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天國的 子 民 pp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天國的 子 民 ppt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天國的 子 民 ppt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soulheart (心如虛空)站內soul標題[轉錄] 老子之道與聖經之道的比較研究時間Wed...


http://ppt.cc/DfHB

老子之道與聖經之道的比較研究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2005級宗教學研究生 黃敏
【內容摘要】道是中國哲學特有的概念。道不僅具有形而上的本體意義,
而且也具有宇宙生成論的意義。聖經中的上帝作為道,也是如此。上帝就
是道的神化。不論從哲學上還是宗教學上看,道與上帝分別代表了中西文
化中的最高概念。對老子之道與聖經中的上帝做一比較,更可以清楚地看
到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終極無限的共同呼聲。
【關 鍵 詞】道 上帝 語言 無為 超越
道是中國哲學中特有的概念。作為宇宙萬有的本體,道的地位是獨一無二
的,是最為根本的。而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觀念同樣具有此獨一性,至高
性,本原性。在老子那裏,萬有唯道所主,同樣的,在聖經當中,萬物唯
上帝所主,不論從哲學上還是宗教上看,道與上帝分別代表了中西文化中
的最高概念。對老子之道與聖經中的上帝觀做一比較,更可以清楚地看到
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終極無限的共同呼聲。

一、 形而上之道與上帝
首先,“道”的出現由來已久。在老子之前,古代先民就有了對道的論述。
道原指道路[1],後引申出言談,主張,引導等多種含義。但真正使道獲得
形而上學最高地位的,還是老子。在道的傳統意義基礎上,老子提出了道
作為本體的唯一性。
老子對道進行了哲學化的界定。《道德經》第一章開頭就說:“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這句話點明了道的不可言說性。道並非
人們通常所談論的那個“常道”,道與一般所謂人道,天道區別開來。
道並不是一般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東西,道的獨一性,抽象性由此可以看
出來,道的形而上意味由此開始。
何以將這兩句理解為對形而上之道的描述呢?我們接著看,老子又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
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結合第40章看,40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將有、無作為
抽象概念提升出來。從道看,道就是生有之無,就是無,即先於天地的
莫可名狀之物。所以,為天地之始的道生出了有,有與無同出而異名,
說明了道涵蓋萬物,道才是永恆獨一的本原,道體現在萬有身上,換言
之,萬有都是道的顯現。所以可以從有無之中觀察到玄妙的道門。道的
奧妙無窮無盡,所以又謂玄之又玄,足見道的抽象性之高,可謂眾妙之
門。
對於此形而上意味之道,老子形容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
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第4章)由此把道描述成混沌而
充塞天地之間的東西。道先於天地,而其無形無相,又飄忽不定,其莫
可名狀又類似一種能量,又使其更抽象化了。21章進一步說:“道之為
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什麼叫恍惚呢?《道德經》14章說“視
之不見,……聽之不聞,……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可見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道並非不可知,“其中有物”,“其中有
精”,“其精甚真”等等,都表明了道是存在的。萬物唯道所生,萬有
唯道所主,道則不僅僅是形而上的最高概念,而且已經有宇宙本原的地
位了。
與此相似的是,聖經中的上帝也有形而上的意味。可以說,聖經的上帝
就是人格化的道,是老子之道的具體化。上帝之道,就是語言,就是上
帝本身。約翰福音開篇就說:“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3]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可見中國人所理解的上帝之言就是中國之“道”。上帝之言與上帝同在
,實際上言就是上帝。語言作為本體的觀念從古希臘而來,聖經也吸收
了這一觀念,用言,也就是邏各斯logos,來說明上帝,體現了上帝也
具有形而上的抽象意味。從這一點看,用“道”來翻譯word一詞是切中
要害的。道與古希臘最高本體logos之意相同,都是超越意義的本
體。聖經更借此說“道成肉身”,聖經中上帝具有邏各斯的意義,用約
翰福音的話說,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位格神,上帝自己道成了肉身,以三
位一體的第二位聖子耶穌基督降世為血肉之軀的人,來施行拯救。
道成了肉身,英文就是“word became flesh”,語言成為肉身,這是西
方哲學傳統重視語言本體地位的特色。並且“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
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4](約翰福音1章14節),如此一來
,道還可以內住于人心,內在於人身體中。道就是真理,就是生命。耶
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I am the way, and the truth,
and the life)[5]上帝之道,也就是人的生命,是真理之路。道在聖經
中與人密切相關,並在本義上與道在中國古代的道路之義不謀而合,上帝
作為道形象地表達了道作為永恆存在的形上之義。
可以看到,老子之道與聖經之道在哲學上異曲同工,但就道的廣泛性而言
,老子之道不特指存在于人心的道,不特指宗教意味的道成肉身,而是遍
在宇宙萬物自然界中,也不賦予個人以道的化身。因此,老子之道突破了
古代中國鬼神信仰的地位,而建立泛自然主義的本體觀,淡化了道的神秘
性,宗教性,將形而上之本體的超越性表達到極至。反之,聖經之道乃特
指萬物本原的上帝,是人格化的神,是神化之道。道在聖經中的形而上意
義又特指語言的本體地位,道因此又是語言,道就是言說本身。這與老子
之道之不可道又大相徑庭了。從東西方的語言觀的不同看,同樣是超越
終極意義的道,卻因語言的本體地位差異而走向兩極,但是,老子之道,
仍需要不可說之說,聖經之道,也有其隱秘之不能說之處。而人作為聖言
的傾聽者,不正需要在東西之道的語言背景下儘量體悟道,知曉道嗎?
二、 宇宙生成論之道
道不僅主宰萬有,而且道還生成萬有,道的宇宙生成論意義是老子論道的
第二個特色。實際上,形上之道也通過道生萬有來體現。前面提到“天下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但無並非什麼都沒有,《道德經》第25章老子
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
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
曰反。”這裏的道不但為天地所主,而且先天地而生,就是生萬有之無。
因此,有這一概念指稱萬物,而道高於萬物,所以以無稱之,也可姑且叫
它大,而這個道是運行不殆的,猶如一種能量源源不息,生生不已。道
就是萬物的生生之源。道的運行變化自然而然,無所拘束,又叫道法自然
。這是對宇宙初始狀態的描述。
進一步看,老子還論述了道生萬物的過程。《道德經》42章明確說:“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前
面提到,道沖是對道的運行的描述。作為源源能量之道,先產生混沌未分
之氣,混沌之氣化分陰陽二氣,陰陽二氣氤氳相蕩而產生萬物。由於道在
一之前,又被稱為太一。老子以負陰抱陽說明沖氣為和,將宇宙萬有的生
成作了從簡單到複雜,從一到多的生物學演變式的解釋。實際上,這裏對
道怎麼具體生出一,一又怎麼生二的過程並沒有說清楚。因此,道生成萬
有可以看作是老子的宇宙論圖式,是對宇宙生成的哲學論述,僅憑此認
為道就是唯物的,也不儘然。老子所謂的生,也未必就是出生,生產之生
,若說生乃從一物體內生髮他物,也未必符合老子宇宙生成模式的原義。
所以,道如何化生萬物,老子並未給予明確說明,道生萬物之生到底是實
指還是虛指尚不明確,但道作為生之本原的意義是明顯的。老子試圖以道
統攝宇宙,也反映了古人的科學思維與哲學抽象思維常常糅合在一個概念
上,這並不值得我們為此追究。作為宇宙生成論的道,就是萬物的主宰。
因此,道至少體現了宇宙的無限生機,生命的原動力。
而且,從近幾年發現的郭店楚簡的材料看,老子論道的確包含了一個宇宙
生成架構。其中楚簡中的一篇《太一生水》的文字,考古學家認為寫作時
間不遲于戰國中期。可以從其文字上看出其深受老子的影響。太一生水對
宇宙生成有一個清晰系統的理論。乙太一為萬物本源,從太一中產生水,
再由水反輔太一,生出天,天又反輔太一,生出地,天地相互作用,促使
萬物產生。太一就是老子之道,太一與老子之道一樣,獨立不改,周行不
殆,但《太一生水》篇將道如何生成萬物的過程論述得更為精緻。[6]
而同樣作為生成萬物的宇宙主宰,聖經中的上帝是老子之道的具體化,人
格化,上帝就是神化了的道。上帝作為宇宙萬有的最高主宰,體現在上帝
直接創造宇宙萬物。如果說老子之道強調宇宙生成論,那麼聖經之道則具
體為神對宇宙的創造。創造與生成是不同的,但都表達了最高本體對宇宙
的主宰性。上帝之所以主宰世界,作為最高存在,就在於上帝能創造世界
,上帝是創造者,宇宙萬物是受造物。與道創生萬物的抽象性不同,上帝
創世是直接的行動。這個行動,就是語言。語言之所以具有本體地位,也
就在於此。聖經創世記開篇就說:“起初,神創造天地。……神說‘要
有光’,就有了光。……”一切都在神的話語中完成。上帝的語言就是上
帝本身,就是創世之原。上帝說有,一切就有了,可見語言的實用性很強
。老子之道則不可言說,與此恰恰相反。而用語言來創造世界,可見創造
是一種神的宣告,神宣告要有什麼,宇宙就有了什麼。實際上創造宇宙的
過程也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從根源上看,創世記的“起初,神創造天
地”與老子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驚人的相似,都是對最高本
體,宇宙本原的預設。因此,道和上帝的創世過程儘管含糊,但都是宇宙
存在的源頭,超越時間空間,具有時間上的無限性。
三、 無為之處世與有為之審判
前面已經提到,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上帝不僅創造了世界,而且還統攝
管轄世界,維護世界的秩序。聖經之道就是世界的統治者,主宰者。人就
是上帝的子民。上帝作為一個有位格的神,按照自己的方式與人建立關係
,對人的命運有絕對的主宰權。人與上帝面對面,人不順服上帝,就會受
到懲罰,上帝有喜怒哀樂,因此上帝的形象一方面是超越人的認識能力的
,另一方面也有其可知之處。上帝甚至會以某種方式向人顯現,如出埃及
記中摩西在燃燒的荊棘火焰中看見神顯現。上帝對人的管理還通過呼召先
知來進行,上帝對人事的干預無所不在,上帝就是人的統治者。然而,
聖經的歷史充滿了人對神的悖逆,上帝在人的行為面前又採取各種方式或
審判或拯救,新約當中更將道成肉身,以耶穌基督的降世為人,被釘十字
架來完成上帝對人類的拯救活動,聖經還宣揚末世審判,上帝最終要推翻
世俗的政權,建立一個永恆的天國上帝之城。上帝之道積極有為的貫
穿於整個聖經神學中。這是上帝作為宗教神的特色。
與此不同的是,老子的道充塞於天地之中,但“道法自然”,道“獨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無所強迫,無所造作,既不受萬物約束,也不束縛
他物。道以清淨無為治理天下。但道無為而無不為。道的處世態度是讓萬
物“歸根複命”,自然而然的按著自己的本性發展,“道常無名,樸。雖
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道德經》第32章),
道不干涉萬物,但萬物若能順道而行,就會各安其位,國家太平。所謂“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處處表現出其柔弱,不與世俗爭的特點。道出
塵脫俗於天地萬物之中,但道是以出世為入世。因為道之柔弱能勝剛強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德經》第40章)道干預現實
的方式恰恰通過其不過問現實的方式來實現。這是老子之道所截然不同於
聖經之道的處世特色。雖然聖經也叫人要忍耐順服,打不還口罵不還手,
這與道之柔弱似有相同。但這些行為是對人而言,對神來說,最後審判將
對欺壓他人者以懲罰,說到底還是要有為的。而老子之道無人可毀,道以
退為進,以柔弱勝剛強。道“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能爭。”(《道德
經》第66章)道看似出世,而實際上已經達到了無所不為的境界,這就是
老子之道的高明處。
道無為而無所不為,但道也有其所不以為。老子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
,認為道表現出來的生活理想是“小國寡民”,按著道的清淨無為,國家
就達到素樸原始的初民生活狀態。“民老死不相往來”,在老子看來,這
才是道在生活中的最佳狀態。個體的自由性獨立性在此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道超越了主體與外在,生與死的界限,道作為終極無限已經超越了一切
世俗事物。而老子之道對人的主體自由的高揚也與聖經中作為上帝子民的
人的地位區別開。聖經更強調集體性,公共性,強調以基督為元首的基督
徒內部統一性。人的自由就是做神的兒女,在神的國度裏互相關愛,“
愛人如己”與“老死不相往來”的個體自由性之差異可見一斑。
四、道的品格德與聖靈
作為形而上之道,宇宙生成之道,道作為最高本體也代表了中西文化中真
,善,美的化身。道是最高哲學概念,也反映了人類對至美至善的追求。
老子之道,是老子所以為最高道德良善品質之集中點,道蘊涵了中西最高
本體的最高道德品質,真即善的觀念對人類的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
《道德經》全書通常又被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道的品質,道之所以為
道的表徵就是德。王弼注老子稱“德者,得也。”這是德的本意。德,即
有得於道,所以為得道。德就是道在萬物中的具體表現。萬物有了德,就
是得道。《道德經》21章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就是道的顯現
,道的作用為德。萬物就是“道生之,德畜之”而成,所以“萬物莫不尊
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經》第51章)
道創生萬物,還以德養育萬物,道對萬物的作用是讓物各順應本性自然而
然的生長發育,道給予萬物生長發展的自由,自然而然的讓萬物發展,
就是道的本性,道的品性德。德就是道的無為,清淨沖虛,在老子看
來,無為是謂大德。
《道德經》第38章就對道的無為本質做了說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
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此取彼。”德
就是無為而無以為,道並非無仁義之德,但老子認為道之為上德,大德乃
在於道無所爭,以無為來順應自然,順應自然才是德,強迫執行是不敦厚
的表現,所以老子以此反對儒家之禮,老子更強調內心的清淨無為,無為
才能使事物各按其序自然發展。所以51章又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的品質就體現在它雖生養萬物但不以之為己有
,不自恃有功,是謂德。
其次,老子以樸為德,以柔弱為善。《道德經》中樸字出現頻繁,樸是道
的本性表現。因此,老子常常將嬰兒來形容道之樸。所謂反樸乃歸於真是
也。樸就使道的真性流露出來。樸是德的重要方面。《道德經》第28章
“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又說“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所謂見素抱朴,樸說明了道的純真自然,本性淳正即為朴,正如嬰兒之天
真無邪,老子由此宣導人性的本來面目,反對虛偽造作。雖然嬰兒看起來
柔弱無力,但老子恰恰提倡以柔弱勝剛強。柔弱是道的本性,老子貴柔,
以柔為善。《道德經》第8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
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認為水的柔弱本性正與道和。第78章又說“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柔弱就是老子所謂的善,善與
自然之朴的本性統一在道內,道就是真和善的集合。
基於樸和柔,老子又強調道的虛。德的第三方面就是虛。老子認為人的修
養要接近道,就要“致虛極,守靜篤。”人能做到內心虛,靜,就是有德
。虛就是了解了萬物歸根複命返回道的運行規律,使內心不受外物干擾,
做到清淨無為,“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虛體現了道的內斂性,道綿綿
若存,含蓄深沉,但卻蘊涵了無窮的動力。因此,人要少私寡欲,離形去
知,直觀道,滌除玄覽,就可以與道合一了。
同樣是代表最高道德的上帝,聖經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上帝,上帝的品格就
是道的體現。上帝與老子之道不同,上帝作為位格神象徵著一切具體美好
的品質。上帝全知,全能,全善,上帝是人所追求的知識(真),道德(
善),美的化身。聖經中對無所不能的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上帝的讚美之詞
隨處可見。上帝的品格較老子之道的品格更具體,更人化。
而上帝品格的超越性,則體現在上帝作為三位一體的位格神的統一。聖父
,聖子,聖靈是上帝的三個位格。《約翰福音》說“神是個靈”,英文是
“God is spirit”,靈就是對精神性的上帝的表述,從靈的這一層意義
看,上帝的品質具有超越性,上帝是最高精神的象徵。《馬太福音》3章
16節描寫基督受洗時說:“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為他開
了,他就看見神的靈仿佛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個聲音說:‘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希伯來書開篇也說“神的靈運行在水面
上”,靈仿佛是一種看不見但又能運動的精神力量,這與老子之道的能量
意義相同。可以說都是中西文化中對事物具體與抽象,有限與超越的綜合
,是人類思維活動的創造性想像。聖靈也就是神精神化身。
聖靈也是溝通人與神的橋樑。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就是靈與肉的結合。人
若是成為基督徒,因信稱義,也可以感受到聖靈的進駐,聖靈作為一種精
神力量澆灌在基督徒心裏,基督徒就可以感受到神的品格,受到感動,從
而在聖靈的幫助下能按照神的旨意和標準為人處世。“道成了肉身,住在
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這句話,其實就是聖靈住在人內
心後,人的精神境界上的感受。《使徒行傳》中開篇描寫使徒們在五旬節
時,忽然一陣大風吹進屋子,使徒們覺得似乎被聖靈充滿,本來不會說方
言的使徒竟然可以講起別國的方言來,由此傳主基督的道。可見聖靈就
是神將自己的品格給予人,激發人,啟迪人,給人行出基督般的能力和品
質,甚至是超乎常人的能力。
同時聖靈就是至善的道德,是使人改邪歸正的力量。所以從人的角度看,
聖靈就是神賦予人道德,神就是人行為道德的根據。聖經認為,人的道德
根據在於神。聖經所謂的道德也不是一般意義的道德。聖經的道德有其特
定含義。順服神,按神的旨意行事,不崇拜別神,專心敬拜上帝,就是有
道德之人。其次,要愛人如己。新約尤其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人與
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上帝愛人,如同父母愛子女,人都是上帝的兒女,所
以愛作為一種道德規範是新約倫理的核心。上帝的超越性也體現在上帝對
人的愛的行動中。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本身,就是上帝自我
犧牲拯救人類的超越之愛。慈愛公義成為上帝之道的顯著特徵。上帝的品
質是人類一切美好品質的集中體現,可以說是理想中的完人,超人。而上
帝對人的愛是白白恩典的,所以人在上帝面前要謙卑,人的道德根據在神
。人自身必須積極尋求神的幫助,才可能成為有德行之人。上帝本身不需
要以人為根據。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宇宙的本體,上帝和老子之道都是獨一的,自
足的。老子一切唯道,聖經一切唯上帝所主。但上帝作為一位神,其統攝
世界維護秩序的行動是具體的,上帝作為人格化的神其喜怒哀樂也是鮮明
的,而且上帝還是真理,道德的化身,上帝的形象集中體現了西方文化中
積極進取的熱情與活力和西方人追求事物絕對性的執著。而老子之道以清
淨無為成就自由灑脫的人生境界,更強調自然與人的和諧。同時道的辨證
法恰恰反對對絕對事物的尋求,重在以事物自然中庸之態,不偏不倚為勝
。反映在文化上,西方文學藝術作品多受聖經主題的影響,描寫赤裸裸
活生生的人生場面,反映人類命運的坎坷與人內心的矛盾衝突,而中國人
的文學藝術多半以含蓄為美,以不慍不火的節奏表現天人合一的生存處境
和人類內心的恬靜平淡。西方強調偉大,激情,中國強調平凡,淡泊,如
果說西方文化是火的文化,那麼中國文化該是水的文化吧。同樣是對終極
無限的追求,但中西對本體的理解不同卻也由此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精神。
【注 釋】 
--------------------------------------------------------------------------------

[1]《唯道論的創立》,宮哲兵,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0頁

[2]《道德經》,老子著,三秦出版社,1995年,

[3]《聖經》新約(中英對照和合本),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2001年,第161頁

[4] 同上

[5]《聖經》新約(中英對照和合本),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2001年,第192頁

[6]馮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第109—114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0.152.1
thomasr:你叫上帝去向自然學習,很多人會向你丟石頭...(道法自然 06/10 00:31
tryik:道法自然@@ 我喜歡這句XD~ 06/10 00:34
qitiandi:可是現在很多西方宗教學家都說現代版聖經是騙人的 06/11 15:47
chaos0807: 沒錯。 06/11 16:36
m3a7t:所以這一篇怎麼看怎麼怪 ~ 06/13 00:5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