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奇皇后劇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奇皇后劇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奇皇后劇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奇皇后劇評產品中有9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終於要來分享這個月入手的書籍,《沙丘》這六本一字排開真的氣勢十足,而且還有很多值得介紹的好書。另外,也偷偷預告一下,思考過後,這裡即將重新展開「每月推薦書單」的單元,不同於過去在月初公佈的一次一本,我將會精心挑選當月五本自己相當喜愛的作品,並稍做介紹,希望也能做為大家選購書籍時的參考之一。應該可以把...

 同時也有2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部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ELCOME TO THE CLUB! 歡迎加入YT線上電影直播節目首選! 電影新聞|近期串流推薦|主題討論 00:00 準備開始 01:21 歡迎收看! 11:43 上週票房冠軍:黑寡婦 14:20 本週新片推薦:叢林奇航 17:45 掰了星爵三度結婚!安娜法瑞絲證實成為人妻 22:42 《楚...

奇皇后劇評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09:49:01

《#綠騎士》接受自身命運的旅程 (8.4/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綠騎士》是一部英國奇幻歷史電影,由大衛羅利執導,演員為戴夫帕托、艾莉西亞維坎德、喬爾埃哲頓、拉爾夫伊尼森,...

奇皇后劇評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09:58:28

【@girlstyle.mag】陳約臨舊主持片豆豉眼曝光! . 【東京奧運】陳約臨因26日訪問奧運金牌得主「193劍神」張家朗而成名,因為在採訪中被指「迷妹上身」有欠專業而被炮轟,昨晚陳約臨亦以手寫道歉信於IG公開認錯,而張家朗馬上做了此「貼心舉動」化解公關災難。不過網民對道歉信依然不收貨,並起底陳...

奇皇后劇評 在 文青汪的影劇世界?|電影|韓劇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7:52:02

. 《波希米亞狂想曲 — 此生只做你自己的皇后》🎬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無雷 #經典不敗 #射手座片單 《#波希米亞狂想曲》是ㄧ部2018年的音樂傳記電影,劇情改編自1970年成立的Queen皇后樂團與主唱佛萊迪在搖滾樂壇闖盪15年的真實故事。 說起70年代英國的經典皇后樂團,可能有些年輕...

  • 奇皇后劇評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11:10:25
    有 1,815 人按讚

    終於要來分享這個月入手的書籍,《沙丘》這六本一字排開真的氣勢十足,而且還有很多值得介紹的好書。另外,也偷偷預告一下,思考過後,這裡即將重新展開「每月推薦書單」的單元,不同於過去在月初公佈的一次一本,我將會精心挑選當月五本自己相當喜愛的作品,並稍做介紹,希望也能做為大家選購書籍時的參考之一。應該可以把每月固定有的這篇當作初選名單,月底的新單元當作第二階段決選名單之類(自己說
    ⠀⠀⠀⠀⠀
    ⠀⠀⠀⠀⠀
    先來看,早已介紹過的《#沙丘》六部曲,括《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沙丘之子》、《沙丘:神帝》、《沙丘:異端》與《沙丘:聖殿》等六本,取材自美國作家法蘭克赫伯特赫伯特擔任記者時研究海岸沙丘的資料,1965 到 1985 年間歷經六年醞釀構思、二十多次退稿才順利出版,是史上公認最偉大也最暢銷的科幻小說,赫伯特從沒沒無聞到異軍突起,克勤克儉堅持寫作,悉心建構出完整的沙丘宇宙,成為 20 世紀舉足輕重的重要作家之一。內容精彩地融合了科學事實、文學小說、環境保護主義與政治,走出和常見科幻小說頗為不同的新路,一舉獲得了雨果獎和第一屆星雲獎,為科幻小說界最宏大的一部史詩打下基礎。
    ⠀⠀⠀⠀⠀
    是枝裕和的《#與希林攜手同行》則是一封無法寄出的情書,2007 年到 2018 年過世的十二年間,是枝與希林合作拍攝了六部電影、二部廣告、一集電視紀錄片,並在《SWITCH》雜誌進行六場「導演 VS. 演員」的深入訪談:以演戲為核心,輻射出相關的人事物,由希林半世紀的從影生涯,道出日本近五十年的影視文化、演藝生態、藝人功過及幕後祕辛。希林過世後,是枝無法停止思念這位母親,「能將希林談論演出的言論以書籍的形式保留下來,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於是,他以雜誌對談內容為基底,翻閱十多年來的行事曆和拍攝日誌,回想兩人的日常互動與希林在拍攝現場的一言一行,融入自己的閱讀思考,在她逝世週年前夕,完成《與希林攜手同行》。
    ⠀⠀⠀⠀⠀
    《英倫情人》的作者麥可翁達傑睽違七年的新作《#戰時燈火》也在本月問世,一部戰火下因祕密而青春破碎的哀歌,隱藏著一群神祕英雄的黑色寓言故事。1945 年,戰爭剛結束。十四歲少年納桑尼的父母卻在此刻離開英國遠赴海外,離開他們,將他和姊姊獨自留在倫敦,交給一個可能是罪犯,名為「飛蛾」的男人照顧。之後經常有一群古怪的陌生人到家裡來。每個人看上去都有祕密,似乎都與他們的母親有著某種關係。多年後,28 歲的納桑尼對於母親當年的不告而別還是耿耿於懷,於是他決心重新挖掘真相。主角拼湊著宛如當年燈火管制下的破碎記憶,拒絕成為一個沒有過去的人,回憶成為最堅固的人生防禦,作者無疑是編織回憶的藝術家。文學寫出了事物的複雜性,翁達傑將複雜寫出了美。
    ⠀⠀⠀⠀⠀
    此本《#無法平靜的夜晚》則出自布克國際獎史上最年輕得主,2020 年英國布克國際獎公佈時,媒體一片嘩然,因為獲獎者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不但過去沒寫過小說,且年僅 28 歲,從世界各地 124 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其中不乏知名作家,評審卻選擇了荷蘭新人萊納菲爾德初試啼聲的第一部小說。故事從一個十歲孩子的口吻,純真又大膽地描述一場失去親人後的成長故事。整個悲劇發生一個保守的基督教農家,主角賈絲為了擔心心愛的兔子被當作聖誕晚餐,默默祈禱哥哥代替兔子死去,不料哥哥真的在溜冰時遭遇不測,從此這個家庭成員越來越古怪,父親自殘、母親厭食、主角和另一個哥哥以及妹妹越來越讓人憂心。萊納菲爾德曾出版過談及死亡主題的詩集,用字新穎情感深刻,早就拿過詩歌獎,這部小說濃厚的個人色彩在出版後大受討論,並翻譯成多國語言,成為荷蘭第三個入圍布克國際獎的作家,且成功拿下大獎,成為該獎項史上最年輕的得主。
    ⠀⠀⠀⠀⠀
    《#靈魂穿越手稿》的討論度也相當高,書中書、謎中謎、本書有如文字版桌遊,從書信到懸疑解謎到奇幻浪漫的類型翻轉,就來自於法國作家亞歷斯蘭德金。巴黎高級書籍裝幀師收到一份散發詭異謎樣氣息的散裝書稿,委託他照頁次順序裝訂,唯一條件:不准閱讀內容。客戶是愛書成癡的神祕男爵夫人,收藏珍本名書舉世罕見,尤其專精詩人波特萊爾的作品。沒多久,男爵夫人意外身亡,且沒有對書稿留下隻字片語。裝幀師忍不住和妻子輪流捧讀,發現整本書簡直難以言喻,乍看是三部獨立故事,但男爵夫人卻又留下另一套閱讀順序,再成另一個故事。這本書究竟是浪漫派惡德詩人波特萊爾的最終作品;還是巴黎淪陷前夕流亡作家班雅明遭遇的驚悚謀殺故事;抑或是,奇幻魔法海島上,一名追尋百年、永生不死的魔法師告白?
    ⠀⠀⠀⠀⠀
    暢銷小說《#來自星星的奇蹟》當時第一眼看到就覺得一定要讀,故事敘述一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鳥類學家喬,母親罹癌過世後,瘋狂投入工作,試圖忘記孤獨和痛苦。後來診斷出乳癌,與男友分手,這才發現大自然與鳥,彷彿是陪著她度過剩餘人生的緩刑。她前往一座偏僻小鎮繼續研究,一天,在後院遇見自稱來自西翠亞星球的高智商小女孩珥莎,星星女孩說自己必須來地球見證五個奇蹟,才能取得家鄉的博士學位。這段期間,兩人一同觀察靛藍彩鵐築巢,將螢火蟲散在黑夜裡形成星座圖案,喬發現珥莎所在之地彷彿充滿了魔法,而奇蹟也一個個降臨。但喬愈來愈困惑,為什麼遇見珥莎之後好事接連不斷?為什麼珥莎晚上總會消失?為什麼她在紙上畫了一座墳墓,上頭卻寫著「我愛妳,對不起」?這個看似不到十歲的高智商女孩身上,到底藏著什麼祕密?
    ⠀⠀⠀⠀⠀
    日前特別介紹過的《#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是此排唯一一本傳記。瑪麗柯爾文為歐美家喻戶曉的偉大戰地記者,她曾隻身訪問利比亞狂人「瘋狗」格達費,也在以巴衝突的硝煙中與阿拉法特會面,還獲贈珍珠。她走訪戰地,無懼砲火,關注殘破世界裡珍貴的一絲人性。即使她在轟炸中瞎了左眼、左耳失聰,但仍止不住她凝視真實、報導真相的熱情,之後更以「獨眼」的女俠形象深深烙印在多數人的記憶當中。在世人眼中,她是勇者,是英雄,是戰爭的證人,是一位堅毅而反叛的女性;在這本傳記中,讀者更能看到,她也是有血有肉、時而脆弱、時而迷惘的個人。她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同的眼光和待遇,也和所有人一樣,會恐懼、會掙扎,僅有平凡的肉身,但她不曾因此卻步,直到死亡都仍體現人性與人道的精神。
    ⠀⠀⠀⠀⠀
    身為日本移民下一代的美國作家大塚茱麗,改編自其家族史的《#天皇蒙塵》也非常值得一讀,關於日裔美國人集中營的故事。1941 年 12月 7 日,日軍空襲太平洋歐胡島的珍珠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也是日裔美國人噩夢的開始。美國西岸超過十一萬名日本人與日裔美國人被視為國家的敵人,不分性別、年齡皆送到各地拘留營(但日裔美國人認為這就是集中營),圈禁超過三年,直到二戰結束才返回家園。這就是《天皇蒙塵》故事的背景,她以母親小時的親身經歷為本,寫出這個既詩意又殘酷,簡練卻充滿細節的獨特作品,2002 年出版就備受各界好評,也獲得文學獎項,提醒世人這個發生在美國的違反人權事件不該被遺忘,美國一直到 1988 年雷根政府時期,也就是超過四十年後才對日裔美國人進行補償。
    ⠀⠀⠀⠀⠀
    還有一本,是即將到來的公視時代劇《#茶金》的小說,1949 年,全臺灣最大茶葉出口商的獨生女張薏心,原本應招贅一個男人,接管她的人生與父親吉桑的龐大事業。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介入債臺高築的家族事業,在一個沒有「女商人」的時代,學習談判、妥協、忍辱、抉擇,穿梭在以男人為主的商場上,以行動證明自己的能耐和本事,在一場場「茶葉商戰」中,帶領著搖搖欲墜的公司尋找生路。一個無法代表家族在宗祠上香的客家女兒,歷經退婚、倒債和詭譎難測的政商算計,如何靠著不服輸的意志和精準的判斷,贏得父親的信任,並將臺灣特有的膨風茶推向世界舞臺?
    ⠀⠀⠀⠀⠀
    必須推的還有這本 CD 書《#樂讀普希金》,是音樂與文學的交流,也是頂尖音樂家的合作,由四位卓越音樂家與作者在台港兩地演出,長達五年以上的解說音樂會計畫。收錄的樂曲不只具代表性且悅耳動聽,更包含最高難度的重磅經典。《尤金奧涅金》的〈塔蒂雅娜寫信場景〉與《鮑利斯郭多諾夫》的〈郭多諾夫駕崩場景〉,向來被視為女高音與男低音曲目中的頂冠名作,聲樂名家林慈音的清麗美聲與羅俊穎的醇厚嗓音,各自為角色投注真實、豐富且深刻的情感,和亦為指揮家的鋼琴家許惠品,共同打造出刻骨銘心的戲劇場面。他們在《黑桃皇后》與《阿列可》等著名詠嘆調中,也有淋漓盡致且面面俱到的精彩演唱。曾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的小提琴名家李宜錦,不只以弓弦歌唱出情韻綿長的〈連斯基詠嘆調〉,更毅然挑戰極其刁鑽艱深、至今錄音版本仍屈指可數的炫技奇作《金雞音樂會幻想曲》,亮麗佳績令人讚嘆。長達七萬字以上的解說不只介紹普希金、討論如何詮釋普希金、比較音樂改編版與原作的異同,每曲也有精細分析,包括歌詞翻譯、演奏演唱技法與音樂設計詳解,讓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
    最後一部,則是韓國國民詩人羅泰柱最受歡迎詩選集《#像看花一樣看著你》,不但是韓劇《男朋友》劇中定情書,更收羅年輕讀者喜愛的羅泰柱詩作 115 首,相當適合當作睡前讀物。羅泰柱在小學任教 40 餘年,與孩子每天的一來一往,讓他的文字始終真誠,充滿溫暖的人生智慧。最有名的〈草花〉一詩曾獲選為韓國全民最愛的一首詩,收進國小及國中教材,深受讀者的愛戴。羅泰柱2007年離開教職後,重病被醫生宣告不治後痊癒,他重新感受到人生的珍貴與無常,進而在家鄉創建草花文學館,並開辦多項文學獎鼓勵創作人,成為韓國文壇一束溫暖曙光。
    ⠀⠀⠀⠀⠀
    ⠀⠀⠀⠀⠀
    ⠀⠀⠀⠀⠀
    (以上文字節錄自出版社書介。)

  • 奇皇后劇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4 20:18:22
    有 23 人按讚

    (九個月前達明一派的演唱會)

    【達明一派及《神經》 | 盧斯達 on Patreon】

    我應該是二十來歲接觸達明一派。一開始是因為聽黃耀明。非自《春光乍洩》那堆首本名曲開始,第一隻聽的大碟是《若水》(2006) 。因為那個封套非常華麗和詭異,合眼緣,就開始聽。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摸過那隻真跡,封套大得好像黑膠唱片。然後就往回聽,像《光天化日》(2000)、越夜越美麗 (1997);後來因為研究黃,聽了他某一次 live 翻唱的《Saturday Night》,知道了 Brett Anderson 此妖,進而栽進 Suede 之中。

    不是黃耀明,我應該不會聽那麼多英倫搖滾;不是劉以達那代老文青吹奏那麼多年,我也不會隨而接觸 David Sylvan、Japan、Culture Club 等等。達明一派那兩個人在三十歲左右就已經成為經典,受到一整樂迷和社會評論家禮贊,如此激烈和空虛。之後黃耀明單飛,劉以達則做幕後以及演出周星馳電影因而「大紅」,後來還信了基督教。

    很多的後來。後來黃耀明的音樂更加的電子化、更加的都市和華麗。達明一派相當「九龍」,而黃耀明則很港島。《越夜越美麗》當然有《春光乍洩》,但整張大碟是統一的精緻和迷離;後來《光天化日》有《下一站天國》這樣刻骨銘心的情歌,林夕「介入」之下,也真是掏心掏肺,一字一血。

    達明累積下來有很多中國歌迷,後來據說黃耀明經常跑中國,專輯也越來越多國語歌。到了《拂了一身還滿》(2011) ,國語歌去到接近一半的比例。然後時間去到 2014 之後,明先被封,之後達明也被封。距今九年,不禁會想如果香港沒有出事、黃耀明又不是那麼「敢言」,不知他以香港教父級歌手的地位,會在中國紅到甚麼程度。

    後來黃耀明終於出了櫃,在政治上也是。看得出他因為某些原因,非常關心苦難中國;但你又不能說他是「大中華膠」,因為歌迷就會看到,「著作等身」的黃耀明在後來還是孜孜不倦的改編翻唱香港黃金時代的粵語歌,顧嘉輝黃霑的一堆、黎小田盧國沾的又一堆,將香港的經典流行砌成了一個獨立體系。不是他,我學不懂欣賞那個老正年代的歌。當然用後來出現的政治觀念將他們歸類,也有點褻瀆。2014 年前後,你會覺得他們有點膠、太過金鐘,不過他們是藝術家,不是社評家不是政治人。就算他們曾和 Deadbody 一起出鏡,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活遺產,活著的傳奇。

    近來達明的翻唱音樂會,我看的是尾場。他們翻唱《意難平》和《神經》這兩張在六四前後的唱片。我們這一代,對那時基本沒有記憶,對他們一直的紀念方法不是反感就是無感。這件事也十分奇怪,你問上年紀的人,都無法找到實感的六四。一些人非常激烈、情感滿瀉,而且假定所有人都應該有一樣的反應;一些人則閃爍其辭,總之時間將你隔開,你就無法真正經歷。聽《神經》這張達明告別作來研讀上一代的 psychohistory,也許比直接問上一代還要像真。

    《神經》音樂上非常濃烈,甚至驚悚;文本上,由英國殖民末期、移民、六四、政治運動的碎片等等形成一個時代劇場;意象上,中國的天、殖民地的皇后大道、「地獄荒土流離」的毀滅意象、夢魘與 PTSD 的指涉頻繁出現。我們不會知道具體上他們當年為何解散,但做完這張唱片,一定十分創傷,或者唱片本身就是創傷的反映。你還能做甚麼更加介入社會或政治的唱片呢?已經沒有更加,《神經》已經立下了難以超越的標準。

    後來當然有很多抗爭歌、或我後來才知道 Supper Moment 的《無盡》也被聽者寄托政治鬥爭的意味,但那些歌都是打氣,是身處於震央之中的人寫來為自己人打氣;《神經》則遙距一點、卻陰暗殘暴得多。可能是因為有距離,才能盡情描寫旁觀者特有的焦慮和痛苦。當你是經歷者,有時反而語塞。

    19 年到現在,大部份人其實都無法對自己、對他人言傳,究竟發生了甚麼,而自己又是甚麼感受。很多人渴求「黃圈」活動,是因為其有解氣和情緒互助的作用;但《神經》不是,你越聽,只會更覺如臨深淵,不會覺得有輕易的解脫。這才是我們需要聽的歌,它不令人舒服,它令人直面現實,像在一個斷癮的午夜醒來,滿身冷汗的恐怖感。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 奇皇后劇評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04 20:17:43
    有 48 人按讚

    (九個月前達明一派的演唱會)

    【達明一派及《神經》 | 盧斯達 on Patreon】

    我應該是二十來歲接觸達明一派。一開始是因為聽黃耀明。非自《春光乍洩》那堆首本名曲開始,第一隻聽的大碟是《若水》(2006) 。因為那個封套非常華麗和詭異,合眼緣,就開始聽。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摸過那隻真跡,封套大得好像黑膠唱片。然後就往回聽,像《光天化日》(2000)、越夜越美麗 (1997);後來因為研究黃,聽了他某一次 live 翻唱的《Saturday Night》,知道了 Brett Anderson 此妖,進而栽進 Suede 之中。

    不是黃耀明,我應該不會聽那麼多英倫搖滾;不是劉以達那代老文青吹奏那麼多年,我也不會隨而接觸 David Sylvan、Japan、Culture Club 等等。達明一派那兩個人在三十歲左右就已經成為經典,受到一整樂迷和社會評論家禮贊,如此激烈和空虛。之後黃耀明單飛,劉以達則做幕後以及演出周星馳電影因而「大紅」,後來還信了基督教。

    很多的後來。後來黃耀明的音樂更加的電子化、更加的都市和華麗。達明一派相當「九龍」,而黃耀明則很港島。《越夜越美麗》當然有《春光乍洩》,但整張大碟是統一的精緻和迷離;後來《光天化日》有《下一站天國》這樣刻骨銘心的情歌,林夕「介入」之下,也真是掏心掏肺,一字一血。

    達明累積下來有很多中國歌迷,後來據說黃耀明經常跑中國,專輯也越來越多國語歌。到了《拂了一身還滿》(2011) ,國語歌去到接近一半的比例。然後時間去到 2014 之後,明先被封,之後達明也被封。距今九年,不禁會想如果香港沒有出事、黃耀明又不是那麼「敢言」,不知他以香港教父級歌手的地位,會在中國紅到甚麼程度。

    後來黃耀明終於出了櫃,在政治上也是。看得出他因為某些原因,非常關心苦難中國;但你又不能說他是「大中華膠」,因為歌迷就會看到,「著作等身」的黃耀明在後來還是孜孜不倦的改編翻唱香港黃金時代的粵語歌,顧嘉輝黃霑的一堆、黎小田盧國沾的又一堆,將香港的經典流行砌成了一個獨立體系。不是他,我學不懂欣賞那個老正年代的歌。當然用後來出現的政治觀念將他們歸類,也有點褻瀆。2014 年前後,你會覺得他們有點膠、太過金鐘,不過他們是藝術家,不是社評家不是政治人。就算他們曾和 Deadbody 一起出鏡,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活遺產,活著的傳奇。

    近來達明的翻唱音樂會,我看的是尾場。他們翻唱《意難平》和《神經》這兩張在六四前後的唱片。我們這一代,對那時基本沒有記憶,對他們一直的紀念方法不是反感就是無感。這件事也十分奇怪,你問上年紀的人,都無法找到實感的六四。一些人非常激烈、情感滿瀉,而且假定所有人都應該有一樣的反應;一些人則閃爍其辭,總之時間將你隔開,你就無法真正經歷。聽《神經》這張達明告別作來研讀上一代的 psychohistory,也許比直接問上一代還要像真。

    《神經》音樂上非常濃烈,甚至驚悚;文本上,由英國殖民末期、移民、六四、政治運動的碎片等等形成一個時代劇場;意象上,中國的天、殖民地的皇后大道、「地獄荒土流離」的毀滅意象、夢魘與 PTSD 的指涉頻繁出現。我們不會知道具體上他們當年為何解散,但做完這張唱片,一定十分創傷,或者唱片本身就是創傷的反映。你還能做甚麼更加介入社會或政治的唱片呢?已經沒有更加,《神經》已經立下了難以超越的標準。

    後來當然有很多抗爭歌、或我後來才知道 Supper Moment 的《無盡》也被聽者寄托政治鬥爭的意味,但那些歌都是打氣,是身處於震央之中的人寫來為自己人打氣;《神經》則遙距一點、卻陰暗殘暴得多。可能是因為有距離,才能盡情描寫旁觀者特有的焦慮和痛苦。當你是經歷者,有時反而語塞。

    19 年到現在,大部份人其實都無法對自己、對他人言傳,究竟發生了甚麼,而自己又是甚麼感受。很多人渴求「黃圈」活動,是因為其有解氣和情緒互助的作用;但《神經》不是,你越聽,只會更覺如臨深淵,不會覺得有輕易的解脫。這才是我們需要聽的歌,它不令人舒服,它令人直面現實,像在一個斷癮的午夜醒來,滿身冷汗的恐怖感。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