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無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無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無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無句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08/11 第149集 以前我很討厭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因為不管是婆媳關係、手足關係、夫妻關係、人際關係、親子關係都一樣,我們不是當事人都不能說什麼。 我常常跟孩子們說一句話『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人生都是慢慢的累積心涼、慢慢的累積怨、慢慢的累積恨,由...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無句 在 晚安詩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09:15:15

⠀ #沒有出口的迷宮,#是走不出來的 ◎#宋尚緯 ⠀ 每次在看他人書寫自身經驗時,許多人會寫自己的經驗並不特別。 ⠀ 但不特別的經驗之所以特別,在於每個人都有相似的經驗,卻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將它一一陳列在他人面前。許多人會害怕,怕自己的脆弱被他人掌握、怕自己痛苦的經驗,在他人眼中是一個不怎麼樣的笑話...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無句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7 15:29:14

#連載《#沒有回家的女孩》(1/4)|不是每個人都有家可歸 #POPAim 受訪者:May ◤ 我20歲那年離家出走,就再也沒有返過屋企了。 「你咁樣,你媽咪會好擔心你!」、「你有無諗過你父母?」、「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呀,點都係一家人」,自離家的一天開始,我就不曾停止過聽到這些「關心」——難聽過粗...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無句 在 港女友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8 22:39:43

【我們都該擺脫被原生家庭的情感勒索】 呢幾個月我諗大家都見識到 原生家庭對自己嘅情緒同生活可以有幾大影響 前兩日朋友間又講起藍絲父母問題 每晚對住藍絲父母真係會令人靈魂被耗盡 然後其中一個智慧型朋友講咗句: I should and I could decide who is my family...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無句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1 10:36:22
    有 97 人按讚

    2021/08/11 第149集

    以前我很討厭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因為不管是婆媳關係、手足關係、夫妻關係、人際關係、親子關係都一樣,我們不是當事人都不能說什麼。

    我常常跟孩子們說一句話『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人生都是慢慢的累積心涼、慢慢的累積怨、慢慢的累積恨,由一句又一句的生活話語累積。

    思考我們是不是一代又一代的傳達著生活語言,一代又一代的去將孩子慢慢對父母心寒的。

    孩子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孩子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孩子沒有無緣無故的懶!
    孩子沒有無緣無故的笨!

    欲知道詳情,請聽,我的podcast
    『王麗芳的親子觀點.......每個親子教養都是個人觀點!』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id1558404254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6cEr35bMaexbovFpAWMx6F

    Google Podcast:
    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vcGVuLmZpcnN0b3J5Lm1lL3Jzcy91c2VyL2NrbTAxcno2nB0bzYwODc4dW5qbnE5NG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知道各種語言角度的重要性為何?
    生活中怎麼帶孩子各種的語言敘述?
    語言的敘述怎麼影響到學科的理解?

王麗芳與生鮮時書的線上課程已經開始募資了,【王麗芳的語言思考課】10堂課建立孩子與你的理性對話:
https://www.pressplay.cc/project/B8EB5BC69CD1DDBFBE07931C3D380979/about?utm_source=nv-antonia&utm_medium=nv-antonia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無句 在 晚安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5 23:00:20
    有 8,409 人按讚

    沒有出口的迷宮,是走不出來的 ◎宋尚緯

    每次在看他人書寫自身經驗時,許多人會寫自己的經驗並不特別。

    但不特別的經驗之所以特別,在於每個人都有相似的經驗,卻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將它一一陳列在他人面前。許多人會害怕,怕自己的脆弱被他人掌握、怕自己痛苦的經驗,在他人眼中是一個不怎麼樣的笑話。說起來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回憶,只是我們都知道的──所有特殊的痛苦經驗,再特殊也是他人的痛苦。痛苦這種事情像是火,你不自己親身去碰一次,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被灼燒的時候會有多難受。

    我偶爾會在臉書上寫到,我並不是女性主義者(雖然許多仇女的人會擅自幫我歸類,以及擅自替我決定我因為什麼原因而說話)。我的確並不是女性主義者,我不管從哪個角度來審視自己,都並不認為自己是。我支持的價值觀有性別、性向,以及其他種種,但追根究柢,其實就是一句話──尊重他人。我們都該了解到這個世界並不只有自己存在,即使世界再荒謬,我們也該認知自己這個世界並不以己為中心。中心其實並不存在,我們能察覺到的都是某種偏移的結果。認知到這件事很難,不是嗎──畢竟我們的自私所掠奪到的、所侵占的,都是實在的好處。我們能夠確實理解這個世界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只要代價足夠,就沒有無法完成的事情。但我想每個人都該回頭想想,當代價是自己,或者自身親近的人時,自己會怎麼選擇。

    這個要求其實太抽象了,許多人無法理解自己是代價是什麼狀況,他們習慣犧牲別人,將別人當作籌碼,以為自己像個瀟灑的賭徒,在人生這個牌桌隨意地梭哈。他們站在階級的高處,掌握資源,用雍容優雅的姿態告訴大家──你們該感恩。我們該感恩什麼呢?這個世界很奇妙的地方在於,真正幫助我們的人很少向我們要求感謝,反而是造成我們痛苦的人一直在告訴我們,你們該感謝我,你們若有絲毫成就,都是我的努力。這跟父母不太一樣,我們上一代的父母,大多都不知道該如何成為父母,許多父母想要孩子好,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最後只能複製他們的父母對自己做的事。大家想要的跟實際做出來的,常常是兩個相反的極端。我們的上一代父母像是在玩一種真實版的電子雞(甚至不是美少女夢工廠),要求我們讀書、克己,將所有生活都設置成單行道,時間到了我們自己應該變態成另外一種生物──我們應該孝順、開朗、外向、健談、對世界保持希望。正常情況下,即使父母做出許多錯誤的選擇,他們的核心概念仍是希望培養我們對於生活的抗性(當然,也有許多父母不配做人父母,人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才沒有這回事,天下當然有不是的父母),而其他人呢?其他要求我們感恩的人,大多都是一邊剝削他人,一邊要人感謝他的剝削。

    我們這一代人對父母的感受是複雜的,許多人知道父母是為我們好,但父母常常做的事情真的說不上是好,而是一種混合著上一代的高壓風格,與這一代幻想要與孩子做朋友的理想共進的。他們會認為自己應該要和孩子做朋友,但又無法真正擺脫身為父母、長輩的認知。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說起來也很可憐,我們都不像他們一樣活在那個社會氛圍下了,我們會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會付諸行動反抗,他們逃不了上一代的傳統,也沒有辦法強逼著我們承襲那個傳統,所以他們卡在中間無法動彈。

    人很有趣的狀況是,人對自己都有錯誤的認知,例如年齡虛長了,他們就認為自己真的成長了,於是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人用年紀壓我們,他們會說自己吃的鹽比我們吃過的飯都要多,聽他們的才是對的(每次我都想,鹽巴要吃得比我吃的飯多,大概已經換了十顆腎了吧),長輩跟父母也常常會用輩分來壓我們,但現實狀況是,人這輩子都在處理自己在幼時所受到的心理創傷。人會在自己所受過的傷裡不停打轉,他會反覆糾結、拉扯,為什麼自己會有那些遭遇,憑什麼自己要受到那些痛苦、打擊。直到長大,成為父母後也仍是如此。許多時候家暴的父母也有一個家暴的父母,他們複製自己的痛苦,而他們對此並沒有任何反應,因為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人時常是肉體長大了,精神卻沒有,因為你內心的孩子在受到傷害的時候就永遠停在那個當下了,你沒有處理好它,你就無法繼續前進。痛苦就卡在你的世界裡,讓你無法長大。

    如果真要問我如何解決,我也沒有解決的辦法,我只能提供自己的方法跟給自己的心理建設給你們參考而已。我只是告訴自己,遇到了就遇到了,收拾好自己的痛苦,像我沒有必要去忍受他人帶給我麻煩一樣,別人也沒有必要要處理我的創傷。我們都不想遇到不好的事情,但許多時候我們就是遇到了,整個人卡在痛苦的記憶裡也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人生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有解答,尤其是「為什麼是我」這個問題。我也沒有辦法解答,為什麼是我被欺負,為什麼是我身體這個樣子,為什麼是我眼睛出了狀況,為什麼是我必須解決某些事情,為什麼是我遭遇到了這些事情──這些都沒有答案的,哪有為什麼,我就是遇到了啊。

    我後來就不問沒有答案的問題了,因為沒有出口的迷宮,是走不出來的。

    ──摘自《孤島通信》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無句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5 10:57:47
    有 454 人按讚

    【創傷孩子的背後,或許是傷痕纍纍的大人】

    這是一篇舊文,不過值此疫情期間,多數的母親們又要工作,又要招呼孩子的吃喝和課業,辛苦與壓力翻倍,情緒都在緊繃邊緣。

    希望我們都能試著進入母親的內心,或許外表堅強的母親在心底深處,都藏有一個比誰都渴望受到撫慰的內在小孩。

    ..........................................

    正午時分,我在五樓的公寓趕稿,樓下中庭出現非常兇狠的潑婦罵街噪音,一句比一句急切,一聲比一聲尖銳,大約罵了十來多分鐘,還沒有停止的打算,反而突然爆出一個小孩痛哭的淒慘聲音,我趕緊挨到窗邊看個仔細,一個大爆走的年輕媽媽和一個拖著沉重書包的小女孩。

    我來不及換掉有點邋遢的居家服裝,當機立斷衝下樓去,正當快要接近這對母女時,對面樓上不知哪家窗戶傳來好幾句不甘示弱的粗暴謾罵:「喂,不要一直罵小孩,吵死了!你可以閉嘴了嗎?」

    沒想到這位青筋暴突的媽媽被這麼一激,不僅沒有停止,還上前一步作勢要揍小女孩,小女孩本能的往後一退,哭得更淒厲,全身瑟縮躲在角落。

    媽媽背對著我,不知道我在後頭,我則猶豫著,是該上前抱開小女孩呢?還是先把媽媽拉開呢?說實在,當下,我真的最想做的事情是:發出比樓上那位鄰居更大聲的怒吼,好好教訓眼前這位像瘋狗的媽媽。

    但是,我打住了!


    養育三個男孩的我,也失控過,也咆哮過,我知道,在那失控的當下,做為父母的,可能都知道到自己有錯,也可能多多少少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會傷害孩子,

    但是,自己辛苦帶孩子也有一肚子的不平與委屈,有誰能體會?有誰能安慰?堆積了滿腹的壓力與疲憊,此時若再被不相干的局外人不明就理地指責,只會讓失控的父母更加痛恨眼前的孩子,讓情況雪上加霜。

    於是,我收起食指,百般壓抑自己想要變成正義化身的衝動,伸出了溫暖的胳臂彎,輕輕摟住了年輕媽媽,一面輕拍她的肩膀,一面輕聲細語的不斷奉上這句話:「媽媽,你辛苦了!」,「我知道你有不得已的苦衷,你真的辛苦了!」

    神奇的是,這個媽媽馬上閉上兇惡的嘴巴,隨著我的手臂牽引,一路走到旁邊的椅子坐下。


    媽媽的青筋馬上消退,換上一臉的疲憊,立刻爆出一句:「我的心好苦啊…」接著淚流不止,也不管我是誰,媽媽像是抓到一塊浮木般,連珠砲訴說著:

    「她考不好沒有關係,但是不要騙我,為什麼撒謊?我最怕她撒謊,因為她爸爸就是滿口謊言,才把我從中國大陸騙到台灣,然後,家裡連個像樣的床都沒有,拋家棄子,從來不付生活費,從以前到現在,都是我要自己擔起養家的責任,一路騙騙騙,我的女兒也開始騙,我好擔心啊……」

    「原來是這樣,你一路走來真的辛苦了,也難怪會有這麼多情緒……」我耐著性子傾聽,我知道,此時,這位滿腹辛酸的母親最不需要的就是苛責。


    我也擔心著小女孩,找一些空檔回頭關注她。只見她淚眼婆娑,一臉不知所措。

    在媽媽一長串情不自禁的訴苦後,我拿出衛生紙壤她擦拭眼淚,在很短的時間內,她就和緩了很多,完全變成另外一個面目。

    於是,我才敢走到小女孩身邊,我沒有說半句話,只是緊緊的抱著她,不斷的輕撫她的頭,就這樣足足抱了十分鐘,而我看到媽媽像一個大女孩一樣在另一端低頭無語,和剛才的猙獰潑婦判若兩人。

    小女孩收起了眼淚,我又走向媽媽,她比小女孩還像一個無助的孩子,繼續說著她目前的困境。

    於是,我從一個「孩子因為爛成績而向她說謊」的單純情節,一路聽到了一個大陸新娘應付艱難生活的辛酸身世。

    原來,她還有一個高中的女兒,從小在中國大陸長大,去年把她接來台灣後,因為不適應又被霸凌,又跟她不親,所以竟然偷偷摸摸自己買機票回中國,並且斷絕和媽媽的任何聯繫,這讓她日夜難安,

    但她的先生永遠把爛攤子丟給她一個人,不聞不問,她一人挑起經濟重擔,又碰到這麼多棘手的教養問題,幾近崩潰。


    近年來,探討「家庭會傷人」、「童年傷痕」等將孩子偏差行為歸罪於大人的傷害、家庭的陰影與扭曲,成為一股顯學,再加上,「正義魔人」的出現,往往我們看到大人偏差的教養言行時,便會毫不猶豫地指著這些爸媽痛斥,再加上網路的擴大與渲染,「十手所指」就變成了「千萬夫共唾棄」,

    這些爸媽或許只是一時之間的昏鈍與失控,卻在網上無所遁逃,成了人神共憤、萬惡不赦的大惡魔。


    天下當然不可能有「無不是」的父母,而許多新聞事件背後,我們的確看到言行很難被原諒的爸媽,認為都是成人了,罪行難以原諒。

    但是,我好幾次和柔腸寸斷、失了心的爸媽促膝長談,深入他們的故事之後才發現,有不少父母也是帶了傷痛長大而不知所措的「大人小孩」,或許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消化創傷,又要面對當今艱難的生存環境,因此衍生出他們招架不住的各式壓力。

    追溯一個冷漠無法愛自己孩子的母親,才發現她來自缺乏愛的失衡家庭;

    一個不斷對孩子施加高期望的爸爸,原因可能是長年失業所累積的自我批判;

    一個動輒踢打孩子的爸爸,原來小時候也遭受過頻繁的虐打;

    一個過度依賴兒子的母親,她有著不斷遭先生家暴的巨大恐懼。

    他們一個個其實也都是傷痕纍纍的孩子,只不過以大人的姿態呈現於世,會讓眾人誤以為、甚至認定,他們就一定夠成熟、夠理性、夠有能量來撫平自己的創傷、夠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問題。

    結果,他們是傷得如此深重,他們根本無以為繼,比起孩子高明不到哪裡去,甚至比孩子更需要同理與安慰、諒解與開導。


    出身於酗酒家庭、最後成為心理輔導的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說「家庭是一個系統的觀念」,許多成人最後發現,他們自己的問題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密切的關係。

    「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的作者長沼睦雄醫師說,當他面對因為照顧孩子而身心疲憊的爸媽時,他絕對不會首先指責他們說「這樣很不好」、「你應該怎麼做才對」……,因為爸媽多半也付出了努力,也可能有說不出的苦悶與複雜的情緒。

    所以,當我面對看來教養上出了狀況的爸媽時,我也提醒自己,他們或許自己更糾結,他們首先最不想聽的就是指責,而是同理,甚至巴望先聽到一點肯定「你盡了力」、「你辛苦了」、「爸媽也是人,沒有爸媽不會犯錯」

    如同文章一開始的那位年輕媽媽,多半這樣切入他們的處境,才有可能創造出他們願意自省的空間。


    孩子有五種心傷:被拒絕、被遺棄、被羞辱、被背叛、被不公對待,長沼睦雄說,當這些傷是父母造成時,痛苦程度會更大。

    然而,有沒有想過,受傷的孩子背後,就是受傷的父母,要切斷不斷游向下游的傷害,那麼首先要處理的是受傷的父母,這才有辦法阻絕傷害的迴圈

    所以,長沼睦雄說:「要治療孩子,就要先治療父母」,而我想,要治療一個人,那麼得先進入他的心。

    我為什麼一開始選擇走向年輕的媽媽?是因為我在教養上比別人理性、比別人高明嗎?不見得啊!

    正是因為,當看到一個傷心欲絕而成為憤怒媽媽之時,我好像看到了自己曾經的背影,我進入了她的心,彷彿進入了也曾在同樣情境、壓力大到無法自控的我的心。

    我聽到自己心裡無言的吶喊:是,我知道我不對,我知道我該罵,但你們知道嗎?我也很努力,我盡了力,我很累……

    所以,我選擇先溫暖地抱著她、聽她說,而我發覺,她誠心誠意地,就收起了惡毒的嘴,而在不斷地闡述中,她懺悔著、也自己反省起該怎麼改變自己。

    不論未來我會不會再遇見她,也不論她是否真能做到她自己所說的,至少,我看到她緩緩走向孩子,先說了對不起,挽起孩子柔弱的小手,說:「餓了,我帶你先去吃中飯!」