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不丹是教室》Lunana: A Yak in the Classroom ★★★★
緣分就是默默地來又默默地去
.
在媒體報導下,許多人知道「不丹是個全世界最快樂、最幸福的國家」,但更多人不曉得的是,2017年,這個曾經是最幸福快樂的國度,已在全球排名第97名,已經比排名第33名的台灣...
【影評】《不丹是教室》Lunana: A Yak in the Classroom ★★★★
緣分就是默默地來又默默地去
.
在媒體報導下,許多人知道「不丹是個全世界最快樂、最幸福的國家」,但更多人不曉得的是,2017年,這個曾經是最幸福快樂的國度,已在全球排名第97名,已經比排名第33名的台灣更不快樂了。
.
是什麼讓我們不快樂?是什麼讓我們感到不幸福?我們當然沒有一台能夠測得「快樂」或是「幸福」有多少的機器,對於這個由前不丹國王在1972年所提出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這個指數到底如何定義?也是存在許多討論空間。但這也或許正說明,當我們試著將感性面的幸福快樂,用理性的科學方式度量,那將是一件永遠測不準,而且沒有意義的事。
.
《不丹是教室》這部電影,有著過去所有以喜馬拉雅地區為故事舞台的電影,該有的元素;包括當地特殊的風土民情、宗教深入庶民生活的社會樣貌、充滿神秘色彩的生活習慣,壯闊、遼闊、令人心曠神怡的高山美景,盡收眼底;但我認為,本片在談論「教育」的本質,探討「心靈歸屬」以及「幸福感」的話題,才是讓我看完彷彿重新充電的重要關鍵。
.
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描述一位名叫烏金的年輕人,原本在首都亭布做著人人稱羨的教職生活,卻因為懷抱著歌手夢而萌生辭退念頭,因此被教育部分發到一所偏僻的魯納納小學任職半年,當作是放棄公職的「處罰」。魯納納地處偏遠的程度難以想像,必須從亭布做一整天的車來到最近的村莊後,徒步沿著河流往山區走八天才能抵達;當地沒電沒網路,物資缺乏又落後的生活,讓過慣城市生活的烏金難以適應。
.
當然,這種勵志電影最終不外乎因為某個契機而驅使主角留下,甚至最後在離開之際依依不捨;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主角駐足?《不丹是教室》的劇本彷彿主角在片中徒步走入魯納納般地倒吃甘蔗,許多可愛又暖心的感動,就在劇情慢慢深入魯納納當地生活的過程中逐漸醞釀。特別是老師與學生們間的有趣互動,飾演班長的小女孩純真又活潑的可愛模樣,以及因為一頭養在教室裡的氂牛,而開始領悟人所追求的幸福,並不再於擁有全部,而是珍惜和知足。
.
我非常喜歡片中回歸珍惜「緣分」的核心觀點,因為緣分總是來來去去,能夠留下、住進心底的,永遠不是具體擁有的物品,而是美好的記憶,帶給人們成長的啟發、衝擊,甚至是心態和觀念上的轉變。
.
片名所謂的那隻「養在教室裡的牛」,似乎也是代表著無形的感受、體驗,反而比物質生活的物品來得有意義多了。而那句寫在海報上的宣傳詞:「人生最豐盛的收穫,總是在意料之外」,完全概要了你我在名為人生的道路上,都會遇到的狀況。或許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但充滿意外的驚喜,計畫外的變化,總是讓我們轉念的最大關鍵。
.
回到不丹這個快樂指數逐漸下滑的國度,1999年開始解除電視禁令、開放手機、網路後的社會,卻也開始面臨到城鄉差距,社會結構改變,以及因文明發展而逐漸浮現的失業、藥物濫用、酗酒等問題;如同電影裡開頭的男主角烏金,夢想前往澳洲當歌手,離不開城市方便和原本的社群圈,來到一個手機無法充電,靠著撿牛糞取暖的地方。但換個角度來想,他卻變得越來越快樂,變得越能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生活有了重心和目標;方便、快速的生活,卻帶來不快樂,說來諷刺,不是嗎?
.
《不丹是教室》這部電影所呈現的氛圍,或許多少能夠提供現代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有個喘息和反思的機會;輕柔的敘事過程,樸實無華的人文景觀、最接近天空的自然美景讓人心曠神怡,在如今疫情讓世界運轉暫停之際,娛樂大片充斥著視覺效果、大量對白的主流市場降溫的時期,《不丹是教室》是部能夠讓人感到溫馨可愛的有趣作品,相當推薦。
.
.
《不丹是教室》Lunana: A Yak in the Classroom
台灣上映日期:2020-07-17
@swallowwingsfilms
.
.
.
#不丹是教室 #lunanaayakintheclassroom #lunana #bhutan #電影 #影評 #movie #review #filmcritics #巴沃邱寧多傑
#XXY
契丹遼國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逐鹿中原成王敗寇的史觀】
中國人的史觀,用八個字總結,稱之:逐鹿中原成王敗寇。
這樣子的史觀不更新,中國人不可能獨立思考。去中國化,不是去除「中華血脈相連的歷史文化」,是去除沒有靈魂、沒有核心價值的戰狼史觀。
中國人篤信歷史都是勝利者所書寫,任何異族只要能佔領中原,他就是「正統」,即使這個人強暴了你的父母、佔有了你的家產、誅殺了你的九族。中國人最討厭發動侵略,卻沒有能力征服,現代話叫做「射後不理」,像日本那樣,沒有能力征服卻發動侵略。侵略要「正當化」,就是要有能力征服,像大元汗國、大清國那樣血腥地佔領中原。
北方胡人消滅西晉,建立鮮卑政權,掌控中國、隋唐兩代都是突厥─鮮卑特色的胡人政權,或稱之「新漢人」。舊漢人南遷長江流域,融入南方楚越人。1016年前,遼國的契丹聖宗率領大軍入侵北宋到澶州,包括北京在內的燕雲十六州落入遼國手上,契丹遼國從此比北宋更「正統」。中國人其實並不怎麼重視血緣種族,中國人重視的是漢文,李白、白居易、劉禹錫、元稹都不是漢人,都備受漢人的推崇。
說中國人有五千年歷史,等於說美國人有五千年歷史,等於說鮮卑人蒙古人女真人都是中國人的祖先。還原中國史就是讓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各自成為一國,改朝換代(武力推翻舊政權)就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政府(政權),不要用朝代串起來。
其實,中國史主要是以漢語串起來的,只要你使用漢語,中國就把你看成同一個國家,一天到晚想要併吞你。如果當年英國也是這種態度,今天就不可能有五眼聯盟,英美兩國也不會是兄弟之邦。
同一種語言不必是同一個國家,使用英語可以是不同的國家,使用漢語也可以是。英美兩國核心價值不是英語,漢語國家核心價值也不是漢語,人權憲章才是。
中國人的史觀不改變,就是在鼓勵蒙古式的征服侵略、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日本人經略中原犯的錯,錯在兇狠強悍不及蒙古滿洲人;台灣使用漢語就強迫同一個國家的認同,等同不鼓勵外國使用漢語。殊不知推廣漢語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漢語族群去建立不同的國家。
契丹遼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別忘了十國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說起晚唐五代,總會想起那個春花秋月,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南唐李後主。不過,認真說來,李後主既不屬於晚唐,也不屬於五代,而是「十國」時人。
只懂「五代」,忽略「十國」,是「中原史觀」作祟所致。這就好像說中華文明源自黃河,卻忽略了長江文明;談兩宋,卻忽略遼金一樣。
晚唐至宋之間,有這麼一段分裂時期,而「十國」的歷史比「五代」其實還要來得長命。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歷史課本記述「五代」較詳,盡是打打殺殺,喪權辱國之史。然而,對中原以外南方各地(聯同一個山西北漢)的「十國」歷史的講授卻略略帶過。哎!真不應該。
「十國」歷史怎能遺忘。至少南唐還有一個多愁善感的李後主。此外,「十國」裡還有一個閩國,它在中國海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當時的閩國有一個重要的國際商港:泉州,還有一群面向海洋,充滿冒險進取精神的閩商。
多年前,我在從事媽祖研究時,述及媽祖林默娘的出生年代,竟不知要用何個詞彙較為恰當。說林默娘是生於「五代末、北宋初年」,大家容易理解,但嚴格來說,與史實不合。
正確的說法,應是「十國末、北宋初」。公元960年那位「自導自演」的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改國號為宋,終結了「五代」的歷史,但這時的「十國」中的東南諸國尚未被滅。
「十國」中的閩國歷史,要上溯自公元886年(晚唐光啟二年),王潮割據福建閩南的泉州、漳州說起。割據之初,王潮、王審知、審邦兄弟佔有泉、漳、汀三州,公元890年更北上並有福州和建州。王審知在公元907年於福州建都,國號閩。這個國家至公元945年才被南唐所滅。但爾後,留從效、陳洪進佔據泉漳,雖奉南唐正朔,實際卻為獨立國。直至公元978年(即宋朝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投降,前後90年的時間,福建泉州是處在獨立的格局中發展的。
李東華在《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一書中指說,五代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不佔重要地位,但在福建地區之發展史上,十國中的閩卻居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本的改變了福建往後的歷史發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海外交通與貿易的重大轉變。此種轉變的最大原因,一是福建地區的割據所造成的孤立,一是主政者的積極獎勵海上貿易。
90年來的地方割據與獨立,閩國不僅陸路交通斷絕,而且與其近鄰處於敵對狀態,加之於閩南地區山多田少,農業生產不足,閩之主政者不得不另闢蹊徑。其突破口即是發展海上貿易,泉州國際商港地位日顯重要。
《新五代史》稱王審知「招來海中蠻夷商賈」,而閩商亦為之崛起。文獻記載,他們為「大舟有深利」,不畏危險,出海經商,往北至新羅(今韓國)、契丹遼國,往南經營東南亞占城、三佛齊(室里佛逝)的長程海貿。陳洪進時期,南海番貨乳香、象牙、龍腦香更是成了他向大宋朝廷進貢,以換取和平的貢品。
晚唐以前,東西海上貿易以波斯、阿拉伯人、印度人、東南亞土著為主。晚唐「十國」後,在中國海洋發展史上卻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轉折期。除海貿商品(如中國絲綢和中國外銷陶瓷)量上激增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自「十國末、北宋初」,在這條頻繁的海道上出現了新的要角:中國海商,特別是閩南海商。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莊國土在其《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書中論說:「閩南商人的崛起,應溯自五代時期。五代十國的閩國,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獨立於中原的政權。閩國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經濟基礎,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並將海外舶來的一部分奇珍異物進貢中原朝廷,以便保持偏安局面」。莊國土認為:「就政治而言,福建為中國邊陲,而泉州和漳州又屬福建邊遠之地,遠離行政中心,朝廷與省府機構對其控制力較弱,對中央集權政府有相對離心力的私人貿易,也只能在這種較不易被監督的邊陲之地才有機會發展」。在這種情勢下,它「造就了閩南人航海、冒險、重商的進取傳統」。
福建閩南人的航海時代開始了。進入宋元,下續明清,閩商氣魄更是了不起。它掀開了中國人面向海洋,航向世界的序幕。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