馬賽克能構成一幅圖畫,而不是一堆亂糟糟的小彩石。心智所送出的信號,作用就像身體舒服與不適的信號。當你在心智上有所覺察,就會得到如下的主要信號:

    喜悅/苦難
    愛/恐懼
    慈悲/自私
    平和(平靜)/不平靜

    左側是導向情緒健康的訊息,右側則是減損情緒健康的訊息,你可以選擇自己想活在這條等式上的哪一邊,幸福安康並不會自然發生。

    最好的習慣就是自我覺察

    當你監看你的心智給你的訊息時,你就是在練習自我覺察。身體覺察也包含在內,如果你的目標是連結身體與心智,你就必須這麼做。就像你與身體協調一致以接收它的訊息,自我覺察也是與你的內在世界協調一致。一旦你養成習慣,這會成為你的第二天性。在一天之中的任何時刻,你都能問自己:

    我覺得喜悅或苦難嗎?
    我感到愛或恐懼嗎?
    我是慈悲或自私的呢?
    我感到平和寧靜或不平靜呢?

    如果人們問自己這些基本的問題,他們的生活就會有所轉變。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會去問呢?答案並不神秘。與情緒世界協調一致的習慣,在我們所有人面前設下障礙。如果此刻你跟我面對面,我說:「請你檢視你的內心,並告訴我你有何感覺。」經驗告訴我,可能有各種情況:

    你可能抵抗和拒絕察看內心。
    你可能害怕會在自己身上看到什麼。
    你可能得到錯誤的訊息,根據你認為自己應該感覺什麼。
    你可能同時感覺到兩件事,不確定哪一個才是真的。
    你可能變得情緒化,因為意想不到的感受或記憶如洪水般湧來。

    心理學家為這些阻礙我們感到舒適的障礙,貼上標籤,這些是我們的心智想告訴我們的:否認、潛抑、精神官能症、強迫、焦慮⋯⋯

    這串列表長得很。但如果你練習自我覺察,你就能夠看穿心裡的迷霧,即便那看似厚厚的一層。讓我們先只取其中一對,檢視看看你是否正經歷愛或恐懼。這些是簡單的詞彙,然而背後存在內心經驗的世界。如果愛僅意謂著浪漫愛情,而恐懼僅意謂著感到害怕,多數人不會在與之協調一致時得到更多。因此,讓我們應用更多的自我覺察,看看愛是什麼:

    你知道其中有相互關懷:你同時愛與被愛。
    你享受正在做的事。
    你感激自己的存在。
    你對於自己是誰感覺良好。
    你擁有鍾愛、穩定的關係。
    你感覺你的生活充滿生氣且令人興奮。
    你體驗與更高的愛深刻連結。

    如果你暫停一下,集中心思覺察,你會知道自己是否正在經驗這些讓愛更為廣闊而深刻的事情。這不僅是浪漫情愛,能對每一項都肯定回應的人,是靠自我努力達成的。他們寫下有愛的生活故事,找到勇氣窺探愛的反面——恐懼,然後做出擺脫恐懼的選擇。

    .

    你在渴求什麼?:揭開理想體重、生活幸福、身心平衡的秘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3028

    --------------------------------------------

    《我想傾聽你》新書上市
    1.金石堂:http://ppt.cc/Qv9m5
    2.博客來:http://ppt.cc/XpS6Y
    3.誠品:http://ppt.cc/p3Inz
    4.預購詳細說明:http://ppt.cc/1gqcW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

    5/22(日)下午3:00-5:00 【台東】公益講座(免費,需電話報名)
    報名資訊: http://ppt.cc/EtWiL

  • 如何增進心理健康心智圖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3-12-30 11:24:47
    有 79 人按讚

    幼兒閱讀,怎麼開始?

    閱讀對孩子終生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但是父母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和寶寶共讀?

    六○年代以來,愈來愈多心理學和閱讀發展的研究顯示,閱讀是一種從出生就開始發展的連續能力,因此,閱讀應該從孩子出生、甚至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而不需要等到孩子識字以後。

    初生嬰兒的閱讀,重點不在「聽懂」內容,而在於提供與書相連的整體氣氛和複製爸媽愛書的熱情。嬰兒透過聽故事、和爸媽的聲音互動,熟悉媽爸的聲音、音調高低和故事節奏;並且感受到被爸媽擁在懷裡的安全感和愛。
    腦神經和學習相關的研究也證實,人的聲音、感官、環境等刺激,都會促進腦細胞的連結,有利學習。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智、腦和學習研究所的庫爾(Patricia Kuhl)博士指出,六個月的嬰兒腦部,已經可以將聽到的聲音歸類到母語環境的類別裡。在出生三年之內,透過從周遭世界獲得的經驗,以及和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嬰幼兒腦神經的連結速度更是驚人。如果這樣的連結在孩子日常生活中重複出現,就會形成腦部永久的軌跡。父母跟嬰幼兒的互動,就是在引導、支援這樣的學習過程。

    尤其在語言學習方面更為直接。常對嬰幼兒說話(儘管剛開始時,幾乎像自言自語),是增進他們語言發展的最好方法。而圖畫書在這個面向上,提供了豐富和多元的說話內容。

    從零歲開始的閱讀,除了有助於培養讀的習慣和興趣之外,還能培養「書本概念」。書怎麼翻、從哪裡開始翻、字從哪裡開始讀(由左至右還是從上到下、每頁開始的第一個字在哪裡)、什麼時候該翻頁,這些書本概念並非教出來的,必須經常翻書閱讀才會產生。

    書本概念和兒童閱讀能力有關。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教授克雷(Marie Clay)研究指出,孩子從小養成翻書習慣,就養成了閱讀習慣。有了習慣,讀書的量和閱讀的時間自然愈長。

    培養嬰幼兒的閱讀素養不是教孩子去讀書,而是為了做好日後閱讀的準備。過程中,父母可隨時進行跟閱讀相關的活動,透過遊戲、洗澡和睡前時間,創造出愉悅的經驗,讓孩子準備好去學閱讀。各種研究顯示,父母和孩子說話、共讀得愈頻繁,孩子學習和閱讀的準備就愈充分。

    零到六歲的閱讀行為發展
    零歲到一歲半(口手並用探索期)

    嬰兒聽到人的聲音會有反應,而且很愛聽爸媽跟他們說話(通常會誇張音調和延長字尾)。幾個月大的嬰兒也會注意到且模仿臉部表情。從孩子出生,就應該開始跟他說話,聽他們發出的各種聲音,也去模仿他們發出的聲音。

    和一歲以前的嬰兒共讀時,焦點應該放在嬰兒,而非書。主要是讓嬰兒將大人唸書的聲音和圖畫,與喜悅的感受連結起來。書對嬰兒來說,跟任何其他物品一樣,都要拿來探索一番。拍、打、抓、咬、丟、啃等行為,都是他們認識圖書的必經階段,大人不需要去加以糾正。

    一歲以上的幼兒開始能走路,因此讓閱讀行為更富變化。他可以把書「搬來搬去」,以致好好坐著和大人一起共讀的興趣減低了,但這是正常現象,大人應該順著孩子的意願,不要堅持一定要唸完一本書。此外,他們也特別喜歡模仿書中人物或動物的肢體動作。

    隨著手的動作的自由,撕書成為這個年齡層幼兒的特色。通常是想翻書卻不小心產生的。他們不僅訝異自己撕書的動作,也會對撕紙的聲音感到新奇,於是會想再複製同樣效果,想辦法撕起書來。父母必須體認到,撕書行為是孩子探索環境的一種方式,跟孩子的人格與品行無關,可以經由耐心教導而減低。

    一歲半到三歲(語言爆發期)

    語言發展在這個年齡層進入爆發期。十六個月大的時候,寶寶的語彙每天增加,因此共讀圖書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擴大孩子語彙的吸收和廣度。他會急於指認事物的名字,表現在閱讀上,就是命名方式閱讀,不斷指認書中的人或物,並且伴隨動作。因為對他們而言,動作和語言是一體的,都代表著意義。

    儘管每個孩子發展進程略有不同,但到了兩歲時,孩子通常能一頁頁翻硬皮書,說出圖畫中的物件名稱,對熟悉的故事能加入幾個字去敘述,而且會假裝在唸書給絨毛玩具或娃娃聽。這個年齡的幼兒經常拿著一本書在家裡跑,大多就是好玩,或想聽故事了。

    三歲時,孩子通常能記得熟悉故事裡的句子,或甚至講出故事的大部分。他們可能會假裝唸書給自己聽,並且學著翻紙書。如果父母跳過一個他熟悉故事裡的字句,或是用別的字句來取代,他們通常會大聲抗議。

    三到六歲(識字期)

    這個年齡層的兒童已經能夠了解別人的意思、遵守指示,清楚表達自己。他們不斷問問題,能連結過去的經驗,甚至自己可以押韻,歡聽故事。遊戲是他們的主要工作,他們喜歡玩象徵性的遊戲,或是角色扮演。

    三到六歲孩子能聽較長的故事,堅持一定要自己翻頁。很多孩子已經可以背誦一些童謠,完整的唱幾首歌。看書裡的圖畫時,能指認一些基本的顏色和形狀。他們也喜歡「假裝」,可以演出熟悉的故事。甚至還會發現更多好玩的事,並且發明好笑的字和故事,然後對自己的幽默滿意得大笑。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也逐漸從看圖說故事,進入識字階段。他們逐漸認識形、音、義的對應,能將故事語言和句型,轉用到閱讀其他書上;同時也開始運用比喻。隨著識字能力的發展,孩子從對共讀的依賴,逐漸轉到自行閱讀。

    適齡」是挑選童書的重點

    依據嬰幼兒閱讀行為發展階段的不同,選擇童書也有各自的重點。

    零歲到一歲半:這個年齡層最適合看形狀簡單、色彩鮮明和高反差的圖畫書。因為這類圖畫能讓嬰幼兒容易懂得圖畫的意思。

    韻律、節奏和重複性會吸引所有嬰兒和幼童。有關熟悉事物的簡單故事,以及熟悉事物的命名書都很適合。動物或交通工具類的書能提供父母模仿聲音的絕佳機會,而且可以讓寶寶一起模仿。

    可以動手去移動或有質感、可觸摸的玩具書也會吸引寶寶。嬰幼兒通常將書視為玩具,挑選體積小、容易擦拭乾淨的硬紙板書(Board Book)比較好。

    另外,流傳久遠的童謠,也是這個年齡層最好的選擇。

    一歲半到三歲:童謠和硬紙板書還應該繼續,但是可以漸漸增加體積較大的硬皮書和紙本書。圖畫風格可以更多樣化,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特別喜歡可以動手參與的立體書和玩具書。

    故事能夠稍微複雜一些,如果有可預期的文字模式和語句,可以邀請寶寶一起說。押韻的文字還是很受歡迎。

    孩子會想要參與閱讀,想要說出動物和顏色的名稱、模仿動物和車輛的聲響。他們甚至會學大人一個字一個字的「講」故事,不容許任何更改或錯誤。

    三到六歲: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可能已經發展出自己的偏好。父母可以一方面重複閱讀孩子已經熟悉、非常喜愛的書,但同時也增加新的書單。故事情節比較複雜、圖畫比較有細節的繪本,都很適合此階段的孩子。他們花在討論一本書或看圖畫的時間,也可能比前兩個年齡層要多。

    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被要求不斷重複讀同一本書,而且一些比較有警覺性的小讀者,可能會要求逐字讀,不容許任何更改。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也會假裝閱讀他們很熟悉的書,這反映了他們對書的認識,如何翻頁、如何展開故事。

    親子共讀,從零歲開始:一九九二年,英國伯明罕民間機構、大學和圖書館等非營利組織,合作發動了「從零歲開始(bookstart)」運動,伯明罕的保健人員在為七到九個月的嬰兒做例行健康檢查時,都會送父母一包禮物袋,其中包含兩本免費童書、閱讀指南,以及圖書館的邀請函。

    第一批獲得贈書的有三百個家庭。
    伯明罕大學持續追蹤這三百名嬰兒的表現,結果發現,幾年後,獲贈童書的家庭無論是全家人對圖書的興趣、親子共讀的頻率、全家一起上圖書館的次數都增加了。這些孩子上小學後,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也優於其他小孩,不但語文好,連算術能力都較佳。

    後來英國便開始全面推廣,其他國家如日本、美國,也開始紛紛採用。

    從零歲開始親子共讀,可奠定孩子一生的閱讀習慣、興趣與基礎。以下是專家提醒親子共讀時應注意的重點:

    一、把閱讀放進孩子一天裡的不同時段。但很重要的是,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抱著孩子閱讀,由三分鐘、五分鐘開始,例如睡前的時間。閱讀時,不要有其他吵雜聲音去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果父母堅持下去,可以透過這睡前的共讀儀式,建立閱讀習慣。

    二、隨身攜帶書,有機會、有空檔時就唸給孩子聽。
    三、讓孩子有個固定放書的地方,便於他自己取得。
    四、讀那些你自己覺得興奮,或孩子覺得興奮的書。孩子可能會要你重複唸很多次。
    五、用帶著表情的聲調唸書。透過不同的語詞,可以想像並感受到所描述的現象不同。當書中角色改變時,也試著改變聲調。
    六、除非情節需要,否則最好用中等速度讀,不要太快。孩子需要時間去消化那些字和故事。
    七、隨時停下來和孩子討論、回答孩子的問題,或是停下來欣賞圖畫。
    八、幼兒和學齡前孩童可以一邊動個不停,一邊還是在聽故事。如果他們的確享受這本書,讓他們邊聽邊玩。
    九、讓孩子有主導權。如果孩子表現出不喜歡這本書、注意力不夠時,不一定要唸完,才能減低負面制約學習的效應。
    十、出聲讀,形成親子互動平台。唸故事給孩子聽是分享,更是把內在、私自的「思考」外顯,孩子接受了故事,親子就有共同的知識,成為互動的平台。你的目標不是要教孩子去讀,而是共享讀書的樂趣。

    如果不習慣大聲唸書給孩子聽,不用擔心,嬰兒和幼兒是你最完美的聽眾,他們急於想聽到你的聲音和看到你的臉。現在,請拋開所有的認知、方法,忘掉所有「目標」,選一本你自己最喜歡的繪本,把孩子抱在懷裡,用你的聲音和愛,帶孩子一起翱翔在書的美麗世界!

    文/賓靜蓀 親子天下網站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