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奇美神經外科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奇美神經外科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奇美神經外科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奇美神經外科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5萬的網紅Icu醫生陳志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感謝林宏榮林首席醫療副院長在2008年我「最機車」的時候派我去上「TRM醫療團隊合作」課程,讓我知道醫療需要靠「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彼此尊重、良好溝通、守望相助,我們才能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感動! 2013年在我人生低潮的時候,林副院長又派我去Duke學習「Resilience 復原力」和「正向思考,...

奇美神經外科 在 寶瓶文化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10:20:50

【#編輯OOXX】 【國峰並沒有在移除呼吸器後離開,我想他捨不得媽媽】 藝人劉真過世,獨留辛龍與4歲女兒,令人唏噓又不忍。 媒體報導他們曾請柯文哲市長去醫院看看劉真的狀況,而柯市長告訴辛龍:「以醫藥、醫學的一個專業角度,真的是沒有機會了。」勸著辛龍「放手」。 短短「放手」2個字,說出來是那樣容易...

  • 奇美神經外科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19 12:34:06
    有 1,160 人按讚

    感謝林宏榮林首席醫療副院長在2008年我「最機車」的時候派我去上「TRM醫療團隊合作」課程,讓我知道醫療需要靠「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彼此尊重、良好溝通、守望相助,我們才能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感動!

    2013年在我人生低潮的時候,林副院長又派我去Duke學習「Resilience 復原力」和「正向思考,讓我知道如何面對挫、關懷同仁,看見別人的需要、學會放下、救病人也救家屬,我們才能一次又一次的送上溫暖!

    林副院長不僅僅是我工作上的長官,更是我人生和心靈上的導師,感謝您一直以來的栽培!

    這一次出書林副院長不僅幫忙寫推薦序,還大手筆的購買100本贈送同仁!真的很感動!

    ===
    『重機』騎出來的驚奇之旅(林宏榮/奇美醫學中心首席醫療副院長)

    我跟陳志金醫師的認識是在2007年。一開始,是我先注意到有一位「憤青」在醫院員工留言區上經常發表意見,對醫院的措施有建議、也有批評,這位憤青就是阿金醫師。雖然有人覺得說他的發言太直白,但我覺得他是很有想法的,只是不明白醫院的系統運作,不了解如何推動與改變。所以我直接邀請他來參與我們病人安全委員會的工作,他果然發揮很好的作用,我們一起修補很多缺陷、讓整個醫療系統更安全。

    2008年,醫策會辦理醫療資源團隊合作的種子教師培訓,受訓回來以後的阿金醫師大方分享,他對醫療團隊合作的想法眼界大開、有如脫胎換骨。他提到在這之前,自己是一個很機車的醫師,根本是「重機」,因為他對團隊成員要求很高,經常不假辭色地批評,有很多護理人員因此會躲著他,甚至還故意申請調大夜班,就可以不用跟他一起查房。

    然而,透過這個醫療資源團隊合作的訓練課程,阿金醫師從外國老師的教授中學習到了如何領導一個團隊、如何跟團隊溝通等技巧。從此以後,他從「騎著重機」的重症醫師,變成是宣傳醫療資源團隊合作的教主,我跟他有了更多密切的合作,尤其是從奇美醫院特有的「關懷」上去發揮,讓奇美醫院成為醫界楷模,我們關懷病人,也關懷同仁。

    醫策會在2012年關注到醫療人員過勞問題,計畫推動復原力的訓練,我也推薦他跟醫策會到美國杜克大學病人安全中心受訓。回來後,他把專長的睡眠醫學整合到對這個醫療人員耗竭(Burnout)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上,帶給我們對於這個問題全新的視角與寬闊的想法。

    接觸社群媒體後,阿金醫師學習如何與鄉民溝通,這些技巧他也運用在醫學教育的改變上,以創新的方式翻轉了傳統單向的聽與學。我從醫策會執行長卸任回到醫院工作時,希望他協助醫病共享決策(SDM)的推廣,他運用在神經外科加護病房的嚴重腦傷病人身上,建立一個很好的SDM模式,家屬參與這個過程以後,都能開放溝通、放下心結,做出不後悔的決定,這個模式一舉在2018年得到醫策會與醫療品質協會的肯定,拿下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金獎。

    陳志金醫師從一個騎著重機的憤青醫師,擴大視野到關注醫院的病人安全,關心醫療人員的工作環境,進一步關心社會民眾的醫療觀念與權益。阿金醫師字裡行間關懷無處不在。翻開這本書,一起見證他騎重機出來的驚奇旅程,期待看到他更多熱血、關懷卻又直白的發文。
    ===
    博客來
    https://reurl.cc/g7WLQ4

    歡迎分享~

  • 奇美神經外科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28 12:24:06
    有 1,950 人按讚

    林宏榮 首席醫療副院長是阿金的恩師
    也是醫策會的前執行長

    他帶領我進入病人安全、醫病溝通的領域
    這次除了幫我寫推薦序,還大手筆的購買100本書贈給急診的醫師們。真的太感動了~

    「機車」、「白目憤青」的描述,真的都很貼切到位 ^_^ 林副這一篇序總結了我這十幾年的跌跌撞撞,知遇之恩,永生難忘!

    人生當中,能夠遇上這樣一位好導師,夫復何求?

    ====
    推薦序1‧『重機』騎出來的驚奇之旅(林宏榮/奇美醫學中心首席醫療副院長)

    我跟陳志金醫師的認識是在2007年。一開始,是我先注意到有一位「憤青」在醫院員工留言區上經常發表意見,對醫院的措施有建議、也有批評,這位憤青就是阿金醫師。雖然有人覺得說他的發言太直白,但我覺得他是很有想法的,只是不明白醫院的系統運作,不了解如何推動與改變。所以我直接邀請他來參與我們病人安全委員會的工作,他果然發揮很好的作用,我們一起修補很多缺陷、讓整個醫療系統更安全。

    2008年,醫策會辦理醫療資源團隊合作的種子教師培訓,受訓回來以後的阿金醫師大方分享,他對醫療團隊合作的想法眼界大開、有如脫胎換骨。他提到在這之前,自己是一個很機車的醫師,根本是「重機」,因為他對團隊成員要求很高,經常不假辭色地批評,有很多護理人員因此會躲著他,甚至還故意申請調大夜班,就可以不用跟他一起查房。

    然而,透過這個醫療資源團隊合作的訓練課程,阿金醫師從外國老師的教授中學習到了如何領導一個團隊、如何跟團隊溝通等技巧。從此以後,他從「騎著重機」的重症醫師,變成是宣傳醫療資源團隊合作的教主,我跟他有了更多密切的合作,尤其是從奇美醫院特有的「關懷」上去發揮,讓奇美醫院成為醫界楷模,我們關懷病人,也關懷同仁。

    醫策會在2012年關注到醫療人員過勞問題,計畫推動復原力的訓練,我也推薦他跟醫策會到美國杜克大學病人安全中心受訓。回來後,他把專長的睡眠醫學整合到對這個醫療人員耗竭(Burnout)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上,帶給我們對於這個問題全新的視角與寬闊的想法。

    接觸社群媒體後,阿金醫師學習如何與鄉民溝通,這些技巧他也運用在醫學教育的改變上,以創新的方式翻轉了傳統單向的聽與學。我從醫策會執行長卸任回到醫院工作時,希望他協助醫病共享決策(SDM)的推廣,他運用在神經外科加護病房的嚴重腦傷病人身上,建立一個很好的SDM模式,家屬參與這個過程以後,都能開放溝通、放下心結,做出不後悔的決定,這個模式一舉在2018年得到醫策會與醫療品質協會的肯定,拿下國家醫療品質獎的金獎。

    陳志金醫師從一個騎著重機的憤青醫師,擴大視野到關注醫院的病人安全,關心醫療人員的工作環境,進一步關心社會民眾的醫療觀念與權益。阿金醫師字裡行間關懷無處不在。翻開這本書,一起見證他騎重機出來的驚奇旅程,期待看到他更多熱血、關懷卻又直白的發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497?loc=P_0003_008

  • 奇美神經外科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01 11:30:00
    有 66 人按讚

    【#編輯OOXX】

    【國峰並沒有在移除呼吸器後離開,我想他捨不得媽媽】

    藝人劉真過世,獨留辛龍與4歲女兒,令人唏噓又不忍。

    媒體報導他們曾請柯文哲市長去醫院看看劉真的狀況,而柯市長告訴辛龍:「以醫藥、醫學的一個專業角度,真的是沒有機會了。」勸著辛龍「放手」。

    短短「放手」2個字,說出來是那樣容易,但對辛龍及劉真家人而言,要做這個決定,要對醫生開這個口,那得下多大的勇氣,那又是多麼痛徹心扉,以及肝腸寸斷。

    而即使下了這個決定,心頭卻又止不住的懷疑,是否自己再堅持一下,是否請患者要撐一下,就可能挺過這場生命風暴?

    「放手」談何容易,而如果患者家屬「不放手」或「無法放手」,我們能不能試著去理解,那些家屬心中的煎熬?我們能不能試著去陪伴,與他們一起走過那些徬徨、恐懼及無助等各種糾葛心情?我們能否多給「不放手」或「無法放手」的家屬一些時間與空間?

    我很喜歡台南奇美醫學中心謝宛婷醫師的一句話,她說:在「放手」中緊緊地牽住手,在「不放手」中,靜靜地醞釀道別。

    她也說:「放手才是慈悲」這句話,即使再真切不過,對即將喪親者來說,仍舊是一種殘酷的理性。讓我們再縱容悲傷一點點,當陪伴的過程觸發了愛的能量,跨越了悲哀、憤怒、愧疚、焦慮、孤獨、疲倦、無助、驚嚇、渴念與麻木,我們將會發現,「放手」便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結局。



    放上謝醫師的文章,〈放手不是是非題〉

    沒有經歷過困難決定的人,不應該殘忍地去批判他人的選擇,這是我在一次次死亡歷程的幽谷伴行中,用病人、家屬,以及我自己一窪窪的淚水所映照出來的謙卑體悟。
    有關於生命的抉擇,不是只有「放手」與「不放手」那麼簡單。我從一個不忍看見苦楚而和別人談「放手」的醫師,到現在,我還是一個不忍看見病人苦楚的醫師,但我覺得一起和病家經歷「放手前」的痛與慟,遠比看到「放手」的結局更珍貴。那一段「難以放手」的擺盪掙扎,閃耀著生命中最動人的牽腸掛肚。

    傷痛的母親,叫做「愛」。
    呼吸加護病房傳來一則會診。三十歲的國峰,車禍後嚴重腦出血昏迷,經過三次呼吸器脫離訓練都失敗,母親與姊姊要求撤除呼吸器。
    若非緊閉的雙眼與嘴裡的氣管內管,這個健碩的男子,真的不像大家腦海中會浮現「末期病人」的模樣。
    安寧照護團隊與母親和姊姊開了一場家庭會議。我們的心,隨著家庭狀況的抽絲剝繭,俱皆糾結。
    嚴重脊椎退化以及腎臟功能節節下降的母親,面臨著日以繼夜啃食的神經痛,以及隨時可能要面臨洗腎抉擇的恐懼,宿在一鐵皮小屋中,僅靠撿拾回收的零頭小錢,捱以度日。

    二十多年前,國峰的母親即與好賭的父親離異,父親逃躲債主到中部後失去聯繫,卻留下一筆債務,給國峰母子償還。
    姊姊以保母為職,只要有餘裕的金錢與時間,全拿來照料自己的母親與弟弟。言談中,姊姊雖未提及其夫婿,但仍可感覺已成家的她,是如何感念她所遇上的對象,支持著她對原生家庭的情感牽連。

    國峰平常是個做粗工的工人。在上工前,他還在一個私人屠宰場多兼一份工作,但橫事無常,並不會因為一個人行善或是努力就有避禍的特權。
    某個要去屠宰場上工的清晨,一輛卡車將國峰撞飛。事後,肇事者態度相當不友善,僅到醫院探視過一次國峰,之後皆由保險公司出面處理,而屠宰場老闆更是從未現身,甚至,國峰的姊姊這時才知道,老闆並未盡到為員工投保的責任。
    在這風霜之際,國峰私人保險的理賠,因為父親賭債尚未償還完畢,只要是匯入國峰帳戶的保險金,就會立即轉還賭債,根本無法成為這場困境中的及時雨。

    「對不起,弟弟好年輕,我們一開始也好難接受,他就要這樣離開我們了。可是如果他留下來,他的日子一定比走了更苦,我們無法負荷優質的護理之家,接下來,他會有壓瘡、四肢會攣縮、脖子切一個洞,只靠呼吸器過完餘生,而媽媽也禁不起任何的操勞了。」
    我的心萬般翻攪。該說對不起的,絕不是她們。此刻承擔這般艱難的決定,卻又擔心被醫療團隊視為冷血的家屬。

    家庭會議開了三次,白髮的母親每次都出現,次次老淚縱橫。
    最後,經由安寧照護的醫師、神經外科的醫師、呼吸加護病房的醫師,審慎判定國峰的腦部重度受損,即使數個月後,有微乎其微的機會,可以脫離呼吸器,也不可能有好轉的意識狀態。
    於是他被接來了安寧病房。在燈光柔和的獨立房間裡,僅有的幾位家人相伴,我為他移除了氣管內管,關掉了呼吸器。

    國峰並沒有如我們預設的場景之一,在移除呼吸器後離開,我想他捨不得媽媽。
    他後來去了護理之家。堅強的生命力搏動著,長達一年多的時間,他都由護理之家的照護人員,偶爾是姊姊,帶著回我的門診。
    雖然最後還是擔下了長期照護的重擔,但姊姊每次回門診,都感謝安寧照護團隊、神經外科團隊以及呼吸加護團隊,陪著他們,在一次次的家庭會議中死透又重生,流盡眼淚,推演過無數次各種可能的結局。
    現在上蒼為國峰選擇了留下,他們不會對任何一個決定後悔。

    每一次,我都會握握他的手,和他說說話。我希望,從住院後開始堆疊的每一個溫暖,可以洗掉他腦裡的記憶,洗掉他腦迴裡在車禍前最後一刻清醒的感覺:驚疑、痛楚、恐懼,以及沒有出口的孤獨。

    佛洛伊德在一封信裡,曾寫道:「我們終將找到一個地方安置失落,我們知道失落後強烈哀悼,終將沉息,但是也知道這種痛苦是無可安慰,也無可替代的。不管如何填補這裂口,就算能完滿的填補,它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當悲傷進入我們的生命,那麼我們便如同接納一道疤般的帶著它前行,而不是一再地想要把它剜離我們的生命,以致一次又一次的鮮血淋漓,也不用去設定應該振作的時間,只需要相信自己終有一天,可以從悲傷中看見重新定位與連結的意義。

    兩年後,我又收到一則會診的傳呼簡訊。距離我沒再收到國峰的消息已有半年,半年前,他因為病況非常穩定,所以轉給護理之家自行配合的居家照護團隊接手,但會診上他的姓名,依舊毫不陌生。
    一向被安排住在健保給付病房的國峰,靜靜地躺著,但明顯的消瘦,讓我還是感到驚訝。

    媽媽稍微佝僂的身軀,穿梭在其他床的病友家屬間,一回頭看到我,聲若洪鐘地向我打招呼,簡要地向其他的家屬,敘述我們在呼吸加護病房相識的過程,笑容滿溢。
    語畢,我們一同趨近國峰的床邊,我握握國峰的手,抬頭看向媽媽:「異常的消瘦,可能代表著身體的重大問題,而他也因此現在受到了敗血症的干擾,要能挺過去的機會不高,除非全面緊迫式地進行檢查和治療,包括異常消瘦的原因。但是,我們的國峰能從這樣的過程得到什麼呢?媽媽您希望我們怎麼樣在初次見面的兩年後陪伴國峰呢?」

    國峰的媽媽愛憐地看著兒子,祝福大於哀傷地對我說:「移除呼吸器的那一天開始,我就只希望他不要痛苦。不管他是在當天就離開我,還是兩年後的今天才要離開我,我都會記得,我們和他一起奮鬥的,以及奮鬥之後決定接受與共度的一切。謝醫師,我們想要去安寧病房,我們知道國峰也會想要去那裡。」
    兩週後,國峰在滿滿的祝福下,走完了他的人生。

    這一回的照護,沒有人落下眼淚,只有感恩,國峰曾經帶領我們走過的一切:決定放手的心如刀割與掙扎猶豫,放手之後重獲新生的訝異喜悅,以及慢性照護過程中甜蜜的負荷,到真正的終點來臨時,滿溢著毫無愧疚與遺憾的坦適。

    讓我們把「放手」這件事,談得更柔軟一些吧,別把它當作會談的目的,就算這是個善意,驅策著尚未準備好的家庭簽下那張同意書,傷痛不會因為表象上的善終而釋懷。
    這條困難的路,即便清楚的知道終點該往哪兒走,仍舊需要親自彎下腰,斬除那荊棘,甚至偶爾被扎中,鮮血淋漓,但彼此會從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獲致勇氣。

    「放手才是慈悲」這句話,即使再真切不過,對即將喪親者來說,仍舊是一種殘酷的理性。讓我們再縱容悲傷一點點,當陪伴的過程觸發了愛的能量,跨越了悲哀、憤怒、愧疚、焦慮、孤獨、疲倦、無助、驚嚇、渴念與麻木,我們將會發現,「放手」便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結局。
    放手不是一個斷點,它是接納哀傷的安息之地,也是繼起生命的孕育之處。

    ►►《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謢醫師的善終思索》https://reurl.cc/MvbOpv

    #在放手中緊緊地牽住手
    #在不放手中靜靜地醞釀道別
    #每一個最艱難決定的背後都是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