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張嘉真|#三采文化
⠀⠀⠀⠀⠀⠀⠀⠀⠀⠀⠀⠀
張嘉真是個魔法師。這是我讀完《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這本書的第一個感想。
⠀⠀⠀⠀⠀⠀⠀⠀⠀⠀⠀⠀
張嘉真讓文字不僅僅是帶著訊息的符號,讓任何字詞都不僅僅表現表面上的意思,她十分擅於搬弄這些文字,將其重組,呈現強烈的張氏...
《#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張嘉真|#三采文化
⠀⠀⠀⠀⠀⠀⠀⠀⠀⠀⠀⠀
張嘉真是個魔法師。這是我讀完《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這本書的第一個感想。
⠀⠀⠀⠀⠀⠀⠀⠀⠀⠀⠀⠀
張嘉真讓文字不僅僅是帶著訊息的符號,讓任何字詞都不僅僅表現表面上的意思,她十分擅於搬弄這些文字,將其重組,呈現強烈的張氏風格給讀者看。張嘉真的個人特色太過強烈,幾乎可用「精緻」來形容她的作品。即便收錄的五篇短篇是在不同時間創作,倒是不怎麼看得出時間拉開的差距。她的語感很強,用天才形容或許有點過甚,但幾乎已經足以被這麼稱呼。但,可能是因為她還年輕,二十歲的年輕人有些人生經歷若不脫離學生身份實在難以體會,有些價值觀、有些情感,只能透過特定年齡才能將其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大概就是這樣子的一本書。
⠀⠀⠀⠀⠀⠀⠀⠀⠀⠀⠀⠀
《#馴鹿尋路》在講情侶對於國家認同分歧,造成的爭吵與和解;《#嫉妒的顏色是綠色》講述的是女校學生對於同性與異性間的探索和迷惘;《#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是少男少女在學歷、既定成俗的傳統價值觀與戀愛間的拉扯、慘敗;《#撲火》鎖定在成年與未成年女性跨越同性的阻礙,大膽地向對方索取愛情;《#貓不見了》則是在描述女性劈腿的故事。
⠀⠀⠀⠀⠀⠀⠀⠀⠀⠀⠀⠀
不管是哪篇,作者都用很精心設計過的文字讓故事不是被你讀,而是使你在無意間被她領至她一手打造的空間中,從四面八方將角色們的情感注入你的五感。可是對我而言,正因為這些文字都過於精緻,以至於本質就不擅吸收這類作品的身軀有點負荷不了,甚至看到最後有很嚴重的膩煩。並不是說這本書不好,而是她將一些可以簡單表達的內容以極為意象的方式陳述,得讓你一條線的思路原先可能只要轉幾彎的工夫,忽然變成#九拐十八彎,好像身處於迷宮似的,被迫要從中,隨著想「讀完」成為一種#義務、負擔,硬是把一篇又一篇故事消化完畢。你可能會問:既然這麼勉強那就別讀不就好了?說的不無道理,只不過,正因為張嘉真的文字過於精巧到一個極致,都已經買入場券進去欣賞,若不趁這機會至少全數看過一遍,收入眼底,內心總會被惋惜給佔據。畢竟市場上這種類型作品過少,也可以說我是以一種欣賞稀有寶物的心態去閱讀,能不能理解故事內容並非我主要目的。這僅僅是一種跟自己過意不去的無謂堅持罷了,就像少女總只擔心暗戀的人今天怎麼經過教室時沒多看自己一眼那種程度的困擾。很多東西作者都盡可能不要用「直觀」的方式,偏要以另一種精心安排過的畫面塞入你腦中,你會覺得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在看一部義大利七零年代的文藝片。這有好處有壞處,最明顯的缺點在於不夠親切,很多角色說話方式過於文諏諏,太容易讓人家出戲,以至於會讓你心裡不時冒出:「#可不可以好好說話」的念頭。而在角色刻畫上,也很沒有#鑑別度,每個短篇的角色其實給人感覺都很像,仿若同一模子刻出來的,唯獨第一篇的日本人沙耶比較有一點點⋯⋯一點點果斷的成熟。但我很讚賞作者能夠把一個小小的主題發展得很大,環繞著那個核心,將一篇故事講得完整,頭尾重量相同,一點也不馬虎。是個語感很好,但同時也失衡了某些寫小說必須注意的部份。
⠀⠀⠀⠀⠀⠀⠀⠀⠀⠀⠀⠀
當時會忍不住誘惑買這本書是因為受邀負責封面的插畫家「#低級失誤」。我一直都很喜歡很喜歡低級失誤的作品。每一張圖總能帶給我一種「#淚水」的感覺:糊糊的、粼粼光波落入眼底,加上特定某些顏色的使用,讓我不禁以為:「啊、又受傷了」。如此膚淺的我的確多半時候都是看外表選書,但我倒也不認為先爬過書評或看過簡介就能降低這可能,不過倒好險即使我前面還是稍微批評了這本書的一些地方,但整體而言,這是一本「特殊到我會想收藏」的作品。魔法施久了,法力總會出現邊際效應的遞減法則(大學時期經濟學三修,一些專有名詞想忘也忘不了),可這魔法本質上是厲害的,不容易被模仿的,因此若隔一段時間,我仍願意將書從架子上取下,重新給張嘉真一個對我施法的機會。⠀⠀⠀⠀⠀⠀⠀⠀⠀⠀⠀
⠀⠀⠀⠀⠀⠀⠀⠀⠀⠀⠀⠀⠀⠀⠀⠀⠀⠀⠀⠀⠀⠀⠀⠀⠀⠀⠀⠀⠀⠀⠀⠀⠀⠀⠀⠀
⠀⠀⠀⠀⠀⠀⠀⠀⠀⠀⠀⠀
這本書我會特別推薦給:
・想給年輕作者一個機會的你
・重溫青澀年華的你
⠀⠀⠀⠀⠀⠀⠀⠀⠀⠀⠀⠀
個人主觀評分:4.5/5(真的不差,甚至可以說好,但一天整本看完會有點消化不良⋯⋯)
⠀⠀⠀⠀⠀⠀⠀⠀⠀⠀⠀⠀
#南聲生生難#小說#華文小說#心得#讀後感#感想#台灣#書評#LGBT#同志#青春#戀愛#校園#高雄#出櫃#劈腿#性愛 @readsuncolor
女校小說心得 在 編笑編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獨舞 #李琴峰 #独り舞
***部分論及小說情節,請斟酌收看
一開始接到聯合文學行銷的邀請時,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是它以女同志作為主題。
乍看作者姓名,原以為它是台灣作家寫的中文小說,沒想到竟是台灣作家用日文寫成、在日本獲獎,再由作家本人親譯成中文的一部作品。
然而,作者的文字能力,少有被兩種語言風格迥異、文化背景矛盾,而造成的糾纏難解。意謂,它並不難讀,僅花一個下午,就能遍覽迎梅隱忍束縛且亟待新生的生命段落。
為這樣的小說撰寫心得,我難掩內心的惶惶不安;況且,是我鮮少涉獵的同志文學。
但我仍必須用我拙劣的語言,來闡述我對這部小說的想法。
不知是因為與作者年紀相仿,或是女校的經歷、求學的歷程太過類似,偶爾讀及某些片段,感到恍惚之餘,不免想起曾經在同性之間的,隱晦不明的情愫。
本書描繪最精彩之處,是主角小學時對性傾向的自我爬梳,尤其是事件發生後,她內心難以壓抑、卻又不被容許啟齒的情感糾結,令人心疼仍束手無策。
在我的認識中,日本現實社會(非二次元)的同志友善程度並不如台灣。主角渴望的新生活,到了日本,不過是在台灣人社群中,更薄弱的同溫層裡尋求庇護。
身為異鄉人、身為女同志,迎梅的一生始終反覆叩問存在的意義及身分的認同歸屬。即便逃出了台灣,依然逃不過少時事件造成的陰霾。
原以為人終將一死的結局會提早降臨在迎梅身上,所幸,這個世界最後一絲包容的曙光,仍隱約照耀。
「迎梅啊、紀惠啊,748施行法要二讀了,我們一起努力吧!」
#B編的冊格仔
#本篇由聯合文學贊助播出
女校小說心得 在 編笑編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獨舞 #李琴峰 #独り舞
***部分論及小說情節,請斟酌收看
一開始接到聯合文學行銷的邀請時,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是它以女同志作為主題。
乍看作者姓名,原以為它是台灣作家寫的中文小說,沒想到竟是台灣作家用日文寫成、在日本獲獎,再由作家本人親譯成中文的一部作品。
然而,作者的文字能力,少有被兩種語言風格迥異、文化背景矛盾,而造成的糾纏難解。意謂,它並不難讀,僅花一個下午,就能遍覽迎梅隱忍束縛且亟待新生的生命段落。
為這樣的小說撰寫心得,我難掩內心的惶惶不安;況且,是我鮮少涉獵的同志文學。
但我仍必須用我拙劣的語言,來闡述我對這部小說的想法。
不知是因為與作者年紀相仿,或是女校的經歷、求學的歷程太過類似,偶爾讀及某些片段,感到恍惚之餘,不免想起曾經在同性之間的,隱晦不明的情愫。
本書描繪最精彩之處,是主角小學時對性傾向的自我爬梳,尤其是事件發生後,她內心難以壓抑、卻又不被容許啟齒的情感糾結,令人心疼仍束手無策。
在我的認識中,日本現實社會(非二次元)的同志友善程度並不如台灣。主角渴望的新生活,到了日本,不過是在台灣人社群中,更薄弱的同溫層裡尋求庇護。
身為異鄉人、身為女同志,迎梅的一生始終反覆叩問存在的意義及身分的認同歸屬。即便逃出了台灣,依然逃不過少時事件造成的陰霾。
原以為人終將一死的結局會提早降臨在迎梅身上,所幸,這個世界最後一絲包容的曙光,仍隱約照耀。
「迎梅啊、紀惠啊,748施行法要二讀了,我們一起努力吧!」
#B編的冊格仔
#本篇由聯合文學贊助播出
女校小說心得 在 倫敦人妻先生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話說寫專頁兩年,當中最大的收穫,對我來說是認識了幾位筆友,渾水 絕對是其中之一。
老實說,我跟他只有一面之緣,喝過一杯咖啡(有人還要記錯地點從中環跑到尖沙咀,再由尖沙咀跑回中環),雖然遲大到,但真的很有誠意,點嬲得落?理論上算不上推心置腹,但可能是經常讀他的文章,倒是覺得自己跟人家熟了起來,呃... 我大概是那種典型的花癡(?!)讀者吧?
可能大家不相信,但我在現實生活裡是一個超級天然呆的人,也沒太多機心(一個成日俾仔圍、慣了被保護的人其實很難有什麼心眼),我是一直都當他是個股評人,沈大輸啲friend,我係見完面隔左好耐,先知呢條友原來咁把炮...
基本上我很少會主動私訊人,我唯一一次,係早幾個月,恆指仲係三萬點跌緊的時候,我私訊佢。股市專收聰明人,而且是年輕的聰明人。炒股我唔係太叻,但老seafood睇市都略有心得,我只是擔心年輕人就是同個市賭氣,越跌越買,到最後成手蟹貨。後尾我見佢買熊證,我就知道唔駛再擔心,股市專收聰明人,但他比聰明人更聰明一點。
有啲人好得意,睇人Hihi最開心;我調返轉,我幾時都望我身邊的人活得風光,因為我很清楚我絕對係走廢渣路線的角色,然後什麼都是靠身邊的人去幫拖,連寫文都要靠讀者proof-read... 佢地越好景,我就越高興,最好我個個friend都財務自由唔駛做,成日飛黎倫敦,陪我講下廣東話,你話幾好?
#開心分兩份
#風光需要很多觀眾大量賣力前來助吻
每一次睇到這類訪問,我都覺得自己是時候買套好看一點的衣服,剪個正常少少的髮型。可惜我太懶。
這位編輯小哥和之前港大學苑的Martin小哥都係把我寫得最人性化的人。我是個爛人,但他們把我寫得過份地好。我係一個跑緊山,遊緊水的年輕人,無賺好多錢,我都有很多問題要面對和解決。身處政總,我是很期望被人收編的啊,共享成為大灣區人的榮耀嘛。可惜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
編緝小哥寫到我好像很眼淺,我本來想解釋一下我不是因為比人鬧而流淚,但好像越描越黑,所以算啦。
所有答案我沒有準備過,我無想過要講四年前的雨傘革命,無想過要講讀書,無想過要講得咁文青、咁哲學。
---我是分隔線---
90後上市公司執董渾水:我仍然是廢青
在政總的草地上,渾水在相機前露出帶點別扭的笑容。再看看他的衣著,斯文有禮,卻意外地毫不隆重,甚至有點普通。訪問前的閒聊,言談之間,穩重背後仍有稚氣。驀然記起,對呀,渾水雖貴為上市公司執董,又是著名專欄作家,其實亦是一位廿七歲的青年。
能文能商的命運
渾水儼然是這時代的矛盾結。90後,卻是白手興家,不靠父幹的最年輕上市公司執董。憑藉炒殼股賺得龐大財富,貴為金融翹楚,又同時是知名專欄作家,於多份香港媒體撰寫專欄,在數字之外享受文字。處於金融階層頂端的紙醉金迷,竟仍保有赤子之心,其立場亦與相對保守的金融界相違。許多許多的相異立場,集於一人之身,其獨特性格,或許源於他並不是blue blood出身。
渾水家境尚算小康,小學是真光(女校男生哦),中學則是一家Band 2中游Band 3頭的屋邨學校,甚至算是一名街童:「不過我很聰明的,我不會做被人欺負的大雄,但我亦不是欺負人的技安。」然而,有一種喜好將渾水與其同輩的命運錯開:閱讀。
「我阿媽會將很多書放進洗手間,你一爆石,無事可做,又無手機,自然會開始看書。」閱讀逐漸成為興趣,不過主要偏向小說類別。直至機緣巧合,有人介紹他看李天命的書,其興趣擴展至哲思層面:「以前一個903的DJ,叫Sa師妹,當時我中四傻吓傻吓報名了一個電台訓練班,她就介紹我看,我又真的跟著她的建議去看書。」
至於對經濟方面的興趣,渾水則居功於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他的經濟學說很淺白,排斥數字和方程式作為工具……而且在科學方法論的層面亦與(哲思)有關。」由Karl Popper科學觀測-歸納法,到Thomas Kuhn的範式轉移,再到張五常的成本改變行為的基本理論,渾水發現,原來似是數字主導的經濟學說,其實與文本的哲學一脈相傳,文字與經濟,原來可以並存,奠下其能文能商的命運。
早上瞓街,夜晚炒股票
憑著優異的成績,直入中大經濟系,由教授提名推薦,進入大行法巴任職,本應是前途一片光明,他卻毅然辭職,跳出comfort zone。箇中原因,卻有點廢青:討厭自己的工作,所以辭職:「(當時的工作)就是power point monkey,不斷做Ppt,不然就是excel monkey,或是check email monkey.」沉悶而異化的工作,令他開始質疑自身的意義。直到有一天,他在翠華茶餐廳突然哭了起來。「當時壓力大,剛剛被老闆罵完,在翠華吃著吃著,竟哭了出來。我不是一個容易流淚的人,我在想,到底是否我承受壓力的capacity太低?」渾水難以接受,一個人竟如此討厭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故此直接裸辭:「 完全沒有找下一一份工,連一份CV都沒有寄出去。」
還幸,憑著其金融知識,加上時勢相助,渾水以炒殼股起家,「人家眼中是垃圾,我眼中卻是黃金」,在大學時期已於股票市場大有斬獲,「我大致給你一個概念,每隔幾個月我就會贏幾十萬。」炒股之餘,又適值是2014年雨傘運動,在金鐘和旺角街頭露宿了兩個月:「當時亦有幫助一些網上媒體做義務記者」,更逐漸興起寫稿的念頭,由投稿網媒輔仁開始,再到傳統媒體蘋果、信報等,「早上瞓街,夜晚炒股票,抽少少時間寫稿」,一步一步,最終達致名成利就,除了財務自由,出版了數本著作,更是一位廣受歡迎的網上KOL。
然而,說起廢青,他這樣說:「其實我幾接受廢青這個Label。」
甘為廢青,也怕一天會變
渾水挺喜歡my little airport。那種一代的頹靡,在旋律上飄蕩的囈語,隱隱約約,與渾水中大時代的生活有著共鳴:「我選擇接受這種頹廢的生活形態,又或是那種思想模式。」他認為,廢青只是別人強加的定義,只要你接受,這個定義的威力亦只會投向虛空:「別人話你係廢青,係呀,我係廢青,吹咩,這樣別人就沒有辦法擊倒你。」
金融界別的精英,基本上全是保守或支持建制之人。始終,香港的資本主義,通常以關係為先:「在知識和關係之中,我認為關係是較為重要。」自然,這種關係是圍繞穩定的建制建立。但觀乎渾水其文其行,敢言而反建制,完全有別於金融商業圈子,堪稱絕對的異類。
說來,渾水的文筆之所以令人著迷,正正是那種矛盾的鋒芒:以公式建構出的金融理論,他卻能以其為工具,不限於投資財技,分析無常的社會政治,其風格可謂香港獨家。而且,一位俗稱上哂位的後生仔,筆下卻是獨立於銅臭與保守的尖銳,亦正正源於渾水甘為廢青的態度,甚至渴望停留在青年階段,並且恐懼隨著年歲,成為醜惡的大人。
他說出鍾情的電影《蝙蝠俠—黑夜之神》中一句著名對白:「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 我不是聖人,我亦害怕總有一天會turn。Never say never.」
我們都是西西弗斯
有識之士常說,這一代的問題是不能上流。OCED的研究數據亦顯示,想在香港突破階級,需要七代的努力方有望成事。然而,渾水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反論 — 以自身努力達致財務自由,簡直是完美的年輕人奮鬥故事。
渾水卻沒有自滿,自嘲除了成為葉劉J圖KOL之外,沒有值得自豪的成就。他自謙財富源於才能,亦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勢,與曹仁超之見不謀而合:「當時大陸資金不斷流進香港買殼,所以好多垃圾股(仙股/殼股)都極好炒……根本是輕鬆贏錢。」所謂跳出comfort zone的勇氣,亦有部分基於在大學時代股票市場賺取了一定資本,生活基本無憂。
這種謙遜而客觀的態度,令渾水看破了時下精英竟嘗試sell貼地的態度,富二代尚且自甘墮落,試問普遍的年青人又何德何能力爭上游?「這一代的精英根本難以向上突破,他們都『撈唔到』。」他理解年青一代的無力感,感受到時代的悲觀,不想離地的鼓吹正能量,更不想盲目鼓勵年輕人以他為鑑,貿然跳出comfort zone。
面對同輩,這一整個年輕而迷惘的世代,他有兩句說話:「第一,唔好死。」留著一口氣,在這渾濁的亂世繼續掙扎,守候一個改變的時機,「你看《蝙蝠俠—黑夜之神》中的James Gordon,整個警察系統都是腐敗,他仍然努力,只是等候一個時機,一個英雄……在這個角度,其實是很正面的。」第二句,效法西西弗斯:「接受自己的命運,同時蔑視自己的命運。」尤如廢青這標籤,接受,反抗,否定。不是盲目的樂觀,亦不是絕望的悲觀,「你是繼續營營役役,但你的心態沒有collapse,你反而會變得更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