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天使投資人缺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天使投資人缺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天使投資人缺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天使投資人缺點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106的網紅張珮歆Carey Ch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北一女校慶聊天十分鐘45元的新聞,還可以怎麼討論?】 ﹏﹏﹏﹏﹏﹏﹏﹏ ▍輿論怎麼開始的? ﹋﹋﹋﹋﹋﹋﹋﹋ . 北一女中12月12日舉行117周年校慶和園遊會,其中一個攤位提供「聊天」項目,消費者可以從街舞社社長、民謠吉他教學、流行音樂社社長、合唱團團長等學姐中,選擇拍照、點歌、聊天、打球等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萬的網紅Ms.Selen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BOS 線下分享會:https://bit.ly/2XoJJHF 『三小時講座原價$100,透過此連結報名是免費喔!』 ☛ 你的一生要花多少錢?免費下載計算機:https://pse.is/38wga9 ☛ 你適合打造哪一種被動收入類型?免費測驗:https://pse.is/szg4k ☛...

天使投資人缺點 在 陪學生一起變得更好的英文老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2-02 10:06:30

我的新創時代這兩週要完結了!你適合當南道山或韓組長嗎?新創101報你知 - ❓什麼是新創公司? 根據MBA智庫百科,新創企業是指創業者利用商業機會,通過整合資源所創建的一個新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實體。它能夠提供產品或服務,以獲利和成長為目標,並能創造價值。 ❓新創公司=新公司? 差異有兩點,創新(產品或...

  • 天使投資人缺點 在 張珮歆Carey Ch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16 03:50:23
    有 257 人按讚

    【 北一女校慶聊天十分鐘45元的新聞,還可以怎麼討論?】
    ﹏﹏﹏﹏﹏﹏﹏﹏
    ▍輿論怎麼開始的?
    ﹋﹋﹋﹋﹋﹋﹋﹋
    .
    北一女中12月12日舉行117周年校慶和園遊會,其中一個攤位提供「聊天」項目,消費者可以從街舞社社長、民謠吉他教學、流行音樂社社長、合唱團團長等學姐中,選擇拍照、點歌、聊天、打球等活動。
    .
    引發網路熱議,有人認為有商業頭腦、有人則認為不妥,更多的是在網絡平台的批評和羞辱。
    .﹏﹏﹏﹏﹏﹏﹏﹏﹏﹏﹏
    ▍可以用什麼方式更深討論?
    ﹋﹋﹋﹋﹋﹋﹋﹋﹋﹋﹋
    .
    1、標籤拆解:
    .
    將主角多重身份背後標籤拆解,通常輿論都是從標籤的衝突之中產生
    比如「你是xxx就應該要ooo」,而當沒有做到ooo時,就會引起輿論
    所以將標籤拆解,以便理解「預設概念衝突」是怎麼發生的
    .
    2、三種觀點:
    .
    這件事的社群輿論主要從三種觀點切入,分別為 #社會 #商業 #教育
    我會以第一人稱口吻,描述各持這三種不同觀點的人會怎麼表達
    .
    3、先後因果:
    .
    先發生「園遊會」,才有「網路熱議」,然後才有「新聞報導」
    所以不能直接看到「新聞」來反推「辦這種活動」的起心
    「是為了賺錢才辦活動」
    .
    🚩標籤拆解
    .
    北一女學生同時背負 #女性 #名校 #高中生 的標籤
    .
    🚩三種觀點
    .
    ▍社會觀點
    .
    著重在 #女性 #名校 的討論
    .
    ►為什麼這麼多活動,「拍照」「點歌」「打球」可以,唯獨「陪聊」被特別放大?
    .
    ►「女性」與「盈利」掛鉤,潛意識便會跳出「性交易」「八大行業」?
    這是這社會還不願正視的問題所致,#污名化 和 #歧視 普遍散落。
    .
    一來不明白八大行業真正內容為何,而直接認為這是下賤、骯髒的,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酒店從業人員都是在賣身、賣感情,會上酒店的人也不是每個都想亂搞。
    .
    酒店客群主要分成商業客和兄弟客,商業客就是一般西裝領帶的商務人士而已。
    .
    酒店又依照服裝樣式開放程度分成 制服店、禮服店、便服店。
    以最單純的禮服店而言,就只是倒酒、整理桌面、唱歌聊天,僅此。
    .
    再有更多的接觸,如果自己不能接受,是可以拒絕並換桌/換台的,看每個人程度到哪(當然有些人就是想找人包養,用自己去交換未來,用話術和身體去勾引客人,但大部分不是。)
    (btw我前男友幹上的那個就是這種典型,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感謝前男友讓我對酒店行業了解透徹。)
    .
    當感受到被侵犯時,每個小姐會有求救暗號,打暗號讓少爺/行政/幹部知道,就可以被保護離開。
    .
    二來是對於女性的「貞潔」要求凌駕於「身體自主權」,女性應是屬於另一個主體的,不是自己的,這種「自己」除了身體,還上崗到了包括「時間」「談心裡話」
    當這樣的行為被作為獲利工具,就如同出賣自己的靈魂約契
    .
    ►名校背後的品德枷鎖
    .
    大家對於這種社會新聞「xx高材生竟然犯了oo罪」不陌生,這種就是標籤的概念衝突。
    背後假定了「會讀書就應該品行優良」
    .
    或者穿著小綠綠制服,走在路上就應該要舉止端莊賢淑、在公車上要坐有坐相等等。
    (短褲夾腳拖是我高中的基本配備,想來也是對於這種標籤的微小反抗。)
    .
    今天當「應該品行優良的高材生」與「八大從事人員的陪聊工作」碰上了,標籤的衝突因而產生。
    .
    ►物化自己、販賣父權紅利?
    .
    如果說酒店公關是物化女性和販賣父權紅利的終極體現,那在灰色地帶的直播主、「線上聊天平台」算不算是?
    她們都知道「我是漂亮的/性感的/甜美可愛的」「女人」正是收益來源,因此從事此行業。
    .
    但北一女學妹一開始辦這攤販的起心,是「因為我知道男人會付我錢」而去辦的嗎?
    .
    什麼是物化自己?
    用身體作為契約的客體,主動的成為從屬者/商品化,又因性別權力不對等而失衡。
    .
    就我與學妹們聊天的過程中,她們的起心本意與「仗著自己是女生來賺取男生的錢」而且「我就是要成為商品本身附加在男生身上」恐怕相去甚遠。
    .
    ▍商業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與 #高中生 的討論
    .
    ►如果說市場機制裡,有需求就有供應,有客群願意掏錢買單,交易便成立
    但這個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還是本來就存在?
    .
    這個需求內涵是什麼?
    是社會上無處可去的焦慮。
    .
    對高中生而言,就是升學壓力、同時處理課業、人際、社團、家庭的滿腹辛酸,師長的不理解或高壓要求
    因此他們有了「只有年紀相近的學長姊能體會、並針對當前環境給予建議」的需求。
    .
    對校外而言,是對光環的想像與追逐。
    人們對於自己未到過的地方,會有加成的想像附著,例如,能出國讀書/旅行,一定很有國際觀/一定家裡很有錢,那他們是怎麼做到/從中習得什麼,無論他們到底是靠自己的努力達成還是靠爸(能考上名校,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資本落差)
    .
    不一定是升學主義學歷至上,根本而言,出於人性的基本好奇使然。
    .
    ►園遊會本質:娛樂性的進行學生商業行為賺取班費
    .
    這邊有兩種輿論聲音:分享心得經驗怎麼可以拿來賺錢/怎麼可以用無成本的方式賺錢
    .
    但首先,沒有人會在園遊會時候做公益,什麼家裡的破布娃娃都可以拿來賣個三五十塊
    .
    與其說為了賺大錢來辦活動,不如說為了符合園遊會性質加減產生一些金錢流動
    .
    大家都有辦園遊會的經驗,通常都先問班上有沒有人家裡是賣什麼吃的喝的,再來設計一些遊戲或服務
    這就是練習如何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盤點現有資本設計商業模式
    .
    對高中生而言,他們的資本並不多
    「知識」和「經驗」正是他們最大的資產
    .
    呈上,當他們發現有市場需求,而他們正好能以現有資本作出供給,且現實面呈現供不應求情形,證明這樣的價格符合市場機制並未超過
    .
    但為什麼知識可以賣錢?
    .
    ►知識經濟、知識變現
    .
    有位知名網紅表示「女學生要想啊,你憑什麼賺取這個錢,律師和心理諮詢靠講話可以收那個錢,是因為他們的專業」
    .
    憑什麼賺這個錢,就是對於這個「知識」和「經驗」的質疑。
    .
    坊間職能培訓、升學求職經驗分享、家教、線上課程、一堆冬夏令營培訓、之前紅極一時的醫學生面試工作坊爭議,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
    知識經濟是近幾年才蔚為風潮的商業模式,最初因著互聯網從中國大陸崛起,2017年被稱作知識經濟元年
    .
    除了打破原本實體物換取收益的模式,也包括縮短知識變現歷程(產品-營銷-交付),轉變為擁有知識的主體獨立完成這個流程,實質經濟性價值判斷就來自「知識的不可取代性」
    .
    衝突點在於他們認為,高中的知識,大家攝取的大部分相同,不可取代性低、「專業性」低,有課綱、有老師,就能觸及這塊知識
    .
    但「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已經脫離全民教育的階段,高中課程更深更廣,無法妥善吸收而載浮載沉於知識苦海的學生才是多數
    .
    北一女學生的專業,不止在於課業本身,更是「學習如何學習」這件事,「如何有效率的、有系統性的」張羅和梳理浩瀚陌生知識,這才是她們的不可取代性。
    .
    ►「零成本、高收益」
    .
    這則新聞被放上網時,那個筆者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個攤販,這個「零成本」恐怕未估計得到這些知識和經驗時間的隱形成本
    .
    在跌跌撞撞中所獨自承受的心理壓力,在沒有人提攜和引領時的惶恐和迷茫,這些對高中生而言,都是很沈重的成本
    .
    在這過程中,學習如何去找前輩解決種種心理與精神困境,如何與同儕相處互動待人處事、在社團上當幹部,學習如何做一個領導者
    .
    要同時兼顧家庭、課業、社團、人際,這些是成本,也是經驗的獨特性
    .
    ►業界前輩怎麼說
    .
    我從前輩板上截取的,但資料太多混淆來源了,如果有人知道麻煩告訴我!
    .
    原文如下:「
    【怎樣是門好生意】
    有一年的期末報告主題是老師給每一組學生一百美元的基金,要他們去創造最高的收入,並在期末報告時上台分享。
    .
    大部分同學都是去買東西來賣,靠各種加工或銷售方式賺取差價。但最後獲勝的那一組根本沒有買任何東西來賣,卻獲得了最高收入跟超高利潤率。你猜他們怎麼做的?
    .
    這組同學仔細分析了所有手上擁有的元素,發現這次報告最有增值空間的不是那一百元能買來的東西,而是他們自己花在這件事上的工作時間、全班同學在期末報告時專注聆聽的十分鐘,以及這些準畢業生的未來。
    .
    於是他們把期末報告的上台時段賣給了徵才企業跟獵才公司,最後選了出價最高的一家,不僅沒有花到那一百元,還賺了好幾千元的收入,甚至可以獲得未來獵才成功的抽成機會。
    .
    這就是商業頭腦,懂得從資源稀有角度出發。我要是天使投資人,還會想從當中談一輪找出是誰發想跟執行這個計畫的(當然要付錢給他們),長期輔導跟追蹤這一群孩子。
    #時間才是最值錢的資產 #年輕人的未來更是」
    .
    ▍教育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高中生 的討論
    .
    ►誠如前面所述,能夠上名校的,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資本,這些是幸運,而不單靠「自己多努力」
    .
    有些人認為,這是販賣光環,是忽視了作為社會族群中佔優勢的位置,將功勞佔為己有的自大行徑
    .
    但不只北一女有標籤,其他學校各自有各自的原罪要背負,這邊的問題,我想,是會持續在有人有文明的社會持續存在的
    .
    ►身分,資格論,17歲怎麼談108課綱?
    .
    高二,才經歷新課綱一年,可能連自己學習歷程都還搞不定、甚至連老師、學校都還摸不清楚課綱到底在做什麼,有什麼資格談、甚至收錢?
    .
    理念者與實踐者,很多時候是不同人。
    .
    在坊間教育組織裡,是因為認同了同一個理念而湊在一起,但在國民教育的教學場域,一個政策的實施,不是每個人都認同,迫使大家開始群起討論這個方向,需要更多的激盪和問題反饋,才是推動下一個進程、或是將遇見所阻呈報回政府機關並再修正的重要過程。
    .
    更多的討論,應是被鼓勵、而非以資格審查而禁止的。
    .
    另外,新課綱大家都還在摸索,教學者與當事者,會有不同的摸索經驗,是只有那個位置能看見的視角和困境、新想法和新的焦慮
    .
    各自有各自獨特經驗,就值得被提出來探討,跨越了身份審查的問題
    .
    ►教育資訊落差,是可以販賣的嗎?
    .
    現實是,北一女的資源肯定比其他學校優渥。(我在TFT徵才那篇有詳細談)
    .
    她們有的資訊、管道、組織、計畫,其他學校可能不見得有、或老師不見得重視,阻斷許多機會流入學生手中的可能。
    有些人認為,名校學生經歷這些活動營隊後的心得,販賣給其他學校沒有參加過的學生
    .
    衝突點在於,這樣的資源落差,是大多數教育(含NGO)工作者致力想解決的問題,當這種落差被用作盈利時,是一種「傾銷」之既視感
    .
    在國際衛生場域上,曾發生過一件事:
    某A大國獲得B小國的共用病毒株後,回去研發出疫苗,再高價賣給B國
    .
    這個共用病毒株可視為總體教育資源,名校(A國)從總體資源中拿取站比較多的資源後,有能力產製出知識結晶(視做疫苗),再賣給原本被剝奪資源的那些學校學生(B國人民)
    .
    雖然行為無本意,但在結構上問題油然而生,高中生或許不明白這件事還藏有這一層問題在,但每個角色在社會上,都同時擁有壓迫與被壓迫者的位置。
    .
    .﹏﹏﹏﹏﹏﹏﹏﹏﹏﹏﹏
    ▍為什麼先後因果關係重要?
    .﹋﹋﹋﹋﹋﹋﹋﹋﹋﹋﹋
    .
    有段話如下:
    .
    「顧客清一色是男性,恐怕賣的都還是“女高中生”甚至“北一女”相關的概念,所以“成本”並不是零,而賺取的就是“父權紅利”,所以這件事的本質其實是“父權經濟”。
    .
    “父權經濟”在任何男性掌握資本而且有貧富差距的社會都存在,程度多少的問題而已,因為“愛慾”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而且女性天生可以在生理和心理上供給,所以市場必定存在。父權經濟的光譜很廣,從單純的陪伴經濟到性產業都是。」
    .
    ►這是很典型「用新聞來看事情」
    .
    看似振振有詞,實質為 #倒果為因 的謬論例子。
    .
    再次強調,是先有園遊會,才有新聞。
    不能看到新聞註解「顧客清一色都是男性」,就認為學生是為了招攬男性而做。
    .
    🚩那新聞媒體怎麼報的呢?
    .
    ▍標題:「真香」「暴動」「懂賺」「清一色男性」
    .
    ▍內文:
    .
    「有沒有照片?正的話馬上驅車前往」
    「便宜還保證女高中生」
    「不早講,我在火車上了」
    「直播主出道預備」
    「良心事業,人美心美」
    .
    ►著重顏值、外貌,而非舉辦活動初心,強化「只有漂亮的我才要去」
    .
    是她們在物化自己、還是新聞出來後,社會在物化她們?
    .
    ▍這是對事實的描寫、還是變相鼓勵風潮?
    .
    是對社會反應的記載,還是以明知可能的眾矢之的作為標題博眼球?
    .
    記者知不知道可能會產生的輿論和社會問題、對當事者、北一女的傷害?
    .
    記者有沒有這個責任要知道後續可能影響?
    .
    有沒有攔截問題的責任?
    .
    ▍刻板印象的強化與新的標籤

    在議題被鼓動到大家一窩蜂去搜尋時,「陪聊」「台女」在搜尋度暴增,新的標籤就產生了,成為「熱門關鍵字」,永遠留在網路平台上。
    .
    ▍媒體少了什麼?
    .
    所有新聞文章都是互抄,片面之詞呈現,但網絡的反撲、指責、甚至對女學生的羞辱卻視而不見。
    .
    所謂的不客觀,不是因為主觀意識表示支持與否,而是少了不同聲音。
    .
    在後續造成的輿論有哪些、校長回那封信的前提是什麼、大家在意的關鍵點是哪些、為社麼會有這個現象、當事者受網路攻擊後的反應如何?
    甚至用數據分析網路聲量、正負面比例、搜尋關鍵字圍繞哪些問題
    .
    這些也都是客觀事實,並不是主觀認定,是可以同時呈現在報導裡的。
    .
    但媒體都少寫了。
    是不知道、不在意、不想花時間研究,還是就是打定了想要賺流量?
    .
    但這是記者本身、媒體自己本身的錯嗎?
    .
    要在媒體生態下生存,高工時、低薪資,內部編制導致落在記者個人身上負擔過高,生態惡性競爭即時性和煽動性,廣告與流量定勝負
    .
    導致產能和品質降低,又得成為千夫所指之人,這是記者自願的嗎?
    .
    .﹏﹏﹏﹏﹏﹏﹏
    ▍報導後的低級輿論
    .﹋﹋﹋﹋﹋﹋﹋
    黃士修在留言處寫道「有加S嗎?」(掏皮夾)
    .
    我先來解釋台灣的性交易生態,雖然是非法,但其實到處都有檯面下的交易,而且相當頻繁。
    不一定要從酒店,只要有經濟帶、有群組門路、有學長姐或朋友,只要有「媒合人」,一場交易就能達成。
    (感謝拿我爸的錢去嫖妓的前男友again)
    .
    如果是自己狩獵型的,遇見有解時的通關密語,就是「S?」
    「掏皮夾」的意思是:「性交易的錢直接給現金」就不會有金流、留證據。
    .
    .﹏﹏﹏﹏﹏﹏
    ▍校長怎麼回?
    .﹋﹋﹋﹋﹋﹋
    1. 校慶當天,本校所有園遊會的擺攤學生沒有回報任何負面訊息,也沒有任何外賓反映攤位問題。
    2.以"聊天"為項目的攤位,該班級當初設定的客群是高一學妹,針對108課綱的選課問題、如何製作學習檔案、社團幹部的工作內容等等。想法單純且正向,導師及學務處都支持。
    3. 園遊會現場為公開場合,人潮眾多、教官巡場,未發現任何不妥現象,當天的活動除了學妹外,也有本校家長、大學教授、外校學生等外賓參加,外賓詢問的內容多以本校學業、社團活動、時間管理、校園生活為主。
    4.針對那些沒在校慶現場,只憑臆測去描述自己觀點,並連結負面意象的網友留言,本校表示遺憾。
    .
    親愛的同學們,校長相信你們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事情的真相與是非,也相信你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莫須有的不實流言。這個世界雖不美好,但我們仍要正面以對。
    .
    校長 陳智源敬上
    .
    .﹏﹏﹏﹏﹏﹏﹏﹏
    ⚠️⚠️我們可以怎麼做?
    .﹋﹋﹋﹋﹋﹋﹋﹋
    當媒體無法進到守門人角色時,這個責任就落在閱聽眾身上。
    除了上網跟大家辯論之外,還有哪些是我們能做的?
    .
    1、不要搜尋「被固化的標籤」增加流量和搜尋引擎排行
    .
    🈲️尤其「北x女 陪聊」這種直接綁死的關鍵字,最直接的讓大家在搜尋時會跳到最前面
    .
    2、條列式舉例、分段思辨
    先區分議題,如我前面所提,要討論社會觀點、商業觀點、還是教育觀點?
    要論證舉例,是在哪個區塊、要舉反例,又是不是在相同的社會背景下?
    如果想到什麼講什麼、爆氣式論述,容易讓雙方語言沒有交集
    .
    3、不要讓學生在這場風波中受的傷白費
    這一起輿論能夠鬆動、或喚起社會怎樣的關注和討論,後續如何延續動能?
    既然大家已經發現前述污名化與歧視問題,那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之中,做出哪些改變與影響?
    .
    4、面對學生,理解取代羞辱、批判取代批評。
    如果可以,讓孩子們知道這個社會會這樣評判一件事情,何妨不是一次機會教育。
    .
    5、傾聽與尊重。
    不是說支持這種行為(你當然可以不認同、可以批判)
    但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們,這場風暴是一堂課,理解了可能的優缺點與風險之後,在下一次她思考後並做出選擇時,我們會尊重他們、但他們也必須自行承擔後續的社會輿論成本
    .
    .﹏﹏﹏﹏﹏﹏
    ▍我自己的註解
    .﹋﹋﹋﹋﹋﹋
    不是她們自己要販賣父權紅利,看似既得利益,其實是被社會的需求,被迫推向了供給的一方,讓原本立意良善的初心被扭曲、認為他們就是為了這樣的目的而去主動供給,而且被固化為標籤,而且這標籤會跟著所有北一女學生、甚至包括其他女高中生,至少數年。

  • 天使投資人缺點 在 Musaubac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07 13:05:05
    有 43 人按讚

    因為疫情的關係好久沒有演出!
    終於,下禮拜六除了會擔任「藝人與網紅經濟座談會」與會人之外
    Indigo Soul Children 靛藍小孩
    與大Q秉洛也會在講座後為大家帶來精彩的演出!

    活動細節與報名👇🏻
    _
    【藝人與網紅經濟座談會】
    📢 全新座談會重磅來襲!!!
    名額有限!你還在等什麼?趕快按下最下方連結,免費報名參加!✏️✏️
    這是一個關於專業歌手、藝人、網紅、音樂經紀人與投資人的座談會!
    本次座談會邀請到了多位重量級嘉賓,從多個面向切入,和大家分享當紅的「藝人與網紅經濟」!
    座談會內容:
    📌藝人發展與網紅經濟:面對社交網路新世代,除了傳統商業模式外,藝人、網紅、素人歌手乃至獨立音樂,未來發展機會為何?如何重新定義藝人與粉絲間的金錢及媒體關係?
    📌數位內容通路管道:在實體唱片式微、數位時代來臨下,除了當紅的YouTube、FB、IG、OTT等平台,還有哪些數位內容通路管道?新媒體與自媒體有哪些潛在機會與優缺點?
    📌投資文創與數位內容:談及投資文創,該如何看待華語歌曲市場的前景?如何適當的籌資、強健財務體質?企業贊助、政府補助、群眾募資與天使創投各有哪些利弊?
    與會嘉賓:
    ✨表演嘉賓:《靛藍小孩》 ─ 由留美返台的歌手 P.i.N 范品頤,與定居台灣的阿根廷音樂家 Musa 明馬丁組成,以共同喜愛的Fusion爵士融合音樂風格為基調,發展自台灣出發走向世界文化的音樂專輯
    ✨表演來賓:《大Q 吳秉洛》 ─ 曾經的星光二班情歌王子,現在的天馬行空音樂浪子
    ✨與談嘉賓:《众悅娛樂 總監》 吳孟澄 Rick Wu、《新創點廣告 執行長》 杜宜哲、《製作人》 Musa 明馬丁、《海音國際&瑪亞投資 創辦人》 蔡鴻德 Teddy Tsai
    精彩豐富的內容不要錯過! 6/12歡迎來參加討論!
    名額有限,心動不如行動!趕快把握機會👇👇
    -------------------------------------------------------------------
    座談會資訊:
    • 主題: 【藝人與網紅經濟座談會】
    • 時間: 6/12(五) 7pm
    • 地點: Dynasty Taipei (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500號)
    • 主辦單位: 海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DSQa7eJyAQGNrpi19
    • 名額:100位
    *現場提供餐點及飲品。
    *請提供真實資訊,活動前將寄出電子門票,憑門票入場。
    *如有任何爭議,主辦單位保留最終決定權。
    *有任何問題歡迎私訊粉專詢問~期待與你相見~

  • 天使投資人缺點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0-01 11:17:00
    有 251 人按讚

    搜狐科技專訪陶寧:無論技術VC、商業VC,本質都是關注技術創業者

    本文轉載自搜狐科技
    …………………………………………

    2010 年,李開復給陶寧發郵件邀請她加入創新工場,當時陶寧剛完成在耶魯大學 MBA 的攻讀,一心想要回到中國,在中國企業上班。經過和創新工場團隊前後溝通兩個月的時間,她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加入的團隊,他們所做的也是在中國急需的一件事。

    從 2009 年 9 月到今天,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個年頭。十年成長過程中,創新工場不斷調整自身的營業模式和管理模式,這其中都離不開總裁陶寧,一定程度上講,陶寧的成長就是創新工場的成長。

    在加入創新工場之前,陶寧自己也曾是創業者。她告訴搜狐科技,自己的創業經歷很好地銜接了從一個打工者的狀態轉變,使得她現在更能設身處地地為創業者考慮。

    「九年前曾經有一個說法是很可怕的,創業者為什麼沒有出路?因為你做的產品大公司很快就會做出同樣的產品,把你們碾壓掉。」陶寧指出,她剛加入創新工場時,創業環境並不成熟。

    創新工場於 2016 年成立人工智慧工程院,2018 年創立商業落地子公司創新奇智,在裁判員的身份之外,創新工場也做起了運動員。

    陶寧對此表示,人工智慧工程院能夠幫助創新工場作為技術 VC 對技術的理解和把控,避免「眼高手低」的情況出現,而創新奇智則是在工程院做研發和客戶對接時發現了很多空白領域,由此碰撞出來的產品化公司。

    今年 6 月 5 日,創新工場大灣區總部正式開業啟動,這是十周年之際,創新工場的重大佈局,同時,創新工場宣佈已募集完成第三期人民幣基金,基金規模 25 億。截至目前,創新工場管理的雙幣基金規模約為 150 億元人民幣。

    以大灣區總部建立為節點,創新工場正在進入新的階段,也就是陶寧在同我們的訪談中一直強調的「三位一體」,即產業投資、AI 研究院、商業賦能落地組成的生態。

    人工智慧從 80 年代到今天,經歷了波段式的成長過程。「用開復的話說,三起三落,這中間給了大家很多希望,也有很多失落,這是第三次上揚。」陶寧表示,很希望第三次能夠站得住腳。

    ▍談創業變革:九年前缺人缺錢缺見識

    搜狐科技:先聊下您此前的創業經歷吧,第一段創業經歷是怎樣開始的?您自己的創業經歷又是如何反哺在創新工場的工作的?

    陶寧:當時的創業實際也是因為打工打了十多年,總覺得好像沒有完成自己的興趣和心中所想,於是決定自己去做,做的時候也蠻小女生狀態,小女生嘛都會喜歡紅酒、咖啡,所以我的創業也是圍繞著紅酒和咖啡做的,最終的結果全盤失敗。

    回頭總結來說,我還是很不後悔的,尤其是對我後來加入創新工場這一段經歷有很大的幫助。從我的短暫失敗裏面可以看到,我憑興趣而做,這也是很多創業者問到為什麼創業這件事情的時候,也說這是我的興趣,我要滿足我的興趣,我要實現我的理想。

    但是我在追求自己興趣的時候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創業是件嚴肅的事情,應該在自己的知識範圍或者經驗範圍之內去選擇自己的創業,紅酒、咖啡跟我原來的打工經歷是完全不相干的,我原來是一個 IT 女,一直在 IT 圈子裏面打拼,突然要追求自己所謂的理想,又沒有一個懂行的合夥人,最後的失敗可想而知。剛開始的時候可不這樣認為,認為我憑著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去做一個似乎看起來比較簡單的事情,應該很輕而易舉,而且又是我的興趣所在,但最終的結果證明,憑興趣而不顧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同時沒有一個懂行的團隊來做創業完全是不靠譜的,這也是我給今天打算創業的人第一個忠告。

    搜狐科技:您加入創新工場之後,覺得之前創業的經歷對現在有什麼幫助?

    陶寧:我自己這個短暫的創業實際使我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什麼叫創業,創業的人群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創業到底要完成什麼樣的理想,有了一個初步的感覺。在我接觸創新工場所投資的 300 多家創業企業的時候,實際也會發現也有跟我一樣抱著理想而經驗不足的創業者,同時也對創業者裏面的堅韌不拔也好,對於自己產品的精益求精也好,有了自己更深刻的瞭解和佩服。那段經歷比較好地銜接了我從一個打工者的狀態進入創新工場,圍繞著投資,圍繞著創業者服務的生態裏面去。

    搜狐科技:看過您 2010 年剛加入創新工場時的採訪,當時您提到「中國的創業環境還不是很成熟」,現在 9 年過去了,您覺得中國創業環境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陶寧:翻天覆地的變化,九年前整個創業圈缺人缺錢缺見識,九年過後在 2019 年我覺得我們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比如從資本上九年前我們幾乎看不到天使機構、VC 機構在創業圈裏面活躍,今天有無數的天使基金、VC 基金來幫助創業者,政府的引導基金也大力傾斜於創投機構,從資本方面我們真的從原來沒有到現在有巨大但資金來等著我們的創業者去拿到錢。

    當然這裏面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比如我們的資金應該更耐心一點,更長期一點,對創業者能夠等待他們的成長。原來缺人缺見識,當時從大家的理念上來講並不接受創業這件事情,所以很多技術大牛也好商業大牛也好,實際更加傾斜於去打工而不是自己創業,尤其在 2015 年「雙創」之後大家的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至少現在大家認為創業是一條光明大道,是可以選擇的一條很好的路徑,甚至在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家人圈裏面也是地位很高的。

    九年前曾經有一個說法是很可怕的,創業者為什麼沒有出路?因為你做的產品大公司很快就會做出同樣的產品,把你們碾壓掉。但是今天可以看到,我們很多大公司願意收購這些創業團隊,收購他們的人才,收購他們的技術和產品,所以今天的創業出路更廣闊了,包括剛剛推出的科創板,尤其對於技術創業者來講,都有了更好的前景。

    搜狐科技:就您自己來說,當時您對公司的管理運營模式,時至今日,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陶寧:創新工場今年是第十個年頭,這十年裏面隨著創業環境的改變和技術的變革,我們自己的組織結構也好,提供的服務內容也好,有巨大的改變。

    第一點,我們是 VC,主要是管理資本的,要把資本投資給創業者。十年前我們剛剛起步,第一筆錢加起來只有 1 億人民幣,1500 萬美金,今天管理 150 億人民幣,7 只基金,大大增加了。第二點,我們提供的創業服務內容,創新工場成立之初就是圍繞著早期創業者或者初期創業者,我們的創業者大部分原來沒有創過業,進入到創業這個行列的時候需要一個身份的轉變,也需要一個知識的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創新工場就特別在意對於創業服務這方面內容的提供。

    在十年前我們提供的服務大家今天聽起來像笑話,幫他們報銷,簽每個員工的勞務合同。創新工場的空間很大,那時候沒有共創空間,創新工場是中國第一家用共創空間這樣的模式來服務我們的創業者,我們按座位收錢的收費模式也是創新工場第一個提出來的。

    我們會提供堅持每週每個月的法務 newletter 給創業者提供今天法律的變化,市場部更多培養已經做得比較好的 CEO,提供一對一的媒體公關培訓,這在之前時機都不適合。我們推出的兄弟會、耶魯創新學者都是原來在平臺服務上的升級版。

    搜狐科技:人工智慧的發展會經歷起伏,曾經也從大發展進入到寒冬,其實每次人工智慧的熱度被炒起來,大家對其的認知深度都是不一樣的,創新工場對這條賽道的發展有怎樣的預判?

    陶寧:人工智慧從 80 年代到今天,用開復的話說三起三落,這中間給了大家很多希望,後來發現又失落了,這次是第三次,很希望第三次能夠站得住腳。如果用「起起伏伏」放到一個技術領域裏面,至少說明一件事情,大家很關注。為什麼會起起伏伏?說明這個技術發展本身是有難度的,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高門檻的事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關注?這個技術至關重要,大家關注度那麼高是因為這個技術對我們的方方面面,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商業社會都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才會變成一下子爆發,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之後又會淡落。

    我們今天做人工智能的投資僅僅是剛剛開始,我認為人工智慧的投資或者技術的發展一定會持續大概 20 年、50 年甚至上百年,只不過也許 20 年之後我們不會那麼關注它,它已經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甚至日常商業之中。我們今天很多人不懂這樣的技術,所以在學習的階段,才關注它,等將來我們越來越瞭解它,會變成一個平常的技術。

    ▍談創新工場的生態圈:三位一體

    搜狐科技:創新工場是一家 TechVC,有自己的人工智慧工程院,商業化落地的子公司創新奇智,還會見各種各樣的創業者,所以您平時接觸的也應該是最頂尖的科技人才。您作為理工科學霸投資人與這些學霸們是怎麼打交道的?他們怎麼融入創新工場打造的 AI 生態圈?

    陶寧:我們看到 AI 技術是有前景的技術,改變方方面面改變整個社會,因此我們就會接觸更多對 AI 有興趣或者有熱情的技術男、技術女,他們加入到這個圈子裏面,我們第一個要選擇這樣的創始團隊,要去檢測他們對於 AI 是否真的技術完備,真的懂這個技術。第二,和他們一起探討他們所選定的商業方向是否現在能夠做得出來、是否有需求。第三,把他們的技術和用戶的場景結合的時候,這樣的過程之中需要什麼樣的幫忙,也就是創新工場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商業客戶上還有人才上我們可能要不僅僅給到錢,還要把這三個方面的資源也要對接給我們的創業者。

    這些創業者之間也需要很多交流,他們自己的技術交流也好,還有參加我們已經舉辦了三年的人工智慧 DeeCamp 夏令營,其實在夏令營裏面,有多個企業跟我們一起做。在這個過程中也是發現人才、解決問題,這樣的交流是創新工場打造的平臺。

    當然除了技術和產品,很重要的還有商業客戶,商業技術怎麼進入到千家萬戶或者各行各業當中,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客戶磨合,我們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商業研討會,甚至我們帶領創業者去認識到具體的某一家客戶裏面去,跟客戶掰開來揉碎了講什麼叫大數據,什麼叫數據的分類,這樣的數據怎麼通過 AI 的技術提高他們的效率,這些都是創新工場跟創業者一起去做的生態。

    我們在這樣一個生態裏希望第一把創業者融入進去,讓他們能夠快速地完成從原來的身份轉換成人工智能創業者的身份。同時把學校裏面的人才,快速地加入到今天的創業 AI 企業之中。其次客戶,無論是政府客戶還是行業客戶,讓他們更快瞭解人工智慧技術到底能夠幫助企業做什麼事情,讓他們能夠搭上人工智能這條船。這三個缺一不可,當然最後還有資本。

    搜狐科技:很多時候,投資都是一個投人的過程。那創新工場作為一家聚焦人工智慧的投資機構,創新工場看中的人才有哪些特點?有沒有自己的一套「看人體系」?

    陶寧:首先我們要看的是創始團隊,它一定是一個團隊的概念。任何一個人都不是 360 度全能的,一定要有團隊大家互補。我們又是一個專注技術的投資人,是 TechVC,第一個要考察的是這個團隊的技術能力,無論你做什麼樣的技術,尤其是人工智慧創業,首先你的團隊裏面有沒有很懂技術類似 CTO 的角色,真正做人工智能的技術。

    第二點,一開始我們就認為人工智慧做到創業這個地步,一定要商業化產品化,團隊內一定有可以商品化和產品化的隊員,甚至我們希望這樣背景的隊員最好作為 CEO 的角色,這樣才能把技術更好輸送到客戶手中,團隊的技術能力和團隊的商業能力是我們非常看中的。當然團隊本身之間的默契和溝通也是我們很在意的一件事情。

    搜狐科技:創新工場不只是一家投資機構,本身也有人工智能工程院和做技術落地的創新奇智。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這種策略是否會受到質疑?創新工場是如何做到這兩種身份的平衡的?

    陶寧:我們作為技術的 VC 很強調三位一體,我們首先是一個投資機構,用我們的七只基金投資今天做 AI 的所有創業者,今天的 AI 所能賦能的企業是各行各業,比我們在前十年所做的互聯網領域所覆蓋或者賦能的行業要多的多。

    三位一體的第二體就是技術和人才,無論怎麼樣發展,我們的人才永遠是第一位的,而高端人才的缺乏永遠是有缺口的。我們在三年前設立了人工智慧工程院,目的在於加強我們作為技術 VC 對技術的把控和技術的瞭解,同樣也是通過人工智慧工程院這樣一個機構培養發現出更多的人才,而我們今天這個人才不僅僅提供給創新工場人工智慧研究院自己用,更多把這些人才提供給我們已經投資的人工智慧創業者,甚至原來投資的互聯網創業者轉型成為人工智慧的企業,他們從哪里得到人才?也是通過人工智慧工程院,通過夏令營培養的也好,通過我們自己的各種專案培養的也好,人工智慧工程院是解決人才和技術跟蹤的問題。

    第三,賦能。當我們看到人工智慧的前景如此之廣闊的時候,今天的創業者並沒有覆蓋全部的領域,而我們在自己的人工智慧工程院做研發和客戶對接的時候發現有很多空白的領域,創新奇智就是碰撞出來的產品化的公司。

    今天創新奇智所關心的零售業好,智能製造領域也好,比起我剛才說的廣闊領域也僅僅是滄海一粟,通過創新奇智落地使我們更加瞭解人工智慧技術今天的局限或者今天的優勢,這樣我們會更加瞭解客戶的需求和技術和產品的優缺點。

    搜狐科技:曾經有人形容紅杉資本沈南鵬老師是「穿著西裝的鯊魚」,您更願意用怎樣的詞形容開復老師?

    陶寧:開復本來就是科學家出身,他心裏一直相信技術能夠改變世界,如果用短短的句子來形容李開復的話,我更願意叫他「技術派的投資人」。

    ▍談創業人才及產品:人才缺口反而更大了

    搜狐科技:前段時間,開復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說,創新工場每年暑假培訓大概 600 個學生,主要是電腦背景的,他們從不太懂 AI 到直接成為 AI 工程師,5 周時間就夠了。學習 AI 已經沒有那麼難,以前可能要讀博士,再練 3 年才能用,現在只要 5 周,證明門檻在快速下降。這是不是意味著 AI 人才已經沒有那麼難找了呢?

    陶寧:我們已經做了三年人工智慧的夏令營叫做 DeeCamp,經過 5 周培訓,他們不能夠成為人工智慧的大拿,但是從學生的身份,從理論的領域轉變成一個可以進行人工智慧實操的入門級的人工智慧工程師,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轉化,但是也不是魔術,他們成為大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談到人才這個問題,實際人工智慧人才在前幾年一直很稀缺,現在也缺乏,為什麼今天似乎有所緩解?有兩方面。第一方面,人工智慧的課程在這幾年大學裏面開始開設這樣的課程,倒回去三年前很多大學根本沒有人工智慧的課程,當有了更多課程去開設的時候,我們的在校學生已經開始學到很多人工智慧的知識,在他們走入到社會走入到企業之中的時候,他們已經是一個具備了人工智慧基本知識的初級工程師。

    第二,這幾年人工智慧越來越商業化,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除了開發人工智慧的原始技術之外,有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平臺、人工智慧工具來輔助大家做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發。知識的賦能和工具的開發,使我們今天的人工智慧工程師已經不需要從頭做起。因此,看起來似乎我們可以更好更多地去提供人工智慧的工程師,但是反過來講,人才依舊是匱乏的,有兩方面的人才匱乏。

    第一,人工智慧還需要更多的基礎研究,當然基礎研究更多是交給高校和像中科院這樣的研發機構去做。第二,人工智慧在前幾年缺乏是因為知識或者工具問題,但是需求也比較少,在這幾年,隨著大家認為人工智慧真正幫到我們的商業,現在無論是人工智慧的創業企業也好,還是我們的傳統互聯網企業,還是真正的傳統行業都已經意識到他們要進行「人工智慧+」這件事情,因此他們的需求量開始疾速擴大。我看過一篇文章,有一個投行裁掉大量的交易員,增加了大量人工智慧的工程師,從就業角度來講,缺口反而更變大了。

    搜狐科技:您之前主導過 20 個產品的發佈,在您來看,什麼樣的產品稱得上是優秀的產品?怎麼樣才能讓這些優秀的產品更好地實現商業化?您能不能分享一個優秀的投資案例來具體講一講?

    陶寧:我加入創新工場之前主要在 IT 領域裏面做產品經理,我認為一個好的產品首先要能給客戶帶來價值,這是最最重要的。第二,能夠讓用戶比較容易地、比較低成本地獲取這個產品。這兩個特質是一個好產品的標準。

    比如,知乎是知識的社區,就是提供了讓知識份子能夠容易發表自己對於知識的看法的平臺,同時讓用戶非常方便地得到知識,所以才會被廣大用戶使用並熱愛。比如 VIPKID,大家發現它要解決少兒英語學習的問題,而且我們要解決的是真人教育的問題,用了互聯網的技術才能把六七萬家在北美的英文老師對接給中國學習英語的小朋友們,這樣的產品就是通過技術讓它容易到達,同時產品解決了小朋友學習真人英語的痛點。

    搜狐科技:您一直在強調技術,TechVC 和普通的 VC 的區別到底在哪?普通的 VC 在科技上的建樹和人才可能積累不多,就做不好投資嗎?

    陶寧:實際所有的 VC,無論是技術 VC 還是商業化 VC 大家都有一席之地,大家是互相取長補短的,技術 VC 有一點點特長,我們可以縱觀無論是 VC 行業還是後期 PE 的投資,幾乎關注的都是技術創業者。

    技術在所有社會的變革之中應該是最大的助燃劑,也是最大可能改變競爭格局的因素。所有的投資人都會關注技術的創業者,只不過關注的階段不一樣。技術 VC 的特點因為對於技術瞭解比較深刻,因此會比較早地關注到一個可能要被商業化的技術。

    那麼對於商業 VC,如果並不是對技術很擅長,當技術創造者、技術創業者成長起來之後,那麼他們就會看得懂,最終來講還是走商業化這條路。最後技術的產品還是要送到用戶手上,要變成商業化。無論是技術 VC 還是商業化 VC,只是角色不同、階段不同,但是最後實際大部分關注的仍然都是技術創業者。

    搜狐科技:但是看創業公司時,對技術評判其實很難。創新工場在這方面是怎麼做的?工程院是否承擔了這部分角色?

    陶寧:坦率講,做技術投資是風險很大的,技術做早了產品不夠成熟,如果做晚了,這個技術可能已經過時了,對技術的把控非常重要。但是做技術的風險前景又是最大的,如果縱觀從二戰之後的整個世界,60 多年,最大的變化者和最有商業價值的公司都是技術型的公司,大家又不得不去關注這樣的技術創業者,因為他們的前景最廣闊。

    作為一個技術 VC 創新工場也相信這件事情,怎麼做好這件事?三年前我們成立的人工智慧研究院,全球都是獨一份,為什麼這麼做?

    想瞭解技術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專業的人,不僅僅是投資的團隊基本都是學電腦出身的,光我們學電腦不夠,還要真正有技術人員去跟蹤新鮮的技術,去研究新的技術,甚至把這個技術真正寫成代碼去開發,這樣的技術看它能不能做成產品,而這個產品到底有多大的成熟度,用戶會不會接受,這個就是工程院在做的事情,不斷追蹤,還要做初級的產品,同時把產品推薦給用戶。這樣一個過程裏面,讓我們真正看到有些技術可以變成商業化,當我們的創業者用這樣的技術做這樣方向創業的時候,我們就會比較有信心。

    也有一些技術並不成熟,僅僅還是在 paper 的階段,當創業只是選用這樣的技術路線,我們就比較存疑甚至不去投資,也會規避技術投資可能的風險,但這個大前提都是確實要有一批技術人員給你做技術把控。

    我也知道很多 VC 會聘請很多技術顧問去做這樣的技術把控,這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對於更更前沿,更新興的技術,有自己的技術團隊可能更好用一些。

    甚至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們自己因為有人工智能工程院,他也可以第一時間去幫到我們的創業者,可以共同探討一些技術的挑戰。

    搜狐科技:您曾經在接受採訪時提到過,一項新的技術,從技術研發到商業盈利至少有 7、8 年的時間甚至更長。但是作為投資機構,資本運作的週期可能要比 7、8 年更短一些,創新工場是如何做到這種平衡的?
    陶寧:實際有兩方面,第一技術發展的確需要有耐心,從技術變化成產品就需要一段時間,從產品變成一個成熟的產品也需要一個打磨的時間。這個過程坦率講七八年是很正常的過程,作為一個投資人要有耐心,我們的公眾也要有耐心。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有一定的壓力,我們的資本市場給了我們創業者一些壓力,希望能夠短期出成績,這樣的壓力最後的結果並不好,導致我們的產品不夠成熟,甚至用戶的接受度不夠高,有些反彈。

    今天這件事情在變好,現在的資本開始變得更長期,我們變得更有耐心,尤其從政府層面的引導基金正在開始把自己的期限拉長,這樣一個變化都說明我們開始更加願意等待技術。如果縱觀整個世界,凡是技術大國或者有技術成就的一些國家都是有耐心的國家,都是具有耐心的資本,有等待的時間。我們中國正在往這方面好的方向轉變。

    創新工場的資本基金也是很長效的,基本上都做到了 10 年的基金,給了創業者一定的時間讓他們成長,我們也看到整個市面上的創投基金也開始慢慢變成 8 年、10 年,這樣一個變化對於中國的技術創業者是一個福音。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