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奧運dnf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奧運dnf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奧運dnf意思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黃金右臂-鄭兆村 The Golden Arm: Chao-Tsun Che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是兆村在世大運的官方成績單,大家知道成績最後一欄顯示縮寫UR是什麼意思嗎? 原來這是在說明該選手成績的備註,最常見到的如下 英文縮寫 英文翻譯 中文翻譯 WR= world record 世界紀錄 AR= Area record 地區紀錄 (或是continental record) (可以...
奧運dnf意思 在 黃金右臂-鄭兆村 The Golden Arm: Chao-Tsun Ch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兆村在世大運的官方成績單,大家知道成績最後一欄顯示縮寫UR是什麼意思嗎?
原來這是在說明該選手成績的備註,最常見到的如下
英文縮寫 英文翻譯 中文翻譯
WR= world record 世界紀錄
AR= Area record 地區紀錄
(或是continental record) (可以說是洲紀錄)
CR= Championship record 錦標賽紀錄
GR= Games record 賽會紀錄
NR= National record 國家紀錄
MR= Meet record 大會紀錄
OR= Olympic record 奧運紀錄
UR= Universiade record 世大運紀錄
DLR= Diamond League Record 鑽石聯賽紀錄
PB= Personal best 個人最佳
SB= Season best 賽季最佳
WL= World leading 當季世界最佳
DNS= Did not start 未起跑
DNF= Did not finish 未完成比賽
DQ= Disqualified 取消資格
所以這次兆村創下的應該是有🤔
AR= Area record 地區紀錄(亞洲紀錄)
UR= Universiade record 世大運紀錄
NR= National record 國家紀錄
PB= Personal best 個人最佳
by N編
奧運dnf意思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運動表現與動作效率的辯證】
昨天在山姆那講了一門〈該怎麼幫耐力型跑者安排力量訓練計畫?〉時,有人問到「有效率的動作不等於最好表現的動作,運動場上談的是表現,不是效率。」應該沒有人會為了求動作效率而輸掉比賽吧。
現場一下子回得不好,講得有點不清楚,回來後一直在反省該怎麼表述才會清楚,下面透過文字把要表達的內容整理出來:
技術(technique)的功能是什麼?若我們把所有的功能歸納到最後,可以得到的結論有二:「技術」的功能在於提高效率與避免受傷,而且這兩者是綁在一起的,要不同時存在,不然就是同時失去。
→愈有效率的動作=不會受傷的動作
→沒有效率的動作=愈容易受傷的動作。
在競賽場上「贏得比賽」雖然很重要,但不會比「保持健康、不要受傷」更重要,因為就算這場比賽輸了,只要保持健康就能繼續練下去,繼續變強,然後下一場才能表現得更好(甚至獲勝)。
運動表現很重要沒錯,但為了一場比賽的表現而受傷是得不償失的,必須保持健康才能持續訓練,使運動員能一直進步下去,一受傷就得休息很久,重新練起,若遭受一些不可恢復的傷那就等於運動生命提早結束。避免受傷的關鍵是技術,而且好的技術不只能避免受傷還能提高效率……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在這次補充回覆中最想強調的一點是:「高效率的動作就等同於絕佳的運動表現」,因為它是把目前的體能與肌力徹底發揮出來的那道門。
技術,是運動員的潛能最終可以完全發揮自身潛能的「竅門」,這道「竅門」必須夠大夠通順,才能把體能與肌力發揮出來,成為運動表現。所以體能與肌力(體力)當然後重要,體力不足當然別提運動表現,但有了體力之後,必須靠技術來發揮。簡單來說:在安排訓練計畫時,要同時考慮這三者以及認清這三者的階層關係。
這就是今天投影片中提到的一條很重要訓練邏輯:
心→體能→肌力→技術→運動表現
這是訓練的正「道」,所以莊子說「技進於道」。莊子書中也有一句跟運動傷害相關的名言:「盾天之刑」。盾天就是逆天,天就自然。白話的意思是:人之所以會受傷是因為違背自然,被自然處罰的結果。那什麼是順應自然的動作呢?簡單地說即是順應重力(而非對抗)、有效引導體重到你所想要前進方向的動作。
世間的表象可被分為「主動現象」和「被動現象」兩類,在「體能→肌力→技術→運動表現」的邏輯框架裡,我們也可以把前三者當作主動訓練與控制的部分,把運動表現當成自然成生的結果。
課後在線上跟山姆聊到MBSC的訓練哲學裡很強調「無痛訓練」與「預防傷害」,我個人非常認同。這兩個目通標絕對是教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認為「受傷」是物理治療師和教練工作的分界線。教練的工作在「預防傷害」,物理治療師的工作在「治療傷害」,而「預防傷害」跟「無痛訓練」有關,長期忍一些小痛訓練久了就會受傷。
山姆之前在討論這門課的期間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Functional Anatomy Seminars 的創辦人Andreo Spina 博士講的一段話:「運動科學發展的愈來愈成熟,不斷在講求運動表現的同時,但運動傷害不減反增」所以他才會創辦FRC的系統,針對人體的骨骼系統及動作來進行訓練。其實,只要瞭解上面的邏輯,就會知道「不受傷」與「有效率的技術」跟「運動表現」其實是在同一條「道」上的。
--
雖然「高效率的動作就=絕佳的運動表現」,但是對單一運動員來說「最佳的運動表現≠高效率的動作」。但只求運動表現,不注重效率(換句說是不注重技術)最終都必須付出代價。以附圖中的實際案例來說,前美國奧運代表隊女子田徑選手Deena Kastor全馬可以跑出2小時19分的成績,從圖片的分解動作中可以看出她的動作很沒有效率:跨步跑、有腿尾巴,簡而言之是動作的時機掌握不佳……雖然有驚人的運動表現,但巔峰只到2006年(當年一萬公尺、半馬、全馬都破了PB)……到了最重要的2008年北京奧運的全馬賽道上(個人最佳狀態的兩年後),只跑了五公里就因為腿傷退賽了(DNF)。
當年北京奧運的女子全馬的前三名成績分別是2:26:44、2:27:06、2:27:07,以Deena Kastor的實力,如果她願意花時間來改技術,調整成有效率的跑步動作,的確是會先輸掉幾場比賽,但動作習慣後不但能保持健康還能提高效率→運動表現當然會更好,在這場北京奧運的賽場上她是很有機會奪冠的。可惜因為她的跑步技術不良而無法徹底100%發揮出她該有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