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女性主義浪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女性主義浪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女性主義浪潮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而令外界認為根本矯枉過正的,是美國黑人詩集的翻譯問題。美國首位國家青年桂冠詩人阿曼達.戈爾曼(Amanda Gorman)詩集已售出多國版權,豈料荷蘭出版社找來布克國際獎的青年作家Marieke Lucas Rijneveld翻譯,卻被質疑「白人可以翻譯黑人作品嗎?白人真的懂嗎?」戈爾曼自己原先...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00) 開場引言 (00:01:06) ▶ 1940-MAY. 25 敦克爾克大撤退 /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00:18:17) ▶ 1986-MAY. 26 歐盟旗幟 / 《脫歐之戰》Brexit: The Uncivil War (00:39:49) ▶ 1943-...
「女性主義浪潮」的推薦目錄
女性主義浪潮 在 JUKSY街星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07 07:35:54
#juksystar : —— Cardi B @iamcardib 帶來新時代女性主義浪潮,但並非沒有爭議 —— - 「成為女性主義者是件很好的事,有些人認為我不夠格,那些人或許很聰明但他們完全不懂女性主義…他們認為只有那些光鮮亮麗的人...比如說學歷高、成就好、商業領袖才能成為女權主義者...
女性主義浪潮 在 Patty 依葉子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8 23:04:18
Getmii仕飾人|Hey Agiliya 好心情| #獨一無二的水晶 #只有唯一的你 ⠀⠀⠀⠀⠀⠀⠀⠀⠀⠀⠀ 如果今年你的聖誕節禮物希望是給予一個特別的人 那麼,我很推薦在仕飾人的網站購買禮物! ⠀⠀⠀⠀⠀⠀⠀⠀⠀⠀⠀ 仕飾人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平台只招募「台灣的設計師」,沒有其他國家的批發品,...
-
女性主義浪潮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5-25 22:00:15(00:00:00) 開場引言
(00:01:06) ▶ 1940-MAY. 25 敦克爾克大撤退 /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00:18:17) ▶ 1986-MAY. 26 歐盟旗幟 / 《脫歐之戰》Brexit: The Uncivil War
(00:39:49) ▶ 1943-MAY. 27 法國反抗軍成立 / 《無聲救援》Resistance
(00:57:31) ▶ 1936-MAY. 28 圖靈機模型發表 /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01:13:53) ▶ 1382-MAY. 29 錦衣衛成立 / 《錦衣衛》14 Blades
(01:44:49) ▶ 1928-MAY. 30 安妮華達 / 《最酷的旅伴》Faces Places
(01:57:04) ▶ 2005-MAY. 31 深喉嚨揭曉 / 《推倒白宮的男人》Mark Felt: The Man Who Brought Down the White House
(02:10:44) 結語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5/25 ~ 5/31
feat.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m0OgzbF7e8A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p3t1atmptrc08738p81dwcl/platforms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1940-MAY. 25 敦克爾克大撤退 /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勢如破竹在短短半年內橫掃了西歐大半土地,讓英法盟軍措手不及,被逼退至法國北部的臨海城市 敦克爾克,面臨到被殲滅的危機。英國再不救這大約40萬的官兵,這些人的下一步就只有跳海的份了。
.
▶ 1986-MAY. 26 歐盟旗幟 / 《#脫歐之戰》Brexit: The Uncivil War
歐盟的前身 歐洲共同體正式採用了深藍色底、12顆環狀排列的金色五芒星旗幟,為歐洲共同體的正式旗幟,並在1993年改為歐盟之後,繼續使用,成為今日我們熟知的歐洲象徵。
.
▶ 1943-MAY. 27 法國反抗軍成立 / 《#無聲救援》Resistance
由法國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戴高樂將軍所領導的法國流亡政府,在二戰期間為了集結被納粹佔領的法國境內反抗勢力,在1942年初將此重責大任交給了反抗軍領袖尚穆蘭,並於1943年5月成立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是為具有系統組織化的法國反抗組織。
.
▶ 1936-MAY. 28 圖靈機模型發表 /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有「電腦之父」之稱的英國科學家 艾倫圖靈,於1936年5月28日發表了《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論文,是首次提出「圖靈機」的概念,被視為電腦的前身。
.
▶ 1382-MAY. 29 錦衣衛成立 / 《#錦衣衛》14 Blades
錦衣衛的正式名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所設,直屬皇帝,主要負責審訊、巡查、緝捕、護衛等軍政特務,相當於現代的總統府特勤局侍衛。到了明朝後期因錦衣衛的權力擴張,被視為鞏固皇帝權力,以及政治鬥爭的工具。
.
▶ 1928-MAY. 30 安妮華達 / 《#最酷的旅伴》Faces Places
有法國新浪潮祖母之稱的安妮華達,在1928年5月30日出生於比利時,在1950年代開始創作的電影,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先驅。她在日後的許多作品中,專注於現實主義與女性主義的議題,對全世界的電影圈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
▶ 2005-MAY. 31 深喉嚨揭曉 / 《#推倒白宮的男人》Mark Felt: The Man Who Brought Down the White House
1972年6月揭發美國著名的「水門案」線人「深喉嚨」,在經過超過33年後,終於在當年報導水門案事件的《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兩人協同行政編輯證實,當時的「深喉嚨」就是時任FBI副局長的馬克費爾特。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
女性主義浪潮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30 20:45:14#歷史上的今天 1928-MAY-30 安妮華達出生
有法國新浪潮祖母之稱的安妮華達,在1928年5月30日出生於比利時,在1950年代開始創作的電影,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先驅。她在日後的許多作品中,專注於現實主義與女性主義的議題,同時也創作了許多具有實驗風格的紀錄片,對全世界的電影圈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atma56ua26q087346bzfp9l
安妮華達出生於帶有希臘血統的法國移民家庭,二戰後的安妮華達進入索邦神學院攻讀文學和心理學學士,但也因為對於神學課程毫無興趣的關係,轉至法國沃吉哈攝影學校研讀攝影,並在法國美術學院學習藝術史及攝影,讓她開始在攝影以及影像創作上展露頭角。
她首先透過攝影展開自己的藝術創作事業,在家庭、婚禮或是一般商業攝影上取得了不錯成績,並在友人的推薦下進入了新聞攝影圈;而她在從事新聞攝影工作期間,啟發了他不少對於這個現實世界的創作想法,並開始著手她的第一部電影導演作品《短角情事》的創作。
《短角情事》的故事描述了在法國南部城市賽特,一對夫妻面臨婚姻危機,並針對婚姻與愛情等議題做了相當深刻的探討;縱使是安妮華達的導演處女作品,卻展現了驚人的敘事與攝影技巧,被許多電影評論家視為是法國新浪潮的先驅之作。就在1955年推出《短角情事》之後,安妮華達到2019年去世之間,不間斷的創作也足以看得出這位對電影充滿熱情的藝術家,其人生和藝術的態度。
若對於安妮華達的電影有興趣,但對黑白電影較難入門的朋友,不妨參考2017年安妮華達與影像創作家JR的共同作品《最酷的旅伴》,是一部相當平易近人、溫馨可愛、且輕鬆幽默的紀錄片;電影記錄了安妮華達與JR兩人遊歷法國各地,並透過一輛具有大型輸出功能的卡車,在鄉間各地透過影像創作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片中除了看到人們對於藝術作品的互動,同時也能夠看到兩位忘年之交對於藝術創作的態度,以及對於藝術本質的探討;這或許正式我們每一個藝術創作者在追求精進、不斷追求更炫、更吸睛的創作形式同時,可能會迷失或是缺少的靈魂。
《最酷的旅伴》在2018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入圍了最佳紀錄長片的獎項;雖然最終沒有得獎,但安妮華達以高齡89歲的年紀,成為該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年長的入圍者。
2019年3月29日,安妮華達因為乳癌在家中過世,享年90歲;坎城影展更以她在拍攝《短角情事》的照片,作為影展主視覺,以紀念她為這個世界的貢獻。她精彩的一生,對於藝術創作的執著,對藝術創作的核心價值,都是值得我們這些電影愛好者學習和反思的地方。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法國 #新浪潮 #安妮華達 #短角情事 #最酷的旅伴 #visagesvillages #agnesvarda -
女性主義浪潮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15 22:00:23這週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不自由,毋寧死」,是人權還是毒藥?
我以前最討厭有人講什麼民情不同。比如民主在中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槍在美國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禁掉蹲式馬桶在台灣,一定行不通的啦,民情不同。那麼多民情不同,人不都是一樣的,認真想做就一定行得通。而且,沒錯,我真的很討厭蹲式馬桶,我每次蹲下去就站不起來,不小心還會尿不準。
但是這一次肺炎疫情,我真的同意,民情真的不同。像台灣,在對抗疫情三個半月後,最近台灣終於傳出好消息,一個月沒有新增本土病例,社區安全第一階段達標,過去這段時間,大家犧牲了一部分個人自由,換取盡快回到原本的自由生活,才能有這樣的好成績,也就是以自由換自由,我好像在繞口令,不過對於許多西方國家的民眾來說,要他們犧牲一點點個人自由,就好像割肉一樣痛苦,連戴個口罩都不要,更別提保持社交距離,甚至還拿知名口號「不自由,毋寧死」,當作抗議政府封城行動的標語。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這句話來自1775年,美國當時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一名美國人發表演說,喊出「不自由,毋寧死」這個口號,呼籲大家不要當奴隸苟且偷生,應該挺身而出,為自由奮戰,精神等同於「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咦!這好像是對岸的禁歌。
總之呢,這句話現在竟然被當成歐美放仼自由主義者的示威標語,改編成「給我自由,不然乾脆給我Covid-19」,但偏偏這種個人自由凌駕一切的觀念,成為防疫工作一大絆腳石。我們先看美國。
要談美國的自由,就必須從他們的憲法講起。1791年美國憲法修正條款,保障人民有1.言論、2.集會、3.宗教及4.結社的自由,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在憲法中明文設立國教的國家,「自由」可以說是美國的建國基礎,也根深蒂固在老美的心中,不過隨著時代演變,美國個人自由主義也逐漸膨脹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我小時候有一首廣告歌非常流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現在聽起來「中二」到令人白眼翻到後腦勺,但這句話真的是美國這一派精神的最佳寫照。
世界各地實施不同程度的封鎖政策,美國拖拖拉拉的終於在3月19日由加州開始,各州陸續發布禁足令,封城封得比別人晚,解封又解得比別人早。還有一堆人上街抗議政府封城令,包括賓州、密西根州、科羅拉多州、維吉尼亞州等地,都爆發反封城示威潮,說強制隔離違反憲法啦~影響他們的人身自由啦~還說1918年西班牙流感那麼嚴重,當時也沒封城啊!我們的川貴人還帶頭搖旗吶喊,推文「解放明尼蘇達」、「解放密西根」、「解放維吉尼亞」,這是嫌美國人太多啊?
而示威者當然沒在戴口罩,也沒在遵守「社交疏離」政策,果不其然,北卡州的活動發起人(Audrey Whitlock)沒多久就確診了,直接打臉示威訴求。要自由還是要病毒?
「小孩子才做選擇,他們全都要!」
這就很像政府規定騎機車要戴安全帽、開車要繫安全帶,全都為了民眾的人身安全,但就是會有人覺得,哎唷~我才不會這麼衰咧,而且就算撞死了也是他家的事!
I will do what I want. 是很多美國人的口頭禪,但很多美國人在這次疫情中,卻也真的就有這種態度。
像一位三十歲的女性Katie Williams一個爆紅的推特,就說:我們美國人,本來就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如果我們給人們壓力要他們待在家裡,或是出門就像壞人,我們就失去了一些我們的民族性,我們對權利的概念。
結果是什麼呢?截至台灣時間5月12日,美國確診人數137萬8548人,穩居世界第一。病毒甚至侵門踏戶,直接殺入白宮,川普隨從、副總統彭斯發言人、第一千金伊凡卡個人助理,都相繼確診,就連負責白宮維安的聯邦特勤局,也傳出至少34人感染。讓堅持不戴口罩的美國防疫指揮官彭斯,終於鬆口說他會開始保持「一咪咪的社交距離」,很多評論家就指出,這跟很多美國人這句:I will do what I want 很有關係。
我們剛剛看到的是全球第一名,死亡人數第一名,我們現在再來看看歐洲的第一名。
英國首相強生是自稱「自由」的擁護者,然後他就中鏢了。3月27日,強生宣布自己確診,10天後還把自己送進加護病房(4/7),帶頭免疫做得真成功啊。英國自由主義雖然不像美國那麼強烈,但1980年代後勢力逐漸抬頭,尤其近期右派崛起,今年的「脫歐」就被解讀為,英國重返放任自由主義懷抱,回歸小政府以維護個人自由。而病毒奪走全球28萬人性命,英國還是有示威者認為病毒根本不存在,甚至指控5G會傳播病毒,放火焚燒基地台。
愛爾蘭政治評論家奧圖指出,個人自由被英國人視為民族的象徵,導致當局遲遲不肯實施社交禁令,例如上酒吧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古老且不可剝奪的權利」,也就是傳說中的「自古以來就是英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英國目前確診人數已經衝破20萬大關,排名全球第三,死亡人數3萬2065人,甩開義大利成為歐洲最多。直到最近5月10日強生才終於宣布,未來入境英國的旅客必須居家檢疫14天,被網友大酸,「太好了!只慢了兩個月!」、「噢!原來是為了秋冬二次爆發的超前部署啊!」。
但不只美國和英國,現在世界各地都爆發「反封城、討自由」的示威浪潮。
歐洲模範生德國,因為歷經過納粹教訓,在政治上高度重視人民權益,最近就有部分民眾不滿政府封城令,趁著二戰紀念日發動示威,指控梅克爾是希特勒2.0。
斯洛維尼亞則是發起單車示威,同樣指控政府假藉疫情限制人民自由。
而澳洲逐步解封後,再度爆發屠宰場疫情,導致維多利亞州延後鬆綁,結果氣憤的民眾指控政府捏造疫情,企圖繼續掌控人民。
《經濟學人》曾經指出,任何社會出現戰爭或瘟疫時,政府的權力都會擴張。在緊急狀態下,政府不會依照原來的法律、憲政體制統治,所以過去全球瘟疫恐慌後,人類往往都會迎來專制極權的時代。我們曾經討論過疫情衍生出的威權,人民擔心把權力借給政府防疫後,有去無回,但一味主張個人自由,難道不會釀成另一種危機嗎?
在民主社會中,人民當然有權不受政府干預,但是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有義務不要讓身邊的人暴露在病毒威脅中。自由的尺度,在個人與國家之間,一直存在矛盾,你認為在對抗大規模疫情的時候,個人自由應該要重於國家自由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個人濫權 #自由釀危機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女性主義浪潮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而令外界認為根本矯枉過正的,是美國黑人詩集的翻譯問題。美國首位國家青年桂冠詩人阿曼達.戈爾曼(Amanda Gorman)詩集已售出多國版權,豈料荷蘭出版社找來布克國際獎的青年作家Marieke Lucas Rijneveld翻譯,卻被質疑「白人可以翻譯黑人作品嗎?白人真的懂嗎?」戈爾曼自己原先都同意的人選,沒想到卻被輿論弄到難以收拾的地步。但背後牽涉的出版與翻譯、身分政治的問題,其實比外界想像來得更複雜。//
女性主義浪潮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而令外界認為根本矯枉過正的,是美國黑人詩集的翻譯問題。美國首位國家青年桂冠詩人阿曼達.戈爾曼(Amanda Gorman)詩集已售出多國版權,豈料荷蘭出版社找來布克國際獎的青年作家Marieke Lucas Rijneveld翻譯,卻被質疑「白人可以翻譯黑人作品嗎?白人真的懂嗎?」戈爾曼自己原先都同意的人選,沒想到卻被輿論弄到難以收拾的地步。但背後牽涉的出版與翻譯、身分政治的問題,其實比外界想像來得更複雜。//
女性主義浪潮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李艾真:🇺🇸 政治正確時代的出版難題】
「政治正確當道,出書還得先測『風向』?」從MeToo運動點燃女性主義浪潮,到BLM運動掀起種族平等呼聲、美國總統大選進一步激化政治兩極對立,書籍作為論述的載體,自然不會置身於論戰之外。向來以自由派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歐美出版業,#政治正確 的主旋律在近年多次強碰「異見自由」的難題,尺度該如何拿捏更是令出版界極為頭痛。
.
捲入性侵疑雲的好萊塢導演伍迪艾倫,原本將要出版自傳、也試圖從書中替自己辯解,但出書的同一家出版商阿歇特集團,先前也出了伍迪艾倫之子——羅南法羅——揭秘溫斯坦案始末的《性掠食者與牠們的帝國》。伍迪艾倫自傳引爆集團內部的「網內互打」,更惹火羅南法羅切割、集團員工上街抗議事件。做為出版商到底該不該替伍迪艾倫出書?應該考量的風險與倫理問題是什麼?
.
另一個案例是知名心理學家喬登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的新書《Beyond Order》。這部暢銷作無關政治社會議題,但偏偏正好彼得森是有名的「反政治正確大將」,曾有公開對性別和LGBTQ族群不友善的抨擊言論,因此也引發出版社的內心糾葛:幫彼得森出書是不是也間接助長了他的保守言論?
.
而令外界認為根本矯枉過正的,是美國黑人詩集的翻譯問題。美國首位國家青年桂冠詩人阿曼達.戈爾曼(Amanda Gorman)詩集已售出多國版權,豈料荷蘭出版社找來布克國際獎的青年作家Marieke Lucas Rijneveld翻譯,卻被質疑「白人可以翻譯黑人作品嗎?白人真的懂嗎?」戈爾曼自己原先都同意的人選,沒想到卻被輿論弄到難以收拾的地步。但背後牽涉的出版與翻譯、身分政治的問題,其實比外界想像來得更複雜。
.
幾起重大爭議各有殊異結局,也顯示議題的高度複雜性。是「政治正確過頭」、還是「壓迫尚未平反」?名為「政治正確」的陷阱,是一場又一場誤會重重的虛幻大戰?
.
(完整內容請點入收聽 #重磅廣播 #podcast)
#重磅一頁書 #美國 #出版 #伍迪艾倫 #羅南法羅 #MeToo #性別 #LGBT #JordanPeterson #生存的12條法則 #AmandaGorman #黑人 #種族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