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速成班》戴夫巴蒂斯塔版的限制級褓母 (7.6/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間諜速成班》是一部美國特務動作喜劇電影,由彼得席格執導,戴夫巴蒂斯塔、克蘿伊科爾曼、克莉絲汀莎爾、鄭肯主演,劇情講述中央情報局探員阿傑雖然有著以一敵多的厲害身手,但暗中潛...
《#間諜速成班》戴夫巴蒂斯塔版的限制級褓母 (7.6/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間諜速成班》是一部美國特務動作喜劇電影,由彼得席格執導,戴夫巴蒂斯塔、克蘿伊科爾曼、克莉絲汀莎爾、鄭肯主演,劇情講述中央情報局探員阿傑雖然有著以一敵多的厲害身手,但暗中潛伏收集情報的能力卻相當低落,在一次失敗的間諜任務之後他被下達監視一個平凡家庭,執行臥底任務的最後通牒,但不料行動竟被9歲小女孩蘇菲識破,為了保住飯碗阿傑只能和蘇菲達成教她如何成為間諜來保守秘密的協議。
⠀
一直以來,觀眾對《間諜速成班》戴夫巴蒂斯塔這位職業摔角手出身演員的印象,除了是漫威宇宙《#星際異攻隊》、《復仇者聯盟3.4》的「毀滅者德克斯」之外,多半還是停留在《007:惡魔四伏》、《#葉問外傳:#張天志》等動作片裡,因為他壯碩體格與人物形象所扮演的反派角色。然而從這些年來他逐漸開始接演丹尼維勒納夫執導的《#銀翼殺手2049》、《#沙丘魔堡》等科幻或劇情取向的作品來看,似乎也能發現他有著想要多方嘗試、突破人們對自己既定印象的意圖與野心。
⠀
而要使他主演片型變得更加多元的第一步,還是必須從他本身的個人魅力出發,讓觀眾真正認識戴夫巴蒂斯塔、喜歡上這位演員,因此作為一位前摔角手,目前他所能做的似乎也只有先複製馮迪索、巨石強森、約翰希南等人,以硬漢一本正經搞笑給我們帶來強烈反差感的成功模式,並在這次《間諜速成班》以喜劇為主體的基本架構中加入些許能夠展現演技的表演空間,告訴大家他並不只是一位只能飾演反派打仔的演員。
⠀
也正是如此,我喜歡《間諜速成班》的劇情設計,軍人出身、有著強健的體魄與高超搏鬥技巧的中情局特務阿傑,雖然就算單槍匹馬出任務也能獨自把敵人各個擊敗,但這種什麼事都以武力來解決的硬派作風卻跟他作為一位不能把壞蛋全部殺死,而是需要蒐集情報特務身分有著很大的脫節,因此雖然《間諜速成班》表面上看似跟《#限制級褓母》、《#牙仙大帝》、《#救火奶爸》等動作明星主演的喜劇電影沒有太多差別,但背後卻以阿傑跟小女孩蘇菲之間的相處,來呈現一個人從內心封閉到逐漸卸下心防的改變。
⠀
《間諜速成班》結合了我們十分熟悉的特務諜報與家庭喜劇兩種類型元素,透過不擅長執行諜報任務的阿傑,才剛在目標家中安裝監視器就馬上被九歲的蘇菲發現,反過頭來被威脅要陪著她去溜冰和許多校園活動,否則就會揭穿他身分的尷尬局面,除了利用阿傑和蘇菲兩人在片中許多有趣的互動,讓《間諜速成班》整部片有著相當輕快可愛的節奏與故事調性之外,阿傑的間諜身分也開始因為走入家庭生活而逐漸產生改變。
⠀
作為一位才剛失去父親、母親又時常需要在醫院加班的小女孩,蘇菲最需要的就是旁人的關懷與陪伴,而阿傑的出現不僅讓她改善跟同學的人際關係,也填補她表面獨立早熟,但實則空虛孤獨的內心。或許就是如此,《間諜速成班》許多具有創意的有趣巧思,搭配著幾位角色立體討喜的性格塑造,整部電影才能在看似老套、安全、工整的公式化劇情中仍舊帶給觀眾相當高的娛樂性。
⠀
導演彼得席格在 2008 年《#特務行不行》之後再度執導特務喜劇,跟戴夫巴蒂斯塔共同交出《間諜速成班》這張足以讓人滿意的成績單,無論是他不善與人社交、表達自身想法的性格,或者在教導蘇菲成為間諜的過程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我想都能從中感受到巴蒂斯塔確實展現出跟以往不同的發揮表現,雖然還遠遠不能稱得上是演技的代表作,但至少在一部喜劇已經算是完整達成他既要搞笑又要傳達出整個故事核心主題的任務。
⠀
還記得曾在訪談中聽戴夫巴蒂斯塔自己說過,他不喜歡摔角界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儘管他因為在擂台上的強烈個人魅力而走紅,但生涯這些年來也使他變得無法相信別人,直到退休轉往好萊塢發展情況才有所改觀,而這不就跟《間諜速成班》裡的阿傑不謀而合?雖然阿傑和蘇菲兩人在片尾成功一同解決可能危害世界的危機,但與其說他們成為優秀的間諜,倒不如說是敞開心扉、學會跟與別人合作與相處溝通,並找到了自己未來發展的道路,我想對一部闔家觀賞的電影來說是非常適合的收尾。
⠀
整體而言,我很喜歡《間諜速成班》阿傑跟片中幾位角色的互動火花,無論是不管怎樣都想體驗在爆炸中轉身離開的主角蘇菲、媽媽凱特、特務搭檔波比,甚至是由鄭肯飾演的中情局長官和隔壁兩位同志情侶,都讓整部電影變得更為生動活潑。除此之外,導演彼得席格也巧妙地掌握了《間諜速成班》在動作與喜劇之間的平衡,全片溫馨有趣與恰到好處的驚險刺激,使得觀眾看完心情不僅舒服暢快,也會更喜歡戴夫巴蒂斯塔這位硬漢演員,讓人期待他之後在其他作品中的表現。
⠀
#彼得席格 #PeterSegal #戴夫巴蒂斯塔 #DaveBautista #克莉絲汀莎爾 #KristenSchaal #鄭肯 #KenJeong #克蘿伊寇爾曼 #ChloeColeman #帕里莎費茲亨利 #ParisaFitzHenley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catchplay_film
好讀沙丘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台北電影節觀影回顧
圖文好讀版:https://goo.gl/T6pqQY
「記憶,就像風吹過沙丘,表面揚起的沙礫,一層又一層地離開原處,飛往未來,形成另外一座沙丘。我們都是其中的一粒沙,跟同代人一起飛揚,但願我們每次降落,都落在電影的手心。」《一瞬二十》總監序
試著回想二十年前的世界該是什麼模樣?
1998年,那一年1998年,法國第一次贏得世界盃冠軍,在主場上捧起大力神杯,舉國歡騰。那一年,馬英九靠著長相,贏得台北市長選舉,陳水扁高票落選,自此改變了台灣現代政治的生態。那一年,《鐵達尼號》在奧斯卡大獲全勝,金馬獎上,陳沖憑藉著《天浴》創下至今唯一次的大滿貴記錄。那一年,憂喜參半,或許是呼應世紀末的漸漸逼近,台灣電影走進了世紀最黑最深的谷底,頓時間影壇百廢待舉,國片出產探底,外國片充斥市場,年輕一輩看不見未來,創作沒有了動力,什麼事情都不可能發生了,但,又好像什麼都可能發生。那一年,台北電影節誕生了。
走過廿年,世界改變了什麼?台灣改變了什麼?電影改變了什麼?台北電影節又改變了什麼?或許有些巧合的是,二十年後的今天,世界盃冠軍還是法國,很幸運的,奧斯卡、金馬獎、台北電影節依然健在,但無可否認的是,歷經了風風雨雨,我們可以肯定了說,這世界改變了許多,而台北電影節也長大了不少。
起於中時晚報電影獎的台北電影節,創立之初便秉持著「年輕、獨立、非主流」的精神,一直努力至今。雖然無緣完整經歷,但陸續看了幾屆,甚至讀了今年的《一瞬二十》後,不免感動莫名,那種與影展同在的心,我想所有影迷都是相同的吧。
一直認為跑影展是見浪漫的事情,撇除看電影本身就非常浪漫,它就像見見許久未曾謀面的的朋友,參加一個慶典,一種自我修煉一般,與這些影片進行著一生一次的邂逅,有些影片或許這次錯過了,那此生就無緣再見了。有些事情或許是一輩子的事,相遇也好,相別也罷,影展或許就是多愁善感的地方,也讓這些發生於夏天的相聚,顯得格外的特殊及珍貴。
今屆北影有幸參加,也看了一些影片,以下氛圍幾個部分分享,言不及義還請包含。
首先是每年必看的國際新導演單元,一直想要挑戰全員完食,只可惜這又是一個失敗的一年。今次看了《騙婚風暴》、《毒梟沒有假期》、《自己的工廠自己救》、《滑板少女》、《北方一片蒼茫》等片。或許可以藉由這些電影,看出現現今國際影壇新導演生猛的創作能量。我想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是《騙婚風暴》以及《自己的工廠自己救》。前者透過簡單有趣的設定,在北歐的難民議題敘事上發展出新的論述模式,以同種族有無國籍兩人的關係對望,更能看出異鄉人的掙扎與哀愁。後者為此次國新最喜歡的一步,片場幾近三小時,前半不稍稍冗長,但如果熬過前期緩慢低節奏的工廠生活敘事,後半不的轉折及論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是個大膽跳脫類型論述的經典示範。
除了國新之外,我想走向第二屆的電影正發生也是此屆不得不提的重點。這屆比較特別的是,除了現場的實作及討論之外,另搜羅了來自世界各地、長短類型不一的優秀虛擬實境電影,在此媒介尚處年輕的現在,做一次較為完整性的回顧與前瞻,對於想站在電影發展浪頭上的影迷朋友而言,我想是一個相當好的切入機會。
其餘的部份看的較為龐雜,大抵而言看了一些台北電影獎的電影,也看了兩不關於學運的紀錄片《街頭》、《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其實當下是有些失望甚至有些生氣的,在此先不贅述,尚代以後另文討論。
二十年前的我們一定想不到現今是這個樣子,我們亦難細數過去二十年來的總總,或許唯一能做的事,便是把握每個當下,真誠的對待每一次相遇,朋友也好,電影也罷,都將是未來最棒的資產。二十週年的現在,讓我們立足過去,展望未來,讓我們往後的二十年,也一起看電影吧。
以下隨附,僅供參考
坂本龍一:終章 Ryuichi Sakamoto: Coda (2018) ★★☆
去他X的放蕩青春 We (2018) ★★★
#滑板少女 Skate Kitchen (2018) ★★☆
燃燒烈愛 Burning (2018) ★★★☆
我的女朋友男朋友 Anchor and Hope(2017)★☆
重生騎士 The Rider (2017) ★★★
毒梟沒有假期 Holiday (2018) ★★☆
自己的工廠自己救 The Nothing Factory (2017) ★★★
後來的我們 Us and Them (2018) ★★
巴黎教會我的事 A Paris Education (2018)★★
騙婚風暴 The Charmer (2017) ★★★☆
北方一片蒼茫 The Widowed Witch (2017)★★★☆
與爸爸的足球約定 Bad Gones (2011) ★★
巴黎迷路的午後 Cleo & Paul (2018) ★★
街頭 The Edge of Night (2018) ★★☆
愛人孕事 Human Affairs (2018) ★★★
接近無限思念的藍 Blue Wind Blows (2018)★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Our Youth in Taiwan (2018) ★☆
機器人來了 Miyibi (2017) –地面的世界 Planet (VR) (2017) -
地面的世界 Planet (VR) (2017) -
太陽劇團-露西亞的面具 Through The Mask of LUZIA (VR) (2017) -
全能元神宮改造王 Your Spiritual Temple Sucks (VR) (2017) -
好讀沙丘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台北電影節觀影回顧
圖文好讀版:https://goo.gl/T6pqQY
「記憶,就像風吹過沙丘,表面揚起的沙礫,一層又一層地離開原處,飛往未來,形成另外一座沙丘。我們都是其中的一粒沙,跟同代人一起飛揚,但願我們每次降落,都落在電影的手心。」《一瞬二十》總監序
試著回想二十年前的世界該是什麼模樣?
1998年,那一年1998年,法國第一次贏得世界盃冠軍,在主場上捧起大力神杯,舉國歡騰。那一年,馬英九靠著長相,贏得台北市長選舉,陳水扁高票落選,自此改變了台灣現代政治的生態。那一年,《鐵達尼號》在奧斯卡大獲全勝,金馬獎上,陳沖憑藉著《天浴》創下至今唯一次的大滿貴記錄。那一年,憂喜參半,或許是呼應世紀末的漸漸逼近,台灣電影走進了世紀最黑最深的谷底,頓時間影壇百廢待舉,國片出產探底,外國片充斥市場,年輕一輩看不見未來,創作沒有了動力,什麼事情都不可能發生了,但,又好像什麼都可能發生。那一年,台北電影節誕生了。
走過廿年,世界改變了什麼?台灣改變了什麼?電影改變了什麼?台北電影節又改變了什麼?或許有些巧合的是,二十年後的今天,世界盃冠軍還是法國,很幸運的,奧斯卡、金馬獎、台北電影節依然健在,但無可否認的是,歷經了風風雨雨,我們可以肯定了說,這世界改變了許多,而台北電影節也長大了不少。
起於中時晚報電影獎的台北電影節,創立之初便秉持著「年輕、獨立、非主流」的精神,一直努力至今。雖然無緣完整經歷,但陸續看了幾屆,甚至讀了今年的《一瞬二十》後,不免感動莫名,那種與影展同在的心,我想所有影迷都是相同的吧。
一直認為跑影展是見浪漫的事情,撇除看電影本身就非常浪漫,它就像見見許久未曾謀面的的朋友,參加一個慶典,一種自我修煉一般,與這些影片進行著一生一次的邂逅,有些影片或許這次錯過了,那此生就無緣再見了。有些事情或許是一輩子的事,相遇也好,相別也罷,影展或許就是多愁善感的地方,也讓這些發生於夏天的相聚,顯得格外的特殊及珍貴。
今屆北影有幸參加,也看了一些影片,以下氛圍幾個部分分享,言不及義還請包含。
首先是每年必看的國際新導演單元,一直想要挑戰全員完食,只可惜這又是一個失敗的一年。今次看了《騙婚風暴》、《毒梟沒有假期》、《自己的工廠自己救》、《滑板少女》、《北方一片蒼茫》等片。或許可以藉由這些電影,看出現現今國際影壇新導演生猛的創作能量。我想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是《騙婚風暴》以及《自己的工廠自己救》。前者透過簡單有趣的設定,在北歐的難民議題敘事上發展出新的論述模式,以同種族有無國籍兩人的關係對望,更能看出異鄉人的掙扎與哀愁。後者為此次國新最喜歡的一步,片場幾近三小時,前半不稍稍冗長,但如果熬過前期緩慢低節奏的工廠生活敘事,後半不的轉折及論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是個大膽跳脫類型論述的經典示範。
除了國新之外,我想走向第二屆的電影正發生也是此屆不得不提的重點。這屆比較特別的是,除了現場的實作及討論之外,另搜羅了來自世界各地、長短類型不一的優秀虛擬實境電影,在此媒介尚處年輕的現在,做一次較為完整性的回顧與前瞻,對於想站在電影發展浪頭上的影迷朋友而言,我想是一個相當好的切入機會。
其餘的部份看的較為龐雜,大抵而言看了一些台北電影獎的電影,也看了兩不關於學運的紀錄片《街頭》、《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其實當下是有些失望甚至有些生氣的,在此先不贅述,尚代以後另文討論。
二十年前的我們一定想不到現今是這個樣子,我們亦難細數過去二十年來的總總,或許唯一能做的事,便是把握每個當下,真誠的對待每一次相遇,朋友也好,電影也罷,都將是未來最棒的資產。二十週年的現在,讓我們立足過去,展望未來,讓我們往後的二十年,也一起看電影吧。
以下隨附,僅供參考
坂本龍一:終章 Ryuichi Sakamoto: Coda (2018) ★★☆
去他X的放蕩青春 We (2018) ★★★
#滑板少女 Skate Kitchen (2018) ★★☆
燃燒烈愛 Burning (2018) ★★★☆
我的女朋友男朋友 Anchor and Hope(2017)★☆
重生騎士 The Rider (2017) ★★★
毒梟沒有假期 Holiday (2018) ★★☆
自己的工廠自己救 The Nothing Factory (2017) ★★★
後來的我們 Us and Them (2018) ★★
巴黎教會我的事 A Paris Education (2018)★★
騙婚風暴 The Charmer (2017) ★★★☆
北方一片蒼茫 The Widowed Witch (2017)★★★☆
與爸爸的足球約定 Bad Gones (2011) ★★
巴黎迷路的午後 Cleo & Paul (2018) ★★
街頭 The Edge of Night (2018) ★★☆
愛人孕事 Human Affairs (2018) ★★★
接近無限思念的藍 Blue Wind Blows (2018)★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Our Youth in Taiwan (2018) ★☆
機器人來了 Miyibi (2017) –地面的世界 Planet (VR) (2017) -
地面的世界 Planet (VR) (2017) -
太陽劇團-露西亞的面具 Through The Mask of LUZIA (VR) (2017) -
全能元神宮改造王 Your Spiritual Temple Sucks (VR)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