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她很漂亮美國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她很漂亮美國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她很漂亮美國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她很漂亮美國版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張國耀 Chong Kok Yew Photograph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分享就有機會! 【#免費門票:台灣限定《#情攝大師》電影有獎活動】 著名時尚攝影師 #HelmutNewton 紀錄片《情攝大師》將於12月初在台灣上映, #前景娛樂 聯同本專頁向身處 台灣的讀者帶來有獎活動,送出免費特映場電影門票!(#詳情參看文末) 今年是德國猶太籍攝影師 #漢姆特紐頓 ...

  • 她很漂亮美國版 在 張國耀 Chong Kok Yew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27 14:08:05
    有 6 人按讚

    有分享就有機會!

    【#免費門票:台灣限定《#情攝大師》電影有獎活動】

    著名時尚攝影師 #HelmutNewton 紀錄片《情攝大師》將於12月初在台灣上映, #前景娛樂 聯同本專頁向身處 台灣的讀者帶來有獎活動,送出免費特映場電影門票!(#詳情參看文末)

    今年是德國猶太籍攝影師 #漢姆特紐頓 100歲冥誕紀念,這位充滿爭議性的時尚攝影師,60多年攝影生涯中,曾為多本國際時尚雜誌拍攝,帶領時裝攝影的潮流,亦引來女性主義和性別平權運動者的猛烈抨擊。

    「攝影界有兩句髒話,一是『藝術』,二是『好品味』」Newton說:「我喜歡粗俗(vulgarity)。我對壞品味非常著迷,它比所謂的好品味更令人興奮,這無非是一種標準化看待事物的方式。好口味是反時尚,反照片,反女生,反色情的!」

    在今天政治正確和 #MeToo 的年代,我們該如何看待Newton的照片?導演 #GeroVonBoehm 在紀錄片中邀請了多位與他共事過的女星、模特兒和時尚圈重要人物現身說法。

    ——————————————————————

    《穿Prada的惡魔》角色藍本如何看Newton?

    受訪人物包括:《 #穿Prada的惡魔 》小說和電影角色藍本、美國版《VOGUE》總編輯Anna Wintour,80年代名模、歌手、演員、《 #007雷霆殺機 》龐德女郎Grace Jones,有「 #真人芭比娃娃 」之稱、由老佛爺Karl Lagerfeld提拔名模Claudia Schiffer。

    由模特兒轉型成演員、拍攝 #DavidLynch 經典電影《藍絲絨》(Blue Velvet)的女星Isabella Rossellini,以及曾拍攝《星塵往事》、《池畔謀殺案》等過100部電影的女星Charlotte Rampling等,逐一回應種種爭議,訴說照片背後故事。

    導演 Von Boehm曾奪得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世界金牌獎」,本身是一位作家、記者,也是Newton相交多年的好友,他取得Helmut Newton Foundation授權使用從未公開過的影片、錄音和獨家素材,還有Newton妻子攝他的家庭錄像,來紀念這位攝影師傳奇的一生。

    ——————————————————————
    怪癖之王挑戰女性刻板印象?

    「我愛女性,勝過其他任何事物。」Newton在片中宣稱,否認作品物化女性的指控。

    「一堆厭女的男人都會這樣說。」著名的作家、評論人、女性主義者 #蘇珊桑塔格 ( #SusanSontag )反駁指:「主人都會愛慕他的奴隸。」雖然,她沒有在著名的評論集《 #論攝影》( #OnPhotography )談及Newton的照片,但她在法國一個談話節目中指,儘管Newton是個友善的人,可是「作為一位女性,你的照片讓我感到非常 #貶抑女性 ( #misogynist )。」

    Newton以拍攝性感而形象強勢的女性黑白影像見稱,他的照片介乎在時尚攝影和情色攝影之間。一方面,相中都是身材高䠷、衣著暴露、具情色暗示的年輕女性;另一方面,這些女性看起來具有自信和力量,挑戰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有別於從前廣告攝影,著力拍攝貌美的女性穿上漂亮的時裝,Newton打破了這個規舉,照片更進一步在顯示出財富、慾望和一種令旁人稱羨的生活方式,開創出新的廣告攝影潮流。70年代起,他的拍攝主題更經常加入戀物、暴力、SM等禁忌的元素,作品經常受到社運團體及時尚圈的批評,更令他獲得「 #怪癖之王」( #KingofKink )的稱號。

    ——————————————————————
    照片物化女性還是讓女性充權?

    例如他會讓女性與一隻看來具侵略性的狗隻一起拍攝、在女孩旁邊加上利刀等危險用品,相反,在他的照片中,男性「就像帽子或鞋一樣的配件」,常常成為可有可無的元素。其中一張照片,一位手上帶有 Bulgari 鑽石的女士用力把烤雞撕開,照片惹怒了這家奢華珠寶品牌,威脅要停止在法國版《Vogue》登廣告。另一張為《Stern》雜誌拍攝女星Grace Jones封面廣告照片,Jones赤裸對鏡頭微笑,雙腳被鎖起,則被在Alice Schwarzer等女權份子告上法庭。

    另一邊廂,他鏡下的女性卻對照片有自己的見解,德國名模Sylvia Gobbel說:「Helmut給我的感受是強大的能量,我控制整個場面,我不再是隻鹿,而是與獵人平起平坐。」Newton在古典場景拍攝他拍攝女星Charlotte Rampling側身全裸入鏡的照片,也被倫敦 #國家肖像館 (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收藏,足見其作品的藝術水平。

    Newton形容,自己照片展現出女性「勝利」的姿態。「對我來說,肖像攝影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權力和性。性與賦予權力,我想當我為有政治權力、經濟權力和性權力的人拍攝肖像,他們是很不錯的拍攝對象。」

    ——————————————————————
    因德國納粹流亡的前半生經歷

    1920年,Helmut Newton生於德國柏林猶太家庭,父親是鈕扣廠總經理,他在12歲擁有自己的第一部相機 #KodakBrownie ,經常深夜進行實驗性的夜景拍攝。16歲起成為傳奇女攝影師 #Yva 的攝影學徒,開始接觸時裝、肖像和人體攝影,學習了扎實的佈光、攝影技巧和黑房技術,為將來的創作打好了基礎。

    那時候Newton喜愛剪報收集報章上的新聞或狗仔隊拍攝的照片,也喜歡翻揭母親購買的時尚雜誌,為女友拍攝肖像。「在我13歲的時候,希特勒掌握了權力,不久之後,我完全被納粹的美學所包圍。」他瘋狂地愛上攝影和電影,經常溜進電影院觀看電影,例如是蘭妮萊芬斯坦( Leni Riefenstahl )的納粹政治宣傳片《 #意志的勝利 》便令他留下深刻印象,令Newton的照片至今仍會被指控受到納粹美學影響。

    「我成長的時候,如果你在紅燈時過馬路,納粹黨可以把你捉走來到集中營。」1938年,Yva的工作室在納粹壓力下關閉。那年冬天,德國發生 #水晶之夜 ( #Kristallnacht ),納粹黨員襲擊德國全境的猶太人,事件被認為是納粹有組織地屠殺猶太人的開端。後來Yva死於集中營內。

    同年,Newton離開乘火車離開德國,他的父母轉向南美洲,而他來到意大利里雅斯特,再坐船到中國。船未抵達中國時,他已在新加坡下船。幾年間,他曾在《海峽時報》擔任新聞攝影記者,也曾因貧窮而當上女人包養的「高級伴遊」。

    其後,Newton來到澳洲定居,遇到後來的太太、同樣是攝影師的 June Brown(又稱: Alice Springs ),受到妻子鼓勵,兩人一起創作,Newton開始在攝影事業上展露鋒芒。兩人在澳洲生活了10多年,並取得公民身份。1956年,來到倫敦一年後轉到巴黎居住,開始在歐洲的創作生涯,成為《 Vogue 》、《 Elle 》、 《 Playboy 》等刊物的攝影師。

    2004年,Newton在美國三藩市駕駛SUV時出外拍攝時,心臟病發作,高速撞向一幅混凝土牆,送往醫院後失救逝世,終年84歲。

    《情攝大師》這部紀錄片提出提問,「Newton如何影響我們對女性身體的凝視?他照片傳達了甚麼視覺和慾望?照片中的是剛強的女性抑或只是被性化的物品?」或許正好讓我們重新思考,今天藝術對於女性身體的凝視,當中涉入性別政治與權力。

    撰文: #難分

    ——————————————————————

    *參加辦法:
    1.讚好本專頁
    2.在個人臉書帳戶上公開分享此帖文
    3.留言說明想看這套電影的原因
    4.只限身處台灣的讀者
    5.留言最有心思的5位讀者,將有機會獲得特映會門票每位2張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11月28日(六)23:59截止
    開獎時間:11月28日(日)在本文底下公布得獎者名單
    領獎方式:現場領票,本專頁將私訊得獎者留下姓名及電話以供領獎核對

    電影票有限定場次:12/01(二)21:00 @長春國賓廳《情攝大師》特映會

    #時尚攝影 #情色攝影 #HelmutNewtonTheBadandtheBeautiful

  • 她很漂亮美國版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0-17 09:07:35
    有 18 人按讚


    昨晚和老婆連泡兩套電影,第一套是2011年的《我知女人心》,第二套是2000年的《What Women Want》。

    當然2000年的《What Women Want》我已經看了,劉德華和鞏俐主演的《我知女人心》我沒看過,所以我們就選擇了這個重拍 2000年原版的2011年中文版。

    我只能說中文版的故事是一樣的,情節也幾乎一樣,但,卻他媽的把節奏拍得不流暢、又很多很虛偽的對白。

    是的,劉德華和鞏俐都是影帝影后級的人馬,但,讓我覺得超浪費。

    讓我最有印象的虛偽,是鞏俐接管了廣告公司創意總監後,在第一次的會議中,下令同僚們拿一些女性產品回家時,丟了個榮格心理學的 Anima Animus概念,這一幕的處理非常的浮誇,想讓人覺得好像有做功課,但卻用了很幼稚、很膚淺的對白。(華人電影的拋書包,很多都過於重點處理,所以很虛偽。)

    但,整套電影的敗筆是它的節奏,可以說是把所有原版該有的張力和劇情的推動力,全部搞得煙消雲散。

    其中劉德華角色與一個咖啡廳女服務員的感情戲支線,在原版的電影中,女服務員的角色(Marisa Tomei ,新Spiderman的阿姨,也是影后)雖然是個支線角色,但,她那三四幕戲是會讓我們印象深刻。中文版的卻是一不但完全不重要、沒印象、還處理得有點無厘頭。

    Marisa的第一幕的拒絕Mel的邀約,第二幕的矛盾要不要接受Mel的邀約,第三幕的約會完畢後家門前的激吻和要不要邀砲的矛盾、床戲時的不堪和最後高潮滿足到要哭,都是完美!她第四幕戲的分手,那種近似要瘋掉的演繹,演得非常的真實又好笑。

    原版的Mel Gibson 和 Helen Hunt不但很有火花,還有一幕是Helen Hunt開始喜歡上 Mel時,察覺到自己開始看男方的下體而阻止自己不要看,是電影中其中最好笑的部份。

    劉德華和鞏俐這兩個角色,是一點火花都沒有。非常浪費了鞏俐這種明星氣質可以那麼重的大美人,卻只淪落的只能拋出她的經典笑容和那幽幽的皺眉。

    所以電影還不到一半,老婆就問我原版的節奏不會那麼慢吧。

    我就說我很不滿這套電影,所以要用食物來填補這個不滿,就跟她說你繼續看,我去弄個雞蛋配燙菜拌油醋沙拉。

    然後看完了2011年中文版的,馬上看看回2000年的原裝版 《What Women Want》,我開始有聽到老婆的笑聲。是的,原版的有笑聲,中文版的是完全沒有。但,諷刺的是 —— 他們是同一故事情節的電影。

    相隔十年,買下美國版權來重拍,居然會拍出垃圾。

    好萊塢翻拍香港的《無間道》和韓國的《原罪犯》都翻拍得比原版的劇情更緊湊故事更好看。我已經先看了《原罪犯》,但看好萊塢版時,它的結局有修改,會比原版的結局更漂亮和有驚喜。

    #山寨國不一定是山寨得有出息
    #拿了執照山寨卻弄了個很馬虎的次貨
    #原裝版的電影有兩個部份是我課程中的教材
    #一個是在毒辣NLP
    #另一個是在追女班

  • 她很漂亮美國版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1-22 08:00:00
    有 1,326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 Me too在2017年成為全球重要現象 時代雜誌更將“打破沉默的人”選為年度風雲人物 美國直到1970年代才將性騷擾視為歧視 1986年將其列為法律名詞 但多數人仍對職場性騷擾保持沉默 2017年從一名Uber女職員控訴開始 透過社群媒體迅速蔓延至矽谷.好萊塢.新聞媒體與亞洲 許多知名女性都挺身指陳自己所遭受的性侵與騷擾 但法國女星凱撒琳丹尼芙則提醒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避免# me too成為網路公審與媒體私刑】

    1月7號,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在第75屆金球獎頒獎典禮的動人演講,被認為是,全球反性侵,反性騷運動#MeToo(我也是),開花結果的一天。

    「因此我要現在收看的每個女孩子知道,新的一天即將來臨,(掌聲),當那新的一天真正到來,那是因為有許多偉大的女性,當中有很多人今晚就在現場,還有一些相當了不起的男性,一起奮鬥,為的是成為領袖,要帶領我們進入那個新時代,讓永遠不會再有人得說「我也是」,(掌聲),」2018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得主歐普拉。

    這一晚<紐約時報>說,讓更多女性響應#MeToo(我也是),"她們走下心中塵土飛揚的樓梯","勇敢的 來到記憶的地下室"。

    一周後,摘金無數的美國體操協會,多達368名青少年體操選手,控訴遭教練與隊醫性侵案開庭。

    「那時我只有6歲,隊醫納薩爾對我性侵,」幼童性侵受害者史蒂芬。

    「2009年,我的女兒結束了自己生命,因為她再也無法承受痛苦的記憶了,」前美國體操選手受害者母親瑪克韓。

    2016年在里約奧運一人奪得四金,年僅20歲的拜爾斯,更以長文,痛訴自己#MeToo。

    拜爾斯在推特上為文,「"我也是眾多 遭納薩爾性虐待後的生存者","有許多因素 讓我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但我現在知道了 這不是我的錯",」美國體操代表隊金牌得主拜爾斯。

    #MeToo,性騷擾受害者貼文的標籤,從社群網路FB或Twitter上,一路蔓延到各個領域,也從美國蔓延到全球。

    「#MeToo涵蓋了女人男人,各階層的人,而且從知名人士到小人物皆有,」ABC主播。

    #MeToo隨後衍生出,義大利版的#QuellaVoltaChe"那個時候",和法國版的#BalanceTonPorc"揭發那頭豬"。

    <英國金融時報>形容,"2017年 是全球女性反擊之年",追根究柢,#MeToo,其實是一場性騷擾受害者,抗爭四十年的運動。

    40年前,1977年11月<女士雜誌>,性騷擾首度成為媒體封面故事,一只男人的手,伸進女人的襯衫,但封面照片不是真人,只敢用了木偶,但這本雜誌,仍在美國部分地區禁賣。

    兩年後,一位美國女性律師凱瑟琳麥金納(Catharine MacKinnon),根據民權法案,提出"性騷擾等同於歧視",並以此開創性的法律觀點,於1986年,幫助一名多次遭上司性侵的銀行櫃員,<米歇爾文森>,在最高法院贏得性別歧視案,讓"性騷擾等同於歧視",從理論進入法律。

    1991年,安妮塔在電視上,控訴大法官托馬斯性騷擾。

    當時,美國掀起一陣"I Believe"(我相信安妮塔)運動,但安妮塔案後,托馬斯依然被任命為大法官,而寶拉瓊斯控訴總統柯林案,也被駁回。

    「我相信柯林頓先生對我所為,是錯誤的,」前阿肯色州工發委員會職員寶拉瓊斯。

    加上海軍上尉克格林遭酒醉軍官性侵,最終黯然辭職等案後,很長時間裡,受害女性選擇了閉上嘴巴。

    直到,2017年2月,一隻蝴蝶拍動了翅膀,隨後引發龐大的蝴蝶效應。

    「Uber前員工在部落格上發文,這位女性軟體工程師挺身揭露,她向Uber的性騷擾申訴,全遭草草處理或視而不見,包括她的主管傳給她一連串訊息,向她表示"雖然想避免工作上的麻煩","但仍會忍不住 想找女性發生性關係",」CBS主播。

    「她不曾想到,自己打開了一個潘朵拉魔盒,這篇發文,不僅引發Uber內部大地震,導致創始人卡蘭尼克斯辭職,它引發的漣漪,更是遠遠超越了矽谷,」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主編。

    「對前電影製片(溫斯坦)的指控如洪水爆發,整個好萊塢如群起反抗一般,」NBC主播。

    「對這位電影大亨的指控一發不可收拾,兩位好萊塢巨星也指出遭溫斯坦性騷擾,奧斯卡影后裘莉告訴<紐約時報>,"剛出道時 和溫斯坦即有極不堪的經驗","因此 我選擇再也不與其合作","並且警告其他與他合作的女星",派特洛當時才22歲,她對紐時透露,"我當時很菜 簽約了 整個人嚇壞了",派特洛告訴她當時的男友布萊德彼特,布萊德彼特還與溫斯坦攤牌,要他不准再靠近她,派特洛說,她被要求不准公開此事,五年後,她拿下奧斯卡影后,得獎作品是溫斯坦監製的<莎翁情史>,」NBC記者。

    「<紐約客>雜誌驚人的調查報導中,更多對溫斯坦的指控,包括蜜拉索維諾和羅姍娜‧阿奎特,共十位女性控訴溫斯坦性騷擾或性侵,」NBC記者。

    「那一晚我們坐在辦公室裡,我和其他的主編群,審閱整個故事,記者裘蒂走進來,雙眼滿是淚水,她說她剛和艾希莉賈德講完電話,艾希莉說,我會讓妳記名寫出我的故事,(哇),所以我深信為什麼紐時的獨家如此震懾,因為艾希莉賈德,葛妮絲派特洛等女星出面,忽然間讓原本還懷疑故事真實性的男性,瞬間了解,天哪,我認識這些女性,我看過她們在電影裡,這太驚人了,」紐時總編輯丹恩巴奎特。

    10月16號,女星瑞絲薇絲朋,帶著女兒,打破沉默,道出她16歲那年遭性侵的故事。

    「我對在我16歲時侵犯我的導演感到噁心,我對雇用的經紀人和監製,也感到憤怒,我清楚記得自己的個人經歷,那是令我難以入睡,不想回憶,很難啟齒的事情,」好萊塢影星瑞絲薇絲朋。

    就在同一天,好萊塢女星<艾莉莎米蘭諾>在推特上,發起#MeToo運動,呼籲曾受害女性寫出自己的故事,讓社會了解問題有多大。

    結果短短24小時內,FB發文就在全球85國,出現1200萬次的#MeToo。

    「他開始對我伸出手,無禮的摸我頭髮,開始說些我有多漂亮的話,有些女性說過當事情發生時,她們當下完全無法動彈,那是真的,完全真實,你有種,靈魂完全出竅的感覺,我知道我流血了,但同時,我用盡力氣保持清醒,」社群網站#MeToo現身說法者。

    #MeToo運動,由此掀起風潮,並且像是一場海嘯似的,從美國演藝圈,政治圈,到新聞界,全部現形,包括美國喜劇大師路易C.K.,意見領袖泰斗查理羅斯,NBC知名主播勞爾等,皆因性騷案曝光遭到開除。

    「本來以為,或許在女兒這一代,事情或會改變,從沒想到,改變會出現於自己身上,」Time雜誌影片。

    2017年年底,時代雜誌以「打破沉默者」,為2017年度風雲人物。

    封面上的人物包括,影星艾希莉賈德,美國樂壇天后泰勒絲,墨西哥裔女工帕斯奎爾。

    當然,還有引發蝴蝶效應的,Uber前員工佛勒,以及女權運動領袖伊伍,最後一位,是藏身鏡頭外的醫院女職員,代表著全球的匿名受害者。

    時代雜誌認為,"他們發出的集體憤怒","推波成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社會變革時刻"。

    「這是2017年最令人意外的社會事件,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一是政治原因,我認為它本質上,是對川普執政的反擊,而希拉蕊的落選,也讓民主黨人更容易挑起,對女性議題的討論,但我認為,第二個更重要的因素是科技,透過社群媒體,透過#MeToo這個標籤,不僅讓女性團結起來,同時給她們發聲的勇氣,」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版主編吉蓮泰蒂。

    <紐約時報>和<華郵>認為,#MeToo的影響力,像是一場大壩決堤般的"醒悟時刻",讓眾多權勢男人,以驚人速度分崩離析。

    然而,<英國金融時報>提醒,一個強調集體力量的社會運動#MeToo,也有風險,不容小覷。

    「(這場運動的下個階段會是什麼),我的確認為,傳統社會結構正受到挑戰,社群網路賦予了人們質疑現狀的能力,讓人們能聯合在一起,這個作用非常突出,但我同時也擔心,社群媒體可能會帶來政治迫害,這類運動有可能會失控,有沒有可能,在這類的網路運動中,程序正義能得到實現,因為這類運動總是會帶來過度迫害的風險,我們需防止出現極端事件,我認為值得關注的是,#MeToo運動是否能發展到一個更成熟的階段,把男性對女性的不良行為,加以區分,以及它是否會超越媒體界和政界,開始波及於金融界,及其他商業領域,」<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版主編吉蓮泰蒂。

    #MeToo 這股社群網路上"譴責的力量",有可能變成繞開法律程序的媒體私刑,變成取代法律,成為新的權力顛覆者嗎。

    這是目前各方專家對#MeToo的擔憂與警告,包括法國影星凱薩琳,著有<使女故事>的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兩人也不惜干犯眾怒,直指一 不能把"職場不良行為者"和"性侵害者"混為一談,因為兩者在法律意義上完全不同。二是 目前的#MeToo指控,陷入了輿論公審,媒體公審,於是被指控人無法停止錯誤言論擴散。

    #MeToo將有失去程序正義的風險嗎?這將是未來 #MeToo運動最需面對的考驗。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