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她的神話粵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她的神話粵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她的神話粵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她的神話粵語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盧斯達:如何評價吳孟達在香港文化系譜的地位?】 香港政治局勢惡劣,市民精神壓力巨大,但沒有短期可見出路,任何問題都可以引起精神火藥庫的火花。例如吳孟達逝世,如何評價?認真深入回答,其實亦是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整理國故。如何看待過去的遺產,是介定和建立群體意識的重要步驟,也是不斷會出現的問題。 清...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由北見市往層雲峽的39國道路上,在道路準備進入山區之前,會先經過一個道之驛站(休息區),那裏設有一座聲稱是世界最大的音樂鐘,每小時整點都會有玩偶走出來配合音樂的節奏搖頭擺動,若有時間經過時可以在此小歇片刻。看完時計塔,可到後方的土產販賣部果夢林の館逛逛,館內除了一般常見的當地農特產品及紀念品外,還有...

她的神話粵語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27 19:19:49

【《魂遊記》的四個密碼 】 _ 傳統就係老套? _ 始於清末,源自廣東省珠三角的傳統說唱音樂「南音」,跟香港獨有、70年代中後期逐漸興盛的「粵語流行曲」,是屬於兩個不同年代的流行文化產物,風格南轅北轍,無論歌詞內容和聽眾年齡層都相差萬丈遠,但綽號「萬能泰斗」的粵劇名伶阮兆輝深信並非如此,決定擔當跨代...

她的神話粵語 在 Yiu Fai Chow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09 00:28:34

#Repost @unethical_cantopop with @make_repost ・・・ 〈燈塔〉 . 燈塔,能在黑夜中為船隻領航。而愛情,也彷如燈塔,領我到彼方,至於彼岸有甚麼風景,則無人知曉。 . 燈塔由麥浚龍主唱,周耀輝填詞,收錄於 《Words of Silence》。 . 乘一隻...

她的神話粵語 在 Mag Lam 林欣彤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2 09:05:05

我很感恩 我很驕傲 香港有這樣的樂迷 年度我最愛的hashtag: #有粵語歌就不會世界末日 #年粵日 #Repost @daybyday_cantonpop with @repostapp ・・・ 你有試過採摘懸崖上的花嗎? 「愛情是一種生長在懸崖邊緣的花朵,要摘它就要有勇氣,勇氣不是積存回來的...

  • 她的神話粵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5 14:10:36
    有 69 人按讚

    【盧斯達:如何評價吳孟達在香港文化系譜的地位?】

    香港政治局勢惡劣,市民精神壓力巨大,但沒有短期可見出路,任何問題都可以引起精神火藥庫的火花。例如吳孟達逝世,如何評價?認真深入回答,其實亦是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整理國故。如何看待過去的遺產,是介定和建立群體意識的重要步驟,也是不斷會出現的問題。

    清末志士面對烈強壓迫、政府腐敗,也要重新看待滿清遺產,例如多民族帝國的現況,於是有排滿革命和五族共和兩條路線;例如 2000 年帝制,於是有君主立憲和共和革命兩條路線。30 年代起日軍攻打整個東亞,中國面臨亡國,錢穆便寫了充滿愛國主義的《國史大綱》。至於吳孟達,他在近代香港的普及文化,有重要身影,但後期到了中國投資和拍戲,已經鮮有現物香港文化現場,而且晚年也在微博上護旗,表達愛國愛黨之情。此一死,有人懷念,但也有人一往無前,批評吳孟達投共投中,應該春秋筆法善善惡惡,不能含混。

    爭論一起,自然也有人討論其中的標準不一。例如遊戲直播界的達哥,其實只是對香港當時的事情多少沉默,就受到黃絲網民巨大壓力,但吳孟達在社交網絡墨落無悔,「罪證確鑿」,為何又得到春風化雨的溫情懷念。那麼備受賤視的楊千樺又是否要「平反」呢?雖然行頭不同,但楊千樺的歌和戲,也算是膾炙人口於一時,只是跟習近平握了一下手,就遭追殺至今,是否用刑過烈?

    「吳孟達問題」難答,在於他的能量巨大,而當年的香港電影經過不斷重播,當年的香港又是黃金時期,對於香港乃至東亞各國的影響力,已形成一種超越理性的 nostalgia。然而「人死為大」並沒有思考深度,只是一個教條,並非吳孟達死了就不能批評,否則中文不會有「蓋棺定論」一詞。

    對於 90 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我們在 2000 年代剛剛「有性」 (《少林足球》已經是差不多最後一套),品味的真正構成和凝固則在更後期,對吳孟達的記憶,可能都是在「道地星期日影院」後設地重構的。他的表演固然出色,但他對當下香港來說的確已是故人。事情跟上一代和新一代之前爭論許冠傑的地位一樣。事實上不論是許冠傑還是吳孟達,其人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他們和香港的關係。如果香港有一個系譜和宗廟,他們放在甚麼位置,這才是跟我們切身有關。

    大部份人一生都是好壞兼有,但如果他們的成就特別大,後世就會面臨如何詮釋的困境。說到底,我們爭論的是一種對吳孟達的史觀問題。他的歷史已經大致明白了,我們對他的歷史卻是未水落石出的。

    基本事實,是吳孟達有份一齊製造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他和很多人一樣,是香港的文化資本;但也跟很多人一樣,他晚年已經離開香港到中國發展。我們不必像老文青和鄉愿一樣信奉人死為大、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或者以自己一己好惡出發,我們不妨擁抱這股席捲香港的本位意識,確信吳的功業和罪惡都是證據確鑿,兩者皆是真實。然而當你將香港視為一個辯證的實體,也就會明白事物的發展階段,同一件事會映照出不同差異。在這個對立又統一的「香港故事」之中,有善人也有惡人,也有善者變惡,也有惡者變善。即使是惡人,也是歷史的一個進程。

    我們都在父祖輩的罪孽之中誕生,例如中國文化,例如民主回歸,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不同意但也要一併承受。對吳本人的政治立場不需要全盤接受,也可以認可他對歷史的貢獻;討厭吳但也可以表揚他的藝術成就,褒揚卻不代表你全盤認同。褒貶其實都有辯證的成份。

    就像跟希特拉過從甚密的德國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 (Leni Riefenstahl) ,她有著可堪進入人類遺產的藝術成就。她的《意志的勝利》令我感動不已,感嘆人類可以達到如此的技法和成就,但那感動不代表你認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

    吳在微博上認中,我們不可能干涉他人的身份認同。畢竟所謂想像的共同體,其實真係想像,也是自由的。我對他也沒有研究,不知道他內心世界,但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東西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之中。正如瑞士也深受外國文化影響,有德語有法語,並不妨礙瑞士自己有一個傳統。中大先賢、南來文人也是中國人,但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中。只要我們不把他們當作需要全盤認同的偶像,有自己的史觀,有強烈的意志和主體意識,他們也只是歷史的一部份。

    甚至我們的傳統中都一定有邪惡的事物。九龍城寨、黑社會、五億探長等等,都是我們的陰影,但經時間無限的洗刷之後,也成了一個景觀。中共視之前的 2000 年為封建社會,固然有歷史學的疑點 (因為封建制度起碼早在劉邦和漢武帝的時代已經被放逐,晉朝有短暫復興但不得善終),現在講到 5000 年文明史,其實也是挪用的,但這就是意志力的體現。沒有「封建」,就沒有破脫封建的偉大。子的合法性,在於他洗脫贖還了父祖的罪孽。歷史都是神話,甚至宗教。耶穌為甚麼偉大,因為他為人類贖回了父祖輩即阿當的罪孽。沒有舊的,變不出新的。

    所以對過去的事,劃出一個範圍,有範圍之內,都是遵從「批判 — 團結 — 批判 — 團結」的節奏,雖然批判,但也都是「我們的」。共同體是想像的,也是無中生有的,少不免要挪用別人的現成材料。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戲劇也是我們的,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事物。

    這就令人想到張保仔(1786-1822)。之前我們都在慶祝香港開埤 180 周年,其實香港的時間系譜可以劃得更大。 張保仔是廣東歷史人物還是香港歷史人物呢?這也是辯證的。弔詭的地方就是,張保仔死的時候,香港還應該是新安寶安的一部份,還未有「香港」此一獨立概念,但有了香港,就可以追認張保安是香港的英雄先驅。他代表的是「海洋中國」,靠自己在遠洋東南亞的民間商業網絡,就自給自足,與清廷對立,完全表達了如何實行「山高皇帝遠」。

    香港不是也有遷界令實行後的廢墟和人道災難嗎?這就是香港受大陸波及和殘害的歷史隱喻,而這事也一再輪迴。張的海盜集團卻根本不在陸地,他代表了海盜信奉的自由精神。他的最後一戰據說是在赤鱲角海面。雖然他最後兵敗,接受了清廷招安,這一轉折,我們可以視為失節,但失節也是「我們的」。就像香港的政治運動,有離開的前人,有後來者加入,有人堅持有人轉變,不會永遠是同一班人走下去。

    好的必須學起來,中共評價自己的歷史人物,也是無限而狡黠的兼容。網民參考他們的歷史點評學,也照法泡製了一個戲仿,我覺得很有深度,如下:

    //「XXX 是偉大的電影工作者,是偉大的喜劇表演家、藝術家和實踐家,雖然晚年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則『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我們的回憶和香港電影品牌的創立和發展,為香港推廣粵語文化的成效,為香港觀眾、台灣觀眾和海外華人觀眾共同文化的締造和香港台灣演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永遠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虛擬文件《關於 2019 以來某些藝人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佚名,202x //

    這不只是中共,連日本都是如此。19 世紀末,隨著培里叩關,日本分裂為改革派和守舊派、倒幕派和親幕派,於是後來便有了新撰組此一幕府招請的武裝力量。後來新撰組戰敗,幕府也解散,日本組成了明治新政府,隨著維新而成為列強之一。如此看來親幕派便是站了在「歷史錯誤的一邊」,但日本人對自己的想像共同體非常「有愛」,二戰以後逐漸多人歌頌新撰組,視為忠義之士,為當中的很多武士立傳。不論成敗,都是日本歷史的一部份。

    俊美而虛弱但劍術高超的沖田總司、為幕府在北海道死戰到最後一刻的土方歲三等等,這些與「正史」未必一樣的形象,現在都成為了現代日本膾炙人口的文化之一,不讓「站在歷史正確一方」的坂本龍馬一方專美。有正有反有合,完成了屬於日本自身的文化辯證。

    對於作為表演家的吳孟達,也是如此。他是親中的,但「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 她的神話粵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05 14:10:30
    有 89 人按讚

    【盧斯達:如何評價吳孟達在香港文化系譜的地位?】

    香港政治局勢惡劣,市民精神壓力巨大,但沒有短期可見出路,任何問題都可以引起精神火藥庫的火花。例如吳孟達逝世,如何評價?認真深入回答,其實亦是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整理國故。如何看待過去的遺產,是介定和建立群體意識的重要步驟,也是不斷會出現的問題。

    清末志士面對烈強壓迫、政府腐敗,也要重新看待滿清遺產,例如多民族帝國的現況,於是有排滿革命和五族共和兩條路線;例如 2000 年帝制,於是有君主立憲和共和革命兩條路線。30 年代起日軍攻打整個東亞,中國面臨亡國,錢穆便寫了充滿愛國主義的《國史大綱》。至於吳孟達,他在近代香港的普及文化,有重要身影,但後期到了中國投資和拍戲,已經鮮有現物香港文化現場,而且晚年也在微博上護旗,表達愛國愛黨之情。此一死,有人懷念,但也有人一往無前,批評吳孟達投共投中,應該春秋筆法善善惡惡,不能含混。

    爭論一起,自然也有人討論其中的標準不一。例如遊戲直播界的達哥,其實只是對香港當時的事情多少沉默,就受到黃絲網民巨大壓力,但吳孟達在社交網絡墨落無悔,「罪證確鑿」,為何又得到春風化雨的溫情懷念。那麼備受賤視的楊千樺又是否要「平反」呢?雖然行頭不同,但楊千樺的歌和戲,也算是膾炙人口於一時,只是跟習近平握了一下手,就遭追殺至今,是否用刑過烈?

    「吳孟達問題」難答,在於他的能量巨大,而當年的香港電影經過不斷重播,當年的香港又是黃金時期,對於香港乃至東亞各國的影響力,已形成一種超越理性的 nostalgia。然而「人死為大」並沒有思考深度,只是一個教條,並非吳孟達死了就不能批評,否則中文不會有「蓋棺定論」一詞。

    對於 90 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我們在 2000 年代剛剛「有性」 (《少林足球》已經是差不多最後一套),品味的真正構成和凝固則在更後期,對吳孟達的記憶,可能都是在「道地星期日影院」後設地重構的。他的表演固然出色,但他對當下香港來說的確已是故人。事情跟上一代和新一代之前爭論許冠傑的地位一樣。事實上不論是許冠傑還是吳孟達,其人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他們和香港的關係。如果香港有一個系譜和宗廟,他們放在甚麼位置,這才是跟我們切身有關。

    大部份人一生都是好壞兼有,但如果他們的成就特別大,後世就會面臨如何詮釋的困境。說到底,我們爭論的是一種對吳孟達的史觀問題。他的歷史已經大致明白了,我們對他的歷史卻是未水落石出的。

    基本事實,是吳孟達有份一齊製造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他和很多人一樣,是香港的文化資本;但也跟很多人一樣,他晚年已經離開香港到中國發展。我們不必像老文青和鄉愿一樣信奉人死為大、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或者以自己一己好惡出發,我們不妨擁抱這股席捲香港的本位意識,確信吳的功業和罪惡都是證據確鑿,兩者皆是真實。然而當你將香港視為一個辯證的實體,也就會明白事物的發展階段,同一件事會映照出不同差異。在這個對立又統一的「香港故事」之中,有善人也有惡人,也有善者變惡,也有惡者變善。即使是惡人,也是歷史的一個進程。

    我們都在父祖輩的罪孽之中誕生,例如中國文化,例如民主回歸,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不同意但也要一併承受。對吳本人的政治立場不需要全盤接受,也可以認可他對歷史的貢獻;討厭吳但也可以表揚他的藝術成就,褒揚卻不代表你全盤認同。褒貶其實都有辯證的成份。

    就像跟希特拉過從甚密的德國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 (Leni Riefenstahl) ,她有著可堪進入人類遺產的藝術成就。她的《意志的勝利》令我感動不已,感嘆人類可以達到如此的技法和成就,但那感動不代表你認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

    吳在微博上認中,我們不可能干涉他人的身份認同。畢竟所謂想像的共同體,其實真係想像,也是自由的。我對他也沒有研究,不知道他內心世界,但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東西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之中。正如瑞士也深受外國文化影響,有德語有法語,並不妨礙瑞士自己有一個傳統。中大先賢、南來文人也是中國人,但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中。只要我們不把他們當作需要全盤認同的偶像,有自己的史觀,有強烈的意志和主體意識,他們也只是歷史的一部份。

    甚至我們的傳統中都一定有邪惡的事物。九龍城寨、黑社會、五億探長等等,都是我們的陰影,但經時間無限的洗刷之後,也成了一個景觀。中共視之前的 2000 年為封建社會,固然有歷史學的疑點 (因為封建制度起碼早在劉邦和漢武帝的時代已經被放逐,晉朝有短暫復興但不得善終),現在講到 5000 年文明史,其實也是挪用的,但這就是意志力的體現。沒有「封建」,就沒有破脫封建的偉大。子的合法性,在於他洗脫贖還了父祖的罪孽。歷史都是神話,甚至宗教。耶穌為甚麼偉大,因為他為人類贖回了父祖輩即阿當的罪孽。沒有舊的,變不出新的。

    所以對過去的事,劃出一個範圍,有範圍之內,都是遵從「批判 — 團結 — 批判 — 團結」的節奏,雖然批判,但也都是「我們的」。共同體是想像的,也是無中生有的,少不免要挪用別人的現成材料。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戲劇也是我們的,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事物。

    這就令人想到張保仔(1786-1822)。之前我們都在慶祝香港開埤 180 周年,其實香港的時間系譜可以劃得更大。 張保仔是廣東歷史人物還是香港歷史人物呢?這也是辯證的。弔詭的地方就是,張保仔死的時候,香港還應該是新安寶安的一部份,還未有「香港」此一獨立概念,但有了香港,就可以追認張保安是香港的英雄先驅。他代表的是「海洋中國」,靠自己在遠洋東南亞的民間商業網絡,就自給自足,與清廷對立,完全表達了如何實行「山高皇帝遠」。

    香港不是也有遷界令實行後的廢墟和人道災難嗎?這就是香港受大陸波及和殘害的歷史隱喻,而這事也一再輪迴。張的海盜集團卻根本不在陸地,他代表了海盜信奉的自由精神。他的最後一戰據說是在赤鱲角海面。雖然他最後兵敗,接受了清廷招安,這一轉折,我們可以視為失節,但失節也是「我們的」。就像香港的政治運動,有離開的前人,有後來者加入,有人堅持有人轉變,不會永遠是同一班人走下去。

    好的必須學起來,中共評價自己的歷史人物,也是無限而狡黠的兼容。網民參考他們的歷史點評學,也照法泡製了一個戲仿,我覺得很有深度,如下:

    //「XXX 是偉大的電影工作者,是偉大的喜劇表演家、藝術家和實踐家,雖然晚年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則『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我們的回憶和香港電影品牌的創立和發展,為香港推廣粵語文化的成效,為香港觀眾、台灣觀眾和海外華人觀眾共同文化的締造和香港台灣演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永遠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虛擬文件《關於 2019 以來某些藝人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佚名,202x //

    這不只是中共,連日本都是如此。19 世紀末,隨著培里叩關,日本分裂為改革派和守舊派、倒幕派和親幕派,於是後來便有了新撰組此一幕府招請的武裝力量。後來新撰組戰敗,幕府也解散,日本組成了明治新政府,隨著維新而成為列強之一。如此看來親幕派便是站了在「歷史錯誤的一邊」,但日本人對自己的想像共同體非常「有愛」,二戰以後逐漸多人歌頌新撰組,視為忠義之士,為當中的很多武士立傳。不論成敗,都是日本歷史的一部份。

    俊美而虛弱但劍術高超的沖田總司、為幕府在北海道死戰到最後一刻的土方歲三等等,這些與「正史」未必一樣的形象,現在都成為了現代日本膾炙人口的文化之一,不讓「站在歷史正確一方」的坂本龍馬一方專美。有正有反有合,完成了屬於日本自身的文化辯證。

    對於作為表演家的吳孟達,也是如此。他是親中的,但「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 她的神話粵語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08 12:53:33
    有 102 人按讚


    讀《#李香蘭與原節子》

    「不知道你對日本老電影有興趣嗎?」當書商這麼問時,心中莫名感到慚愧,關於喜愛日本電影卻苦於沒有機會,能走入老電影的世界。在這裡,寫了諸多蒼井優、安藤櫻、廣瀨鈴等,為日本電影留下各式「面貌」的女演員,直到看了四方田犬彥所著的《李香蘭與原節子》後,才發現所謂的演員面貌、形象乃至於神話,都只是電影與時事下的符號。

    「你還記得紀子當時回她岳母什麼嗎?」在本季紀念阪神大地震25週年的日劇《療愈心中的傷口》第一集中,尾野真千子向一旁的柄本佑搭話,只因電車通過的聲音,蓋過原節子在《東京物語》的台詞。隔天兩人再次於戲院相遇,只因「我還是很在意,那句沒有聽到的台詞。」

    有人說原節子不是千面女郎的演技派,但她僅需一部《東京物語》。與原節子生於不同世代的我們來說,對於她的印象,是小津安二郎電影中傾國傾城的微笑,是值得反覆觀看多次,也想聽清楚她說了些什麼的偏執,以及日本民主主義旗手,與傳統貞潔美德的象徵。

    然而,卻鮮少人提及,原節子宣揚軍國主義與反猶太主義,以及被稱呼為花瓶演員的過往。


    與之相反的,是李香蘭。首次認識這個名字,是在港片《國產凌凌漆》中,周星馳所自彈自唱,名為「李香蘭」的粵語歌,而袁詠儀飾演的則是「漢奸」李香蘭的女兒。如果你搜尋李香蘭這個名字,在諸多內容農場的中國網站中,李香蘭脫離不了漢奸二字,以及欺騙中國人、企圖掩飾日本罪行等藝術以外的批判。當年一首「夜來香」也從原唱,成為鄧麗君的招牌歌曲。

    生在中國土地、身有日本血統,卻被電影公司「滿映」當作教化支那人的演員。當後人只記得她的傳奇「中國」生涯,卻僅片面地描述她的處境而非心境,以及改名為山口淑子、闖蕩美國好萊塢的事蹟,息影後從政,積極投入正視日本戰爭責任、隨軍慰安婦問題與巴基斯坦解放戰爭的過往。

    在電影的世界,原節子與李香蘭都被當作「政治」下的工具。工具與魁儡不同的是,工具即便有自我意志,仍舊只能被趕著上架。當你以為在《李香蘭與原節子》一書中,能看到的是兩位演員的一生,最後才發現這是一本「電影永遠不會只歸電影」的事實,一如原節子曾說,「終戰之前,我正在拍攝明治時代攻擊英美的故事。本以為戰敗後電影可能會停拍,沒想到公司認為只要把擊潰英美這部分顛倒,重拍成崇拜英美就行了,決定繼續拍攝後讓我很驚訝,沒想到以八月十五日這一天為界,竟可這麼巧妙地轉換,假如作品不過如此,我不禁想『電影到底是什麼』。」

    現今日本人心中的原節子神話與李香蘭神話,無論內容或者存在型態都完全不同。一如書中所說,

    「她們接受積極涉及與殖民主義、戰爭佔領等事件的主角,藉此建構起自己的神話,與法西斯主義東方主義以及性別政治問題密切相關。」


    所謂的「形象」基本上都是被塑造而出,套用現今日本演藝圈也是如此,因為演出的角色與作品而劃上等號、定型。而在早年沒有網路、電視尚未普及的時代,神話之所以為神話,來自於遙不可及下的神秘感。

    李香蘭與原節子的存在,也象徵著「性別」的符號與政治語言。黑澤明的《我於青春無悔》,一改原節子的端莊賢淑千金形象,而是一名不滿國家主義的貧農,本片卻遭影評們的無情評價,對此導演只表示,「我想描寫一個貫徹自我的女人。我想,討厭這個設定的人,假如我把主角換成男人,他們應該會閉嘴或者表示讚賞吧。」

    李香蘭的代表作《支那之夜》,乃至於好萊塢的日本形象,「侵略者永遠是以男性角色出現,接受者則以女性表現。他們不會暴力對待女性而是以教化的形式成為教育者。日本人在中國人面前表現優良模範,將中國人從混亂和野蠻中救出,讓他們可以和自己一起沐浴在相同次元的文明秩序恩惠下。」


    現今日本演藝圈已沒有絕對的「對立」關係,演員們不再是某種類型電影的定型,加上電視與網路的興起,類似於李香蘭與原節子的互補,似乎也難再有其二。

    「李香蘭具備原節子所沒有的,是誘人的媚態以及音樂帶來的陶醉之美、東亞式恭順和精彩轉變。對人生和世界懷抱無窮好奇心,同時對於變身也有極具野心的慾望。她飾演的角色,也總是獨立於家庭、學校系統的故事以外。是不需要依賴家人有能力自立生活的女性,以及被調教者。

    原節子有而李香蘭缺少的,是神聖氣質、靚定的身體,歐洲式的不寬容,對教育的熱情。基本教義式的態度和不喜與他人接觸的特質。是教育者,位居高處俯身對身居低處的女孩,投以慈愛微笑的形象。」

    讀《李香蘭與原節子》,是即便對於兩人一無所知的讀者,也能享受其中的滿滿知識量,之於想研究的人來說,更是一部論文、史詩等級的工具書。


    博客來限時專案 http://bit.ly/2UBKsXo
    讀冊生活 http://bit.ly/2OS4WHJ
    誠品網路書店 http://bit.ly/39mzk4J

  • 她的神話粵語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7-07 08:00:00

    由北見市往層雲峽的39國道路上,在道路準備進入山區之前,會先經過一個道之驛站(休息區),那裏設有一座聲稱是世界最大的音樂鐘,每小時整點都會有玩偶走出來配合音樂的節奏搖頭擺動,若有時間經過時可以在此小歇片刻。看完時計塔,可到後方的土產販賣部果夢林の館逛逛,館內除了一般常見的當地農特產品及紀念品外,還有不少木製工藝及木製日常用品販賣,並提供木製品DIY體驗區、及木造大型兒童遊樂設施。木製品的數量非常多、種類也很多樣,細細逛可以看很久,也有一些值得買的木製品及紀念品。果夢林の館的隔壁是山の水族館,要收費的。
    北狐牧場位於日本北海道北見市留邊蘂町花丘地區,是一個以狐為主題的動物園,於1983年開始營運,由狐狸公司(株式会社 フォックス)經營。由於在週邊有大量野生狐,使得狐成為北海道的觀光特色。牧場位於溫根湯溫泉旁,總面積60,000平方公尺,週邊以護欄網圍住,約60隻以上的狐狸在園內以野生方式生活。入園旅客可以沿著步道觀察園區內狐狸的生態。中國文化的 「狐狸」可是罪大惡極、形象負面的大壞蛋。但日本剛好相反, 除了這個傳說之中從中國來的神話動物: 白面金毛九尾狐(はくめんこんもうきゅうびのきつね)! 相傳狐狸的尾巴是用來儲存靈氣的地方,當狐狸吸收了足夠的靈氣,尾巴就會一分為二,到最終分裂變成為九條尾巴。當狐狸擁有九條尾巴之後,就會有不死之身。這條九尾狐化身中國的妲己、褒姒後, 東渡日本, 在平安時代末期化身絕世美女 「玉藻前」, 成為鳥羽上皇的寵姬,她不但害死了天皇, 還變了大妖怪, 成為江戶時代歌舞伎的日本的三大惡妖怪之一, 連近代日本的電子遊戲中也經常看到她的詭秘身影。

  • 她的神話粵語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1-21 08:00:00

    裕勳齡是德齡格格的哥哥,他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出身,優雅英俊的氣質被選入宮中成為慈禧的御用攝影師,慈禧的很多傳世照片都是出自他手。他也可稱得上是大清皇宮的首位攝影師。容齡當年想出主意,讓裕勛齡先給自己兩個妹妹和別的宮眷先拍了一批照片送呈慈禧鑒閱,試一試她的反應。果然慈禧看了十分高興,並且預頒赦旨,即使裕勛齡給她拍的照不滿意,也可不加罪責,這樣勛齡才能在清宮為慈禧、光緒等皇室成員連續拍下眾多的相片。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佔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香山、玉泉山設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來卻荒廢了。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並將「瓮山」之名改回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為宮廷養馬的草料場,有罪太監被發配至此鍘草。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則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並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瓮山,並將瓮山改名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園建成,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佈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間(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后「還政」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挪用海軍經費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兩年後修復。清帝遜位後,頤和園成為清室私產,民國三年(1914年)始對外售票開放。民國十三年(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頤和園被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 她的神話粵語 在 XMEN330 身心靈學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6-24 23:11:06

    連結守護天使 指導靈 粵語 冥想
    我們從未孤單獨行,人生道路上一直有充滿智慧和愛的指導靈佑助着我們。個人的指導靈也被傳統地稱為守護天使。人們常常認為與指導靈溝通很難,只有在深度冥想的狀態下才能做到這一點,事實並非如此,敞開心靈放下各種評判和恐懼才是連接指導靈的必要條件。

    個人的指導靈(守護天使)
    個人的指導靈是意願引導我們一生的高靈。通常而言,他們曾經是我們在某一生中的朋友或家人。他們深愛我們,從不評判我們,當我們覺察到他們的存在時,會立刻感受到他們的友誼和支持。

    一般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的指導靈。如何與指導靈建立連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相信他們的存在。如果不相信這一點,我們就將自己屏蔽起來,指導靈也就很難接近我們。信任是通往佑助和愛的橋樑。

    運用想像力是與指導靈建立溝通的一個好方法。不要怯於想像誰是你的指導靈以及他的形象。指導靈本是無形無相的。各種固定的形式屬於這個世界,並不適於指導靈所在的次元。一個指導靈可以採用任何形象——雖然他/她的能量本質沒有任何改變。通過想像,你可以為自己提供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形式,指導靈也可以通過採用這一形式與你建立連接。形式只是一個工具。

    下面的冥想練習能夠幫助你增強信任並與指導靈建立連接。想像你身處美麗的大自然中:林間的一片空地、遼闊的沙灘或水波瀲灧的湖邊。選擇一個安靜自在的地方,一個你感到安全的地方。想像你的指導靈就在那裡賦予你的指導靈一個形象。他可以是睿智的老者、美麗的精靈、一位天使、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或者任何你喜歡的形象。你可以隨意選擇指導靈的形象,只要這一形象使你聯想到愛與智慧就好。

    然後你在心中與這一形象默默地溝通。最初這還只是想像,漸漸地,你發現這已經不只是想像。某些出乎意料的字句開始出現在你的腦海,你的想像開始變得越來越真實,這就是說,指導靈正在不斷地將他更多的能量和個性化注入這一形象。

    他正在運用你所選擇的形象與你進行溝通。也可以說他‘接管’了這一形象。有時你也會看到這一形象開始發生變化,因為指導靈的能量已經入駐其中。


    真正的指導靈所給你的答案總有下述兩個特徵:
    充滿了愛和溫暖,你知道它是真心關愛你的朋友;從不具強迫性,你擁有完全的自由;真正的指導靈從不逼迫他人,如果我們需要安靜地獨處,他也絶不會打擾我們。

    你的高我
    上述指導靈的目的就是幫助你與你的‘高我’或靈魂建立連接。我們如此深陷於物質實相,以至於我們忘記了真正的自己—我們的靈魂。指導靈試圖幫助你與內在的力量——深層的靈感、直覺和內在覺知建立連接。你自己最知道什麼對你最有益。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指導靈正是想引導你走向內在,他們希望幫助你與自己建立直接的連接並相信你可以於內在找到所需的一切。

    要想與“高我”建立連接就要改變意識的聚焦。一旦你開始關注正面積極的事物,學會信任和寬容,就能夠更容易地與內在的智慧建立連接,這樣你的“意識大廈”就有了堅實的地基。指導靈一直想要幫助你找到堅實的地基,從而能夠運用自身的力量來感受什麼對你最有益。

    通過指導靈的幫助你能夠與你的“高我”建立連接。與“高我”建立連接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籍由內在愛侶。你的內在愛侶是你的一部分。在地球上,你生活於二元實相中,是一位女性或者男性。而你的靈魂則是雙性的,是男性能量和女性能量的統一體。內在愛侶則是填補你、使你變得完整的那個靈魂面向。對於一個男性來說,這就是他的內在女性;而對於女性而言,則是她的內在男性。

    與個人指導靈建立連接的方法也同樣適用於與高我建立連接。你可以想像你們相會於一個美麗的花園,你可以自由地運用想像力描繪愛侶的形象。你也可以想像你們正在一起翩翩起舞,用內在之眼看一看共舞的你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如何。任想像馳騁,你會發現,你的內在愛侶會逐漸變成一個獨立的角色,並幫你看到如何在生活中創造更好的平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