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好聽到起雞皮疙瘩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好聽到起雞皮疙瘩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好聽到起雞皮疙瘩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好聽到起雞皮疙瘩英文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7萬的網紅范琪斐的美國時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跟”聽見歌再唱“的監製陳鴻元是二三十年的老朋友。那時一群朋友都叫他Wolf。剛認識時,就覺得他這英文名字取得莫名其妙,外國人那有叫自己Wolf的啦?而且他那有很狼性?每天笑呵呵的,明明像個彌勒佛。但當時在一起混的時候,不是喝酒,就是打麻將,互虧對方私生活不檢點,印象裡沒講過正經話,他要叫Wolf,...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好聽到起雞皮疙瘩英文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3 06:54:20

Follow @girlstyle.presslogic 周式情歌《說好不哭》成愛情第4階段⠀ .⠀ 一眾周杰倫粉絲終於都等到新歌了,昨晚(16/9)晚上11時才推出,距離上一首歌《不愛我就拉到》推出的時間已有一年多,難得等到新歌《說好不哭》,令粉絲們都忍不著無限單曲循迴,目前單曲的播放量已超過2...

好聽到起雞皮疙瘩英文 在 Afalian Lufic 盧學叡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2 17:56:32

白天起太晚,只看到Lady Gaga的片段演出,剛剛奧斯卡重播,看到完整的演出,真的非常讓人驚艷!整段安排也馬上雞皮疙瘩!看到Julie Andrews走出來,多麼尊重、多麼溫暖! 會知道《真善美 The Sound of Music》是在我十二歲那年,因為李肇祥老師的推薦,我參與了音樂劇的演出,...

  • 好聽到起雞皮疙瘩英文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3 11:31:00
    有 2,795 人按讚

    我跟”聽見歌再唱“的監製陳鴻元是二三十年的老朋友。那時一群朋友都叫他Wolf。剛認識時,就覺得他這英文名字取得莫名其妙,外國人那有叫自己Wolf的啦?而且他那有很狼性?每天笑呵呵的,明明像個彌勒佛。但當時在一起混的時候,不是喝酒,就是打麻將,互虧對方私生活不檢點,印象裡沒講過正經話,他要叫Wolf,就叫Wolf吧!

    我住美國的時候,實在太遠,有七八年的時間沒聯絡,有一次是在坎城跑影展的時候,在坎城路上碰見,兩人高興得不得了,雖然在坎城都忙得暈頭,還是擠出時間,去吃了一頓普羅旺斯料理,喝喝紅酒,兩人才有時間好好聊一聊近況。結果在蔚藍海岸美美的一家餐廳裡,兩個人花了大半的時間,在辯論什麼是好電影。

    我那時不只跑坎城影展,還去柏林跟威尼斯影展,對art house movies,中文講的藝術電影非常著迷。我覺得這些藝術電影,把各國的社會問題,人性深層的掙扎,講的多麼深刻,說故事的方法,依導演各人的體現,多元,有特色,常常創新,有些畫面,美到讓人起雞皮疙瘩,意境多美。不像好萊鳿電影,看到後來,就是一堆特效,很公式化,越看越無聊。錢花越多,我越生氣,這種爛電影也要花幾億美金來拍?

    但Wolf不認同。他對很多藝術電影嗤之以鼻。他認為電影不是在找尋真相,揭發不公不義,這是新聞媒體做的事,電影要做的,是描劃一個比現實更好的世界,像宗教一樣,讓觀眾看完以後,會更有勇氣去面對人生。他對台灣很多新電影批評很多,他說媒體老是吹捧這些毫無票房潛力的藝術電影,瞧不起台灣的商業片,台灣政府又只會跟著媒體走,台灣的電影業都被搞死了。電影就是要賣錢,不賣錢,就活不下去。我覺得他批評台灣媒體時,就是在講我,我很不服氣,我說大家如果都去賺錢,誰來做藝術,誰來創新?

    我們這個辯論,後來十幾年,時不時就會拿出來再吵一吵,但我承認,因為台灣電影工業後來很慘,我自己立場有稍微修正,我覺得票房還是挺重要的。

    所以當Wolf說,他花了十二年,搞這個”聽見歌再唱”,我就約了老朋友朱梅芳,一起去戲院看。我就是想知道,Wolf是不是真的搞出了個什麼名堂來。

    去之前,我心裡不怎麼看好。因為我覺得預告片不吸引我。結果看電影時,我大概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哭,很感動。

    “聽見歌再唱”講的是台灣布農族的故事。但我覺得這不只是布農族一族,或是台灣原住民的故事,這講的是全世界原住民的困境。比如年輕勞動人口在外打拼,只好把孩子留給祖父母帶的隔代教養問題。很多原住民因為從事危險的勞動工作,很年輕就把身體搞壞了。很多小小孩為了幫忙家計,書沒法好好讀,人生的起跑點不平等,原住民長期被歧視,導致年輕一代缺乏自信心。山路坍方那段,我想到美國一位Navajo原住民跟我說的,主流社會不了解印第安保留區的困境。因為在主流社會,你要做一個project,錢找到,人找到,事情就可以做了,但在原住民社區,因為基礎建設的缺乏,它就是會在一些你想不到的地方,出致命的錯,讓你做不下去。

    我知道”聽見歌再唱”是部商業片。但這是部很好的商業電影。它用一些有趣的橋段,容易消化的劇情,好聽的歌曲,講了一個我覺得很需要被大家了解的議題。

    最重要的是,我看完之後,的確是覺得,一直去無解的地方鑽牛角尖,問題永遠沒有解決的一天。但只要不放棄,不停的嘗試不同的做法,也許那一天真給你鑽出個驚喜。

    So Wolf, well done!

    https://www.facebook.com/Listenbeforeyousing/

  • 好聽到起雞皮疙瘩英文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19 08:49:59
    有 120 人按讚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好聽到起雞皮疙瘩英文 在 尼爾喝牛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05 18:07:23
    有 58 人按讚

    【雄影VR+XR 體驗片單超完整心得】by woffy
    .
    之前去 高雄電影節 Kaohsiung Film Festival試片的心得詳細文字版一次給大家,來自 woffy 的第一手觀影心得。

    如本期節目所說,若你也是對這項技術不太熟悉、停留在過去印象的人,很適合去雄影一趟,感受他如今成熟的影像與多元領域的運用。

    還沒聽過節目嗎?快去聽我們聊 ☞☞☞
    https://neildrinkmilk.firstory.io/episodes/ckfo1rv8q68nu0800jcvs9jfb

    以下是個人試片體驗的各片詳盡心得:
     
    -
    對我來說,VR的重點就在於「視角」,無論是第三人稱式的探索360度的世界,還是做為換位思考的共感教育,重現他人的經驗,我都重複在想「為什麼必須使用這技術?而非傳統的平面影像?」「為什麼是這個視角?我現在的身分是誰?」「為什麼在這時間點切換了視角?」,如此的思考過程與不同作品之間的交互作用,是一般電影/影像難以提供的,給我頗多啟發。
    .
    ✦【子宮綺想】✦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598

    視覺與意象上最讓我驚豔的作品。作者來自多摩美術大學資訊設計系,此作作為他的畢業製作,完成度之高非常驚人,不愧是專出產中學生救世主的日本。

    片名 MOWB 是 WOMB(子宮)的倒影。以母親與女兒輪迴式的相互追逐作為故事核心,近似探險活寶的畫風,搭配午夜福音式行雲流水的畫面符號。精細而美麗的手繪線條,是少數有做到完全360度無死角的作品。

    以旁觀者的角度進入主角親密而柔軟的童年搖籃,到濱海的嬉戲,與華麗的宇宙廊廳,每一個場景在讓你屏息的同時,劇情卻又帶著命運不得不的傷感。是一趟使人內心為之安靜的美好旅程。

    看完當下馬上想到了一部有相似元素的MV,一查果然是同個導演:
    https://youtu.be/zLBq-1G9_1s

    在看子宮綺想前歡迎看看這部!可以用手機感受一下上述的360度無死角是怎麼回事 XD。一樣也是大量鏡面、海洋、宇宙與優雅閃亮的元素,相對子宮綺想完整而靜態的畫面,這MV讓觀眾追逐金絲雀身影的動態設計也非常迷人!
    .
    ✦【Closet】✦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597/5982
     
    這部和前一部是綁在一起販售,導演是台藝畢業的學生,也相當年輕。混合了定格黏土與手繪的回憶插入,偶動畫的技術很成熟細膩,在此之前沒想過這也能做成VR。故事直白,情感纖細,最後一些視角上的改變,讓我很好奇導演的用意 XD。(還有為什麼選用了日文配音?)

    導演前作很ㄎㄧㄤ,曾在噗浪上紅極一時 XDD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1tFb8SxVBA
    .
    ✦【霧中】✦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594/6042
     
    這部是雄影邀請數位導演做的原創作品之一。導演是曾做過以交友軟體為主題的電影《你找什麼?》的周東彥。一言以蔽之,這部作品即是重現了男同志三溫暖獨有的沉浸式體驗。我沒有去過所以無法說這作品很「真實」(據經驗者表示是說他們身材太好這點不太真 XDDD),但性愛場面完全沒有遮掩,甚至相當高畫質 XD。雖然露骨,但氛圍上有些微妙的詭譎,組合起來的感覺挺神奇。沒有太具體的劇情線,但他在窺視與被窺視/慾望與被欲望的一些設計,以及最後在視角上的twist滿有趣。

    在《潤男的Room》的近期節目中,導演也談了關於創作的想法,以及接下來他的台澳合作互動式劇場作品(也是以網路情慾為主題),有興趣的人可以聽聽。

    -
    這次VR單元有好幾部相當具有人文關懷的作品,作為社會議題的呈現是很直接卻有效的做法,讓原先事不關己的觀眾強制進入他人視角,感受他們的生活。我和尼爾也討論到未來若能將報導者的專題作類似轉化,應該會是很棒的運用。
    -
    ✦【移工日記】✦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601
     
    改編在韓國工作的緬甸移工日記。旁白朗讀的內容詩意,劇情結構本身也很文學性,講述他身在首爾苦熬,心卻被緬甸回憶所拉扯的日子。在畫面上雖然沒有特別炫技的部分,但結合了唸白、配樂與貫穿整部的雨聲,穿梭於粒子波紋化疏離的城市與人群之間,其冰冷的調性使人悵然。
    .
    ✦【虛擬自由】✦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606/5985
     
    紀錄在監獄裡的生活,並將VR影像帶給受刑人們的一項計畫。不太算體驗,比較是一種紀實性的影片。看完滿讓人思考「現實/虛擬」與「自由/不自由」之間的關聯,也很想看這個計畫帶出的更多討論。
    .
    ✦【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
    https://www.kff.tw/TW/vr/raceUnitDetail/5994

    非常優秀!這部和子宮綺想是我最喜歡的兩部作品。此作具備了互動的遊戲性,觀眾可以藉由感應手把,去經歷導演的爺爺──沖田先生過去的記憶。劇情重現了日裔加拿大籍的人們,在二戰時所受集中營的迫害,是相對不太為人所知的一段歷史。導演作為旁白,將沉痛的歷史濃縮成家庭相本式的私密故事,配合簡單的互動,彷彿瀏覽著沖田先生的旅程的同時,我們也親臨現場。

    我覺得他在視覺上處理得像舞台劇場這點很聰明,一方面能更專注於敘事主體,不需要做滿整個畫面,另一方面這也確實是「記憶」本身的樣貌:我們無法重現當下周遭的其他細節,只留有腦海裡捕捉單一面向的瞬間。另外,利用基本的動作與回饋,卻能創造出十足的帶入感這點也很棒。

    -

    ✦【攻殼機動隊 GHOST CHASER】✦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618/6064
    超級好玩!超級感動!全米哭泣!!!!

    與前述的都不同,此活動是搭配Q-Ride設施的4DX體驗。簡單來講可以想像成像環球影城那類的遊樂設施,所以要到智崴集團的場館進行體驗。

    畢竟是原廠的商業作品,完成度超級高,各方面感覺得到投入的大量資金 XDDD 身為有看過攻殼的影迷(不敢稱是攻殼粉)在任務剛開始,城市映入眼簾,以塔奇克馬的身分飆速於公路上時,真的是感動萬分。很類似於當初看4DX夏日大作戰,OZ世界映入眼簾時的感受:天啊這世界真實存在。

    3D的畫面細節超級多,該有的爆破與華麗戰鬥都給的很大方,節奏也很棒,在素子的關鍵攻擊畫面還會瞬間慢動作,帥到我雞皮疙瘩。基本上沒有劇情,就是從頭到尾的動作戲,但恕我直言,就是非常爽,無話可說。

    由於攻殼的電子腦設定,使得畫面視角流暢切換於公安九課的角色與機械之間顯得很合理!我喜歡這種形式與內容相襯的服貼感。另外連音樂都超好聽是怎麼回事呀──(除了讚嘆不知道能說什麼了)

    這部有不同配音的場次,習慣日文的我們不小心聽到中文版的還是多少有點出戲,如果能搶到日文版的還是力推原版 XD。

    -

    最後講一下另兩個很ㄎㄧㄤ的互動作品:

    【腦洞大開:怪奇發燒島】和【蟲蟲的營養大戰】,前者是以進入生病小朋友體內的病毒(細菌?)為視角,畫面非常螢光繽紛,用色超狂亂 XD 劇情也很爆走。後者則是帶著奇想色彩的偶動畫,敘述未來人類將蟲作為主食可能會有的爭議。這兩件若放在科學博物館類型的場所效果應該不錯,詼諧的調性也滿適合小朋友。

    https://www.kff.tw/TW/vr/vrFilmDetail/5607/5986
    https://www.kff.tw/TW/vr/raceUnitDetail/5987

    -

    以上有些作品是沒有字幕、純英文發音的,購票時可能也要注意一下~

    另外我自己很在意,但沒能體驗到的作品:
    .《微醺列車》:是專門做體驗設計的「驚喜製造」耶,還有附酒,滿好奇該怎麼和VR結合的~
    .《藝術文明之光:夏維岩洞》:第一人稱體驗洞窟繪畫是如何發展的作品,可以自己畫出圖,據說玩起來會很感動 XD
    .《佛羅倫斯》:來自記憶碑谷首席設計師的作品,這部是免費觀賞!
    .《Sigur Rós:精靈之聲AR》:我就想聽Sigur Ros~

    -
    其實原先並沒有預定要寫文字版本,但是我真心覺得體驗下來很有意思,所以想認真推薦給大家。並不是作品都完美無缺,但在領略過各種題材與媒材的可能性之後,對我而言是第一次正視到,這項技術已不再只停留在實驗性質,而是確實能打造電影所做不到的體驗。對影迷來說,雖然票價與時間比較貴一些,但仍是滿值得各類型嘗試一趟,了解一下為何各大影展都開始開VR單元的 XD。

    你都讀到這何不按進來:
    ✦VR 體感劇院 - VR FILM LAB:
    https://vrfilmlab.tw/

    ✦當然也別忘了雄影的主要影展播映,每年都選出讓北部人流滿地口水的片單:
    https://www.kff.tw/TW
    .
    高雄電影節 𝟷𝟶.𝟷𝟼-𝟷𝟷.𝟶𝟷
    XR無限幻境選片指南文字版♾ https://neildrinkmilk.pse.is/w6cbq ━━━━━━━━━━━━━━━  
    ◴ 購票去 https://pse.is/wa887
    ◴ 2020雄影專刊下載 https://pse.is/w84np

  • 好聽到起雞皮疙瘩英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1-25 20:21:51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