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銀翼殺手(1982)
Blade Runner
/
原本都以小眾電影為主的我,壓根都沒想到我可能也被現代電影華麗的包裝、快速的劇情發展所影響;當我看著這部電影的時候,才突然發現電影原始面貌的魅力是內斂低調的,他並不用大量的特效、武打場面去刺激觀者,而是致力於將所有的人、事、物都符合本片的年代設...
M-
銀翼殺手(1982)
Blade Runner
/
原本都以小眾電影為主的我,壓根都沒想到我可能也被現代電影華麗的包裝、快速的劇情發展所影響;當我看著這部電影的時候,才突然發現電影原始面貌的魅力是內斂低調的,他並不用大量的特效、武打場面去刺激觀者,而是致力於將所有的人、事、物都符合本片的年代設定(2019年),並且去探討人與複製人之間的關係。
-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步調極緩慢的科幻電影,甚至你會覺得有些拖沓、不耐煩,所以對我來說要如何抽離自己是在觀影過程中一直必須克服的。然而其極度現代化的場景則完全能說服我,這是一個未來的世界,所探討的是一個很巨大的問題、也絕對是機器人時代來臨前必須探討的。
-
而對我來說,看科幻電影最有趣的是去看人們如何想像未來的世界;當我在看這部於1983年上映的《銀翼殺手》時,心情是格外興奮的,但同時又參雜著複雜的情緒,30年前的人們是怎麼想像我們的生活的?30年後的我們是不是也真的如他們預期的發展了呢?
事實上,我們遠遠落後前人的預期,甚至我們思考的範疇也不夠宏觀,至少目前為止我們只是一昧的追求機器人進入我們的生活,卻依然沒有太多的討論針對人工智慧發展出自我意識的議題,相似的討論也可以在《機械姬》中看到。
/
在本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既對立又密不可分的關係,像是“創造者與被創造者”、“統治與被統治”,有趣的是你幾乎很難分辨誰是創造者、誰又是被創造的複製人,即使你已經有了定論,也無法保證哪一個角色真正握有絕對的權力或優勢。
-
就像《機械姬》裡嘗試探討的,當人類已經能夠製造出人工智慧時,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迎接他們?當他們發展出自我意識、情感,我們是否已經有了相對應的方案?
-
無論是在《銀翼殺手》或是《機械姬》中都可以見到“地位翻轉”的現象,也許現在看似造物主(人)凌駕於機器人(複製人)之上,但那一刻總有一天會來臨。就像本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段落,Roy終於見到了創造者,並從「眼睛」開始殺害他時,不僅僅只是一種科技發展的崩壞,也是代表了地位的翻轉。
/
「眼睛」在本片中一直是個關鍵物件,像是對應了常說的「眼睛就是靈魂之窗」,幾乎所有重要的場景都會加入對焦眼睛的畫面;當靈魂成了唯一真實的東西時,我們該如何分辨眼前的是個“殼”或是“人”,而類似的議題在《攻殼機動隊1995》中亦有討論到。
-
「如此說來,我認為你們人類的DNA也不過是一段被設計用來自我儲存的程序。生命就像誕生在訊息洪流中的一個節點,DNA對於生命而言,就像是人類的記憶系統一樣,獨一無二的記憶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人,雖然記憶本身就像是虛無的夢幻,人還是要依賴記憶而存活。當電腦已能使記憶外部化時,你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其中的意義。」-《攻殼機動隊1995》
引用了我很喜歡的《攻殼機動隊1995》的對白來簡介我想討論的觀點,由此可知1982年上映的《銀翼殺手》的思想是多麼的先進、遠大。
-
如果有一天,人類之於複製人(機器人)只有記憶的自我創造與被創造的差別,那我們之間究竟還有什麼不同?人類又有什麼非得存在的必要性呢?又如果電腦已能取代人腦的記憶功能時,人類與機器人是不是就是同種“人”了呢?
-
而在《銀翼殺手》中雖然沒有非常明顯的提及這個議題,但在最後一刻Deckard手上的獨角獸摺紙似乎也應證了他其實也是一個複製人,他只是一個被創造來處理複製人問題的複製人,他的記憶其實也是被創造出來的。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翻轉,當觀者在這2個小時中幾乎確信Deckard是人類的時候,在最後一刻突然隱晦的說出其實他可能是個複製人,此時,身為人類的我們是否該思考,我們究竟是個“真的人類”還是“複製人”?
-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議題像是天方夜譚,但再過20年,這或許就是個你也必須思考的問題了,你該怎麼證明你是個人類?
當科技發展到能夠取代人類時,人類存在的意義為何?
/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片段是複製人Roy與銀翼殺手Deckard在天台的對決,在接受近代電影的影響後,其實一開始我是真的無法明白Roy的作法;理論上身為“人”,我們無論如何都會想辦法削弱對立者的勢力,甚至是將之毀於無形,然而Roy卻選擇接受死亡的到來,並用最後一段時光說出了其對生命的體悟,如詩一般的感悟也明示著:複製人的思想已經超越人類,他們其實更明白生命的意義與重量。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ed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nhä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這段台詞有中譯版,但我讀了又讀還是覺得原文的感覺更悲壯。)
-
(文長過長,請於留言處接續閱讀。)
天方夜譚相似詞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往往被自己的恐懼限制了而不自知。完美主義,阻礙我們成長。
即使無法掌控結果,仍鼓足力量為一點可能性站出去,才是人生的領導力!
勇敢,不需要完美。勇敢,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而是有方法、有步驟可以學習的能力。能承認自己的脆弱、卸下盔甲的人,才能同理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結合各方力量讓自己更強大,幫助我們解決在工作、家庭、婚姻、教養、人際上的難題。
只要擁有以下四組可教導、可觀察與可衡量的能力,便能真正勇敢地面對自己、領導他人:
☑ 與脆弱共處:培養勇氣的基本功。即便無法掌控結果,仍勇敢站出來。
☑ 走出自己的路:選擇一、二個價值觀,宣告並落實它。
☑ 建立互信:信任是凝聚團隊的最佳黏著劑。
☑ 跌倒後再爬起來:學習克服錯誤,面對傷痛,從中獲得更多的智慧。
取自《召喚勇氣》
*********************************
我在演講的時候,多次引用作者對於同理心的說法。同理心,是建立關係的核心。
而願意同理,進行連結,可以幫助自己更強大,也營造團隊的信任關係,包括「家庭」這個團隊。傳統的教養,常常只要孩子聽話,壓抑孩子的情緒,常容易造成關係的疏離,因此孩子慢慢養成報喜不報憂的習慣,以免引來更多責罵處罰。
在成長過程中,我很容易聽到「零錯誤」這種論調,但這種說法並不合理,連「不貳過」的難度都非常高。只要願意走出去創新實驗,錯誤就會不斷出現,作者的態度比較合乎人性,提醒我們試著從錯誤中學到教訓、面對傷痛、接納自己的脆弱與不完美。
不容許錯誤的出現,就容易使用責備,而非同理。少了同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流於表面。
「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們被責備,然後責備他人,代代相傳。這種互動方式常導致自卑與受傷,當事人需要花更大的力量才能站起來接納自己。
常在版面上跟朋友談自卑的議題,也有朋友受自卑所苦。所以我看到這本書,特別挑選了兩篇相關的摘文,把同理心跟自卑放在一起討論,也許能對版面上的朋友有些幫助。
我很喜歡這位作者,各位可以一併參考作者的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G6JhOHMmc
祝願各位朋友,能藉著這本書,召喚勇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文/ 布芮尼.布朗】
培養同理心的方法
方法一、用他人的眼光看世界,或稱換位思考。
我們透過一系列獨特的濾鏡看世界,這些濾鏡取決於我們是誰、我們的出身背景,以及我們的豐富人生經驗。濾鏡顯然涵蓋了年齡、種族、種族特性、能力,以及精神信仰等因素。另外還有一些濾鏡也形塑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包括知識、智慧與經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觀點是個人歷史和經驗的產物。正因為如此,當十個人目擊了同一個事件,對於發生了什麼事、怎麼發生的,以及為何會發生這件事,十個人可以提供十個不同的看法。
那麼世上有可觀察、可知的普遍真理嗎?
當然有,數學和科學是最好的例子。但人類豐富的情緒、行為、語言和認知,可以形成許多有效觀點。
我們對同理心有個最常見的誤解,就是相信我們可以摘下自己的濾鏡,透過別人的濾鏡看事情。這是不可能的,濾鏡和我們是一體的。不過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將別人的觀點視為事實,即使別人的觀點和我們的不同。這可能是個挑戰,尤其當你成長於主流文化——白人、異性戀、男性、中產階級、基督徒,你很可能從小就被教導,你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其他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觀點。或是說得更精準一點,沒有人教導你任何觀點,你人生中遭遇的所有制度和情境形塑了你的觀點。
孩子可以很快學會換位思考,因為他們天生對這個世界及其他人的行為充滿好奇心。
假如你的父母曾教你如何換位思考,你要心懷感謝。若你小時候沒學過換位思考,長大後就需要格外努力,而且要突破重重心防,才能順利學會。
此外,你需要抱持學習心態,而不是無所不知的心態,才能學會換位思考。唯有包容、尊重與重視多元觀點,我們才能看見這個世界的全貌:我們要為誰服務、他們需要什麼,以及如何觸及他們的心。
碧昂絲在二○一八年九月號《時尚》雜誌(Vogue)發表一篇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我很喜歡其中一段:
「如果掌權者只雇用與選擇外貌、言論和成長背景跟自己相似的人,他們將永遠無法深入了解與自己的經驗不同的體驗。他們會一直雇用同一批模特兒,籌劃類似的藝術展,選擇同一批演員,最後的結果是,所有人都成了輸家。社群媒體最棒的地方就是徹底的一視同仁。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說的話都同樣重要,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自己的觀點為世界增添色彩。」
碧昂絲指定攝影師泰勒.米榭爾為雜誌封面掌鏡,這是《時尚》創立一百二十六年以來,首次起用非裔美國人拍攝封面照片。
方法二、不評斷他人。
若你和多數人一樣喜歡評斷他人,那麼你會覺得這一點很難做到。研究顯示,我們在兩方面特別容易批評他人:在我們最自卑的領域,我們很容易會評斷他人;我們也會批評在上述領域表現比我們差的人。因此,假如你發現自己對別人的外貌非常毒舌,而你百思不解為何會如此,這代表外貌對你來說是個需要克服的議題。
檢視自己在哪些領域對他人的批評最敏感,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這容易導致自卑的惡性循環。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經常在組織裡觀察到這個現象。狗屁倒灶的事像雪球般從山頂滾下來,最後掉進消費者的懷裡。自卑與評斷氛圍瀰漫的組織文化,創造不出優質的顧客服務。
要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意味我們要覺察自己在哪些方面最容易受自卑影響、最容易感到糾結。往好處看,如果我們在某些方面有強烈的自我價值和紮實的自信心,就不太會去批評他人。因此,只要努力建立自我價值和自信心,就能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
方法三、理解他人的感受。
方法四、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
我把這兩點放在一起講,是因為這兩點在實踐面密不可分。要理解他人的情緒,並且說出我們對這些情緒的理解,需要先和自己的感受連線。這代表我們有能力以清晰流利的語言描述情緒,不然,至少代表我們感到自在,而且能與人對話。只不過,我接觸到的受訪者大多一進入情緒的國度就渾身不自在,要對談如流更是天方夜譚。
在我看來,情緒識讀和懂得使用正確的措詞一樣重要。當我們說不出或說不清楚自己的狀態,就無法走出情緒的影響。當我們無法清楚描述自己的感受時,就像是這種情形。當我們無法辨識、指稱與詳述自己的感受,就幾乎不可能處理那個情緒。
如果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說服你開始學習表達情緒,那麼我要告訴你,唯有具備情緒識讀能力,才能擁有同理心、克服自卑,在失敗後重新歸零並站起來。舉例來說,假如我們無法辨識失望和憤怒、自卑和內疚、恐懼和悲傷之間微妙但重要的區別,我們要如何重新振作起來? 假如我們無法辨識自身的情緒,幾乎就不可能辨識他人的情緒。
另一個特點「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或許是我們最害怕的一點,因為我們可能會誤解他人的感受。當我們猜錯時,要有繞回修正的勇氣。事實上,只要我們真心對話、留意對方的反應、保持好奇,我們就能邊做邊修正。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心理治療師的刻板印象是很愛說,「我聽到你說的是...」。這種確認可以讓對方有機會說,「不對,我不是那個意思。我不是難過,我是非常火大。」
方法五、保持覺察。
「保持覺察」這個詞有時會觸動我的敏感神經,所以我決定用「隨時留意」一詞。聶夫對保持覺察的了解,尤其是不要過度認同或誇大感受的部分,與我們的研究完全一致。
反覆思考和鑽牛角尖毫無助益,就和完全沒有覺察一樣,過猶不及都不可取。簡言之,我實踐保持覺察的做法是,隨時留意對話裡發生了什麼事,這對話引發我產生了什麼情緒和什麼肢體語言,以及對方產生了哪些肢體語言。壓抑和誇大情緒同樣會導致「同理心射偏」,兩者產生的偏差不相上下。
***
同理心還是同情心
當我們內心充滿掙扎,渴望他人的連結和同理時,需要與某個人分享。這個人能夠接納我們的美好與不美好,而且有資格聽我們的心事。要找到這樣的人,需要一點練習;要成為那樣的人,也需要練習。要順利實踐同理心,需要湊齊對的人、對的時間,以及對的議題。
同理心是和別人一起難過;同情心是替別人難過。同理心會促成連結;同情心會切斷連結。我總是把同理心想像成一個神聖的地方,某個人掉進了很深的井裡,他在井底大喊,「這下面好暗,好可怕。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望向井底並說,「我看到你了」,然後我們沿著梯子向下爬,並且確信自己有能力爬出去。「我知道待在那下面是什麼感覺,你不是孤單一人。」你絕對不能在不知道怎麼爬出去的情況下,有勇無謀的跳進井裡,如果你這麼做,就是陷入泥淖。陪某人一起掙扎,同時清楚畫出彼此之間的界線,才是同理心。
同情心是望向井底並說:「哦,你真慘,那裡看起來很可怕,我真替你難過。」然後你就走開了。
當某人在痛苦之中,最有力量的安慰是「我也是」(Me Too)。事實上,柏克就是利用這三個字,發起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我也是」運動,並以實際行動聲援。這個運動的訴求是普遍存在的性騷擾和性侵犯問題,尤其是在職場。這個運動證明,同理心有助於培養勇氣,並促成有深度的改變。
.
以上文字取自
召喚勇氣:覺察情緒衝擊、不逃避尖銳對話、從心同理創造真實的主導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天方夜譚相似詞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往往被自己的恐懼限制了而不自知。完美主義,阻礙我們成長。
即使無法掌控結果,仍鼓足力量為一點可能性站出去,才是人生的領導力!
勇敢,不需要完美。勇敢,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而是有方法、有步驟可以學習的能力。能承認自己的脆弱、卸下盔甲的人,才能同理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結合各方力量讓自己更強大,幫助我們解決在工作、家庭、婚姻、教養、人際上的難題。
只要擁有以下四組可教導、可觀察與可衡量的能力,便能真正勇敢地面對自己、領導他人:
☑ 與脆弱共處:培養勇氣的基本功。即便無法掌控結果,仍勇敢站出來。
☑ 走出自己的路:選擇一、二個價值觀,宣告並落實它。
☑ 建立互信:信任是凝聚團隊的最佳黏著劑。
☑ 跌倒後再爬起來:學習克服錯誤,面對傷痛,從中獲得更多的智慧。
取自《召喚勇氣》
*********************************
我在演講的時候,多次引用作者對於同理心的說法。同理心,是建立關係的核心。
而願意同理,進行連結,可以幫助自己更強大,也營造團隊的信任關係,包括「家庭」這個團隊。傳統的教養,常常只要孩子聽話,壓抑孩子的情緒,常容易造成關係的疏離,因此孩子慢慢養成報喜不報憂的習慣,以免引來更多責罵處罰。
在成長過程中,我很容易聽到「零錯誤」這種論調,但這種說法並不合理,連「不貳過」的難度都非常高。只要願意走出去創新實驗,錯誤就會不斷出現,作者的態度比較合乎人性,提醒我們試著從錯誤中學到教訓、面對傷痛、接納自己的脆弱與不完美。
不容許錯誤的出現,就容易使用責備,而非同理。少了同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流於表面。
「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們被責備,然後責備他人,代代相傳。這種互動方式常導致自卑與受傷,當事人需要花更大的力量才能站起來接納自己。
常在版面上跟朋友談自卑的議題,也有朋友受自卑所苦。所以我看到這本書,特別挑選了兩篇相關的摘文,把同理心跟自卑放在一起討論,也許能對版面上的朋友有些幫助。
我很喜歡這位作者,各位可以一併參考作者的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G6JhOHMmc
祝願各位朋友,能藉著這本書,召喚勇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文/ 布芮尼.布朗】
培養同理心的方法
方法一、用他人的眼光看世界,或稱換位思考。
我們透過一系列獨特的濾鏡看世界,這些濾鏡取決於我們是誰、我們的出身背景,以及我們的豐富人生經驗。濾鏡顯然涵蓋了年齡、種族、種族特性、能力,以及精神信仰等因素。另外還有一些濾鏡也形塑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包括知識、智慧與經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觀點是個人歷史和經驗的產物。正因為如此,當十個人目擊了同一個事件,對於發生了什麼事、怎麼發生的,以及為何會發生這件事,十個人可以提供十個不同的看法。
那麼世上有可觀察、可知的普遍真理嗎?
當然有,數學和科學是最好的例子。但人類豐富的情緒、行為、語言和認知,可以形成許多有效觀點。
我們對同理心有個最常見的誤解,就是相信我們可以摘下自己的濾鏡,透過別人的濾鏡看事情。這是不可能的,濾鏡和我們是一體的。不過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將別人的觀點視為事實,即使別人的觀點和我們的不同。這可能是個挑戰,尤其當你成長於主流文化——白人、異性戀、男性、中產階級、基督徒,你很可能從小就被教導,你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其他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觀點。或是說得更精準一點,沒有人教導你任何觀點,你人生中遭遇的所有制度和情境形塑了你的觀點。
孩子可以很快學會換位思考,因為他們天生對這個世界及其他人的行為充滿好奇心。
假如你的父母曾教你如何換位思考,你要心懷感謝。若你小時候沒學過換位思考,長大後就需要格外努力,而且要突破重重心防,才能順利學會。
此外,你需要抱持學習心態,而不是無所不知的心態,才能學會換位思考。唯有包容、尊重與重視多元觀點,我們才能看見這個世界的全貌:我們要為誰服務、他們需要什麼,以及如何觸及他們的心。
碧昂絲在二○一八年九月號《時尚》雜誌(Vogue)發表一篇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我很喜歡其中一段:
「如果掌權者只雇用與選擇外貌、言論和成長背景跟自己相似的人,他們將永遠無法深入了解與自己的經驗不同的體驗。他們會一直雇用同一批模特兒,籌劃類似的藝術展,選擇同一批演員,最後的結果是,所有人都成了輸家。社群媒體最棒的地方就是徹底的一視同仁。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說的話都同樣重要,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自己的觀點為世界增添色彩。」
碧昂絲指定攝影師泰勒.米榭爾為雜誌封面掌鏡,這是《時尚》創立一百二十六年以來,首次起用非裔美國人拍攝封面照片。
方法二、不評斷他人。
若你和多數人一樣喜歡評斷他人,那麼你會覺得這一點很難做到。研究顯示,我們在兩方面特別容易批評他人:在我們最自卑的領域,我們很容易會評斷他人;我們也會批評在上述領域表現比我們差的人。因此,假如你發現自己對別人的外貌非常毒舌,而你百思不解為何會如此,這代表外貌對你來說是個需要克服的議題。
檢視自己在哪些領域對他人的批評最敏感,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這容易導致自卑的惡性循環。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經常在組織裡觀察到這個現象。狗屁倒灶的事像雪球般從山頂滾下來,最後掉進消費者的懷裡。自卑與評斷氛圍瀰漫的組織文化,創造不出優質的顧客服務。
要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意味我們要覺察自己在哪些方面最容易受自卑影響、最容易感到糾結。往好處看,如果我們在某些方面有強烈的自我價值和紮實的自信心,就不太會去批評他人。因此,只要努力建立自我價值和自信心,就能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
方法三、理解他人的感受。
方法四、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
我把這兩點放在一起講,是因為這兩點在實踐面密不可分。要理解他人的情緒,並且說出我們對這些情緒的理解,需要先和自己的感受連線。這代表我們有能力以清晰流利的語言描述情緒,不然,至少代表我們感到自在,而且能與人對話。只不過,我接觸到的受訪者大多一進入情緒的國度就渾身不自在,要對談如流更是天方夜譚。
在我看來,情緒識讀和懂得使用正確的措詞一樣重要。當我們說不出或說不清楚自己的狀態,就無法走出情緒的影響。當我們無法清楚描述自己的感受時,就像是這種情形。當我們無法辨識、指稱與詳述自己的感受,就幾乎不可能處理那個情緒。
如果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說服你開始學習表達情緒,那麼我要告訴你,唯有具備情緒識讀能力,才能擁有同理心、克服自卑,在失敗後重新歸零並站起來。舉例來說,假如我們無法辨識失望和憤怒、自卑和內疚、恐懼和悲傷之間微妙但重要的區別,我們要如何重新振作起來? 假如我們無法辨識自身的情緒,幾乎就不可能辨識他人的情緒。
另一個特點「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或許是我們最害怕的一點,因為我們可能會誤解他人的感受。當我們猜錯時,要有繞回修正的勇氣。事實上,只要我們真心對話、留意對方的反應、保持好奇,我們就能邊做邊修正。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心理治療師的刻板印象是很愛說,「我聽到你說的是...」。這種確認可以讓對方有機會說,「不對,我不是那個意思。我不是難過,我是非常火大。」
方法五、保持覺察。
「保持覺察」這個詞有時會觸動我的敏感神經,所以我決定用「隨時留意」一詞。聶夫對保持覺察的了解,尤其是不要過度認同或誇大感受的部分,與我們的研究完全一致。
反覆思考和鑽牛角尖毫無助益,就和完全沒有覺察一樣,過猶不及都不可取。簡言之,我實踐保持覺察的做法是,隨時留意對話裡發生了什麼事,這對話引發我產生了什麼情緒和什麼肢體語言,以及對方產生了哪些肢體語言。壓抑和誇大情緒同樣會導致「同理心射偏」,兩者產生的偏差不相上下。
***
同理心還是同情心
當我們內心充滿掙扎,渴望他人的連結和同理時,需要與某個人分享。這個人能夠接納我們的美好與不美好,而且有資格聽我們的心事。要找到這樣的人,需要一點練習;要成為那樣的人,也需要練習。要順利實踐同理心,需要湊齊對的人、對的時間,以及對的議題。
同理心是和別人一起難過;同情心是替別人難過。同理心會促成連結;同情心會切斷連結。我總是把同理心想像成一個神聖的地方,某個人掉進了很深的井裡,他在井底大喊,「這下面好暗,好可怕。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望向井底並說,「我看到你了」,然後我們沿著梯子向下爬,並且確信自己有能力爬出去。「我知道待在那下面是什麼感覺,你不是孤單一人。」你絕對不能在不知道怎麼爬出去的情況下,有勇無謀的跳進井裡,如果你這麼做,就是陷入泥淖。陪某人一起掙扎,同時清楚畫出彼此之間的界線,才是同理心。
同情心是望向井底並說:「哦,你真慘,那裡看起來很可怕,我真替你難過。」然後你就走開了。
當某人在痛苦之中,最有力量的安慰是「我也是」(Me Too)。事實上,柏克就是利用這三個字,發起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我也是」運動,並以實際行動聲援。這個運動的訴求是普遍存在的性騷擾和性侵犯問題,尤其是在職場。這個運動證明,同理心有助於培養勇氣,並促成有深度的改變。
.
以上文字取自
召喚勇氣:覺察情緒衝擊、不逃避尖銳對話、從心同理創造真實的主導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天方夜譚相似詞 在 歪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啲人視中共為無法撼動嘅怪物猛獸
因而斷言香港抗爭運動必然失敗
我覺得只係懦弱同習得性無助所致
一個政權再強大,都係由人所組成,並非由乜鬼嘢外星高智慧生命體組成🤡,佢哋做到嘅嘢,我哋都會做到
只要我哋努力不懈,不斷壯大自己嘅力量,等待時機,全面奪回香港主權絕非天方夜譚
呢幾個禮拜我哋睇到香港人要智慧有智慧要勇武有勇武要創意有創意要錢有錢
即使我哋未能即時得到想要嘅成果,都唔代表從此要認輸
呢條抗爭路漫長,但我哋要堅持到底
中共步入衰退週期,全民跳船做好準備
相比起社會主義,中國最富有特色嘅,就係國內民眾有錢有權必定移民,十三億個體嘅中國夢都係離開中國。縱觀世上其他發達經濟體,舉國上下如同屍殺列車車廂直播嘅現象,可謂絕無僅有。呢種處世態度之所以成為主流,源於中國社會完全無法為民眾製造希望,計劃未來,而未來只有一片黑暗嘅國家,潰散只係時間嘅問題,並非美國隻手遮天所致,更非地緣政治之過。改革開放以降,中國人掙扎求存,見錢開眼,全為極力擺脫中共治下嘅歷史循環,毅力可謂無從挑剔。而香港人難得半邊身體已經置身局外,就更理應洞悉先機,擇善固執,盡力脫離中國控制,以免錯失爭取主權嘅黃金機會,再次自陷於絕境。
現代中國人不論貧富,思維都係大同小異,因為生於中國,生存方式早已註定要停留於原始社會。中共立國之後,毛澤東一度銳意與世隔絕,建立共產主義烏托邦,直至文革大亂,全國民眾一窮二白,加上毛死鄧繼,中國至走向新局面,對外開放。然而,災劫過後,人類自然學識趨吉避凶,因此即使經濟風氣漸漸自由,中共領導人物貌似開明,但中國人經歷大鳴大放,上山下鄉,早就唔敢輕易相信政府,因此仍然抱持觀望態度。其後,六四事件發生,所謂自由市場原來同自由社會無關,中國人就唔再對貢獻祖國心存幻想,轉而一心賺錢養家,而移民海外就成為佢地嘅終極目標。從此,中國人犬儒心態蔚然成風,公義道德進一步扭曲,上有土豪幹部,千方百計從改革開放中謀取暴利,中飽私囊,甚至勾結黑道,欺壓弱小,下有無業遊民,飽受委屈而不惜鋌而走險,殺人越貨,只求撈到一筆,快活一剎,即使入獄受罪亦無可無不可。中國社會之亂象叢生,既與政治制度先天不足有關,亦與所謂中華文化落後世界有關。
此之所以,即使經濟持續增長,甚至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社會都總係瀰漫一陣腐爛氣息,因為真正嘅中國模式就係有如無間地獄,人在其中,永不超生——官吏一上任,就急不及待以權謀私,拉幫結派,一方面安插親戚同鄉進入大小部門上下其手,另一方面開辦企業左右逢源,瘦人肥己,務求喺自己所依附嘅派系失勢之前,匯出所有資金,以及將家人送離中國;而一般平民出賣勞力,只有兩種出路:一係淪為體制內嘅鏍絲釘,無法向上流動,發財無望,任由政府政策擺佈;二係因各種理由動輒得咎及無法離鄉(例如失去身分證、得罪權貴或以言入罪等),就直接無視法紀,趁火打劫,或者放棄生命,行屍走肉,過得一日得一日。前無去路可進,後無腹地可守,中國人朝不保夕,無法安身立命,只可以努力喺最短時間之內活得精彩,今朝有酒今朝醉,要數廣為人知嘅例子,就有意圖由地方殺上中央嘅薄熙來同揚威日本嘅三和大神。
假如經濟向好,國際間相安無事,以上中國模式絕對可以苟延殘喘。人命如草芥,打黑如家常,只要當權者保持警惕,全力維穩,反動勢力就缺乏反撲時機,而自由陣營亦懶得干預,只要企業仍然有利可圖。所以,改革開放至今,中共就係咁樣任由派系以及階級自相殘殺去維護生態平衡,而成功入籍英美澳加嘅高官家屬,就係大逃殺之中嘅少數生還者。然而,習近平執政之後,西方國家逐漸意識到中國毫無契約精神,無意共同維護世界秩序,拒絕開放國內市場以及偷竊他國科技機密,正係鐵證。加上廉價勞動力供應不再,地方各式敲詐勒索源源不絕,西方企業終於下定決心,將世界工廠遷往東南亞,美國出手以關稅制裁,只係各國聯手打擊中國嘅第一步。面對美國開出嘅條件,習近平繼續表面欣然接受,內裡則態度照舊,長此下去,美國就有可能果斷停止補助,將習近平迫入窄巷,屆時中國各個派系階級都求財無門,動亂就會無日無之。當習近平忙於應付政敵及盲流,中國四分五裂,香港要重奪主權嘅時機就會出現。
因此,及早思考香港嘅角色同潛力,就係香港人當務之急。首先,香港人毋須捲入權鬥,因為接近中國官場,下場只有身敗名裂,冒險犯難,極為不智。中共領導人嚴格奉行嘅信條有二,一係「一將功成萬骨枯」,二係「寧要我負天下人」。特區首長管治失當,可以切割,地方幹部貪贓枉法,可以切割,就連中共核心人物政策出錯,都一樣可以同政策切割,諉過於執行者,一如文革嘅蓋棺定論,荒謬絕倫。中共沿用滿清管治模式,視一切體制中人為利用工具,功勞高如曾國藩之流,都只配充當用完即棄嘅塑膠製品,林鄭與之相比,不過係兵卒一枚。起用鄉勇平亂,事成之後繼續為清廷效勞,導致同鄉湘軍鄙視自己;全心服務皇帝,偏因天津教案而失信於皇帝,結果異族清廷防範自己——一心想做忠臣義士,或者正正就係佢憂鬱而終嘅原因,一言以蔽之,就係自投羅網,自取其辱。若然香港人效法林鄭,走入自己唔熟悉嘅場域作戰,以為自己可以力保不失,全身而退,結局定必有殺冇賠,相當悲涼。
其次,香港人亦絕對唔可以變成盲流,同習近平同歸於盡,因為香港人有資產有籌碼,大可智取。只有亡命之徒,至會毫無顧忌,如同張獻忠李自成之流因為飯碗不保而聚眾起事,最終徹底破壞江南經濟,動搖明室根基,而香港人一直與國際接軌,亦有自由陣營可以投靠,自然不必以美玉之身,與石俱焚。明帝國晚年,朱氏政權內外受敵,先受流寇重創,再歷女真強攻,終於崩塌,而其中流寇之患,比女真造成破壞更大,同如今中共所面對嘅困局極之相似。
當時,明帝國境內土地兼併已經相當嚴重,加上天災人禍導致饑民大量湧現,而朝廷財政又因軍費負擔增加而日益拮据,最終決定下令裁驛,兩者結合,就迅速引發大規模動亂,一發不可收。農民溫飽不繼,求生之法有二:一係首先食草,再食樹皮,然後就食人——根據記載,官盜交戰之後,饑民就會一擁而上,爭食戰死者嘅屍體;二則係食無可食就索性變成強盜,離開本省,四出搶掠他人收成,結果迫到本來有餘嘅農民都加入大隊,落草為寇。而驛站官吏相繼失業,等於形成一股無產階級嘅巨大能量,呢批目不識丁而又毫無操守可言嘅人就逐漸以兩三萬為一群聚集,逐個城市襲擊佔領,榨取一切,再去下個尚算富裕嘅城市重複,直至劫無可劫為止。當流寇完全牽制當權者,甚至重創國本,吳三桂同外敵利益交換,引清兵入關,可謂識時務者為俊傑,係香港可以參考嘅對象。
正因為有原則有底線,相比起以無產階級姿態揭竿而起,或者借助中共派系力量互相傾軋,香港人應該做嘅係學識掌握世界秩序,以及鞏固自身文化及經濟力量。只要香港人可以留前鬥後,留意政府賣港小動作,定期製造混亂,至少保證二零二零年可以隨時自發佔領,牽制主攻台灣總統大選嘅中共,咁香港前途就會趨向明朗,繼而趁中共分身不暇之際,要求前途自決。呢種抗爭模式,其實正係中共發展時期最擅長嘅游擊戰,敵方難以捉摸,亦難以剿清。等到他日中共無力回天,香港正式從中國分裂出去,其實已經係習近平生命中尚能承受之輕——只要佢仍然有一大片中國陪佢閉關自守,以及十三億中國人陪佢食人為樂,佢係唔會死攬住香港唔放。
對中共而言,最緊要嘅係保住原有地盤。只要保得住中國大半版圖,重行計劃經濟,他日中共就可以東山再起,而權衡輕重過後,習近平就會意識到,失去一個協助未來再次改革開放嘅小城市,實在算唔上傷亡慘重。當香港人身分認同日益鞏固,本土精英經濟力量有增無減,形勢發展又理想,有朝一日香港要效法越南蒙古,就並非天方夜譚。
回望歷史,中原政權每次勢弱,周邊地區都會乘時分裂,古有越南,今有蒙古,都曾逃出中原政權魔掌。南北朝末期,李賁起義,割據交州稱帝;唐帝國晚年,吳權自立為王,即開後來之吳朝;明帝國宣宗時期,黎利大敗明軍於昇龍,建立後黎朝。越南千年抗暴歷史,足以證明中原政權並非牢不可破。又,一八五八年《璦琿條約》簽訂,滿清政府曾經割讓烏蘇里江以東大片土地予沙俄;一九二一年,蘇聯支持北蒙古獨立,中華民國無力反抗;至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因應形勢而承認蒙古國獨立。蒙古獨立雖然主要得蘇聯之力,其後亦深受共產主義之毒害,但至少反映中原政權並非世上唯一強權,間中虛張聲勢亦不足為慮。香港人自有文化,民族主義隨年漸長,香港未來,其實比中國未來更有希望。
而要想像香港未來,前提就係要停止建設民主中國嘅虛妄幻想。過去歷史,如果真有產出任何教訓,香港人應該銘記於心嘅就係香港要生,中國就必須要亡。中共要維護嘅,從來只有黨嘅利益,全中國十三億人嘅生命,於中共官員眼中,只係十三億條賤命。正因如此,中共黨內派系雖然持續鬥爭,但從來槍頭對外,而中國人就係佢地向美國要錢嘅人質。每一任中共領導人,所追求嘅只係家族利益,只要中共體制穩定,不過不失,大家就可以得體離場,然後風流快活,中國廿年後如何,百年後如何,從來都唔係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嘅焦點,因為自私自利,就係中國人嘅代名詞。簡而言之,只要中共可以佔地為王,永續管治,中國前景如何,根本就無人關心,而所謂民族復興,亦只不過係一張信口開河嘅空頭支票,兌現永遠無期,民眾天真相信,就會中計。
自中華民國成立,崇洋嘅中國知識分子一直等待明君聖主出現,對中國未來充滿不切實際嘅希望。佢地等待帶領,等待獨裁軍閥忽然變好,等待和平演變隨機發生,等待自由中國從天而降,一生都喺等待之中度過,反復中計。佢地所無法領悟嘅係,自由國家乃係個體自由嘅延伸,而民族國家必然自下而上建立,要向列強學習,中國就必須跟從西方民族國家建構必由之路從頭行過——洗心革面,由零開始,先有可能達致富國強兵。中國知識分子癡心錯付,一再期待蔣介石毛澤東胡耀邦大發慈悲,思維同洋務運動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相去不遠,所得嘅結果自然亦同洋務運動下場雷同。由此可見,任何人仍然相信中共治下嘅中國可以自然轉型,都等同於仍然無法理解民主之本質,即使係幾資深嘅學者,都只會係從未讀通歷史嘅孔乙己,缺乏深刻思考能力,更遑論對香港政治說三道四。
只有全力爭取香港主權,謝絕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目前劣勢至會有所改變。中共從來都係紙老虎,並非香港人想像中咁難以擊敗,而中國內部充斥貪生怕死而缺乏救國理想嘅人,亦不乏視財如命而急於叛國出走嘅人,更證明咗中國已經步入衰退週期。所以,反送中雖然未見成果,但唔等於香港人全盤皆輸,因為中共之後定必會舉棋不定,接二連三犯錯,而香港抗爭密度同大眾覺醒速度亦會變得頻繁同迅速。唯有心存正氣,忠於個人自由,不為眼前得失所動搖,不為一時受挫而灰心,香港擺脫中共統治之期,方會指日可待。
http://gnimmm.com/2019/06/28/jump_bo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