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夫朗和斐譜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夫朗和斐譜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夫朗和斐譜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夫朗和斐譜線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齋主花了相當時間,讀完了 Barbara W. Tuchman《八月砲火》和Christopher Clark《夢遊者》,這兩本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的經典著作。原本以為在讀這兩本書之後,我能對當時為什麼會爆發世界大戰更有了解,孰料也只是對當時的國際情勢更加了解,而非真正理解大戰成因。 此二書切入...

  • 夫朗和斐譜線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10 09:00:54
    有 83 人按讚

    齋主花了相當時間,讀完了 Barbara W. Tuchman《八月砲火》和Christopher Clark《夢遊者》,這兩本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的經典著作。原本以為在讀這兩本書之後,我能對當時為什麼會爆發世界大戰更有了解,孰料也只是對當時的國際情勢更加了解,而非真正理解大戰成因。

    此二書切入一戰的角度不同。《八月砲火》出版於1962年,作者將重心放在一戰前各國的大戰略定位,包含法國對於亞爾薩斯、洛林的執著,德國對於施里芬計畫的重視,英國對於後起德國的警覺等。令人驚訝的是,即便這書對於絕大多數讀者來說,閱讀門檻應該不低,但它竟然能是1962年美國的暢銷書,相當令人驚訝。缺點則是連作者都承認,對一戰東線戰勢的理解不深,因而在書中僅草草帶過。

    《夢遊者》出版於2012年。本書花了大量篇幅講述各國的政治外交關係,特別是開頭就花了大量篇幅譜寫1903年塞爾維亞歐布雷諾維奇王朝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被軍方和政府聯合政變的過程。讓讀者體會了何以這塊土地被稱作巴爾幹火藥庫。本書中文版近800頁,絕大多數的文字皆在敘述各地區的政治問題及外交情勢,也針對了當時各國領導人或君主的性格做了描寫。特別是德皇威廉二世、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

    所以一戰是怎麼開始的? 歷史課本告訴我們,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波士尼亞塞拉耶佛掃街時,遭到塞爾維亞神秘組織「黑手」的刺客行刺成功。但好端端的,為啥要行刺呢? 這問題又得牽扯回1866年的普奧戰爭。

    在歷史課本上我們讀過德國的統一,其中一個重要的戰爭便是普魯士戰勝了普奧戰爭,進而取得德意志邦聯的控制權。哈布斯堡家族所代表的奧地利政權,頓時輸掉領土中最富庶的一塊土地,控制力漸弱。國土東線的馬札爾人(匈牙利人),興起強烈的民族主義運動,在不得已之下,哈布斯堡家族決定於1867年決定改變政體形式,將一元政體改為二元政體。此後奧地利與匈牙利是兩個政體,各自有自己的議會、制度和官方語言,但外交、軍事等對外事項由哈布斯堡王朝處理。法蘭茲·約瑟夫兼任奧地利國王和匈牙利國王。

    斐迪南大公,作為法蘭茲·約瑟夫的皇儲,他則有著不同的想法。隨著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日漸興盛,他認為帝國該有所改變,否則君主政體將被民族主義搞垮。於是在二十世紀初,逐漸開始推動政體的改變,認為既然已經是二元政體了,何以不能是三元政體? 綜觀奧匈帝國的民族人口分布,德意志人口僅占25%,馬札爾人20%,斐迪南計畫將國內第三大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等)建立一個與奧地利、匈牙利平起平坐的政府,藉此消彌國內緊張的民族主義情緒,並且順勢打壓匈牙利日漸強大的態勢。

    當時塞爾維亞(國)早在1878年在俄國的幫助下,從鄂圖曼帝國中獨立,並且政局長期不穩,許多地下組織、民族主義恐怖分子也在所多有。塞爾維亞也長期與奧匈帝國不睦。原因十分複雜,包含長期支持塞爾維亞的死對頭鄰居保加利亞,並斐迪南大公對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抱持友好態度,這將導致塞爾維亞國內民族主義受到影響。畢竟若奧匈帝國成立三元政體,將導致許多塞爾維亞人放棄塞爾維亞,轉而投向哈布斯堡家族的懷抱。

    所以有刺客行刺,感覺也並不意外吧? 但其實一次世界大戰本來不會是場世界大戰,若只是單單行刺斐迪南大公,也頂多就是第三次巴爾幹戰爭罷了。

    奧匈帝國的最大盟友,便是屬於同一德意志民族的德國。德國在1870年普法戰爭取得法國領土亞爾薩斯和洛林之後,國力大盛。不但工業生產額直直追上當時的龍頭老大英國,甚至德國陸軍之強盛,無人敢攖其鋒。1890年之前的首相俾斯麥,有著清楚的大戰略,就是稱霸歐陸。但威廉二世即位之後,或許是因為國力太過強盛,威廉二世將目光放到了海洋,此舉當然讓英國起了防備之心。並且德法兩國向來都是歐陸霸權的候選人,兩國自1870普法戰爭後的仇恨未消,德國想著一口氣摧毀巴黎,於是搞出了施里芬計畫。該計畫籌備著用德國絕大多數的軍力資源,以最快速的方式經中立國比利時,直接劍指巴黎進而癱瘓整個法國,西線先由奧匈帝國抵禦俄國之入侵,之後德軍花一個月的時間轉向攻打東線的俄國。

    法國當然也不惶多讓。多數法國軍官和社會中流砥柱,對於普法戰爭戰敗後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耿耿於懷。社會主流聲浪也從未畏懼終將對德國一戰,討回亞爾薩斯和洛林。此外,法國也與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有些許關係,特別是當塞爾維亞漸與奧匈帝國不睦之時,便是法國提供大量技術、貸款等協助。

    俄國更是有趣。1905年日俄戰爭失利後,俄國不得不取消在東亞的計畫,將目標重心放在了巴爾幹半島上,親塞爾維亞。此舉當然會與有著同樣戰略目標的奧匈帝國針鋒相對,也當然會與支持奧匈帝國的德國產生矛盾。法俄兩國都忌憚德國的勢大,於是在1891年簽訂法俄同盟條約,用東西兩線的方式牽制德國。

    英國則維持歷史上向來的形象,巧妙多變。在1905日俄戰爭之前,英國和同樣懸在歐亞大陸另一邊上的島國日本結盟,其目的自然是制衡橫跨歐亞大陸的強權俄國。但俄在與日戰爭失利後,重新將重心放在歐洲版圖上,面對德國日漸強盛的國力,轉而與英國結盟對抗德國。但對於英國本身來說,與俄國締結盟約,就等同於加入法俄陣營。關於這點英國是曾有疑慮的。英國於二十世紀初期,曾多次研議與德國結盟。甚至於一戰爆發初期,英國朝野政黨對於要不要介入歐陸這場戰爭,都有十足的爭議。因此可說英國在一戰前的態勢是相當不明朗的,說是說英法俄三國協約,但其實英國根本直到最後一刻才不得已參戰。

    奧匈帝國則更是複雜。由於俄國對巴爾幹半島有十足野心,作為強權的奧匈帝國自然與其有矛盾之處,並且因為巴爾幹半島的民族主義問題,英法德等國都在巴爾幹半島默默培植親近政權。與奧匈帝國有著最大矛盾的塞爾維亞,正巧是親法國家。此外,奧匈帝國長年因為義大利半島的問題,不得不與明明是敵國的義大利結成同盟,之後這同盟自然就形成了德奧義三國同盟,而後於開戰後又加入了向來與俄國不睦的鄂圖曼帝國。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遭到塞爾維亞神密組織「黑手」被刺身亡。這新聞未若如今我們所想的那般嚴重,直到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前,一切尚有轉圜餘地,但這些要求等同於要求塞爾維亞放棄國家的司法調查權,此舉動實為太過。

    在無可扭轉的情況下,奧匈帝國在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而作為塞爾維亞背後最大的老大俄國沙皇,也隨即簽署的全國總動員令,準備援助塞爾維亞抵禦奧匈帝國。作為奧匈帝國盟友的德國,隨即向俄國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取消總動員令,在沒得到回覆的情況下,德國向俄國宣戰。要求法國保持中立未果的情況下,德國向法國宣戰,施里芬計畫啟動,計畫跨越中立國比利時。英國原先計畫裝死,但橫越比利時的舉動,逼得英國政府不得站在法俄陣營,也隨即對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以上正是這兩本書所概括談論的大戰起因,看起來一則則描述都沒有問題。符合邏輯推演,但其實彼此相互矛盾。例如何以奧匈帝國意料不到向塞爾維亞宣戰會引爆歐陸大戰? 何以俄國草草簽署總動員令? 又為何不在德國下通牒時取消動員令,並要求德國也維持中立? 如此一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爆發,充其量只會是第三次巴爾幹戰爭。

    戰爭很可怕,因為種種錯誤而導致的戰爭,為了這些莫名其妙原因而上戰場的年輕人,幾乎喪失了他們年少時的所有機會。這場戰爭導致的後果很多,包含3500萬人的傷亡,金本位制度的崩壞、美元取代英鎊成為最強勢貨幣、奧匈帝國瓦解、鄂圖曼帝國瓦解、俄國瓦解並被共產主義取代,以及德國鉅額賠款而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惡因。

    《八月砲火》和《夢遊者》,是像齋主這樣的歷史外行人,若想了解一戰最好的幾本歷史入門書,書中內容豐富且敘述生動。雖然對於台灣人來說,書中大多數的人名、地名和相關時代背景造成了巨大的閱讀門檻。但在耐心讀完後,會感嘆眼前的和平真的來之不易,也會更在乎眼前的幸福。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