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上週末有機會跟大家學習,身為實證學會的運動醫學科醫師,對蔡奇儒教練的內容覺得實用又不會有誇張未經求證的內容,在這個產業中是很難得的。」
非常感謝上一梯次4月份參與「醫適能 - 懷孕及產後訓練專家 (PPES)」研習的運動醫學醫師給予的課後回饋。透過科學實證研究整理歸納與實務經驗累積所研發出...
「很高興上週末有機會跟大家學習,身為實證學會的運動醫學科醫師,對蔡奇儒教練的內容覺得實用又不會有誇張未經求證的內容,在這個產業中是很難得的。」
非常感謝上一梯次4月份參與「醫適能 - 懷孕及產後訓練專家 (PPES)」研習的運動醫學醫師給予的課後回饋。透過科學實證研究整理歸納與實務經驗累積所研發出的課程,就是希望減少大家對於懷孕媽媽在孕期運動的迷思,更能安全有效的帶領懷孕及產後媽媽們進行訓練。
很高興醫適能也於上個月也收到了一家正在籌劃中的月子中心來信,他們即將規劃一個能提供懷孕媽媽、產後媽媽訓練的空間,將過往的親子教室打造成一個更友善訓練環境。
我相信女性於懷孕期間的運動與產後運動也是未來產業的趨勢,因此下一個問題便是,我們是否足夠了解孕期運動注意事項、運動禁忌、孕期生理解剖的變化、產後腹直肌分離、骨盆底肌訓練等重要議題,我們是否知道如何銜接醫療端與體適能訓練端的合作?相信這些議題是未來想服務女性客戶的教練,或是對於自身就是女性運動愛好者、又或是新手爸爸而言,都相當重要、且值得學習的課程。
—————————
✦常見問題:
➤如果背景不是教練、不是醫療人員會聽不懂嗎?
不會!
過去有非常多位醫療人員、一般運動愛好者、新手爸媽來參加,都獲得非常好的口碑評價。課程將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複雜的醫學、生理與運動科學訓練觀念。
➤課程適合正在懷孕中的媽媽參加嗎?
適合!
過去有非常多位懷孕期的媽媽們來參加課程。本研習課程以學科為主,術科為輔,所以不用擔心在課程中會有過多訓練或體能消耗。並且術科動作教學示範時,都不會強迫學員操作,因此只要身體狀況許可坐在位子上上課就不太需要擔心。
➤本課程的特色在哪裡?
授課講師本身為多年的體適能教練,具有多張國際權威性訓練證照,並具有豐富帶領孕期與產後媽媽實際訓練的實務經驗。同時,授課講師本身育有二女,近距離且長時間的觀察並實際帶領另一半進行孕期與產後訓練。講師亦具有醫學院專業背景,有與醫療人員合作轉介的豐富經驗,輔以運動科學知識與經驗,過去數年間於培訓出多位婦產科醫師、各科別的醫師、以及各職類之醫療人員、連鎖健身房與工作室、自由教練。
—————————
#懷孕及產後訓練專家(#PPES)
Pre- and Postnatal Exercise Specialist
▋研習培訓資訊 (2日)
課程時間:2021/6/5-6/6 (六-日) 9:30-16:30
課程地點:台北市 (詳細地點另行通知)
課程費用:14,000元
早鳥優惠:13,500元 (延長至5/20)
團報優惠:13,000元 (3人成團)
授課講師:蔡奇儒 教官
▋課程大綱
1. 懷孕解剖與生理關鍵變化
2.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 (ACOG) 孕期運動指引
3. 各孕期訓練計畫設計
4. 產後運動指引
5. 術科實作訓練指導教學
6. 最新懷孕及產後運動科學文獻探討
▋適合參加對象
1. 準爸爸、準媽媽、一般運動愛好者
2. 欲進修學習之教練、團課老師等
3. 其他相關體適能、醫療產業從業人員
4. 不限任何背景,皆歡迎參加
(教育學分:ACE 1.2 CECs)
▋講師資訊
蔡奇儒 教官/醫檢師背景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科技管理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
國家高考醫檢師合格
✦經歷
醫適能 特殊族群訓練機構 創辦人
美國運動委員會 大中華地區
-前官方國際講師
美國癌症體適能訓練機構
-亞洲首位官方國際講師
美國高齡銀髮功能性訓練機構
-台灣首位儲備官方國際講師
中華民國醫學體適能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懷孕與產後體適能專業培訓 研習培訓講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ACE-CHC)中英教材校訂
J.P. Morgan台灣摩根資產管理
-健身指導教練
天母品恆復健科診所 體適能講座講師
國立政治大學 體適能講座
-講師暨健身指導教練
台北市立大學 運動與健康科學系 碩士業師
長庚科技大學 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
-碩士業師
靜宜大學 銀髮暨孕產特殊族群專業培訓
-研習認證課程業師
MedEx Circle 創辦人
✦國際專業認證暨證照
美國肌力體能協會 肌力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
美國運動委員會 健康管理教練
(ACE-CHC,大中華第7位)
美國運動醫學會、美國運動委員會私人教練
(ACSM/ACE-CPT)
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即良藥認證
(ACSM-EIM)
美國國家運動醫學院 認證矯正運動訓練專家
(NASM-CES)
美國功能性動作篩檢評估認證
(FMS)
▋其他
-研習課程結束頒發研習證書
-教材更新且與過去非 #醫適能 課程內容完全不同
-ACE認證持續教育學分課程
-課程採互動式教學並鼓勵發言討論
-醫療人員及學生可直接享有早鳥優惠
✦確定開課,搶先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uJ4kfvtdrkhVJahk6
天母婦產科 在 *桑妮凱特‧說說話* 澳洲護理/移民/美食/世界旅行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澳洲婦產科
#澳洲護理
#抹片檢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過婦產科?身為護理系的學生,我相信大家都在婦產科實習過。
然而澳洲的婦產科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喔🥰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婦產科工作的經驗。
順便讓大家知道其實澳洲的護理系只有三年,原因就是因為並不包含婦科跟產科。
這邊其實也有推動額外+1年的學習,畢業時你就可以拿到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 跟助產士Midwifery 的執照。👩⚕️
✨澳洲婦產科工作大小事✨
其實澳洲的婦產科是不會請護理師的,這邊的徵才會分得很清楚。
只有助產士可以去婦產科工作的。
但有時候澳洲非常缺人的時候,會從人力銀行去找護理人員(Agency, casual pool, relief pool, bank)幫忙。
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在Agency當Casual nurse得到的機會去婦產科,然後有了當地的經驗。
一開始去其實也很好奇要做什麼,但主要也是要幫忙孕產婦的一些產前產後的準備。我覺得我很幸運,當初在台南護專實習婦產科,因為印象深刻,所以那些臨床的知識跟技能都還記得一些。
我那時候台灣實習其實有幫忙產婦按摩乳腺、然後講解分泌物、幫嬰兒洗澡等~也跟著接生了兩個寶寶👶
但在澳洲的話就不一樣了,因為你是拿護理師執照所以對方不會期待你也不要你去做這些部分。
我去上婦產科的時候,真的就只是幫忙發藥跟做一些文書處理哈哈哈。
真的是一個太輕鬆的班了😂
是那種上起來會覺得自己No function but Good money 的班😅
但這有好有壞喔。因為有些婦產科的助產士其實並不喜歡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 或護士Enrolled nurse去上。
畢竟在澳洲這是兩個分開的學科,隔行如隔山,臨床上的照顧就變成會增加病房助產士的loading。
所以雖然那些班,因為我還有婦產科的經驗跟知識,同事都對我非常的好。但畢竟那些經驗跟知識都是有點久遠了,我覺得我還是沒有自信可以給寶寶們或孕婦們最好的照顧,所以最後我就沒有再多接幾個班。🙂
但如果你本身很喜歡婦產科,或是在台灣都已經有婦產科經驗的朋友們,歡迎來嘗試澳洲的婦產科喔。是一個非常非常有愛的單位呢❤️
👩⚕️ 關於澳洲的婦產科,大家有什麼想問的問題嗎?
歡迎大家留言或直接私訊我喔🥰
✨澳洲看婦產科✨
接下來想聊的這個話題,是因為前幾天跟台灣的朋友們聊到了婦產科的看診經驗。
發現大家其實都不太喜歡那個看診檯,也就是需要把整個腳打開,然後會有一塊俗稱的遮羞布擋在你跟醫生的中間。
其實在不久前我正好跟澳洲的醫護朋友們聊到那塊布的定義。
我們都覺得護病關係裡或是說醫病關係裡,資訊的公開透明是很重要的。
當有人在做內診時,其實看得到對方蠻尷尬的,這個我了解。😶
但如果你看不到對方在做什麼時,這其實是更危險的不是嗎?🤔
當學生的時候,我在天母的診所當護理師。
我都需要協助婦科跟診。
我當時的婦產科醫生是一位台大然後哥倫比亞畢業的帥氣女醫師。非常聰明專業然後有禮貌。
因為這個診所本身跟美國學校有合作,所以我們的客人大多都來自於美國或是在國外唸書工作的人。當時的這個診所的診療台雖然一樣有開腳檯(不好意思不知道正確名稱)但是也沒有那塊布的👍🏻
然後過程中,醫師都會很仔細的跟看診病患解釋我們每一個步驟,確保對方的同意後才繼續執行。
這跟我在澳洲遇到的狀況是很像的。
但是在台灣,我覺得那塊布讓人害怕發問跟對話,製造了距離感。
跟診護理人員站的角度也很重要。澳洲因為是女醫師或女超音波檢查師,所以沒有跟診的第三人。
朋友上次看一般診需要脫衣服聽心音,因為是男醫生所以有女護理人員跟診。
在內診方面,我覺得護理人員跟醫師不該站在同一側。
而是護理人員應該站在病人的旁邊。
這樣不管是提供器材或者是協助的時候,都可以讓病人有種更安心的感受。
而非感覺像兩個人從自己的下方觀看自己的私密處。你們有遇到這情形嗎?
✅我在澳洲看診的感覺還有做抹片檢查的感覺非常好👍🏻
(以下是我個人的分享,不代表全澳洲的經驗)
首先,澳洲的婦科檢查都是由女醫師或是女超音波檢查師執行。
我們檢查的地點其實就是一般的檢查床
然後他們會指導你怎麼去擺位。
所以過程中就跟一般的雷射比基尼除毛一樣,沒有太多的冰冷儀器的感覺。
👍🏻陰道超音波則是另外一個我覺得很特別的地方。
這邊的會先問你要自己拿超音波的探頭。還是她們執行?
醫護關係裡,最重要的是控制權跟選擇權。
澳洲一直都很強調讓病人做決定讓病人去有能力決定他們要什麼。我覺得只有在你自己換位思考的時候,變成一個醫療消費者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對醫療的互信度真的幫助很大。

這樣的情況下,在內診過程中,患者可以擁有更多的掌控權,順著他們的指示,去調整探頭的深度跟方向。因此你不舒服的時候,就可以隨時停止。
整體檢查的過程中心態上安心許多。
身體上當然還是不舒服,畢竟有一個棒狀儀器在身體內。
但比別人拿著棒狀物這樣子在你身體裡移動,我覺得對女生來說能自己控制一定會比較有安全感。
當然我也不確定這是文化的問題,還是是因為醫療體制上的時間掌控的關係。
總之個人的想法是,以下這三件事情如果改變對台灣婦產科患者的影響會是好的👌
1.移除遮羞布
2.改善開腳台使用時機
3.讓病患自己操作陰道超音波探頭
希望這樣的分享讓大家可以稍微了解澳洲的婦產科
工作內容以及去婦產科看診的過程囉🥰

😀歡迎分享或留言想知道的問題
有時間我會慢慢回的😘

天母婦產科 在 台籍女子在德國的吱吱喳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要來講一個有點嚴肅的話題-網路公審現象。
(第一張照片是我第一次收到可用的長輩圖😂)
上禮拜在德國的網路創作者圈中,有一件事引起了一陣小騷動,雖然當事人不是我,但是心中也燃起了一把悶火。
一個網路創作者願意分享自己在異地的所見所聞和生活經驗,不管是拍影片、寫文章、攝影、投稿⋯⋯⋯都需要花時間和精力搜集資料、撰文等,也不見得每一次分享都能賺錢或有什麼回報,所以最大的目的都只是想把自己看到以及知道的呈現給大家。
德國很大,每一個邦有各自的法律、文化、腔調、用字、節慶、習俗、飲食習慣⋯⋯⋯⋯⋯⋯⋯甚至在同一個邦裡,不同城市也會出現差異,每個在德國的台灣人,都有可能看見德國各種不同的面相。或許以德國來比喻會讓人覺得太遙遠而無法體會,不如就以台灣來說吧!一樣都是在台灣的台灣人,台北人認知的台灣和高雄人、台中人、台南人就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再把範圍縮小,我是台北人,我就以台北市為例,我是中山區人,天母區、大安區、南港區、大同區、萬華區⋯⋯⋯的台北人所看到的台北,跟我也會不同,加上不同家庭、成長背景、職業、專業、學歷⋯⋯⋯⋯各種因素參雜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視野和人生體驗,這樣的情況,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一樣。也許一篇文章中,作者的認知、經驗你/妳不認同,那可以直接關掉不看就好,真的不需要給出任何貶低他人的字眼,『只是來短期交換的吧』、『一定沒小孩吧』、『見識這麼膚淺還敢投稿啊』⋯⋯⋯⋯⋯⋯
『住德國不夠久所以不配談論德國』我也遇過在德國生活幾十年,但是永遠躲在自己的小圈圈,連德文都七零八落,只會用一句:我住德國幾十年了!來塑造優越感,這種人就比較配?!
『沒有小孩所以不能談論教育』,這種概念、邏輯就是一個沒有小孩的兒科醫生不能醫小孩;沒有得過癌症的醫生不能醫癌症;沒有生產過的醫生不能當婦產科醫生。
看著這些留言,一方面替這位作者感到心疼,想著作者挑燈夜戰,一字一句地鑽研,興高采烈地分享,所有的努力可以在一瞬間被底下那些完全沒付出的人一口否決,一方面也想問問留這些話的人:「你們這麼做有讓你們比較高級嗎?」
需要靠貶低他人來突顯自己高人一等,這種人也不是什麼好貨。
當中不少也是在德國的台灣人,雖說人不親土親,但是在那當下看到的卻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然後呢?!所有創作者為了不想再給自己找麻煩,於是一一噤聲,或是繼續分享,但是又怕惹禍上身,所以每天都發一些無關痛癢的自拍照、食物照⋯⋯⋯⋯⋯
我可以很老實的說,我有時候也會有這種想法,我幹嘛要花時間寫文章,寫完還要擔心被罵被攻擊被公審?!我大可以發發食物照、美景照就好啊!反正我日子照過,何必再分享什麼議題?!這樣的風氣繼續下去,只會將越來越多網路創作者的熱忱消磨殆盡,然後從此一片死寂,或是網路上只會有一種被特定族群「允許」的聲音,這是大家想要的結果嗎?
也不是說非得認同作者的任何觀點不可,但是該尊重吧!
伏爾泰最著名的那句話: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想要享受言論自由和民主,首先必須擁有言論自由和民主的涵養。
剛好我稍微認識這個作者,所以當我看到她的遭遇時,其實心裡不太舒服,這些隨隨便便就來噴兩句的酸民們,我不確定你們還有沒有一點同理心,如果換成你們的朋友、女朋友、老婆、女兒、姐妹被人這樣對待,你們心情如何?也許對你們來說,只是一個陌生人,而且隔著手機/電腦螢幕,用鍵盤打打字,不痛不癢,但是在螢幕後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會哭會笑有感覺的人,也是別人的女兒、姐妹和朋友。
哎~我真的是人很好,還願意開導網路酸民,我的邏輯明明就告訴我:酸民如果還有良心、能理解這些的話,他們哪還會當酸民啊😮💨
其實真的不要罵酸民良心被狗吃了,根本沒有狗會要吃他們的良心,就沒這東西,狗還要吃他們良心是想被餓死嗎!!!!!
#德國生活 #德國日常 #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
天母婦產科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書醞釀中,希望能在年底前如期完成,如果能提早就更好了…
分享一點點關於成立 好孕工作室的初衷,如今各項產前課程越來越豐富,無論是否要與好孕團隊在生產時合作,都值得來呀!
也要再度提醒大家,好孕與台北榮總的陳晟立醫師、葉長青醫師有合作喔!天母、北投地區的朋友若由兩位醫師產檢,可與好孕工作室聯絡呦!
其他縣市的朋友,島內旅行正夯,歡迎安排度假行程,順便來上課。(我們有收振興券喔!)
=========================
2015年閉關準備完成碩士論文的時候,接到前老闆的電話,問我有沒有意願回到汐止工作。雙北的婦產科「市場」,在那幾年起了很大的變化。對不起,我用「市場」這個詞。一般民眾對於醫療院所意識形態上有很高的「道德標準」,行醫救人應該不計一切代價。但對醫療人員來說,「付出」與「回收」的不等價,有多少熱情都會燒盡。「寧願燒盡,不願銹壞。」是馬偕博士的座右銘,也是馬偕醫院的院訓。但我常把這句話反過來說「寧願銹壞,不願燒盡。」因為燒盡了就沒戲唱了。為了突破健保血汗的困境,財團式的診所經營看起來似乎有取代單打獨鬥開業的趨勢,前老闆在這浪頭上,需要做出抉擇。
十多年來推動母乳哺育的困境,在於大部分的產家,認為這是生產的醫療院所「應該」要擔起來的工作職責。所有與生產哺乳相關的課程,醫院應該免費提供。在母嬰親善認證制度實施前,醫院的「媽媽教室」幾乎都是配方奶廠商承辦,內容可想而知。現在坊間看得到的「親子教室」,依舊是商業行銷的展演,「免費」課程與贈品的背後,是讓產家掏出錢來的動機。「免費的最貴」我常這麼講。前面有提到,在公醫制的丹麥,醫護的薪水與國民的生產費用都是由國家給付,「沒有競爭,事情才會是原本應該是的樣子。」丹麥的醫師這麼提醒我。可是在丹麥,產前教育課程是產家自己要掏錢出來上課的喔!我想那代表著一種「自己負起責任」的承擔。拿駕照去駕訓班要付學費,拿各種證照上課也要付學費,各種廚藝教室、才藝教室…想學習都要付學費,「生產」這麼重要的事情,不也應該付學費來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