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失智症文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失智症文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失智症文獻產品中有5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愛長照,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娃娃治療」目前還不是一項正式的治療方式,但中度、重度失智症長輩抱著擬真娃娃,因認知混淆,會認為這是真的孩子,透過照料娃娃的生活起居,彷彿讓長輩回到往昔打理家務、照顧小孩的記憶中,心靈獲得寄託。 國外文獻顯示娃娃治療對男女長輩皆適用,但觀察發現在台灣卻只對女性較有效果。 https://www...
失智症文獻 在 健心運動心理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5:06:57
其實在很多科普文章或是瞭解失智症的知識中都有提到,運動對於防止老化的重要性。今天就要來與大家分享不同的運動對於老年人的大腦與記憶力的提升與幫助。並且也拉著家中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開始一起運動吧。 參考文獻:陳豐慈, 祝堅恆, 齊璘, 吳治翰, & 張育愷. (2017). 運動介入對輕度認知損傷老...
失智症文獻 在 芝士安營養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9 01:28:42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叫偵探奶奶,奶奶是一名失智症患者,故事笑中帶淚(推薦大家可以去看!)🌟🌟🌟🌟🌟 所以今天整理了有關失智症的文章,帶大家了解一下血糖跟失智的愛恨情仇🔥 🔔阿茲海默症為什麼可以被稱為第三型糖尿病呢? 阿茲海默症為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類型,除了基因影響外,其實高血糖、高血脂也會造成失智喔‼...
失智症文獻 在 健心運動心理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7:05:34
由於近期疫情肆虐使得人心慌慌,由於我們必須要維持社交距離而開始有許多人漸漸不再去健身房運動,使得因為疫情的關係讓我們的身心健康都陷入一個危機當中。我想大家都知道運動對於身心的好,但是是好在哪裡呢?並且,運動心理不僅僅只是用在運動員的運動表現上,也可以廣泛應用在你我的生活中。今天,就要來和大家分享有別...
失智症文獻 在 愛長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娃娃治療」目前還不是一項正式的治療方式,但中度、重度失智症長輩抱著擬真娃娃,因認知混淆,會認為這是真的孩子,透過照料娃娃的生活起居,彷彿讓長輩回到往昔打理家務、照顧小孩的記憶中,心靈獲得寄託。
國外文獻顯示娃娃治療對男女長輩皆適用,但觀察發現在台灣卻只對女性較有效果。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1984
------
🔥照服員會員方案,內有詢問度很高的專業責任險
👉https://reurl.cc/R1om0Z
歡迎大家加入fb社團-照顧者聯盟
👉https://bit.ly/3dxSDMS
愛長照整合式行銷-讓大家更認識你的銀髮、長照好物與服務
👉https://bit.ly/2T1FmoR
失智症文獻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後疫時代:除了「戴口罩」成為一個新常態,你更需要「運動」▣
歷史洪流中始終帶不走疫情陰霾,當提到 SARS 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和平醫院封院,如果二十年後講起「新冠肺炎」你會想起什麼呢?
奧運不可能延期、不可能不讓別的國家的人進出國門、不可能只在家辦公、不可能封城,如今太多的不可能都發生了,而且是在全世界發生。中研院賴明詔院士形容:「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過往很難想像街上的人全都戴起口罩,也很難想不管到哪都要量體溫,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說:「新冠給我們的一個事情,就是人要改變思維!」如同有可能口罩就成為「日常」,甚至成為一種裝飾品,這些都是一種新的常態,但長怎樣我們正在創造當中,也還不知道[1]。
疫情的擴散著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留在家裡的時間增加了,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旅遊、聚餐、逛街,連運動習慣也被迫改變。因為學校、運動中心、球場、健身房的關閉,讓原本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突然無法運動。對於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更長時間的宅在家會導致更多因為缺乏運動所產生的後遺症。
■後疫時代:你更需要的是運動:沒運動習慣,若染疫死亡率多2.49倍
免疫系統在預防個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要增加自身的免疫功能,就要從改善整體健康開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改善整體健康包括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營養、心理健康、行為和個人的健康應對策略。
2021年4月最新一期《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有一篇針對不運動和新冠病毒病情嚴重度的研究,研究者針對4萬8,440位美國南加州的新冠病毒染病者做回溯性調查,結果發現:不運動的人如果罹患新冠病毒,其住院機率比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增加了2.26倍,進入加護病房比率增加了1.73倍,死亡比率增加了2.49倍。研究還指出,除了高齡和器官移植史外,不運動是導致嚴重新冠病毒病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這比吸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影響度都還高!
運動對於身體的好處已經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共識,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是做到的比說到的少太多!這個研究結果對這個時間的我們有更大的啟示,你不運動,如果你不幸染疫,你住院的機會、進加護病房的機會、死亡的機會就會比有固定運動的人多好幾倍[3]!
■運動讓你防疫更有力
2021 年 7 月南韓團隊發表涵蓋了 20 萬人的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較低,即使染疫,疾病嚴重度及死亡率也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低。原因可能是運動使免疫系統調控更好,減少過度的發炎反應、並且增加 T 細胞及抗體的活性,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減少肺部發炎及病原體在呼吸道增生。
針對運動的方式,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一週做到累積 150 ~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中等強度簡單的判斷法是跑步還能夠簡短對話交談的狀態;此外還要有至少 2 個時段肌力訓練[4]。
■隨著美國進入後疫情時代,想與口罩「和平分手」、重新拉近與他人的距離,似乎沒想像中容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是過去15個月生活在全球最大疫區美國的保命口訣。
Delta變種病毒入侵美國,最新統計每5例新確診就有一例是感染Delta病毒。儘管已經解封,洛杉磯郡衛生局仍公告,建議居民只要進入室內就要戴口罩[5]。
■接種疫苗後不能鬆懈,持續戴口罩2個主要原因、5大重要理由
接種了疫苗,不是應該受到疫苗的保護嗎?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
➤打完疫苗仍需要配戴口罩的2個主要原因
台大感染科權威李秉穎醫師指出,主要不是變異病毒的問題,施打疫苗仍要配戴口罩的主要原因有兩項:
1、接種疫苗仍然會感染,只是感染率較低。
2、疫苗接種後,對於無症狀感染的保護效果較低,會有短時間的帶病毒狀態,仍可傳播病毒。即使再打第三劑還是一樣[6]。
➤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專家克里斯汀·英格蘭(Englund)博士說,在擁有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力前,疫苗是針對新冠疫情的另一層保護,但是接種疫苗並不意味能立即以前的生活,強調需要再戴一段時間的口罩。
Englund博士解釋為何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1. 疫苗生效需要時間
第一劑後確實會獲得部分免疫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針頭進入手臂後就立即受到保護,而且接種完疫苗需要兩週以後才會產生保護力。
2. 疫苗不能提供100%保護
儘管疫苗有效果,但是只能提供某限度的保護力,就算接種疫苗後仍有感染新冠的風險。
3. 接種過疫苗的人可能是無症狀傳播者
接種疫苗意味著發病和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減少,因為接種疫苗的人可能在無症狀的情況下被感染,並將其傳播給尚未接種疫苗者,如果接種疫苗的人認為不需繼續戴口罩,他們可能會導致病毒繼續傳播。
4. 保護免疫系統受損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如果你完全接種疫苗,建議避開心臟病、癌症沒有接種疫苗的高風險人群。
5. 疫苗的劑量仍然有限
達到群體免疫需要50%到80%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達成,因此我們必須在他人等待接種疫苗時繼續戴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7]。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台三級警戒(已於110年7月27日起降為二級)。我們都知道運動能帶來健康,也可以增進免疫力,甚至沒運動習慣的人有更高機率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然而,這時候想要運動卻面臨了一個很大的抉擇:要在家裡甚至狹小的房間中居家鍛鍊,還是要戴起口罩到空曠戶外揮灑汗水?
■戶外運動戴口罩,汗水沾濕記得換
隨著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病毒可以透過氣溶膠漂浮在空氣當中進行傳播。在戶外不戴口罩,其實還是相當危險的。對於健康的成人,戴口罩與否並不會影響運動的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
對於防患新冠疫情,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對於戴口罩的建議是,戶外運動仍必須戴著口罩。如果在高強度運動下,覺得呼吸困難真的戴不住,也要保持至少6英呎(約1.8公尺)的安全距離,並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運動,否則可選擇低強度的運動,例如慢走或瑜伽。
如果選擇在戶外跑步、騎腳踏車、快走,都務必戴著口罩。尤其是當運動的汗水沾濕了口罩時,請你換一個新的,因為口罩中的過濾層潮濕後,口罩過濾病菌的效果就會變差,降低口罩的保護力。
另一篇刊登在《美國胸科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無論是衣服遮掩口鼻、戴著手術口罩或是隔絕效果更好的N95,所有生理指標如心跳、血壓、呼吸所需做功與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而,戴口罩對於一般健康人的運動表現來講,事實上是沒有影響的。
對於有心肺疾病的患者由於戴口罩運動可能會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因此建議在三級警戒的時刻,還是留在家中,避免外出運動。在室內單獨一人不必戴口罩,可選擇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進行如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保持水分充足,這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8]。
■#HealthyAtHome 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的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HealthyAtHome 的概念,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有幾個好處:
►控制體重,並且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中風等慢性病的危險性,以上疾病都會增加染上新冠病毒的風險及嚴重度。
►增加肌肉骨骼的力量及強度、提升平衡度,並且減少老人的跌倒風險。
►維持認知心理功能,降低憂鬱症及失智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成年人的運動建議
►一週至少做到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快走、來回上下樓梯、跳繩),或是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做到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會更好。
►大肌群的肌力訓練(例如深蹲、伏地挺身)一週至少做兩次。
►工作時注意姿勢,每 30 分鐘要起身活動一下。
►年長或活動力不佳的人,要加上一週至少三次的平衡訓練(例如腳跟對腳尖走直線一字步)[4]。
運動已愈來愈被醫學界認可,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EIM)說明了運動對這些慢性患者的重要性,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不能輕忽。研究也發現,各國許多慢性病患者,封城居家隔離之後,心肺相關症狀加劇,不見得是感染,許多反而是來自長期缺乏運動後的肌肉無力萎縮。
新冠肺炎大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家中居家鍛鍊時,也要注意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空氣流通。在外選擇可以保持距離的戶外運動,外出時,務必戴上口罩,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持續的運動能帶給我們更健康的身體與快樂心情,也為疫情籠罩的黑暗帶來一絲曙光!而當疫情解封的一天,仍可保有一個健康如新的自己[8]。
疫病下人類顯得渺小、卑微,我們無法拒它於千里之外,只能更加謹慎、戰戰兢兢迎接疫情下的新生活面貌[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Heho健康)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十大學者分析改變了這些事 -
https://heho.com.tw/archives/93094
[2]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pril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080
[3](康健雜誌)「疫情當前,更需要的是運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296
[4](Heho健康)抵抗新冠肺炎就靠「規律運動」WHO建議疫情期間維持運動好處多!:https://heho.com.tw/archives/184608
[5](中央社新聞粉絲團)「洛杉磯抗Delta變種病毒 重新建議室內戴口罩」: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6300028.aspx
[6](媽媽經)「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台大醫師告訴你2個主要原因」:
https://bit.ly/3AkS2aI
[7](健康醫療網)「接種疫苗後仍要戴口罩 5 個理由 你知道為什麼嗎?」: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496
[8](康健)「新冠肺炎來襲!戴著口罩運動安全嗎?」: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076
➤➤照片
(udn.com 聯合新聞網)「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運動?」:https://udn.com/news/story/7879/551930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疾病管制署 #後疫時代 #戴口罩 #運動 #HealthyAtHome #運動即良藥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失智症文獻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防老人失智也能成商機】(上)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 詹文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產業顧問 高雅玲
美國失智症協會曾經進行過一項跨國研究,總共調查12個國家6,300位民眾,問及:「你最害怕罹患的疾病是什麼?」。結果發現排名第一的疾病是癌症(42%)、第二則是失智症(23%)。此一調查顯現出一般民眾對於失智後緩慢剝奪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與尊嚴的恐懼。
想預防失智,延緩腦部機能退化,就需增加人際互動,養成運動習慣,並注重均衡飲食、充足睡眠…等。因此許多公司紛紛推出學習療法、音樂輔療、藝術輔療、數獨動腦書籍…等多種課程及活動,希望協助高齡人士對抗失智。日本Bspr公司的案例值得國內產業借鑑。
Bspr是一家位在日本東京的微型企業,公司宗旨是希望成為「能讓全世界都感謝的公司」。2017年,創辦人遠山陽介由親身體驗出發,開發出「健腦App」、「駕照更新用認知功能檢查」兩款應用軟體,幫助人們預防失智,強化腦部機能,及測定腦部認知功能狀態,並於多項創意競賽中獲獎。
這兩項產品所以開發的緣由,主要是2013年時遠山陽介因未能在家人有輕度認知障礙時就及時察覺,延誤了檢查就醫的時機,導致全家人生活都受到影響,也因而促成其決心開發失智症預防用軟體,協助更多人及早開始預防失智症,並瞭解本身與家人的認知功能狀態。
歷時4年的開發,過程中,非醫療相關科系畢業的遠山先生開始大量閱讀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發表的文獻報告,歸納出預防失智症的可能方法,並將這些方法(包括:運動、飲食、腦部鍛鍊三大類)轉換為軟體開發元素,設計出符合科學理論的健腦App。
為使高齡人士及其家人願意使用健腦App,遠山先生以科學理論為基礎,並設計出有趣的內容,讓各別使用者可以對戰,還結合各地區吉祥物、知名動漫圖像設計遊戲關卡。此外,推動家族成員建立群組,以利相互關心彼此的狀況,也增進持續使用的意願。透過「競爭、共享、群體、獎勵、生活援助」機制,讓健腦活動不再枯燥乏味。
(….未完待續)
#婦女專欄
#防老人失智也能成商機
#健腦App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