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 #Voidknowledge 為大家帶來...《驚恐症知多點》
甚麼是驚恐症?
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它是人類面對外在世界壓力時的正常感覺,它幫助我們感知危險,令我們身體能有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等生理反應;讓我們應對不同狀況作出「戰或逃 Fight or Flight」的心理機制...
今天的 #Voidknowledge 為大家帶來...《驚恐症知多點》
甚麼是驚恐症?
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它是人類面對外在世界壓力時的正常感覺,它幫助我們感知危險,令我們身體能有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等生理反應;讓我們應對不同狀況作出「戰或逃 Fight or Flight」的心理機制反應。
恐懼使我們遠離危害生命的事物,是人類能在弱肉強食的石器時代生存至今的重要情緒之一。可是,當你在安全以及沒有巨大外在因素下,經常性感到異常恐慌,你便可能患上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一個心理健康疾病 - 驚恐症。
深入了解驚恐症
驚恐症(Panic Disorder)是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的一種,能使患者不停地被不可預計的強烈恐懼感覺籠罩,同時非常懼怕這些感覺重現。很多時候患者平常也是好好的,但在突然間會感受到一陣猛烈的焦慮、恐慌,甚至有種要死掉的感覺。
驚恐症”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患者在病發時幾分鐘內會達到高峰的恐慌,然後在15分鐘後就會慢慢消退症狀;它是無法預期的,患者根本不知道何時何地會發生,同時也不知道下一次發生的時候是會在哪裏;有的人一星期會病發數次,有的人會數星期一次,病發頻率也會不一。
驚恐症具體症狀
驚恐症的症狀可以有很多,為方便大家了解,我們整合以下常見的病發症狀供大家參考:
心悸、心跳加速
噁心、反胃
呼吸困難、強烈窒息感
失去現實或自我感 (感到不真實)
冒汗
強烈恐懼失控或抓狂
全身發抖
感到很可怕的事情即將發生
死去的感覺馬上就要發生
驚恐症的成因是...?
目前為止,科學上仍然未找到驚恐症的確實成因以及絕對有效的預防方法;可是遺傳因素是很多心理學家均認為重要的成因之一,因為研究顯示,超過30%的概率驚恐症患者的家人也會有這個病,而患者腦部通常會產生血清素失衡而導致各種緊張的生理反應出現,同時患者會誤以為以上的情況會威脅他們的生命,進而出現恐慌焦慮等情緒,形成惡性循環不斷加劇及不斷惡化。
另外,外在環境因素如工作壓力、財政壓力、家庭不和諧、濫用藥物或者焦慮家長的教育環境下成長也有一定導致驚恐症的影響。
驚恐症普遍嗎?
驚恐症女性患者較男性多2-3倍,15-25/45-54歲是發病的高期,病發率約百分之二至六;由於驚恐症有著比精神分裂症更高的自殺率(超過20%) ,所以患者不應輕視驚恐症,應及早面對,找出適合自己的應對方法。
另外某些特徵/族群會普通人更容易患上驚恐症,例如:長期感到壓力族群、好勝心特別強、完美主義、神經過度敏感、腦部海馬迴有著異常運作。
我有了驚恐症嗎😭?
根據研究指出,每年平均每三名成年人就有一名有被恐懼突襲的經驗,感到恐懼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緒,恐懼的背後同時有著保護我們的重要價值,有時候間歇地感到恐慌並不一定要有了驚恐症(當然,最好是找專業人士做一個詳細的評估會更準確)而恐慌也可能是其他的心理健康疾病如恐懼症(Phobias)或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症狀。
篇幅有限,大家會有興趣以上的內容或驚恐症的其他資料如誤解、治療方法或重要心態嗎?留言告訴我們吧。
一齊知多啲可以去睇埋下面的Reference:
1. MayoClinic. Panic attacks and panic disorder. 13 June 2019.
2. Family Doctor.org. Panic disorder. 6 June 2019.
3.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about panic disorder. 13 June 2019.
4. MedlinePlus. Panic Disorder. 13 June 2019.
5. 香港健康情緒中心。香港人患驚恐症的概況。6 June 2019.
6.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Castle Peak Hospital. Panic Disorder. 13 June 2019.
Tag 一個朋友話俾佢知啦!
如果想搵一個冥想App 幫你放鬆減壓,就緊係要試下我地Void自家制的廣東話冥想應用程式啦~
【免費廣東話冥想App下載📱】:https://www.void.com.hk/download
【高效學習催眠冥想NLP 課程🧘🏻♀️】:https://www.void.com.hk/MNH
【心理健康文章】:https://void.com.hk/category/blog/
謝謝大家🥰
Website: https://www.void.com.hk
#驚恐 #驚恐症 #驚恐症發作 #抑鬱症 #抑鬱 #憂鬱症 #憂鬱 #理解 #聆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能等
好勝心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好陪伴孩子,也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當孩子平安誕生,我們只是完成了生理上父母的任務,
教養的每一天,卻讓我們做好心理父母的責任與使命,
孩子的反饋與互動,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傳承的美麗與可貴,
陪著孩子長大,也讓自己成熟,是親子之間的愛讓彼此共好。
每個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有機會去學習、去成長,如何去做一個稱職的、盡其在我的、游刃有餘的父母。
孩子幾歲,我們就當了幾年的父母,而且還要靠不停地覺察與修正,找到親子之間最容易溝通與相處的模式,好好陪著孩子長大,同時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起初,只有大兒子時,我是個嚴格的母親,生活起居作息,都一板一眼的執行。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很審慎的對待與回答,所以養就了哥哥很便己的口才和思考邏輯,甚至有很強的好勝心、榮譽心,和追求完美的個性。
常常在白天,我處罰過他或是兇過他,在夜裡,看著他熟睡而可愛的臉龐,會流著淚跟他說對不起。即便每次處罰過他之後,我一定會抱抱他跟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母子和解,但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經常因為自己的教養方式而陷入後悔,這種複雜與錯亂的教養心情,一如在迷霧中找著出路,你知道自己一定能出得去,卻又徬徨驚恐於一時找不到出口。
弟弟出生後,兩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我也用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有一天,我們母子三個人在玩,二歲半的祐亨突然說:「媽媽,妳要用看弟弟的眼睛看我!」。
我笑著回答:「媽媽看你的眼睛,跟看弟弟的眼睛,是同一雙眼睛啊!」
他說:「不一樣,妳看弟弟的眼睛都在笑,看我的眼睛都好生氣。」
當時,我的心真真實實受到震撼。為此,我寫了一篇文章敘述這個故事。那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一次覺醒。
我自以為給了孩子一樣的愛,但孩子接受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我要努力的,就是在付出與接收之間,讓那感覺誤差的距離拉近,讓愛不致於在傳遞中被誤解、被錯判、甚至孩子根本沒有接受到那份愛。
那份覺醒也讓我發現,自己需要的愛要學習說出來。
哥哥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禮拜,因為他學習能力強,也很會陳述校園發生的事,所以每天都過得很開心,也適應得很好,更期待一周後要在學校午睡。
但當開始在學校午睡時,問題與衝突才正式浮現。他抗拒午睡,最後甚至抗拒上學。那時,幼兒園的園長跟我說:「祐亨媽媽,我發現妳在潛意識中,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是啊!難怪我對他這般嚴厲、這般認真、這般在乎,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竭盡所能地教導他,只因為我希望他是一個完美的小孩?!
天啊!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大人了,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麼事?我常常會忘記他還是一個在學習中成長的孩子,卻戴著看大人的濾鏡在檢查孩子,這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二次覺醒。
這份覺醒也讓我回想到跟大學同學對話時,提到我並不想生養孩子這件事,因為我無法面對不完美的孩子。原來深埋在心底的心病,要自己去扒開來治療才可能痊癒。
當弟弟也慢慢成長,兄弟之間開始會有衝突、有口角、有肢體上大大小小的碰撞,因為我太在乎關係的和諧,他們之間所有發生的事,我都太認真對待,造成孩子們愈來愈會爭寵,最後終於壓垮了我的理智線。
有天,我真的要衝上四樓去跳樓,想要一死百了,留著他們自己再去爭、再去吵、再去後悔。孩子們哭著、抱著我,我也在哭。三個人筋疲力盡地哭成一團。
不論是當下或如今回想起這件事,我都自責不已,覺得自己真不是一個好媽媽,實在是太任性了!
我發現原來的情緒是會生病的,所以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也回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探詢問題的緣起,剖析自己為何會有如此的情緒表現。後來,我明白了這是種報復心態,源自於小時候。當時父母在吵架後,母親會離開家去外地工作。這一離開,從來都不知道會是多久。小時侯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回到家見不著母親。母親一消失,不知道又會是多少個日子,我又得經歷深深的期盼與無盡的等待。
因為我失去過母愛,那份痛苦始終沒有被消化,所以我也想讓孩子嚐嚐那份失去的痛苦。拿自己受過的傷害來傷害孩子,這種報復的心態,著實令我不寒而慄。我怎麼可以傷害他們,報復他們?我要做一個好大人。
於是,我有了教養孩子上的第三次覺醒。我找回在童年中受傷的自己,用現在成熟的自己去療癒童年受傷的心靈。
在第一次覺醒中我發現,每一對新手父母一定都有過慌亂而不知所措的困頓時期,雖然我們很愛孩子,卻不一定很會照顧孩子,因為沒有經驗,會用自己以為愛孩子的方式來給孩子愛,比方說,我們打孩子、罵孩子,是因為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因為愛他,但孩子只接收到被罵、被打的討厭和恐懼,他怎麼會覺得那是父母在愛他呢﹖愛孩子,是要用耐心好好跟孩子說話,是要為孩子示範正確的做法,在心平氣和地說與做中,孩子才可能學習到正確的事,你付出的愛才可能真正的被傳遞與接收。
在第二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常常用大人的濾鏡來看孩子,在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模範,以為孩子學一次就會,聽一次就懂,無法忍受孩子會犯錯、會吵鬧,會發脾氣甚至會頂嘴,這些狀況在只有生養一個孩子的時候特別明顯。因為獨生子女享有父母的一切照顧,父母也自然會把所有的期望與想像都投射在他的身上,但孩子跟我們一樣,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更何況他還只是在努力學習與成長的小孩。
很多人在教養孩子發現問題後,會重新審視自己跟原生家庭間尚未解決的課題,這也是我在第三次覺醒中的深切反省,因為我們想把孩子教養好,就必須去面對自己生命中尚未處理好的事情,比方說跟父母和手足的關係,還有相處模式。如果沒有透過覺察與改變,我們會很自然復刻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直接套用在對待下一代身上,但這樣做卻不一定正確。
教養就像是面對自己生命的鏡子,我們在看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之後,會發現他說的話、做的事,怎麼都跟我們這麼像﹖這樣的發現,會讓我們對教養的態度更慎重,更謹言慎行。同時,發現生養孩子的不容易之後,會讓我們回過頭感謝父母當初的養育之恩,並藉機修補之前親情有漏洞或缺損之處。
為人父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覺醒中,找回失去的自己,慢慢變圓滿與睿智,這需要我們持續保持學習。
#感謝孩子,讓我學會如何成為好父母。
我們把孩子從子宮中擠壓而出生,孩子卻把我們擠入自我成熟的陣痛之中,因為我們要給孩子做示範,所以要不停學習與優化自己。看著是我們在教養孩子,但孩子帶給我們的反饋和省思,其實遠比我們付出的多。
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你才不會覺得自己在付出中,一直在被虛耗與掏空。
保持覺察與調整,協助孩子完成階段性的需求與成長,當孩子愈長大,父母也愈成熟,生活就會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蜜與和樂。
延伸閱讀: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
好勝心心理學 在 巴黎老姐甜廚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十五年回顧文‼️//
//凡事都超前部署,一環扣一環的老姐//
老姐看起來是開朗少女,好像無憂無慮
但其實超追求完美、好勝心跟好奇心都很強🤣
國中民俗體育班扯鈴組,全校智測女生第一、高中北一女數理資優班
在高中看起來混混的,但是當衛生股長的一年間得了很多掃除衛生獎,也到中研院做專題研究,受過 #配音員訓練
上了臺大,大一昆蟲系,大二轉入心理系,跟著研究所兩個實驗室,當過兼任助理,也做了自己的國科會研究
心理系雙主修昆蟲系,輔系經濟系,最後因為不想延畢,所以只拿到 #心理系學位(成績平均83.25,共169學分)
大二升大三暑假拿到 #美甲執照,並在台大創立了美甲研習社;大三升大四暑假跑去 #美國紐奧良當志工、 #UCLA暑修青少年心理學與學術英文、並利用一個月考過了美國研究所考試GRE 1330/1600,當時申請到了不錯的學校,#但在衡量到時間與金錢因素最後決定不念研究所
畢業後隔年二月2011來法,至於為何沒有畢業就來法國,是在台灣上法文跟日文N2的課,同時間上服裝設計課跟去美術室練習水彩跟素描、準備實踐服設插班考試,順便把多益也考了
多益只準備了四天,890/990分,當時是為了應徵準備開幕的W Hotel甜點房想說履歷表會比較好看,與人資面試全程英文,但對方說以我的經歷,應該是進入人資部,甜點一點經驗都沒有,無法安排到甜點坊😅
既然無法直接在業界工作,只好在日本與歐洲的服設跟廚藝的學校,做了很多功課,最後在眾多因素下,決定來法國念廚藝❤️
2011二月來法國🇫🇷,原本計畫念一學期語言學校,九月就進入廚藝學校就讀。
但在與法國餐飲業友人們的討論下,決定還是把法文念好,#選擇法語授課的廚藝學校
當時語言能力已經到達法語授課廚藝學校的入學標準,但考慮到實習與以後找工作,法文還是能多好就多好
所以語言學校多念了一年,總共三學期,考過 #工商法語C1,並在朋友的公司當秘書打工補貼學費跟現學現賣商業法語(跟廠商催款、打商業電話等等)
(在念法文到高階時,當年念GRE考試的很多希臘跟拉丁字根,都派上用場,所以單字學習的比一般亞洲人快,C1班上只有我一個亞洲人)
就讀語言學校一年半的期間,都有到小廚師餐廳內場工作,有時候也會被派去外場支援,除了賺錢貼補學費、蹭飯,在實作中學習到很多東西、#並更理解餐飲業的生態
2012九月進入廚藝學校後,2013六月以 #第一名畢業,在三星餐廳、總統府實習,也自己準備考過了 #法國甜點師證照,以及 #品酒WSET3證照🍷,平時空擋,也會被校長派到香榭麗舍大道上的分校當助教(英文跟法文能力派上用場)
畢業後二星餐廳跟五星餐廳實習,但因為身份特殊,其實是代理副領班的職務
比起其他同學,我受到了很多特別待遇,有一半要歸功於小廚師的訓練,畢竟小廚師工作時,行雲流水快狠準👾
畢業五個月後,很順利的,#取代了年資12年的前輩,成為巴黎艾非爾鐵塔五星飯店的甜點房負責人,管理四人😆
團隊多數是被我挖來的朋友,幾乎都是歐洲拉糖比賽的冠軍或是前一星餐廳的甜點主廚,
一開始飯店餐廳經理跟行政主廚都很好奇我是怎麼拉來一堆戰力極高的人才,畢竟我們只是五星飯店,並非米其林餐廳,薪水也沒比別人高多少,恩,#我覺得人脈跟領導力都很重要❤️
不過,當時我年少輕狂,太愛追米其林星星,所以在甜點坊步上軌道後,就跳槽到隔壁的米其林餐廳當甜點領班,畢竟當時學校畢業就當主廚,我覺得應該要多看看其他地方,以免視野狹隘😅
之後因為聽小廚師想要未來在台灣開店,回台在文華東方甜點房打工,體驗台灣職場文化、銷售產品與法國的差別,並一邊找店舖、一邊在穀物研究所上麵包課,學習台灣流行的軟式麵包,並考過 #丙級麵包執照
回巴黎後,在歌劇院、香榭麗舍大道、瑪德蓮廣場附近的餐廳跟飯店當甜點師與廚師,並在2017考過了 #法國廚藝證照(雖然在考過廚師證照前就已經做過廚師的工作,但我覺得考試能令自己發現自己的盲點💪)
在巴黎的各大飯店與餐廳間流轉,但我的興趣很廣泛,也曾經利用回台時間,考過了從大學就想考的 #山葉電子琴5級檢定,並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亂入了 #電子琴比賽並獲獎🥰(純粹是想挑戰自己)
兩年前跑到巴黎一所知名的線上廚藝學校(法國甜點師、麵包師、巧克力證照)工作,今年也默默的考過了 #法國巧克力證照
閒暇之餘,在某科技公司擔任秘書,責任制,有時不忙、有時很忙
恩,這十年就是這樣過來的🙏
雖然看起來雲淡風輕,但也是靠持續不斷的努力,
回顧過去的自己,看起來好像吃得很開,但其實是鴨子划水、默默磨刀型的😆
當然也會有一堆事情撞在一起壓力大的時候,但畢竟都是自己的選擇,所以很享受其中的過程,甘之如飴❤️
感謝大家看完冗長的碎碎念十年回顧文
下台一鞠躬🙇♀️
好勝心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好陪伴孩子,也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當孩子平安誕生,我們只是完成了生理上父母的任務,
教養的每一天,卻讓我們做好心理父母的責任與使命,
孩子的反饋與互動,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傳承的美麗與可貴,
陪著孩子長大,也讓自己成熟,是親子之間的愛讓彼此共好。
每個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有機會去學習、去成長,如何去做一個稱職的、盡其在我的、游刃有餘的父母。
孩子幾歲,我們就當了幾年的父母,而且還要靠不停地覺察與修正,找到親子之間最容易溝通與相處的模式,好好陪著孩子長大,同時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起初,只有大兒子時,我是個嚴格的母親,生活起居作息,都一板一眼的執行。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很審慎的對待與回答,所以養就了哥哥很便己的口才和思考邏輯,甚至有很強的好勝心、榮譽心,和追求完美的個性。
常常在白天,我處罰過他或是兇過他,在夜裡,看著他熟睡而可愛的臉龐,會流著淚跟他說對不起。即便每次處罰過他之後,我一定會抱抱他跟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母子和解,但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會常常為自己的教養方式陷入後悔,這種複雜與錯亂的教養心情,一如在迷霧中找著出路,你知道自己一定會出去,卻又徬徨驚恐於一時找不到出口。
弟弟出生後,兩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我也用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有一天,我們母子三個人在玩,二歲半的祐亨突然說:「媽媽,妳要用看弟弟的眼睛看我!」。
我笑著回答:「媽媽看你的眼睛,跟看弟弟的眼睛,是同一雙眼睛啊!」
他說:「不一樣,妳看弟弟的眼睛都在笑,看我的眼睛都好生氣。」
當時,我的心真真實實受到震撼。為此,我寫了一篇文章敘述這個故事。那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一次覺醒。
我自以為給了孩子一樣的愛,但孩子接受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我要努力的,就是在付出與接收之間,讓那誤差的距離如何拉近,如何不致讓愛在傳遞中被誤解、被錯判、甚至沒有接受到那份愛。
那份覺醒也讓我發現,自己需要的愛要學習說出來。
哥哥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禮拜,因為他學習能力強,也很會陳述校園發生的事,所以很開心也適應得很好,更期待一周後要在學校午睡。
但當開始在學校午睡時,問題與衝突才正式浮現。他抗拒午睡,最後甚至抗拒上學。那時,幼兒園的園長跟我說:「祐亨媽媽,我發現妳在潛意識中,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是啊!難怪我對他這般嚴厲、這般認真、這般在乎,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竭盡所能地教導他,只因為我希望他是一個完美的小孩?!天啊!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大人了,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麼事?我常常會忘記他還是一個在學習中成長的孩子,卻戴著看大人的濾鏡在檢查孩子,這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二次覺醒。
這份覺醒也讓我回想到跟大學同學對話時,提到我並不想生養孩子這件事,因為我無法面對不完美的孩子。原來深埋在心底的心病,要自己去扒開來治療才可能痊癒。
當弟弟也慢慢成長,兄弟之間開始會有衝突、有口角、有肢體上大大小小的碰撞,因為我太在乎關係的和諧,他們之間所有發生的事,我都太認真對待,造成孩子們愈來愈會爭寵,最後終於壓垮了我的理智線。我真的要衝上四樓去跳樓,想要一死百了,留著他們自己再去爭、再去吵、再去後悔。孩子們哭著、抱著我,我也在哭。三個人筋疲力盡地哭成一團。不論是當下或如今回想起這件事,我都自責不已,覺得自己真不是一個好媽媽,實在是太任性了!
我知道自己的情緒會生病,所以開始看心理學的書,回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探詢問題的緣起,自己為何會有如此的情緒表現。後來,我明白了這樣的報復心態,源自於小時候。當時父母在吵架後,母親會離開家去外地工作。這一離開,從來都不知道會是多久。小時侯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回到家見不著母親。母親一消失,不知道又會是多少個日子,我又得經歷深深的期盼與無盡的等待。
因為我失去過母愛,那份痛苦一直沒有消化,所以我也想讓孩子嚐嚐那份失去的痛苦。拿自己受過的傷害來傷害孩子,這種報復的心態,著實令我不寒而慄。我怎麼可以傷害他們,報復他們?我要做一個好大人。於是,我有了教養孩子上的第三次覺醒。我找回在童年中受傷的自己,用現在成熟的自己去療癒童年受傷的心靈。
在第一次覺醒中我發現,每一對新手父母一定都有過慌亂而不知所措的困頓時期,雖然我們很愛孩子,卻不一定很會照顧孩子,因為沒有經驗,會用自己以為愛孩子的方式來給孩子愛,比方說,我們打孩子、罵孩子,是因為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因為愛他,但孩子只接收到被罵、被打的討厭和恐懼,他怎麼會覺得那是父母在愛他呢﹖愛孩子,是要用耐心好好跟孩子說話,是要做示範給孩子看正確的做法,在心平氣和地說與做中,孩子才可能學習到正確的事,你付出的愛才可能真正的被傳遞與接收。
在第二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常常用大人的濾鏡來看孩子,在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模範,以為孩子學一次就會,聽一次就懂,無法忍受孩子會犯錯、會吵鬧,會發脾氣甚至會頂嘴,這些狀況在只有生養一個孩子的時候特別明顯。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他享有父母的一切照顧,父母自然把所有的期望與想像都投射在他的身上,但孩子跟我們一樣,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更何況他還只是在努力學習與成長的小孩。
在第三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人在教養孩子發現問題後,會去審視自己跟原生家庭之間還沒有解決的課題,因為我們想把孩子教養好,就必須去面對自己生命中還沒有處理好的事情,比方說跟父母和手足的關係,還有相處模式。如果沒有透過覺察與改變,我們會很自然地復刻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直接就套用在對待我們的孩子身上,但這樣卻不一定正確。
教養就像是面對自己生命的鏡子,我們在看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之後,會發現他說的話、做的事,怎麼都跟我們這麼像﹖這樣的發現,會讓我們對教養的態度更慎重,更謹言慎行。同時,發現生養孩子的不容易之後,會讓我們回過頭感謝父母當初的養育之恩,並藉機修補之前親情有漏洞或缺損之處。
教養雖然很累、很辛苦,但也是我們審視自己人生的時機。我們可以透過閱讀,透過跟有經驗的人請教等方式,得到教養的資訊和方法。即便我寫了數年的教養經驗分享,孩子也十幾歲了,我還是不停吸收教育教養的現代新知,希望給孩子和讀者提供更適合的協助,也希望把自己的生命活出精采,給孩子做好榜樣。
為人父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覺醒中,找回失去的自己,慢慢變圓滿與睿智,這需要我們持續保持學習。
#感謝孩子,讓我學會如何成為好父母。
我們把孩子從子宮中擠壓而出生,孩子卻把我們擠入自我成熟的陣痛之中,因為我們要給孩子做示範,所以要不停學習與優化自己。看著是我們在教養孩子,但孩子帶給我們的反饋和省思,其實遠比我們付出的多。
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你才不會覺得自己在付出中,一直在被虛耗與掏空。
保持覺察與調整,協助孩子完成階段性的需求與成長,當孩子愈長大,父母也愈成熟,生活就會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蜜與和樂。
延伸閱讀:《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