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失衡吉他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失衡吉他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失衡吉他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失衡吉他譜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106的網紅張珮歆Carey Ch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北一女校慶聊天十分鐘45元的新聞,還可以怎麼討論?】 ﹏﹏﹏﹏﹏﹏﹏﹏ ▍輿論怎麼開始的? ﹋﹋﹋﹋﹋﹋﹋﹋ . 北一女中12月12日舉行117周年校慶和園遊會,其中一個攤位提供「聊天」項目,消費者可以從街舞社社長、民謠吉他教學、流行音樂社社長、合唱團團長等學姐中,選擇拍照、點歌、聊天、打球等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徐佳瑩 LaL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總是預測不了,也難以招架,她每一次投射而出的驚奇能量有多強多大! 徐佳瑩, 黑暗同時光明, 千變萬幻是危險病原體。 無視重力,難以辨識的詭譎移動, 自由延展突變,時而安定,時而暴躁。 究其根本,滾燙的是病人的血液抑或是 身為侵略者的狂喜 ? 理念始終如一。 吞噬異類,強大自己。 徐佳瑩...

  • 失衡吉他譜 在 張珮歆Carey Ch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16 03:50:23
    有 257 人按讚

    【 北一女校慶聊天十分鐘45元的新聞,還可以怎麼討論?】
    ﹏﹏﹏﹏﹏﹏﹏﹏
    ▍輿論怎麼開始的?
    ﹋﹋﹋﹋﹋﹋﹋﹋
    .
    北一女中12月12日舉行117周年校慶和園遊會,其中一個攤位提供「聊天」項目,消費者可以從街舞社社長、民謠吉他教學、流行音樂社社長、合唱團團長等學姐中,選擇拍照、點歌、聊天、打球等活動。
    .
    引發網路熱議,有人認為有商業頭腦、有人則認為不妥,更多的是在網絡平台的批評和羞辱。
    .﹏﹏﹏﹏﹏﹏﹏﹏﹏﹏﹏
    ▍可以用什麼方式更深討論?
    ﹋﹋﹋﹋﹋﹋﹋﹋﹋﹋﹋
    .
    1、標籤拆解:
    .
    將主角多重身份背後標籤拆解,通常輿論都是從標籤的衝突之中產生
    比如「你是xxx就應該要ooo」,而當沒有做到ooo時,就會引起輿論
    所以將標籤拆解,以便理解「預設概念衝突」是怎麼發生的
    .
    2、三種觀點:
    .
    這件事的社群輿論主要從三種觀點切入,分別為 #社會 #商業 #教育
    我會以第一人稱口吻,描述各持這三種不同觀點的人會怎麼表達
    .
    3、先後因果:
    .
    先發生「園遊會」,才有「網路熱議」,然後才有「新聞報導」
    所以不能直接看到「新聞」來反推「辦這種活動」的起心
    「是為了賺錢才辦活動」
    .
    🚩標籤拆解
    .
    北一女學生同時背負 #女性 #名校 #高中生 的標籤
    .
    🚩三種觀點
    .
    ▍社會觀點
    .
    著重在 #女性 #名校 的討論
    .
    ►為什麼這麼多活動,「拍照」「點歌」「打球」可以,唯獨「陪聊」被特別放大?
    .
    ►「女性」與「盈利」掛鉤,潛意識便會跳出「性交易」「八大行業」?
    這是這社會還不願正視的問題所致,#污名化 和 #歧視 普遍散落。
    .
    一來不明白八大行業真正內容為何,而直接認為這是下賤、骯髒的,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酒店從業人員都是在賣身、賣感情,會上酒店的人也不是每個都想亂搞。
    .
    酒店客群主要分成商業客和兄弟客,商業客就是一般西裝領帶的商務人士而已。
    .
    酒店又依照服裝樣式開放程度分成 制服店、禮服店、便服店。
    以最單純的禮服店而言,就只是倒酒、整理桌面、唱歌聊天,僅此。
    .
    再有更多的接觸,如果自己不能接受,是可以拒絕並換桌/換台的,看每個人程度到哪(當然有些人就是想找人包養,用自己去交換未來,用話術和身體去勾引客人,但大部分不是。)
    (btw我前男友幹上的那個就是這種典型,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感謝前男友讓我對酒店行業了解透徹。)
    .
    當感受到被侵犯時,每個小姐會有求救暗號,打暗號讓少爺/行政/幹部知道,就可以被保護離開。
    .
    二來是對於女性的「貞潔」要求凌駕於「身體自主權」,女性應是屬於另一個主體的,不是自己的,這種「自己」除了身體,還上崗到了包括「時間」「談心裡話」
    當這樣的行為被作為獲利工具,就如同出賣自己的靈魂約契
    .
    ►名校背後的品德枷鎖
    .
    大家對於這種社會新聞「xx高材生竟然犯了oo罪」不陌生,這種就是標籤的概念衝突。
    背後假定了「會讀書就應該品行優良」
    .
    或者穿著小綠綠制服,走在路上就應該要舉止端莊賢淑、在公車上要坐有坐相等等。
    (短褲夾腳拖是我高中的基本配備,想來也是對於這種標籤的微小反抗。)
    .
    今天當「應該品行優良的高材生」與「八大從事人員的陪聊工作」碰上了,標籤的衝突因而產生。
    .
    ►物化自己、販賣父權紅利?
    .
    如果說酒店公關是物化女性和販賣父權紅利的終極體現,那在灰色地帶的直播主、「線上聊天平台」算不算是?
    她們都知道「我是漂亮的/性感的/甜美可愛的」「女人」正是收益來源,因此從事此行業。
    .
    但北一女學妹一開始辦這攤販的起心,是「因為我知道男人會付我錢」而去辦的嗎?
    .
    什麼是物化自己?
    用身體作為契約的客體,主動的成為從屬者/商品化,又因性別權力不對等而失衡。
    .
    就我與學妹們聊天的過程中,她們的起心本意與「仗著自己是女生來賺取男生的錢」而且「我就是要成為商品本身附加在男生身上」恐怕相去甚遠。
    .
    ▍商業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與 #高中生 的討論
    .
    ►如果說市場機制裡,有需求就有供應,有客群願意掏錢買單,交易便成立
    但這個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還是本來就存在?
    .
    這個需求內涵是什麼?
    是社會上無處可去的焦慮。
    .
    對高中生而言,就是升學壓力、同時處理課業、人際、社團、家庭的滿腹辛酸,師長的不理解或高壓要求
    因此他們有了「只有年紀相近的學長姊能體會、並針對當前環境給予建議」的需求。
    .
    對校外而言,是對光環的想像與追逐。
    人們對於自己未到過的地方,會有加成的想像附著,例如,能出國讀書/旅行,一定很有國際觀/一定家裡很有錢,那他們是怎麼做到/從中習得什麼,無論他們到底是靠自己的努力達成還是靠爸(能考上名校,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資本落差)
    .
    不一定是升學主義學歷至上,根本而言,出於人性的基本好奇使然。
    .
    ►園遊會本質:娛樂性的進行學生商業行為賺取班費
    .
    這邊有兩種輿論聲音:分享心得經驗怎麼可以拿來賺錢/怎麼可以用無成本的方式賺錢
    .
    但首先,沒有人會在園遊會時候做公益,什麼家裡的破布娃娃都可以拿來賣個三五十塊
    .
    與其說為了賺大錢來辦活動,不如說為了符合園遊會性質加減產生一些金錢流動
    .
    大家都有辦園遊會的經驗,通常都先問班上有沒有人家裡是賣什麼吃的喝的,再來設計一些遊戲或服務
    這就是練習如何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盤點現有資本設計商業模式
    .
    對高中生而言,他們的資本並不多
    「知識」和「經驗」正是他們最大的資產
    .
    呈上,當他們發現有市場需求,而他們正好能以現有資本作出供給,且現實面呈現供不應求情形,證明這樣的價格符合市場機制並未超過
    .
    但為什麼知識可以賣錢?
    .
    ►知識經濟、知識變現
    .
    有位知名網紅表示「女學生要想啊,你憑什麼賺取這個錢,律師和心理諮詢靠講話可以收那個錢,是因為他們的專業」
    .
    憑什麼賺這個錢,就是對於這個「知識」和「經驗」的質疑。
    .
    坊間職能培訓、升學求職經驗分享、家教、線上課程、一堆冬夏令營培訓、之前紅極一時的醫學生面試工作坊爭議,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
    知識經濟是近幾年才蔚為風潮的商業模式,最初因著互聯網從中國大陸崛起,2017年被稱作知識經濟元年
    .
    除了打破原本實體物換取收益的模式,也包括縮短知識變現歷程(產品-營銷-交付),轉變為擁有知識的主體獨立完成這個流程,實質經濟性價值判斷就來自「知識的不可取代性」
    .
    衝突點在於他們認為,高中的知識,大家攝取的大部分相同,不可取代性低、「專業性」低,有課綱、有老師,就能觸及這塊知識
    .
    但「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已經脫離全民教育的階段,高中課程更深更廣,無法妥善吸收而載浮載沉於知識苦海的學生才是多數
    .
    北一女學生的專業,不止在於課業本身,更是「學習如何學習」這件事,「如何有效率的、有系統性的」張羅和梳理浩瀚陌生知識,這才是她們的不可取代性。
    .
    ►「零成本、高收益」
    .
    這則新聞被放上網時,那個筆者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個攤販,這個「零成本」恐怕未估計得到這些知識和經驗時間的隱形成本
    .
    在跌跌撞撞中所獨自承受的心理壓力,在沒有人提攜和引領時的惶恐和迷茫,這些對高中生而言,都是很沈重的成本
    .
    在這過程中,學習如何去找前輩解決種種心理與精神困境,如何與同儕相處互動待人處事、在社團上當幹部,學習如何做一個領導者
    .
    要同時兼顧家庭、課業、社團、人際,這些是成本,也是經驗的獨特性
    .
    ►業界前輩怎麼說
    .
    我從前輩板上截取的,但資料太多混淆來源了,如果有人知道麻煩告訴我!
    .
    原文如下:「
    【怎樣是門好生意】
    有一年的期末報告主題是老師給每一組學生一百美元的基金,要他們去創造最高的收入,並在期末報告時上台分享。
    .
    大部分同學都是去買東西來賣,靠各種加工或銷售方式賺取差價。但最後獲勝的那一組根本沒有買任何東西來賣,卻獲得了最高收入跟超高利潤率。你猜他們怎麼做的?
    .
    這組同學仔細分析了所有手上擁有的元素,發現這次報告最有增值空間的不是那一百元能買來的東西,而是他們自己花在這件事上的工作時間、全班同學在期末報告時專注聆聽的十分鐘,以及這些準畢業生的未來。
    .
    於是他們把期末報告的上台時段賣給了徵才企業跟獵才公司,最後選了出價最高的一家,不僅沒有花到那一百元,還賺了好幾千元的收入,甚至可以獲得未來獵才成功的抽成機會。
    .
    這就是商業頭腦,懂得從資源稀有角度出發。我要是天使投資人,還會想從當中談一輪找出是誰發想跟執行這個計畫的(當然要付錢給他們),長期輔導跟追蹤這一群孩子。
    #時間才是最值錢的資產 #年輕人的未來更是」
    .
    ▍教育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高中生 的討論
    .
    ►誠如前面所述,能夠上名校的,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資本,這些是幸運,而不單靠「自己多努力」
    .
    有些人認為,這是販賣光環,是忽視了作為社會族群中佔優勢的位置,將功勞佔為己有的自大行徑
    .
    但不只北一女有標籤,其他學校各自有各自的原罪要背負,這邊的問題,我想,是會持續在有人有文明的社會持續存在的
    .
    ►身分,資格論,17歲怎麼談108課綱?
    .
    高二,才經歷新課綱一年,可能連自己學習歷程都還搞不定、甚至連老師、學校都還摸不清楚課綱到底在做什麼,有什麼資格談、甚至收錢?
    .
    理念者與實踐者,很多時候是不同人。
    .
    在坊間教育組織裡,是因為認同了同一個理念而湊在一起,但在國民教育的教學場域,一個政策的實施,不是每個人都認同,迫使大家開始群起討論這個方向,需要更多的激盪和問題反饋,才是推動下一個進程、或是將遇見所阻呈報回政府機關並再修正的重要過程。
    .
    更多的討論,應是被鼓勵、而非以資格審查而禁止的。
    .
    另外,新課綱大家都還在摸索,教學者與當事者,會有不同的摸索經驗,是只有那個位置能看見的視角和困境、新想法和新的焦慮
    .
    各自有各自獨特經驗,就值得被提出來探討,跨越了身份審查的問題
    .
    ►教育資訊落差,是可以販賣的嗎?
    .
    現實是,北一女的資源肯定比其他學校優渥。(我在TFT徵才那篇有詳細談)
    .
    她們有的資訊、管道、組織、計畫,其他學校可能不見得有、或老師不見得重視,阻斷許多機會流入學生手中的可能。
    有些人認為,名校學生經歷這些活動營隊後的心得,販賣給其他學校沒有參加過的學生
    .
    衝突點在於,這樣的資源落差,是大多數教育(含NGO)工作者致力想解決的問題,當這種落差被用作盈利時,是一種「傾銷」之既視感
    .
    在國際衛生場域上,曾發生過一件事:
    某A大國獲得B小國的共用病毒株後,回去研發出疫苗,再高價賣給B國
    .
    這個共用病毒株可視為總體教育資源,名校(A國)從總體資源中拿取站比較多的資源後,有能力產製出知識結晶(視做疫苗),再賣給原本被剝奪資源的那些學校學生(B國人民)
    .
    雖然行為無本意,但在結構上問題油然而生,高中生或許不明白這件事還藏有這一層問題在,但每個角色在社會上,都同時擁有壓迫與被壓迫者的位置。
    .
    .﹏﹏﹏﹏﹏﹏﹏﹏﹏﹏﹏
    ▍為什麼先後因果關係重要?
    .﹋﹋﹋﹋﹋﹋﹋﹋﹋﹋﹋
    .
    有段話如下:
    .
    「顧客清一色是男性,恐怕賣的都還是“女高中生”甚至“北一女”相關的概念,所以“成本”並不是零,而賺取的就是“父權紅利”,所以這件事的本質其實是“父權經濟”。
    .
    “父權經濟”在任何男性掌握資本而且有貧富差距的社會都存在,程度多少的問題而已,因為“愛慾”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而且女性天生可以在生理和心理上供給,所以市場必定存在。父權經濟的光譜很廣,從單純的陪伴經濟到性產業都是。」
    .
    ►這是很典型「用新聞來看事情」
    .
    看似振振有詞,實質為 #倒果為因 的謬論例子。
    .
    再次強調,是先有園遊會,才有新聞。
    不能看到新聞註解「顧客清一色都是男性」,就認為學生是為了招攬男性而做。
    .
    🚩那新聞媒體怎麼報的呢?
    .
    ▍標題:「真香」「暴動」「懂賺」「清一色男性」
    .
    ▍內文:
    .
    「有沒有照片?正的話馬上驅車前往」
    「便宜還保證女高中生」
    「不早講,我在火車上了」
    「直播主出道預備」
    「良心事業,人美心美」
    .
    ►著重顏值、外貌,而非舉辦活動初心,強化「只有漂亮的我才要去」
    .
    是她們在物化自己、還是新聞出來後,社會在物化她們?
    .
    ▍這是對事實的描寫、還是變相鼓勵風潮?
    .
    是對社會反應的記載,還是以明知可能的眾矢之的作為標題博眼球?
    .
    記者知不知道可能會產生的輿論和社會問題、對當事者、北一女的傷害?
    .
    記者有沒有這個責任要知道後續可能影響?
    .
    有沒有攔截問題的責任?
    .
    ▍刻板印象的強化與新的標籤

    在議題被鼓動到大家一窩蜂去搜尋時,「陪聊」「台女」在搜尋度暴增,新的標籤就產生了,成為「熱門關鍵字」,永遠留在網路平台上。
    .
    ▍媒體少了什麼?
    .
    所有新聞文章都是互抄,片面之詞呈現,但網絡的反撲、指責、甚至對女學生的羞辱卻視而不見。
    .
    所謂的不客觀,不是因為主觀意識表示支持與否,而是少了不同聲音。
    .
    在後續造成的輿論有哪些、校長回那封信的前提是什麼、大家在意的關鍵點是哪些、為社麼會有這個現象、當事者受網路攻擊後的反應如何?
    甚至用數據分析網路聲量、正負面比例、搜尋關鍵字圍繞哪些問題
    .
    這些也都是客觀事實,並不是主觀認定,是可以同時呈現在報導裡的。
    .
    但媒體都少寫了。
    是不知道、不在意、不想花時間研究,還是就是打定了想要賺流量?
    .
    但這是記者本身、媒體自己本身的錯嗎?
    .
    要在媒體生態下生存,高工時、低薪資,內部編制導致落在記者個人身上負擔過高,生態惡性競爭即時性和煽動性,廣告與流量定勝負
    .
    導致產能和品質降低,又得成為千夫所指之人,這是記者自願的嗎?
    .
    .﹏﹏﹏﹏﹏﹏﹏
    ▍報導後的低級輿論
    .﹋﹋﹋﹋﹋﹋﹋
    黃士修在留言處寫道「有加S嗎?」(掏皮夾)
    .
    我先來解釋台灣的性交易生態,雖然是非法,但其實到處都有檯面下的交易,而且相當頻繁。
    不一定要從酒店,只要有經濟帶、有群組門路、有學長姐或朋友,只要有「媒合人」,一場交易就能達成。
    (感謝拿我爸的錢去嫖妓的前男友again)
    .
    如果是自己狩獵型的,遇見有解時的通關密語,就是「S?」
    「掏皮夾」的意思是:「性交易的錢直接給現金」就不會有金流、留證據。
    .
    .﹏﹏﹏﹏﹏﹏
    ▍校長怎麼回?
    .﹋﹋﹋﹋﹋﹋
    1. 校慶當天,本校所有園遊會的擺攤學生沒有回報任何負面訊息,也沒有任何外賓反映攤位問題。
    2.以"聊天"為項目的攤位,該班級當初設定的客群是高一學妹,針對108課綱的選課問題、如何製作學習檔案、社團幹部的工作內容等等。想法單純且正向,導師及學務處都支持。
    3. 園遊會現場為公開場合,人潮眾多、教官巡場,未發現任何不妥現象,當天的活動除了學妹外,也有本校家長、大學教授、外校學生等外賓參加,外賓詢問的內容多以本校學業、社團活動、時間管理、校園生活為主。
    4.針對那些沒在校慶現場,只憑臆測去描述自己觀點,並連結負面意象的網友留言,本校表示遺憾。
    .
    親愛的同學們,校長相信你們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事情的真相與是非,也相信你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莫須有的不實流言。這個世界雖不美好,但我們仍要正面以對。
    .
    校長 陳智源敬上
    .
    .﹏﹏﹏﹏﹏﹏﹏﹏
    ⚠️⚠️我們可以怎麼做?
    .﹋﹋﹋﹋﹋﹋﹋﹋
    當媒體無法進到守門人角色時,這個責任就落在閱聽眾身上。
    除了上網跟大家辯論之外,還有哪些是我們能做的?
    .
    1、不要搜尋「被固化的標籤」增加流量和搜尋引擎排行
    .
    🈲️尤其「北x女 陪聊」這種直接綁死的關鍵字,最直接的讓大家在搜尋時會跳到最前面
    .
    2、條列式舉例、分段思辨
    先區分議題,如我前面所提,要討論社會觀點、商業觀點、還是教育觀點?
    要論證舉例,是在哪個區塊、要舉反例,又是不是在相同的社會背景下?
    如果想到什麼講什麼、爆氣式論述,容易讓雙方語言沒有交集
    .
    3、不要讓學生在這場風波中受的傷白費
    這一起輿論能夠鬆動、或喚起社會怎樣的關注和討論,後續如何延續動能?
    既然大家已經發現前述污名化與歧視問題,那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之中,做出哪些改變與影響?
    .
    4、面對學生,理解取代羞辱、批判取代批評。
    如果可以,讓孩子們知道這個社會會這樣評判一件事情,何妨不是一次機會教育。
    .
    5、傾聽與尊重。
    不是說支持這種行為(你當然可以不認同、可以批判)
    但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們,這場風暴是一堂課,理解了可能的優缺點與風險之後,在下一次她思考後並做出選擇時,我們會尊重他們、但他們也必須自行承擔後續的社會輿論成本
    .
    .﹏﹏﹏﹏﹏﹏
    ▍我自己的註解
    .﹋﹋﹋﹋﹋﹋
    不是她們自己要販賣父權紅利,看似既得利益,其實是被社會的需求,被迫推向了供給的一方,讓原本立意良善的初心被扭曲、認為他們就是為了這樣的目的而去主動供給,而且被固化為標籤,而且這標籤會跟著所有北一女學生、甚至包括其他女高中生,至少數年。

  • 失衡吉他譜 在 長笛玩家工作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4-10-29 01:05:12
    有 26 人按讚

    Partager (分享)
    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前幾個月寫的曲「情深」及這首歌創作的心路歷程 :)

    「情深」對我來說是一首很重要的歌,它可以算是我開始玩混音以來的第一首歌,雖然錄音的軟體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但卻從來沒有購買像樣的Keyboard來做midi,終於在那段孤單的時間裡買了一台M-Audio Oxygen 61鍵USB MIDI鍵盤來玩,也因此使這首歌的編曲上有了吉他以外更大的自由度和張力。即使幾個月後由於需從法國打包回國的緣故,無法將它帶上一起走只好忍痛賣給同學,但回來後條件的限制也無法像在法國時那樣隨心所欲的創作及錄音,新的歌只能先以現場演唱為主,但我會慢慢地將一切步上軌道,希望在很快的將來能重新回到隨時都能創作的領域。

    有些朋友會問我一首歌是怎麼寫成的?又哪裡來的靈感來寫這些歌?其實這些問題並沒有一定的答案。在這裡我來小小分享一下創作的過程。

    一開始從零到有的部分是最困難的,但完成後所達到的成就感也最高,每一首歌對我自己本身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存在,甚至是那一段時間對所發生的人事物最深層的感受。這些歌、這些曲,都是自己的記憶碎片和情感線索。

    對我而言,只有當我有話想說的時候,這些"東西"才會從我的腦海裡"蹦"出來!通常我會先隨興的彈幾個音符、抓幾個和弦,感受這些聲音穿透身體後的感覺,然後再根據當下的情緒隨便哼幾段破碎的詞,等曲的架構差不多有一定的形式後,慢慢地把詞填好、把譜騰上,不斷地在彈奏與塗改的狀態下逐漸的將所有的東西統整再一塊,然後錄音。

    習慣上我會使用木吉他來作音樂的架構,為了方便混音,音樂先錄進去之後再來錄聲音。等聲音也灌進去之後(這還不是最終版本),再來做編曲。通常我在編曲的時候是沒有譜的,所以歌裡面聽到的豎琴、大提琴、哨音、排笛、合聲等都是即興完成的(其實是懶得寫譜XDDD)。

    編曲大概要花上一至兩個禮拜的時間才有辦法達到"差不多可以滿意"的狀態,不過我並沒有高檔的設備和適當的監聽器,更沒有優良的錄音空間和專業級的知識與豐富的經驗。錄音的時候通常都是帶上耳罩式耳機來加強音質,但通常耳機它的缺點(或許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優點)就是製作成立體聲有環繞音響的效果,所以左右耳的音源大部分是不一樣的。所以因為本身單側聽損的關係,我常常需要將一副耳機反覆的把左右耳兩端拿到右耳來監聽,試圖用"想像"來"合成"聽到的聲音是否左右協調。

    最後,等到把所有的編曲製作完成後我會再重新詮釋一遍歌曲直到可以接受為止,然後混音、試聽、改進、輸出、試聽再改進,重複幾次進化過後的version後放個幾天消化一下才會正式上傳分享。

    Voilà,寫起來好像很多,但其實沒那麼複雜的創作路程告一段落啦!我還是對其中有些東西不滿意,所以總希望往後哪天可以把所有的歌通通都重新製作一遍,很希望也能把虛擬樂器轉換為真實樂器來錄音,畢竟虛擬樂器的聲音透過midi鍵盤按出來的音樂是死的,唯有由真人親自演奏樂器,那種聲音才是無可取代的!

    以下分享歌詞及連結 ----------------------------------------------------------

    情深
    詞曲: 鄭宇泰

    # 深情望著一個人 無須對白
    彼此的情深 相互依賴
    種下倆人為彼此挑選的愛情樹
    期待花開的未來

    有天我等著那人的出現
    是你偷偷的 進入我的世界
    我尚未痊癒的心 還在哭泣
    卻為了你打開心房 等著你的入侵

    *你說你猶豫 而我也掙扎
    彼此都矛盾著 卻連再見也說不出口
    寫完甜蜜的情歌 接著寫失戀的歌
    感觸良多 喔 情緒失衡 哪

    你說你猶豫 而我也掙扎
    彼此都矛盾著 卻連再見也說不出口
    李宗盛的情歌太多 每一句都難以忘懷
    關於心中的話 只對你一個人說

    只對你一個人說#

    *你說你猶豫 而我也掙扎
    彼此都矛盾著 卻連再見也說不出口
    只對你一個人說 情歌我們聽得太多
    若是情深意深 一個眼神早就已經足夠

    你說你猶豫 而我也掙扎
    彼此都矛盾著 卻連再見也說不清楚

    https://soundcloud.com/myrllin-cheng/vkmthpvrihpw
    http://www.indievox.com/song/74123

  • 失衡吉他譜 在 鳳小岳 Rhydian Vaugh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4-01-14 19:55:59
    有 634 人按讚

    大家還喜歡嗎?

  • 失衡吉他譜 在 徐佳瑩 LaL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5-21 21:00:08

    你總是預測不了,也難以招架,她每一次投射而出的驚奇能量有多強多大!

    徐佳瑩,

    黑暗同時光明,
    千變萬幻是危險病原體。

    無視重力,難以辨識的詭譎移動,
    自由延展突變,時而安定,時而暴躁。
    究其根本,滾燙的是病人的血液抑或是 身為侵略者的狂喜 ?

    理念始終如一。
    吞噬異類,強大自己。

    徐佳瑩 全方位音樂能量迸發 「病人」MV驚奇上線
    徐佳瑩【心裡學】專輯裡,極具實驗怪奇之作《病人》,揉合迷幻Trip-Hop取樣聲響,與強勁合成器的Dance Pop的高度反差,呈現病態詭美的黑色幽默氣息。首度與大師姚若龍的創意激盪之作,以醫生、護師、病人三者角色幽默暗喻愛情裡的複雜難解習題,Trip-Hop神遊興味挾著躁動EDM氛圍,繁複堆疊的多軌聲線,甜美瘋癲,幽默病態。姚若龍量身打造的文字,充滿戲劇張狂的音樂編排,徹底顯現徐佳瑩古靈精怪歇斯底里的個性。
    而在視覺風格上更是一氣呵成絕無冷場地營造《病人》一曲的幽暗失衡美學。以濃郁色彩拼貼出冷冽前衛風格,徐佳瑩設定為培養皿中成長的變種的危險病原體,彷如科幻電影般迷幻情節,充斥超現實想像的角色,在穿梭游移在闇黑邊緣,就是為了挑戰抗體,還是入侵宿主,心念未明。截然不同的音樂氣味,難以想像的獨特樣貌,打造不同面向的徐佳瑩,藉由強烈視覺影像,高強度視覺衝擊將《病人》的病人扭曲心態、逃避愛情的畸形關係,做了一次最美麗最詭譎的詮釋。

    病人
    詞:姚若龍
    曲:徐佳瑩

    就是喜歡聰明的傢伙
    想像豐富 講話幽默
    可聰明的人總下意識覺得
    別人都愚蠢可以操控

    就愛挑戰複雜的傢伙
    耍著自信 藏著脆弱
    而複雜的人害我忘記了
    簡單才容易帶來快樂

    太難搞了 我不玩了

    你明明就是個病人 病人
    卻只要護師 不要醫生
    病人 病人
    只索求關注 拒絕診問
    死不承認你有濫情成癮症

    病人 病人
    自以為天使 無所不能
    病人 病人
    想讓你又舒服 惡習又被矯正
    沒察覺我罹患救贖妄想症


    製作人:黃少雍、陳君豪@成績好Studio
    編曲:黃少雍、陳君豪@成績好Studio、Dirty Radio

    執行製作:鍾濰宇
    合聲編寫/演唱:徐佳瑩
    管樂編寫:鍾濰宇
    管樂製譜:田雅欣
    吉他:陳君豪
    合成器:黃少雍、陳君豪
    人聲編碼合成器:黃少雍、鍾濰宇、陳君豪
    鋼琴取樣:Cigarettes by Dirty Radio
    錄音師:鍾濰宇
    音頻剪輯:鍾濰宇

    錄音室:89Studio
    混音工程師:黃文萱
    混音錄音室:WooJi Studio
    製作助理:吳庭輝

    【工作人員Credits】

    導演:比爾賈
    助理導演:王新宜、黃牧洋、林効賢
    製片:江重佑
    製片助理:范耀晨
    攝影師:傅士英
    攝影大助:廖建勝
    攝影助理:白杰立、郭柏翔
    燈光師:余毓鈞
    燈光大助:呂科徵
    燈光助理:李家弦、紀朝元
    美術:鄭鉫叡
    美術助理:柯苡均
    服裝管理:邱映涵
    場務:高銘鈞、吳明龍
    協力:張慎宸
    道具車:黃清錶
    司機員:朱維鍵、林良儒、周銘偉
    攝影器材:宏達數位影業有限公司
    燈光器材:利達數位影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後期製作:源映製作有限公司
    特效監製:吳佳益
    剪接指導:陳韶華
    剪接助理:何國豪、黃煜傑
    藝術指導:林安妮
    特效製作:梁杰鉦、林琬青、周芃彣


    服裝造型:方綺倫
    化妝:陳佳惠
    髮型:CiaCia(ZOOM HAIR)

    『心裡學』數位聆聽&實體通路購買資訊
    https://LaLaHsu.lnk.to/TheInner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