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如何串橡皮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如何串橡皮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如何串橡皮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如何串橡皮筋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V媽教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V媽回憶錄 】彩色義大利麵可以這樣玩Part2: 感官盒 大家都有試做看看彩色義大利麵了嗎?不是拿來吃喔,是不暴殄天物的利用過期麵條做玩具,其實如果家有過期白米也能用一樣的方法做。不過,我們家偏米食,米都吃不夠了怎麼可能拿米來當玩具@.@ 👉#如何製作彩色義大利麵:https://reurl...

如何串橡皮筋 在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21:31:16

⠀ - 不要妄想改變你的孩子、寵物。 ⠀ - 就像是你肚子餓的時候,也不會希望別人跟你說:不准餓! 或是你遇到不喜歡的食物時,別人對你說:不准挑食!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喜惡,清楚這一點後我們就該學習尊重別人。 ⠀ - 改變別人最快的方式就是先改變自己。 在你試著要求別人做到自己的規定時,何嘗不先...

如何串橡皮筋 在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1 15:41:08

農農直播(大概的文字記錄) 2020.03.27 家裡的小巡迴 take1 導演 Nung 21:01 介紹直播與第一首歌 21:07 【01. 2017,你(木吉他)】今天所有的歌都是木吉他。 21:08 (800觀看人數可以塞legacyㄌㄅ) 21:10 介紹觸手可及的給天王星專輯精裝與平裝...

  • 如何串橡皮筋 在 V媽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5 12:23:58
    有 90 人按讚

    【 V媽回憶錄 】彩色義大利麵可以這樣玩Part2: 感官盒

    大家都有試做看看彩色義大利麵了嗎?不是拿來吃喔,是不暴殄天物的利用過期麵條做玩具,其實如果家有過期白米也能用一樣的方法做。不過,我們家偏米食,米都吃不夠了怎麼可能拿米來當玩具@.@
    👉#如何製作彩色義大利麵:https://reurl.cc/1gMxxQ
    👉#彩色義大利麵可以這樣玩 Part1: https://reurl.cc/9ZxEE8

    話說,彩色義大利麵除了可以玩串珠珠等小手肌肉訓練、數感排列、美感勞作之外,有一個百玩不厭的玩法就是『感官盒』!感官盒是什麼東西呢?其實就是一大堆大人挑選過的東西放在一個盒子裡,供小小孩透過所有感官探索(觸覺佔最大宗、味覺、視覺、聽覺、嗅覺等等),大部分是小小孩在家裡沒事做、大人又懶得出門的時候可以玩。

    🌺如何製作感官盒?🌺 你可以準備:
    👉容器:建議用深一點、透明、有蓋的儲存容器效果最好,這樣小小孩才能從側邊就看得見,而且方便收納下次可以再拿出來玩。
    👉放在容器裡的東西:可以有很多主題,例如彩色義大利麵、水、沙子、麵粉、綠豆紅豆黃豆黑豆、落葉、米、切成條狀的紙(碎紙機倒出來的“玩具”)、大小石頭、草、鳥飼料、甚至全部都是同一顏色的東西都行。總之,有的沒的都可以放進去,小動物玩具、玩具車車、磁鐵或木質字母數字、彩色鈕扣、橡皮筋、積木、爸爸的紅酒軟木塞
    👉輔助工具:小鏟子、小勺子、小鉗子、小杯子、小耙子也是什麼都行

    好,聽到這裡,你一定會想『這哪是什麼感官盒,這應該是一個垃圾箱吧,一個有主題的垃圾箱』,好吧,各位要這樣想也不是不對,基本上感官盒就是一個肚裡能裝任何東西的盒子,怎麼放、放什麼就是由我們大人來設計然後就交由小小孩隨便隨意任意探索,就這麼簡單。

    🌺這感官盒用途何在呢?🌺
    1. 感官探索:大家有摸過恐怖箱嗎?即使拿恐怖箱或恐怖袋的人告訴你裡面是水果,但在你伸手進入未知領域時,是如此的認真、專注、全身貫注、像要把全身感官細胞都集中在手上一樣,然後在你自己腦袋裡產生圖像畫面、腦裡搜尋類似圖像族和配對後、猜測、口說出來命名。其實小小孩玩感官盒也是經驗這前段的歷程,他們平靜、專注、在當下用全身感官去認識這盒子裡的大小東西,用聞的、用聽的、用摸的、用看的、用舔的(我曾經放過一整盒都是各式各樣口味的古溜古溜洋菜凍),甚至眼睛與肌肉之間的協調(孩子想拿A卻拿成B)等等。

    2. 生活技能:這端看大人準備了哪些“輔助工具”提供小孩玩,例如如果你放多個杯子,孩子就會拿杯子反覆倒、一次又一次在盒子裡將物品倒過來又倒過去,樂此不疲; 或是你拿大湯匙和一個碗,孩子就能用勺子挖起感官盒裡的東西放入碗中,一次又一次的挖、倒、傾倒、轉移、夾(偶爾我也會準備小鑷子或筷子當玩具),從一開始的常常掉落“反覆玩“到熟悉的固定移動,透過很多次的玩,你會清楚感受到小小孩生活裡的自己吃東西、拿東西、自己拿水杯喝水時的動作變得神奇的穩定而不容易傾倒,因為他們反覆玩得很夠!

    3. 語言發展:感官盒裡面可能有各式各樣的東西,小小孩在探索過程可以分享、可以命名,甚至可以有一些隱藏的討論。例如曾經陪伴過一個大班不太說話、很細膩敏感的男孩,在感官盒裡我放了沙子與一些簡單果實,發現他很喜歡把果實聚集在一起或圍成圈,之後變換不同的感官盒內容物也是如此; 有一次我陪他一起玩,把其中一個物品拿遠,他不開心,我用演戲、角色扮演的方式讓他說出來他不說話是因為他害怕分離(這在我們小學不再唉唉叫講座、故事場講座裡都會提及六歲孩子的狀態)。

    4. 讓大一點點的孩子發展自我控制:當孩子在玩感官盒時,他們會而且也要遵循大人制定的一套規則以確保感官盒遊戲是安全的,那就是『不放在嘴巴里,東西是住在盒子裡的』,這是界線,也是界限。感官盒讓孩子有機會反覆練習遵守規則,例如或許在某一次的落葉感官盒遊戲,你讓孩子坐在浴缸裡往浴室牆壁丟落葉,界線是浴缸,而之後或許小小孩可能有往地上扔飯的衝動,但他停了下來,因為知道規則; 也有可能有將未煮的豆子塞進嘴裡的衝動,但放進去之前他停下來了,他知道規則。這是好難的自我控制,有的成人一生都在練習。與令人興奮的事物一起工作,但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感官盒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低危險性的環境,可以練習按照規則的反覆玩。

    5. 孩子主動驅動的獨立遊戲與扮家家想像遊戲:感官盒是孩子們獨立遊戲和想像遊戲的最愛。它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不像3C遊戲告訴孩子該做什麼或該如何做才能得到“你答對了”的回饋(想像會說話並問問題的玩具),孩子們在感官盒遊戲裡集中精力和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大不相同。感官盒是孩子主動驅動的,由他自己主導遊戲、想像情況並執行出來,沒人叫他或教他現在要怎麼做、也沒有對錯、可以反覆且不間斷的平靜的玩。這也是為什麼當孩子正在玩感官盒時,大人要退一步觀察的原因:不要破壞正在進行的學習與欣賞美好的專注寧靜。

    6. 玩就對了別想太多:想想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他將米粒或沙子倒進大小不一的容器中,然後倒在自己的腳丫丫上,這畫面實在太療癒了!他全身正在大量感受著手腕挖起、傾倒的角度與力道,他正在努力平衡力道之間才能安全不遺漏的把東西放在小口徑杯子裡、他正在用身體感受測量、估計、與空間感知(一個物體和另一物體之間的關係),他正在試著用他不太好控制的小指頭努力捏起一顆掉在外面的小東西、他正在放鬆而專注的感受這些東西傾倒在他身上的觸覺.....各位,這是垃圾盒嗎?

    對小小孩而言,這是很過癮、專注認真的全身感官探索。
    對大人而言,這是很好機會觀察與放鬆欣賞天使的時間。
    感官盒,真的很好玩!
    玩,就對了!

    ----------------------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歡迎分享、留言互動喔!
    ----------------------
    如果您想每天看到V媽的新Po文,請在我們的專頁右上角按下 "讚"
    ---------------------
    ❤V媽慢慢刷觸覺教養神器和大紙捲在現貨舖:https://vmashopping.cashier.ecpay.com.tw/
    ❤V媽教室line群組,講座團購不漏接:https://line.me/R/ti/p/%40uwr7373l
    ❤V媽福利社(會有隱藏好物開團或是廠商速報):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68499006858209/
    ❤V媽教室Podcast:https://reurl.cc/Y1jkVx
    ❤V媽教室在IG: https://www.instagram.com/vmaclassroom/

  • 如何串橡皮筋 在 Ken's Yoga Life 阿肯師的瑜伽隨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14 15:54:23
    有 72 人按讚


    #關於瑜伽
    #謝謝老師的智慧分享

    有練瑜伽的同學我覺得都應該好好看一下這篇文章。

    ==以下是我個人看法==
    1. 瑜伽不是體位法而已
    2. 而瑜伽體位法也不是"拉筋"
    3. 過度的"拉筋",其實是傷害身體的行為
    4. 打開身體的覺知,注意自己的動作擺位,專注身體的感覺,搭配穩定的呼吸是最基本可以跟必要做的
    5. 當然不同的訓練方式有不同的目的跟好處,並不是說練習只能有一種方式,但是當你決定要這樣做之前,目的是什麼以及可能的風險是什麼要先確定

    練習前不妨也重新想想自己的目的是什麼?
    而我個人的看法是,想練習某種體位法也不一定是壞事,但怎麼練跟用什麼心態練就是很重要了。

    關於瑜伽

    從前門診,治療過很多練習瑜伽受傷的病患,也治療過不少瑜伽的教師,對於瑜伽這門「技術」深具戒心。

    最近我想改變身體的一些外部跟內部結構,但是原本所練的功法遇到一些瓶頸,於是嘗試了一些其他運動及功法,包括瑜伽,因而對這門學問,有了新的想法。

    我原本所練的,主要在於流通連貫身體不同系統、不同層次的筋膜。但是對於筋膜之間或肌腱跟骨頭之間的黏連,想要打開,需要更高的境界或更長久的時間演練,以我現在對身體動態的體會,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到。我發現瑜伽可以,但同時也認為瑜珈是一種非常高危險的功法。

    我所練的五禽戲或太極拳,主要屬於站著的動功,站立時,腿部肌肉對骨盤的牽扯,會使得軀幹的動態受限,脊柱跟肋骨沒有活動到他們應該可以動開的極限,這樣一來,軀幹中央最深層的肌肉,就沒有辦法解開,整個筋膜系統就沒有辦法順暢的完成重組。

    現在的瑜珈教學,主要是一種體位法,藉身體做出某種姿勢,來達成對身體結構或機能的調整。瑜伽有很多在地板上的動作,在地板上,解除了腿部肌肉收縮對軀幹活動的限制,身體可以在各種角度下扭旋,這樣才容易打開不同層次筋膜間的黏連,而且可以增加肌腱附著於骨頭上的活動角度。

    身體的錯位,基本上都是一種旋轉,如果瑜珈練得好,是可以逐步解開不同系統不同層次的身體問題,還原身體結構。但是這有一些前提,最主要的是,瑜珈老師或是練習者,知道自己身體有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才不會進一步造成傷害。

    瑜伽這門學問,在練習中要擺出那許多特定的體位,應該是有很多細節要探究清楚,也有很多身體還原所需要的知識要了解,而不是瑜珈老師說的姿勢正不正確而已。姿勢正確並不是這門學問的核心,因為同一個動作,因每一個人身體的問題與需求都不同,所以每一個人做出來的樣子應該都不一樣才對。

    此外,呼吸的作用與身體內觀的訓練,在體位法的演練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每位瑜珈老師都說動作要配合呼吸,但是要如何呼吸,如何跟動作配合,我卻沒有看見有人清楚說明過。當然這也可能因為我是這門學問的門外漢,所知有限。

    依據我去上課及閱讀有關書籍的經驗,現在的瑜伽練習,變成一種拉筋大賽,似乎體位可以扭曲得比較厲害的,就是練得比較好。像我在書店看到的一本書,感覺上因為那一位瑜伽行者可以把身體像橡皮筋一樣隨意扭動,就被稱為瑜珈大師,我想這是一個大問題,從我以前治療瑜珈老師的經驗,我問她們:妳明知道有些動作對妳的身體結構而言是會造成傷害的,為什麼你要做超過極限?她們的回答通常是:因為學生做得到,老師要比他們厲害,所以非做到不可。我常反問她們:老師教導傳授的是知識,哪一個NBA的教練籃球打得過場上的球員的?

    當把瑜珈變成拉筋的時候,是會製造出很多問題的。整個筋膜系統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彈性,它大體上來說,是不能收縮或擴張的。它在活動中是存在著一些緩衝空間,但是那是給正常活動範圍下使用的。當你把骨架繃到極限,這些緩衝空間就消失了,所做的只是藉身體一側肌肉的收縮,去拉扯另外一側的筋膜,這樣只會把身體的結構系統拉歪、扭轉,想要拉筋的部位是會感覺比較鬆,但那只是從其他地方借了筋膜來用而已。

    所以我所治療的一些瑜珈老師,以及一些資深的瑜珈練習者,拼命拉筋的結果,使得身體末端的筋膜都繃得非常的緊,手指頭、腳趾頭都硬梆梆的,這樣末梢循環非常的不好,會回饋抑制心臟搏出的動能,而且表面上雖然身體很鬆,但是實質上深淺層筋膜之間的張力落差是很大的,深層的筋膜其實是緊的。

    有一句話,「筋長一寸,延壽十年」,大家都弄錯了內涵。真正意思應該是筋長長了一寸,可以延壽十年,筋拉長了一寸,就會少活十年。你想要拉長的地方,拉長了一寸,就需要從其他地方借一寸過來,其他地方就繃得更緊而使循環不好,整個系統深淺層次的張力就錯亂了。怎麼樣讓筋長長一寸,也就是怎麼樣讓筋膜系統重新生長,下面再說。

    身體的筋膜系統是一個立體結構網絡,真正健康的身體,深淺層的網絡裡的內容物,張力是要一樣的,也就在動態中,身體深淺層的所有內容物是該依著同心圓的方式活動的,中國傳統的功法,像華佗五禽戲,太極拳,就是依著這樣的原則演練,使身體深層的筋膜可以跟著淺層滑移流動。所以練功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一動周身動」,「一動無有不動」。身體每個地方都處在同一個張力下動。這必須使不同層次的筋膜依同心圓的方式動才有辦法做到。

    身體日常使用肌肉系統的方式,常常是一個部位不動,來作為其他部分肌肉收縮的支點,像我們要伸手拿杯子,是固定肩帶的肌肉,而活動收縮手臂的肌肉。或是像走路的時候,固定腰跟骨盆的肌肉,而活動收縮腿部的肌肉。這樣子的使用方式,會使得身體筋膜系統張力的連貫不完整,深淺層的肌肉收縮的方向會出現不協調,在關節的深處的張力是會持續變大的。

    這種深淺層筋肉處在交錯的狀態,如果用拉筋的方式運動,淺層的筋膜繃緊了拉扯,深層的筋膜系統就會鎖的更緊,淺層筋膜的滑移變得順暢是犧牲了深層筋膜的可動性來的。由於我們肢體大範圍的活動,其限制主要是來自於皮膚及淺層的筋膜,拉筋會使得淺層筋膜的可動性增加,但是並沒有依照同心圓的方式使得筋膜協調還原,實際上身體內在的流通是變得不好的。所以有一些長期練習瑜伽的人,反而是怕冷的。

    現在的瑜珈上課,很多專注在擺體位,只在意這個體位的姿勢正不正確,或者是這個體位可以達到什麼效果,而沒有注意在擺出體位過程中身體應該有的合理變化。

    就身體結構治療的觀點,我認為在擺出體位的過程中,及擺出體位後的呼吸方式,才是瑜伽最可貴的地方。

    在擺出體位的過程中,動作應該是緩慢圓順的,這樣身體的筋膜系統才有足夠的時間協調重組,而且身體在有張力出現,還沒有達到張力極限前就必須停止,讓筋膜系統有時間在這個體位之下重新排列重組。

    在演練時,老師應該要知道,什麼樣的體位對學生而言是比較需要的,並且應該要知道什麼樣的情況,是學生在這個體位之下可以做的極限,也就是學生應該如何去還原他的結構,以及當下可以還原的極限。而不是一直強調這些動作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在操作中,體位擺到接近極限的張力時,表示讓身體結構還原的路已經做好了,就是要身體在這種姿勢下,當作一個模子,讓內容物重新排列,也就是筋膜系統重新解開,肌腱跟骨頭重新對位。但是關鍵在模子好了,但是筋膜系統未必會按照這個模子充分展開重組,這時需要一個引動筋膜系統滑移的力量,這個引動的力量可以有兩種。

    一種是肢體的輕微的屈伸跟搖動。要讓肌肉放鬆還原的方式,是使這包裹著這一條肌肉的筋膜旋轉到左右張力均等,該條條筋肉就可以鬆解開來。肌肉鬆不開,是由於筋膜系統的包裹牽扯,由於筋膜系統的旋轉,而不是肌肉本身的問題,所以myofascial pain那本書,從頭到尾都寫錯了。

    在接近極限的體位下,應該不要把肢體拉到極限,微留一些可動的空間,讓整個身體可以依著縱軸方向輕微的屈伸,這樣可以讓每個地方筋膜系統重組改變以後,跨關節的兩個系統張力變得以串連平均。依著橫軸方向輕微搖動,可以讓深層繃緊的系統有機會左右張力一致而鬆開還原。

    還有一種還原引動的力量是呼吸。呼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胸式呼吸一種是腹式呼吸。胸式呼吸時,是藉著肋骨的牽動,而引動皮膚及淺層的筋膜系統滑移。腹式呼吸時,是藉橫膈的牽動,而引動內臟及其他深層的筋膜,兩者都是必要的。

    瑜伽之所以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絕對不是只有在身體的物質層次上有作用,同時也是一種心靈的鍛煉。在擺體位的過程中,動作之所以要緩慢圓順,是因為要感受擺出體位的過程,筋膜系統可以做同心圓式的攤開重組,過程中必須感受身體不同部位不同深度的張力變化,必須同時觀照、看見身體的所有細節,才能在擺體位時,找到自己所需的精準角度。有問題的身體細節,在身體活動的過程中會出現不舒服的張力讓大腦覺受,心靈越寧靜,能感受的細節就越細膩。

    我們的身體會記憶情緒,情緒跟身體會處在一種共構的狀態,身體某些部位或肌肉的刺激,是會引起一些特定的情緒,而該情緒的出現,也同樣會引起有關筋肉的收縮或循環荷爾蒙的變化。在身體還原的過程中,很多情緒及生命深處的記憶重新浮現,在演練時,因為處在寧靜的觀照中,生命很多的創傷、情緒在演練的過程中,是會浮現而可以看見,並且得以逐漸療癒的,如果心不寧靜就看不見、療癒不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體位擺好後,以呼吸引動筋膜時,需要用腹式呼吸先引動深層的筋膜,或胸式呼吸引動淺層筋膜,是必須對身體如何還原有很清楚的覺受才能夠掌握,呼吸跟輕微的屈伸搖動,是最重要的自我結構調整,在這過程中,心的寧靜與觀照,跟中國古代修定的呼吸導引非常相像。因而瑜伽在演練的過程中,逐漸從身心兩方面看清楚自己。

    在這種體位法的鍛煉過程中,筋膜系統逐漸對位、還原、鬆解,這時候肢體才能夠逐漸延展,很多深層的黏黏可以解開,也因為反覆演練的刺激中,筋膜系統因為有需要而逐漸重組生長,這時候才能真正的筋長一寸,延壽十年。

    以上是我以一位練過功的結構治療科醫生,從結構的觀點提出的看法,未必是瑜珈這門學問原本的意涵,但我想應該很值得做為現代瑜珈教師的參考。
    林兩傳2019.04.13桃園

  • 如何串橡皮筋 在 運動物理治療師 蔡維鴻|Physiotherapist Victor Ts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4-13 19:51:13
    有 67 人按讚


    關於 瑜珈🧘‍♀️

    關於瑜伽

    從前門診,治療過很多練習瑜伽受傷的病患,也治療過不少瑜伽的教師,對於瑜伽這門「技術」深具戒心。

    最近我想改變身體的一些外部跟內部結構,但是原本所練的功法遇到一些瓶頸,於是嘗試了一些其他運動及功法,包括瑜伽,因而對這門學問,有了新的想法。

    我原本所練的,主要在於流通連貫身體不同系統、不同層次的筋膜。但是對於筋膜之間或肌腱跟骨頭之間的黏連,想要打開,需要更高的境界或更長久的時間演練,以我現在對身體動態的體會,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到。我發現瑜伽可以,但同時也認為瑜珈是一種非常高危險的功法。

    我所練的五禽戲或太極拳,主要屬於站著的動功,站立時,腿部肌肉對骨盤的牽扯,會使得軀幹的動態受限,脊柱跟肋骨沒有活動到他們應該可以動開的極限,這樣一來,軀幹中央最深層的肌肉,就沒有辦法解開,整個筋膜系統就沒有辦法順暢的完成重組。

    現在的瑜珈教學,主要是一種體位法,藉身體做出某種姿勢,來達成對身體結構或機能的調整。瑜伽有很多在地板上的動作,在地板上,解除了腿部肌肉收縮對軀幹活動的限制,身體可以在各種角度下扭旋,這樣才容易打開不同層次筋膜間的黏連,而且可以增加肌腱附著於骨頭上的活動角度。

    身體的錯位,基本上都是一種旋轉,如果瑜珈練得好,是可以逐步解開不同系統不同層次的身體問題,還原身體結構。但是這有一些前提,最主要的是,瑜珈老師或是練習者,知道自己身體有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才不會進一步造成傷害。

    瑜伽這門學問,在練習中要擺出那許多特定的體位,應該是有很多細節要探究清楚,也有很多身體還原所需要的知識要了解,而不是瑜珈老師說的姿勢正不正確而已。姿勢正確並不是這門學問的核心,因為同一個動作,因每一個人身體的問題與需求都不同,所以每一個人做出來的樣子應該都不一樣才對。

    此外,呼吸的作用與身體內觀的訓練,在體位法的演練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每位瑜珈老師都說動作要配合呼吸,但是要如何呼吸,如何跟動作配合,我卻沒有看見有人清楚說明過。當然這也可能因為我是這門學問的門外漢,所知有限。

    依據我去上課及閱讀有關書籍的經驗,現在的瑜伽練習,變成一種拉筋大賽,似乎體位可以扭曲得比較厲害的,就是練得比較好。像我在書店看到的一本書,感覺上因為那一位瑜伽行者可以把身體像橡皮筋一樣隨意扭動,就被稱為瑜珈大師,我想這是一個大問題,從我以前治療瑜珈老師的經驗,我問她們:妳明知道有些動作對妳的身體結構而言是會造成傷害的,為什麼你要做超過極限?她們的回答通常是:因為學生做得到,老師要比他們厲害,所以非做到不可。我常反問她們:老師教導傳授的是知識,哪一個NBA的教練籃球打得過場上的球員的?

    當把瑜珈變成拉筋的時候,是會製造出很多問題的。整個筋膜系統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彈性,它大體上來說,是不能收縮或擴張的。它在活動中是存在著一些緩衝空間,但是那是給正常活動範圍下使用的。當你把骨架繃到極限,這些緩衝空間就消失了,所做的只是藉身體一側肌肉的收縮,去拉扯另外一側的筋膜,這樣只會把身體的結構系統拉歪、扭轉,想要拉筋的部位是會感覺比較鬆,但那只是從其他地方借了筋膜來用而已。

    所以我所治療的一些瑜珈老師,以及一些資深的瑜珈練習者,拼命拉筋的結果,使得身體末端的筋膜都繃得非常的緊,手指頭、腳趾頭都硬梆梆的,這樣末梢循環非常的不好,會回饋抑制心臟搏出的動能,而且表面上雖然身體很鬆,但是實質上深淺層筋膜之間的張力落差是很大的,深層的筋膜其實是緊的。

    有一句話,「筋長一寸,延壽十年」,大家都弄錯了內涵。真正意思應該是筋長長了一寸,可以延壽十年,筋拉長了一寸,就會少活十年。你想要拉長的地方,拉長了一寸,就需要從其他地方借一寸過來,其他地方就繃得更緊而使循環不好,整個系統深淺層次的張力就錯亂了。怎麼樣讓筋長長一寸,也就是怎麼樣讓筋膜系統重新生長,下面再說。

    身體的筋膜系統是一個立體結構網絡,真正健康的身體,深淺層的網絡裡的內容物,張力是要一樣的,也就在動態中,身體深淺層的所有內容物是該依著同心圓的方式活動的,中國傳統的功法,像華佗五禽戲,太極拳,就是依著這樣的原則演練,使身體深層的筋膜可以跟著淺層滑移流動。所以練功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一動周身動」,「一動無有不動」。身體每個地方都處在同一個張力下動。這必須使不同層次的筋膜依同心圓的方式動才有辦法做到。

    身體日常使用肌肉系統的方式,常常是一個部位不動,來作為其他部分肌肉收縮的支點,像我們要伸手拿杯子,是固定肩帶的肌肉,而活動收縮手臂的肌肉。或是像走路的時候,固定腰跟骨盆的肌肉,而活動收縮腿部的肌肉。這樣子的使用方式,會使得身體筋膜系統張力的連貫不完整,深淺層的肌肉收縮的方向會出現不協調,在關節的深處的張力是會持續變大的。

    這種深淺層筋肉處在交錯的狀態,如果用拉筋的方式運動,淺層的筋膜繃緊了拉扯,深層的筋膜系統就會鎖的更緊,淺層筋膜的滑移變得順暢是犧牲了深層筋膜的可動性來的。由於我們肢體大範圍的活動,其限制主要是來自於皮膚及淺層的筋膜,拉筋會使得淺層筋膜的可動性增加,但是並沒有依照同心圓的方式使得筋膜協調還原,實際上身體內在的流通是變得不好的。所以有一些長期練習瑜伽的人,反而是怕冷的。

    現在的瑜珈上課,很多專注在擺體位,只在意這個體位的姿勢正不正確,或者是這個體位可以達到什麼效果,而沒有注意在擺出體位過程中身體應該有的合理變化。

    就身體結構治療的觀點,我認為在擺出體位的過程中,及擺出體位後的呼吸方式,才是瑜伽最可貴的地方。

    在擺出體位的過程中,動作應該是緩慢圓順的,這樣身體的筋膜系統才有足夠的時間協調重組,而且身體在有張力出現,還沒有達到張力極限前就必須停止,讓筋膜系統有時間在這個體位之下重新排列重組。

    在演練時,老師應該要知道,什麼樣的體位對學生而言是比較需要的,並且應該要知道什麼樣的情況,是學生在這個體位之下可以做的極限,也就是學生應該如何去還原他的結構,以及當下可以還原的極限。而不是一直強調這些動作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在操作中,體位擺到接近極限的張力時,表示讓身體結構還原的路已經做好了,就是要身體在這種姿勢下,當作一個模子,讓內容物重新排列,也就是筋膜系統重新解開,肌腱跟骨頭重新對位。但是關鍵在模子好了,但是筋膜系統未必會按照這個模子充分展開重組,這時需要一個引動筋膜系統滑移的力量,這個引動的力量可以有兩種。

    一種是肢體的輕微的屈伸跟搖動。要讓肌肉放鬆還原的方式,是使這包裹著這一條肌肉的筋膜旋轉到左右張力均等,該條條筋肉就可以鬆解開來。肌肉鬆不開,是由於筋膜系統的包裹牽扯,由於筋膜系統的旋轉,而不是肌肉本身的問題,所以myofascial pain那本書,從頭到尾都寫錯了。

    在接近極限的體位下,應該不要把肢體拉到極限,微留一些可動的空間,讓整個身體可以依著縱軸方向輕微的屈伸,這樣可以讓每個地方筋膜系統重組改變以後,跨關節的兩個系統張力變得以串連平均。依著橫軸方向輕微搖動,可以讓深層繃緊的系統有機會左右張力一致而鬆開還原。

    還有一種還原引動的力量是呼吸。呼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胸式呼吸一種是腹式呼吸。胸式呼吸時,是藉著肋骨的牽動,而引動皮膚及淺層的筋膜系統滑移。腹式呼吸時,是藉橫膈的牽動,而引動內臟及其他深層的筋膜,兩者都是必要的。

    瑜伽之所以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絕對不是只有在身體的物質層次上有作用,同時也是一種心靈的鍛煉。在擺體位的過程中,動作之所以要緩慢圓順,是因為要感受擺出體位的過程,筋膜系統可以做同心圓式的攤開重組,過程中必須感受身體不同部位不同深度的張力變化,必須同時觀照、看見身體的所有細節,才能在擺體位時,找到自己所需的精準角度。有問題的身體細節,在身體活動的過程中會出現不舒服的張力讓大腦覺受,心靈越寧靜,能感受的細節就越細膩。

    我們的身體會記憶情緒,情緒跟身體會處在一種共構的狀態,身體某些部位或肌肉的刺激,是會引起一些特定的情緒,而該情緒的出現,也同樣會引起有關筋肉的收縮或循環荷爾蒙的變化。在身體還原的過程中,很多情緒及生命深處的記憶重新浮現,在演練時,因為處在寧靜的觀照中,生命很多的創傷、情緒在演練的過程中,是會浮現而可以看見,並且得以逐漸療癒的,如果心不寧靜就看不見、療癒不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體位擺好後,以呼吸引動筋膜時,需要用腹式呼吸先引動深層的筋膜,或胸式呼吸引動淺層筋膜,是必須對身體如何還原有很清楚的覺受才能夠掌握,呼吸跟輕微的屈伸搖動,是最重要的自我結構調整,在這過程中,心的寧靜與觀照,跟中國古代修定的呼吸導引非常相像。因而瑜伽在演練的過程中,逐漸從身心兩方面看清楚自己。

    在這種體位法的鍛煉過程中,筋膜系統逐漸對位、還原、鬆解,這時候肢體才能夠逐漸延展,很多深層的黏黏可以解開,也因為反覆演練的刺激中,筋膜系統因為有需要而逐漸重組生長,這時候才能真正的筋長一寸,延壽十年。

    以上是我以一位練過功的結構治療科醫生,從結構的觀點提出的看法,未必是瑜珈這門學問原本的意涵,但我想應該很值得做為現代瑜珈教師的參考。
    林兩傳2019.04.13桃園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